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

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领导力
  • 学校创新
  • 校长发展
  • 教育改革
  • 课程发展
  • 教师发展
  • 教育管理
  • 未来教育
  • 教育政策
  • 学校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正在积极推动,诸多的教育政策与变革,着实考验校长的领导能力。惟学校创新需要有效的领导,才能引领教师的专业表现,助益于学生的正向学习,为学校开创新局。为此,本书以『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作为核心议题,针对学校创新的新航向提出探讨,除了关切学校掌舵者的『校长领导』,还有十二年国教的核心目标『素养教育』,更扩及攸关家长教育选择权的『实验教育』,这三项主题都是当前台湾教育所面临的迫切议题,更是学校创新的重大挑战。究竟要如何透过校长领导、素养教育与实验教育,开启台湾教育的新航向?这是本书各篇章的轴心思考,也盼望读者能一同加入台湾教育新航向的擘划与航行。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学校改革与领导力的深度著作的简介,其焦点在于探究教育体系转型中的关键驱动力与实践路径。 --- 图书名称:《变革之舵:现代教育领导者的战略与艺术》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图景中,学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引擎。然而,面对全球化、技术飞速迭代以及社会期望的多元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变革之舵:现代教育领导者的战略与艺术》正是这样一部深度剖析当代教育领导力转型、系统性变革的实践指南与理论前沿的著作。它将目光投向那些站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掌舵人——校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探讨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生态中,如何构建愿景、激发组织活力、并最终实现深刻而持久的学校效能提升。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避免了空泛的说教和表面化的口号,而是扎根于大量的案例研究、实证数据分析以及教育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现代教育领导力”框架。 第一部分:重塑教育愿景与文化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愿景构建”的实质性工作。它认为,有效的变革始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图景的清晰描绘。 教育的“为什么”: 批判性分析了当前教育哲学思潮的演变,特别是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赋能”的范式转移。阐明了领导者如何通过挖掘社区、学生、教师的深层需求,提炼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学校使命。 文化驱动力研究: 详细剖析了学校文化对教学质量、教师留任率和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书中提供了量化评估学校文化健康度的工具集,并指导领导者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仪式构建和日常互动,潜移默化地塑造积极、协作、勇于试错的学习型文化。 信任的“资本化”: 阐述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信任如何成为组织抵抗冲击、推动创新的关键“资本”。内容涵盖了如何通过决策的透明化、承诺的兑现,以及对教师专业判断的充分尊重来建立和维护这种至关重要的信任关系。 第二部分:战略决策与系统性变革管理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将宏大的愿景转化为可执行的、具有系统性的变革蓝图,并管理变革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阻力和摩擦。 从“修补”到“重构”: 区分了渐进式改进(Incremental Improvement)与系统性重构(Systemic Redesign)的差异。书中提供了针对课程结构、资源配置和时间使用等核心要素进行整体优化的多阶段模型。 数据驱动的战略制定: 强调了“数据素养”对现代教育领导者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关于考试成绩的分析,更是关于学习过程数据、教师发展数据和资源使用效率数据的综合解读。本书展示了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干预措施,并建立持续的反馈循环。 变革的政治学: 深入探讨了在多方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家长团体、工会、社区组织)背景下,领导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与说服工作。书中特别分析了权力动态、联盟构建以及冲突管理的高级技巧,确保关键的改革议程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支持。 第三部分:赋能型组织: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本书认为,学校的真正引擎是教师。领导力的最高体现,是创造一个能让专业人士充分发挥潜能的环境。 专业学习共同体(PLC)的深度运营: 超越了简单的会议形式,本书详细论述了如何设计高频次、高参与度、聚焦于实际教学问题的PLC。内容包括如何设定有效的PLC议程、如何引导批判性对话,以及如何将集体学习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 绩效管理与专业成长的融合: 提出了一种“发展型评估”的替代方案,取代了传统的、侧重于问责的评估模式。重点关注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非评判性的反馈和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他们的长期职业抱负紧密结合。 领导力的分布式模型: 探讨了如何识别和培养“隐形领导者”(Shadow Leaders)——那些在特定领域具有影响力、但可能没有正式头衔的教师。书中提供了建立层级分明的领导梯队和授权机制的具体步骤,确保领导力不会过度集中在校长一人身上。 第四部分:创新驱动与风险容忍机制 创新是保持教育活力的源泉,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本部分致力于帮助领导者建立一个“安全试错”的创新环境。 “快速原型”的教育应用: 借鉴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的理念,指导学校领导者如何将大型、耗时的项目分解为小规模、可快速测试的“原型”(Prototypes),从而降低试错成本并加速学习曲线。 资源重定向的艺术: 创新往往需要新的资源投入,但预算通常是固定的。本书提供了如何识别和削减低效项目、将资源重新定向到高潜力创新领域的实用方法论,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和机会成本评估。 应对技术冲击: 专门辟出章节分析了人工智能、混合学习等新兴技术对教学法和组织架构的颠覆性影响。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不是技术操作能力,而是判断技术“价值主张”的能力,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师培训方向。 第五部分:可持续性与领导者的自我更新 变革是长期的马拉松,而非短期的冲刺。本部分关注领导者如何实现自我保护、保持长期动力,并确保变革的成果得以固化。 “疲劳管理”与韧性构建: 识别了教育领导者面临的独特压力源(情感劳动、高期望、低容错率),并提供了基于认知行为科学的策略来管理压力,避免职业倦怠。 制度化变革的路径: 探讨了如何将成功的创新试点转化为学校的正式政策、流程和激励结构,从而确保即使领导者更迭,积极的变革成果也能持续下去。 传承与继任计划: 强调了教育领导力的责任不仅在于当前,更在于未来。本书提供了建立透明、公平的继任者识别和培养系统的框架,确保学校的战略方向具有代际的连续性。 目标读者: 本书是为现任及未来的学校校长、学区管理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教育系统深度改革的研究人员和专业发展顾问量身打造的案头必备之作。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视角,即现代教育领导力是一门结合了战略规划、组织心理学、人际艺术与坚定决心的综合学科。阅读本书,即是为迎接未来教育挑战、驾驭变革之船,储备最坚实的知识与工具。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理事长序    吴清基    iii
编者序    汤仁燕
陈伊琳        v
一、    校长领导篇        1
1.    从「虚实、有无」概念探讨学校领导的美学实践    黄宗显    3
2.    校长学习即领导─校长的学习与学习领导    欧用生    27
3.    校长教学领导新取向:认知教练技巧之应用    杨振昇    53
4.    桃竹苗地区国民小学校长教学领导权责运作现况之调查研究    李安明    77
5.    学校建筑的新航向─校长空间领导的新思维    汤志民    115
6.    填补校长领导研究的空缺:「领导行为完成方式」之探究    林明地    145

