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小食记(增修版)

彰化小食记(增修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彰化美食
  • 台湾小吃
  • 地方饮食
  • 美食旅游
  • 彰化旅游
  • 小吃地图
  • 台湾美食
  • 彰化小食
  • 美食指南
  • 增修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八卦山脚下,小吃之都的田野寻味之旅
十二道彰显地方风格的主味+十三种不容错过的延伸滋味+十四幅扩展视野的延伸风景
不仅是美味的食记,还是收藏生活记忆、探究文化底蕴的──彰化街头饮食深度踏查

  ★本书荣获文化部金鼎奖、中时开卷美好生活书奖
  ★刘克襄(作家)、周馥仪(赖和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专文推荐
  ★随书附赠彰化小吃地图.贴心收录店家资讯,方便读者轻松携带、按图索骥,一尝各式美味。
 
  肉圆、肉包、爌肉饭,
  还有一碗碗淋着肉燥高汤的面
  在八卦山的俯瞰下,
  彰化市以古城为中心,
  长久以来,一种坚持总是被默默的守着
  让猪肉香在番薯、稻米和面粉的环绕下
  发光发热成一道又一道纯粹的地方小吃

  台湾各地都有肉圆,但彰化肉圆为何有种绵绵不绝的拉弹力道?那可是独尊番薯粉的肉圆皮,在油锅里历练翻转而出的独特光芒?

  猫鼠面、黑肉面,乍听有些吓人呢!那其实是一碗碗以肉燥炼汤的美味煮面,清甜汤头里的蛤仔味,丝毫不逊于以虾头熬成的台南担仔面。

  几乎家家都煮得出的寻常爌肉,怎么成了舒国治笔下的「市吃」?彷彿二十四小时接力赛般卖着爌肉饭的各个店家,怎么为这简单的味道注入山城特有的魅力?又勾勒出怎样日夜不歇的劳动身影?

  全台「最好」的小食摊,干炒花生米、煎鱼、笋汤、糯米大肠,再平常不过的乡野小食,到底有多细腻清淡有味?深藏着怎样无法复制的烹调祕方?

  「圆仔汤」、「烧肉圆」,日本时代作家赖和、杨守愚笔下闯荡街头的走担,今日可还觅得到同样的味道?

  彰化,被作家舒国治誉为全台最好的小吃所在,也是作者陈淑华味觉记忆的原点。这回,继《岛屿的餐桌》后,她将关注的饮食田野移驻到家乡彰化,透过擅长的文化田野爬梳,细细追索彰化街头小吃的源流,于是从儿时生活的记忆出发,循着上个世纪二、三○年代作家赖和、杨守愚笔下描述的场景,八○年前后「古蹟仙」林衡道与《野外杂志》记者踏查的步履,以及更近一些约莫世纪之交舒国治的漫游地图等,一处一处寻访,一摊一摊品尝,一书一书翻找……,交织出彰化街头饮食在传统的执着中所创造出的颠覆滋味,串连起一趟穿越百年的彰化小吃奇幻旅程,在展现地方风格的味觉坚持里,找到孕育它的力量所在。
 
地方文化与历史的深度探索 《台湾府志:风土人情志》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广阔而细致的台湾早期社会面貌图景,聚焦于清代中后期至日治初期,特定区域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民间信仰及生活习俗等层面的复杂演变与恒久传承。它并非一本单纯的地理志或人物传记,而是一部立足于田野调查与档案文献交叉印证的“生活史”汇编。 第一部分:府城的前世今生——空间脉络的变迁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阶段,台湾府城(以台南为核心,兼顾周边卫星聚落)的城市规划哲学与实际空间结构。我们探讨了防御体系(如城垣的增建与拆除)如何影响城市肌理的生长,以及不同阶层的人口如何依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如水系、商埠地带)形成聚落。特别关注了街巷名称的由来考证,追溯其背后所蕴含的行业分布、士绅家族的势力范围,以及官方机构的布局对民间生活的影响。我们通过梳理清代舆图与日治初期日人测绘地图的对比,揭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空间秩序如何被冲击、重塑,以及那些被刻意或无意间遗忘的“角落”如何保存了地方记忆的碎片。 第二部分:经济命脉与庶民生计 此章侧重于解析支撑地方社会运作的经济基础。详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模式,特别是水利系统的构建与管理,以及不同作物(如甘蔗、稻米)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商业活动的脉络被细致描绘,从大型公行到沿街叫卖的小贩,他们的交易模式、信用体系以及与官方税收制度的互动关系被一一梳理。此外,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手工业的生态,包括制陶、纺织、木作等传统技艺的传承链条,以及这些工匠群体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定位。我们试图还原那些支撑日常生活的“隐形经济”,例如米市的规矩、季节性劳务的流动,以及家族内部的经济互助网络。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与权力流转 本书试图超越简单的“官民对立”叙事,深入挖掘地方社会的内部张力与合作机制。我们细致考察了士绅阶层的形成机制,他们的教化职能、慈善行为,以及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的非正式角色。同时,对不同族群(如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以及早期原住民社群的边缘化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冲突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分析了“公界”与“私利”如何在宗族、会馆、公会的框架下进行调节与角力。书中也收录了大量关于地方治安维护、械斗的起因分析,以及官府在处理这些内部矛盾时所采取的策略与局限性。 第四部分:信仰、礼俗与生活哲学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富有人文色彩的篇章,旨在捕捉台湾早期社会集体意识的形态。我们详尽记录了民间信仰的融合现象,探讨了儒释道思想如何渗透入地方庙宇的祭祀体系,以及地方神祇的“本土化”过程。通过对岁时节令的梳理,重现了从农历新年到祭祖扫墓的完整生活节奏。礼仪习俗方面,我们对婚丧嫁娶中的繁琐规矩进行了考据,揭示了这些仪式如何服务于家族的延续与社会地位的确认。此外,书中也收录了大量的民间谚语、歌谣和俗信,作为研究当地人世界观的直接材料。 第五部分:教育、知识与文化传承 本章考察了地方知识的传播途径,早期书院的设置与功能,以及汉文教育在地方精英培养中的作用。我们关注了地方文人的创作活动,对地方志、家谱的编纂进行了分析,这些文本如何被用作巩固地方认同的工具。同时,也探讨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在缺乏正式档案记录的情况下,传统知识(如农谚、医药方剂)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代代相传。 本书特点: 多源头文献交叉比对: 整合了清代奏折、地方文人笔记、日治时期的官方调查报告、私人信件、田野访谈记录等,力求呈现多角度的真实面貌。 社会网络视角: 强调地方人物、机构、社团之间的连接性,而非孤立地描述事件。 注重“生活语境”: 所有的制度、冲突、信仰都置于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中进行解读,使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体验。 本书适合对台湾地方史、社会人类学、民俗学,以及早期城市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及所有渴望深入了解台湾土地与人民生活脉络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进入特定时代台湾社会肌理的钥匙,展现了复杂性、韧性与不断的适应过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淑华


