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闽风杂记

新编闽风杂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闽南文化
  • 地方志
  • 风俗民情
  • 历史
  • 游记
  • 杂记
  • 福建
  • 闽风
  • 传统文化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世纪初在台的日本殖民政府官员佐仓孙三以汉文撰写《台风杂记》(1903年8月)代表对台湾殖民地的风俗记录,是为了供殖民者施政参考,之后佐仓孙三受邀到中国福建任教客居福州,出版另一本跨文化书写的《闽风杂记》(1904年初夏)是以随笔方式记录差不多同一个时期福建的各项风俗。

  本书《新编闽风杂记》是林美容教授继《白话图说台风杂记》(2007)之后,把佐仓孙三(1861-1941)的《闽风杂记》加以註释及整编,辅以林美容教授〈跨文化的民俗书写〉一文作为导读,以比较《台风杂记》与《闽风杂记》的书写背景和目的、风俗的异同如何呈现?以及佐仓孙三在台为殖民官,在闽为客卿的不同身份,又是否会影响他跨文化之民俗书写的内容与风格殊异之处。

  书中佐仓孙三书写的大量福建风俗纪录都有详细註解,书末并收编多篇佐仓孙三在其汉文着作《达山文稿》里所记述的其他有关福建的资料。本书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佐仓孙三在福建的事蹟以及他对福建风俗的纪录,全书对于了解一百年前甚至是更早之前的福建民俗,是相当珍贵的资料,对于探索台湾与福建原乡彼时在民风上大同小异之处,也提供了难得的第三者之观照。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与《新编闽风杂记》无关的图书简介: --- 《史海钩沉:大唐长安的烟火人间》 作者: 李文远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ISBN: 978-7-5555-8888-9 字数: 约 50 万字 装帧: 精装 / 典藏版 主题: 历史研究、社会生活史、城市文化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宏大的帝王将相史诗,而是一部聚焦于盛唐心脏地带——长安城内,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社会结构与文化风貌的精微剖析。作者李文远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与细腻的文学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万国来朝、气象万千的开元盛世,深入探访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曲江池畔,以及西市坊间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 一、 坊市制度下的城市肌理 本书首先对唐代长安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进行了详尽的描摹。长安城不仅仅是政治中心,更是一座高度组织化的巨型都市。李文远通过对《长安志》、《旧唐书》等文献的交叉印证,细致梳理了唐代“坊”与“市”的严格划分与运作机制。 我们将在书中看到,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坊”是如何运转的:夜禁制度下,坊门如何在日暮时分关闭,坊内居民的作息、邻里关系、治安维护,乃至婚丧嫁娶等私密活动,都在坊墙的庇护下进行。作者甚至考证了不同坊的职能差异——例如,管理贵族居所的“靖安坊”与集中了大量工匠的“怀远坊”在生活气息上的显著不同。 而对于商业活动而言,必须遵循“市”的规范。本书详细阐述了西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以及东市作为本土消费集散地的特点。在对“市署”职能的探讨中,读者可以清晰了解唐代的物价管制、度量衡的统一,以及欺诈行为的惩处流程,揭示出盛唐经济治理的精密与高效。 二、 烟火长安:市井百态的立体呈现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人间烟火气”的捕捉。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叙事,而是通过对大量零散史料的重构,还原了长安城内充满生命力的市井生活场景: 饮食文化: 唐人的“吃”是怎样的体验?书中不仅提到了胡饼、蒸饼等日常主食,更详细描述了当时流行的“煎饼”、“汤饼”的制作方式。作者甚至根据史书记载,尝试推演了当时宫廷宴席上常见的一道名菜的可能风味,展现了食材的来源与烹饪技术的演变。 娱乐生活: 盛唐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歌舞伎艺、说唱评话的流行。从梨园子弟的排练日常,到曲江池畔士子们斗酒赋诗的雅集,再到西市里说书艺人吸引围观的场景,都跃然纸上。 职业群像: 长安城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职业者。李文远细致描绘了“脚店”(酒肆)的掌柜如何与客人周旋,印刷作坊里的雕版匠人如何精雕细琢,以及城市中巡逻的“巡铺”的日常辛劳,构建了一幅立体化的职业群像图。 三、 物质生活与精神寄托 在物质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唐代市民阶层的衣着习惯与居住环境。通过对出土文物和壁画资料的解读,读者可以直观了解到从绫罗绸缎到麻布短褐的阶层区分,以及不同等级房屋的结构差异。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了长安人的精神世界。唐人对宗教的包容性极强,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并存。作者考证了寺庙和教堂在城市中的分布,分析了这些信仰如何在影响市民的道德观和节日习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赶集”与“节令”的描述,展现了市民如何在严格的城市管理下,通过特定的节日和集市寻找情感的宣泄口与社区的凝聚力。 四、 史料的严谨与论证的趣味 《史海钩沉:大唐长安的烟火人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扎实的史学根基与生动的叙事手法相结合。作者在每章后附有详细的“史料辨析”部分,清晰地指出了哪些是确凿的史书记载,哪些是基于考古发现的合理推测,展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本书采用了一种“导游式”的叙事口吻,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唐史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在长安的宏大背景与微小细节之中。 本书旨在填补当前唐代研究中,侧重于政治制度与边塞战争叙事的空白,以更为贴近人性的角度,重现那个伟大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城市生命力。阅读此书,如同持有一张通往盛唐长安的虚拟地图,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真实脉络之上。 --- 推荐读者: 对唐代历史、社会生活史感兴趣的普通历史爱好者。 研究城市发展史、民俗学及中古社会结构的专业人士。 喜爱通过细节观察历史变迁的文学读者。

