愈是不安,愈要负面思考

愈是不安,愈要负面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焦虑
  • 负面思维
  • 心理健康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认知行为疗法
  • 心理学
  • 自助
  • 内省
  • 压力应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现代社会多将正向思考奉为圭臬,认为「梦想必将实现」,因此无法正向思考的人、梦想没有实现的人,便很容易觉得自己的思考方式是错误的,要更认真去进行正面思考才行。然而,真正能成功、实现梦想的,仅仅是凤毛麟爪,「梦想必将实现」这个想法便显得十分空洞。
  
  再者,现今推崇的「不忧虑的生活方式」,导致有些人犯了错也不在乎、或是不在意会造成他人的心理负担,并在「只做感兴趣的事」的氛围中任性地抛弃工作,但是,只做感兴趣的事不见得真能生活下去,不忍耐做事也不见得就会成功。
  
  再看看职场,正面积极回应主管的需求、但不见得能力比较好的人,总是比较耀眼、比较容易晋升,让能力不相上下、但比较容易不安迟疑的人感到压力。这些容易感到不安的人并非不想正面思考,他们也尝试着要积极向上,却始终做不到,原因出在他们并非真心想要变成积极正向,他们对此感到怀疑,对积极正向的人在心理上有所抗拒,认为他们大而化之、轻浮肤浅,换个角度想,他们其实发现了积极正向所包含的陷阱。
  
  事实上,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并不如你我想像的那般,全都具备正向思考的心理倾向。当他们处于低潮时,并非乐观地认为「失败只是运气不好,我早晚会成功」,而是重新认识自己,接受还不够完美的自己。要做到这点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缺乏资质和能力,虽然过程充满难堪挫折,但他们明白,接受现实才是找出解决线索的唯一方法。就连地位稳固又崇高者,也往往多悲观思考,认为可以取代自己的人还有很多,这股不安的危机感正是他们能够一直跃居高位的成功祕诀。
  
  综合以上,可以说沉溺于正向思考,或许会令人无法好好展现才华,只有维持负向思考的习惯,才是这些成功人士成功的祕密。本书即是以负向思考与正向思考的对比出发,畅谈正向思考的陷阱与负向思考的效用,并阐述负面思考所带来的好处。负面思考不是错,重点是如何使用它。