  彰化出身,居住板桥二十多年,曾借《经典杂志》与《大地地理杂志》的採访工作深入各地田野,接近各种不同地域与族群的文化与生活。近年喜欢透过一些日常被忽略的事物,特别是食物,重新发现生活的可能性。

  着有《掌中天地宽》、《台湾原住民知识库》(文字部分)、《噶玛兰族》、《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文字部分)等。2009年以《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远流)一书,获诚品选书及开卷年度好书美好生活书奖。2013年再次以《彰化小食记》(远流)获开卷年度好书美好生活书奖及文化部金鼎奖。

  彰化小食记脸书
  www.facebook.com/ZhangHuaXiaoShiJi

  作者相关着作:
  《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远流)
  《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远流)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八卦山下的小盛宴/刘克襄
【推荐序二】细尝饱含生命力的常民吃食/周馥仪
【自序】儿时小吃,彰化小食的神祕通道
 
【前言】古城时光,反骨的山海滋味
 
●彰化肉圆的祕境
【延伸故事】烧肉圆的滋味──彰化肉圆担的历史
【延伸风景】它们都叫肉圆──台湾肉圆考
【延伸滋味】跳探戈的肉圆仔
天热!想吃彰化凉圆
 
●所幸还有一碗蛤仔面
【延伸风景】天下一品的显与隐──与台南担仔面齐名的彰化煮面
大面,与日本拉面是亲戚?
 
●爌肉,要肥的还是瘦的?
【延伸故事】日夜不停的劳动滋味──爌肉饭今昔地位的转变
【延伸风景】「爌」脚库才是王道
【延伸滋味】抢食排骨饭
爱爌肉更爱猪脚!
 
●全台「最好」的黑白切
【延伸故事】无法复制的传承味──手工小菜的坚持
【延伸风景】不是多出来的「鸡管」?──鸡卷的多变面貌
 
●炖露是盅怎样的汤?
【延伸故事】一碗有诚意的汤──彰化街头汤品的历史底蕴
【延伸风景】炸猪皮的世界传奇
 
●面线煳大王的平凡魅力
【延伸风景】红面线与白面线
【延伸滋味】一碗体贴的「鱿鱼肉羹」
【延伸风景】街角的肉羹、拉阿面与米糕
 
●追着碗粿长大
【延伸风景】碗粿的祕密──彰化碗粿与台南碗粿的同与异
【延伸滋味】窄巷里的粿仔汤
 
●24小时不打烊的菜面城?

【延伸风景】守着传统,藏着惊奇的菜面担
【延伸滋味】从菜羹、菜圆仔到素食炖露
 
●压不扁的豆标
【延伸风景】阳春面是外省面
【延伸滋味】想了三十年的蒸饺
 
●城隍庙的咸麻糬
【延伸风景】办桌半筵与终筵
【延伸滋味】「肉包李」哪里去?
苔条花生之彰化味
 
●新香珍糕饼的百年勉强
【延伸风景】殖民时代的粿
【延伸滋味】彰化「义华饼行」的惆怅
儿时的菱角酥
 
●圆仔冰与赖和
【延伸风景】圆仔汤与季节滋味
【延伸滋味】夏夜,在彰化吃凉
 
【后记】十字街头的彰化小吃
 
【彰化小吃地图】游古城吃小吃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八卦山下的小盛宴  
文/刘克襄(作家)


  台湾小吃最精致丰富的所在,多以老城为首,彰化尤为其一。

  我何其幸运,童年时跟此半线老城也有一点缘分。那时家住台中,寒暑假总要跟母亲搭客运,返回彰化长兴街大舅家。每次去,大伙儿聚在一起热热闹闹,五六位阿姨们便跑去陈稜路、小西街附近,买些小吃回来打牙祭。肉圆、猫鼠面和圆仔汤等,都是当时常吃的。它们不是美食,而是孩提时熟稔的母亲娘家之风味。关于此一食物记忆,相信来自彰化的陈淑华,体验会更加地道。

  当然,等到它们跃升为现今着名的美食,我又远离数十载后,再回顾这些古早味饱满的小吃,感情便有了不同层次的流转。味蕾的缅怀或许还是很重要的内涵,但生活里这些小吃带来的人生典故,贩卖者背后的生活原委,恐怕更饶富意义。

  书里面介绍的小吃并非百科式笼统的包罗万象,或蒐尽各类美食。恰恰相反,作者自觉性甚高,严选精准,把这城市应该认识的重要在地食物,系统地逐一罗列,再从中以社会学的角度清楚爬梳。由此民间底层追溯食物轨迹,找出每一道食物的出现因由,彷彿也是这个时代美食走到一个阶段后,做为一个彰化生长的孩子,责无旁贷的使命。

  于焉,里面的食材探究,人文面向所花费的功夫和心血,那触及深处的眉眉角角,恐怕都不是其他描述彰化小吃的内容所能望其项背。更非一般网路的表面爬梳,得以掌握其深邃的精神。

  前几年,在《岛屿的餐桌》一书,作者即以娴熟而亲切的家庭食物,道出寻常台湾料理的美好。这等家常庶民性,如今则扩至更为原乡的小吃,继续循线探究。物物相应相生,其概述自然不会轻浅,而是处处可见环绕生活的食物道理。

