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学: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

茶作学: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学
  • 茶树栽培
  • 茶园管理
  • 茶叶
  • 农业
  • 园艺
  • 种植技术
  • 农学
  • 茶叶生产
  • 生态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茶树属于多年生作物,在其长达30年以上之生命週期中,其生长期由种子期、幼苗期、幼木期(幼年期)、成木期(成年期)、而进入衰老期,此过程中必须经由浅剪、中剪、深剪、与台刈等不同程度之修剪工作,以更新其树势及维持茶菁正常产量。当茶树进入衰老期之后,一旦无法以剪枝方式恢复树势,则必须汰换新品种。不论是新垦茶园、或是汰换老化茶园,茶园经营者必须熟悉茶园开垦与种植作业。茶苗定植后,必须注意营养管理与施肥、病虫害与杂草管理、与灌溉供水等作业。

  由于台湾茶叶生产受到季节环境影响,通常茶菁品质以冬茶、及春茶较佳,而夏茶常因高温及病虫害因素,多以生产红茶、及经茶小绿叶蝉吸食后之茶菁所制成具有蜜香风味之「东方美人茶(又称为膨风茶)」。冬茶虽然质优但产量少,而春茶虽然质优但必须至四月清明与谷雨时节才进入盛产期,因此如何增加冬茶产量、与缩短冬茶与春茶间之空窗期,可考虑进行产期调整,使茶农能获得较大收益并分散劳动力。基于上述原因,如何妥善栽培茶树生长以提高茶菁产量与品质为本书之论述重点。此外,本书内容涉及之国内茶树栽培与茶菁生产概况、茶树分类、茶树生长特性、生长过程、与生产制度等,以及对茶树所需之养分(肥料)、病虫草害管理、与茶树对于环境条件之需求等基本知识,相信有助于茶树栽培初学者进入茶树栽培管理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庆裕


  国立中兴大学农艺系教授
  专长:
  作物生产、作物生理、除草剂生理、杂草管理、除草剂、除草剂抗性生理、除草剂环境监测、茶作学、制茶学
  研究领域:
  作物逆境生理、除草剂抗性生理、杂草管理、除草剂环境监测、除草剂残留分析、外来植物风险评估、茶树栽培、制茶技术

图书目录

推荐序(Recommendation) I
自序(Editor’s recommendation) III
Chap 01 绪言(Introduction) 1
Chap 02 茶树起源与台湾茶业概说(Origination of tea plant & introduction to industry of Taiwan’s tea) 3
Chap 03 茶树之生长与发育(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ea plant) 19
Chap 04 台湾茶树品种与育种(Varieties and breeding of tea plant in Taiwan) 47
Chap 05 茶苗繁殖(Propagation of tea seedling) 75
Chap 06 茶园开垦与茶树种植(Tea garden reclamation and tea planting) 97
Chap 07 茶园耕耘与管理(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 garden) 123
Chap 08 春茶与冬茶之茶菁产期调节(Regul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eriod of tea leaves in spring and winter) 167
Chap 09 茶园覆盖与敷盖(Cover and mulch on tea garden) 185
Chap 10 茶树营养与施肥(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for tea plants) 197
Chap 11 茶树剪枝管理(Management of tea tree pruning) 231
Chap 12 茶园灌溉(Tea garden irrigation) 245
Chap 13 茶园安全用药(Safe use of pesticides in tea garden) 257
Chap 14 茶树栽培管理行事历(Cultivation management calendar for tea plant) 285
参考资料与文献(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cited) 309
索引(Index) 311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台湾制茶产业历史悠久,因位处亚热带地区且多丘陵地,相当适合茶树生长。2016年全台茶园种植面积总计11,814公顷,产值约76亿元,而茶园分布除了基隆市及台南市以外,其他县市均有种植,种植面积前三大县市分别位于南投县、嘉义县及新北市。各茶区由北至南皆具有不同的海拔气候、土壤条件与制造方法等,所产制的茶叶品质、香气、喉韵等也各有不同,因而发展出不同风味的地方特色茶,使台湾成为兼具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及全发酵茶的世界有名产茶地区。另「茶」自古以来对于国人的重要性,可从谚语「开门七件事」看出,其分别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国人日常生活所必需,也因此衍伸了属于台湾的茶艺活动与品茶文化,而茶园的梯田除提供文化景观上的价值外,亦对生态环境具有相当贡献。有鑑于茶产业对于台湾农业与国人的重要性,未来如何培养优良茶农,提高茶产量与品质,仰赖对茶树专业知识的了解。

