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心理学:从荣格心理学看格林童话里的真实人性

童话心理学:从荣格心理学看格林童话里的真实人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荣格心理学
  • 格林童话
  • 童话分析
  • 心理学
  • 原型
  • 集体无意识
  • 人性
  • 象征
  • 故事分析
  • 深度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跳脱出童话的幻想框架,
  河合隼雄以荣格心理学带领读者走进人性里的真实,
  直视灵魂深处!
  以格林童话为题,深入浅出介绍荣格心理学,
  带领你探索潜意识,得以自我实现!
  
  §灵魂深处暗藏着什么样的「自己」?
  看似怪诞荒谬的童话,角色互动之中隐藏的细节,充满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议题:生与死、亲与子、父性与母性、男人与女人……在在暗藏着潜意识的运作。
  本书在某程度上,依序显示了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过程,并透过童话思考人的生存方式,提引出就连你自己也从未见过的「自己」。
  
  §女人啊女人,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汉赛尔与葛丽特〉里自私的后母、〈蔷薇公主〉中充满报复心的仙女、可怕的〈特鲁德夫人〉,为什么故事的反派大多数是女人?
  母性有着生产与死亡的两面:拥有生产孕育的正面,以及将一切吞噬致死的负面。而人类母亲的内在,也具有这种倾向,有护子而奋不顾身者,却也有杀子为求生存者……借由「母性」的探讨,我们可以找出答案。
  
  §爱拚不一定才会赢,而是坦然接受命运!
  〈三个懒人〉告诉你,废柴也能出头天!
  勤劳苦拚或许可以获得成功,但人生苦短,活着有时就要懂得坦然满足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想自己该为了什么而活的生存方式,究竟有多伟大?这就是「无为」的思想。看似无为或无用,实则保持了某种程度的稳定性。
  
  §问世界,爱情啊!男女之间,总像一道又一道的谜。
  〈谜题〉公主出招,王子则见招拆招──
  荣格将被个人的自我否定、难以接受的所有一切,称为个人的「阴影」。若将故事里王子与公主的关系视为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关系,会让人想起阴影的介入也时常发生在男女之间。对男性而言,女性是谜;对女性来说,男性也是谜。当两个人因这样的不可理解而感到焦虑、愤怒时,就会转移到阴影的关系。
  
  §格林童话中深藏的醍醐──
  ‧青春期是命运的时期。
  ‧个人的成长经常是死亡与重生的轮回。
  ‧没有伴随危险的创造是不可能存在的。
  ‧自我是人类意识的中心,作为其主体性的存在。
  ‧没有任何武装的好奇心,只会领人走向沉沦的道路。
  ‧物质性过度保护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人类爱的欠缺。
  ‧美丽的事物,不仅无法简单入手,也附带有许多的困难。
  ‧以往的最高原理已崩解,唯有透过引进新的原理,才能进行真正的更新。
  ‧人心具有让性质相反的事物相互补足彼此的欠缺,借此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倾向。
  ‧我们对于英雄总会硬加上理想意象,与英雄意象不符的属性,便会以围绕在其周遭的方式来呈现。

名人推荐

  王浩威/台湾荣格发展小组召集人、吕旭亚/谘商心理师‧荣格心理分析师、邓惠文/荣格治疗分析师‧精神科医师、苏绚慧/谘商心理师‧心理丛书作家──惊叹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河合隼雄(Hayao Kawai,1928~2007)


  生于兵库县。
  京都大学理学院毕。临床心理学家。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誉教授。
  自瑞士荣格学院留学归国后,于日本建立起荣格派心理疗法。

译者简介

林仁惠


  专职日文笔译。淡江大学日文系毕,东吴大学日研所硕士。
  译有《一眼看穿怎么沟通》(方智)、《战火摧毁不了的童真》(木马文化)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灵魂的故事
1 宿有灵魂的童话
2 潜意识的世界
3 童话的诞生
4 「心灵的比较解剖学」
 
第二章 何谓地母神(Great Mother)──特鲁德夫人
1 无意隐瞒死亡与恐怖的现实
2 母亲的温柔与可怕
3 沦为好奇心牺牲品的女孩
4 无法否定的自然法则
5 不可窥看、不可说出口的真实
6 迫临人生的「火焰」
 
