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小书:理智断线前

管教小书:理智断线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情绪管理
  • 行为矫正
  • 家庭教育
  • 沟通技巧
  • 儿童心理
  • 教养
  • 正面管教
  • 亲子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孩快要让我抓狂了。请问:理智断线前的三秒钟,
  我可以做什么防止自己不理智的行为和言语?

  假想一下:一年后,地球就要毁灭了。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的孩子对他的孩子,也抓狂大吼大叫。
  假想一下:有一天,你老了,换成孩子对你抓狂大吼大叫。
  我猜,第三个,最有效。

  多数父母都知道怎么教小孩
  我们缺少的不是育儿方法
  而是在「儿孙自有儿孙福」和「成就孩子」间取得平衡
  200则随笔
  希望让你找到让日子过得更幸福的方向

  *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这么乖?」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这么优秀?」
  你这样想过吗?

  问题不在孩子乖不乖、优不优秀。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句好像是不得不说的废话)。
  父母得跳脱「跟别人比」的框框后,再来谈教养。

  我们总是先看别人的孩子,再看自己的,然后开始比较。
  问题是,父母自己乖吗?优秀吗?
  乖,和优秀,放到父母身上,可以是有耐心的同义词。

  「这孩子,怎么这么固执?」
  我们会先反省自己固不固执吗?
  不。我们会先把自己不听话的孩子,跟别人听话的孩子比。
  然后怪自己的孩子太固执。

  「有主见」,明明是好事。
  但是,当自己的孩子有主见时,多数父母却不高兴。
  甚至把它当成缺点看。为什么?

  孩子犯错被老师骂,如果你亲眼看到,会难过得不得了。
  但是,自己骂小孩骂得更兇,却不感到难过。
  甚至愈骂愈觉得上瘾,为什么?

  「怎么让小孩更有自信?」
  「偶尔威胁一下小孩,有这么严重吗?」
  「会读书是很好,但不爱读书,我也不勉强……」
  「不乖,打一下有什么关系?」

  父母对教养的疑问,没有尽头。
  如果我们把矛头指向孩子,只能治标不治本。
  问题的源头,常常是父母哪里需要改变──
  可能是随口批评孩子的习惯;
  或是「我这么倒楣才会生了你这么难缠的小孩」的念头。
  会反省的父母,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会愈来愈少。

  *

  这么多年来,收读者的来信,已经变成生活的一部份了。
  每一封,我都会看。
  每。一。封。
  至于回覆呢?有点看缘份(抱歉)。
  有人只写了五句,但我觉得不马上回,对方就要跳楼了。
  有人写了三页,我猜写完,问题可能就解决了一半。

  整理读者的问题时,有时候我会把父母的提问藏起来。
  因为你可能没有这样的困扰,
  但是我的回答,希望也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需要。

  *

  『当你用美好平和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是美好平和的。
  我家姊姊弟弟十二岁之前,都是美好平和的。
  十二岁之后呢?
  在外人的眼光里,不是。
  但是,我还是用美好平和的眼光看他们。
  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给我的试炼,不要说换做别家父母,
  只要换我家先生来管,都可能弄得乌烟瘴气。
  但是,我从来没有无助的感觉。
  父母不能无助,因为孩子比我们还无助,
  我们是孩子好好长大的唯一依靠。』

