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病痛、恐惧,并非生命结束时的必经过程。
当你接受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明白离去是自然和必然,
学会说再见,不再恐惧死亡,才能活出生命最精采的风景。
【当人生终须谢幕时,我们也能看见幸福与祝福】 长达17年的安宁疗护工作,作者见过许多人在病重与临终的时刻,也常为无数家属对病人投注的爱与关怀所感动。从陪同人们走过人生最后一哩路的经验里,她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也体悟到生命的神圣与珍贵。
透过47则真实故事,我们得以一窥接近生命终点的世界,那是无需恐惧从此生跨到彼岸的时刻,是一种延伸,甚至是一种桥樑,能引领我们通往另一种经历。
有些病人乐观豁达面对生命终点的心态,或是接近神与灵的奇妙经历,也往往令人赞叹或敬畏:
一位高龄九十四的老人,在昏迷数日后,突然张开眼睛微笑,比食指压在嘴上说:「嘘…! 听到了吗?上帝在说话呢!」
一位临终病人的儿子远在中国,他透过电话安慰父亲:「爸,我快回来了。我星期五晚上八点就会看到你。」他等到儿子归来,完成最后一个「待办事项」,才离开人世。
有位病人在初次与作者碰面时,就把「死」摆在台面上讨论:「我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我想在身体状况还允许的时候做我喜欢做的事,所以我真的很忙,我想妳只要一个月来两次就好了。」
在确诊后只剩一週生命的二十七岁男子,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终点时豁达地说道:「一星期有点短,但已经够安排丧礼。」
病人也问过作者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像是:「得花几光年才能到天堂?」、「我的翅膀会有多重?」、「在天堂可以穿任何颜色的衣服吗?我穿白色的不好看。」
【每个生命的终结,都让另一个生命懂得该活得更好】 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若能思考死亡、谈论死亡、阅读与死亡有关的书,让自己对死亡不陌生,或许就会发现,原本极力抗拒去面对的死亡,其实并不可怕。至少不如过去想像的可怕。当有一天我们必须面对死亡的时候,就可以冷静面对,甚至期待即将获得的辉煌体验。
书中动人的生命纪实,告诉我们:
怎么爱、怎么允许自己被爱;怎么原谅、怎么请求原谅;
怎么自得其乐、怎么将快乐传播给他人;
我们怎么让尘俗世界的自己与性灵世界的自己有所连结,让这两个重要的自己在死期终至而相见的时候,彼此不感到陌生。
【善终,是人生最美的事】 作者以此书道尽全体安宁疗护工作人员希望表达的一切,涵盖与死亡以及死亡进程相关的所有层面。我极力推荐以此书指引、教导,或抚慰正须面对死亡或死亡进程的人。——註册护理师、护理学士 帕特尔
作者对病人与家属的诚心奉献令人由衷感佩,是她让我相信天使的存在。——美国安宁疗护公司总裁暨执行长 梭莫
曾有位病人,在他生命的末期由于我的陪伴跟关怀,跟我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并在最后的关头对我表达他深深的感谢。他的感谢变成我的感动,而这样的感动就一直持续到今天,成为我一直服务的热忱。——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 杨育正
一般人对于死亡,宁可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也不愿睁开双眼去凝视死亡。潜意识以为不准备,死亡就不会发生;或者一准备,立刻就发生。我经常提醒家属:「宁可准备好而用不到,千万不要临时有变化,却什么都没有,只留下一场慌乱和一生遗憾。」——高雄市张启华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 许礼安
本书作者无私的分享在陪伴病人死亡过程中所经历的许多事件,或是所谓的神奇事蹟。这些其实是我们平日在临床工作中常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的情境,但仅止于茶余饭后的闲聊,而她却勇敢的写出来,不怕别人说她怪力乱神,这令我赞叹。——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医师 陈秀丹
放手,也需要学习。本会近来推动「家庭照顾协议」,重点之一就是与家人共同面对死亡议题,减少无效医疗、维护生命尊严。很高兴有这样一本「关于死亡的练习书」,从诸多真实故事中,让我们学习如何好好说再见。——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秘书长 陈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