著者信息

编着者简介

林美容


  台湾南投县人。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研究所毕业。美国加州大学尔文(Irvine)校区社会科学博士。

  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郑振铎与闽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译者简介

註释/沈佳姗


  国立空中大学人文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编着序(林美容) 6
跨文化民俗书写的角色变化—
佐仓孙三《闽风杂记》与《台风杂记》的比较(林美容) 8

闽风杂记序(爵南生) 46
作者自序(达山) 48
1. 街上无车 49
2. 途上多僧 49
3. 妇人劳力 50
4. 头上带剑 50
5. 耳环如轮 50
6. 牵牛卖乳 50
7. 封榕如神 51
8. 荔枝成林 51
9. 乌有白翎 52
10. 鼈不可食 52
11. 犬猫不争 53
12. 同病相党 53
13. 水陆不婚 54
14. 桎梏示人 54
15. 肩舆色别 55
16. 冠玉有差 55
17. 驺从如云 55
18. 衙门画绘 56
19. 学位标榜 56
20. 敬惜字纸 56
21. 华表林立 57
22. 斫石如木 57
23. 炬火取明 58
24. 寿板商行 58
25. 石马在墓 58
26. 义冢累累 59
27. 僧眼无字 59
28. 赛新春联 61
29. 神荼郁垒 61
30. 加冠晋禄 62
31. 城门闭矣 62
32. 闲人免进 63
33. 屋有三进 63
34. 冷水冷饭 64
35. 无一浴堂 64
36. 石灰如雪 65
37. 香烟如缕 65
38. 酱园豉庄 65
39. 酒库米行 65
40. 成衣布袜 66
41. 庆团綵结 66
42. 烧纸可惜 67
43. 爆竹如雷 67
44. 冬日可爱 68
45. 当字如山 68
46. 蟹甲上市 69
47. 鱼市殷赈 69
48. 桥上乞丐 70
49. 筏上鸬鹚 70
50. 绍兴陈酒 70
51. 彩灯纸面 71
52. 右避左行 71
53. 粪桶纵横 71
54. 溺水狼借 72
55. 吉屋招租 72
56. 书画古器 72
57. 各省会馆 73
58. 娱乐犹少 73
59. 租界清洁 74
60. 诸领事馆 74
61. 五月无雨 75
62. 二度收谷 75
63. 未尝见雪 75
64. 无震无灾 76
65. 虎病鼠疫 76
66. 东门温泉 77
67. 不仕本土 77
68. 军营题句 78
69. 长鞭马腹 78
70. 仁术犹多 79
71. 卜筮观相 79
72. 照相画像 80
73. 商家题句 81
74. 有桑无蚕 81
75. 廿年瘾断 82
76. 书画潢装 82
77. 不藏刀剑 83
(吴懋昭拜读)
78. 游环碧池馆记 85
(吴懋昭评)
(邓祖庚评)
79. 学堂十三趣 89
蕉林听雨 89
老桑栖鹊 90
榕荫养鹿 90
阁上明月 90
剑光枪影 91
藤荫消暑 91
老荔罩烟 92
菊水相映 92
操场游戏 93
灯光书声 93
莲池蛙声 94
洋楼芳兰 94
马场知秋 94
(邓祖庚评)
(吴懋昭评)
80. 游皷山记 96
(吴懋昭评)
(邓祖庚评)
81. 登乌石山记 101
(吴懋昭评)
(邓祖庚评)
82. 游玉尺山房记 105
(吴懋昭评)
(邓祖庚评)
83. 白水园观梅记 107
(邓祖庚评)
(吴懋昭评)
84. 芭蕉记 109
(邓筱仙曰)
85. 游闽江记 111
(邓祖庚曰)