本书特色
  
  破除正向思考迷思,导正负向思考功用

《静水深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哲学指南》 内容提要: 在瞬息万变、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不安,仿佛置身于一片永恒的迷雾之中。传统的积极思考口号似乎在强劲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静水深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哲学指南》并非一本教人盲目乐观或沉溺悲观的工具书,而是一次深入的、冷静的哲学探索。本书旨在提供一套扎实的认知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不安”的本质,并学会将这种内心的波动转化为稳定前行的力量。 本书的篇幅深入探讨了斯多葛主义、存在主义、以及东方哲学(如禅宗的“无常观”)在处理现代焦虑方面的实践价值。我们拒绝提供肤浅的“心理按摩”,而是着重于培养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核心的思维模式。 第一章:不安的谱系——解码现代焦虑的源头 本章首先对“不安”(Anxiety)这一人类普遍经验进行细致的解构。我们将追溯不安的哲学历史根源,从古希腊的命运观到启蒙运动后个体自由带来的责任重负。作者认为,现代不安并非简单的“想太多”,而是源于信息爆炸导致的认知负荷过载,以及宏大叙事(如稳定、成功)的崩塌。 详细分析了“预期管理”的失败如何引发不安。我们探讨了前瞻性记忆的偏差——人类倾向于高估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通过引入决策理论中的“损失厌恶”概念,我们阐明了为何对“失去”的恐惧往往比对“获得”的渴望更能驱动我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警觉状态。本章引入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初步见解,解释大脑中杏仁核如何将环境中的模糊信号错误解读为迫在眉睫的威胁,从而引发生理上的不安反应。 第二章:理性之锚——斯多葛主义的冷静工程学 面对无法控制的外部世界,我们如何锚定内在的自我?第二章全面复习了马可·奥勒留、爱比克泰德等人的核心教诲,但着重于其“实用性”而非“历史性”。重点解析了“区分控制范围”(Dichotomy of Control)的严格应用。 本书强调,斯多葛主义并非压抑情感,而是“重定向能量”。我们将详细演示如何将用于忧虑未来的精力,精确地转移到优化“当下可控的行为”上。例如,面对一个高风险的商业决策,斯多葛的视角不是去预测市场走势(不可控),而是审视准备工作的充分性、道德准则的坚守(可控)。本章包含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在危机公关、长期项目管理中,运用“预想恶果”(Premeditatio Malorum)策略,如何将潜在的冲击转化为预先的心理演习,从而降低实际发生时的情绪震荡。我们摒弃了对“无情”的误解,提倡的是一种“情感的清晰度”(Emotional Clarity)。 第三章:存在的重量——在自由的深渊中构建意义 萨特和加缪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直面“虚无”的勇气。第三章探讨了当我们接受世界本质上是“无意义的”这一前提时,不安如何消解为一种创作的动力。 本章的核心论点是:确定性的缺失本身就是最大的确定性。通过对“荒谬感”(The Absurd)的深入剖析,我们引导读者认识到,意义并非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我们将详细分析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概念,这不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迫使个体直面有限性的行动呼唤。当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时间有限时,对琐碎事务的过度担忧自然会消退。本章提供了一套“意义建构工作表”,帮助读者通过明确的价值选择、对他人福祉的承诺,以及对个体创造性活动的投入,来主动为自己的生命划定清晰的边界。 第四章:行动的辩证法——拥抱“不确定性下的最小行动原则” 过度的思考(Overthinking)是现代不安的主要燃料。第四章致力于将哲学思辨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框架。我们提出了“最小行动原则”(Minimum Viable Action, MVA)。 当一个问题看似庞大到无法着手时,不安感会使人瘫痪。MVA要求我们将复杂性分解到“下一个可执行的、耗时不超过三十分钟的步骤”。本书详细区分了“规划”与“拖延”之间的微妙界限。规划是构建框架,拖延是回避风险。本章引用了复杂系统理论中的“自组织”概念,说明当系统(即生活)接收到足够微小的、持续的扰动(MVA)时,它会自发地向更优化的状态调整,而非等待一个完美的、全局性的解决方案。我们还探讨了“迭代思维”——将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视为一个可修正的实验,而非最终判决。 第五章:无常的温柔——东方智慧对“执着”的解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东方哲学,特别是禅宗和道家思想,以提供对“抓取”和“抗拒”的心理模式的替代方案。 我们不只是引用佛经,而是深入分析“无常”(Anicca)在心理层面的应用。不安往往源于对事物的“固化”或“永恒化”的错误认知——渴望快乐永驻,恐惧痛苦不散。道家的“顺势而为”教导我们如何像水一样,不与外力的刚性对抗,而是通过适应性流动来超越阻力。本章特别阐述了“放下对结果的掌控欲”如何释放大量的心理能量。通过对“空性”的理解,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不存在一个可以被永久占有的“安全堡垒”。这种深刻的接纳,是化解不安的最终维度。 总结: 《静水深流》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摆脱”不安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与”不安共存,甚至“利用”它的指南。它要求读者进行严肃的智力劳动,通过哲学思辨、理性工程和审慎行动,最终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基于理解而非逃避的内心平静。本书旨在培养一种强大的、内在的韧性,使我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可预测性时,能够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行动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榎本博明


  心理学博士。1955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在东芝市场调查课工作过后,于东京都立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攻读博士课程,中途退学。曾任川村短期大学讲师、大坂大学研究所副教授等职。现为MP人类科学研究所代表。以心理学为基础展开企业培训、教育演讲。

  近期主要着作中文版有《享受孤独的勇气:「孤独是最棒的朋友!」从这么想的那刻开始,你的人生将出现巨大转变!(智富)》、《暴走社会:乡民正义、网路霸凌与媒体乱象,我们如何面对反应过度的社会(时报出版)》、《一辈子不会忘,惊人的记忆术!:学会11个记忆关键技巧,不怕你记不住、只怕你忘不了!(美艺学苑社)》等。
 

图书目录

序章 对正向信仰感到困惑的人们
席卷社会的正向信仰 10
被正向积极者的气势压倒 13
怎么样也无法彻底积极正向的自己 15
无法转变为正向思考的自己是失败的吗? 17
成功者懂得活用负向心理 21
 
第1章 积极正向却有所不足的人们
积极正向却做不好工作的人 28
不知为何一再重蹈覆辙 30
不在意,不回顾过去 31
无法进行缜密的准备与应对 34
态度具攻击性,缺乏同理心 36
爱作梦,一再换工作 39
肤浅却满怀自信 41
自谦「我还差得远」的人更优秀的理由 45
人为正向状态的危险性 47
 