二、    素养教育篇        169
7.    素养导向教育:挑战与机会    吴清山    171
8.    学生核心素养之国际新航向及其启示    王如哲    193
9.    素养教育的理念与作法:杜威观点    单文经    209
10.    12年国教核心素养评量与师资培育之探讨    叶坤灵    247

三、    实验教育篇        303
11.    德国泛爱主义学校创新的历史意义探究    刘蔚之    305
12.    学校公办民营政策法制及实务发展之回顾与前瞻    薛雅慈周志宏    333

 

图书序言

理事长序

  西谚:「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的确,校长身为一校之长,运用其法职权,他可揭橥学校发展的目标,可订定学校校务推展策略措施,可激励教师工作士气,可引导学生正向学习发展,称其为学校的灵魂人物或精神支柱,实不为过。因此,学校校长之身份和地位,古来一直受到相当程度的敬重和维护。

  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变迁,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不断被提出,民主社会政治意识型态如火如荼地被鼓吹,传统社会的决策体系,不再必然是由上往下形成的。今天,学校行政的运作,由下往上发展决策,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教育行政民主化的发展过程中,校长慢慢地失去了其传统性威权,任何重要的决策过程,都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会代表和家长会代表,甚至,有社会公正人士的参与。校长常常在决策过程中变成孤单寂寞的少数人。加上,校长任期制的实施,校长一任四年,只能连任一次,因此,校长的实质影响力,正日渐在消溺中,不少校长不敢运用其法职权和奖惩权,任其学校组织行政发展自由放任或无为。校长领导权的正用和误用,此时此刻确实有值得大家来加以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中国教育学会本(1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议,将以「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作为会议研讨的主轴方向,希望找出有效学校行政运作的关键,是要赋予校长更多的权责,或完全可以不要有校长存在,学校依然可以运作正常无碍?此一问题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但也常常见仁见智,毕竟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价值命题,会受到不同的前提主张,而导致不同的结论。

