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做个有担当的人 在休士顿的高速公路上,有面横跨道路的高耸看板上写着:
「个人的责任感何在?」
不知道是谁把它架在那儿,但它确实一语惊醒我这梦中人。说得完全正确。责任感何在?为什么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常做的,是把手指向别处,为自己的问题、行为和情绪而怪罪东、怪罪西?举个例子:
有一天,我在加油站的便利商店想找一杯咖啡喝,当时咖啡壶是空的,于是我跟柜台后的先生说:「抱歉,没咖啡了。」他指着距离不到五公尺的同事说:「咖啡归她部门管!」
部门?在一个和我家客厅同样大小的路边加油站?
再举个例子。某班越洋班机上,空服员透过对讲机说道:「各位旅客,由于餐点部送错片子,我们将无法为您播放原订的影片,敬请原谅。」
披萨外带店显然漏掉了我们点的餐,我只好踱着方步等待,饥肠辘辘的家人则待在车上。就在此时,柜台后的年轻人出其不意地说:「嘿,别怪我,我才刚换班哩!」
我们常听到「不是我的错」、「不干我的事」或「不是我的问题」等类似的话语,我之所以觉得告示板像当头棒喝,部分是因为心有戚戚,而另一个感想是,一定是有人对「责任感」的问题感触良多,才会立块看板抒发己见,并提醒大家。
我也是深有所感,才写下这本书的。
本书是写给曾经听过下列问题的人看的:
「这工作该归哪个部门负责?」
「他们怎么不事先沟通好呢?」
「谁该为这些失误负责?」
「我们为什么得忍受这些改变?」
「什么时候才有人来教导、训练我?」
以上问题看似天真无邪,却暴露个人缺乏责任感(其实我比较偏好「个人担当」(Personal Accountability)这个词汇),并直指当今许多问题的核心。
现在,动动脑筋,多问些与个人担当有关的问题,才是改善组织、改进个人生活最有力也最有效的方法。
「问题背后的问题」(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QBQ)是工具,它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去芜存菁,透过改进问话的方式,帮助包括我在内的个人,发挥个人担当的精神。
我从一九九五年起,开始针对这个观念撰文并发表演说,如今获得的共鸣更胜以往。几乎每天都会有改善生产力、提高更佳的团队精神、减轻压迫感、关系更健全,以及提供顾客更好的服务等成功故事。
话虽如此,QBQ 让一般人最受用的还是与个人有关:一旦开始实践QBQ 式的思考方式,似乎会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你将获得更多的乐趣。选择做个有担当的人,生命将更充实、更愉悦。
所以说,如果你曾听过前面列出的问题,如果你因为他人欠缺责任感而沮丧,甚至如果你从自身当中觉察到上述某些想法,那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请慢慢领会书中的道理吧!
导读
三十万册纪念版导读
让我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是文字量不多的 一本小书,作者经过长期的观察,提出创造QBQ的三项基本指导原则,来确认一个人能够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如果我要将这三项原则浓缩成一句话,那么应该就是「让我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自己以及部属都将这几个字刻在心里,那么许多灰色地带的问题或推诿责任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我第一次带产品经理部门时,并不知道我该负什么责任,所以我就去请教现任明泰董事长的李中旺先生。我问产品管理部的责任是什么?他的回答很精辟也简单易记:「凡是没有人做的事就是你的事。」
鸿海总裁郭台铭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失败的人都是找借口,成功的人都是找方法。郭董事长创业的前三十年,他对成功的心得是「策略」、「决心」、「方法」这三部曲,这指的是要有赢的策略、必胜的决心以及可行的方法。经过三十年,他发现在目前复杂的竞争环境与庞大的组织里,只有这三项是力有未逮的,所以他将成功三部曲改进为成功五部曲,加了「责任」与「权利」,因为一个系统达到一个规模或复杂度,没有办法全部靠系统的机械式运作,必须靠成员的责任感。当管理幅度愈大,就愈需要里面的人有责任感。换言之,当里面的人责任感愈大,我们的管理幅度就可以愈大。
