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广东

食在广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广东菜
  • 粤菜
  • 食谱
  • 美食
  • 烹饪
  • 饮食文化
  • 地方特色
  • 岭南风味
  • 家常菜
  • 粤式点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食在广州」这句说话,说明这个城市的美食是如何多采多姿。近年,随着城市发展,新食肆在广州接连涌现,各国菜肴汇聚于此,令老饕们趋之若鹜;同时,地道小店依然深受当地人喜爱,持续门庭若市。广州就是个如此精采的美食之都,吸引爱吃的人一次又一次重临。

本书特色:

  1. 介绍逾100间作者精选的食肆,从西关小吃、大排档、中菜餐厅、西餐厅以至手信店均有囊括,内容丰富,亦切合不同口味的读者。

  2. 介绍餐厅之余,亦会加插美食小知识,例如传统西关小吃的源起、美食与广州人的习惯等关系,全方面满足老饕的好奇心。

  3. 广州的关西小吃尤其有名,作者会精选十款必食之选,并推介可品尝到这些美食的食肆,为老饕引路。
 
《嶺南風物誌》:一卷關於廣東風土人情的深度探索 書籍概述: 《嶺南風物誌》並非一本烹飪指南,它是一部對廣東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進行全景式描摹的文化地理學著作。本書深入挖掘了嶺南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演變、社會結構、民間信仰以及藝術傳承,試圖勾勒出一幅立體而飽滿的廣東畫卷。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而非餐桌上的佳餚。 第一部分:山海交織的地理底色 廣東,古稱番禺,其地理形態極為複雜。本書首先從宏觀角度切入,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的成因、粵東的丘陵地貌與粵西的低緩平原如何共同塑造了嶺南獨特的氣候與水文條件。 水系與生存智慧: 珠江水系,特別是西江、北江與東江的交匯,不僅是灌溉與交通的命脈,更是早期聚落選址的決定性因素。我們探討了水患治理的歷史,從秦漢時期的築堤修渠,到近代科學防洪體系的建立,展現了廣東人與水共存的艱辛與智慧。重點分析了漁民、疍民等水上群體的獨特生活方式與文化符號,他們如何將船隻視為永久居所,以及這種生活模式對其世界觀的影響。 氣候的塑造力: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炎熱潮濕與多變的颱風季,對廣東的建築風格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本書詳細剖析了騎樓的結構功能,其深邃的走廊不僅是商業活動的延伸,更是應對酷暑暴雨的實用設計。同時,也探討了傳統民居,如客家圍屋和潮汕“四點金”,在空間佈局上如何體現宗族結構與防禦需求。 第二部分: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疊加 嶺南文化是一個不斷吸收、融合與轉化的過程。本書追溯了廣東歷史上幾個關鍵的節點,理解其文化基因的形成。 南越古國的遺緒: 雖然篇幅不佔主導,但對趙佗建立的南越國,我們著重分析其對中原文化與本土百越文化的初步融合所起的作用。重點描述了出土文物中體現的技術水平與審美取向,這些是後來粵文化的底層邏輯。 海疆與通商口岸的地位: 廣州(番禺)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本書詳細梳理了唐宋時期“香料之路”的興盛,以及明清時期“一口通商”政策對廣東商業精神的強化。這種長期的對外接觸,培養了廣東人務實、靈活和勇於變通的性格特質,這與內陸地區的文化基調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探討了外來文化元素,如波斯、阿拉伯的宗教與藝術符號,如何在地方文化中被“在地化”。 三次移民潮的影響: 漢人不斷向南遷徙,特別是宋代以後,形成了內部多樣化的族群格局。本書區分了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閩南語系)在語言隔離與社會組織上的差異。例如,客家人的“土樓”集中居住模式,是其艱苦創業歷史的物質體現,體現了強烈的宗族向心力與對土地的依戀。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與民間信仰 廣東社會的組織形態,尤其依賴於血緣和地緣的緊密聯繫。 宗族制度的維護: 在廣東,尤其在鄉村地區,宗族是超越行政力量的重要社會力量。本書詳細分析了祠堂的功能,它不僅是祭祀場所,更是族產的管理中心、糾紛仲裁庭和教育基地。通過分析族譜的編纂與維護,揭示了廣東人對祖先傳承的高度重視。 神靈世界的多元性: 嶺南的民間信仰呈現出極大的包容性。我們探討了對本土自然神祇(如水神、山神)的崇拜,與中原傳入的神祇(如關公、天后)的融合。尤其關注了對“義士”和“能人”的追封,例如在沿海地區對海難罹難者的紀念,這些都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生存壓力與道德觀念。本書著重分析了“風水”學說如何滲透到聚落選址、墓葬修建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實際的空間規劃哲學。 第四部分:藝術與載體 文化不僅存在於抽象的概念中,更凝練於具體的藝術表達形式。 戲曲的生命力: 粵劇是嶺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之一。本書不著墨於劇本內容,而是聚焦於粵劇的舞台美學、音樂體系(如板腔體結構)及其在社區中的社會功能。探討了粵劇如何從民間自娛自樂的形式,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專業化特點的藝術門類,以及它在海外華人社群中扮演的文化紐帶角色。 工藝的精巧: 從潮州的木雕、石雕,到廣州的牙雕、織錦,嶺南工藝品往往體現出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色彩的華麗偏愛。分析了這些工藝如何從皇家或地方富豪的需求出發,演變為具有地方識別度的文化符號。例如,廣繡中複雜的鋪金與絲線運用,體現了工匠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與挑戰。 語文的堅守: 粵語,作為漢語的一支重要方言,是嶺南文化獨立性的重要標誌。本書探討了粵語的語音結構特點,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挑戰與堅守,認為語言承載了特定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的細微差別,是研究嶺南精神不可或缺的一環。 總結: 《嶺南風物誌》旨在提供一個理解廣東的“非味覺”視角。它試圖通過地理、歷史、社會和藝術的四維交叉分析,展現這片土地上人民如何應對獨特的自然挑戰,如何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吸納與轉化,最終形成一種既務實又浪漫、既開放又講究傳承的獨特文化氣質。這是一部關於廣東人的生存哲學、他們築造的家園以及他們所信奉的精神世界的考察報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照康Sunny


