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喜欢当妈妈:心理师妈妈的内心戏

还是喜欢当妈妈:心理师妈妈的内心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母婴心理
  • 育儿经验
  • 亲子关系
  • 产后心理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心理咨询
  • 家庭教育
  • 女性成长
  • 新手妈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是心理师,职业妇女,
也是两对双胞胎的妈!
心理师妈妈理性、柔软兼具的独白与内省,
给所有妈妈一份不完美的勇气。

  *特别收录:【妈妈,歇一歇】【小孩剧场】温馨处方笺*

  母爱像一杯水,有时会干涸,
  一恼起来,让人想摔破杯子。
  而那拼凑起杯子碎片的黏着剂是什么?
  是对自己的慈心,是爱啊!

  ◆疗癒妳育儿的脆弱之心,解放渴求完美的自己!◆
  .对其中一个生气,其他三个也来一旁哭闹……哭什么啊?该大叫的是我吧!
  .天啊!能不能停止「晚上不睡觉→隔天起不来」的轮回?
  .孩子们起床后看到神祕礼物,惊唿连连,老二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当十五年资历的专业心理师遇上家里四只小鬼,原有的觉知与弹性只有灰飞烟灭的命运,徒留下意识的指责、拦不住的暴走,还有生气过后的自责。而孩子明明在闹别扭,下一秒却来讨抱,又让她心头那座快喷发的火山顿时消弭。

  心理师妈妈直视育儿过程的苦与甜,犀利的分析与觉察中,也以温柔细腻的眼光接纳自己。她的文字,让每个曾经自责、纠结与懊恼的妈妈有了心灵出口:「原来,我们都一样,当不了戒吼妈;一样会焦虑,也无法完美。」

  卸下所有身分,每个人终究只是自己。唯有接纳自己只是个爱孩子,有时也会当机的「不完美母亲」,才能在教养中,与孩子一同成长。

本书特色

  ◎这不是一本教人成为好妈妈的书,而是为每个想当「完美妈妈」的妳所写的疗癒、解放之书。作者以生动直白的文字记录育儿过程里的欢乐与温馨,理智断线与不知所措;道出身为母亲的真挚情绪,让所有妈妈知道:「我并不孤单。」

  ◎特别收录I【小孩剧场】:〈冒烟〉、〈脑袋破洞〉、〈「负责任」放假了〉、〈脱轨〉、〈妹妹想要的……〉、〈吼妈克星〉、〈噩梦〉、〈讨抱〉、〈高规格道歉〉、〈认真就输了〉、〈蜜月?〉、〈放屁〉、〈拖延本能〉。

  ◎特别收录II【妈妈,歇一歇】:「为母则强」,不是不脆弱,只是母亲角色让我们变得勇于面对与处理脆弱吧!妈妈的暴走或迷路,都只是展现妈妈的本质也是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已。

名人推荐

  ★王宏哲(天才领袖教育集团执行长)
  ★王南琦(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
  ★陈安仪(教养作家)
  ★隋棠(演员)
  ★番红花(教养作家)
  ——拭泪推荐!(依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美铃(谘商心理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辅导研究所硕士,目前正在攻读博士班。谘商专业资历超过十五年,目前在吾心基金会与各级学校担任心理师,同时也是「亲子天下」与「未来Family」的专栏作家。

  她在节奏紧凑的生活中,与家里的一对小二兄弟、一对大班兄妹,过着寻常却狂乱的小日子,正视并接纳自己是个平凡母亲,和孩子一起长大。

  创立FB粉丝专页「心理师妈妈的内心戏」,是为了提醒自己慢下来想一想,不要盲目地追随习性。她在亲子教养的挣扎中,记录真实的内在转折,并融入心理专业的分析与解读,期盼透过文字分享和所有父母一起成长,也为自己在杂乱日常中,寻找心底一片「静」土。