林毅夫教授说过,一个团体人人都讲责任,要比一个团体人人都讲权益要来得有竞争力。这说明了一个组织里要有人人负责任的重要性。
有了负责任的意愿,就会逼出实践的方法。多年前,学校图书馆週末只有工读生值班,无法借还书。但学校里EMBA或专班同学只有週末才来学校上课,的确造成不方便。于是我向当时的馆长杨维邦教授反应,确保只要图书馆的大门是开着就可以借还书。只要原则确定、愿意负起责任,剩下的就只是方法而已。同样的道理,只要各系所有排课,相关系所的办公室就要有人值班。
据说,张忠谋董事长刚到工研院担任院长时,第一次开会发现有人姗姗来迟, 有些人迟到了十分钟才进来;第二次开会,一到会议时间,他就请同仁把门锁起来,迟到的就进不来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开会迟到了;张忠谋先生让每个参与开会的成员负起不迟到的责任。
责任永远比权力来得大、来得早。这也是张忠谋董事长所说的,当一个人勇于负责任,他会养成习惯,责任担得愈多,权力就会跟着来。所以年轻人养成负责任的习惯是非常好的,真的是「命好不如习惯好」
在管理事业的执行上,我们给部属设定一个目标,期待他去完成。透过他对目标的完成度而给予对应的考绩以及奖惩。这种目标式管理在近半世纪被广泛使用,也相当有成效。若是能够鼓励同仁个个负责任,有当责的心态,有责无旁贷的中心思想,这样子的管理方式就比目标管理要更进一层,算是透过价值观来管理。而这个价值观就是要为大家有共识的愿景来各自负责。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比较精明又有担当的老板们透过各种内部会议与干部互动,将价值观与主动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传达给同仁。只要持续一致的以身作则、影响同仁,同仁就会逐渐感同身受。于是,遇到问题时比较可能在认知与担当的心态上,慢慢地会直觉有「让我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习惯,这也正是QBQ的精神与目的。
杨千(国立交通大学EMBA荣誉执行长)
专文推荐
三十万册纪念版推荐
问题,是知识的来源
二○○四年我在外商服务,在某次业务主管会议中,总经理请大家阅读《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还请祕书团购一人一本。远在澳洲的老板知道这件事,还来电询问阅读心得,让当时距离揭晓年度总裁奖只剩几个月的我对这本书印象极为深刻,无论用中文、英文来谈心得,印象都很深刻。
二○○六年我离职创业,隔年开发「清晰思考与分析」课程,里头的几个重要观念与问题的釐清都来自本书;随后二○一二年开发的「当责」课程,我甚至指定本书为课后延伸阅读书籍。相信十余年畅销三十万册,我应该贡献良多吧?
第一次阅读本书至今已有十三年,这几年,阅读书籍陪伴我成长不少,这本书更是居功厥伟。
我想谈谈我看本书的三个收获:
一、讲课方面:谈大道理无须用大道理,这本书用很浅显的故事与案例,切入个人担当与责任感这类无趣且容易沦为说教的议题,我很能接受作者的清晰观点,轻易就被他的故事与案例说服。
二、写作方面:我不敢说自己百分之百是受作者影响,但他写作的方法对于我未来用文字论述议题、甚至出书都很有帮助,尤其是轻薄短小类的书籍与深入浅出的章节,如今一定格外受欢迎。
三、逻辑思考:我承认我是一个较感性的人,对于企业经营的洞察力,我自觉仍待学习。这本书带我走进另一个思考的方位,让我的思绪更全面、章法更周全。
「听比问难,问比讲难」,对我这类嘴巴跑得比大脑快的人,会说话,不如会问一个好问题。最近九年,我主持六年的广播节目《宪场观点》实境节目很需要发问与引导技巧;过往职业生涯十二年的业务经验更需要问对问题,引导客户需求,找到痛点,进而提出解决方案,获得订单或是成交机会。我认为,发问技巧是我毕生的重要能力之一。
如果您之前无缘接触这本书,我诚挚向您推荐,尤其是和我有同样性格的朋友们,您一定会得到比我更大的收获,如果您够年轻的话。
吸收大量知识,不如问对问题,包含:问自己一个绝妙好问题。
谢文宪(知名讲师、作家、主持人)
专文推荐:
三十万册纪念版推荐
在组织中,没有人是局外人 第一次看到《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个书名,乍看之下还以为是个表情符号。读完之后却发现,这还真是能够为每天的生活与工作留个肯定的表情符号。