  以上这段话,说的就是:父母要保持信心。
  父母的信心,就是孩子自信的来源。
  也是孩子的人生,可以走得更幸福的来源。

  与你共勉之。

  ──汪培珽
好的,下面是一份不包含《管教小书:理智断线前》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富有吸引力的内容概述。 --- 《文明的边缘:人类冲突的心理与社会根源》 一部深刻剖析人类社会内部张力、群体行为模式与冲突演化历程的史诗级著作。 内容概述 《文明的边缘:人类冲突的心理与社会根源》并非一本关于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人类心智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探险。本书从多个学科的交叉视角,系统地解构了“冲突”这一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底色。作者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融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生物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哲学的洞察力,旨在揭示驱动个体乃至群体走向对抗的底层逻辑。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关于冲突发生、升级与消解的完整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本能的低语——个体心理的易感性 本部分聚焦于冲突的微观基础——人类心智的固有倾向。作者首先探讨了进化心理学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排斥”。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中,将合作与防御机制固化,从而在面对不确定性或资源稀缺时,更容易启动警惕和攻击模式的。 认知偏差的陷阱: 详细分析了确认偏误、群体极化效应以及归因错误在冲突萌芽中的作用。我们如何倾向于将自身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势力?这种思维定势如何为敌意提供养料? 恐惧与身份认同: 恐惧被认为是人类最原始的驱动力之一。本书阐述了当个体身份认同(无论是种族、阶级还是意识形态)受到威胁时,个体表现出的非理性防御反应。安全感的脆弱性是冲突最直接的催化剂。 “去人性化”的心理机制: 深入研究了在群体冲突中,个体如何通过心理上的“去人性化”过程,将对手降格为抽象的威胁符号,从而为施加伤害铺平道路。 --- 第二部分:群体的共振——社会动力学的放大效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的是“为什么一个人会愤怒”,那么第二部分则探讨“为什么一群人会陷入疯狂”。本部分转向社会结构和群体互动,考察集体行为的涌现性。 社会认同理论的实践: 探讨了社会认同理论如何解释群体间的竞争如何从单纯的差异演变为结构性的对立。群体边界的清晰化,往往伴随着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和对外部群体的敌意升级。 符号与仪式: 冲突往往通过特定的符号、口号和仪式来得以维系和传播。本书分析了这些文化载体如何固化意识形态,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易于传播的二元对立叙事,从而实现社会动员。 权威与服从的阴影: 审视了权威结构在冲突中的双重角色——既能通过强力制止暴力,也能在特定情境下,成为驱动群体服从非理性指令的强大力量。米尔格拉姆和津巴多实验的社会学延伸解读被引入,用以理解常人如何参与非人道的集体行为。 --- 第三部分:资源的错位与结构的失衡——冲突的宏观驱动力 冲突的根源往往深植于物质基础和社会分配之中。第三部分将视角拉远,探讨权力、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制度性不公如何酝酿持久的紧张关系。 相对剥夺感: 本部分强调,冲突往往不是源于绝对的贫困,而是源于个体或群体感知到的“不应得的匮乏”,即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的却被他人占据。这种相对剥夺感是革命和动乱的常见燃料。 制度性暴力与合法性危机: 分析了当社会制度本身被视为偏袒特定群体或无法公正解决矛盾时,合法性的流失如何为非制度化的暴力行为打开方便之门。权力真空和制度失效是冲突爆发的结构性准备。 全球化与文化摩擦: 考察了在快速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体系之间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如何在缺乏有效调解机制时,转化为身份政治驱动的冲突。 --- 第四部分:冲突的螺旋——升级与失控的动力学 本部分专注于冲突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其不可逆的升级机制。一旦冲突开始,为什么它会自我加速,并偏离最初的目标? 报复循环的铁律: 详细描绘了“你对我方”和“我对你方”之间不断升级的报复螺旋。每一次行动都旨在恢复“面子”或“正义”,但结果往往是将双方推向更深的不和解境地。 沟通渠道的中断: 分析了冲突升级过程中,理性对话和共情能力的衰退过程。当信息被过滤、中立的中间人被边缘化时,误判和极端解读便成为主导,导致了“非自愿升级”的风险。 冲突的工具理性化: 研究了冲突如何从最初的情绪宣泄,逐渐演变为一种目的明确的、甚至是功利性的战略行为。这种工具理性化使得冲突本身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和利益获取的途径。 --- 第五部分:和解的艰辛——重建信任与文明的韧性 本书的收官部分并不停留在对黑暗的批判,而是转向了对人类克服自身局限性的希望的探讨。它系统地评估了从冲突中走出的复杂路径。 创伤的代际传递与记忆管理: 探讨了集体创伤如何跨越世代影响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如何选择性地“记忆”或“遗忘”历史,以促进或阻碍和解进程。 正义与宽恕的悖论: 深入剖析了转型正义(Transitional Justice)中的核心困境:惩罚的必要性与重建社会合作的紧迫性之间的张力。真相委员会、赔偿机制以及问责制的效果分析。 构建韧性社会: 基于前述的分析,本书提出了构建具有更高“冲突韧性”的社会结构的建议,强调教育、透明的制度设计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预防未来冲突中的关键作用。 《文明的边缘》是一部对人性深层结构进行无畏审视的著作,它要求读者直面人类社会内部既有的裂痕,理解冲突的复杂驱动力,从而为寻找更持久的和平提供坚实的智力工具。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对文明未来的严肃思辨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培珽


