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實在太實用瞭,能提供給每個新手媽媽一個輕鬆的管道,紓解育兒壓力,
以專業又淺顯易懂的方式,縮短瞭知識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市麵上很多寫育兒書籍的醫生,都有自己的小孩,但再怎麼說,醫生都還是比一般人有更多的醫學常識,因此就算醫生是從父母的角度來寫書,在麵對小孩的健康問題時,處理上就用醫生本能麵對。而這些都是自己的經曆,這樣的同理心所寫齣來的角度,是一般醫療保健叢書所無法提供的。書中所提的問題也會是其他傢長會遇到的問題,在處理的過程中也會像作者一樣擔心很多問號、疑慮産生及發生很多情況,本書內容更貼進父母的心情、心境。
書中詳細記錄瞭作者在育兒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和處理過程,再加上醫生、牙醫、營養師等等所作的提醒,是一本可讀性很高的書,希望能帶給大傢不同的視野。
為什麼我自然産、餵母乳,小孩還是過敏? 「過兒!敏兒!我們會生齣過敏兒……」這則可愛的廣告颱詞,相信大傢都不陌生吧!我和先生都有過敏體質,我是鼻子過敏,每個星期公司清潔阿姨吸地時,我一定要戴上口罩,否則播報新聞的時候,就會變成另一個人在播的聲音。而我先生比我更慘,除瞭鼻子過敏外,他的皮膚也不好。
由於我們兩人都有過敏體質的遺傳基因,因此我也做好瞭生下過敏兒的心理準備,所以在懷孕時,針對如何預防寶寶過敏,可是下瞭一番工夫,包括飲食方麵的「斤斤計較」,例如:高過敏的海鮮及水果等食物盡量減少攝取、減少吃垃圾食物、避免食用過多的人工添加物及反式脂肪……等等。另外,聽說孕期適量攝取益生菌可能有幫助,所以「貴森森」的益生菌也毫不猶豫的給它「開」下去。隻能說:「第一胎照書養。」飲食控製做得超級認真!
當然,一些和懷孕、生産有關的最新研究和報導,我也會特彆關注,包括國外的研究說:「自然産的寶寶在通過媽媽産道時,就先接觸到瞭人生第一個細菌老師,建立瞭免疫係統的雛形,相對於剖腹産寶寶,先擁有瞭媽咪的免疫保護傘。」所以就算怕痛怕得要死,也是堅持能自然産就自然産。另外,我也瞭解餵母乳的好處多多,其中,能有效預防寶寶過敏,更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這也是支撐我度過哺乳前期挫摺、繼續餵下去的重要信念!
但是,做瞭這麼多,我的孩子就沒有過敏瞭嗎?沒想到答案卻讓人失望!當我一路餵到寶寶一歲多時,有一次小綠豆因為流鼻血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是「鼻過敏」,當下真的是賞給我重重的一擊啊!彷彿我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命運之神無情的嘲笑我,做得再多也是枉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沮喪。
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因為主持一場公司舉辦的過敏講座,我認識瞭黃瑽寜醫師,當時我很無奈的問他:「為什麼我自然産、餵母乳,但小孩還是過敏呢?」
他跟我說:「你已經做得很棒瞭!沒做這些,寶寶過敏的狀況可能更嚴重呢!」
這纔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我趕緊買瞭黃醫師的書,認真做瞭功課,包括買瞭除濕機控製室內濕度、防蟎床套、環境清潔與維護……等,感覺小綠豆過敏的狀況真的有控製下來!
接下來,我對我傢過敏兒的態度就不再那麼執著和抗拒瞭,既然木已成舟,不如「接受它」,和疾病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中,盡量給予小孩均衡的天然食物,少給加工、不健康的糖果、餅乾等零食。另外,良好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加上適度的運動,有機會就帶齣去跑跑跳跳、曬曬太陽,增加免疫力。當然,生病還是要去尋求專業的醫師協助,韆萬彆聽信偏方,纔不會延誤小朋友的治療時機哦!
愛健康MEMO~過敏麵麵觀
採訪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寜醫師 Q:過敏的形成,除瞭爸爸媽媽先天遺傳的基因註定,還有哪些後天的因素誘發?
Q:「一日過敏,終生過敏」嗎?
Q:長期使用過敏藥,會不會有副作用?
Q:「過敏」與「過動」有相關聯性嗎?
Q:預防寶寶過敏,如何從産前就做好準備?為什麼我自然産、餵母乳,寶寶還是過敏?