第三章 脱离母亲的精神独立──汉赛尔与葛丽特
1 各色各样脱离母亲的方式
2 当孩子一旦看清父母的阴影
3 灵魂之「鸟」
4 「糖果屋」的孩子们
5 西洋的弒母,东洋的盲母
6 母亲意象与孩子的人格
 
第四章 懒惰孕育出创造──三个懒人
1 因为懒所以成功?!
2 潜意识的愿望
3 「无用之用」的教导
4 病态的退化,创造性的退化
5 「懒惰」的另一面
 
第五章 阴影的自觉──两兄弟
1 真实与谎言
2 阴影──任谁都会有黑暗面
3 「二」的心理学探究
4 为了重生而死
5 另一个「我」
 
第六章 青春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玫瑰公主

1 沉睡与甦醒
2 关于「变身」
3 「恶」之必要
4 命运的轻重
5 心灵成长的试炼
6 「时期」已满!
 
第七章 骗子(trickster)的作用──忠实的约翰

1 不可窥看的房间
2 「画像妻」的诱惑
3 住在心中的骗子
4 自异界归来
5 石化后的救赎
 
第八章 关于父性原理──金鸟
1 父性的角色
2 缺点与弱点的有利作用
3 有价值的「选择」
4 这到底是为何而做的「工作」?
5 自我与自性
 
第九章 男性心中的女性──谜题

1 「谜题」的真面目
2 男性心理与阿尼玛
3 出谜与解谜的构造
4 谜题纠缠于男女关系之中的原因
 
第十章 女性心中的男性──鸫嘴国王
1 父亲对女儿抱持的隐蔽愿望
2 阿尼姆斯改变了女性
3 女性精神的祕密
4 阿尼姆斯的化身──「奥丁」
5 有价值的再婚
 
第十一章 自我实现的人生──三根羽毛
1 在「抵达自性之路」的入口处
2 「地下世界」的遭遇
3 自我实现的三项课题
4 真实就在「第三条路」
5 所谓「活着」,就是让自己个体化

图书序言

前言(文库版前言)

  我从小就很喜欢童话。ARS 所出版的《日本儿童文库》,收录了各式各样的童话集,着实让我看得入迷。由于当时的书不多,而这些故事总是令我一读再读,读到都能倒背如流了。如今想来,童话在我的人格塑造上可说有极大的影响。

  我倾心于欧洲童话,期待这一生能有一次机会,亲眼见到那如故事中所描述的、有王子与公主登场的城堡,但却也深知这般期待不大可能实现。然而,人生变化难以捉摸,一九六二年,我前往瑞士的荣格学院(C.G. Jung-Institut)留学,因此得以见到成为童话舞台的城堡及森林。

  不仅如此,荣格学院当时正盛行童话相关的研究,甚至有幸听到荣格爱徒,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讲课。

  玛丽- 路薏丝.冯.法兰兹所开的课,在荣格学院相当受欢迎,我也深陷其中。阅读童话,虽然教人感受到一股不可思议的魅力,却很难说明它究竟好在哪里。透过她的解析,童话的意义犹如快刀斩乱麻般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切身体会到人心的奥妙与深度。

  凭着对童话的热爱,我获得了玛丽- 路薏丝.冯.法兰兹的肯定,取得好成绩,也尽己所能地反覆阅读日本童话,使思考更具深度。我于一九六五年自瑞士学成归国,在童话研究上,尤其在心理学的领域里,却容易被视为怪人,很难不受注目。因此,我只能将所学的一点一滴地融入授课中,静观其变,等待时机成熟。

  就在我开始认为,该方面的研究意外获得充分理解之际,接到了来自福音馆书店的委託,希望我在杂志《儿童馆》上连载有关童话的心理学解析。于是,我从一九七五年五月起,执笔撰写了整整一年分的连载,本书便是集结连载文章而成的。

