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推荐一
陪孩子创造成功未来 为了《孩子如何成功》这本书的採访调查,作者保罗.塔夫(Paul Tough),从旧金山贫民窟的儿科诊所,到纽约私立贵族学校,到俄亥俄州中部正在举行的西洋棋巡回赛,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
他拜访了许多当代的教育改革者、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脑神经科专家和医师,探讨、追踪,为什么有些孩子容易「成功」?而有些却没有?为什么出身贫困家庭的小孩往往比来自中产阶级背景的小孩更难获得「成功」?
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对公立学校、特殊学校、资优学校与各式课后加强辅导方案的学童、老师与行政人员进行访谈。保罗惊奇的发现,唯有开发这些孩子的勇气、认真、正直、自我控制、乐观和好奇心,才是帮助这些孩子扭转劣势,迈步成功的关键钥匙。
而这种「非认知技巧」的养成,也就是所谓的「品格」养成;品格产生的正向力量,远远超过强调读写学习的「前认知技巧」。
◆十二年国教没有教的事
台湾将从明年(2014年)夏天,自九年国民教育正式迈向十二年国教里程碑。在教育史上大变革的当际,不论是打开报纸、电视或网路媒体,我们看到的仍是家长、学者、学生、各路名嘴;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各持己见大鸣大放,纷纷扰扰没完没了。
有人说,十二年国教的施行,其终极目的就是要歼灭建中、北一女这种充满明星式光环的学校。又有人道,免试、不得看国中三年学业成绩,而通通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理想学校的入学方式,不就等于把PR99的跟PR30、50的孩子摆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岂不又成了另类的平头主义、假平等?虽是「有教无类」却也难以「因材施教」吧?
吵吵吵,不论是在电视上的辩论或各式公听会里的吶喊,可以清楚看见,不管男女老少总是从自己利益的角度在争取发声,却始终听不到如何教育出有「品格」的孩子的声音。
原来,大家最在乎的还是「认知能力」的研习养成,名校情结、漂亮的毕业证书,依然是许多人心底的最终追求。
偏偏保罗在《孩子如何成功》一书,却大量引用了许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明确的实验数据、真实的人物案例,认为形塑品格的技巧是可以经由后天学习而成,要养出成功的子女是可以不必凭借天生好命、不必依靠运气机缘。保罗认为:投资教育,才是让国力真正强大的良方;培养孩子美好的品格,正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为什么有人总是遭遇失败?如何找出失败的原因以及避免失败?什么是压力创伤?为什么历经爱心教养的孩子长大会更聪明、更能拥有面对逆境失败的韧性和勇气?为人父母,你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吗?最痛苦的人生故事,是否可以透过品格的改造而走向最有希望的未来前途?弱势、低收入家庭孩童最有效的抗贫武器是什么?要成功,就必须先经历失败?好习惯养成,会很困难吗?智商高低与是否能成为西洋棋高手,是可以划等号的吗?
作者在书里特别提到:一个学生能否从一所好的大学毕业,不一定与这个学生本人的聪明才智完全相关;他认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其真正的关键是国、高中成绩单背后的「品格」能力。
◆让总统学学老鼠吧!
2012年,美国民主党的欧巴马和共和党的罗姆尼,两位总统候选人在电视上激辩怎样才能使美国更强大。知名的政论评论家纪思道(Nicholas Donabet Kristof)竟语出惊人的表示:「也许他们应该向老鼠学习。」啊──要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向老鼠学习?学什么?
在《孩子如何成功》一书里,详细地记载了这个在老鼠身上找到的「品格」力量。加拿大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神经学专家麦可.米尼(Michael Meeney)研究实验发现:他实验中的一些老鼠妈妈会花很多时间舔舐小老鼠、为牠们梳理毛发,而另外的一些母鼠对小鼠儿女却是不理不睬;这种强烈差异带来长期的后果,让米尼实验室研究小组惊奇不已。他们发现:当小鼠长大后,那些经常被妈妈舔舐、梳毛的老鼠,在迷宫中能更快速的找到出路;牠们比起那些不被妈妈理睬的老鼠,显得比较喜欢社交、活泼、好奇心强,甚至可以活得更长久。
米尼研究小组对成年鼠进行解剖后,发现抚爱舔舐会改变老鼠大脑的DNA结构,而这样的结构改变会使得小鼠因此更能控制压力反应。
对照母鼠对小鼠的舔舐梳毛的行为,人类父母对孩子的拥抱、亲吻、读故事给孩子听、和孩子促膝相谈等温馨亲密行为,是不是也会无形的让我们的后代,乃至整个社会更强大?