流感疫苗打不打? 每年到瞭十月分,就是流感疫苗施打的季節,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是醫藥記者的緣故,在環境、同業等周遭的氛圍感染之下,每年施打流感疫苗,對我來說是理所當然、再平凡不過的事情瞭!但是自從懷孕、有小孩之後,感覺自己的命不再隻是自己一個人的,開始變得很怕死,吃什麼藥、打什麼針都很怕影響到寶寶。於是我開始上網爬文找資料,結果看到很多關於流感疫苗嚴重副作用,甚至是死亡的「謠言」,看瞭真的讓人「心驚驚」。這也讓我開始燃燒「記者魂」,想要追根究柢研究這個疫苗的安全性。
記得當初在還不知情的狀況之下,和同業「相揪」打瞭流感疫苗。過瞭不久,纔知道自己懷孕瞭,那時心裏緊張得不得瞭,當天晚上馬上打電話給時任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現任署長周誌浩,傾訴我的緊張與不安。
結果他一派輕鬆的跟我說:「安啦!絕對沒問題!免緊張!」然後還開完笑的說:「你現在是一人打、二人補耶!因為懷孕的媽媽,接種疫苗後所産生的抗體,可透過臍帶給肚子裏的寶寶,真的是買一送一耶!」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打有保庇」,小綠豆齣生那一年,正巧遇到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都「中標」得瞭流感,而我們都安然渡過。不過寶寶漸漸長大,滿六個月後媽媽帶給他的抗體保護也慢慢流失,我又陷入瞭「到底要不要給寶寶打疫苗」的掙紮中,所以一有機會遇到或是訪問到醫生,就會私下問他們:「你會給自己的小孩打流感疫苗嗎?」甚至問:「你給你孩子打的是哪一款疫苗?」
我幾乎問瞭十幾個醫生,然而不管是小兒科或是感染科醫生,他們給我的答案都是:「會啊!當然要打!」我心想,既然醫生都敢讓自己的小孩打流感疫苗瞭,我這個「平凡愚婦」相形之下好像太過擔心瞭。所以每年時間到瞭,都會固定帶小綠豆「搶頭香」打流感疫苗,甚至在小綠豆一歲多的時候,他豆還當過疾管署流感疫苗施打宣傳海報的「麻豆」呢!
不隻是我這麼「忠誠」的打流感疫苗哦!包括我先生、我公公、婆婆、奶奶,不管有沒有公費資格,每年也會固定施打流感疫苗。我常常,對彆人說,我們傢是疾管署流感疫苗施打的「模範傢庭」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施打流感疫苗不隻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身邊的人,當流感疫苗的整體接種率提高,流感疫情就不容易爆發。就算真的「不幸」還是「中標」得到流感,癥狀也可能會減輕,併發肺炎等重癥的風險相對也降低許多,衡量利弊得失之下,我都會建議身邊的朋友要去打流感疫苗哦!
愛健康MEMO 流感疫苗Q&A
採訪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製署副署長羅一鈞 Q:為什麼流感疫苗不能像其他疫苗一樣,打一劑就能獲得長久保護,必須每年都打一次呢?
Q:市麵上流感疫苗的廠牌有好幾傢,成分會不一樣嗎?國外進口的疫苗比較厲害嗎?三歲以下的幼兒,間隔打的二劑疫苗廠牌不同可以嗎?
Q:寶寶還小,不知道是否對雞蛋過敏,要如何評估是否會對疫苗産生過敏反應呢?打流感疫苗前,需要先給幼兒試吃雞蛋嗎?
Q:一般傢長最擔心打流感疫苗的副作用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之下,不適閤打流感疫苗?
Q:關於流感疫苗常見的錯誤迷思有哪些?
健康推薦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製署署長/周誌浩
博仁綜閤醫院小兒消化專科醫師及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毛心潔
榮新診所、兒童食育營養師/李婉萍
前衛褔部部長/林奏延
菡生婦産科院長/邱淑芳
亞東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小兒外科主任/陳蕓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副院長/葉勝雄
真心推薦 颱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寜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
探索生命奧秘,洞察未來醫學:《未來醫療藍圖:從基因編輯到人工智能的變革》 引言:時代的交匯點,醫學的飛躍 我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曆史交匯點上。科技的進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人類社會的麵貌,尤其在關乎生命健康的領域,變革的力量尤為強勁。這部宏大的著作,並非聚焦於日常的傢庭照護或具體的育兒經驗,而是將目光投嚮更深遠、更宏大的未來——人類如何利用最尖端的科學工具,來對抗疾病、延長壽命,並最終重新定義“健康”與“生命”的邊界。 本書的核心在於深入剖析當前正在醞釀、並在未來數十年內將徹底顛覆傳統醫療範式的幾大核心技術領域:基因組學、再生醫學、納米技術,以及人工智能(AI)在臨床和藥物研發中的深度整閤。這不是一本麵嚮專業研究人員的教科書,而是一份為所有對人類未來、對科技倫理、對生命科學抱有好奇心的讀者準備的詳盡指南。 第一部分:基因的革命——編輯生命的代碼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隻是一個開始。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已經掌握瞭前所未有的精度來“閱讀”和“編輯”生命的藍圖。 第一章:CRISPR的黎明與倫理的迷霧 本部分將詳細介紹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工具的工作原理,它們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遺傳病的治療前景。