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实在太实用了,能提供给每个新手妈妈一个轻松的管道,纾解育儿压力,
以专业又浅显易懂的方式,缩短了知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市面上很多写育儿书籍的医生,都有自己的小孩,但再怎么说,医生都还是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医学常识,因此就算医生是从父母的角度来写书,在面对小孩的健康问题时,处理上就用医生本能面对。而这些都是自己的经历,这样的同理心所写出来的角度,是一般医疗保健丛书所无法提供的。书中所提的问题也会是其他家长会遇到的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也会像作者一样担心很多问号、疑虑产生及发生很多情况,本书内容更贴进父母的心情、心境。
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处理过程,再加上医生、牙医、营养师等等所作的提醒,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希望能带给大家不同的视野。
为什么我自然产、餵母乳,小孩还是过敏? 「过儿!敏儿!我们会生出过敏儿……」这则可爱的广告台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我和先生都有过敏体质,我是鼻子过敏,每个星期公司清洁阿姨吸地时,我一定要戴上口罩,否则播报新闻的时候,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在播的声音。而我先生比我更惨,除了鼻子过敏外,他的皮肤也不好。
由于我们两人都有过敏体质的遗传基因,因此我也做好了生下过敏儿的心理准备,所以在怀孕时,针对如何预防宝宝过敏,可是下了一番工夫,包括饮食方面的「斤斤计较」,例如:高过敏的海鲜及水果等食物尽量减少摄取、减少吃垃圾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的人工添加物及反式脂肪……等等。另外,听说孕期适量摄取益生菌可能有帮助,所以「贵森森」的益生菌也毫不犹豫的给它「开」下去。只能说:「第一胎照书养。」饮食控制做得超级认真!
当然,一些和怀孕、生产有关的最新研究和报导,我也会特别关注,包括国外的研究说:「自然产的宝宝在通过妈妈产道时,就先接触到了人生第一个细菌老师,建立了免疫系统的雏形,相对于剖腹产宝宝,先拥有了妈咪的免疫保护伞。」所以就算怕痛怕得要死,也是坚持能自然产就自然产。另外,我也了解餵母乳的好处多多,其中,能有效预防宝宝过敏,更是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这也是支撑我度过哺乳前期挫折、继续餵下去的重要信念!
但是,做了这么多,我的孩子就没有过敏了吗?没想到答案却让人失望!当我一路餵到宝宝一岁多时,有一次小绿豆因为流鼻血去看医生,医生说他是「鼻过敏」,当下真的是赏给我重重的一击啊!彷彿我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命运之神无情的嘲笑我,做得再多也是枉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
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因为主持一场公司举办的过敏讲座,我认识了黄瑽宁医师,当时我很无奈的问他:「为什么我自然产、餵母乳,但小孩还是过敏呢?」
他跟我说:「你已经做得很棒了!没做这些,宝宝过敏的状况可能更严重呢!」
这才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我赶紧买了黄医师的书,认真做了功课,包括买了除湿机控制室内湿度、防螨床套、环境清洁与维护……等,感觉小绿豆过敏的状况真的有控制下来!
接下来,我对我家过敏儿的态度就不再那么执着和抗拒了,既然木已成舟,不如「接受它」,和疾病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中,尽量给予小孩均衡的天然食物,少给加工、不健康的糖果、饼干等零食。另外,良好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加上适度的运动,有机会就带出去跑跑跳跳、晒晒太阳,增加免疫力。当然,生病还是要去寻求专业的医师协助,千万别听信偏方,才不会延误小朋友的治疗时机哦!
爱健康MEMO~过敏面面观
採访马偕儿童医院儿童感染科主治医师黄瑽宁医师 Q:过敏的形成,除了爸爸妈妈先天遗传的基因註定,还有哪些后天的因素诱发?
Q:「一日过敏,终生过敏」吗?
Q:长期使用过敏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Q:「过敏」与「过动」有相关联性吗?
Q:预防宝宝过敏,如何从产前就做好准备?为什么我自然产、餵母乳,宝宝还是过敏?