  从目录即一目了然,每一种着名小吃都是个核心,以多重意义,辐射状散发出去。可追溯研发者的背景和信念,可列举历史人物跟食物的渊源,可循线深入食物产地的发端之因,可比较岛上各地相关小吃,甚至可广及日本传统食物渊源。写美食名菜如此穷探者或有之,小吃类这般细腻追究,犹若考古,还真稀罕。

  譬如以彰化肉圆为核心,牵扯出在来米、番薯和树薯等成分的比例和演变,再对照全台各地肉圆的元素。譬如以爌肉为主题,揭开此一寻常小吃的奥义,如何发展为市吃。又譬如,以蛤仔的来历,追探此一海边贝类和平原猪只大骨的神奇结合,遂造就猫鼠面的独特风味。

  一府二彰,但三为何?我不知,只知彰化拥有多样的传统小吃,可媲美台南的精致。可这座老城又是那么小而俱全,更显得弥足珍贵。

  书本里的每道食物更像一条祕径,通往这个城的核心。一般旅人携着寻常小吃指南,还不一定能抵达。唯有作者的提示,犹若此一孔道的通关密语。正因为肉圆、炖露、爌肉饭等小小祕径的交叉连结,彰化市才能为旅人摊开一张绵密的小食路线。也唯有作者这样怀抱家园的食物意识,才能把饮食和城市连结得更加紧密,编织出锦缎般的地图。

细尝饱含生命力的常民吃食  
文/周馥仪(赖和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打开电视、连上网站、走进书店,总能看见以美食为主题的节目或文章;电视新闻全天轮播,分析公共议题甚少,总花上好几分钟,介绍美食追踪报导,「客人尽情朵颐做见证,店家大谈如何用料」,成了全民疯美食的既定公式。

  在一堆强调口腹之慾的美食文中,淑华以平实文字蕴藏文化观点与历史纵深,成为写入心坎的异数。两年前,偶然在淑华的部落格读到〈圆仔冰与赖和〉,写圆仔冰长年与铁路医院形成彰化特色街景,以赖和笔下的圆仔汤,牵引出家人对铁路医院的深刻记忆,反思若铁路医院被拆除、那巧甜的圆仔冰会如何走味?如此以文化视野观看彰化发展,恰是赖和基金会这几年培训导览志工,推动「赖和文学地景之旅」的愿景想像。

  后来,国光石化落脚浊水溪口的环境危机,赖和基金会发起艺文界连署守护大城溼地,我联系淑华,她捎来〈所幸还有一碗面〉表达支持反国光石化运动,「透过彰化的一碗面,觉得自己也去过那」,从彰化市街面摊以王功蛤仔做汤底,抒发人们嘴里那甘鲜不腻的面汤,紧紧相系于即将可能失去的海岸溼地。

  如今,〈圆仔冰与赖和〉、〈所幸还有一碗面〉与其他彰化小吃的食文,从网路世界走出,集结出版《彰化小食记》。这不纯然是淑华对彰化生活的回忆怀旧,而是她以小食为底,佐以史料、文学,探索这些小食的身世,如何陪伴彰化人突围贫困开创繁华,代代传承彰化的文化底蕴及反骨精神,勾写自己在离乡多年后回看彰化的文化期许。

  因此识见烹煮彰化小食的神妙巧手,他们不再是平日应对客人的制式对话,他们开口述说父祖辈,以不同比例的番薯粉改良肉圆口感,从街头走担到定点开店;如何用创意,在战后经济萧条中,发想做吃食营生,酒楼盛宴的「炖露」成了摊头的平民汤品、办桌的「封肉」成了「爌肉」,那一碗碗爌肉饭,更成为经济起飞年代里,彰化劳动者的每天活力来源。

  因此识见彰化小食从日本时代报刊浮出身影,惊觉彰化的台湾料理被誉为全岛第一,手工大面是日本殖民者推荐的台湾美味;在赖和、杨守愚、陈虚谷的文学笔下流传百年,圆仔汤、鲁面、麻糍、烧肉圆、烧肉粽、大面、烧面羹、茯苓糕、四果冰、炕肉……,读见警察以法取缔小贩的暴力,读见台湾人遭殖民压迫的酸苦,读见那滋味抚慰投身反殖民运动的知识分子,更让出身府城的陈逢源恋恋难忘。

  因此识见彰化小食之所以独特,来自彰化市街蕴含的历史气味,夏夜开摆在关帝庙前的黑白切酒摊,长年紧邻铁路医院建筑的圆仔冰,即使彰化公园早被改建、仍照时出现的公园芋仔冰、杏仁露,这一个个小食摊在时间之流里,与历史建筑共塑出彰化街头极具生命力的市井文化,毅然面对城市发展的拆除洪流。

  这几年,赖和基金会培训导览志工、与文史社团抢救铁路医院的过程里,总讨论到该珍视彰化市街这股底蕴气味,怀想彰化若能善加运用历史人物与文化资产,也能发展出类似台南的文化城市观光,如同淑华结合在地小食、作家故事、庶民记忆,写成这本彰化街头饮食深度踏查小书,提供不同的彰化玩法。

  面对深具历史底蕴的城市,我们该如何形塑她的容颜?淑华的书,成为一个激发想像的创造起点。

自序

儿时小吃,彰化小食的神祕通道


  「逸生来访,因为他是小食的同嗜者之一,晚,乃一同出去尝试彰化名食,阿碗的担仔面、逢源的麻糍、河仔的肉粽,还有观音亭边的肉圆──。

  他说肉粽于昨晚曾自去吃过了。通尧君又说阿碗近日停卖。不得已,乃去南门市场吃树根的担仔面,其余,麻糍、肉圆,也恰巧未出来卖,只得再吃了碗当归鸭,怅怅而回。」

  从来不知道,儿时小吃具备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带我来到这里,让我捧着《杨守愚日记》读了起来。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距今七十六年前的一个晴朗夜晚,一个让杨守愚怅怅而回的秋夜,其实也是一个让人精神饱满的愉快夜晚吧!尽管只吃了树根的担仔面和当归鸭,但一道又一道的彰化名食闪过脑海,心早就被填得饱饱吧!「河仔」的肉粽,会是今日仍伫立街头、发音相同的「肉粽和」吗?而其他被点名的担仔面、麻?、肉圆,或许卖的人早已难寻,但那些小食穿过我的童年记忆,也仍继续存在今日的彰化街头。我的儿时小吃,彰化小吃,在杨守愚的小食时代就如此滋味迷人吗?

