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解析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中医
  • 中医学
  • 古籍
  • 医史
  • 庞安时
  • 注解
  • 病理学
  • 临床医学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在外感疾病诊治的范畴上素来争执不歇,两者都有中医史上重量级的学者及可奉为经典的医学着作背书,使得这种争议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此争议起始于《伤寒论》官方版本刚刚定稿而始为广传的北宋,当时已有医家提出质疑,主张不应用伤寒理论治疗一切外感疾病,应将「温病」独立审视、研究,其中的先驱就是庞安时。

  庞氏及他现今唯一流存的着作《伤寒总病论》对《伤寒论》做出了诠释及修改,并用书中一半的篇幅讲述温病,是第一位将温病置于与伤寒同一水平论述的医家。本论文透过註解该书内文和寻找原文出处,并将其中的理论与《伤寒论》原文、现代伤寒教材、现代温病教材对照比较,来全面了解《伤寒总病论》的伤寒和温病理论。

  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庞氏无论是伤寒或温病的思想都深受张仲景的影响,无论辨证、用药、组方都有《伤寒论》明显的痕迹;虽然已独立看待温病,但仍未完全脱离治疗伤寒的大方向。而与后代温病学家的理论相比,庞氏仍未发展出一套温病专用的理法方药系统,两者无论在温病的定义、治疗温病时使用的辨证法、治疗温病的方药、对温病的预防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总的来说,始自庞氏的《伤寒总病论》时期里,温病学说已然开始自广义伤寒中分离出来而萌芽,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兴起颇有启发,但庞氏伤寒与温病学说仍处于一个「初步分化」以及「欲分未分」的状态。

本书特色

  1.目前市面上唯一专着探讨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的中医书籍,若对此领域有兴趣此书为必读。

  2.庞安时将温病学派从广义伤寒中分离出来,启发后是对问病学派的探讨;而本书正是点出此项重要性,并加以註释、说明,帮助读者更了解《伤寒总病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孟衍


  大学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系,于香港执业数年后,至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硕士班攻读,并于民国105年6月顺利取得学位,成绩优异,目前在香港服务。

杨仕哲

  1990年毕业于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随后进入该校附设医院放射线科服务并取得专科医师资格。接着就读于该校的中国医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所期间进行中医典籍的医史文献研究,论文主要涉及中医运气学说和消渴(类似糖尿病)疾病史。

  博士班毕业后即被所内师长邀请,受聘为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专任师资,同时也担任附设医院的专任主治医师。

  在双重的医疗和教学业务下,完成了《结核病中医药典籍探讨》等专书,现职为副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研究材料
1.2.1 现代研究搜
1.2.2 《伤寒总病论》古籍版本选定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四节、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现代文献回顾
第一节、庞安时的生平
第二节、庞安时对《伤寒论》的发挥
第三节、庞安时的温病观
第四节、庞安时治疗温病的用药特点
第五节、庞安时关于温病预防、预后与调养
第六节、小结

第三章   庞安时的生平
第一节、生卒年与故里
第二节、职官
第三节、亲友
第四节、师从与弟子
第五节、着作与版本考
第六节、流派
第七节、小结

第四章《伤寒总病论.第一卷》点校
第一节、点校说明
第二节、《伤寒总病论.总目录》
第三节、《伤寒总病论.第一卷》目录及简介
第四节、叙论
第五节、太阳证
第六节、阳明证
第七节、少阳证
第八节、太阴证
第九节、少阴证
第十节、厥阴证
第十一节、两感证
第十二节、三阴三阳传病证

第五章《伤寒总病论.第二卷》点校
第一节、《伤寒总病论.第二卷》目录及简介
第二节、可发汗证
第三节、不可发汗证  
第四节、四逆证
第五节、和表证
第六节、可下证
第七节、不可下证     
第八节、可水不可水证
第九节、可吐不可吐证
第十节、可灸不可灸证
第十一节、可火不可火证
第十二节、可温证
第十三节、火邪证