◆身为老师,我最在乎的其实是……
物换星移,流光嬗递之际,来到建中任教已逾三十年,除了教授国文课程,我始终坚持站在第一阵线,亲自带班担任导师,陪这群青春的大男孩勇渡波涛汹涌、激流潜伏不断的少年十五、二十时。
对这群来自台湾各地「代表队」、PR99的菁英少年,学业功课绝不是我的重点,我最在乎的、最想栽培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颗善良、能珍爱自己也能疼惜他人的心;开朗、乐观的哲理思维,有礼貌、能感激的人格特质。
而我以为,这才是给予孩子成长路上,最美好的资源;唯有美好的品格养成,才是陪孩子迈步光明,创造成功未来的最重要基石。
我愿全力推荐远流出版的《孩子如何成功》一书给所有期待儿女成功、快乐的爸爸妈妈和师长们,以及所有的成年人,一起来探索好品格正向的力量与阳光磁场。
陈美儒∕建国中学教师、亲子作家
专文推荐二
让孩子享受「被爱满的经验」 看到《孩子如何成功》这本书,马上就有一份心有戚戚焉的感动。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生命中最难解的奥祕……让我们知道,大人到底可以做什么,来引导一个孩子或以一整个世代的孩子,让他们远离失败,走向成功。书中提到,我们一直无法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教养问题),因为我们一直在错误的地方找答案(我们一直努力培养孩子的数学、语文等认知技能),同时却忽略了:软性能力(也就是非认知技能)才是成功快乐的关键。
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不断比对我过去这二十多年来的办学历程……
◆用「爱」来克服不利的因素
作者用独特的观察者角度来看孩子如何成功。例如他所提到美国高中生取得学位的GED管道(通识课程发展计划),这个措施证明了:成绩好,并没有对人产生正面影响。他也从几个个别案例中一一说明了「人格特质的培养比成绩更重要」的实际效果。
家庭是孩子另一个成功的关键。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孩子的表现行为与家庭息息相关,只要理解家庭生活对孩子更深层盘根错节的影响,就能够消融孩子目前的困境。从老鼠的实验中看到,鼠妈妈不停的舔抚小老鼠,小老鼠闯迷宫的表现就优于没有被鼠妈妈舔抚的那一组。
这点应证了我的信念:「孩子享受过被爱满的经验,未来就有能力去爱别人。」在家庭中爱的能量流动,能够让孩子拥有正向的人格特质;就算是生长在看似高风险家庭中的孩子,也能够剪断关系中平行位移的循环纠结,让孩子跳出纠结,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需要的学习和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现实中,每个人都要花好长的一段时间来读相同的教科书,学一样的学科,接着考试、产生分数、然后做比较,最后到了社会,还要花好多的时间来建立自己的特色,在职场中出类拔萃。这样不是很奇怪吗?
◆用「合作、对话」为孩子打下最有用的人际关系基础
本书提出了好奇心、自我控制、社会流动(能力)等多种「非认知技能」,这些与智商完全不同。十多年前,我思考了许久,决定在校内放弃统一教科书,尊重每个生命有不同的学习模式。落实到课程设计上,是实施主题式活动的教学模式,分组进行专案学习,借着专案的进行培养孩子们的非认知技能,而这些也就是品格力。以我们学校一年级的主题「台湾美食地图」为例,孩子分为几个小组,分头到台湾各地探访美食特色,最后对全年级的同学做公开简报。
在进行专案主题的过程中,孩子们要学习如何规画、分组、讨论、冲突、合作,也必须磨练提问、解决问题、资料汇整、上台报告等的技巧。当然常常会有冲突,但必须学习冲突后如何合作。我们在这个课程中,刻意营造出能够与人对话以及合作的学习环境,那是孩子们未来非常重要的能力。
亲子、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其实是在对话中建立的,只要开始聊天对话,困境就消融在无形之间。我在十多年前即导入了叙事对话的师资培训,让老师不再只是教书者,而是能够倾听、陪伴及陪伴者,这样的陪伴者,可以问出一个会让人反思多时的好问题,帮助孩子长出力量。当师生可以自在的对话,就可以一起合作,让学习发生。
这些教学实务经验,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印证。作者提到,儿时逆境经验」的研究证实了儿时的逆境经验和成年负向表现有直接的关连。不过,父母可以克服自己的创伤历史与不良依附经验,改变自己养儿育女的方式,抛弃那种会产生焦虑依附的育儿方式,转而採取能够促进安全依附与健康的育儿方式。父母们都担心害怕不清楚孩子的状况,但只要「我们坐下来开始谈的时候,才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动机,认真,坚持的成功三部曲
本书还提到,「动机」是重要的,但有了动机还要「认真」,最后还要「坚持」。因此,教养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帮助学生产生动机。其实,每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有故事,就连家长的原生家庭经验也是有绝大影响力的。为了让孩子能够快乐学习有成就,身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一起为孩子的未来努力。