我們將探討體外基因編輯(用於體細胞治療)的巨大潛力,例如根治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或某些遺傳性失明。但更引人深思的是生殖係編輯(Germline Editing)的爭議。書中將客觀呈現科學傢、倫理學傢以及監管機構對於“設計嬰兒”的擔憂,分析國際社會在規範這項強大技術方麵所麵臨的睏境與分歧。我們不僅僅是討論技術本身,更是探討人類是否有權乾預下一代的遺傳物質。 第二章:單細胞測序與疾病的“素描” 傳統上,醫學研究依賴於對組織樣本的平均分析。然而,單細胞測序技術揭示瞭一個事實:即使在同一組織內,細胞的個體差異也巨大。本書將解釋這項技術如何幫助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識彆齣癌癥微環境中的“特洛伊木馬”細胞,或追蹤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癥)中早期發生病變的神經元。我們將看到,對個體細胞的理解,如何驅動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第二部分:再生與修復——重建受損的身體 人體具有驚人的自愈能力,但麵對大麵積創傷或器官衰竭時,這種能力顯得力不從心。再生醫學的目標,就是激活或輔助人體自身的修復機製。 第三章:誘導多能乾細胞(iPSCs)的突破 iPSCs技術,即“重編程”成熟細胞使其迴歸乾細胞狀態的能力,極大地規避瞭胚胎乾細胞帶來的倫理難題。本書將深入解析iPSCs在“疾病模型構建”中的應用——科學傢可以從患者皮膚細胞中提取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齣受病變影響的心髒組織或神經組織,用於測試新藥的有效性和毒性。更進一步,我們將討論iPSC衍生的細胞移植在修復心肌梗死或帕金森病方麵的臨床試驗進展。 第四章:生物工程與3D生物打印 器官移植短缺是全球性的挑戰。生物打印技術正試圖通過三維構建齣具有完整血管網絡和細胞結構的復雜器官替代品。本章將介紹水凝膠材料的選擇、打印精度對組織功能的影響,以及打印血管化組織所麵臨的“工程學瓶頸”。雖然製造一個完整的人造腎髒仍需時日,但用於皮膚修復、軟骨再生的打印支架已在臨床上取得瞭顯著成效。 第三部分:微觀世界的介入——納米技術與藥物遞送 要對抗微小的病原體或癌細胞,我們需要比傳統藥物更精細的工具。納米醫學正是將工程學與生物學結閤的典範。 第五章:智能納米載體的崛起 本書將詳細闡述納米粒如何被設計成“智能包裹”。這些載體可以被錶麵修飾,使其隻識彆癌細胞錶麵的特定受體,從而實現“精確製導”,將化療藥物直接投送至腫瘤部位,極大地減輕對健康組織的毒副作用。同時,我們也將探討納米機器人和納米傳感器在體內實時監測生理指標的潛力,預示著一種“即時反饋”的醫療模式的到來。 第六章:感染病的“納米盾牌” 麵對新齣現的病毒或耐藥菌,開發新藥往往耗時漫長。納米技術提供瞭一種快速反應的思路。例如,納米材料如何通過物理作用破壞細菌細胞膜,或作為新型疫苗的佐劑,增強免疫係統的應答能力。我們將迴顧流感大流行期間,納米技術在疫苗開發加速中的角色。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醫療決策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不僅僅是自動化工具,它正在成為醫學研究、診斷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超強大腦”。 第七章:診斷的“超人”視覺 深度學習模型,尤其是捲積神經網絡(CNNs),在圖像識彆方麵的能力已經超越瞭人類專傢。本書將展示AI如何分析醫學影像(X光片、MRI、病理切片),以驚人的速度和精度識彆齣早期癌癥病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甚至比經驗不足的醫生更早發現細微的病理變化。我們將探討AI輔助診斷在提高基層醫療水平中的戰略價值。 第八章:藥物研發的“加速器”與個性化用藥 傳統新藥研發周期長達十年以上,耗資巨大。AI通過分析海量的生物數據、文獻和化閤物結構,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篩選齣潛在的候選藥物分子,甚至預測其毒性和生物活性。更重要的是,AI能夠整閤患者的基因數據、生活習慣、蛋白質組學信息,實現真正的個性化用藥方案,預測哪種藥物對特定個體最有效,避免“試錯式”治療。 結論:跨越鴻溝——從科學突破到社會實踐 未來的醫療無疑是令人興奮的,但所有這些偉大的技術突破都麵臨著同一個嚴峻的挑戰:如何將實驗室裏的成果轉化為全球共享的、可負擔的醫療服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聚焦於這些“後技術時代”的議題: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醫療AI的有效性依賴於海量數據,如何平衡數據共享的需求與個人隱私的權利? 監管的滯後性: 新興技術(如基因療法)的快速發展,使得現有的藥物和醫療器械監管框架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醫療公平性: 如何確保這些昂貴且復雜的尖端療法不會僅僅成為富裕階層的特權,從而加劇全球健康不平等? 《未來醫療藍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廣闊的社會視野,帶領讀者穿越基因編輯的倫理森林、觸摸再生醫學的柔軟組織、解析人工智能的復雜算法。這是一次對人類駕馭生命科學力量的深度反思,它描繪的不僅僅是醫學的未來,更是我們作為人類物種的未來走嚮。本書提供瞭一個全麵的視角,讓讀者能夠理解和參與到這場定義我們生命質量的世紀變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