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长序 西谚:「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的确,校长身为一校之长,运用其法职权,他可揭橥学校发展的目标,可订定学校校务推展策略措施,可激励教师工作士气,可引导学生正向学习发展,称其为学校的灵魂人物或精神支柱,实不为过。因此,学校校长之身份和地位,古来一直受到相当程度的敬重和维护。
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变迁,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不断被提出,民主社会政治意识型态如火如荼地被鼓吹,传统社会的决策体系,不再必然是由上往下形成的。今天,学校行政的运作,由下往上发展决策,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教育行政民主化的发展过程中,校长慢慢地失去了其传统性威权,任何重要的决策过程,都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会代表和家长会代表,甚至,有社会公正人士的参与。校长常常在决策过程中变成孤单寂寞的少数人。加上,校长任期制的实施,校长一任四年,只能连任一次,因此,校长的实质影响力,正日渐在消溺中,不少校长不敢运用其法职权和奖惩权,任其学校组织行政发展自由放任或无为。校长领导权的正用和误用,此时此刻确实有值得大家来加以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中国教育学会本(1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议,将以「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作为会议研讨的主轴方向,希望找出有效学校行政运作的关键,是要赋予校长更多的权责,或完全可以不要有校长存在,学校依然可以运作正常无碍?此一问题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但也常常见仁见智,毕竟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价值命题,会受到不同的前提主张,而导致不同的结论。
主张可以不要有校长存在的人,是在「反教育」或「去教育」的理念支撑下,要求教育的实施,不必要有学校形式体制的规范,可以依孩子的喜欢,任其随兴学习,依然可达自我成长的发展目标。此种「自然主义」教育学说,曾提出「反学校」(De-schooling)的主张,要求政府要「松绑」(De-regulation)教育规定,由学习者自订学习目标、自选教材、自择受教场地;没有上下课的规定。当然,在此「开放教育」的实施中,更没有校长存在的必要。即使有校长存在,恐怕也不易有实质的校长领导功能可发挥作用。
另外,主张学校一定要有校长的存在,并且要赋予校长一定的领导权责,以实质发挥校长的影响作用。支持此一主张的人,提出「校长学」(Principalship)的专业诉求,认为校长是一种专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是不能担任校长的,且校长的职前培训课程很重要。要有教育专业学分的修习,要有行政经验和实务的历练,要兼组长、主任一定年资后,再参加校长资格甄试通过后,再短期储训,才能有机会有能力担任校长。因此,校长不是任何人想做就可做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是无法胜任的。
固然,校长的领导功能,有时会因为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多少受到一些影响。有时,也会因为学校制度的完善建立,和同仁专业素养的提昇,而减低其对校长的依赖程度。但是,不管如何,校长在一个学校中,仍隐约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专业实质或形式功能,校长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越是受到肯定,其所可能发挥的影响作用,就会越趋明显可见。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长吴清基 谨志
中华民国106年9月28日教师节
编者序 2017年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学术研讨会定名为「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乃着眼于当前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之积极推行,诸多教育政策变革着实考验校长的领导能力,学校创新需要有效的领导,才能引领教师的专业表现,助益于学生的正向学习,为学校开创新局。本学会今年度的专书亦结合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以「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作为书名,在议题的选择上,除了关切学校掌舵者的「校长领导」,另选择两项议题作为学校创新的新航向,其一是十二年国教的核心焦点「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教育规划」,其二是攸关家长教育选择权的「实验教育」,这两项核心议题同时也对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构成莫大的挑战。综言之,校长领导、素养教育与实验教育是当前台湾教育所面临的三大迫切议题,也是开启教育新航向的关键所在,作为本年度研讨会和本学会专书的轴心主题,正是适时与适宜。
就各项主题分别来看,首先,校长领导始终是教育学术研究与教育实务场域中的重大课题。社会大众与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对于校长的角色期待,除了学校行政领导的传统功能外,也期盼校长能直接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发挥教学领导的功能。然则,环顾当前教育生态,校长有责无权的权责不相称问题、校务经营究竟为首长制或合议制的争议,以及与家长、民意代表及媒体的互动压力等,皆让原本有心于学校办学与经营管理的人望而却步。作为学校灵魂人物的校长是教育导航的重要舵手,少了有心人的加入、少了有经验的人继续留任,学校教育该何去何从?
