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有茶:与茶对话三十年

太初有茶:与茶对话三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道
  • 茶叶
  • 品茶
  • 生活美学
  • 文化随笔
  • 个人回忆
  • 慢生活
  • 东方哲学
  • 饮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开创茶艺风气的茶界奇人龚于尧三十年茶界经验精华、真实内行话与私房茶学大公开
  ●台湾「茶艺」起源与台茶之父吴振铎的轶事从头说起,了解台茶茶艺发展与茶艺观不可错过的一本书
  ●一套私房三泡茶法,从用水、壶、置茶与注水法一一具体说明,照方演练,即刻能泡出茶的好滋味。
  ●全彩图文

  国际米其林餐饮集团茶业顾问与训练师龚于尧,从事茶业三十余年,从茶艺的开发到为台湾茶艺比赛制定评审规则,一路上所有的私房茶学与心得,慷慨无私且真实地口述此书。全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真实呈现台茶茶艺的发展史,并提出他个人多年来宝贵的经验谈,与台茶第一手的真实原貌,破除饮茶者各种迷思!

  所有茶人、茶艺爱好者,不分资历深浅,在此书都将对茶有新的认识,有丰富的收获。

  茶界奇人的传承

  龚于尧是茶界的奇人,义无反顾默默支持民主运动多年却从不居功,担任台湾茶艺的重要推手却两袖清风。

  他拜茶界大师吴振铎为师,从茶艺、茶器到焙茶无不精通,除了作为专业的茶人,担任国际茶业顾问,担任国内茶艺比赛多届评审,还深谙古典吉他与小提琴,可说是多才多艺的浪漫茶人。

  浸淫茶业三十余年,还能坚守冈位的茶人,可以说是台湾之宝。

  继第一本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体验花草》之后,在众多茶友催促下始终无下文,今年终于下决心要整理出版他的第二本茶书《太初有茶》。本书主轴的两个部分:台湾茶艺,与个人的茶学经验和茶艺观,都颇有精深可观之处。

  台湾茶艺发展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从日治时代的红茶、绿茶重要产地与输出地,到今日台茶发展出特有的青心乌龙茶、包种茶、东方美人,享誉国际,且无可取代。茶叶,可说是近代史上中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物产之一,台湾最具代表性的物产之一――然而,也使得其哄抬与作假严重。正牌的台湾茶虽然供不应求,但价格则见低不见高。不似珍贵的武夷岩茶价逾黄金,稀有的普洱老茶一筒在拍场上更可以高达数千万台币之谱。坚持种茶,获利可能还不如土鸡城。如真正的木栅铁观音越来越稀缺,也因茶山上的种茶人已经越来越少,套句龚老师的话,都「改去种房子了」。

  这本书除了提出龚老师个人真实看法,破除了许多对名茶的迷思,点出了各种老茶的珍贵所在,讲述了老一辈茶人的故事与经验,也提到了新时代的做茶方式,与茶席、茶艺的核心,更可见对台茶的浓重感情与期许。为文不同一般茶书,口语方式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就像是龚于尧自己老顽童般的个性一样亲切。

  龚老师又有一种「不敲不响」的个性,如果没有问对问题,没有追根究柢,可是轻易问不出好东西来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他总是自谦。这本书能够敲出他的内在宝藏,倾囊相授,实属难得。深厚的茶人功力,经验与见闻之广博,让人如入宝山,绝不空手而回。

名人推荐

  谢长廷(台湾驻日代表)
  曾昭旭(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
  凃宗和(翰林国际茶饮集团总裁,初代茶人)
  李彦屏(天福集团营销与企划部主管)
  吕礼臻(臻味茶苑负责人,曾任中华茶联会总会长)
  张丽淑(大隐茶事空间主人,初代茶人)
  何健(冶堂主人,初代茶人,国际知名茶艺家)
  陈俊良(茶改场副研究员,茶博士候选人)
  吴豪人(京都大学法学博士,辅大法律系副教授)
  吴叡人(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
  许景淳(歌唱家、创作人、制作人)
  陈景亮 (国际知名陶艺壶艺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龚于尧


  台湾知名资深茶人,为台茶之父吴振铎入门弟子,中华民国茶艺联谊会的创始人之一。

  是台湾引进花草茶知识及产品的第一人,曾是花草茶专卖店「山家小舖」的总舖师。曾着有《体验花草》(玉山社)一书。

  现为阿布达比基金会、国际米其林级餐饮集团英国Hakkasan (London)、Yauatcha餐厅、俄罗斯咖啡狂人(Coffee Mania - Moscow)连锁咖啡馆专聘茶顾问,并往伦敦做教育训练。