流感疫苗打不打? 每年到了十月分,就是流感疫苗施打的季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医药记者的缘故,在环境、同业等周遭的氛围感染之下,每年施打流感疫苗,对我来说是理所当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了!但是自从怀孕、有小孩之后,感觉自己的命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开始变得很怕死,吃什么药、打什么针都很怕影响到宝宝。于是我开始上网爬文找资料,结果看到很多关于流感疫苗严重副作用,甚至是死亡的「谣言」,看了真的让人「心惊惊」。这也让我开始燃烧「记者魂」,想要追根究柢研究这个疫苗的安全性。
记得当初在还不知情的状况之下,和同业「相揪」打了流感疫苗。过了不久,才知道自己怀孕了,那时心里紧张得不得了,当天晚上马上打电话给时任卫福部疾管署副署长、现任署长周志浩,倾诉我的紧张与不安。
结果他一派轻松的跟我说:「安啦!绝对没问题!免紧张!」然后还开完笑的说:「你现在是一人打、二人补耶!因为怀孕的妈妈,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可透过脐带给肚子里的宝宝,真的是买一送一耶!」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打有保庇」,小绿豆出生那一年,正巧遇到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中标」得了流感,而我们都安然渡过。不过宝宝渐渐长大,满六个月后妈妈带给他的抗体保护也慢慢流失,我又陷入了「到底要不要给宝宝打疫苗」的挣扎中,所以一有机会遇到或是访问到医生,就会私下问他们:「你会给自己的小孩打流感疫苗吗?」甚至问:「你给你孩子打的是哪一款疫苗?」
我几乎问了十几个医生,然而不管是小儿科或是感染科医生,他们给我的答案都是:「会啊!当然要打!」我心想,既然医生都敢让自己的小孩打流感疫苗了,我这个「平凡愚妇」相形之下好像太过担心了。所以每年时间到了,都会固定带小绿豆「抢头香」打流感疫苗,甚至在小绿豆一岁多的时候,他豆还当过疾管署流感疫苗施打宣传海报的「麻豆」呢!
不只是我这么「忠诚」的打流感疫苗哦!包括我先生、我公公、婆婆、奶奶,不管有没有公费资格,每年也会固定施打流感疫苗。我常常,对别人说,我们家是疾管署流感疫苗施打的「模范家庭」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施打流感疫苗不只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身边的人,当流感疫苗的整体接种率提高,流感疫情就不容易爆发。就算真的「不幸」还是「中标」得到流感,症状也可能会减轻,併发肺炎等重症的风险相对也降低许多,衡量利弊得失之下,我都会建议身边的朋友要去打流感疫苗哦!
爱健康MEMO 流感疫苗Q&A
採访自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长罗一钧 Q:为什么流感疫苗不能像其他疫苗一样,打一剂就能获得长久保护,必须每年都打一次呢?
Q:市面上流感疫苗的厂牌有好几家,成分会不一样吗?国外进口的疫苗比较厉害吗?三岁以下的幼儿,间隔打的二剂疫苗厂牌不同可以吗?
Q:宝宝还小,不知道是否对鸡蛋过敏,要如何评估是否会对疫苗产生过敏反应呢?打流感疫苗前,需要先给幼儿试吃鸡蛋吗?
Q:一般家长最担心打流感疫苗的副作用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不适合打流感疫苗?
Q:关于流感疫苗常见的错误迷思有哪些?
健康推荐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长/周志浩
博仁综合医院小儿消化专科医师及国际认证泌乳顾问/毛心洁
荣新诊所、儿童食育营养师/李婉萍
前卫褔部部长/林奏延
菡生妇产科院长/邱淑芳
亚东纪念医院副院长暨小儿外科主任/陈芸
禾馨民权妇幼诊所副院长/叶胜雄
真心推荐 台大儿童医院小儿部主任/黄立民
马偕儿童医院儿童感染科医师/黄瑽宁
(以上依姓名笔划排序)
探索生命奥秘,洞察未来医学:《未来医疗蓝图:从基因编辑到人工智能的变革》 引言:时代的交汇点,医学的飞跃 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交汇点上。科技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尤其在关乎生命健康的领域,变革的力量尤为强劲。这部宏大的著作,并非聚焦于日常的家庭照护或具体的育儿经验,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远、更宏大的未来——人类如何利用最尖端的科学工具,来对抗疾病、延长寿命,并最终重新定义“健康”与“生命”的边界。 本书的核心在于深入剖析当前正在酝酿、并在未来数十年内将彻底颠覆传统医疗范式的几大核心技术领域:基因组学、再生医学、纳米技术,以及人工智能(AI)在临床和药物研发中的深度整合。这不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教科书,而是一份为所有对人类未来、对科技伦理、对生命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准备的详尽指南。 第一部分:基因的革命——编辑生命的代码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只是一个开始。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已经掌握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来“阅读”和“编辑”生命的蓝图。 第一章:CRISPR的黎明与伦理的迷雾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的工作原理,它们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遗传病的治疗前景。我们将探讨体外基因编辑(用于体细胞治疗)的巨大潜力,例如根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或某些遗传性失明。但更引人深思的是生殖系编辑(Germline Editing)的争议。书中将客观呈现科学家、伦理学家以及监管机构对于“设计婴儿”的担忧,分析国际社会在规范这项强大技术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与分歧。我们不仅仅是讨论技术本身,更是探讨人类是否有权干预下一代的遗传物质。 第二章:单细胞测序与疾病的“素描” 传统上,医学研究依赖于对组织样本的平均分析。