  离开彰化,落脚台北数十年,彰化的牵挂总在,来自台南的祖父母长眠在彰化八卦山上,妈妈土生土长于彰化,外公外婆虽早已离开人世,但阿姨和舅舅们牵连的网络仍在,更巧的是大嫂也是彰化市人,亲家公与亲家母依旧安居彰化市。一年四季,两地的人情来往,时常夹带着彰化街头的食物,肉圆、肉包、咸麻糬,甚至菜面担的豆包,交错其间,不知吃了多少,久了习以为常,最后竟让它们变得可有可无。

  二○○七年秋天,中年倦勤,苦无方向之际,从母亲煮的饭菜得到慰借,从而开启自家餐桌的田野调查,在追寻母亲做的菜时,童年的记忆不时来调味,意外让儿时小吃浮现,心中不禁兴起一股重返现场,再吃它一回的冲动。没想到这是一个更加无边无际的田野,从童年的视野出发,以前不曾尝出来的滋味浮现了,还有更多超出我的记忆所能承载。

  在好奇于这些滋味怎么被创造出来的过程,翻箱倒柜找寻文献,追溯它们的身世的同时,透过日本时代工商案内资料,许多我不知道的店家出现了,出现在我熟悉的街道上,而资料越翻越多,一九二○年代以来举足轻重于台湾文坛的彰化作家,戒严时代被抹去而不存在于我青春岁月的名字也现身了。

  一八九一年出生的陈虚谷,曾赴日本东京留学,毕业于明治大学,擅长以汉诗创作的他,仅写了四篇小说,〈放炮〉出现红龟粿和米粉、炕肉(爌肉)等台湾料理。一八九四年出生的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童年回忆囊括了圆仔汤、麦芽糕、双膏润、咸酸甜、粉圆、豆花、甘蔗、米糕、烧肉粽等众多口味,小说除了再现圆仔汤、也穿插了鲁面等滋味。而出生于一九○五年的小说剧作家杨守愚则在多篇小说中,竞相让烧肉圆、大面,米粉、烧米糕、烧面羹、茯苓糕、土豆糖等街头小吃亮相。

  炕肉或红龟粿在陈虚谷的心中必定美味无法抵挡,才有办法成为他小说里抵抗殖民时代蛮横统治的利器;赖和童年的滋味,则在殖民岁月的喟叹中又多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永恆滋味,至于杨守愚如此大量的让街头小食入文,更涌现一股市井的沧桑滋味,带着一种感同身受的气味。难道这也是他日常生活的再现?这二、三年来读着他的小说,我常这样想着,这回果然看到担仔面、肉圆、麻?、肉粽、当归鸭,甚至还有鸭仔米糕与四果冰等「彰化小食」,从他的日记一一现身。而这一刻除了解开心中的困惑,让我从小吃到大的肉圆或担仔面(切仔面),从「彰化小吃」到「彰化小食」,有了真实的接轨外,更感受到隐藏在「彰化小食」迷人滋味里的力量。

  《杨守愚日记》从一九三六年四月十日写到隔年二月十六日,三百二十二天,日日不辍,当中有关饮食的记载虽仅约十来篇,且连同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这一天,出现街头小食的更只有四天,看似微不足道,但相较于大多数日子为当时台湾文坛的抄袭或争执现象而苦恼、为汉文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压制而抑郁,或为家中食指浩繁而烦忧,只要这些小食或食物一登场,杨守愚的笔调就变得轻松自在。与同好到观音亭、到南门市场尝「彰化名食」;或独自一人从彰化北门出发、绕道南门、东门,一路吃「点心」,最后闻鼓乐踏月而归!即使「美味」不如预期,语带怅然,还是心情快活。

  第八届国家文艺奖得主诗人林亨泰在《福尔摩沙诗哲──林亨泰》书中,回忆一九五○年代居住八卦山半山腰时,曾与同样任教于彰化高工的杨守愚为邻,当时他们每天早上相偕步行至学校,林亨泰虽知道杨守愚是活跃日本时代的作家,但「拜读到他的作品却是很久以后的事」,一九五九年,杨守愚因病往生,享年五十五岁。不知在人生的最后,在那个林亨泰所谓「白色恐怖的阴影使人生的某个部分无法碰触或分享」的时代,作为一个「喜欢吃零食」的「小食的嗜好者」,杨守愚是否也像年轻时候,靠街头的小食让压抑沉默的生活多一点亮光?

  我的儿时小吃,杨守愚的彰化小食,就是具备这种神奇的力量。它们虽然不是生活里的绝对需要,但在不同时代的角落却可以带给人们看似可有可无,却又少不了的生活光芒。而此刻,透过它们的存在,还让我成长的一九六○、七○年代,与那些曾经被割裂而埋藏的时代有了连结。在妈妈那一代彰化人心中以「仁医」闻名的赖和,他的医馆就在小时候前往外婆家也会经过的市仔尾,而杨守愚的家离此也不远,附近的北门口还曾住着陈虚谷。这些童年以来出入的空间,耳熟能详的地名,从此存在得更有力;彰化这一座城镇的生命,五十、一百、二百,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跟着也浮现了。而我的儿时小吃,杨守愚的彰化小食,就是从这样一块历史悠久的土地诞生,从一处百年前被当时的报纸《台湾日日新报》称为「台湾料理全岛第一」的地方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小食虽比不上盛宴里的大菜,但历史悠久的小食,滋味无穷,沉淀着一代又一代来往于街头的小民的舌尖想望。透过这些想望,一幅一幅风景在我的眼前展开,那是各时各地的人们,在原乡,在台湾,甚至世界的角落所创出的饮食风景,浓缩着人们对生活寄託的滋味。从小爱吃的鸡卷在原乡竟然有着不同名称;彰化市传统面摊必有的「大面」竟与日本拉面师出同门;而更想不到的是,彰化碗粿担用来煮肉皮汤的「炸肉皮(椪皮)」,是美洲大陆西班牙裔热爱的零嘴……