附 录
在福州偶成(佐仓孙三) 115
游黄檗山记(佐仓孙三) 116
上臬宪论警察改善书(佐仓孙三) 137
新筑警察学堂记(佐仓孙三) 140
听月楼记(佐仓孙三) 142
虚谷前岛君碑(佐仓孙三) 144
送佐仓先生归国序(福州友人与门生) 146

佐仓孙三年表(林美容) 156

参考书目 159

闽风杂记(复刻) 22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全书,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作者笔下的福建,不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也不是喧嚣繁华的旅游胜地,而是那些被时间温柔浸润过的角落,是那些朴实无华却充满生命力的寻常巷陌。我仿佛看到,在某个古老的村落里,老人们围坐在祠堂前,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讲述着祖辈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勤劳的双手,有坚韧的品格,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生活的点滴、情感的流转,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带着温度,触动着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关于耕作、关于收获、关于离别、关于重逢的片段,无不让我联想到自己家乡的影子,又感叹于地域文化的多样与独特。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领我走进了一个鲜为人知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

评分

从艺术的角度审视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他的语言,时而清新如溪水潺潺,时而厚重如古树参天,总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所描绘的事物。对于福建的自然风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传神,仿佛能看到那蜿蜒的山峦,那碧绿的茶园,那浩瀚的大海,以及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清新气息。而对于当地的风俗人情,更是写得入木三分,那些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态度,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那些民间技艺和传统节庆时的笔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仪式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阅读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传承下来的不易。整本书读下来,不仅是对福建地域文化的了解,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初次捧在手里,就被它那温润的书名吸引了。“闽风”,一股浓郁的地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福建特有的海风咸湿,听到那吴侬软语在耳畔萦绕。我一直对中国各地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民间故事和生活细节。翻开扉页,印刷的字体古朴而雅致,纸张的质感也恰到好处,让人读来心情舒畅。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福建这片土地上,人民是如何生活,又是如何传承他们的文化和习俗的。那些世代相传的谚语、祭祀的仪式、节日的庆典,抑或是隐藏在市井街巷的传说,都是我渴望捕捉的画面。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杂记”串联起来,又以何种方式呈现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读者。是娓娓道来的叙述,还是充满细节的描绘?是带着些许考据的严谨,还是抒发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我满心好奇,渴望在这“闽风”的墨香中,找到那些属于过去,却依然鲜活的记忆碎片。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编年体或者主题式的方式来组织内容,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跳跃和碎片化的方式,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故事穿插在一起,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杂记”式的写法,反而更加贴合了民间文化的散落和流变,也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遇到什么,可能是关于一个古老戏曲的传说,可能是关于一种独特美食的制作方法,也可能是关于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的故事。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不同内容时,始终保持了一种平和而深入的视角,不评判,不煽情,只是静静地讲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这种“无为而治”的写作手法,恰恰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对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也怀着一种敬畏和珍视的态度。他没有回避那些艰辛和困苦,但更多的是展现出福建人民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身影,那些在风雨中相互扶持的片段,都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读到书中关于婚姻、关于育儿、关于家庭的种种习俗,感受到的是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一种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触动了最普遍的人类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福建,一个充满温情和力量的福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