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使我们不断面对自己的脆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
但也使我们面对自己卓越的韧性。」
我们会如何描述受到创伤的人,「神经过敏」「想不开」「自怨自艾」「沉迷往事」?彷彿只要学会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勇气、彷彿有了爱及陪伴,人就应该要能战胜创伤,而被困在创伤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软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创伤后压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还是一连串真实的生理变化,不受理性及意志控制。创伤会刻在我们的大脑回路上、警报系统里、身体感觉中,身心俱裂的那一刻结束了,却在记忆和神经系统中不受控制地反覆播放,不但压垮我们正常生活的能力,更撕裂我们对于外界以及自己的信任。
事实是,把受创者困在受苦深渊的,不仅是创伤本身,还有人类演化出来原本应用来自保的种种本能、防卫机制。
本身作者贝塞尔‧范德寇为精神科医生,也是研究创伤的先驱。他结合了最近几十年心理创伤领域的惊人进展及三十多年治疗创伤患者的临床经验,提出对于创伤的全新理解。我们得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清创伤是如何重塑我们的大脑——正常的记忆处理历程因过大的威胁而崩解,时间冻结了,危险彷彿永远不会结束。于是杏仁核随时发出警报,压力荷尔蒙因而大量分泌,睡眠节奏、免疫系统不停受到冲击。即使受创者想要摆脱创伤向前走,努力忽略排山倒海的情绪,但脑中负责保命的部分,却日复一日拖着身体回到千疮百孔的过去。
面对外人所加诸的痛苦已经够艰难了,但受创者的内心深处还躲着更暴虐的魔鬼,那就是羞愧自责。受创者会为了自己在受创当下的无能、恐惧、依赖或暴怒而鄙视自己。为了关闭种种无法承受的感受,有人选择酗酒、暴力、自残,有人变得解离、麻木,毁了自己完整活着的能力。结果是,受创者失去跟自己的连结,也失去跟当下的连结——他们不是活着,也不是死去,而是介于活着跟死去之间。
从家暴到校园霸凌,从童年长期受忽视到大型灾难,从强暴到车祸,从丧亲到失恋,冲突、意外、背叛、孤立,创伤在生命中无所不在,而且是现代社会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们的一切,大脑、心灵与身体,都是为了在社会系统中合作而设计,这是人类最强大的生存策略,是人类这个物种成功的关键,但也正是多数精神问题中崩溃瓦解的部分。受创者需要专业协助,一般人也有大量负面经验要处理,但要了解人类的痛苦,就要了解人类身体和大脑的神经连结。
本书出版不过几年,便已成为创伤领域的经典,也被视为「最近三十年的精神卫生领域最重大的一系列突破」。作者在书中检讨了过往的创伤疗法如药物、谈话治疗为何效果有限,并一一深入剖析他这三十多年以自身为实验并用在病患身上的各式新疗法,包括以瑜伽来调节身体过度唤起、以正念帮助自我觉察、以眼动减敏与历程更新疗法来重整记忆、以神经回馈来重设大脑回路,还有以自我领导、建构、剧场等方式来重建跟自己以及跟别人的连结。
作者提出,在处理创伤时,处理的其实是创伤在身体、大脑留下的印痕,而复原的关键,是运用脑部本身的神经可塑性,让倖存者感受到自己活在当下,并在最终重建对自己的所有权。
作者本人即出身受创家庭。他在不安的童年中长大,成为执业医师后致力于解开人类受苦的难解之谜,从早年热烈拥抱药学革命,到理解病患才是他唯一真正的教科书,「许多归类为精神疾病的表现,例如强迫性思考、强迫症和恐慌症等,以及大部分的自毁行为,一开始都是自我保护的策略,是面对创伤的适应性行为。」「我之所以能够长年投入这份工作,是因为它带着我探索自己的快乐、创意、意义和连结的来源──是这些东西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我丝毫无法想像自己要如何面对我的许多病患所承受的痛苦,而我把他们的症状视为他们力量的一部分──他们学着让自己活下去的方法。」最终他发现——
「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疗创伤的工作成为可能,那就是以敬畏对待患者为了求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