  我抱持着能有更多人得以理解荣格派对于童话之想法的期望来撰写,所以选用了众所皆知、情节易懂的格林童话作为主要的文本素材。在此,由衷感谢矢川澄子小姐特地为我挑选出的童话重新翻译。

  我的解析多半是出自玛丽- 路薏丝.冯.法兰兹的论点,将这般「现学现卖」的东西出书成册,自己也觉得怪不好意思的。话虽如此,当我在最近出刊的《飞行教室》第四十八期(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发行)中,看到受人尊敬的童话研究大家──小泽俊夫针对本书所写的评语:「冯.法兰兹的理论,经由河合如同山姥食麻拉锦般的详细解说,非常具有刺激性。」总算松了一口气。或许是因为我试着加入了与日本童话的比较,所以稍微脱离了「现学现卖」的范畴吧。

  童话的研究后来逐渐盛行,如今在书店架上已经可看见不少童话相关的书籍。本书自发行以来,广受读者支持,现在将更进一步以文库本的形式出刊,让更多人有机会阅读。我认为,这是非常合时宜的作法,欣然同意出版。

  再者,当今的时代,对于起自家庭关系,终至自己人生的想法及接纳方式,都有极大的障碍。本书透过童话来思考人的生存方式,并在某程度上,依序显示了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过程;因此,在跳脱童话来思考自己人生这方面也极具意义。

  最后,特此感谢同意文库版出版的福音馆书店。
 
一九九四年一月 河合隼雄

图书试读

2男性心理与「阿尼玛」
 
第七章提及〈忠实的约翰〉的故事时,曾引证日本童话的〈画像妻〉,说明所有男性心中都具有一幅女性的画像。这般想法,是以荣格的思想为根基所论述的,他强调阿尼玛的概念是由经验而生,而非思辨。
 
荣格所说的「经验」,多半是以他所进行的梦解析作为基础。换言之,解析男性的梦,可得知在其梦中现身的典型陌生女性,是担任引领作梦者前往未知世界的角色。于荣格所说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相当重视与阿尼玛的关系。冯.法兰兹论述到这部分时,针对阿尼玛,做了如下的摘要:
 
「阿尼玛是男性心中所有女性心理倾向的人格化。这是一种模煳不清的感受或心情、预感、对不合理事物的感受性、爱人的能力、对自然界的情感,以及──最后,也不是说不重要的──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等。在古代,巫女作为理解神的旨意,或与神传达交流的媒介并非偶然。」
 
如此,潜意识内具有重要性的女性意象,在童话或神话中以重要角色之姿现身也是可想而知。我们已在〈忠实的约翰〉和〈金鸟〉看过了这部分。但也别忘了,引领男性前往未知世界的阿尼玛,同样具有负面。
 
冯.法兰兹在前述的解说中,举了显示出典型的破坏性阿尼玛的西伯利亚童话为例。
 
话说,有位孤伶伶的猎人,看见有位美女从河川对岸的幽深森林里走了出来。只见美女边向他朝着手,边唱着动人心弦的歌曲,猎人连忙脱去衣物,打算游泳渡河。就在这一剎那间,美女突然变成一只猫头鹰,而猎人也在冰冷的河川中溺死了。诚如这篇童话所示,当男性禁不起阿尼玛的诱惑,一不小心就赤身露体,打算前往未知世界之际,他所步上的将会是毁灭之路。
 
实际上,于〈谜题〉这篇故事中登场的女性便充满了危险性。主人翁一开始所遇到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对于有意在她家借住一宿的王子,姑娘劝他最好不要,因为她的后母是个诡计多端的魔女。即便如此,王子还是决定留宿;而那位老婆婆则以我们悉知的「红眼睛」盯着王子直瞧。
 
这名魔女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思考很多事。首先,是有关存在阿尼玛背后的地母神含意。实际上,像这样「貌美」的姑娘经常与母亲连结在一起,因此困难也出乎意料地很容易发生。
 