然而,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使在同一组织内,细胞的个体差异也巨大。本书将解释这项技术如何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识别出癌症微环境中的“特洛伊木马”细胞,或追踪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中早期发生病变的神经元。我们将看到,对个体细胞的理解,如何驱动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二部分:再生与修复——重建受损的身体 人体具有惊人的自愈能力,但面对大面积创伤或器官衰竭时,这种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再生医学的目标,就是激活或辅助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 第三章: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突破 iPSCs技术,即“重编程”成熟细胞使其回归干细胞状态的能力,极大地规避了胚胎干细胞带来的伦理难题。本书将深入解析iPSCs在“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应用——科学家可以从患者皮肤细胞中提取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受病变影响的心脏组织或神经组织,用于测试新药的有效性和毒性。更进一步,我们将讨论iPSC衍生的细胞移植在修复心肌梗死或帕金森病方面的临床试验进展。 第四章:生物工程与3D生物打印 器官移植短缺是全球性的挑战。生物打印技术正试图通过三维构建出具有完整血管网络和细胞结构的复杂器官替代品。本章将介绍水凝胶材料的选择、打印精度对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打印血管化组织所面临的“工程学瓶颈”。虽然制造一个完整的人造肾脏仍需时日,但用于皮肤修复、软骨再生的打印支架已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微观世界的介入——纳米技术与药物递送 要对抗微小的病原体或癌细胞,我们需要比传统药物更精细的工具。纳米医学正是将工程学与生物学结合的典范。 第五章:智能纳米载体的崛起 本书将详细阐述纳米粒如何被设计成“智能包裹”。这些载体可以被表面修饰,使其只识别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从而实现“精确制导”,将化疗药物直接投送至肿瘤部位,极大地减轻对健康组织的毒副作用。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纳米机器人和纳米传感器在体内实时监测生理指标的潜力,预示着一种“即时反馈”的医疗模式的到来。 第六章:感染病的“纳米盾牌” 面对新出现的病毒或耐药菌,开发新药往往耗时漫长。纳米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反应的思路。例如,纳米材料如何通过物理作用破坏细菌细胞膜,或作为新型疫苗的佐剂,增强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我们将回顾流感大流行期间,纳米技术在疫苗开发加速中的角色。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医疗决策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自动化工具,它正在成为医学研究、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超强大脑”。 第七章:诊断的“超人”视觉 深度学习模型,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NNs),在图像识别方面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专家。本书将展示AI如何分析医学影像(X光片、MRI、病理切片),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度识别出早期癌症病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比经验不足的医生更早发现细微的病理变化。我们将探讨AI辅助诊断在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中的战略价值。 第八章:药物研发的“加速器”与个性化用药 传统新药研发周期长达十年以上,耗资巨大。AI通过分析海量的生物数据、文献和化合物结构,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筛选出潜在的候选药物分子,甚至预测其毒性和生物活性。更重要的是,AI能够整合患者的基因数据、生活习惯、蛋白质组学信息,实现真正的个性化用药方案,预测哪种药物对特定个体最有效,避免“试错式”治疗。 结论:跨越鸿沟——从科学突破到社会实践 未来的医疗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但所有这些伟大的技术突破都面临着同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全球共享的、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这些“后技术时代”的议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医疗AI的有效性依赖于海量数据,如何平衡数据共享的需求与个人隐私的权利? 监管的滞后性: 新兴技术(如基因疗法)的快速发展,使得现有的药物和医疗器械监管框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医疗公平性: 如何确保这些昂贵且复杂的尖端疗法不会仅仅成为富裕阶层的特权,从而加剧全球健康不平等? 《未来医疗蓝图》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阔的社会视野,带领读者穿越基因编辑的伦理森林、触摸再生医学的柔软组织、解析人工智能的复杂算法。这是一次对人类驾驭生命科学力量的深度反思,它描绘的不仅仅是医学的未来,更是我们作为人类物种的未来走向。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读者能够理解和参与到这场定义我们生命质量的世纪变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