第2章 负向的效用与正向的陷阱
明明工作能力很强,不知为何总是抱持强烈的不安 52
正向心情会导致思虑不周 53
负向心情可强化记忆 57
负向心情带来人际认知的准确性 59
负向心情可提升动机 63
负向心情可改善人际关系 67
负向心情可提升说服力 69
时下的年轻人为何经不起挫折 71
何谓正向错觉 75
正向错觉的陷阱 79
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 81
正向思考使人忽视不利的讯息 84
正向的幻想造成动机低落 87
放松造成动机与表现的低落 89
维持过度自尊心耗费的成本 94
 
第3章 心怀不安,才得以成功
工作能力强的人抱持强烈的不安 98
不安是动机的显现 100
因为深入思考才感到不安 102
负向思考使人克服自身弱点 105
不重蹈覆辙 107
唠叨的上司有时反倒有助于培养工作能力 109
不安使人与他人相处融洽 111
不安可减少「出乎意料」的麻烦 113
负向思考使人擅于应对意外状况 115
不现实的乐观主义与防御性悲观主义 118
因正向鼓励表现下滑的人 120
负向思考的正向力量 1122
成功意象与源自放松的因应意象 124
被不安刺激驱策的重要性 127
并非负向思考就是好的 129
 
第4章 正向信仰的错误讯息

打心理预防针 134
找出想做的事 137
将兴趣当成工作 139
人不需要安定,不就业也无妨 143
保持现在的自己就好 147
没必要勉强自己,不勉强自己事情更能成功 150
总是面带笑容保持积极正向心情 154
割舍负向心情 157
懊悔会成为成长的动力 159
只想像成功的情形 164
梦想必将实现 167
 
第5章 聪明採纳正向思考的方法
正向思考也有值得借镜之处 172
总之先尝试着手去做的行动力 173
从负面遭遇中发掘正向意义 175
改掉自我否定的习惯 178
重视认知反应胜于情绪反应 180
相信时间会解决问题 183
不过度类化 186
比起自责,更注重思考情境成因 188
 
第6章 正向地活用不安

负向思考具备的正向力量 192
做好精神准备,将负面经验视为教训 194
改善缺乏自信的问题 196
不剥夺负向心理的活力 198
负向思考=谨慎规划,正向思考=积极果敢地行动 200
以负面情绪锻鍊忍耐力 202
灵活运用日本人倾向负向思考的遗传基础 20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席卷社会的正向信仰
 
「学会正向思考,就能事事顺利。」
 
「正向思考引导我们迈向成功。」
 
「实现梦想的正向思考。」
 
「正向言语召唤幸运。」
 
「正向意象指引成功的方向。」
 
现代社会上充斥着这类将正向思考视为万灵丹的讯息。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容易陷入不安无法彻底转变成正向思考的人,会觉得自己的思考风格是错误的,更加失去自信。
 
「梦想必将实现。」
 
「想法会成真。」
 
「相信,梦想就会成真。」
 
「实现心愿的正面习惯。」
 
似乎有许多人都受到这一类「梦想必将实现」的讯息所吸引。如果光靠相信就能实现梦想,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有一部分梦想未能实现的人总会觉得是自己祈祷的方式不对,必须更认真地去相信、学习正面的习惯,试图转变自身的心理状态。
 
然而,梦想真的一定会实现吗?在梦想前进甲子园的高中棒球选手之中,能够如愿迈向甲子园的只有全日本都道府县数十至数百所高中里区区一、两所学校,至于实现成为职棒选手梦想的,更是只有甲子园参赛选手里的一小部分。这么一想,自然有些人会认为「梦想必将实现」这个讯息十分空洞。
 
「将思考现实化。」
 
「舍弃负向思考。」
 
「割舍负面的想法。」
 
「消除不安。」
 
「如何消除不安。」
 
「将思考现实化」这句话看似意味深长,但这一类讯息很轻易便传播开来,使得对事物抱持疑问、懂得谨慎思量者丧失自信,对这种讯息没有任何怀疑地全面相信的人则悠然自得。不过,接受这种观点真的能够使事物好转吗?
 
「不要忧虑,做事就会成功。」
 
「如何不要忧虑。」
 
「不忧虑的生活法。」
 
这些讯息的传播,导致犯了错也满不在乎,使他人心生不快、造成他人心理负担也不放在心上的人增加了。
 
另一方面,在意错误以及懂得考虑他人心情的人则因此自我厌恶地怀疑:「为什么我会这么担心这些琐事?」可是,不在意真的就能成功吗?
 
