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一 《给过动儿父母的八把金钥》终于出版了,感谢另一位译者孟瑛如老师的时时襄助,也感谢心理出版社林敬尧总编辑及林汝颖编辑的努力。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讶异于特殊教育领域的博大精深。表面上,注意力缺陷过动症(以下简称过动症)好像是人人都关心的议题,但实际上,我们对它的理解却是少得可怜。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或者至少我是如此),过动症的孩子似乎就是飞扬跳脱,就是会到处追赶跑跳碰,不弄个鸡飞狗跳,绝不善罢甘休。然而,他们其实也有「极度专注」(hyperfocused)的一面,任凭家长三催四请,也不愿意起身做其他事。另外,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过动症只会发生在小朋友身上,一旦长大就会自然消失,但殊不知过动症与大脑的「执行功能」大有关系,若没有妥善照料,症状还是可能持续至成年以后。
根据研究,在台湾的青少年及儿童族群中,过动症发生率约在7.5%至9%之间。依此计算,国内大概有二十多万名青少年和儿童受过动症所苦。他们也许是我们的朋友、亲人,甚或是子女。这么庞大的族群存在于你我之间,但我们对这项疾病的了解却是如此不足,实在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或许,你可以详读这本书。本书作者辛蒂.戈德里奇十分用心,不但鉅细靡遗地陈述过动症的成因,也大方分享许多令人受用无穷的教养策略。对过动症所知不多的读者,必然能收获满满;而原本就颇有研究的人,想必也可以借此更上一层楼。
作者在第一把金钥中,先以相当的篇幅详述过动症带来的各种影响,让人充分认识到这项疾病的来龙去脉,并且彻底搞懂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接下来的七把金钥中,她则一一介绍各项重要的教养观念,希望读者能够融会贯通,最终「搭建起一个坚实稳固的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大概很难找到一套通用的教养准则,因此,她在书中也反覆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因人制宜,为孩子量身打造最适合他的教养方式,而非书中说什么就照单全收。我相当同意这点。
除此之外,翻译期间,我时常惊叹于戈德里奇文笔之流畅清晰,以及观念阐述之平易近人。这绝非易事,因为有太多专家圄于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果忽略了「跟大众沟通意愿」的重要,根本难以将知识传播出去。我希望自己的翻译有捕捉到她的这点特色,不至于让读者有「抓头搔耳、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
最后,面对过动症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只要以药物治疗,搭配良好的教养方式和妥善的行为训练,症状便能大幅缓解,孩子也更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希望每位读这本书的人,无论您是家长或是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取所需的资讯,并陪伴孩子走出难关,迎接大雨过后的灿烂彩虹。
吴侑达 谨识
译序二 当心理出版社林敬尧总编辑将英文版8 Keys to Parenting Children with ADHD一书给我,问我有无意愿翻译时,因为当时手上有许多工作正在进行,其实有点犹豫,但略读后,便为其内容实用性以及文字流畅性深深吸引,几乎是立即回信答应敬尧总编这项工作,而这是我第一次接翻译一本书的工作。
着手翻译时,才发觉自己受到挑战,因我一向是个独立创作者,习惯用自己的文字与风格表达,但翻译时必须舍弃自我,进入另一位作者的文字风格与思想中,在意译与直译间有许多斟酌之处。这时幸得当时就读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硕士班,现就读台湾大学翻译硕士学位学程的吴侑达协助,于是在我提供特殊教育针对注意力缺陷过动症(以下简称过动症)儿童的专业建议,他提供翻译上的专业见解下,合力完成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因为有吴侑达的协助,让我得以从容地由读者角度细读这本书,由作者辛蒂.戈德里奇的观点重新检视过动症父母可能及可以的教养策略。作者澄清父母的教养盲点,也相对应提供具体可行的教养策略,熟读之后才能翻译,但熟读之余,真有打开一本书就是阅览每位作者人生与思想的惊叹,在忙碌工作下硬挤出来固定的翻译时程里,每次接触这本书都让自己觉得在专业领域里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尤其作者在书中每章的结尾处都有一个「重要概念」的单元,收录足以总结该章节内容的名言佳句,协助读者比较容易记忆和实际应用本书的内容。
也因为与吴侑达合作,让我对翻译工作有了全新的体认,这不只是你会或精熟哪一种语言的问题,而真的是一种专业,且非常需要蒐集相关资料、比对、良好语言能力、背景知识等,也非常需要耐心、毅力与随时能专心投入工作的特质!
我们虽然很努力,但相信翻译内容上可能还有许多需要斧正之处,因为翻译虽要忠于原文,但原文的解读本就多元,若再加上不同的语言、生活与文化背景,原文的解读可能就更多元。希望所有读者都能由这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策略,如同作者所说:「每个人的『组成』都不尽相同,体态及性格自然也有所差异,唯一的共通点就是出生时都没有附上一份『使用说明』。」我们可以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过动症儿童,让每位孩子能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清华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孟瑛如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