  1954年10月10日出生于台南市,世新图资科毕业。曾任中华民国茶艺联谊会副会长、《自立晚报》专栏作家、杂志编辑,曾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参选台南市议员,并曾在绿色和平电台主持「早安‧福尔摩沙」节目。现仍受邀担任各界茶艺比赛评审,并受各界演讲邀约。
 

图书目录

自序、我的私房茶路

第一篇、太初有茶
一、茶之初,一种家学
二、台湾茶艺说从头  
三、我的南向政策
四、吴振铎师父
五、伦敦茶顾问生涯
六、莫斯科的茶旅

第二篇、茶之类
七、台茶系统
八、漳泉开台的茶产业
九、武夷茶的故事
十、老茶工说老茶
十一、冻顶乌龙茶与铁观音
十二、比赛茶
十三、普洱茶

第三篇、茶之味
十四、茶香与茶味
十五、生熟与回甘
十六、茶颜观色

第四篇、茶之煮
十七. 茶的二三事
十八、泡茶的水火交融
十九、龚派泡茶心法
二十、泡茶比赛规则的省思
二十一、评审要诀

第五篇、茶之艺 
二十二、茶人茶经
二十三、何谓茶艺
二十四、茶艺与茶道
二十五、神话学的茶艺观
二十六、人文观的茶席概念

第六篇、茶之器
二十七、一套茶具
二十八、注水壶与泡茶的壶
二十九、私房茶器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型塑台湾茶
谢长廷(台湾驻日代表)


  初闻老龚出版新书《太初有茶》,自是相当替他高兴。出版社邀请我为其推荐,我自认对茶艺是门外汉,原本只想挂名推荐,但是当我看到书中提及「紫藤庐」、「老龚开的茶坊」、「壶庐」等茶馆,想起与老友在茶馆中煮茶论政的时光,百感交集,忍不住写下几句感想,回味那一段充满茶香的记忆。

  对于当时从事党外运动的我们来说,「壶庐」等茶馆不仅是一个心灵的避风港,也是聚会的场所,很多党外活动的资讯交流与会议都是在茶馆内进行。回想当时,老龚总是在茶馆里大谈茶经,但是每天处在执政当局肃杀之气底下的我们,到茶馆里聚会时只想暂时纾解一下压力,老实说没有余裕去深入茶艺的境界。

  自从担任驻日大使之后,倒是时常在许多场合与日本友人触及茶道的话题。有一次与日本的官夫人聚会,她们向我介绍日本的茶道,同时也问我台湾茶道的特点是什么?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但是就像台湾谚语说的:「没有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路」,我当时就回答说:「台湾的茶道已经从形式解放了,所以没有像日本茶道一样有复杂的形式。」也向日本友人说明了台湾茶的口感较涩,所以喝茶时会配花生或瓜子等点心。不过事后我有点心虚,所以邀请在琦玉研究茶道的台湾留学生,一起在代表处举办台湾茶艺会,邀请日本友人来品茶,当时他们以兰花和台湾糕点制成的点心,搭配乌龙茶,加上具有台湾茶艺特色的闻香杯,以及陶笛演奏的音乐,现场气氛相当不错,宾主尽欢。

  老龚的新书《太初有茶》对茶的种类、生产、香味有系统的整理归纳,泡茶的艺术、茶具的种类等等都有深入介绍,相当值得茶艺的爱好者作为参考。当然,看过老龚的大作之后,更感觉自己对茶艺仍是门外汉,但是以我对日本茶道的观察,也许台湾的茶艺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品茗文化,形塑出一个基本的形式,不断赋予文化意涵,并逐渐提升精神层次,相信可以成为具有特色的台湾茶道。

推荐序二

以成就艺术之心钻研茶学
曾昭旭(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


  当当老龚传讯来邀我为他的新着《太初有茶》写序,我不假思索,立刻答应。原因无他,就是有一股内在的欲望想看,因为以我了解的、风格强烈的老龚,他写出来的书一定好看。

  果不其然,当收到出版社寄来的书稿,我几乎就是一口气看完的。果然印证了我认识的老龚:诚实、坦率、特立独行却又带点儿愤世嫉俗乃至玩世不恭的老顽童性格,总之就是个人风格强烈,不止他的人,他的茶也是如此。