  本专书作者国立中兴大学农艺学系王庆裕教授自1988年开始任教,专长于作物生产、杂草管理、除草剂抗性生理、茶作学、与制茶学等,更设立「杂草及除草剂研究室」,提供国内外相关参考资料与学术研讨讯息,俾供教学研究之用。此外,中兴大学为全台唯一具备茶园及制茶工厂两者之国立大学,这也是自己在担任学校主秘时极力支持的方案,另借由参与教育部睿茶平台的计画,进而规划「茶作学」、「制茶学与实习」及「茶园健康管理学」等相关茶产业课程,让纸上谈兵的课程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而王教授担任茶园之管理者,多年来,为了茶园与茶工厂的基础软体与硬体建设,以及学生实习,不舍昼夜,特于此表达敬佩与谢意。

  王教授历年累积了宝贵的产学经验,此次撰编《茶作学》专书共计十四章,内容深入浅出的介绍茶树之起源、品种、育种、茶园种植与管理,以及如何经由产期调节、安全用药、与栽培管理措施等,提供台湾国内各农学相关系所学生与茶树栽培初学者参考,广惠学子。

  本书付梓之际,很荣幸为王教授写推荐序,除感谢王教授在农艺学界所作的贡献外,亦相信本书未来必将成为经典之作,引领更多对茶产业有兴趣的学子入门,让台湾茶产业永续发展。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副主委
陈吉仲
谨识

自序

  本书内容主要收集汇整各种与茶树栽培生产相关之资料、包括作者个人多年茶作学与制茶学教学所蒐集之教材,以及行政院农委会茶叶改良场诸位先进所撰写发行之相关推广资料、专刊、网页、与国内外茶树相关研究报告汇编而成。由于网路资讯发达,本书亦收纳部分来自网路之相关资料,惟有部分资料来源并无註明原始出处,仅能尽量将相关网址出处列于最末「参考文献与书籍」,以及在本文中加註资料来源,若有遗珠之憾与疏漏出处,敬请诸方读者来函指正(cywang@nchu.edu.tw),作者愿致上由衷歉意,并于再版时进行补遗工作。

  本书内容编撰所涉及之专有名词,为清楚使用台湾本国之用语,乃参照国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公告之译名,并列出原文供参考及制作索引(index)。部分研究院未公告出现之译名,则根据农艺学、与茶作学领域惯用之用语称之。

  本书作者于1976年经大学联考进入国立中兴大学农艺学系就读以来,转眼之间已逾40寒暑,于去年(2017)也迈入耳顺之年。2016年5月中兴大学总图出版组通告鼓励校内教师同仁编辑书籍,同时间又接获新学林出版社主编范琇茹小姐热诚邀约,因而动心起念决定开始编书工作,编书计画预计自2017年起每年陆续出版《作物生产概论》、《茶作学》、《制茶学》、与《除草剂概论》四本专业书籍,之后若有余力再行编撰回忆录《农艺与我》,回顾学习与教学生涯之点点滴滴,细说农艺系发展史。2016年年中与新学林出版社签约之后,于2017年8月顺利出版发行《作物生产概论》一书,虽然作者才疏学浅,却也不揣浅陋尝试将《茶作学》等书相关内容陆续汇编成册以供有兴趣者参考,若有缺失错误尚请诸方前辈先进不吝指正,以期再版时补正。

  作者于兴大农艺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后,于1986年2月进入省立关西农校任教,担任农业经营科与补校制茶科专任教师,开始接触茶园管理与制茶工作,在校一年间全力完成茶作学与制茶学讲义编撰、熟悉茶作栽培、与制茶实习工作,也利用课余与王泗华老师、陈明珠老师拜访新竹地区茶农与茶业改良场,多方吸收茶叶相关知识、与累积茶产业相关实务经验,之后虽获澳洲Adelaide大学奖学金,原拟出国进修博士学位而离开农校,但其后因健康因素而无法成行。此后,几经转折终于1988年应指导老师朱德民教授要求,回中兴大学母系担任助教,并于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于2007年开始于农艺系开设「茶作学」(2学分)课程。茶作学课程最初教学内容包括茶树栽培、管理、茶菁生产、与制茶等所有内容,但多止于纸上谈兵。幸于2013年底代表本系参与筹划中兴大学向教育部申请之「兴大睿茶平台计画」,为因应计画需求逐渐规划与调整课程内容,自原本「茶作学」课程中,分出「茶作学」、「制茶学与实习」及「茶园健康管理学」等相关课程,也因茶工厂与茶园之建立而有实战机会继续累积经验。