  专题作品有七本:《餵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管教啊,管教》
  《孩子知道你爱他吗》《会读书》

  手记系列有七本: 1《金汤匙里的毒药》2《真的放手让你飞》3《别在半夜喊妈妈》
  4《不可以交男朋友的100个理由》5《偷偷爱着你》 6《听话,不要一直看手机》
  7《坏人我当》

  亲手救回来﹑并翻译的故事书有九本:1《想生金蛋的母鸡》2《弄丢饭团的小妇人》
  3《害怕没什么大不了》4《踢踢踢踢 天宝》5《好严肃的农场》6《好大胆的小鸭子》
  7《我要修理安东尼》8《公鸡公鸡,别叫了》9《老皮,快放鞭炮》

  翻译的青少年小说有一本:《纤纤小手让你握着》童同着
 
  汪培珽的脸书    goo.gl/kLSOtp
  汪培珽部落格    goo.gl/8A4IX6

图书目录

序:少比较,保持信心    10
等等16 听听17 善意18 掉头走人20 多体谅慢熟的孩子21
亏欠22 实话要不要说23 孩子会跟人讨东西吗24 没营养25
反射26 遇到了不礼貌的人27 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28
后悔,不能预测29 无法判读30 为什么不要说「我没钱」32
当青少年说读书不要你操心时33 不要说拜託34 不珍惜35
不是不想负责36 小小孩的态度不好38 别批评,督促就好40
快点爱42 自信和自我44 孩子一定要有朋友吗45 理智断线前46
无所谓47 为什么我不用DVD教孩子48 太尊重49 不能只想着说道理50
独立51 多听,就会背了52 几岁就不能跟父母「坦诚相见」53
装死54 借书比买书需要更多的毅力56 怎么让孩子爱看书57
快点丢掉58 源头59 优先顺序60 不要试探61 独生子女不是错62
出声63 慢慢地,愈来愈好64 好难不骂孩子65 宁愿玉石俱焚66
别误用67 事后再教一次68 自己没品70 衰败的源头72
别让小孩有机会73 家人,不能口出恶言74 全班面前75
上幼稚园的目的76 你自己看着办77 如果从大人变小孩78 竞争力80
不说81 没有羞耻心82 被欺负的感受84 害怕85 不会失望就好86
小气87 等待,分两种88 对认字有帮助吗89 看似绕远路90
妈宝没这么容易培养91 太爱说话92 最后一道选择93 喜欢看父母笑94
减损小孩自信心最快的方法95 不爱看书又不会怎样96 只是在发洩不满97
别人会笑你98 偶尔100 没手机101 尊重和没规矩102
妈妈不在乎我的成绩104 我也很同情你106 相信107
让孩子自己去面对108 我会勉强孩子用功读书110 让小孩自己决定111
不赞成用表格来管理错误112 别弄得太复杂114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年纪116 不狠心没办法当好父母117
我不买118 我选公立小学119 有益120 友善教育122
以孩子意愿为主123 你的事你要自己负责124 我是为了你好126
我不想再生128 时候未到129 谁固执130 管教的艺术    132
白色谎言133 没有几年134 死鸭子嘴硬136 无声的教导137
变质138 不打小孩的理由139 没经验140 不乖打一下有什么关系141
不会死142 不要叫小孩不要哭143 尊重和宠坏的区别144 我头好痛啊146
愈惹愈毛147 后遗症148 孩子一点也不听我的150 轻声细语151
有父母关心的孩子152 爱和宠坏的区别153 是我太乖154
随口骂孩子的坏处155 说道理和碎碎唸的区别156 反问157 求救信号158
比毅力159 那是为了自己好160 管教也要挑时间161 拍照162
不是太常说163 将心比心164 大哭大吼大叫的原因166 好父母的条件167
只是没明说168 大人太早紧张了169 很喜欢骂小孩170
他的爸爸对妈妈好吗171 保留母语能力172 对孩子要有好心肠173
当孩子嫌我唠叨174 恨铁不成钢的眼神175 不能看低176 怎么弥补177
怎么帮小孩过生日178 不小心说了谎179 想改也改不了180
调整自己最有用181 我是个失败的妈妈182 源头183 别说我是你爸爸184
失望,任何时候都别用185 说谎186 当小孩翻开了不适龄的书188
太急躁189 放轻松190 说重话191 不是说愈多愈好192 交换194
瞪人195 掉头就走196 父母的苦口婆心,还是有用的198
还是需要提醒199 如果想逃避200 哭着要你抱201 来喝可乐202
别说没钱203 威胁,别让孩子随口说204 大方很好205 让你猜206
算了,随便你208 小孩愿意听话的关键210 不妥协,也不严厉212
冷静且坚定213 如何对孩子不吼叫214 没说父母不可以制止孩子216
说道理,又一例218 抓回来做什么219 谁的执着220 父母的指导棋222
嫌弃223 回报224 在你眼里225 多晒晒太阳226 变相的炫耀227
别为小事沮丧228 负面说词230 当我们帮忙孩子时232
不跟孩子讨论遗产问题233 有些事,不需要赶着教小孩234
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笑236 其实我好宠孩子237 无法无天238
别说「我不爱孩子」240 没完没了的源头242 不是每件事都可以当奖励244
被抓包是好事246 什么意思247 谁爱完美248
跋:谁没歇斯底里过    250