  关于茶艺,我曾简列知茶的三阶,自下而上分别是:知识技术(才性之知)、生命感情(灵性之知)、心灵境界(德性之知)。这约畧相当于老龚説的茶学(基本功)、茶艺(艺术)、茶道(信仰)。在这三阶中,以生命感情为中心,要往下钻研茶学,往上企及于「道」,才能大成。

  若据此来衡量老龚的人与茶,该怎么说才恰当呢?依我看来,他首先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成就艺术之心去钻研茶学,所以他对与茶有关的各种见解都不是学究式的,更不是流俗的人云亦云,而是亲证式的环绕着他心目中茶的艺术呈现而发的精准意见。这就是老龚说的:「人要进去」,也就是生命感情要进去,也就是如此认真讲究地泡茶乃是为了要善用广博的茶知识、茶技术,以借此表达我之为我。此之谓风格强烈。而这样的风格塑造,则正是老龚所谓「如其(茶)本性」、「如我本性」的互动结晶。

  当然,风格强烈并不是自我中心的作怪,而是有意上企于道,这是老龚其人其茶的第二点特色。对于「道」,老龚是很郑重的,你只要看他的书为什么取名为「太初有茶」就知道了!这一定是从基督教圣经开头第一句:「太初有道」脱胎来的,所以此茶乃是隐指茶之道。由于郑重,所以他认为台湾只有茶艺,尚未能称为茶道;因为台湾茶艺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思想。也因此,他写这本书乃是把茶艺当思想工作或探触心灵的活动来思考的。茶艺在老龚看来,乃是「个人生命旅程中,创造神圣生活领域的小神龛」。他因此把他的茶艺理念定位为「神话学茶艺观」。这可以说是一种介于神圣剧场与真实的生命实践之间的证道活动。

  但,仅就老龚所谓「道」或我所谓「心灵境界」这一层来说,老龚到底上达到怎样的层次呢?这当然和他的基督信仰是有关的,他也明白表示了以利他为自己的生命价值(帮助别人成为大师而非自己成为大师)。这胸襟与理想当然是境界够高的,但他虽的确有此生命热情,却似乎不太敢自认一定能必要时「杀身成仁」(如千利休),所以干脆招认「茶还不至于让我殉道」。

  这是老龚信道不笃吗?我却私心以为老龚虽名为基督徒,但他的心灵格调无宁更近于东方宗教如儒道佛等等,乃是面对人生困境会更灵活回应而非轻易走极端殉道。所以很有趣的,老龚中风后犯了恐慌症,竟然不是上教堂向神祈祷,而是到龙山寺去掷筊。换言之,老龚通过茶以上达于天之道,其实是一条独自摸索冒险的自我实现之道,而恐怕不是接受上帝的启示,做上帝的工具,去寻求把天国在地上实现之道。而这一条自我实现之路,其实是更冒险更不确定的,但这就是茶艺的自由奥祕所在呀!像千利休那样严肃的样子,老龚也自承没有。

  真的,老龚之可爱,就在他除了真诚坦率认真之外,又有一点幽默和玩心呀!这就是我读完老龚的新书,所得到的感想和印证。至于有关茶艺的种种历史追述、专业议论,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就更不在话下了!

推荐序三

坦诚率真的稀有茶人
张丽淑(大隐茶事空间主人,初代茶人)


  「茶之于我是一辈子的事,我之于茶是微尘众中的一微尘。对茶无法分类、喜欢与不喜欢,只知活着一定要有茶。」这是老龚行茶三十余载的感言。对于老龚,茶与其人生的连结应更具密不可分的关系。老龚在茶领域涉猎的广度与深度是无庸置疑的,加上其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乐于分享的个性,让很多爱茶人都蒙受其惠。然而我最欣赏老龚的是其坦诚率真的性格,在当今社会实属稀有人种。我们应好好保护并珍惜他!

推荐序四

茶业先进的心路历程
李彦屏(天福集团营销企划部经理)


  个人有幸于投身茶界之初,经由前辈许旭辉先生引荐而认识龚老师,并进一步拓展了对茶业的视野,今蒙老师邀约推荐序,诚感惶恐!

  老师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其个人及茶业先进把茶界推向茶艺界的心路历程,使我们这一代人有幸了解国内茶界的发展史实,更精彩的是老师近几年的国际交流分享,着实饶富趣味;令人感佩的是老师到目前仍坚持在这个产业贡献一已之力!

  从业将近三十年,只识得茶「如其本性」,尚未参透「如我本性」,希望再有机会受教于老师。借此机会感恩茶路上开荒架桥的前辈同修,也寄语有缘阅读《太初有茶》的您,共同探索茶滋味!