  自小喜爱背囊式自助游,游遍中国各省、东南亚、印度、欧洲、美加、黎巴嫩、中东、澳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共和国、马其顿、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古巴、墨西哥,足迹远至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北极圈之冰岛及神秘的北韩、寮国及缅甸等。

  Sunny从事旅游业30 多年,现任酒店及饮食专业人员协会顾问、香港外游旅行团代理商协会名誉会长、前香港旅游业议会理事、香港旅游业议会领队课程导师、旅行社顾客服务及亲善技巧课程导师、广东特色美食推广荣誉功勋奖项、广东省增城市国际旅游大使、港铁城际直通车超星级旅游大使、香港航空和快运航空优游达人、台湾观光局颁赠台湾观光之友奖、云南省泸西县元阳哈尼梯田轿子山旅游大使、贵州省安顺市旅游大使、《金马奖国际专业食评家》,香港电视专业人员协会执委、第10 及第11 届港区人大代表选举会成员、佛山市南海区餐饮业协会美食推广顾问。

  Sunny多年来致力推动香港人放眼世界、遨游天下。由1993 年起,曾为无数的媒体任嘉宾主持,包括:亚洲电视《方太生活广场》、《下午T 一T》、《下午么么茶》、《男人做晒》、《生活加油站》及《叹尽全世界》、无线电视《识玩识拣柬埔寨》、《漫游汶莱》专业主持、广东珠江台专业主持,应凤凰卫视《周末任你游》、香港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商业电台、香港新城电台旅游节目之邀请出任嘉宾主持;又于港澳各大报章及「康健网」撰写旅游文章;更曾应邀为香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澳门旅游学院、广州师范大学、九广铁路及香港各大机构主讲旅游文化讲座。
 