图书序言



谁没歇斯底里过
──汪培珽


  这个小孩的妈妈说自己没耐性,EQ低、偏激又歇斯底里。
  只有一个孩子时,她还颇能控制自己。
  后来生了老二,她失控的频率愈来愈高。
  她气不过孩子对自己的索求,气不过为什么一定要哄着孩子,似乎再多的爱也不够。
  她说自己曾经在半夜起床发狂大骂,气到整个人歇斯底里像个疯子
  (她特地强调不是夸张,是真的)。
  她问自己这样的个性,是不是当初回家带孩子就是个错误?

  孩子的童年,有妈妈的陪伴,永远都是对的。
  很多人不是不愿意陪伴孩子,而是没机会。

  当个全职妈妈,当自己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时,
  不论这负面情绪是对小孩(气不过小孩想折磨死妈妈),
  或是只是怀疑问题都出在自己的个性时,它可能只代表了一件事:
  你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只要你有足够的精神,其他的一切就好说了。

  小孩拼了命也要黏着父母,手足之间的打打闹闹戏码,统统只是暂时现象。
  但是,当父母「累过头」的时候,头脑是无法运作的,
  于是很可能出现「钻牛角尖」的情绪和行为。
  你以为写亲子书的都没有歇斯底里过吗?有,还有很多次。
  虽然现在回想觉得自己真是品性太差,
  但是当时,我并不会花力量责备自己,一点也不会。
  我只知道,「会反省的,都还有救。」

  那一年,弟弟才一岁半,我带着姊弟俩到美国亲戚家过暑假,
  他俩从小就有异位性皮肤炎,严重等级。美国的房子都铺了地毯,当然不利过敏儿。
  前几晚还好,但是有一晚,妈妈到了崩溃的临界点,再加上又是半夜……
  当时应该是半夜两三点,弟弟一边睡一边抓不停,
  我一发现他抓自己,怕小孩的力气太大抓破皮,就在半梦半醒之间帮他拍拍止痒,
  如果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的睡眠……那晚,我彻头彻尾发疯了──