  2017/12/06 于厦门

推荐序五

信手拈来皆精采
陈俊良(茶业改良场制茶课副研究员)


  「哎!怎么在这时候写不出来……」在我第五次上龚老师的茶道课约莫一半的时候,一支新买来专门记龚老师上课笔记的0.38耐水笔燃烧完它的生命,我拆解开看着它原本满满湛蓝的笔芯,现在泛着透明的白光。翻了翻写了超过半本的笔记,「哇!写了还真不少……」哀悼一秒钟,赶紧再随便找一支原子笔上阵。

  久闻龚老师盛名,从其高徒赵于慧小姐对龚老师信服推崇的程度,心想定是位满腹经纶,风度不凡的高人,定要找时间拜见一下。一年过去,期间有时是龚老师不在永康街五十三号扑了空,或是我有事没办法参加他们师徒的喝茶会……感觉一整个像是《射鵰英雄传》里要堵到桃花岛主黄药师一样的困难。有一次最夸张,已经约好一起吃个饭,怀着忐忑的心情赴约,「耶!总算可以见到面了……」到了约定的餐厅却只见到赵小姐。「龚老师的车子坏在路上……」她说道。心中极是失望,心想怎会这样的无缘。结果,某一天师大的谭老师和我提到想找龚老师一起来讲课,我马上说,好啊!我发现谭老师的表情有点吃惊,我理解,因为我太兴奋了。那天在师大,我们都脱口而出「终于见面了!」喜不自胜,手握紧紧。

  《太初有茶》,绝不是龚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因为龚老师生活随处都是茶,信手拈来,都是精彩切身的茶经验。但《太初有茶》绝对是龚老师花费许多精神,整理琢磨出来的作品,我绝对敢保证,因为我知道他为了这本书调整作息,长期抗战,头发全都白了(其实本来就白了,哈)。像是坐另类的文字监,他说。

  龚老师师承茶改场吴振铎场长,他常说阮逸明是吴教授学院派的徒弟,而龚老师自己是江湖派的徒弟。我觉得江湖派的作品,更是活灵活现,引人入胜。对茶有兴趣或是想从事茶产业的初学者十分推荐,在茶海中浸淫许久,自诩为茶人的朋友更是大推,因为这本书能丰富你的血肉,增进茶业知识库。以我在茶改场服务近二十年,担任茶叶优良茶比赛评审十数年的经验,上龚老师的课还能记这么多的笔记,写完一支笔,就可以知道精彩的地方太多了。真心用力推荐!

推荐序六

太初有茶,茶与人同在,茶就是人
吴豪人(辅大法律系副教授)


  我的把兄老龚又出新书了──之所以说「又」,是因为他曾写过一本书《体验花草》(一九九四年,玉山社)。当时他也找我写序,虽然我一口答应了,其实心里觉得很奇怪。毕竟九○年代的龚家老大(在他家是老么,在外硬要当老大)龚于尧,早就以茶人名驰一时。况且老龚固然是有名的「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地上的事情全知道」(赚钱之道全不知道)的半仙级绝顶人物,但是既然出书,理所当然应该先出茶书。

  对于我的困惑,他笑而不答,让把弟纳闷了二十余年。之后我常这么想:大约老龚要把茶书压箱底,留到最后再动笔。那么在此之前,恐怕我们得先拜读他的「体验猫狗」(猫指的是猫头鹰)、「体验弹唱」(古典吉他与低音贝斯)、「体验疯狂」(这个人有忧郁症,喜欢逛精神病院)、「体验负债」(真正的专家)……至于他何时要露一手看家本领谈茶,要看世人的运气。

  新世纪初,我结束海外的学业回国没多久,朋友邀约到彼时冠盖云集的台式懐食料理「食养山房」参加一场清香斋的茶宴。从淡雅到醇厚,一直喝到了铁观音,我忍不住了。问那位可爱的茶艺师:「既然都用铁观音了,你没准备老龚的圣妙香吗」?她却回答:「老龚老师?那是几代之前的高人了。算来不是早就死了吗?上哪儿找圣妙香」?我笑了:「我昨天才跟他喝了一下午新焙的圣妙香呢。」她说:「在梦里吗?」

  虽然这位小妹妹得知我是老龚的把弟之后,尊敬之情油然而生,直唿「师叔祖」,我却脸上微笑,心里焦急。虽说乱世多浅人,但老龚茶书,于尧真经,究竟何时方要现踪人间呢?