  FB专页:心理师妈妈的内心戏goo.gl/rYbyUP

图书目录

【自序】无论是妈妈,还是心理师,终究都是我自己
【出场介绍】一个小孩一个样

PART 1 妈妈和小孩
哪个妈妈爱当生气巫婆呢?
为什么老是讲不听啊?!
跳针的碎碎念
妈妈就是忍不住会焦虑
我知道妳很爱我
晚上该睡不去睡──上床记
早上怎么起得来──赖床记
是创意?还是破坏力?
妈妈好想有自己的时间
你为什么不看我?
又被顶嘴惹毛了!
叛逆,原来是你的独立宣言
数一二三有没有用?
功课没做完,要帮你签名吗?
哪个只是想要?哪个又是需要? 
万能的天神,请赐予我神奇的力量
这孩子,突然长大了?
你让我又气又哭又好笑
每个小孩都怕鬼?
我要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PART 2 兄弟姊妹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那个唯一
我知道,偶尔你不想要兄弟姊妹
告状,是因为心里有渴望
排挤问题
上天的礼物
愿你们永远是彼此的好麻吉
切八段是一种和好的练习
无法说没关系,但我原谅你
竞争情结
如何带你看清与世界的界线?
谢谢你们来当我的宝贝

PART 3 小孩在学校
妈妈也舍不得离开你
我的宝贝要上幼儿园了
用爱心陪伴孩子上小学
联络簿的「客诉」,是妈妈的罩门
其实,这跟谁先推谁无关……
我的哭泣英雄
孩子,妳是如何看待自己呢?
这样交朋友好吗?
盯你学习,却盯掉了你的快乐
妈妈心里永远的痛──写功课
抢救专心这些年

图书序言

自序

无论是妈妈,还是心理师,终究都是我自己


  * 依着纠结与挣扎的习性而活

  我是个妈妈,是个心理师,还是某人的老婆、家人、朋友……就如同擦身而过的每个人,身上挂着各种角色。我们唿吸同样的空气,同样抱怨着艳阳、阴雨,也摆出同样的表情:看似热切,其实带点着急;貌似平稳淡定,但其实已和疲倦分不清。

  蜡烛多头烧,也许要关心的不是有几头,而是「怎么烧」。

  我不想熄灭任一火苗,有着想烧出价值的野心,好些日子,我的妈妈魂被这个野心吓坏了。

  因为我终究没真为孩子们牺牲什么,一样追求个人的成就,也在意着自己人生里的各种需求。喜欢玩耍、看书,就带着孩子们游戏和阅读。不喜欢煮菜,就带着孩子们感谢有婆婆、妈妈代劳。顺风我就搭车,逆风得过且过……

  每天睁开眼睛,我不会去想为什么要早起,脑袋里转着的是:「今天要准备什么早餐?」「希望牛奶别再打翻。」然后伸个懒腰,外加一句口号:「万能的天神,请赐予我神奇的力量!」像是鼓舞,更是催眠自己:今天也将安然。接着,像个陀螺般旋转,时而满足快乐,时而暴走失落,总之,尽力满足所有角色的需求。转啊转了一天,又在孩子们大唿小叫的喧闹声中催赶他们上床,偶尔说故事、玩游戏,偶尔喝斥威逼,凑合着走向一天的结束。

  直到再度睁开眼睛,浮现脑海的问题又回到:「今天要吃什么早餐?」

  某天,我和先生在看着孩子们玩沙。

  我说:「时间差不多了,你去叫他们收一收吧!」

  他不肯起身。我们相互推诿,逐渐为自己的借口加码:

  「你快去吧! 去叫他们会让我觉得心悸!」

  「妳去啦!因为我已经窒息了。」

  心悸与窒息……我笑了出来。这就是平凡父母摆脱不了的疲惫和焦虑。

  我想,原来这个开设亲职讲座的心理师,骨子里也是个平凡又疲惫的母亲。

  心理师的训练教会我,要能放松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停一停? 能否有知觉地过日子?然后,练习更有弹性与洞察,筛选一下,做对的事,而不是纠结着一定要把事情做到多好。蜡烛可以多头烧,但若没油了、该熄火时,就别留恋挣扎,放手就好。