图书目录

广州市 荔湾区
18 荷香居
20 陶然轩沙面店
22 广州源记肠粉
24 泮塘老舖
25 凌记濑粉
26 刘广记马蹄爽
27 泮溪酒家
28 向群饭店
30 陶陶居
32 唐荔园
33 文记壹心鸡
34 宝华面店
35 陈添记鱼皮
36 沙湾甜品食馆
37 南信牛奶甜品专家
38 顺记冰室
39 猪脚姜醋蛋士多店
40 坚记面店
41 广州酒家
42 莲香楼
43 皇上皇腊味店
44 荔湾名食家
45 雄记面店
46 点一笼点心专门店
47 有腥气
 
广州市 天河区
51 兴悦酒家
54 原牛道
56 海银海记牛肉火锅
58 清心鸡
60 荔湾亭
62 山泉公馆
64 炳胜公馆
66 毋米粥
68 空中一号
71 蚝德喜
72 丽轩
73 Limoni
74 Prego
75 红棉、凯菲厅
 
广州市 越秀区
80 陶然轩文艺食荟
84 泰地道泰菜
86 蛋满灌
88 伍湛记粥品专家
90 雍雅山房
92 五号茶居
94 德厨私房菜
96 第一腩
97 银记肠粉店
98 太平馆西餐厅
99 致美斋
100 达杨原味炖品
101 巧美面家
 
广州市周边
番禺区
104 南岗囍宴
106 麒麟中菜厅
108 梅峰醉仙楼
110 滋粥楼
 
海珠区
112 老厝私房菜
114 陆语茶室
116 瀛洲好景庄园
 
增城区
117 仙进奉荔枝
118 碧湖农庄
120 大岭农庄
 
佛山市
南海区
122 荣记全牛宴
124 西樵国艺渡假酒店
126 醚醍
 
禅城区
128 得心斋
 
顺德区
130 东海合意来生态农庄
132 顺德隐世华美农庄家乡菜
134 苏记云吞面
136 西民陈皮城
138 欢姐伦教糕
139 黄但记陈村粉食府
140 喜临饭局
 
三水区
142 咏泉酒家
144 新益食店
146 民信老舖
148 三水农民市集
149 袁记饺子店
 
肇庆市
150 肇庆皇中皇裹蒸糭
 
中山市
152 松康园
154 沖一村农庄
155 陈山庄园
 
珠海市
156 大头龙渔村
158 汕头八合里海记牛肉店
160 东来顺
162 瀛川烧
 
深圳市
164 品味轩粤菜
166 大埔福如意新鲜牛肉店
168 汕头牛肉店
 
汕头市
171 老妈宫糭球
172 佳利小食
174 福合埕牛肉丸
176 建业酒家
178 海记牛肉店
180 飞厦老二牛丸
182 韩上廔

图书序言

序一

  Sunny兄与我,同道中人,一生职业生涯,离不开旅游、饮食。

  Sunny兄与我,亦师亦友,有缘相聚相识相知。生活理念相似,追求「开心、快乐、健康!」

  不违背良心做事做人;不奉承,不巴结,不讨好!认为好的、对的就坚持,就表扬。

  近年,他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弘扬美食文化,勤耕食稿,出书不缀。

  他,历游天涯,寻味海角,笑傲食材,食尽珍馐百味。

  他,以简洁、清新文字,介绍各地美食、风情。

  他,常说:「好,就是好!值得宣传推介;不好的,我懒得写!」坚持对读者写实的原则,坚守对真善美的执着。

  期待Sunny兄的新书《食在广东》面世。

  祝愿此美食启示着作一纸风行,惠群利业!