  没想到变幻自在的把兄十年不吭一声,瓜熟自落、浑然天成的《太初有茶》就写成了。

  从书名可知,老龚是基督徒。飘然出尘的茶人,与基督徒形象似乎无甚瓜葛;话说回来,飘然出尘的茶人,大概也鲜少在柴米油盐上捉襟见肘,我们也没见过六块肌人鱼线茶人,而且还坚持跟高中生组乐团,又是俄罗斯辣妹的干爹。这是一个把飘然出尘与热闹人生完美辩证的真人。约翰福音一:一破题就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真人老龚则写茶书告诉我们:「太初有茶,茶与人同在,茶就是人。」浇薄人世,多的是名实不符纯盗虚声的速食英雄。知道真人仍在,知道「是什么人,就泡出什么茶。神仙难救,不可强也」,实在令人无限安慰。

推荐序六

因茶结缘三十年
凃宗和 翰林国际茶饮集团总裁  初代茶人


  与老龚相识三十年,同为台南人、同为爱茶人、很高兴我们因茶而结缘。

  很庆幸在台湾茶艺的拓展史上、我们一路并肩为中华茶联贡献心力。喜欢老龚诚实坦率特立独行的个性,并欣赏其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如想了解台湾茶艺发展史,《太初有茶》这本书必定能令您获益良多。

推荐序七

爱茶人必读
许景淳(歌唱家、创作人、制作人)


  《太初有茶》,读得我热血沸腾兴趣盎然!

  龚大师一书精彩至极,内容底韵深厚 真材实料好读,顺着茶与人与时代环境的精、气、神脉络交织走。生动的经验、心得、期许,贯彻古今不离人茶本体,谈细节原则典章知识故事,更是绝学秘笈 武林真传。

  书如其人,平易近人又奇妙特别。读每一篇每一页,都想往下继续追索,像听一千零一夜故事,精彩到暴君都不砍人头了。

  感觉正坐在龚老面前,魄力野性的他不弄玄虚,自然生趣盎然地,一席言一杯茶一段乐音。

  触发能量内力,增长在座者众,集热情智慧觉知品味感触之交流。

  开卷废寝,一路行读至24章,龚老论「茶艺与茶道」,胸中忽有感眼眶湿润,莫名涌起对龚老愿于书内传递的讯息,之感动感激。

  读至28章「注水壶和泡茶的壶」,谈到金银铜钖之热传导系数物理化学的概念,龚老的幽默提点和牢骚口吻,又令夜半独坐阅读的我,忽然起身哈哈大笑……

  龚派风格,探究野律智慧心魂境化并存。开卷拜读中。

自序

我的私房茶路


  一本小书,几行字。个人不能代表「茶艺」缘起台湾,仅是有幸在一九八一年迄今依然可以随心独行在茶道上。

  茶是共乐,是友好往来之桥。

  茶是面对自己独饮心事的溪流,向着每个人内在的小宇宙,潺潺而入。

  关于写本茶书,二十八岁时就有出版社找我提过,时隔三十余年,终于勇敢面对,笔耕茶田。

  一则把茶界推向茶艺界留下一个记录,其次把学界所做的「台湾当代茶艺史研究」补充几些当事人的当时之事。因此,就简单地从我们原本只有八家茶馆组了一个「茶艺业联谊会」开始讲起,顺带釐清「茶艺」这件事。

  我在民国六十九年(一九八○)参与党外民主运动后,有天大伙在蓝妙龄家闲聊,为了有工作,和一个方便大家聚会聊天的处所,而与周渝、苏治芬因缘合和开了紫藤庐。四个月之后退出,自营「老龚开的茶坊」,居中串联,找了当时着名的八家茶馆如陆羽、仙境茶馆,开了一个联谊会,促成了茶的交流,也促成了「台湾茶艺」这件事的兴起。从此我们都没有离开茶的这条路,互相耕耘都有所成,优秀的新人辈出,我反而是其中最闲云野鹤的一位。

  我常说我是茶艺的训练者,而不是老师。只是担任桥樑的工作。

  在茶艺界,你跟一位老师学三个月的茶,就可以把茶泡得漂漂亮亮的,那就够了。但你如果跟龚老师学茶,学了三年可能都还没搞懂。茶席不是我的强项,我可以欣赏很多单独的东西,壶、杯、器物、美感等等,但结构组合上真的不是我的强项。然而,要把茶泡好,又能把泡茶这件事讲得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大概除了我之外就很少了。Simple的概念大家易懂,但为什么要stupid呢?因为简单又能重现,照着我的方式做,泡出来的茶汤马上水准就能不同。所以stupid就是防呆装置,现代工具器物都有,茶艺的传承也可以有。