  这些觉悟理应有助于我活得更美好,可惜属于我的真实是──每天回到家,这些觉知、弹性与洞察能力也跟着下班了。我常依着旧有的习性,陷入喧嚣狂乱的世界,再为了躲避喧嚣,有时愤怒控制,有时惊慌遁逃。

  当「心理师」与「妈妈」两种身分不断分裂,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论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是冒牌货的感觉。

  * 认清、接纳「非名牌」的自己

  那就踩着真实的步伐前进吧! 或许那才是属于我的,名为「真实」的品牌。

  让这个真实的自己回家当个妈妈,这个妈妈,内在有爱、温暖、坚强、包容……这些被歌颂的伟大之处,但同时也有疏忽、控制、愤怒、罪恶与软弱等黑暗的角落。

  若想少些狂乱、多些安定,要做的也许不是挣扎着摆脱那些黑暗,而是去直视、整合这些真实。唯有走过面对不完美的失落,才有余裕能安心地与孩子连结,看进孩子的本质,也唤醒此生成为妈妈的中心价值。

  就像有次和朋友聊到出国的事,他听出我的羡慕,笑问我,「如果从头来过,妳要跟我交换吗?」一句话秒停心里的落寞,浮现的是四个孩子真挚热切的脸,无论再烦、再乱、失去再多,想当妈妈的心倒是没有后悔过。

  就撂开手,不纠结了吧! 我就是个有野心还带点全能幻想的妈妈。适当的野心,是自我期许;合理的自私,只是优先选择爱自己。在体会到能力有限的焦虑之后,才能感觉到认清真实的放松。

  为了家人希望自己全能,或许也是一种爱无敌。

  * 好奇观察孩子的本质

  我有四个可爱且具独特个性的孩子,样本够多的教养体验,足以让我信服孩子与妈妈的天性里,都有相当程度的「求生」能力。

  这四个孩子,在少子化的现代社会里容易成为焦点,我也常接收到旁人体贴的关注:「这么多孩子,要如何教养他们?」我总在语塞、词穷中笑着带过,「我想,应该是我们都有能力相互适应着活。」

  老大、老二是第一对双胞胎,特质彼此互补。老大人称「散仙」、「理由伯」,个性乐观散漫,笑口常开,经常落东落西。遇到麻烦时,要他想理由比想解决办法还容易。老二则是传说中的「出头哥」,他较有想法和意见,有时是源源不绝的创意与行动力,但是个性较为敏感、坚持,不顺他意时需费力引导,以免招来一场玉石俱焚的情绪风暴。

  老三和老四是第二对双胞胎。老三有温暖的特质,热爱昆虫和动物,会招唿流浪猫并为牠取名字,不给他养宠物,就养小强和书虫。他是哥哥的「神奇宝贝」,因为他会努力跟上哥哥的脚步一起玩耍,乐当被哥哥收服的小随从(当然也会哭着告状哥哥待他太凶、太不温柔)。至于最后一位「大神妹」,有属于排行所赋予的高超生存观察本能,还内建了极佳的语言认知系统,往往在上述三个男生(甚至是爸妈)思绪混乱、战成一团时,提供「签诗级」的解决办法。

  * 摸索并朝向教养的价值

  四个孩子都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他们成长的走向,定然也有部分取决于父母灌注的教养。

  我问自己:如果不自欺欺人,如果我有信心,有足够的弹性与教养能力,我想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不是为了传承家庭香火或完整我们的生命需求,也不是要延续我们的生涯目标,更不只是要他们有不啃老的独立。我希望他们能快乐而自信地存在,希望他们勇于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希望他们能慈悲、善意地看顾别人,更盼着他们和世界有连结,并且贡献一己之力。

  守护这些期待,才能让我们即使面对教养的疲累、迷失、紊乱与困境,依然可找回平稳的步调和努力的意义。

  我们的确无法预期孩子们是否能长成我们心目中的模样,但我想,这些教养价值与依归,定会对我的言行与心性产生重要的牵引,也会成为每时每刻我在规范或支持孩子时,永不放弃引导他们前行的方向。