  主张可以不要有校长存在的人,是在「反教育」或「去教育」的理念支撑下,要求教育的实施,不必要有学校形式体制的规范,可以依孩子的喜欢,任其随兴学习,依然可达自我成长的发展目标。此种「自然主义」教育学说,曾提出「反学校」(De-schooling)的主张,要求政府要「松绑」(De-regulation)教育规定,由学习者自订学习目标、自选教材、自择受教场地;没有上下课的规定。当然,在此「开放教育」的实施中,更没有校长存在的必要。即使有校长存在,恐怕也不易有实质的校长领导功能可发挥作用。

  另外,主张学校一定要有校长的存在,并且要赋予校长一定的领导权责,以实质发挥校长的影响作用。支持此一主张的人,提出「校长学」(Principalship)的专业诉求,认为校长是一种专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是不能担任校长的,且校长的职前培训课程很重要。要有教育专业学分的修习,要有行政经验和实务的历练,要兼组长、主任一定年资后,再参加校长资格甄试通过后,再短期储训,才能有机会有能力担任校长。因此,校长不是任何人想做就可做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是无法胜任的。

  固然,校长的领导功能,有时会因为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多少受到一些影响。有时,也会因为学校制度的完善建立,和同仁专业素养的提昇,而减低其对校长的依赖程度。但是,不管如何,校长在一个学校中,仍隐约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专业实质或形式功能,校长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越是受到肯定,其所可能发挥的影响作用,就会越趋明显可见。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长吴清基 谨志
中华民国106年9月28日教师节

编者序

  2017年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学术研讨会定名为「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乃着眼于当前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之积极推行,诸多教育政策变革着实考验校长的领导能力,学校创新需要有效的领导,才能引领教师的专业表现,助益于学生的正向学习,为学校开创新局。本学会今年度的专书亦结合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以「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作为书名,在议题的选择上,除了关切学校掌舵者的「校长领导」,另选择两项议题作为学校创新的新航向,其一是十二年国教的核心焦点「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教育规划」,其二是攸关家长教育选择权的「实验教育」,这两项核心议题同时也对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构成莫大的挑战。综言之,校长领导、素养教育与实验教育是当前台湾教育所面临的三大迫切议题,也是开启教育新航向的关键所在,作为本年度研讨会和本学会专书的轴心主题,正是适时与适宜。

  就各项主题分别来看,首先,校长领导始终是教育学术研究与教育实务场域中的重大课题。社会大众与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对于校长的角色期待,除了学校行政领导的传统功能外,也期盼校长能直接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发挥教学领导的功能。然则,环顾当前教育生态,校长有责无权的权责不相称问题、校务经营究竟为首长制或合议制的争议,以及与家长、民意代表及媒体的互动压力等,皆让原本有心于学校办学与经营管理的人望而却步。作为学校灵魂人物的校长是教育导航的重要舵手,少了有心人的加入、少了有经验的人继续留任,学校教育该何去何从?

  其次,《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载明,将以「核心素养」做为课程发展的主轴,据而落实各教育阶段的纵向连贯以及各领域/科目之间的横向统整。「核心素养」指的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现在生活与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不宜以学科知识与技能为限,而应关注于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并且透过实践力行以彰显学习者的全人发展。「核心素养」标示着官方擘划的教育新方向,将实实在在地影响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学习。然而,在具体实践上,究竟如何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与学习评量的依据,进而落实素养教育?这是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无可逃避的问题。

  再者,基于校长的关键角色,台湾当前诸多新兴教育政策皆与其密切相关,其中最热门的政策议题莫过于实验教育。实验教育彰显的是教育部的施政核心理念─「以国民学习权取代国家教育权,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实验教育三法的通过对于学校经营者而言,意味着营运模式的弹性化、多元化与特色化,包含巨观的教育体制变革,以及微观的课程与教学实验改革。然而,要透过什么样的实验把学校带向哪个航道?这不啻再次考验校长的教育理念、愿景与领导能力,更攸关学校能否走向创新的康庄大道。

  基于上述思维,本书以「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为题,针对校长领导、素养教育与实验教育三大子题,邀集教育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发表鸿文,全书共计12篇文章。