「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只做感兴趣的事就能生活。」
 
「不做不乐意的事的生活方式。」
 
「不忍耐才能成功。」
 
有些人受到这一类讯息的刺激,抱着「这种工作才不是我想做的」、「别再忍耐了」、「只做感兴趣的事就好」的念头干脆地辞去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常在想,是不是我们太害怕负面情绪了?好像只要一感觉到一丝不安、一点点沮丧,我们就会立刻启动“屏蔽模式”,拼命地转移注意力,或者强迫自己“开心起来”。结果呢?那些情绪就像被压抑的弹簧,迟早会以更剧烈的方式反弹。这本书《愈是不安,愈要负面思考》的书名,简直就是直击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痛点。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强行乐观”反而是对真实感受的一种背叛。如果我真的感到不安,我为什么不能承认它?甚至,我能不能试着去理解它?这本书会教我如何“好好地”负面思考吗?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在不安的时候,不是陷入无尽的抱怨和焦虑,而是能够更理性地分析,更深刻地反思,最终找到一条走出困境的路?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不一样的启发,让我不再是那个拼命压抑负面情绪的“乖孩子”,而是能够更坦诚地面对自己,也更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阵子心情挺down的,感觉什么都不顺,脑袋里整天盘旋着各种负面的念头,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不想做事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时刚好在书店翻到这本《愈是不安,愈要负面思考》,书名乍听之下有点怪,甚至有点丧,但不知怎地,就是被它吸引了。我觉得现代社会太多强调正能量、要积极乐观的言论了,好像我们不开心就是不努力,不振作就是不够好。可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容易?有时候,就是会遇到挫折,会感到失落,会忍不住胡思乱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好像找到了一丝慰藉,或者说,是一种“终于有人懂我”的感觉。我有点好奇,它到底是要教我如何拥抱负面思考,还是提供一些方法来应对这种不安?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实际的建议,而不是空洞的鼓励。毕竟,我需要的不是“加油”,而是“怎么办”。我有点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或许,负面思考也不是那么可怕,甚至,它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它能帮助我走出这个泥沼,至少,让我不再那么害怕那些负面的声音在脑海里回荡。

评分

最近的工作压力真的是大到爆炸,每天都在Deadline的追赶下喘不过气,加上生活上的一些琐事,常常感觉身心俱疲,精神高度紧绷。睡前脑子里总是塞满了各种待办事项、担心的事情,越想越睡不着,第二天精神更差,恶性循环。看到《愈是不安,愈要负面思考》这个书名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操作?” 我通常会买那种教人如何有效管理时间、如何积极面对压力的书,但这个书名直接点破了“负面”这个很多人都想避开的词。我有点被打动,因为我发现,越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它们反而越是像涨潮一样,一股脑地涌上来,让你措手不及。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反直觉”的方法?比如,当我们感到不安时,与其强迫自己往好的方面想,不如就放任它,然后从中找到一些解读和出口?我很好奇作者是怎么去阐述“负面思考”的,它会不会是一种更诚实、更接地气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不是在宣扬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们在不安的时候,不至于完全崩溃,而是能够找到一种与负面情绪共存,甚至利用它的方法。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是个有点悲观厌世的人,或者说,我更容易看到事情糟糕的一面。别人都说要“往好处想”,但我总觉得那样是在自欺欺人。很多时候,我的“负面思考”反而让我提前预见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前做好了准备。所以,当我看到《愈是不安,愈要负面思考》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好像遇到了知音。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负面思考”的积极作用?比如,它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种对风险的预警,甚至是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我不太喜欢那些纯粹讲“正能量”的书,因为它们往往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会如此倾向于负面思考,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特质,而不是被它拖垮。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论支持,让我不再因为自己的“多虑”而感到内疚,甚至,能够让我更自信地拥抱自己的思考模式,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评分

近来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正能量至上”的风潮,仿佛不积极向上就是落伍,不乐观开朗就是失败。然而,在我看来,这种过度强调积极性的文化,反而让许多人在感到不安和脆弱时,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罪恶感。《愈是不安,愈要负面思考》这个书名,无疑是在这股潮流中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它挑战了我长久以来对“负面”的认知,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都误解了负面思考的本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去探讨如何在不安的环境下,通过“负面思考”来审视问题,预见风险,并找到更稳健的应对策略。我希望它不是在宣扬一种消极的犬儒主义,而是提供一种更成熟、更具韧性的心理调适方式。我好奇作者会如何阐述“负面思考”的哲学内涵,又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在感到迷茫和焦虑时,不至于完全迷失,而是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有效地应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