  2014年下半年起作者在教育部计画经费支援下,规划完成中兴大学设立于台中县雾峰乡北沟农场(兴大农资院农业试验场一区内,拨转给农艺系使用之水田农地)之平地有机茶园,之后持续管理并经常性带领门下研究生除草,以及由作者独立建置茶园与制茶工厂网页(www.nchu.edu.tw/~NCHUTEA2015/)供有兴趣者参考之用。2016年起,为增加茶作学实习机会与持续管理本校0.25公顷平地有机茶园,「茶作学」开始增设实习课,合计3学分,希望能提供大学部对于茶作有兴趣之同学学习机会。迄2018年1月止,尽全力维持茶园实习用地之正常运作已逾三年,非常感谢前任李德财校长与现任薛富盛校长之经费支援、农委会陈吉仲副主委(时任本校主任秘书)与王强生教授(时任系主任)之全力支援、以及现任主任郭宝铮教授之支持鼓励,更要感谢我的门生仕弘、欣仪、荣耀、嘉雯、重光、与士显对茶园管理的付出,唯已进入耳顺之年,体力日衰,不得不结束茶园之管理工作,并移交出茶园。一路走来回首过往种种,想建立兴大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茶园与茶工厂」的梦,似乎曾经成真过吧?
 
国立中兴大学农艺学系教授
王庆裕
初稿完成于2018.01.01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熱愛旅遊的旅人,也是一位對台灣各地的風土人情充滿好奇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這本書,它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茶農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對於茶樹栽培的描述,並非生硬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了生活化的氣息。作者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記錄了台灣茶農們在不同地區、不同山頭,如何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來選擇適合的茶樹品種,以及如何透過世代傳承的經驗,來管理他們的茶園。 我特別喜歡書中描繪的茶園景觀,以及茶農們與大自然互動的場景。它讓我聯想到,每次到阿里山、坪林、或是鹿谷,看到那一片片翠綠的茶園,以及在茶園裡忙碌的身影,原來他們背後有著如此豐富的學問和細緻的工藝。書中在談到茶園管理時,強調了「順應自然」、「與土地共生」的理念,這與我近年來在旅行中所觀察到的,許多地方的永續農業發展方向不謀而合。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了關於茶葉的知識,更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文和自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是一位長期關注環境議題和食安問題的消費者,對食材的來源和生產過程非常在意。最近接觸到這本《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讓我對台灣茶有了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於茶樹栽培的介紹,讓我看到了茶農們是如何用心地對待每一片茶葉。從苗木的培育,到日後的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智慧和辛勞。作者非常強調「自然農法」和「永續經營」的觀念,鼓勵茶農們盡量減少化學農藥和肥料的使用,而是透過生態平衡的方式來維持茶園的健康。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談到茶園管理時,詳細介紹了各種有機肥料的種類、施用方法,以及對茶葉風味的影響。它讓我明白,一杯好茶,不只取決於品種和採摘時間,更與茶葉生長的土壤環境息息相關。作者還分享了許多關於如何利用茶園周邊的生態資源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例如種植特定的植物來吸引益蟲,或是利用茶葉的殘渣來製作堆肥。這些都讓我看到,原來生產一杯安心、健康的茶葉,是如此的不易。這本書讓我對台灣茶農的專業和堅持有了更深的敬佩,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口喝到的台灣茶。