还记得二○一五年,当时我有机会到TEDx Taipei分享,在演讲前看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影片。其中有个纪录让我印象深刻:在TED演讲中,提到「你」的次数比提到「我」高出许多,为的是让听众能够具体想像如何把听到的故事应用在自己身上,并产生认同。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结论却恰恰相反。书里提到,在组织的运作里,需要的是主人精神。「个人担当」这个贯穿全书的字眼,不是从「你」开始,而是从「我」开始。
我开始经营公司之后,每天都需要与许多不同的人交流,因而发现,「沟通」绝对是一个组织强大或成败与否的重要关键。沟通是否有通到心里或是产生鸿沟,常常取决于说话的立场。在平常的沟通过程里,无论是对客户、厂商或同事,很容易充斥着对于对方的要求,这个要求也包含了对于对方的期待心理;倘若期待落空,当然就可能伴随着对于要求没有完成的不满,即使并非透过言语表达,失望的表现也会造成信任的下降。渐渐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了距离,因为只要有期待,就容易受伤害,而这个期待是否落空的决定权则在对方手上,自己是没有能力掌握的。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反思:在沟通过程当中,我能怎么做得更好?这让我想到我们公司内有一位很受大家爱戴的领导者,由于她在进鲜乳坊之前并没有任何领导团队的经验,我特别惊讶于大家对她的认同与信任。从旁观察后发现,她的特质就是:很少责怪别人,并且从自己做起。而这正落实了QBQ的核心理念。
这本书的篇幅并不多,却提到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说明了如何在不同的职位上从自己开始扮演主动的角色,毕竟现在社会中普遍充斥负能量,总是先检讨环境、检讨别人。此外,书中所提的「主人精神」、「个人担当」,就是今天常说的「当责」精神,无论哪种说法,其真正的核心就是: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承担起责任。
回到二○一五年的TED,我在讲台上分享了鲜乳坊起源的故事,因为长期在酪农产业做医疗服务,每天和乳牛及酪农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也看到了整个产销制度以及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其实当时曾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这个问题存在已久却没人解决?这是政府的责任?协会的责任?还是相关学校的责任?但重新反思后,有能力的人可能不懂这个产业,懂的人可能不愿意,愿意的人可能没资源,这个问题也许永远会存在,但我每天都实际生活在这个产业中,因此我决定从自己做起,透过群众募资的串连来发动一场白色革命。
重新回想起来,大家当时觉得非常可笑,因为总会想着一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又何必自己去承担?当然,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么可以预见问题的扩大与进步的停滞了。我当时引用了艾玛‧华森(Emma Watson)在联合国上演讲的一段话:「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 」这也启动了我从自身做起的重要里程。虽然当时我没看过QBQ的观念,今天回想起来却特别有深刻的感受;我们无法改变其他人的想法,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写到这边,再次重新看了这本书,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自己能在看到任何问题时,先从问题去找答案。我们的生活、工作、家庭都在群体当中,每个组织可能永远都不会是完美的,但,没有人是局外人。
龚建嘉(鲜乳坊创办人、兽医师)
初版推荐文一
原来是组织气候的问题 在求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被灌输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不该推诿塞责,我们也都认同这样的观念与态度。但是,在组织日常运作当中,我们却又经常看到、听到这样的现象:业绩不好怪景气差;行销活动达不到效果怪公司给的资源不够;专案进度延迟怪协力单位配合不力;部门绩效不彰怪部属素质能力太差;个人表现不佳怪主管没教……。为什么?人性使然!