稻苗学会会长
周国英

序二

  喜闻旅游美食达人黄照康先生又一着作——《食在广东》,还邀请我作序,欣喜之志也感荣幸。

  我认识黄照康先生也有十多年了,期间他不断周游列国,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包括一些冷门秘境如北韩、中东、南美等地,看尽寰宇绝色风光、阅尽异国风土人情。黄先生不但喜爱透过旅游增广见闻,亦投身行业推广旅行及美食,向普罗大众介绍各种旅游资讯,及各地道地美食。更兼任课程导师,为业界栽培人才,可谓贡献良多,如此事事亲力亲为,实在令人敬佩。

  作为旅者见多识广,地道美食是不容错过的一环,这不仅仅是为果腹或满足味蕾,而是最能体现民风、文化的重要板块。尝尽人间美味的黄先生,对各地美食文化颇有一番心得,更因工作关系,对中国美食有着深入了解。所以得知黄先生出书介绍广东美食,实在兴奋不已。

  广东地大物博,四季分明,食材丰富,民众对吃相当有讲究,向有「食在广东」之说。粤菜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搭配多变、技法精湛闻名。粤菜之下,又分广府菜、潮州菜和客家菜三大支派,风格迥异,各领风骚。其中广府菜精致、气派,因与外界接触多,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常有时尚款式;客家人在内陆,因务农消耗体力,在饮食要求上相对实际,故菜式多肉、份量大、乡土味重;潮州人近海,菜式有较多海鲜,食物品种多、讲究刀工,味道清纯,能体现潮州人灵活多变的特质。令人高兴的是,书中介绍了琳琅满目的潮州美食,无论品种还是味道,都非常地道、原汁原味。衷心希望读者在爱上这本书之时,也同时爱上我家乡的潮州菜。

  最后,再次多谢黄先生邀请我作序,并祝此书一出,四海风行!

群生饮食技术人员协会理事长
许美德
二零一七年仲冬

序三

亦师亦友话康少

  那天康少Sunny Wong来电,说即将出版一本写珠三角美食的书,邀请我为他的新书写序,我是有点受宠若惊的!

  认识康少缘于一次他带团到南海品尝美食。穿着时尚、谈笑风生的康少忙里忙外,为团友讲解每一道菜式的故事,不时来点风趣幽默的段子,逗得大家笑声满地。难怪他的团友都说「跟着Sunny走,好食又好玩!」身为知名的旅游美食达人,平易近人又积极乐观,初次认识已是投缘也甚为感恩!

  康少于我可谓亦师亦友。有一次他组织一个港铁美食团到南海品尝佳餚,因我同接待方出了点沟通上的误会,出团前一天接待方才说不能接待,他当头把我吓了一惊,并立即亲自赶来协调,最终让美食团佛山市南海区餐饮业协会秘书长李穗东圆满成行。严谨、执着、敬业的精神让人备受尊敬!

  近年康少身体力行地推动南海美食,常常亲自组织带领港澳团到南海觅食;在海内外多家报章杂志撰写南海的旅游美食,把南海美食推向世界,被佛山市南海区餐饮业协会特聘为名誉推广顾问。

  康少的创作必以求真,乃踏足大街小巷、捐窿捐罅四处觅食之体会与心得。作为愚弟能够为其添上几笔实是荣幸并视为序!

佛山市南海区餐饮业协会秘书长
李穗东

自序

  我编写的拙作,已有十多本面世了,除旅游饮食书籍外,也编写了《香港传统节庆游》一书,内容是将我数十年来有关香港传统庆典所拍的照片、留下的资料组织起来,如春节、粤剧、中秋等亦一一详加介绍;甚至每年惊螫的传统——打小人,利用二维码连结短片,让不同国籍的读者都能看到及聆听内容,煞是有趣。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馋嘴的我,可将美食推介给读者,又另有满足感。在撰写每本拙作时,我都会亲自品尝各地名菜,将特色及美味的食物推荐给大家,更将特别好的餐厅用「Sunny推介」标记。常常说「搵食艰难」,所以每餐都要珍惜,享受美食,切勿囫囵吞枣,必须慢慢浅尝。近几年,我在多本杂志都设了饮食专栏,主要介绍香港及广东省有特色的地道食肆。其中有高级餐厅,亦有乡村小店,这就是我编写的宗旨——不论远近,最重要是美味。