其次,《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载明,将以「核心素养」做为课程发展的主轴,据而落实各教育阶段的纵向连贯以及各领域/科目之间的横向统整。「核心素养」指的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现在生活与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不宜以学科知识与技能为限,而应关注于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并且透过实践力行以彰显学习者的全人发展。「核心素养」标示着官方擘划的教育新方向,将实实在在地影响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学习。然而,在具体实践上,究竟如何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与学习评量的依据,进而落实素养教育?这是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无可逃避的问题。
再者,基于校长的关键角色,台湾当前诸多新兴教育政策皆与其密切相关,其中最热门的政策议题莫过于实验教育。实验教育彰显的是教育部的施政核心理念─「以国民学习权取代国家教育权,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实验教育三法的通过对于学校经营者而言,意味着营运模式的弹性化、多元化与特色化,包含巨观的教育体制变革,以及微观的课程与教学实验改革。然而,要透过什么样的实验把学校带向哪个航道?这不啻再次考验校长的教育理念、愿景与领导能力,更攸关学校能否走向创新的康庄大道。
基于上述思维,本书以「教育新航向─校长领导与学校创新」为题,针对校长领导、素养教育与实验教育三大子题,邀集教育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发表鸿文,全书共计12篇文章。
一、校长领导篇
本篇共收录六篇论文。第一篇〈从「虚实、有无」概念探讨学校领导的美学实践〉,本文析论《老子》道论中「虚实、有无」的本体观与体用性,及此概念于艺术、军事、武术上的应用情形,继而提出学校领导者若能将「虚实、有无」相成相生的概念应用于学校领导历程的相关元素上,达到恰到好处、和谐、令人感动与愉悦的境界,即是领导的美学实践。最后举述「虚实、有无」概念在学校领导中的六项美学实践途径。第二篇〈校长学习即领导─校长的学习与学习领导〉,本文回应《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校长应公开授课并进行专业回馈」的规范,针对校长公开授课的意义进行诠释,提出校长的公开授课既是学习,也是领导,并针对校长如何扮演好学习领导(leadership for learning)者的角色,提出重要的原则与策略。第三篇〈校长教学领导新取向:认知教练技巧之应用〉,基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明订「校长及每位教师每学年应在学校或社群整体规划下,至少公开授课一次,并进行专业回馈」,这突显高中职以下各教育阶段的校长身为首席教师的教学领导角色功能。本文提出为强化校长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能,可透过认知教练(cognitive coaching)策略与技巧的习得,使其有效应用于协助教师进行自我察觉、自我省思、自我引导与自我决定。若此,将有助于形塑校长教学领导的专业形象,并且建构校长教学领导的新取向。第四篇〈桃竹苗地区国民小学校长教学领导权责运作现况之调查研究〉,本文探究桃竹苗四县市国小校长于确保课程与教学品质(亦即教学领导)上权力与责任的搭配运作情形,分别就校长当责(accountability)的四层级(个人、团队、学校、社区)、校长享有的八种权力类型(奖赏权、强制权、法职权、专家权、参照权、关系权、促进权、转化权),以及校长教学领导的六层面(发展学校愿景、课程品质的确保与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的确保与提升、促进教学团队的发展、创造符合学生需求之学习环境、发展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作为校长教学领导权责搭配分析架构。第五篇〈学校建筑的新航向─校长空间领导的新思维〉,为因应21世纪优质教育环境的需求,又鑑于台湾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兴建与发展的重责大任主要落在校长身上,本文从校长空间领导(space leadership)的角度谈论学校建筑的新航向,分别针对国际学校建筑规划的新趋势、台湾社会环境的新脉络(少子女化、高龄化、本土化、生态绿化、数位智慧化等)加以探讨,提出建构幸福友善空间、撰写学校生命故事、发展绿色永续校园、建置数位科技校园的学校建筑新航向。第六篇〈填补校长领导研究的空缺:「领导行为完成方式」之探究〉提出校长领导研究中缺漏的一大课题─「校长领导行为完成方式」(the ways principal leadership behavior implemented),透过相关文献之回顾,提出以个案研究法作为此议题之适当研究方法,并勾勒出「校长领导行为完成方式」之探究的可能样态。
二、素养教育篇
本篇共收录四篇文章。第一篇〈素养导向教育:挑战与机会〉,本文针对素养导向教育的内涵、其与知识导向或能力导向教育的异同、如何具体落实于课程、教学与学习等问题进行剖析,借以釐清素养导向教育的概念与意涵,再就素养导向教育实施面临的诸多挑战做说明,末就素养导向教育带来的价值典范转移,论述由知识学习转向素养培育所带来的教育新契机。第二篇〈学生核心素养之国际新航向及其启示〉,本文比较分析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1997年推动的「素养定义与选定方案」中的三类素养、欧盟(European Union, EU)2012年提出「八项核心素养」、美国2007年提出「21世纪学习架构」所涵盖的四类核心素养,以及澳洲提出的七大基本素养,总结引申其对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启示。第三篇〈素养教育的理念与作法:杜威观点〉,本文先从素养的中、英文涵义与英文的多种表述方式之适当性谈起,再论及杜威(J. Dewey)关于素养的界说、与素养相关的语词、素养的性质,继而谈论杜威对于素养的发展以及素养教育之作法的观点。最后提出,杜威所属意的是一种具有间接性质的素养教育方式,它是形成、修正、发展与导引的,较为根本且长久的方式。第四篇〈12年国教核心素养评量与师资培育之探讨〉,本文首先梳理欧盟实施核心素养之教育革新的缘起,凸显学习评量的议题居于要位,继而引介欧盟核心素养《参照架构》之内涵,以及欧盟核心素养之评量模式,指出核心素养评量关键在于「拆解」(unpacking)素养与「对应」课程内容,最后针对师资培育如何回应素养教学与评量趋势,提出因应之道与示例。
三、实验教育篇
本篇共收录两篇文章。第一篇〈德国泛爱主义学校创新的历史意义探究〉,以教育史的角度,选定以现代教育史上首创学校创新运动的泛爱主义者─巴斯道(J. B. Basedow)与萨兹曼(CH. G. Salzmann)分别创建的泛爱学校之教育改革实验,作为爬梳分析的对象。本文可供今日台湾在实验教育三法通过后,各类实验教育在构想教育目的、课程内容与方法时的参考借镜。第二篇〈学校公办民营政策法制及实务发展之回顾与前瞻〉,本文针对台湾实验教育三法下的「公办民营」中小学发展进行文献回顾与实务探究,并就三个面向进行剖析:教育面─描绘出地方教育发展的新图像;社会面─窥见多元社会力积极投身教育的新风貌;与政策面─省思学校转型为公办民营过程中遭遇的法制挑战。以此描绘实验教育开放后的独特办学风格,以及台湾地方教育的多元发展样貌。
本书的顺利编辑付梓,尤其感谢各篇作者殚精竭虑贡献鸿文,以及在中国教育学会吴清基理事长带领下的整个团队,包含研讨会计画撰写的师长、论文审查委员,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用心投入,在此谨申谢忱。但望本书读者能一同加入台湾教育新航向的共同擘划与航行。
汤仁燕、陈伊琳 谨志
中华民国1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