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序 任何一位描写规划史的人都应该会在序言里做一些自我防卫:当然规划师应该要做计画,而非退避到回忆录中。简单地说,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主题很有趣。正如其他人间事物一样,我们实在很难理解到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在很久之前别人就已经有了,我们应察觉自己思想真正的根源。好吧,停止我的辩解。
本书与目前流行的作法不同,本书并没有基金的资助,所以没有财务赞助者可以感谢。我也没有助理,所以也没有人可以推卸责任。因为全文都是我自己打字,所以我首先应该要感谢不知名的 WordStar和WordPerfect两个软体的创作者,其次是查克.皮多(Chuck Peddle)与他神奇的天狼星一号(Sirius I),最后是根据边陲福特主义的原则,而取代它的不知名的台湾家庭加工制造者的版本。感谢罗莎.侯赛因(Rosa Husain)灵巧地将本书的参考文献转为脚注,也因此让她自己陷入 WordPerfect巨集的快乐与恐惧之中。
但是,如同以往地,我要感谢图书馆员。那些因公共服务变差而要求立法改善的人们(而且不时地催促我们加入他们)一定很少使用这些世上伟大的参考书图书馆。当我在进行本书的研究时,很幸运地能无拘束的在三大图书馆享受到许多快乐的时光:英国图书馆参考书部门(又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英国政治经济科学图书馆(LSE图书馆),以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图书馆。我要向这三座图书馆里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致上我的敬意。还有,虽然可能有点个人,我要特别向伊丽莎白.拜恩(Elizabeth Byrne)致谢,由于她的协助,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环境设计图书馆改造成如今这样美好的场所。
本书有一小部份的文章是先前着作的延伸:第四章的开头是「新社会」(New Society)中的一篇文章﹝后来发表在《城乡规划》(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而后又被收录在由保罗.巴克(Paul Barker)编辑的《福利国家的建立者》(Founders of the Welfare State)文集中﹞。第九章中的一节,在多年前曾被收录于由理查德.艾利斯( Richard Eells)与克拉伦斯.沃尔顿(Clarence Walton)所编辑的《未来城市的人》(Man in the City of the Future)中。我想这些都是由我自己写的,所以无须对自我抄袭而致歉。第十二章包含一段简短的自述,一个我认为必须适当地说出来的故事,因此也很明显地显得不够谦逊。
我的发行人约翰.戴维(John Davey)对本书的出版,展现了高度的宽容,但愿他觉得结果是值得的。
我要特别感谢两位同事和朋友担任草稿阅读的白老鼠:在雷丁(Reading)的林恩.戴维斯(Lyn Davies)和在柏克莱大学的罗杰.蒙哥马利(Roger Montgomery)。我不敢巴望能够让他们满意,但我的确将他们的建议小心地记录下来。我还有要感谢卡门.海思─克劳(Carmen HassKlau),她在最后一刻检查出有关德国历史的错误。
毋庸赘言地,本书中许多的构思与写作是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都市及区域计画系与都市暨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服务时所完成的。诚如我在那里的同事迪克.迈耶(Dick Meier)所言:就像所有的学术机构一样,每个规划学院都有它的黄金岁月。只有在这段时间生活与工作在柏克莱的人,才能体会到那段时光是如此地美好与珍贵。所以我要将本书献给加州以及我在柏克莱的朋友,由于要感谢的人太多,在此无法逐一列出。
最后,如同以往地,我要感谢玛格达(Magda)无可挑剔地后勤支援服务,以及除此之外,其他忘记言谢的人。
彼得.霍尔
于柏克莱与伦敦,5-7月,1987
第三版序 本书最初的序言要算是在上一个年代所写的:当时文书软体是传统的 WordStar而电脑作业系统是 CP/M,如今桌上的电脑已更新替换,许多本新版的内容是借由上网所完成的。但历史并没有什么改变,就一世纪而言,十三年并不算太长,所以本书主轴仍是那些 1980年代的规划焦点,只是现在是以不同的知识及政治泸镜来加以分析与解读,这些年来规划史领域已有不少学术进展,但就规划史的本质进行再诠释的部份其实不多。
我要感谢那些使本书有足够收益来进行再版的广大读者群,其中许多人告诉我,他们喜欢阅读本书。我要特别感谢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伦敦大学共约十五届的学生,他们修习我的规划史课程,并提出不少有助于思考的有趣观点。也要感谢罗布.弗里斯( Rob Freestone)费力筹办于 1999年于雪梨举行的二十世纪规划史会议,此会议成功地吸引了全球相关的研究者,并生产出重要的会议专辑。我也要对约翰.霍尔(John Hall)表达我私人的感谢,感谢他从其家乡叙雷讷(Suresnes)的开创性杂志《花园城市》(Citjardin)中提供一份精彩的专刊内容。