得奖记录 《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美国Amazon精神病学销售Top1
名人推荐 王浩威/精神科医师、作家
吴佳璇/精神科医师、作家
吴英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名誉教授
易之新/神经内科医师、费登奎斯国际认证教师GCFP
林耿立/松德精神科诊所院长
林耀盛/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胡海国/精神健康基金会董事长、台湾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
陈洁晧/《不再沉默》作者、艺术家
廖士程/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心身医学科主任、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理事长
赵仪珊/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苏冠宾/台湾营养精神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医药大学身心介面实验中心主持人、神经及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长
苏逸人/长庚大学行为科学所助理教授、临床心理师
——专业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
「本书中译版的出版,提供了一个深度性、广面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创伤思索成果。这本书在国外出版,回响深远,也引发相当程度的讨论与评论。中译版的发行,不断让我们跟上研究思潮与成果分享,更具台湾社会与全球处境的意义……台湾社会向前行,对于创伤文化,需要更多元细腻的论辩反思。在所有受创存活者作证的过程中,重要的不只是资讯、事实的建立,而是经历过证词、提出证词的经验。如此经验的见证,需以实征基础、哲学反思、生命伦理等多层次,予以重新铭写。本书的中译出版,适得其时,拒绝廉价的消费型态贩售创伤,使我们得以深入心脑身体与人际间之关连,进而深刻生产出阅读、认识创伤及其时代的新意义。」──林耀盛,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在我刚回忆起童年的创伤时,实在有点不知所措。有幸读到《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中文版《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一书,让我认识到创伤对我的长远影响以及复原的方向。这书是我自我疗癒历程中非常重要的支持。在我迷茫时,书中很多内容给予我力量与方向,让我渐渐稳定走上复原的路。这书仍放在我的床头,因爲在复原的不同阶段中,再次閲读往往为我带来更多启发和洞察。」——陈洁晧,《不再沉默》作者、艺术家
「心理创伤的痛楚难以言传,本书作者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出发,以心身医学的观点,透过许多鲜明实例的探讨,为深陷漫漫复原之路的个案与治疗师灌注希望。」——廖士程/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心身医学科主任、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理事长
「每二十个人至少有一个人受「创伤后压力症」所苦,研究显示创伤压力会直接影响生理功能,造成脑部警报系统失调、压力荷尔蒙异常,及免疫功能失衡。台湾医疗体系由于健保制度的偏差,药物成为复杂病因的身心治疗最主要的选择,忽略了其他重要的辅助疗法,本书内容因此格外令人惊艳!书中许多案例,都是我日常看诊中常见的个案,书中介绍的疗法,也都是我常常跟患者讨论建议的方式。因此,我希望透过本书,能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及社会大众,对创伤的治疗与预防具备正确的态度和观念,真正受益于医学新知与科学发展。」──苏冠宾,台湾营养精神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医药大学身心介面实验中心主持人、神经及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长