第六章《伤寒总病论.第三卷》点校
第一节《伤寒总病论.第三卷》目录及简介
第二节、结胸证
第三节、心下痞证
第四节、阳毒证
第五节、阴毒证
第六节、狐惑证
第七节、百合证
第八节、痉湿暍证
第九节、痉证
第十节、湿证
第十一节、暍证
第十二节、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第十三节、伤寒劳复证
第十四节、阴阳易证

第七章《伤寒总病论.第四卷》点校
第一节《伤寒总病论.第四卷》目录及简介
第二节、暑病论
第三节、暑病表证
第四节、素问载五种暑病
第五节、时行寒疫论
第六节、时行寒疫治法
第七节、斑豆疮论
第八节、温病发斑治法

第八章《伤寒总病论.第五卷》点校    
第一节《伤寒总病论.第五卷》目录及简介
第二节、天行温病论
第三节、辟温疫方论
第四节、青筋牵证
第五节、赤脉㩌证
第六节、黄肉随证
第七节、白气貍证
第八节、黑骨温证
第九节、温病哕方论
第十节、黄病证
第十一节、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第十二节、败坏别行方
第十三节、小儿伤寒证

第九章《伤寒总病论.第六卷》点校
第一节《伤寒总病论.第六卷》目录及简介
第二节、伤寒杂方
第三节、妊娠杂方    
第四节、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第五节、伤寒死生候
第六节、热病死生候
第七节、温病死生候
第八节、天行差后禁忌
第九节、解仲景脉说
第十节、解华佗内外实说
第十一节、辨论
第十二节、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第十章 《伤寒总病论》伤寒内容与现代教材比较  
第一节、总论
第二节、增加的条文内容解析
10.2.1 全新的条
10.2.2 新增部分症
10.2.3 新增的方
10.2.4 新增部分条文,但对文义没有影响
10.2.5 新增部分条文,但文义受到影响
第三节、删去的条文内容解析
10.3.1 删去整个条
10.3.2 删去部分症
10.3.3 删去的方
10.3.4 删去部分条文,但对文义没有影响
10.3.5 删去部分条文,但文义受到影响
第四节、修改的条文内容解析
10.4.1 合併条
10.4.2 改动部分症
10.4.3 改动方剂名
10.4.4 改动部分条文,但对文义没有影响
10.4.5 改动部分条文,但修改后文义不
第五节、小结

第十一章《伤寒总病论》的温病内容与现代《温病学》教材的比较
第一节、总论
第二节、温病的定义
11.2.1 现代《温病学》教材的温病定
11.2.2 《伤寒总病论》的温病定义
第三节、温病的辨证方法
11.3.1 现代《温病学》教材中卫气营血辩证法概
11.3.2 现代《温病学》教材中三焦辩证法概
11.3.3 《伤寒总病论》中六经辩证法概
11.3.4 《伤寒总病论》中经络辩证法概
11.3.5 《伤寒总病论》中病机辩证法概
第四节、治疗温病的方药
11.4.1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解表剂
11.4.2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泻下剂
11.4.3 《温病学》中的和解剂
11.4.4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清热剂                     
11.4.5 《温病学》中的驱暑剂
11.4.6 《伤寒总病论》中的温里剂
11.4.7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表里双解剂
11.4.8 《温病学》中的补益剂
11.4.9 《伤寒总病论》及《温病学》中的开窍剂
11.4.10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固涩剂
11.4.11 《伤寒总病论》中的理气
11.4.12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理血剂
11.4.13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治风剂
11.4.14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治燥剂
11.4.15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驱湿剂
11.4.16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驱痰剂
11.4.17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消导化积剂
11.4.18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涌吐剂
11.4.19 《温病学》及《伤寒总病论》中的不能归类的方剂
11.4.20 小结
第五节、温疫的预防
11.5.1 《温病学》中温疫的预防
11.5.2 《伤寒总病论》中温疫的预防
第六节、温病的预后
11.6.1 《温病学》中有危急重证的疾
11.6.2 《伤寒总病论》〈热病死生候〉及〈温病死生候〉中的危重证
11.6.3 《温病学》与《伤寒总病论》中危重证的比较
第七节、《伤寒总病论》温病补遗
11.7.1 《温病学》中辨舌简述
11.7.2 《温病学》中验齿简述
11.7.3 《温病学》中辨白㾦简述
第八节、小结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
英文摘要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中医经典的研究,需要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态度。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正是这样一部我心目中值得深入探索的经典。尽管我还没有机会仔细研读这本书的原文,但它在伤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一本好的解析,在我看来,其价值不亚于原著本身,它能为读者架起一座通往经典智慧的桥梁。我十分期待,这本书的解析能够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理解庞安时对于伤寒理论的独特见解。例如,他是否对《伤寒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更为精辟的阐释?他对辨证论治的思路,是否有所创新或发展?在临床实践中,庞安时又是如何运用他的理论,去解决那些棘手的疾病问题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解析,能够更清晰、更透彻地领悟庞安时的医学思想,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