本次三版所增修的内容比我在 1996年所进行的旧版改写要来得大,那次只增加了一个补充章节,但这次是更根本性的改写。实际操作上,在维持初版的全书基础结构下(此结构是本书组织原则的特点,目前仍适用),我也将所有相关的新文献加入在全书适当的章节之中。如有遗误,还请读者告知,也便于再版时修改。
本书中也纳入一些我先前《文明中的城市》(Cities in Civilization )一书中的一小部份章节。如该书序言所述,本书与该书可视为系列性的着作,在写该书时,我曾避免重复,但有些部份如果不放入本书,将可能会影响到本书的完整性。
如同以往地,我特别要感谢玛格达(Magda),没有她的协助,本次再版及原版皆无法完成。
彼得.霍尔
于伦敦,4月,2001
推荐序 《明日城市》(Cities of Tomorrow)这本书是Peter Hall教授的大着,他在都市规划理论和实务上做了深刻的描述,目前几乎很少有这方面的着述可以望其项背,而且这本书也说明了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并在观念上以及批判上提供了20世纪全球在都市计画和设计方面诸多深入的省思。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列举出了许多范例,将作者本身难能可贵的经验编织入内,丰富的内容展现了现代城市成长论述上的权威。
随着人类思维和科技进步的一日千里,地球上都会化的观念和实践也愈来愈明显,根据联合国相关研究之估计,到了2030年将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会住在都市。现代的都会化发展也显现出人类在工程、设计、科技等方面卓越的成就。未来城市的重点应在发展和保存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也就是说,除了要在建筑和规划设计上更为精进,同时也要极力保存现有的知识和成果,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现代的基础工程做弹性的规划,以便应付未来的变化,包括天然和人为的灾变等。
明日城市的基础建设也必须考量到工程与更多生态方面的互相结合。这些方面应可以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来运作,以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目的乃在于设法解决社区和民众的最大需求。公私部门都要从这方面着手,除了挹注新的思维之外,还需要共同合作,在基础建设的投资和规划上做好传统和科技两方面的平衡。吾人更要不断地评估,科技进步可能造成都市发展进程的速度不均,以致有些城市之间会形成更大的落差,因此如何在城市发展上取得一个均衡,益发显得重要。
一本鉅着得之不易,而要把一个思想更广泛的推介给普罗大众更是不容易,尤其是提供给不同语文的读者阅读和汲取,所以好的翻译显得格外必要。本校国立金门大学都市与景观设计学系吴纲立主任可谓是学识、实务俱丰的人才。他除了积极于校系务工作,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明日城市》译注完成并付梓。吴主任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都市及区域计画博士,先于国立成功大学任教,之后又负笈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直至 2015年为本校挖掘,能获此瑰宝实属不易,也是金门和金门大学之福。
本书为行政院科技部经典着作译注计画的成果,在吴纲立主任妙笔之下,切实达到了翻译上所强调的信、雅、达三个主要的条件。希望本书能够提供都市计画、景观设计、土木建筑等专家学者,以及所有同好作为吸收新知的重要参考,并且把一个崭新的思想融入到教学、研究、工作和生活之中。
国立金门大学特聘教授兼副校长 陈建民
导论(节录) 《明日城市》是英国知名规划学者彼得.霍尔(Peter Hall)教授的经典着作,探讨西方近代都市规划史及都市规划设计思潮的发展历程,书中对欧美近百余年来的都市及区域发展与都市规划设计思潮间之关系有深入的分析。该书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都市规划设计、区域计画、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产业区位及政治经济学等,可作为近代都市发展史、区域计画、都市规划设计、都市公共行政、都市地理学,以及规划理论等学科的基本读物,也可作为相关专业者在了解规划理论及西方规划经验时的参考读本。作者原为地理学背景,后扩展至都市与区域规划领域,所以书中有些论点是从人文地理学的观点出发,再扩展至都市及区域规划与政治经济学的议题。
本书成功地串连了近百年来都市与区域规划领域中的一些核心议题及论辩焦点,例如规划的起源与核心价值、规划的专业定位、何谓合理的规划程序、规划方法论与科技发展之关系、效率与公平的论辩、国家与政府的角色、市场机制在规划上的应用、社区参与的功能与角色、都市下层社会阶级的问题,以及区域与地区治理的重要性等,作者透过史料文献及实际规划操作经验的论述,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些议题,实为学界及规划专业者重要的参考资料。