  三年多来,从我的儿时小吃开始,每次的体验都像走上一条前途未知的路,越走越远,越不知尽头在何方,味道就越沉越深越波澜壮阔。而此刻峰回路转,转啊转的竟又回到杨守愚的彰化小食时代。

  杨守愚五十五年的人生,虽多所起伏,幸有小食相伴,更有志同道合的小食嗜吃者同行,日记里来访的逸生,大概是吴松谷,当年同组「台湾黑色青年联盟」的无政府主义理想青年,来自艋舺的逸生竟熟门熟路自去吃了彰化的肉粽,果然是「彰化名食」;而熟知街头小食状况的通尧,是赖和的堂弟,杨守愚自小受私塾汉文教育,二十岁开始写起白话小说,乃追随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脚步之故。台南出身的陈逢源在一九四三年发表的〈点心与担仔面〉,提到难忘彰化观音亭的煮面,作为一九二○、三○年代献身台湾文化启蒙运动的热血青年,他们曾结伴一起在彰化街头吃小食吧!

  而我,远离大风大浪时代的平凡小民,三年来断断续续穿梭于彰化街头,虽不乏独自一人的场景,但大多时候也有同好作伴,最忠实者,当数我的姪子与姪女。记得不久前姪子还是国中生,这会儿却成了镇日埋首书堆,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大学学测的高三生;而姪女也从一个稚气的国小学生变身为国中美少女!岁月不饶人,我们吃过多少的彰化小食啊!如今兄妹俩可是可以对之如数家珍,我的《彰化小食记》也是他们的青春成长纪录。当然随之召唤而来的,还有我各个人生阶段的同学与朋友,因为他们的相伴,我的彰化小食才会越吃越有味道。而三年多来要不是有姪子、姪女的外公外婆存在,让我在彰化有一歇脚过夜的地方,怎能如此安心的在彰化大街小巷走着吃着;还有兄妹俩的叔公叔婆,甚至阿姨们的热情更为我的彰化小食增添了不少风味。

  儿时小吃虽已成过去,但它却带我通往一个新的彰化小食时代。像是自我从彰化南门市场买来了肉皮与大面后,妈妈总对着要再前往彰化的我说,要买肉皮,买大面回来喔!原来那是一些会勾动老人家年轻记忆,勾动我们一家人彰化记忆的食物,不知不觉从彰化带回来的食物种类变得更多样了,有回竟忍不住带了民权市场的粉粿,几次更带了香肠,当然也少不了新香珍的糕饼。

  新香珍,大约一年前我才知道彰化有这家百年老饼铺的存在,去年中元节前一个多星期回彰化,走进「新香珍」,放眼望去整个橱窗都是糕仔,而满满的糕仔只有二味,充满油葱味的咸糕仔以及绿豆糕。从小,糕仔,我只爱绿豆糕,好久不见小时候模样的绿豆糕,我马上买了带回台北,扎实的绿豆香,力道十足的蒸糕,越嚼越有味,一下子就被吃光。中元节的隔一天,逮到假日立刻再返彰化,一进「新香珍」,橱窗竟空空如也,不见糕仔的踪影,老板娘说,他们一年当中只有中元节会做糕仔,啊!要再等一年,才吃得到绿豆糕!新香珍就是这样一家饼店,顺应季节,配合岁时祭典生产糕饼。让我每次在台北想到它都充满期待,也备受煎熬。

  中秋节到了,新香珍的芋沙饼上市了吧!还有民权市场的粉粿担要收了,老板准备要卷润饼了吧!下回要试着买另一家店的香肠,或另一家菜面担的豆包!这阵子,常和姪子姪女,和家人这样聊着,或者兴奋地回忆着上次吃的爌肉饭、肉圆或碗粿……然后期待着回彰化的日子再次到来,这就是我的彰化小食滋味迷人之处。

前言

古城时光,反骨的山海滋味


  左边是山/右边是海/那我该看哪一边/左边是山/右边是海/不,我哪一边都不看/我要看的/只是对面/一起谈着山海的女学生/那些女孩的眸子闪耀着山的姿影/那些女孩的眸子洋溢着海的馨香/微风飘拂黑发织成美丽的山海幻影/山也不看/海也不看/我只是凝视着对面/山也不看/海也不看/终于完全陶醉在山海之中

  这一、二年来,吃着彰化街头的汤面,切仔面,脑中常会浮现诗人林亨泰的〈海线〉。

  一碗颠覆传统的面

  不是到处都有的大骨汤头,也不像台南街头的担仔面还保留着闽南原乡以虾头或虾壳熬练汤头的作法,彰化街头的切仔面常飘着淡淡的蛤仔味,虽说可能是面对新土地新时空不得不的转变,但其中掺杂更多的是颠覆性的手法,肉燥不是用来淋在面上的吗?这回没有唾手可得的虾子,只有到处可捡拾的蛤仔,不过单靠蛤仔的气味可能嫌单薄了点,于是有劳肉燥上场,让它成为炼汤的主角,末了,才以一抹蛤仔味,收敛肉燥的浓香,成就街头这一碗「是山也是海,不是山也不是海」的面,一碗让人「完全陶醉在山海之中」的「彰化面」,一碗吃着吃着会想起诗人〈海线〉的汤面。