  一、校长领导篇

  本篇共收录六篇论文。第一篇〈从「虚实、有无」概念探讨学校领导的美学实践〉,本文析论《老子》道论中「虚实、有无」的本体观与体用性,及此概念于艺术、军事、武术上的应用情形,继而提出学校领导者若能将「虚实、有无」相成相生的概念应用于学校领导历程的相关元素上,达到恰到好处、和谐、令人感动与愉悦的境界,即是领导的美学实践。最后举述「虚实、有无」概念在学校领导中的六项美学实践途径。第二篇〈校长学习即领导─校长的学习与学习领导〉,本文回应《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校长应公开授课并进行专业回馈」的规范,针对校长公开授课的意义进行诠释,提出校长的公开授课既是学习,也是领导,并针对校长如何扮演好学习领导(leadership for learning)者的角色,提出重要的原则与策略。第三篇〈校长教学领导新取向:认知教练技巧之应用〉,基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明订「校长及每位教师每学年应在学校或社群整体规划下,至少公开授课一次,并进行专业回馈」,这突显高中职以下各教育阶段的校长身为首席教师的教学领导角色功能。本文提出为强化校长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能,可透过认知教练(cognitive coaching)策略与技巧的习得,使其有效应用于协助教师进行自我察觉、自我省思、自我引导与自我决定。若此,将有助于形塑校长教学领导的专业形象,并且建构校长教学领导的新取向。第四篇〈桃竹苗地区国民小学校长教学领导权责运作现况之调查研究〉,本文探究桃竹苗四县市国小校长于确保课程与教学品质(亦即教学领导)上权力与责任的搭配运作情形,分别就校长当责(accountability)的四层级(个人、团队、学校、社区)、校长享有的八种权力类型(奖赏权、强制权、法职权、专家权、参照权、关系权、促进权、转化权),以及校长教学领导的六层面(发展学校愿景、课程品质的确保与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的确保与提升、促进教学团队的发展、创造符合学生需求之学习环境、发展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作为校长教学领导权责搭配分析架构。第五篇〈学校建筑的新航向─校长空间领导的新思维〉,为因应21世纪优质教育环境的需求,又鑑于台湾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兴建与发展的重责大任主要落在校长身上,本文从校长空间领导(space leadership)的角度谈论学校建筑的新航向,分别针对国际学校建筑规划的新趋势、台湾社会环境的新脉络(少子女化、高龄化、本土化、生态绿化、数位智慧化等)加以探讨,提出建构幸福友善空间、撰写学校生命故事、发展绿色永续校园、建置数位科技校园的学校建筑新航向。第六篇〈填补校长领导研究的空缺:「领导行为完成方式」之探究〉提出校长领导研究中缺漏的一大课题─「校长领导行为完成方式」(the ways principal leadership behavior implemented),透过相关文献之回顾,提出以个案研究法作为此议题之适当研究方法,并勾勒出「校长领导行为完成方式」之探究的可能样态。

  二、素养教育篇

  本篇共收录四篇文章。第一篇〈素养导向教育:挑战与机会〉,本文针对素养导向教育的内涵、其与知识导向或能力导向教育的异同、如何具体落实于课程、教学与学习等问题进行剖析,借以釐清素养导向教育的概念与意涵,再就素养导向教育实施面临的诸多挑战做说明,末就素养导向教育带来的价值典范转移,论述由知识学习转向素养培育所带来的教育新契机。第二篇〈学生核心素养之国际新航向及其启示〉,本文比较分析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1997年推动的「素养定义与选定方案」中的三类素养、欧盟(European Union, EU)2012年提出「八项核心素养」、美国2007年提出「21世纪学习架构」所涵盖的四类核心素养,以及澳洲提出的七大基本素养,总结引申其对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启示。第三篇〈素养教育的理念与作法:杜威观点〉,本文先从素养的中、英文涵义与英文的多种表述方式之适当性谈起,再论及杜威(J. Dewey)关于素养的界说、与素养相关的语词、素养的性质,继而谈论杜威对于素养的发展以及素养教育之作法的观点。最后提出,杜威所属意的是一种具有间接性质的素养教育方式,它是形成、修正、发展与导引的,较为根本且长久的方式。第四篇〈12年国教核心素养评量与师资培育之探讨〉,本文首先梳理欧盟实施核心素养之教育革新的缘起,凸显学习评量的议题居于要位,继而引介欧盟核心素养《参照架构》之内涵,以及欧盟核心素养之评量模式,指出核心素养评量关键在于「拆解」(unpacking)素养与「对应」课程内容,最后针对师资培育如何回应素养教学与评量趋势,提出因应之道与示例。