  我的茶艺概念有两个层面:如其本性,如我本性。

  如其本性的意思是这一泡茶的本性是什么,就泡出它的本性来。如我本性的意思就是展现泡茶者的个性。比如我常跟茶对话,我个人是比较好恶分明的,敢于表达的,控制慾比较强的,那么我泡出的茶汤是什么样子?我会将茶的优点提出来、将缺点压制住,是比较powerful的,这就是「如我本性」、很阳刚的茶汤。像我家儿子,个性比较温柔,泡出来的茶汤就很软,但他还是「如我本性」的,并不是「如其本性」。

  或有人讲究用精细到读秒数的方式训练,在我看来也是「如我本性」,我觉得也可以。只是那个「我」是老师的我,学习者认为好就跟随。重点是,我认为,一个茶席到最后所呈现的那杯茶,不会有两个人的成果是相同的;否则艺术家就不会有马谛斯、莫迪里亚尼、毕卡索了。如果我们称茶席为tea ceremony或者是art of tea,你要把那个art加进去。

  Art就是人的个性,不是制式化的茶汤。如果每支茶泡出来味道都差不多,那是工厂化生产。即便我们在工厂生产,都希望有人文的味道进去,那「人文」就是泡茶的人,自己要进去,要跟茶相对应,互相激盪。

  这就是我对茶艺的观点,并以「神话学的茶艺观」,为自己和台湾茶艺界留下一点足迹。

图书试读

七、台茶系统
 
台湾茶基本上以乌龙茶为主,而乌龙茶早先指的是今日的白毫乌龙,在外销名词上甚至直写大膨风、中膨风来区别茶的等级。时至今日,我们称的乌龙茶如冻顶乌龙在分类上是半球型包种茶,这样的民间概念和官方说法使得习茶者雾煞煞。
 
因此若用半发酵茶来做基本了解会清楚一些。问题是这个「半发酵」其中因产区、制程使得从百分之十到六十的发酵都叫「半发酵」;然而我习茶时看发酵度用的是茶多酚类的花青素为检测依据,现在茶改场用的是儿茶素氧化降解来做依据。
 
于是做为一个茶的消费者或茶艺学习者,在学艺的过程倍感艰辛。茶,不就是喝的一种饮品吗,有必要讲这么多吗?喜欢喝,价格上可以接受,就多买多喝;不喜欢就不买,不喝。但是到别人家做客,主人慎重的泡了一杯「奇种异香」「价高难得」的茶接待,若不能对此聊上两句,适时赞美,会变成煞风景的俗人。
 
品酒也是,要喝醉容易,能辨认年份、产区、品种、细说香气与滋味,就难了。现在品咖啡也有同样的风潮兴起,蓝山已经是古典精品了,各种艺妓豆(Geisha)、肯亚双ΑA,伊斯玛利,黄波旁种、蜜处理,日晒豆、水洗豆,香气的风味轮,学问越来越大。
 
凡事钻研细分都是难事,是自找麻烦,但文化的提升也在此显现,简称为:品味。
 
要品味台湾茶,有几个方向可以切入:
 
一、 以产区分:从北到南,环台北盆地叫文山地区,以文山包种出名,茶香水秀。桃竹苗地区以白毫乌龙见长,蜜香、辛香、蜒仔气。滋味清雅。南投的产区,早先是冻顶乌龙,现在有高山茶,要浓重耐泡或如走云端的飘渺,各取所需。嘉义的阿里山珠露茶,早已取代最早出名的梅山龙眼林的梅山乌龙了,反而是嘉义产区的茶都叫阿里山茶。往南有六龟茶;屏东的港口茶;向东的台东鹿野有红乌龙。花莲鹤冈红茶现在叫蜜香红茶。到了宜兰,早先的武荖坑武夷茶,现在移往太平山系做包种茶了。
 
二、以海拔为主指标:大禹岭,二千三百公尺,然后向东、西往下走,几K指的是已封路的横贯公路第几公里处。可以叫出名的有梨山、碧绿溪,和原本属退除役官兵的「福寿山农场」的福寿乌龙茶。南投境内有杉林溪、雾社、庐山、埔中、瑞里,都是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茶。嘉义的樟树湖、奋起湖、顶溪、石棹、太和、太兴。桃园这二十年来陆续有复兴乡的高山茶渐渐浮出台面。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