  林亨泰,少女时代仰慕的一位诗人。念八卦山上的彰化国中时,知道班导师的先生就是诗人,便着迷起他那充满现代主义风格的符号诗,〈风景No.2〉,防风林之外的视线,唸着唸着,随着海与波的罗列,消逝的是时间,最后诗人也被遗忘了。三年来,大街小巷吃着彰化的儿时小吃,诗人的影子竟跟着重现。不同于昔日懵懂的少女诗情,这回随着那一碗面浮现的诗人,历经岁月的淘洗,充满时代的颠覆性,有些时候竟也反应了三年来,我在彰化街道尝到的饮食滋味。

  诗人,一九二四年出生于彰化北斗,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发生那一年,加入中部青年于日本时代一九四二年成立的艺文团体「银铃会」,因此一度被卷入白色恐怖的漩涡。历经政权更替、语言转换被剥夺表达能力的痛苦,诗人不甘从此沉默,便努力跨越语言的断裂,超前以前卫的现代语言持续创作。一九六四年,为了有别当时坊间畅销杂志《皇冠》高不可攀的贵族意象,林亨泰与数十位台湾本土诗人筹组现代诗刊《笠》时,特别以不怕风吹日晒雨打的台湾斗笠命名,以便凸显本土的素朴精神。如此既抗拒又融合的创造,不也存在彰化街头的这一碗汤面里,甚至存在彰化街头的所有饮食里,在时空的转换中不断试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主体性。

  固执的弹性追求

  田间不起眼的番薯,最后上桌的竟是透着光芒的肉圆。不要原乡福建一带流行的以芋头剉签或蒸熟磨泥做成的芋包或芋圆,也不要台湾其他地方番薯粉掺糜或者在来米粉掺番薯粉的肉圆。坚持拔擢过去一直当配角的番薯粉,让独尊番薯粉的肉圆在彰化街头发光发热。不同于面粉由蛋白质产生的刚强筋性,也有异于糯米的淀粉所具的软弱黏性;番薯粉,藏在番薯里的淀粉所拉出的弹性,在刚强与软弱之间,多了一份婉转的力道,不过稍一不小心,那千回百转的温柔就会僵化得令人难以下嚥,其间的分寸自是不易掌握,但大家就是甘于挑战这种个性化十足的弹力。那是一种固执,一种陶醉,一种凝视,终于将彰化市凝视成一座肉圆城,凉圆,肉圆仔的出现更丰富了凝视的深刻性。

  番薯粉创造的弹性还留在齿间,爌肉自不能只追求入口即化,在软烂之间也要分出弹性的层次。脚库肉(蹄膀)比起三层肉更能禁得起考验,不知不觉一家又一家脚库爌肉饭的店家林立,终让彰化城内的爌肉突出于全台。而从那碗汤面的肉燥炼汤开始,猪肉就像番薯粉一样,在这个小山城的街道饮食里拥有不凡的地位,一个猪蹄膀,可分出腱子肉、圈仔(近猪脚部位)、二缘肉(缘的台语发音有「层」之意,二缘肉即二层肉,为猪后腿内侧的部分)、猪皮和脚筋等,创造了可以因应不同客人需求而有着多层次弹性变化的爌肉文化。

  而肉圆里包藏的一团馅,讲究后腿肉与胛心肉的组合,碗粿、肉包也不例外的以一团饱满的肉馅彰显了它们的彰化特色。猪肉以外,猪小肠入了四神汤,大肠则灌入了生米,煮成了米肠,成了大肠圈,猪骨头剔下的碎肉还可以成为一碗搭饭搭肉圆搭碗粿等的骨仔肉汤。猪皮也废物利用成为炸猪皮(椪皮),不起眼的炸猪皮煮成的肉皮汤出没在各个肉圆或碗粿担之间,吸满汤汁变得柔软有弹性的肉皮吃在嘴里,似乎唿应着肉圆皮,唿应着爌肉烙印在人们齿间的记忆。

  唿应地方精神

  猪肉,猪的利用在彰化几已达极致,成为彰化街道饮食的灵魂,而令人讶异的是,在这个蛤仔味衬得猪肉香更甜的小城里,竟存在着一摊又一摊的菜面担,大面煮成的菜面有干有汤,宛如城里一摊又一摊飘着山海味的面摊的翻版,只不过它们是素食,摊上的豆包素料,就像荤食的鸡卷、丸子,几乎都是店家自己手工制成,每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味。而不论荤素,老面摊都坚持用大面,尽管已经机器化,但仍保留清代以来大面的模样,以宽扁之身和现在到处可见圆圆的油面做区隔。

  在传统的执着中创造颠覆的滋味,可说是彰化街头饮食的特色,有时候也唿应着地方精神。日本时代,彰化一直被殖民政府认为是思想恶化之地,而回顾彰化的历史,似乎自古就滋长着一份反抗精神。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彰化县设立,原为原住民巴布萨族半线社所在的彰化市成为县治的所在。一八一五年(嘉庆二十年),彰化城始筑成,在原住民与清廷、汉人与清廷的对抗中,古城外的八卦山几度成战场,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清廷割台于日,台人不服日人的接收,最后亦决战于八卦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弥漫着民主与民族自决的思潮,日本自推行明治维新后,开始积极吸纳西方各种文化,也无法自外于这波潮流,而一九一○年代以来前往日本留学的台籍青年置身其中,又将这股潮流带回台湾,最后汇聚成一九二一年(大正十年)由林献堂带领长达十年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而几番激盪由宜兰青年蒋渭水发起的「台湾文化协会」亦在同年年底诞生。许多出身彰化街头的青年也义无反顾投入这股历史洪流,如率先以白话文创作小说而被尊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当时行医于彰化街头的赖和,一边在私塾教授汉文、一边投入新式剧团演出与创作的杨守愚等,还有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先后赴日留学的王敏川与陈虚谷,以及多位医生等的知识青年,最后更有多人因为思想左倾,主张以激烈的手段为底层发声,数度遭日方逮捕监禁。

  市井间的味觉殿堂摸索

  酒楼虽不乏商贾巨富与高官显要出入,但也一直是这些执政者眼中异议分子抒发满腔热血的场所。一九二三年,「治警事件」发生那年的春天,「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成员动身前往日本前,便在当时刚开幕二年的台北江山楼举行饯别宴。台湾文化协会每年一次代表大会,台南的醉仙阁和台中的醉月楼都曾是举行地。一九二七年,文化协会分裂,右派人士另组民众党,于彰化成立支部时的发式会,据《台湾日日新报》的报导地点就在醉乡,而醉乡的分店也曾出现在杨守愚写于一九三○年的小说〈元宵〉。