于是,近十年前,我们开始对家长展开工作:在每位新生要报到之前,家长都要先到校上课三个整天,然后每学期再回来复训一天。课程中陪伴家长学习如何与孩子对话,如何让家庭中的爱能够流动。我们希望孩子们三年后从开平餐饮学校毕业的时候,能充满自信,有清楚的梦想,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些也就是本书中作者整理出的、可以让孩子成功的五项非认知技能:足智多谋(自信)、适应力强(自信)、雄心壮志(梦想)、学有专精(自信)、人格正直(勇敢)。
书中提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看法作,实在值得反覆体会:「过去数十年来,关于儿童发展的传统观念走错了路,我们在孩童身上一直关注的其实是错误的技能(认知能力),我们也一直使用错误的方式培养、传授这些技能。」最后,诚恳推荐《孩子如何成功》这一本以科学论述为基础、最颠覆传统思想的好书。
夏惠汶∕开平餐饮学校创办人、台北市教育会会长
专文推荐三
让孩子成功的大人 《孩子如何成功》一书的作者蒐集资料认真,辩证扎实,文笔流畅。身为读者,阅读经验相当痛快,特别其中引用许多让我感觉熟悉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一百多年来,尝试摆脱晦涩、主观的印象,企图使用量化、实证的方法,作为建立知识的途径。到底人类的内在经验,能否使用量化研究去逼近,有不同看法。但是,科学化的心理学,在锻鍊心理系学生有清晰的思考方法上,用严谨的逻辑去检视,研究结果与推论之间的关系,功不可没。
作者引用许多研究来说明立论的根据,又不会让一般读者觉得难懂,这个平衡点拿捏得十分巧妙。在诠释研究结果的过程中,步步踏实,让人感到安心。在最后总结的时候,作者回归自己的内在经验,自传式地爬梳,对应前文严谨的论理,读来感到亲切。
◆父母可以选择参考的另一种教养方式
作者对于美国教育的感叹,回到台湾来看,一点都不奇怪。过度重视「认知能力」的教育制度,台湾亦然,近廿年来的教改声浪,常有重量级学者出面抨击教育现况。品格教育的失落,是一般社会的共识,却又苦无努力的方向。
作者强调的品格力量,正是当今父母,在对教育制度的失望下,可以参考的另一种选择。品格养成落实在教育方面,不论是家庭、学校或社会教育,可以从「道德」与「习惯」两点来谈。如果只是着力在道德层面,像是正直、勇敢、认真、负责……等传统价值的了解,眼界落在云端,恐怕效果不佳。某种程度上,一般而言的道德或美德,都可以化约为种种的好习惯,让人在生活中执行。用行为改变技术的语汇,可以「规则」的讲法来理解。
规则,是透过口语或书写,说明特定情境,表现出什么行为,会获得奖赏或处罚的描述。譬如,我们对孩子说:「如果你在老师讲课时,仔细听且保持安静,全班在下课前都可以有五分钟的自由时间。」作者提到:「当你自订规则的时候,等于召唤前额叶皮质当你的伙伴,共同对抗脑袋中控制反射反应、由慾望驱使的部分。」
文中提及另一种「心智对比」的介入方式,让孩子同时专注在「正面结果」以及「可能遭遇的障碍」之上,把障碍以及克服障碍的方法串联起来,能建立起点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强力连结。譬如,教孩子自我对话,「如果我放学后因为想看电视而分心,那么,我就要等到做完功课才看电视。」
◆有创意的切入点
「……老师的工作之一,是教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各种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自己」,这样有创意的切入点,让我茅塞顿开。作者进一步提到,套用「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不断整理自己的想法,多「想想自己的想法」。
那么,就该回到「觉察」的层次来谈,也就是自主改变的开始。容许孩子有犯错的机会,然后我们不厌其烦,时时讨论,天天陪伴,让孩子清楚体验,慢慢提升成功机率的过程。最怕是用打骂来稀释孩子的内省深度,或者过度保护让孩子没有跌倒的机会。
事实上,当孩子最可贵的,就是可以经历许多失败的经验。作者这样说:「孩子往往需要的,其实是一点点困境,一些挑战,一些他们可以克服的匮乏,甚至只是一个机会,要让他们可以向自己证明:他们有办法克服困难。」
「想让年轻人发展出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做一件非常可能失败的事情。」在大人的监督保护下,孩子能面对自己的困境,透过良好习惯的逐步培养,迈向他自己定义的「成功」。
「婴儿如果想发展出坚持与专注的能力,就需要照顾者提供高度的温情与呵护。」然后,当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作者说明,要给他们一种经验,「有人认真对待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然后鼓励孩子自我挑战。
我看着这本书,一字一句,不时发出惊叹,感觉相见恨晚。我的临床经验,在作者的解构分析之下,常得到印证,然后,再帮我指出着力的新方向。