  黑黑的房间里,我开始破口大骂,我甚至不管隔壁房间还有睡人,
  「弟弟,不要再抓了,我叫你不要再抓了,你有没有听到,
  不──要──再──抓──了。」
  当时我怒吼的力道,简直就像有人欠我五百万不还,又敢来跟我说要再借五百万。

  我还记得,因为妈妈的怒吼,弟弟真的突然不抓了。然后我也睡着了。
  照理说,我不可能记得这件事才对,
  但是第二天,睡在隔壁的姪女问我,弟弟昨天晚上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前一晚有多恶劣。

  弟弟是故意的吗?皮肤发痒到睡不着觉,已经够难受的了,
  我没有同理心也罢,竟然还做出雪上加霜的事情来。
  孩子既没有调皮捣蛋,也没有顶嘴不听话,我都可以发疯到如此的地步。
  而且弟弟当时才一岁半哪,多么小啊!我真是个可以直接下地狱的妈妈了。

  所以啊,在没有别人提醒的情况下,如果你还知道反省,
  那你是很好的妈妈啊,不是吗?

  养育孩子的路上,我很少花力气在「自责」。
  通常睡一觉起来,我已经装备好力气准备再出发了。

  担不担心小孩因此心灵受伤?天哪,小孩没这么脆弱的。
  除非你歇斯底里的时间比正常的时间多,
  不然你千万个「没有发疯」的日子,会弥补这一切。

  如果亲生妈妈都不适合陪伴自己的孩子,又怎能祈求其他人更适合呢?
  或许这些现象只是提醒你需要休息,或是需要帮手,
  或是你对另一半有所不满,或是你将养儿育女这件事,看得太过紧张了。

  做父母的,不需要放大自己的「不良德性」,只需要谦虚和反省。
  做错了就修正,没什么大不了的。
  等有一天再回头,你会纳闷自己怎么可能有品性如此差劲的时候。
  别担心,我们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图书试读

【后悔,不能预测】
 
「你怎么讲不听。」小孩三岁时,你习惯这么对他说话。
小孩十三岁时,句型就会变成,「你将来一定会后悔。」
 
老天爷都不敢保证的事,你这么肯定?
其实不管会不会后悔,我们都不应该这么说话。
 
姊姊弟弟进入青少年后,给我的挑战不会比其他孩子少。
我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不论心里有多着急,
都不要说出「等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样的话来。
(我可能还是说过两次。)
 
因为很多成年孩子根本不后悔,但是心里却很懊恼:
「为什么父母总是这样说我?」
被最亲爱的人「预测」将来「悲惨的命运」,是不是人生里最该被避免的事?
当孩子说也说不听时,我们有两个选择:
 
一,不要再说了。
二,继续找机会苦口婆心。
我选择后者。
 
苦口婆心的重点是,我可以怎么帮助你,而不是骂孩子不听话,或是唱衰孩子的未来。
因为这些不好听的话,形同废话,对事情的改变,一点作用也没有。
 
【好难不骂孩子】
 
好难,是因为自己也是被骂大的。
我觉得很容易,是因为从小到大我没被爸妈骂过一句。
一。句。都。没。有。
 
是我很厉害吗?不,是我爸妈。
 
不要有罪恶感。
时时提醒自己,「我不喜欢被骂,所以我也不要随意骂孩子。」
能做到这样,就是好爸妈了。
 
【喜欢看父母笑】
 
「念故事书时,她的小脚脚总是会故意抬高,用脚指碰一下书,遮住我的视线,我就会把书放下来说,要听故事书吗?她会含着奶瓶说,要。我说,那把脚收起来。她就会把脚放下伸直,很可爱。之后还是会故意抬高几次,我再把书放下来,转头看她,不用问,她就会说,要。我女儿应该是喜欢我念故事书的吧?」
 
哎呀,这么有幽默感的孩子,真难得。
她是想跟你玩,逗你开心哪。
尽情地大笑吧。
你会发现,不论多大的孩子,都喜欢看父母笑的。
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紧张兮兮地说,我的孩子怎么不专心听故事呢?
孩子的幽默感,是被父母「欣赏」出来的。
 