  《杨守愚日记》显露作者对彰化街头小食(吃)的热爱,但也不乏他们一群文友出入酒楼的记载,一九三六年九月三十日,中秋节举行观月会时,与会数人一夜连跑三个会,最后一会来到双美楼。隔年旧历新年台南医生作家吴新荣拜访赖和,由赖和的堂弟赖通尧招待至醉乡用中餐;同一年二月春宴日饮后,众人到菘香阁挥毫,也许笔墨之间也有美食上场。鹿港文人周定山为《台湾新文学》撰文,交稿时赖和招待他至寿来阁晚餐。

  一九三七年,彰化街头多了一家酒楼高宾阁,有人说它是当时中部最大的酒家,姑且不论,不过从它刊登在一九四○年《台湾铁道旅行案内》的广告,以纯台湾料理和彰化市另二家分别以日本料理与和汉料理为诉求的「古月园」与「美人座」,并列「味觉的殿堂」,加上摩登的建筑造型,确实气势不凡。一九四一年,也许因为赖和的缘故,第二次总督府医学校的同学会便选在这里举行,赖和的同学杜聪明也与会。

  这一间又一间昔日彰化作家文人聚会的酒楼,今大多历经人去楼空,而在屋倒墙圮中消失于历史的灰烬中,只有高宾阁的建筑,几经沧桑,正待以县定古蹟之名重现往日光华,而追究今天彰化街头的饮食店,「北门口」肉圆的创始人出身自醉乡的总铺师,一些传统老面摊的历史也可溯及民主思潮兴起的一九二○年代,他们一代传一代的手工滋味,丸子、鸡卷或者那一碗猪肉香回盪蛤仔味的汤面,不仅让我想起诗人林亨泰的〈海线〉,更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办桌菜,想起在日本时代报纸《台湾日日新报》翻到的那则新闻。

  渊源于全岛第一的台湾料理

  一九一二年六月二日彰化支厅办公室于今彰化市落成,官方邀来了当时中部地区的士绅连同官员约六百人观礼,会后在各式诗画古董环绕,伴以如谷间流水又似轻风拂过的十三腔古乐,开筵宴客。   佛手鱼翅、玉色燕窝、清汤鸽卵、金钱苏鸡、四方佼、琵琶豆腐、火腿烧鳗、如意蟳饼、样火腿笋、八宝虾卷、荷色杏仁、马蹄苏等十二道菜依序上着,四方佼(饺)是半筵点心,荷色杏仁与马蹄苏(酥)则是为宴席画下句号的终筵料理。六月五日《台湾日日新报》日文版与隔天的汉文版都对这场按古礼上菜的筵席详加报导,汉文版称内地人即日本人,啧啧道其美云,日文版则进一步指出彰化的台湾料理居全岛第一,乃拜土地的悠久历史所赐。

  古城所在的彰化市做为台湾中部的行政中心,自一七二三年彰化县设立成为县治,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一直到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以后,一度拟将省会设于今台中市处始受到动摇。一八九五年日本领台,彰化市原属的彰化厅终于在一九○九年併入台中厅成为支厅。虽然政治地位黯淡了,但透过彰化支厅的落成宴,时光酿造的传统滋味依然令众人的胃折服。当时前来共襄盛宴的台湾士绅,除了创设彰化银行的杨吉臣、吴德功与吴汝祥等在地人外,林献堂也赫然在列。

  一九一二年六月二日仍是明治时代,当时受邀的台湾士绅,大多是殖民政府亟欲拉拢而以「台湾居民之有学识资望者」之名颁给绅章者,不久,七月三十日明治天皇过世,大正即位,民主思潮风发的时代来临,林献堂也从一位被殖民政府授与绅章的台湾士绅,锐变成一个领导台湾非武力抗争的灵魂人物。

  而出生于一八五○年的吴德功做为前清秀才,一八九五年台湾改朝换代,一度坚拒日本的网罗,后来始出任参事与台中师范学校教职,并于一九○二年获颁绅章。一九二四年,吴德功去世,正值日本殖民政府欲打压台湾高涨的民主思潮的年代,赖和曾写了〈哭吴德功〉的汉诗:「老辈如公独可亲,不将古法黜维新。何劳少子来歌颂,自是台湾史上人。」

  在舌尖传递古城精神

  在古法中找寻维新的力量,吴德功辛苦的走着,而后经赖和,以及日本时代参与台湾文化改造运动的志士,一直到林亨泰,在政权的转换中,几经曲折,彰化街头的饮食彷彿就在如此的历史交会下,从被称为全岛第一的台湾料理中,一路吸收地方的反骨精神而创出今日的滋味。

  今天的彰化,清朝建立的古城早在日本时代随着市区改正而拆除,穿梭在残存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地名的巷弄间,爌肉饭、切仔面、肉圆、菜面担,可以各自一开就是数十家,其间夹杂着一些肉包、碗粿、面线煳和肉羹的店家,看似雷同且选择不多,但人们彷彿就像吃不腻般,各自拥护着他们心中认定的味道。老店就是这样在老顾客的舌尖锻鍊下,创造出独有的滋味。

  而十几二十几家,甚至更多的爌肉饭和菜面素食担,一天二十四小时,轮番接替上场,让街头的荤食与素食几乎整天没有断炊过。至于专卖切仔面与碗粿者大多一大早就开伙;肉圆店则晚一些,近午或者过午后才开门做生意。小城里的小食经营显然存在着一种秩序,反应的就是古城的一种生活坚持。从一碗颠覆传统、融合山海滋味的彰化面开始,在肉圆与爌肉中追求各种不同弹性的口感,到一碗用大面煮出的菜面,古城的墙虽已不存,日本殖民政府口中那个思想恶化之地也早已不复记忆,但古城的反骨精神,却不知不觉在人们的舌尖反覆传递着。