我帮助的孩子不管功课好不好,我从来就是鼓励孩子为自己更好而努力,而非聚焦在考试成绩本身。我提醒孩子如何思考,让自己能更平静,更有效率地面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我赞叹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我总是分析每一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以及后续衍生的各种可能,像指导西洋棋一般。
我请託家长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正面的身教。我强调非认知技能的重要性,把「成功」的时间点从当下放眼未来。
在我能跟老师沟通的场合里,我强调用爱来凝聚孩子的心。作者叙述了一个最佳的范例,
「走廊上有一个品格佈告板,标题是『品格很重要』,板上用大头针钉着一张张表扬卡。学生只要看到其他同学出现良好品格的行为,就可以将事蹟写在表扬卡上公告(某甲表扬某乙展现出热忱性格,因为某乙上数学课时,老师每次问问题,他都举手回答。)」
诚心祝福各位读者,能像我一样,在这本书上获益良多。在作者营造的世界里,随时感受突如其来的冲击感动,以及因为藏在字里行间的经典佳句,惊喜莫名。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作者专访 Q. 什么样的机缘让你想写这本书?
A. 2008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Whatever It Takes,主要是谈非营利组织哈林儿童区和其总裁与执行长杰佛瑞.卡纳达。我为这本书花了五年时间调查、报导,但写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对于人们童年的经历还有许多疑问,于是我写了《孩子如何成功》这本书来解答这些问题,这些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关键又不易明白的大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成功了,有些却没有?为什么一般说来出身贫困的小孩比中产阶级背景的小孩更难成功?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作来引导更多孩子迈向成功?
Q. 你是如何找到这些问题的解答?
A. 为了这本书的採访调查,我跑遍全国,从旧金山贫民区的儿科诊所,到俄亥俄中部的西洋棋巡回赛、纽约私立的贵族小学,我发现关于童年与日后成败的关系这样的议题正引起大众热烈讨论,这些讨论新颖、有开创性,和以往的教育论坛不一样,经济学家、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师都正致力于这方向的工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很少将彼此的努力成果整合起来,不过现在正开始找到共同点,只要结合起来,他们的研究会获得重要而有趣的结论。
Q. 许多读者读了你在2011年九月份的时代杂志发表的文章,才第一次接触到你对品格教育的报导,那篇文章的标题是「如果获得成功的秘诀是失败呢﹖」,请你谈谈失败如何帮助我们成功?
A. 多米尼克.兰道夫将这个观念诠释得最好,他是布朗克斯区一所当地私立学校,河谷学校的校长,这间学校对品格教育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兰道夫这么说︰「坚强与自制的性格,要透过经历失败来获得,可是在美国升学至上的环境里,没有人要失败。」
这个观念获得许多读者回响,我并不觉得真的是失败帮助我们成功,事实上,反覆的失败可能会摧毁孩子成长,我认为学会处理失败、应付挫折才是迈向成功的关键,这是一项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的技巧,教学者、教练、良师益友、邻居,还有许多其他的大人,都可以帮助孩子。
Q. 你自己身为家长,写这本书对你有何影响?
A. 我刚开始为这本书进行採访时,我有了第一个孩子,我儿子爱灵顿现在三岁了,那几年是小孩成长的关键时期,我花了很多时间读有关婴儿大脑的资料与情感、创伤、压力内分泌的研究报告,想办法让自己别太紧张。
到最后,作这些研究的效果让我蛮讶异的︰让我对于当爸爸这件事变得轻松一点。爱灵顿出生后,我一度满脑子都是赢在起跑点的迷思--学得愈早愈快,以后考试成绩就愈好,日后生活更成功;做这次调查採访后,我不那么在意我儿子的阅读、算数能力了,别误会,我当然还是要他学这些,只是我认为那些东西他迟早要学,现在我比较关心的是他的品格,或者用其他更适合指称三岁小孩人格的字眼,我希望他能够克服沮丧,能冷静清醒,面对难题能持续努力不放弃,乐于分享,感觉自己是受关爱的、充满自信、有归属感,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他有能力处理失败。
对父母而言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失败很难,因为我们的天性就是要保护孩子不遇上任何麻烦,不过现在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保护孩子反而是在伤害他们,不给他们任何机会面对挫折、处理失败,孩子长大后才真的是麻烦大了,克服逆境才能造就好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比智商更能帮助孩子达成真正永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