因爱上貌美的姑娘,而惨遭其母毒杀或差点被毒死的男性势必不少。就人的内在来看,这显示了阿尼玛意象与母性意象结合的强度;而所有男性的阿尼玛意象都是从这个母亲意象发展而来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童话心理学:从荣格心理学看格林童话里的真实人性》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心理学读物之一。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荣格心理学与我们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对《糖果屋》里孩子们的恐惧,《睡美人》中漫长的等待,以及《白雪公主》中对美的追求和嫉妒的分析,来阐释荣格学派中关于“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个体化”等核心概念。我特别喜欢她对于“阴影”的解读,通过邪恶巫婆的形象,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那些被压抑、被否认的部分,以及这些部分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同时,书中对“童话母亲”这一原型角的分析,也让我对母性在个体成长中的复杂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解读童话的视角,更是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童话故事中的象征,我们得以窥探潜意识的运作机制,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和心理整合。这本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叙事性强,即便是不太熟悉心理学理论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并从中获益。

评分

对于这本书,《童话心理学:从荣格心理学看格林童话里的真实人性》,我的第一感觉是“相见恨晚”。一直以来,我对格林童话情有独钟,觉得它们的故事结构精巧,情节引人入胜,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无法完全解释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童话故事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最深层的心理需求和普遍的人类经验。作者对荣格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精准而富有洞察力。她将童话中的角色,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狼等,分析为一个个“原型”,探讨了它们在集体无意识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她解读了“勇士”原型在童话中如何代表个体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以及“被困的公主”原型如何象征着个体被压抑的潜能和对自由的渴望。书中对于“神话思维”和“象征语言”的阐释尤为精彩,让我理解了童话故事并非简单的寓言,而是充满了象征意义的、能够与我们潜意识直接对话的特殊文本。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给童年时期的记忆重新注入深刻的意义,让我对那些曾经熟悉的童话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了全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

评分

刚拿到《童话心理学:从荣格心理学看格林童话里的真实人性》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用心理学来解读童话,听起来有点“高深”且不一定有趣。但读进去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语言也很有感染力,一点都没有枯燥的学术腔调。她选取了许多经典的格林童话,比如《糖果屋》、《睡美人》,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存在的普遍性心理模式联系起来。我尤其对“阴影”原型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解释了为什么童话里会有那么多邪恶的继母、巫婆,这些不仅仅是故事的“反派”,更是映射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可能压抑的负面情绪和不被接纳的自我部分。书中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爱情故事里的那些理想化的伴侣形象,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心理需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仿佛作者在我的内心深处挖出了我一直以来都不曾清晰认识到的东西,并且用一种温和而智慧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我感到被理解,也更加接纳自己。

评分

不得不说,《童话心理学:从荣格心理学看格林童话里的真实人性》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童话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童话故事是天真烂漫、远离现实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童话其实是最直接、最纯粹地反映人类原始情感和生存状态的镜子。作者将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概念运用得炉火纯青,她通过分析《狼和七只小羊》中母羊与狼的斗争,揭示了母性保护的本能以及潜在的危险;分析《灰姑娘》的蜕变过程,则展现了女性个体从卑微走向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历程。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讨论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但却对我们内心产生巨大影响的心理动力。例如,她用“魔镜”来象征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的纠葛,用“王子”的吻唤醒沉睡的公主,来比喻意识的觉醒和潜能的释放。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阅读童话故事时,能够跳脱出表面的情节,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寻那些驱动他们行为的心理根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一些古老的童话故事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绝对颠覆了我对童话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童话只是给孩子们看的、充满奇思妙想的简单故事,但《童话心理学:从荣格心理学看格林童话里的真实人性》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潜意识世界的大门。作者巧妙地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融入到格林童话的分析中,我这才意识到,那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关于人类内心冲突、成长创伤以及集体无意识的隐喻。比如,红帽子在森林里迷路,这在我看来是多么寻常的儿童失落,但书中却将其解读为个体面对未知、探索内心阴影的过程;狼吞噬外婆,这更是直观地展现了原始冲动和压抑的欲望。作者的解读非常细致,她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象征符号的意义,让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读完之后,我再看《白雪公主》、《灰姑娘》这些熟悉的故事,感觉就像穿过一层薄雾,看到了它们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这种将文学作品与心理学深度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了我对童话的好奇心,又让我对自我和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非常值得反复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