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的脉学探讨
笔者出生在中医世家,家中许多亲属都熟谙医药知识,我祖母的医术在当地颇有声望,她以百草治病,方圆百里无不知其名声。那时治病的方式多是医生被接到病人家中,与病人同吃同住,有时十余日病人才能康复。採药的场所多是田间地头,药的品种也很单一,如:薄荷、金银花、吴茱萸、槐花、芡实等等。对高热病儿祖母知道用手托起患儿的头,了解是否颈软,从而排除脑部感染。特别是祖母的脉诊,三部九候,断人生死,这些玄妙的记忆一直珍藏在心。我岁即随祖母出诊寻药,在乡间的小道上,我与祖母同坐在独轮车上,我的身边还放上二块土坯配重,小车吱吱呀呀,鸟儿在树间叽叽喳喳,这应当是我童年最快乐的记忆了。
曾记得我岁时右脚被母狗咬伤,当时农村惯用的方法是咀嚼青草外敷,第二天病灶处红肿不得下床,伯父用珍珠冰硼散调敷,金银花清热,不几天渐癒。对腹泻我家的药方很灵:白扁豆花三两、水井边清苔三两、白头翁三两、罂粟壳枚,每服必癒。年我舅舅高热不退,我父亲用鸡蛋清拌青蒿推腹一次热退,等等。
高中毕业后我的职业是煤矿工人,五年的地下公尺生死炼狱,我当上了採煤师傅,三次重大事故中我侥倖逃生。年高考来得突然,没有准备,年考入本局创办的「淮矿医科大学」,学制四年,带薪全脱产,教授均从蚌埠医学院及安徽医学院请来。这种学校对我特别实惠,一是解决了我的生活费用;二是学习特别紧张。几乎书不离眼,学生们那种迸发的学习热诚是语言难以述说的。没想到人体如此奥秘,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理、生化、解剖、生物学的研究如此深刻。
岁时我已经是某医院的科室主任与院长,远近虽然有点名声,但诊断疾病仅是以望、问二诊为主要方式,见不明了的疾病随机行理、化检查,对病情没有更深刻的认识。把脉诊病,更是心中了了,六部茫然,自知浮浅,以问代指。
年我带医疗队在淮北下乡支农,有一位多岁面黄肌瘦妇女来诊,丈夫是结核病,她已经是个孩子的母亲。她说:「我小肚子慢慢在长大,有半年时间没来月经,近几天出现呕吐,小便憋不住。」并说:「先生给我号个脉,不要又怀孕了。」脉诊的结果是:尺脉细无力,左尺脉涩。未得到诊断结果,请她到市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为「子宫癌」,后死于术后化疗併发症。
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式不尽相同,西医是透过症状来看疾病的内在,并发现疾病的脏器源头。而中医是把疾病用症状来化裁,并忽略寻找病脏的存在。因此,单纯掌握传统脉诊在临床上是不能诊断西医各种病症的。因为西医的病名中医资料大多无记载,就是有记载,由于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几乎一半的西医疾病中医无资料可寻。门诊来诊病人用传统脉诊几乎得不出诊断结果,中医要突破这种局面,发挥脉诊知病的特色,必须研究每种西医疾病的脉象,事实上每种西医疾病都有自己特有的脉象。脉学家金伟说:「一病一脉。」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有一天,一位肩周炎患者来诊,他的寸口脉有特点:在患侧寸脉的外侧有一道小弦边。至此后每位肩周炎患者都有这种脉感。再研究还发现:颈椎病在两侧寸脉的外侧也有这种小弦边,一侧颈椎有骨质增生,则同侧小弦边上有坚硬的小结节样脉气。这些感觉在前人的脉书中未见记载。
一位胆囊炎患者来诊,右寸脉外侧也有一道小弦边,与右肩周炎的脉感没有区别,但仔细研究「胆囊炎脉象」,还会发现在右关的囊状脉气。原来胆囊炎的不适感由右肩区传导,形成与右肩周炎相同的脉感,这有西医解剖学原理的理论支持。沿着这种思维,笔者连续对胰腺炎、胃炎、肠炎等内脏疾病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探讨,逐渐认识到:内脏有疾病时,疾病资讯会以脉气团的形式出现在脉道中,内脏疾病见重,反映到体表,则脉象会出现脉气团加边脉的形式,同时由边脉与脉气团的结合反证内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有触脉知病的效果。
一天,一位高个、大腹、色暗的病人来诊。脉诊时发现:双关脉气团似大豆般坚硬,印象中是肝硬化伴腹水,劝他到省医院进一步确诊。一月后他又因长期低热来诊。脉诊发现:
●右关脉气团仍如大豆,左关外侧缘出现一凹坑。
●脉虚滑数。我的诊断是:
()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
()术后虚热。
病人非常惊讶地说 :「我开刀你都知道?」后以石膏知母东加女贞子五剂病癒。
此时我已经发现:人的脉象是人的缩影,脉道是人体各脏器脉气的堆磊。脉体与人要吻合,人高脉长、人矮脉短,人的腹大则脉管的中间(关脉)变粗,心与脑供血不足则脉道的手端沉细,脏器肿大,脉道的对应部位隆鼓,脏器萎缩或手术摘除,则脉道对应部位凹陷等等。
所谓候脉,事实上就是摸寸口脉的独一,同时脉象图的轮廓在我脑中形成。这也得益于我是全科医生,各种仪器的操作基本掌握,脉诊结果有疑问时随即行理、化检测。
我父亲生病住安医高干病房床,同室床的病人张同和,男,岁。胃癌手术后持续高热天不退,外科请内科主任会诊不效。病人家属请我会诊:
脉诊:脉浮数,左寸,右尺偏实,右寸脉、左关尺脉沉细。
诊断: ●胃癌术后发热。
●早期右脑梗塞。
【处方】水蛭克、全虫克、寒水石克、白僵蚕克、大生地克、晚蚕沙克、枸杞子克。
共六剂。
结果一剂热退身凉。嘱:行脑CT平扫。病人当时是治疗癌症,心情不好,拒绝检查。
月后,病人来院行第二个疗程化疗,无病床转当地旅社暂住,于当日夜间突发右脑梗塞,急诊入神经科床。
患者家属私邀我再次脉诊:双寸脉晕滑、数、击,双尺脉沉弱。
诊断:「脑桥梗塞伴出血。」
家属要病人出院到我的诊所治疗,因考虑医患风险,婉言推辞:一是病人已经有上级医院高条件医治;二是脉理推断:病情复杂,九死一残。
此时我萌发从中、西医角度写一本候脉书的念头,想把自己这点脉诊经验介绍给同道。因为我认识到:脉诊在中西医临床上的初诊效果非常准确,有触脉知病的作用。