 

图书试读

彰化肉圆的祕境

烈火张出一层薄薄的力道,刷一声,在脣齿间瓦解,瞬间涌起无比的温柔。我从不知道「北门口」肉圆的皮吃来是如此酥脆,又如此软绵。

小时候虽也耳闻过「北门口肉圆」,但几乎没有吃过,倒是离开彰化以后,偶以游子甚至旅人的心情来此一吃当时「酥炸」名声已传开的北门口肉圆,只是可能当时味觉的心智尚未开,囫囵吞枣之间,留下的竟只是老板不耐人潮的一张不客气的脸。 

如今站在摊前的是下一代老板,线条柔和许多的年轻脸庞,专注看着手里的叉子不停叉起从澎湃热油里翻转而上的肉圆,人声依旧鼎沸,那坚挺无比的肉圆得温柔而迅速的对待,才能在客人的嘴里展现越脆越软,越柔越酥的口感──臣服在此种对比张力达到极限的魅力,剎那间,我明白,老板是一张怎样的脸,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一粒肉圆,还有那一锅油。

放眼望去彰化街头肉圆担的那锅油,大多是温吞的,北门口这里却是激进的。据说当年他们的肉圆也是放在温油里慢慢加热,谁知有回客人多了,老板火力一催,大火炸出的肉圆竟安抚了等不及的客人,让人赞不绝口,从此俘虏了大家的心。而这粒肉圆禁得起如此烈火考验,关键是粉皮的成分吗?老板说他们用的就是番薯粉而已!

台湾各地皆有肉圆,大部分都言其粉皮由在来米浆加番薯粉制成,环顾彰化市周遭的城填,鹿港、北斗、员林,甚至台中等地,那些传承近百年或百年以上的肉圆老担更常如此标榜,想是番薯粉团吃来虽嚼劲十足,冷掉却会陷进让人咬不动的困境,于是加粥、加米浆吃起来柔软许多的肉圆,便在老店的传承中出现。不过,彰化市的肉圆担却反其道而行,都尽可能只强调番薯粉一味。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彰化小食记(增修版)》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彰化,对我而言,总带着一股朴实而浓厚的在地气息,而“小食记”这三个字,更是点出了其亲民、接地气的特质。我对于“增修版”的出版感到非常欣喜,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读者的反馈,一定变得更加精炼、充实。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书中可能包含了那些我曾经在旅行中错过,或者因为信息闭塞而未能发现的宝藏店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那些默默耕耘、坚持传统风味的匠人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热情,维系着一方水土的饮食记忆。同时,我也希望“增修版”能够带来一些现代美食的新元素,比如融合创新,或是对传统小吃的改良,但前提是这些创新依然能保留住彰化的灵魂。我渴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随身美食地图”,在我下次踏足彰化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开启一场关于味蕾的深度探险,发现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惊喜。

评分

读到《彰化小食记(增修版)》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台湾中部那片充满阳光和风土人情的土地,以及在那片土地上滋养出的独特风味。我对“增修版”这个词特别敏感,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作者的用心打磨,必定融入了更多宝贵的经验和最新的美食发现。我设想,书中的内容不会止步于冰冷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充满了作者走访店家、与店家交流、甚至亲手尝试的鲜活体验。我相信,作者一定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那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可能是几代人经营的坚守,也可能是某个创意十足的创新,这些故事往往比食物本身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人理解一种风味为何如此迷人。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挑选食材、如何品尝才能最大化风味的小贴士,这样的内容会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堂生动的美食课,能够提升我的鉴赏能力,让我在未来的美食探索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美味。

评分

《彰化小食记(增修版)》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充满美食诱惑的台湾中部小城。我对“小食记”这个词充满了喜爱,它预示着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米其林指南,而是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在地美食探索。而“增修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它在原有基础上,必定加入了更多有价值的更新和补充,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实用。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那些彰化独有的特色小吃?是详细介绍它们的起源和演变,还是着重于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独特风味?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包含一些店家不为人知的“秘密菜单”,或者是只有在特定时间才能品尝到的季节限定美味,这些内容往往是吸引美食爱好者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饱含感情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彰化美食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就仿佛置身于那熙熙攘攘的美食街头,感受那份浓郁的烟火气和诱人的香气,并将其转化为我下次实地探访时的重要指引。

评分

《彰化小食记(增修版)》这个名字,勾起了我对台湾美食最纯粹的向往。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食,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载体。《彰化小食记(增修版)》听起来就像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美食故事集,它或许会带我走进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街,品尝那些世代相传的古早味。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彰化在地独特的饮食文化,比如那些只有在特定季节才能吃到的限定美食,或是那些只有当地人才熟知的烹饪技巧。而“增修版”这个标签,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和深入,或许会收录一些新的店家,或者是对原有内容进行更详尽的补充,让我能够一次性获得最全面、最权威的彰化美食资讯。我设想,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踏上了一段充满惊喜的味蕾之旅,每一页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每一个篇章都可能讲述一段动人的美食传奇,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品尝到了美食,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彰化这座城市。

评分

一本关于彰化的美食书,光是书名《彰化小食记(增修版)》就让人心生暖意。我一直对台湾中部地区的美食充满好奇,尤其是彰化,听闻那里有许多在地人才知道的私房好味道,而这本书似乎就是那把开启美食宝藏的钥匙。光是想到书中可能收录的那些古早味、在地特色小吃,我的味蕾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巷弄里的店家,不只是大家熟知的名店,更能介绍那些可能被忽略,但却承载着浓厚人情味和历史的老店。或许还有一些店家,虽然已经营多年,但因为种种原因,名气并没有传遍全台,而这本书的“增修版”更让我充满期待,相信它一定能带来更多更新的发现,让读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在地文化的传承。那种充满惊喜、意外发现美食的乐趣,正是阅读美食书籍最迷人的地方,而《彰化小食记(增修版)》仿佛已经将这种期待值拉满,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着作者的脚步,在彰化的美食地图上进行一次深度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