在组织行为当中,原本就存在趋吉避兇、自我保护的因子,而这些自然的现象具有传染性,不加以注意而任其在组织中扩大,结果便形成一种推诿躲避责任的习性与文化,导向恶质的组织气候。既然如此,则防范避免之道也要从良好组织气候的营造着手。
首先,组织在功能职掌的分工上,应该尽量将每个单位、个人的工作范围座落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内,使其与其他单位、个人之间的相对应关系,有较为简明的脉络可循,减少职掌划分所产生的灰色地带,使得责任归属可以较为明确。
此外,组织当中应该非常明确地禁止成员将某些说词当作问题发生的理由,并且立即点破其背后隐含的思维倾向,例如,「我已经跟他说了!」(但是否让对方充分掌握事情的内涵与重要性?)「目前没有进度是因为我在等他完成某部分」(但是否持续地跟催掌握?)这些说词看似小事,在组织中也几乎每天都会不断听到,然而,其背后隐含的,却正是推诿塞责的态度,并且足以将组织气候导往负面的方向。
一般谈论企业文化、组织气候的书籍,惯常将题目谈得很大,但是,如何维系良好企业文化,营造好的组织气候,却必须从小处着手,这正是《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值得推荐之处。当发现组织当中的政策落实度不佳,执行力出问题时,追根溯源,问题往往就出在组织气候。
这也是一本非常容易阅读的书,利用许多小故事、小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个人担当」这个中心主旨,并且提出具体可行的落实方法。对于所有职场工作者而言,是一本很好的「自省」手册。建议可以将这本书随手带着,利用任何片段的时间,信手翻开任何一页读起,每次读一、两个篇章,然后仔细思考最近在工作中是否也出现类似的现象,相信可以有所收获。
杜书伍(联强国际总裁兼执行长)
初版推荐文二
问题问对,答案就有了 「问题问对,答案就出来了。」提出正确的问题,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更好,不断更新与突破,这是企业经营者每天不断要自问,而且将思考化为行动力的课题。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说:「表象如浮标,本质如鱼钩。」一般人只看到水平面上的浮标,却无法看透水平面下的鱼钩,唯有具备人文素养、宗教关怀、历史视野的透彻洞察力,才能不为表象所惑,掌握问题的本质。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正是提供齐克果式的洞察力思考,以实际生活经验做例子,深入浅出,引证譬喻,将企业与生活合一,是一本有趣、生动、易读、令人深思的企业管理指南。
企业理念来自一种崇高的价值观:理性与道德,羞耻心与正义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质,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对社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承诺与认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知识经济的全球观。
新竞争时代的经营者,必须展现实力、人际关系与领导力,进行「以德服人」的人格式领导。领导力是不断挑战现状,提升员工的进取心,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捍卫人性共有的道德基础。
一流的企业领导者,必然基于上述核心价值观,具备四大要件:一、诚实;二、具备愿景;三、鼓舞士气;四、能力卓越;用最简单的定义来说,领导者就是以身作则,使别人愿意为大家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奋斗的艺术。
我们可以从本书的浅近例子,进一步吸取到经验教训:
一、这是一个一切都在改变,游戏规则也不断改变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自问:我是不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我是不是随着职务的改变而改变?我是不是让别人也有所改变?我是不是使自己与组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二、我是不是有愿景、有责任感、有公信力、有沟通能力、不断自我学习的领导人?
三、我是不是有逻辑分析能力,不情绪用事,在做出决断之时,我是不是保持理性、感性、意志三者的合一?我是不是修鍊而具有「心灵的高度抑制力」?
四、任何的构想、企划或方案,都必须化为有效率的执行力,我是不是具有宏观、战略、哲学、抽象思考能力,并运作团队进行微观管理?
五、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我是不是慎谋能断,做出利弊得失之分析?在做出决定之后,我是不是以智慧、勇气、决心贯彻到底?「凯撒在卢比克河畔犹豫不决,就再也不是凯撒了。」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乃兵家之大忌。
六、我是不是不断吸收专业领域新知,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我是不是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我是不是组织中的教育家与教练?
七、在解决纷争时,我对事不对人,先求事情的是非对错(What is right?)、再问谁对谁错(Who is right?)有了这种顺序,才不会介入人事纷争,被人情、感情用事所误导,我有这种思维吗?
自问自答上述七大问题,我们看到本书作者所提出的人生座右铭:
「承诺用自己智力、心力和劳力解决问题,而且绝不再争功诿过」;
「队友就是把你看透以后,仍觉得你是很好的人」;
「身为领导者,需有一个谦逊的灵魂,外加一颗仆人的心」;
「领导者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者,而是问题的给予者」!