评分

這本《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絕對是近期我讀過最有價值的書籍之一。我本身對茶葉有濃厚興趣,但以往閱讀的書籍,多半著重在茶葉的品鑑、沖泡技巧,或是茶文化的歷史。這本卻將我帶入了茶葉生產的最前線,讓我得以窺探茶葉從一顆種子到一杯香茗的完整旅程。書中關於茶樹栽培的細節,細緻到讓我驚訝。例如,作者在描述茶樹的生長週期時,會特別提到不同季節的氣溫、濕度、日照強度對茶樹的生理反應,以及這些生理反應如何影響茶葉的品質。 令我特別受益的是,書中對於茶園管理的科學性描述。它不只是告訴你「要施肥」,而是分析了不同元素(如氮、磷、鉀)對茶樹生長的具體作用,以及如何根據茶樹的生長階段和土壤狀況來進行精準施肥。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強調了永續經營的理念,鼓勵採用有機耕作、生物防治等方式,減少對環境的衝擊。這讓我對台灣茶農們的專業和用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我曾經嘗試過在家種植一些香草植物,但總是難以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才意識到,原來種植茶樹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過程,背後需要如此豐富的知識和細膩的觀察。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茶葉愛好者,從小就看著阿公在自家茶園裡忙碌,對茶的感情可說是根深蒂固。最近接觸到這本《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說實話,一開始我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想說是不是又是市面上那些講得很玄、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霧裡看花的茶書。結果,翻開第一頁,我就知道我錯了!這本書的寫法真的太貼近我們台灣茶農的日常了,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理論,而是像和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田埂邊聊天一樣,樸實卻又充滿智慧。 書中對於茶樹栽培的各個環節,從苗木的選擇、種植的時機、到日後的修剪、施肥,每一個步驟都講得非常仔細。我最喜歡的一段是講到茶樹的生長習性,作者深入淺出地解釋了不同品種在台灣不同氣候下的適應性,以及為何有些地方的茶特別香、有些地方的茶滋味特別醇厚。這讓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我家山上的烏龍和隔壁山頭的金萱,雖然都是茶,但喝起來卻是截然不同的風味。原來,除了品種本身,土壤、光照、水分的管理,甚至連風向都會影響茶葉的品質。作者還分享了很多台灣茶農常用的土方法,像是利用特定植物來驅蟲、或是觀察雲霧的變化來預測天氣,這些都是書本上比較少見到的實用技巧,讓我讀起來特別有親切感,也勾起了我很多關於阿公的回憶。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學茶學系的學生,正在積極尋找能夠補充課堂知識、拓展視野的專業書籍。《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的出現,可以說是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書中對於茶樹栽培的學術性描述,既嚴謹又深入,涵蓋了茶樹的生理學、遺傳學、以及栽培學的各個面向。作者不僅引用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數據,還結合了台灣在地茶園的實際案例,讓理論與實務能夠完美結合。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茶園微氣候、土壤微生態的研究。這些是我在課堂上較少接觸到的部分,但卻是影響茶葉品質的關鍵因素。作者透過細緻的觀察和分析,揭示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環境因素,如何深刻地影響著茶葉的內含物質和最終的風味。在茶園管理的部分,書中對於病蟲害預防、肥培管理、以及採摘時機的探討,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提供了學術上的知識,更具備了實操性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對於我們這些正在學習茶學的學生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自己對茶的了解,停留在「好喝」和「不好喝」的階段。但自從接觸了《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泡一杯好茶,背後藏著那麼多的學問和辛勞。書中關於茶樹栽培的細節,像是苗木的嫁接技術、育苗的環境控制、甚至是如何判斷茶樹的生長階段來進行適當的修剪,都讓我驚嘆不已。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將這些複雜的農業技術解釋清楚,讓即使是像我這樣沒有農業背景的人,也能夠理解。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茶葉採摘的章節。以前總以為,只要能採到嫩葉就好,但書裡詳細說明了不同採摘時間、不同採摘方式對茶葉內含物質的影響,進而影響茶葉的風味。例如,早上採摘和下午採摘的茶葉,在兒茶素和芳香物質的含量上就會有差異。作者還介紹了手工採摘和機械採摘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茶園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採摘方式。這些細膩的觀察和分析,讓我對每一口茶都充滿了感激。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作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只是一本茶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土地共生、如何用心對待每一片葉子的生活哲學。