业余时间,书店与图书馆耗去了我大部分时间,大量的脉学资料让我汗颜,同时也认识到:江河之大、池水之浅,不能一叶障目,学问之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事实上我掌握的脉诊知识也还是皮毛而已。古人传给我们的候脉方法,在现代医学高度进步的今天,仍然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是一个习惯于长时间阅读的人,所以书籍的阅读舒适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或者图表,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研究,但看上去都非常清晰,感觉是为了更好地解释书中的内容而精心设计的。这说明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不仅注重内容的深度,也花了心思在形式的呈现上,力求让读者能够更轻松、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某种知识体系,并且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这种严谨而又贴心的编排方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很有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感觉,好像翻开就能进入一个古老的智慧世界。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图书了解不多,但看到这个书名,又结合封面,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古代的医术里面蕴含着很多我们现在已经遗忘或者未能完全理解的精髓,也许这本书就能带我窥探一二。虽然我还没真正开始阅读,但单从外观和书名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不知道里面会讲些什么,是关于中医理论的深入剖析,还是具体的医案故事,亦或是某种独特的养生方法?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生命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有时候,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能够引导我们思考,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这样一种连接,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古人对健康的智慧和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有一种独特的质感,摸起来有点像那种老旧的布面精装书,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我喜欢把一些有分量的书籍摆在书架上,而这本书无疑就是那种能够为我的书架增添一份文化气息的读物。它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慢慢品味,反复琢磨的。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或者是一些深刻的社会观察。书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让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科,而是会触及到更广阔的领域。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打开新的视野,对一些问题产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个充满神秘感的书名所吸引了。‘大医脉神’,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形象,仿佛讲述着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隐士,能够洞察人体的奥秘,甚至能够“医”及“神”的境界。这种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大医”和“脉神”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的。是关于某种传说中的医术,还是对传统医学深刻的哲学解读?又或者是对现代医学的某种反思?我对此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封面也和书名一样,给人一种意境深远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生命、健康,甚至是对“道”的某种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的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字体都给人一种高级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觉得分量十足。我尤其喜欢它封面的配色,一种深邃而宁静的蓝色,配上烫金的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大气,又不会显得过于浮夸。这种设计风格,仿佛是在告诉我,里面的内容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蕴含着不凡的价值。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书籍的外在表现往往会影响我初读时的感受。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还没翻开内容,就已经对它产生了好感。我猜想,它可能讲述的是一种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我希望它能让我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浸在一种知识的海洋里,去探索那些令人着迷的未知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