  * 觉知而有弹性地并肩前行

  关于教养,我无法传递所谓最好的方式,而是去接纳自己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在其中保持觉知与弹性,并且朝向我们认为重要的价值而去。这本书分享这些日常故事,一方面祈愿身为父母的我们好好唿吸,给自己喘息的空间;也从孩子身上汲取直观的能力,让我们有力量与方向能持续改变。

  英国诗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有一句诗是这样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天每天,是平静还是狂乱,是辛苦疲倦,还是充满乐趣,的确都是来自我的视野。

  我问自己,我视野焦距的收放来源为何? 是僵化,还是具有弹性?

  我想,那终究来自有觉知的生活。所以,我记录我的内心戏,一件件、一桩桩地,记下与孩子的对话,珍视孩子平淡无奇或是意料之外的各种表现。

  正视纠结确实会带来一些难受的感觉,我猜想这也是许多父母都曾出现的共同挣扎,但当我们试着开放地抓取,清醒地挪动,相信在每个认真看待孩子、觉察自己的当下,都有机会感受到教养的天堂经验。

  然后我们将深刻体认──原来,亲子是这样彼此并肩前进的;原来,「老师」就在我们的身边。

图书试读

〈哪个妈妈爱当生气巫婆呢?〉
 
妈妈的怒气实在是种特别难以面对的情绪,感觉既混乱又正常,貌似惊死人地砲火勐烈,却也很容易虚晃一下就复原。
 
下班回家后,为了「三不一没有」的鸟事火了(不收玩具、不洗澡、不写功课,加上没有带餐袋回来)。嘴巴催着,心里怒着,身体坐在沙发上气唿唿地,看着老大的联络簿,还在想怎么请老师处理餐袋的事。
 
此时,老二拿了他画的图给我看。「先去洗澡。」我看了一眼,点点头,没称赞也没笑脸。
 
这下换老二不开心了,嘟嘴说:「哼!妈妈不喜欢我画的图!」
 
接着妹妹也把画拿来,我都还没开口,老三就接话:「妳那边没画到。」
 
这妹妹啊,泪奔哭喊:「你们不喜欢我画的!你们不喜欢我画的……」
 
老二加入,指着我控诉:「哼!妳不喜欢我画的。」说着说着,眼泪也掉下来。
 
闹剧,这不就是张着色画吗?你们哭什么啊?想大叫的是我吧……
 
「够了!你,去洗澡!其他人统统安静!」
 
一片喧嚣中,我听见自己大吼一声。
 
*为什么我又忍不住吼孩子了?
 
当妈这个工作容易耗竭,而试图当全知全能、秒速变频的妈,更是会置自己于死地。孩子的眼泪算是一种哀悼吧,为他们心里幻想的那个全知而包容的母亲消失了哀悼。
 
我也不喜欢这样凶恶的自己,但……抱歉,我的级数太低,变频调节运转困难。只能期望自己尽量师出有名了。
 
对待孩子,我何尝不想温柔又坚定?但真实情况是,我在自己当妈妈的狂乱世界里,想取得孩子们的注意力、想传达明确的讯息,吼那么几句,只是想要偷渡一点妈妈的权力与解气的需要而已。
 
就当那是分贝数高了些的表达方式吧!容许自己不再纠结吼不吼的问题了。
 
*对着孩子,我到底有多少种表情?
 
从孩子眼里看去,看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是否就像童话故事里,让可爱孩子哭泣的,若非坏心后母,就一定是可怕的巫婆?
 
眼前这个妈妈,时而温暖,时而搞笑,好的时候如同神仙教母;但是好景不常,妈妈更多时候是会严格要求,甚至大吼大叫的可怕巫婆。同一个人有两张不同的脸,孩子多少都会认知失调或是受到打击。
 
但是,换个角度想,巫婆为什么一定都住在幽暗的森林深处?为什么童话故事里,小孩一定要走过森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