没有错,问题问对,答案就有了!这是一本值得推荐、反思的好书,我乐意为它写推荐文,并向好友们提出一些心得报告。
胡忠信(政治评论家)
初版推荐文三
星巴克热情积极的服务态度 约翰‧米勒写的这本小书,轻薄短小、容易阅读、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我已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了!因为我看完一遍之后,竟然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再读一遍」的召唤下,又重新看完第二遍。
现在为了写这篇推荐文,又看了第三遍,还做了小笔记,此刻内心不断涌现「个人担当」(Personal Accountability)概念的重要。甚至,我还在隔天早上的统一星巴克营销体验营中,立即和全体店经理以上的领导干部分享这次的读书心得,就是前一天晚上读完这本书两遍后的感想。
我觉得经过这次特别有意思的体验后,我对「个人担当」的信念,更加强化与进步,在此也特别感谢远流出版公司,给我这次与读者分享的机会
作者提到: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最终极目标就是「行动」,而要实践「个人担当」的方法就是:先修鍊自己的想法,接着能问较好的问题,最后付诸行动。
我们星巴克的每一位工作伙伴,在每天营运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地在实践「one cup at a time」(当下专注认真煮好一杯咖啡)的精神,这种一次务实地做一个选择的积极态度,正是展现「个人担当」改变世界的方法。
星巴克伙伴透过每一次和客人在店里相遇的机会与瞬间,创造独一无二的服务与体验价值,在此同时也正考验着每一位工作伙伴,是否能承担起咖啡馆的主人精神:「承诺用自己的智力、心力和劳力,热情地解决问题,而且绝不再争功诿过。」
这又和作者所提到「个人担当」的重点,不在改变他人,而是先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现况的想法不谋而合,个人担当就是一己力量(power of one)的实践,就是每一位默默领导者日常生活的自我实践。
在星巴克中我们强调「人人领导‧人人跟随」,致力创建企业领袖品牌(Leader Brand)的格局,以谦虚的心与个人担当为领导的基石,然而我们确实还有不懂的地方,仍然持续努力学习中。
我喜欢书中的这两句话:「有担当的人会责怪谁?谁都不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内。」作者还改写了美国着名神学家尼布尔着名的祈祷文,「愿上帝赐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智慧,了解那人就是我。」
徐光宇(统一星巴克总经理)
初版推荐文四
成败决定于心态 QBQ这本书,一拿到手就吸引了我。于是,我把它放在公事包里,在往返高雄授课的飞机上读它、玩味它。许多地方还加上眉批,写下心得。这本书简单易懂,对人生与事业都具启发性。尤其在飞机上读它,有着从高山上俯瞰,对于问题背后的问题,有着更多领受。
简单的道理,往往具有以简驭繁的效果,能渗透到生活与工作的过程,化作心力与智慧。本书所阐述的道理,对于事业的经营,生涯的开拓,都具有省发的效果。读完这本书有着丰收和充实之感。我相信不只是企业界的人该读它,政府官员和学校师生,都值得读它。
阅读过本书的翌日,秀真和我一起到新竹看儿子、媳妇,在火车上我们聊起QBQ。她说:「这本新书甫一上市,我已先读为快。它说出了大家疏忽的课题——做事的心态。人如果不诚心面对真实,不肯检讨错误、勇于改进,就会被问题吞噬。心态上只想马虎了事,凡事想应付过去,对挑战装聋作哑,就会被问题绑架。」她接着说:「这本书的道理很简单,读后却能令读者印象深刻。」火车快速地行驶,窗外景色一幕幕过去,我倾听她的书评,不禁产生共鸣。
我曾经读过一篇贝尔电话公司的研究报告。他们从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五年,追踪该公司两百位工作压力大、挑战多的中级以上员工。八年下来,发现有一半的人业绩和工作表现蒸蒸日上﹔有一半的人较差,甚至有些人已经离职。前者不但工作表现佳,健康也比较好。后者则正好相反,工作与健康都不顺遂。于是追踪发生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业绩表现好的人,在碰到难题和挫败时,他们相信那是一种挑战,只要能克服它就会有新的希望。其次他们对克服困难胸有成竹,即便当时他们还不知道怎么解决,但仍相信可以研究、请教别人或者与专业人员合作解决。此外,他们有较好的耐性和坚毅度,能坚持把事情做好、做完。
相对的,另一组工作表现差,身体也跟着坏下去的人,一碰到问题和困难,则嘀咕自己为什么这么倒楣。接着萌生「这不可能」的消极念头,而想逃避问题。因此,他们对工作的坚持和毅力也较差。这篇研究报告,几乎和本书所阐述的观念不谋而合。
人怎么解释自己的遭遇,就怎么过生活。你可以用热心和服务的角度看工作,相信会越干越快乐﹔你也可以用得过且过看事情,不久必会陷入苍白没有创意的死胡同。
问题背后的问题在于个人的心态。因此,失败的意义不是问题打垮我们,而是心态作祟搞的鬼。如果你能从书中汲取教训,就能做一个有效克服问题的聪明人。
这是一本能让头脑清醒、有效面对问题的好书。
郑石岩(作家、心理学家)
初版推荐文五
这是一本学习解决问题的好书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此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企业经营的道理,并以许多实际的小故事帮助读者更容易体会作者想传达的意念,是一本能够引导大家如何面对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好书。
严长寿(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