「本书乃精心鉅着,观点兼具深刻的同理、见解和慈悲,有望使创伤受害者得到更人性化的治疗。自我调节的疗癒和治疗方法的选项惊人地多上许多,针对创伤和创伤的有效治疗,也激发出更多开创性的思考和研究。」──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麻州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正念疗癒力》(Full Catastrophe Living)作者
「这本出类拔萃的着作将成为现代精神病学思想的经典。要真正理解压倒性的经验造成的冲击,就必须整合许多截然不同的知识领域,例如神经科学、发展心理病理学、人际神经生物学,而本书独一无二地做到了。在创伤压力领域的着作中,唯有本书以如此丰富的历史和临床观点,撷取这些科学领域的精华,得到如此创新的治疗方法。本书内容独到却相当易读,见解清晰且知识渊博,相当出色。对于任何有兴趣了解创伤和创伤对社会的影响,或想知道如何治疗创伤压力的人,此书都是必读之作。」──亚力山大.麦克法兰(Alexander McFarlane),澳洲及纽西兰皇家精神科医学院荣授院士(FRANZCP),澳洲阿德雷德大学创伤压力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是惊人的成就。作者为神经科学家,他促成当代精神卫生的革命,使世人开始认知有太多精神问题都是由创伤造成。范德寇回顾他那段引人胜、挑战精神病学既定知识的发现之旅,文笔动人心弦一如高明的小说家……本书是一道分水岭,将会成为精神病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决定性着作,帮助全世界认知一个事实:创伤事件以及人们试图否定其影响的举动,会令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理查.薛瓦兹(Richard Schwartz),内部家庭系统治疗创始人
「本书呈现出作者如何勇敢进入两个分裂的平行世界,一边是创伤受害者,另一边则是应当要解救他们的医学和心理学。这本令人信服的着作告诉我们,人的心智拚命想要抛下创伤,而身体却用无言的情绪和感觉将我们困在过去。这些内部断裂会像洪水一样在社会关系中沖出各种破裂,对婚姻、家庭与友谊造成惨重的冲击。范德寇带来了希望……看过这本书,我们会明白:唯有借着培养自我觉察及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人类才能完全体验生命的丰富。」──史蒂芬.伯格斯博士(Stephen W. Porges),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精神病学教授,《多元迷走理论》(The Polyvagal Theory)作者
「范德寇整合了最近几十年心理创伤领域的惊人进展,功力无人能及。由于他的努力,心理创伤──从童年长期受虐和被忽视,到战争与天灾造成的创伤──如今普遍被认为是个人、社会和文化崩解的主因……范德寇带领专家和一般读者踏上他的生命之旅,展现出他从研究、同事及学生身上,最重要的是从病人身上,所学到的东西。」──欧诺.凡德赫特(Onno van der Hart),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博士,《忧愁萦绕的自我》(The Haunted Self)第一作者
尘封的航线:一个孤岛上的生命群像 作者: [此处留空,让读者自行想象作者的身份,增加神秘感] 类型: 历史悬疑/家族史诗/社会观察 字数: 约1500字 --- 引言:迷雾中的灯塔 在世界地图上,有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静默之岩岛”。它并非因其地理位置的偏僻而闻名,而是因为它承载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着一座废弃灯塔和一座神秘农庄所发生的一系列错综复杂、令人窒息的生命事件。本书并非讲述任何个人的内心挣扎或情感创伤,而是聚焦于一群被命运之网紧紧缠绕的岛民,他们如何在一个极端封闭的环境中,构建起一套脆弱而坚韧的生存哲学。 第一部分:海盐与铁轨下的秘密 故事的开端,是一艘名为“海燕号”的货船在1927年神秘失踪,船上载着的不仅仅是补给物资,还有来自大陆的一批身份不明的“技术人员”。