  三、实验教育篇

  本篇共收录两篇文章。第一篇〈德国泛爱主义学校创新的历史意义探究〉,以教育史的角度,选定以现代教育史上首创学校创新运动的泛爱主义者─巴斯道(J. B. Basedow)与萨兹曼(CH. G. Salzmann)分别创建的泛爱学校之教育改革实验,作为爬梳分析的对象。本文可供今日台湾在实验教育三法通过后,各类实验教育在构想教育目的、课程内容与方法时的参考借镜。第二篇〈学校公办民营政策法制及实务发展之回顾与前瞻〉,本文针对台湾实验教育三法下的「公办民营」中小学发展进行文献回顾与实务探究,并就三个面向进行剖析:教育面─描绘出地方教育发展的新图像;社会面─窥见多元社会力积极投身教育的新风貌;与政策面─省思学校转型为公办民营过程中遭遇的法制挑战。以此描绘实验教育开放后的独特办学风格,以及台湾地方教育的多元发展样貌。

  本书的顺利编辑付梓,尤其感谢各篇作者殚精竭虑贡献鸿文,以及在中国教育学会吴清基理事长带领下的整个团队,包含研讨会计画撰写的师长、论文审查委员,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用心投入,在此谨申谢忱。但望本书读者能一同加入台湾教育新航向的共同擘划与航行。

汤仁燕、陈伊琳  谨志
中华民国106年9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是一声振奋人心的号角,预示着教育领域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新航向”这个词,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对未来的积极憧憬。在台湾,我们正经历着教育体系的转型期,从升学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到培养具备21世纪关键能力的下一代,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校长领导”和“学校创新”这两个关键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我常常思考,校长作为学校的掌舵人,他们的领导风格、教育理念,甚至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可以期待一些关于校长如何成为真正的教育改革者,如何激发教师的潜能,如何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为学生创造更多元、更个性化的学习机会的深刻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让校长们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教育改革的浪潮,而不是被动地随波逐流。我也期待能从中看到一些台湾本地的教育实践经验,这样会更有代入感和学习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予人一种开阔、充满希望的感觉。封面的插画,我猜想可能是一些象征着前行、探索和未知的意象,譬如扬帆起航的船只,或是充满智慧之光的灯塔。书名“教育新航向”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暗示着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领域需要新的方向和指引。而“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则将焦点具体化,聚焦于校长这一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在学校内部推动变革和创新。在台湾,我们一直都在讨论教育的未来,从升学制度的改革到十二年国教的推行,再到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冲击,校长们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肩负着引领学校前进的重任。因此,这样一本聚焦于校长领导力和学校创新的书,无疑会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的关注。我个人对教育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兴趣,常常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和文章,也特别关注那些能给一线教育者带来启发和实践指导的内容。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许多前沿的教育理念,例如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等等。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校长如何成为真正的“教育领航者”,带领学校在迷雾中找到清晰航向的宝贵经验。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在台湾,我们常常能听到各种关于“创新教育”的呼喊,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落地,如何让创新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学生,却是校长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这本书的副标题“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直接切中了要害,它暗示了校长在推动学校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学校管理和领导力的书籍,但很多都偏向于理论,缺乏与台湾本地教育环境的结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象化、更贴近台湾教育现场的案例分析,例如,某某校长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推行了一项新的教学模式,或者如何有效地动员教师团队,共同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毕竟,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尤其对校长如何平衡行政事务和教育理念的实践感兴趣,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教育初心,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带领学校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它仿佛在告诉我,只要有正确的领导和创新的勇气,教育的航船就能乘风破浪,抵达新的彼岸。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是因为它非常直接地点出了当前教育领域最迫切的需求——变革与发展。“教育新航向”这个词语,给我一种拨开迷雾、迎接曙光的积极感受。而“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则将焦点聚焦在实现这一“新航向”的关键要素上。在台湾,我们经历了教育制度的多次改革,但如何让这些改革真正深入到学校的日常运作,如何让校长们成为创新的引领者,而不是仅仅是政策的执行者,这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本书的题目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比如,书中是否会分享校长如何建立一种开放、包容的学校文化,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会探讨校长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打造与众不同的教育品牌?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校长领导力在推动学校创新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校长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带领学校在教育的海洋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新航向”。

评分

光看书名“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台湾,我们对教育的未来总是充满了各种想象和期盼,但也常常感到迷茫。教育的“新航向”究竟在哪里?这本书直接点出了校长的关键作用,以及“创新”这个动词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学校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校长的领导力则是创新的源泉和推动者。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许多优秀的校长,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带领学校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校长在面对教育改革的压力时,如何保持冷静和智慧,如何凝聚学校的力量,形成共同的愿景。同时,“创新”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学校应该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创新范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台湾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新航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