规画是一套引导(或管理)改变的过程(a set of process for guiding or managing changes),而都市及区域规划则是引导都市与区域空间发展及资源分配的系列过程,此动态的过程应与地方文化、自然生态及民众生活需求相互契合,并促进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及资源的永续利用。所以理论上,透过都市与区域规划来引导活动、产业及城乡空间结构的发展,有经过适当「规划」(换言之,「有计画的」)的地区或区域应能较公平且有效率地安排资源之分配与使用,并合理的管理城乡空间的发展。然而,自从二十世纪「都市规划」成为一个专业(profession)以来,都市规划设计是否达到上述的目的,却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 Friedmann, 1987)。
「都市规划设计到底是要服务谁?」是常被提起的问题,都市规划不过是「图上画画、墙上挂挂」、「计画赶不上变化,变化比不上长官的一句话」等常见的讽刺性描述,更反映出各界对都市规划设计专业功能不彰的无奈与不满。都市规划到底有没有理论?规划理论又能帮我们做什么?而在实务都市规划设计操作时,面对复杂多元的规划目标及时常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与利益时,规划专业者又当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界,也影响到规划专业者实务工作之进行,欲解决这些问题实在需要一些能连接理论与实务,并能洞悉规划问题之规划核心本质的论述,借以促使学界及专业界做深入的省思,而本书正是具有此功能的经典规划着作之一。本书从研究近代都市规划学的历史出发,回溯到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都市问题的根源(人口快速都市化、工业化、都市贫民窟、都市扩张、郊区化发展等),以及近一百多年来对于追寻理想都市愿景的努力,例如都市化及郊区化的现象和其背后的社经影响、花园城市理念的萌芽与其应用上的限制,甚至是外界对花园城市理念精神的误解;强调环境决定论之科比意式都市设计理念的负面冲击,以及全球化与永续发展思潮的影响等。本书一方面论述各个重要规划思潮的理念精神,让学习者能更精确地体验理论的基本意涵及理论发展的时空背景,另一方面也深刻的指出,理论应用时所可能发生的问题或限制,希望能让专业者引以为鑑,知其应避免之处,这是相关论述中相当少见者。
全书以单元主题性的论述,探讨都市化、都市扩张、小汽车大量使用、郊区化、科技进展及全球化对二十世纪都市及区域发展的影响。由于都市及区域规划学域的跨领域特质,书中许多论述内容与地理学(尤其是都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环境科学及管理科学皆有密切的关系,也涉及许多近年来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核心论辩,例如规划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家(state)与市场(market)的角色与功能,以及社会正义与权力结构的关系等议题,阅读此书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都市与区域规划学的发展脉络,也利于釐清当前许多都市问题的根源。由于作者的丰富学养及深厚的跨领域知识,本书也融入了不少规划哲学的观点,阅读此书时彷彿进入一个有关近一百多年来规划理念及实务运作的知识论博物馆,而作者精准又有些带着反讽的写作技巧与良好的组织能力,则无疑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导览,让初学者及进阶专业者皆能深入规划知识论的殿堂,进而获得所需的资讯。都市规划设计近一百多年来的专业操作真的解决了都市问题吗?到底是要解决哪些都市问题?仅靠都市规划设计或空间规划设计就能达到上述目的吗?自从都市规划设计在二十世纪成为一个专业以来,这些问题一直是规划理论与实务操作上争论的焦点。彼得.霍尔教授这本鉅着对学生、相关专业者及都市政策决策者,应可提供一些启示,即使没有提出问题解决之道,但至少明确地指出了一些关键的问题。
这是一本城乡规划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及专业者应该要读的好书,但也是一本不太容易读懂其内容的书。作者丰富的学养、独特的思考模式、迂回但深具批判性的写作手法,让近一百多年来的都市规划史及相关的重要事件活跃在纸上,也引发许多值得专业者深思的问题。全书中,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再配合丰富的史料,带领读者走进近百年的都市规划史的时光隧道之中,这是一趟丰盛的知识之旅,但由于涉及规划、政治、区域、社会、经济、地理等多重面向的知识及「空间 -环境 -社经」复杂体系间的关系,以致使对都市与区域规划涉入不深的读者有时可能不易了解作者所欲陈述的核心论点,但若读完全书并连贯各章节的论点之后,聪明的读者应会赞叹作者将许多跨领域规划知识及相关重要事件皆成功地融入本书之高度的智慧及写作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