评分

作為一名從事茶葉行銷多年的行銷人,我經常需要向消費者介紹台灣茶的特色,但很多時候,我對茶葉的生產過程,尤其是最前端的栽培和管理,其實也只是一知半解。直到我讀了這本《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我才真正理解到,台灣茶之所以聞名國際,絕對不是偶然。書中在探討茶樹栽培的細節時,特別強調了台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對茶葉風味形成的影響,例如高山茶的雲霧繚繞如何影響茶葉的甜度和香氣,或是不同地區的土壤成分如何賦予茶葉獨特的「風土」。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花了很多篇幅介紹茶園管理中,關於「健康土壤」的重要性。作者不只是講要施肥,而是深入探討了土壤的微生物生態、有機質的循環,以及如何透過非化學的方式來維持土壤的活力。這對於我們在做品牌故事和價值傳遞時,提供了非常扎實的論述基礎。我曾經為了尋找一個好的題材,而拜訪過許多茶園,也聽過不少茶農的分享,但這本書將這些零散的經驗和知識,系統性地整理出來,並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讓我能夠更有自信地向國際市場推廣台灣茶。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台灣茶產業的「底層邏輯」的解讀。

评分

這本《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真是顛覆了我對茶葉知識的想像。我一直以為,茶葉的品質好壞,主要取決於茶農的經驗,或者是茶葉本身的品種。但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背後還有這麼多科學的道理和細緻的管理學。書中在談到茶園管理的部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只講了要施肥、要除草,而是深入探討了各種有機肥和化學肥的使用時機、劑量,以及對茶葉風味的影響。他甚至還分析了不同土壤酸鹼度對茶樹生長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科學的方法來調整土壤,讓茶樹能夠長得更健康、產量更高。 我特別對書中關於病蟲害防治的部分感到驚喜。過去我總覺得,茶農們處理病蟲害,多半是憑經驗,或是看情況噴灑農藥。但這本書卻系統性地介紹了各種常見的茶樹病蟲害,以及它們的發生原因、防治方法,而且非常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書中詳細說明了如何透過改善通風、調整種植密度、以及利用天敵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這些都是非常環保且永續的作法,讓我對台灣茶葉的生產過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信心。我覺得這本書不只適合茶農閱讀,對於我們這些愛喝茶的消費者來說,也能讓我們更懂得如何去品味一杯茶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我是一位居住在南投的茶農,從小就在茶園裡長大,對於茶樹的栽培和管理,可說是經驗豐富。然而,即便我擁有多年的實務經驗,這本《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依然為我帶來了許多新的啟發和思考。書中在探討茶樹栽培的技術時,雖然很多內容我早已熟知,但作者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對許多細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例如,書中對於不同茶樹品種在不同海拔、不同坡度上的適應性分析,以及如何根據這些條件來進行品種選擇和種植規劃,都為我提供了更精準的判斷依據。 尤其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關於茶園管理的許多論述,都與我近年來不斷摸索和嘗試的永續耕作理念不謀而合。作者對於土壤健康、生物多樣性、以及病蟲害綜合管理的強調,讓我更加堅定了走有機、無毒茶葉生產的道路。書中介紹的許多利用天然材料來改良土壤、防治病蟲害的方法,都非常實用,而且符合我們台灣小農的實際操作習慣。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風土」的論述,它將茶葉的風味與土地、氣候、人文緊密連結,這正是我們台灣茶最獨特、最有價值的地方。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專業茶農的,對於所有關心台灣茶產業發展的人,都非常有意義。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在茶葉市場打滾的業者來說,這本《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就像是重新開啟了一扇窗。市面上的書籍很多,但能真正觸及到茶葉生產最根本、最核心的「作學」之處,並將其條理分明的呈現出來,實在是不多見。這本書在探討茶樹栽培的部分,讓我看到了許多傳統經驗與現代科學的完美結合。作者對於茶樹品種的選擇,不單單是列出名單,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品種的特性、抗病性、以及在不同海拔、不同光照條件下的表現,這對於我們在進行茶園的規劃和改良時,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更讓我讚賞的是,書中關於茶園管理的部分,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的技術層面,而是觸及到了更深層次的生態平衡和永續經營的理念。例如,作者在談到土壤管理時,不僅強調了有機質的補充,還深入探討了微生物菌群對土壤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生物防治的方式來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這完全符合當前國際上對綠色農業的趨勢,也讓我對台灣茶葉的未來發展更有信心。書中也提及了茶園的空間規劃、灌溉系統的設計,這些細節雖然看似瑣碎,卻是影響茶葉品質和產量的關鍵。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內容紮實、邏輯清晰,對於想深入了解茶葉從產地到餐桌每一個環節的同業,甚至是對茶葉生產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都非常有啟發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