他们受雇于岛上唯一的地产巨头——“磐石公司”。磐石公司在岛上建立了一个高效但压抑的采矿基地,他们的目标是开采一种稀有的、被当地人称为“沉睡之石”的矿物。 我们的视角首先跟随的是工程师亚历山大·科尔宾。科尔宾的使命是确保采矿机械的正常运作,但他很快发现,那些关于“沉睡之石”的报告充满了谎言。他开始接触到那些在矿井深处工作的本地劳工,他们的生活条件恶劣,工作时间长得令人发指。科尔宾的日记记录了机器的轰鸣、潮湿的空气,以及工人们在面对死亡威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服从。他试图用科学和逻辑去解构眼前的压迫,却一次次被岛上古老的迷信和磐石公司的铁腕手段所击溃。 第二部分:灯塔守护者的遗产 静默之岩岛上,灯塔是唯一的指引。灯塔的历代守护者,世代居住在灯塔下的石屋中。这一脉相承的家族——“布莱克伍德”——是岛上最古老的居民。然而,随着磐石公司的到来,灯塔的象征意义逐渐被削弱,它从导航工具变成了象征着被审视和被监视的冰冷建筑。 书中详细描绘了第三代灯塔守护者,一个名叫艾莉莎的年轻女子。她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关于潮汐规律、风向变化的复杂记录本。但比气象数据更令她困扰的,是她父亲在临终前留下的几页模糊的手稿,上面画着一些奇怪的星图和未知的符号。艾莉莎并不沉溺于回忆或个人情感的修复,她更关注的是如何解读这些物理性的记录,如何利用这些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来揭示磐石公司在夜晚进行的那些“不合规矩”的秘密运输活动。她与科尔宾的接触,不是基于情感的慰藉,而是一种基于信息交换的理性联盟——一个工程师的机械知识,一个守护者的自然观测。 第三部分:沉寂的村落与资源的悖论 岛上的原住民村落——“磐石湾”——生活在一种经济上的依赖与文化上的抵抗之间。他们世代捕鱼,视海洋为生命之源,但磐石公司的采矿活动污染了海域,使鱼群远遁。书中并未深入探讨村民的哀伤,而是侧重于他们如何组织起来进行一场无声的、基于生存策略的抵抗。 我们看到了村落长老们如何通过修改渔网的结构来避开污染区域,如何利用古老的口述历史来记录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迷信”来阻碍公司深入某些矿区。他们的“智慧”体现在对环境的精确适应和对资源枯竭的理性预判上,而非对过去的缅怀。例如,书中用了一整章来描述当地人如何通过精确测量海鸟的迁徙路径,来预测下一个安全的捕鱼点,这是一种纯粹的、与环境抗衡的生存技术展示。 第四部分:失踪的记录与体系的崩塌 时间快进到1940年,战争的阴影笼罩全球,静默之岩岛的战略地位被提升。此时,磐石公司的高层对“沉睡之石”的真正用途产生了分歧。公司高层试图将岛上的开采权转让给一个国际财团,而这引发了内部的权力斗争。 亚历山大·科尔宾发现,他最初收集到的关于矿石安全性的报告,被人为篡改。他并非因为良心发现而行动,而是因为数据的不一致性威胁到了他作为工程师的专业信誉。他开始追踪这些篡改记录的源头,这些记录被藏在一个被海水侵蚀的地下保险库中。 艾莉莎则利用一次罕见的飓风,制造了灯塔信号的暂时中断,为科尔宾的探查提供了关键的“操作窗口”。他们合作的目标是获取一份完整的、未经删改的采矿日志,这份日志记录了矿石的化学反应、开采的实际风险,以及公司高层对这些风险的已知程度。 结局的冷峻:遗留的结构 书中最终没有一个关于“正义得以伸张”的传统结局。1945年,随着战局的变化和矿石价值的下降,磐石公司迅速撤离,留下了被污染的土地、废弃的机械和几百名无处可去的劳工。 科尔宾带着部分关键数据回到了大陆,致力于揭露全球性的企业责任问题,他的努力聚焦于法律框架和工业标准的重建。艾莉莎则留在了岛上,她没有试图修复被破坏的社区,而是带领着幸存的村民,开始着手清理那些被遗弃在海岸边的有毒废料。她的工作是纯粹的、劳动密集型的、关于如何让土地重新具备承载生命可能性的物理过程。 《尘封的航线》描绘的,是一群在资源、权力与自然规律的夹缝中挣扎的专业人士和生存者。他们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基于对现有环境的精确计算和策略部署,而非对过往痛苦的沉湎或个人情感的宣泄。这是一部关于结构、系统运作以及在绝对压力下,人类社会为维持功能性所采取的冷峻而务实的应对措施的史诗。岛屿最终恢复了它的寂静,但那些被留下的物理证据——生锈的齿轮、被腐蚀的岩石、以及精确的潮汐记录——才是真正的历史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