在我看来,中医经典的学习,就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耐心,更需要细致的品鉴。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无疑是一坛这样的佳酿,虽然我尚未品尝其味,但对它的觊觎已久。作为一部在伤寒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其解析本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求知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了解机会。我非常好奇,这部解析是否能够剥离掉古籍的晦涩,将庞安时精妙的论述以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庞安时对伤寒病因、病机、病证的理解,以及他如何构建一套系统化的辨证施治理论。例如,在面对一些复杂或难以辨别的病症时,庞安时是否有独特的辨识技巧?他又是如何将不同的症候群与相应的方剂进行精准匹配,从而达到临床疗效的?我渴望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庞安时思想的脉络,进而对伤寒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经典充满好奇的读者,最近偶然接触到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的解析,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这本书本身,但仅仅是听闻了它在伤寒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就足以让我感到振奋。庞安时,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医,他的著作《伤寒总病论》据说是伤寒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我一直认为,理解经典著作,尤其是像《伤寒论》这样内容博大精深的医书,离不开清晰的脉络梳理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因此,这本书的解析,在我看来,极有可能为我推开理解庞安时思想、掌握伤寒理论的一扇重要大门。我对书中是否能详细阐述庞安时对于伤寒病机、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充满了期待。例如,他是否在仲景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某些病症的辨别要领?他又是如何从整体观出发,将伤寒病的发展过程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联系起来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解析中能够提供一些临床实用的案例,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印证庞安时理论的实际疗效,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宝贵的医学知识。

评分

每当我接触到一些在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时,内心总是充满了莫名的激动。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正是这样一部在我心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医学典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过这本书本身,但它在伤寒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早已如雷贯耳。我深信,任何经典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后世学者对其精髓的提炼和解读。因此,我对《伤寒总病论》的解析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现,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庞安时医学世界的大门。它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庞安时在辨证论治上的独到之处?他是否对仲景学说进行了更细致的补充和发展?例如,在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识上,庞安时是否有更简便、更精准的方法?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了解的。我期待通过这本书的解析,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庞安时的医学思想,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医学认知水平。

评分

我对中医文献的解读一直抱持着一种探索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著作时。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在我心中,便是这样一部值得深入探究的宝藏。虽然我尚未有机会翻阅这本书的详细内容,但它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以及在后世伤寒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让我对其充满了敬意和好奇。我常常设想,这本书的解析,是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繁复的古籍,直抵庞安时思想的核心?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更加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庞安时对于伤寒杂病辨证论治的独特思考。究竟在理解“病位”、“病性”、“病机”这些基本概念上,庞安时有哪些创新性的阐述?他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方剂,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我希望这本书的解析,能够帮助我厘清这些复杂的思路,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刻地领悟伤寒学的精髓,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启发和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