  近年出外次数频密,需不断从网站打听何处有特色食肆,亦仰赖饮食界好友的推介,我才可以集中编写值得推介的食肆。又自问本人对酒类认识不深,于是找来有丰富经验的专才介绍,美酒配美食,才能够相得益彰。

  去年非常荣幸,获金马奖国际专业食评家奖项。借此机会,希望能将香港美食之都的精神发扬光大,亦可表扬在厨房工作、默默耕耘的大厨们。他们每天都在钻研新菜谱,是应该得到肯定,继去年推出有关香港美食的作品,今年再接再厉撰写推介广东美食的新作。

  最后感谢为本书作序的稻苗学会会长周国英、群生饮食技术人员协会理事长许美德,及佛山市南海区餐饮业协会秘书长李穗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它的饮食。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作者在介绍菜肴的时候,总是会穿插一些关于当地人生活习惯、节日习俗的描写,让我感觉这本书渗透着浓浓的地域特色。比如,在介绍年夜饭的菜式时,作者会提到家庭团聚的重要性,会描述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畅谈家常的温馨画面。又比如,在讲到海鲜的做法时,作者会描绘出渔民出海捕鱼的辛勤,以及他们对大海的敬畏。这些人文关怀的细节,让这本书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也让我对“食在广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每一道菜肴背后,都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它点燃了我对烹饪的热情。我一直以来都觉得下厨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让我看到了烹饪的魅力。它没有教我做那些复杂的、需要很多特殊调料和工具的菜肴,而是从最基础的食材处理、最家常的做法入手,让我觉得“原来下厨可以这么简单!”。书中有很多小贴士,比如如何让肉质更鲜嫩,如何让蔬菜保持翠绿,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做了一些简单的菜,比如清蒸鱼,我以前总是蒸得又干又柴,但按照书里说的,用了姜丝和葱段,蒸出来果然鲜美无比。这种成功的体验,让我对下厨这件事充满了信心。这本书让我觉得,烹饪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与家人朋友分享爱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味道”的精妙阐述。作者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做菜,更是在引导你去感受食物本身的味道。它会告诉你,如何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去激发食材最原始的鲜美,去品味食物的层次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鲜味”的讨论,它不像化学调味料那样直接,而是通过食材本身的搭配,通过时间的沉淀,慢慢地在舌尖绽放。比如,书中介绍煲汤的技巧,会强调食材的选择和火候的控制,以及不同食材的搭配如何能让汤的味道更加醇厚鲜美。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味,往往来自于最简单的食材,和最用心的烹饪。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吃”,它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细致、更感恩的心态去品味每一口食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接地气”。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满满的都是最实在的经验和最真切的体会。它不像那些专业的烹饪书籍,动辄出现各种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复杂的烹饪技巧讲得明明白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火候”的论述,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猛火炒出锅气”,又比如“慢火炖出醇厚”,让我这个平时只知道“大火”、“小火”的厨房小白,也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奥妙。而且,书中提到的很多菜式,都是我小时候在家里经常能吃到的,那些熟悉的味道,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过去。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厨师聊天,他会毫无保留地分享他毕生的绝学,让你觉得烹饪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鼓励我去动手尝试,去体会食材本身的美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味蕾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食在广东》,我读完后,感觉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用最家常、最温暖的方式,带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这片熟悉的土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菜谱,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关于“吃”的故事,那些世代相传的烹饪技艺,那些藏在食材背后的风土人情,都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一一展现。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粤菜基础的讲解,比如如何挑选新鲜的食材,不同食材的搭配如何能激发出最天然的鲜味,还有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烹饪手法,比如“清蒸”、“白切”、“煲汤”等等,都让我对粤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粤菜已经很了解了,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细节和学问。那些看似朴实的家常菜,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都拥有了生命,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餐桌上的每一道菜,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食谱,而是一份充满人情味的岭南风味地图,指引着我探索更广阔的味蕾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