【别人会笑你】
 
你可能会同意:愈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愈能活出自己。
但是,真要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务。
只能说自信心愈强的人,受别人眼光影响的机会愈小,
因此他们的情绪,也比较不容易受别人影响,所以活出自我的机会也愈大。
 
「怎么让小孩更有自信?」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套真正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论,去应对生活中那些让人瞬间失控的时刻。书名《管教小书:理智断线前》听起来就像是一本“急救手册”,在情绪奔溃的关头,能够为我们提供及时的指引。我平时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快速决策,但同时又充满压力的场景,有时候,一个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就可能破坏整个局势。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导致“理智断线”的各种诱因,例如长期的压力累积、突发的负面事件,甚至是个人性格中的某些弱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执行的练习或技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建立起应对机制,提升自己的情绪韧性。它可能包括一些呼吸练习、正念冥想的指导,或者是关于如何识别并重塑负面思维模式的建议。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真正改变我行为模式的知识,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沉的蓝色背景,几笔凌厉的红色线条,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压抑与爆发的张力。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不错,有分量,让人觉得沉甸甸的,仿佛里面承载着某种重要的信息。我平常就喜欢一些能引发思考的书籍,而这个书名——“管教小书:理智断线前”——光是听名字,就让我充满了好奇。它隐约透露着一种关于自我控制、情绪管理,甚至是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抉择的讨论。我会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能深入到人性的某些角落,揭示那些容易让人失控的根源,并且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在接近“理智断线”的边缘时,能找到一个回转的余地。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比如一次冲动的购物,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话语,或者是一次在压力下的失态表现,然后层层剥开,分析背后的心理机制。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故事性的案例,让我们更容易代入,更能体会到书中理论的实际意义。毕竟,理论化的讲解固然重要,但结合生动的故事,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共鸣和启发。

评分

拿到这本《管教小书:理智断线前》,第一感觉是它的厚度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内容空洞,也不会因为过于庞杂而望而却步。书的封面色彩搭配以及整体视觉呈现,都传递出一种内敛而又深邃的意境,似乎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内心世界的旅程。我对“管教”这个词的理解,更多是关于一种积极的自我塑造和成长,而不是对自身欲望或冲动的粗暴压制。而“理智断线前”则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它勾勒出了一个我们都可能经历的危险时刻,一个需要智慧和勇气来导航的节点。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人类在面临压力、诱惑或挫折时,大脑和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有哪些信号预示着我们正处于失控的边缘。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识别并理解这些信号,并在此基础上,教会我如何在最关键的时刻,运用策略来稳住阵脚,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神经科学或者心理学的前沿研究,用科学的视角来解释这些现象,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从拿到《管教小书:理智断线前》这本书的瞬间,我便被它名字所传递出的信息所吸引。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励志读物,而是直指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如何在情绪的暗流汹涌,甚至可能导致行为失控的边缘,保持清醒和自我掌控。我个人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情绪调节和认知行为疗法方面的知识,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剖析那些让我们“理智断线”的瞬间,可能是源于童年经历的创伤,也可能是社会压力下的扭曲反应。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够融合一些案例研究,用生动的故事来 ilustrar 那些抽象的概念。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否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帮助读者逐步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学会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触发点,最终实现一种更为成熟和稳定的自我管教。

评分

这本《管教小书:理智断线前》的装帧风格我相当欣赏,简洁却不失力量感,字体和排版的选择也透露着一种严谨的气质,一看就是用心打磨过的作品。我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在思考关于“情绪”这个话题,特别是那些在我们不经意间就爆发出来,然后带来种种负面后果的时刻。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它所暗示的“管教”并非强制性的压制,而更像是一种自我引导和梳理,而“理智断线前”则点出了关键的临界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导致我们“理智断线”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它可能是在分析环境压力、生理状况,甚至是我们成长经历中某些被忽视的心理创伤,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我们的理智堤坝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深度、有见地的分析,而不是流于表面,给出一些陈词滥调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从中找到一种哲学上的支撑,一种看待和处理负面情绪的态度,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平静、更主动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不是被情绪的洪流所裹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