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味蕾漫游舌尖上的台东
在地生活家告诉你53种品味台东的好滋味
最道地的台东好滋味,
它隐藏在巷弄中、棋佈在山海间,
它质朴简单、单纯自然,
却能在齿间漫开最深厚浓郁的台东气味。
台东在地美食家刘襄群拣选48家台东最在地的庶民美食店,从自助餐、小面馆,到咖啡馆、早餐店等,介绍每家店带给她的感动与食物中所隐含的故事。
本身也擅长料理的作者,对于美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只要是能够从味蕾中牵动情感的食物,都是美食,即使只是市场中的一个煎饺小摊,也能让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本书即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带领读者品尝台东美食,体验除了大山大水之外的另一种台东印象。
本书特色 1.第一次由道地的台东人写台东,推荐最值得品尝的台东滋味。
2.以「能够从味蕾中牵动情的食物就是美食」为出发点,介绍48家隐藏在台东各角落的庶民美食。
3.从味蕾体验台东的另类旅行指南。
名人推荐 当「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在台东征求「孩子的另一扇眼睛」在地摄影志工时,刘襄群小姐就是其中一个应征者。她谆谆教导偏乡小孩使用相机,并用镜头捕捉了台东最纯真动人的儿童容颜。
现在,她用笔写下令她醉心难忘的「台东好滋味」,相信以她对台东的心与情,这绝对是一场最台东的味蕾飨宴,令人期待。 —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严长寿
很开心刘襄群老师完成了《台东好滋味》这本书。总算有位正港的台东人,书写美好的台东。
刘襄群自称「台东土人」,事实上,她有极好的生活品味,熟悉台东哪个人有意思,哪里可吃到好东西,哪边真正好玩。我在进行《天下杂志微笑款款行》台东专刊时,刘襄群是我最在地的带路人,让我像读了「葵花宝典」般,一下子彷彿成为在地台东人。 — 作家 林保宝
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份,要能彼此对味,需要的不只是缘份,还有彼此间的兴趣、个性以及生活默契。我和襄群认识的缘份是开始在十年前一场中国大陆的儿童文学交流之旅,记得当时黄山的奇、扬州的雪成了我们缘份的开始,也知道了彼此对旅行和美食的喜爱。
彼时,我在台东唸书,虽然喜爱台东,但其实对台东并不算熟悉,而对台东已是识途老马的襄群,则成了我的旅行与美食师父,只要跟着她,台东像是一个永远都挖不尽的宝藏。襄群有一个部落格叫「爱唱歌的小青」,每当我对台东有乡愁时,上了她的部落格,看了她的文章,就能得到慰借。我很少见到有人能够如此精准又细腻的描写美食的故事。每当我看到襄群写着那一间间小店,将自己对食物的记忆、食材的滋味、主人的故事都融合在一起时,那绝不只是一篇食记而已,而是一篇篇对自己故乡的眷恋与乡愁。
终于,如此会书写乡愁与食物的说故事达人,要把她对台东的故事、食物,还有那一间间迷人又卧虎藏龙的店,幻化成这本有味道的书,我们怎受得了抗拒呢?台东好滋味,请您来台东,好好缓慢旅行,也好好品尝吧。 — 作家、《缓慢.台东.旅》作者 萧裕奇
民宿经营的第一年,很幸运的接待到道地台东人且对台东的点点滴滴了若指掌的两位贤伉俪,一位是教学不倦与温文儒雅的林校长,一位是热爱摄影与文学的刘老师,所以才开始认识「爱唱歌的小青」。
小青把台东的人文精萃用在地人对土地丰厚的情感,表达在涓涓细流的文笔行字间,温柔的呈现在这片还保留着台湾最原始热情的后山里。她将具有特色的小角落与用心经营的小店,透过感动人心的文字与让人赞叹不已的摄影作品,相互辉映在图文并茂的部落格中,将个人实地体验的美景,实地品尝的美食与实际入住的优质民宿,无私的与大家分享,深入台东其中的好滋味。
细细阅读之后,才知道原来在台东境内鲜为人知的巷弄里、山海间,隐藏着世居深耕多年的小店家,或是来自都市,到这儿展开新生活,用心经营的美食或民宿,让一些想要深入台东的旅人或是初次来到台东的新人,都能有机会去体验最道地、最真实的台东。
刘老师此次能将部落格中的文章付梓成书,不仅是我们这些长期粉丝们引颈期盼的心愿,也是许多希望能深入了解台湾最美的城市—台东的读者们的一大福音。希望大家能经由小青这道地台东人的引领,让更多人可以细细去品尝这在地的「台东好滋味」,进而融入台东、爱上台东,甚至把心留在台东! — 台东长滨「舞木」民宿 邱献民、王凤莉
註:舞木民宿曾获全球网站TripAdvisor 二○一三、二○一四旅行者之选大赏,以及亚洲最佳民宿第二十名(台湾有两家民宿获选)。
初识刘老师是看到她常常旅行各地写的文章。从此之后,我这个乡野之夫就踏进美和美食通往深度文学之路。
山本兼一说:「日本的『美』,千利休说了算。」那在台东的美和美食,就属刘老师说了算。她总是把这里山海的一切形容到骨子里去,把这山海的美慢慢品尝在笔下,在相机下的一个个小光点里。
不论是关山小镇老面包店的红豆面包还是青草茶,都成了偷偷会情妇般渴望的美食。
台东市幸福的绿豆汤却又成了小朋友般的单纯想念。
巷弄内金菊的咖啡,欣赏的是绀青柔碧色调的形容;cheela小屋是优美缓缓轻诉的交响乐,也可以嘶喊成爵士歌声对抗暴雨。
因为她小个头里堆积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艺术和对美食的素养,触碰出的台东,就是深度的美学。
黄金花开了,台东蓝来了,稻穗黄了,好滋味出现了。刘老师的键盘就会打出一篇篇的美,而我们台东的一群人就开始追寻这样的旅行。 — 台东龙田「阿荣甘仔店」 张钲荣、庄孟平
台语俗谚说:「讲天讲地讲吃最多,讲生讲死讲到吃为止。」人活着,除了唿吸喝水,我想不出什么比吃更重要!
我的朋友里面,小青老师吃最大,吃得最厉害。我是跟老师一起摆烂、一起胡乱打屁的朋友,我们甚至可以半夜一起去偷一些对台东很有意义却要被毁掉的东西。所以我很幸福,可以去她家吃外面无法吃到的美食。关于吃,她可不只是嘴上功夫,是硬底子的专业料理高手。
老师出书要我写序?虾密??确定不找名人???老师说她觉得要找「真正了解台东这块土地的朋友」写序才有意义!冲着这句话,就算程度再差,我也要想办法挤出来……。
老师的专业都在舌头上,包括语言教学写作与当老饕,但我觉得—老饕绝对是她的主业!看她丰腴的体态就知道她真的爱吃、会吃,还会不断的吃。(老师,读到这里,妳确定还要我写序吗?哈哈哈……!)
她会吃,懂美学,超会料理,会讲,会写,爱分享!拥有这样特质的朋友非常方便,只要她说哪家店好吃,你可以马上跑去享受不用过泸,不用担心花钱变成白老鼠,不用烦恼食材的鲜度踩到地雷,甚至你会找到气氛唯美、食物爆赞的店家。如果你在台东某家新开的食堂看到老师,不要觉得奇怪,她绝对不会放过任何尝新的机会……不单是爱吃,而是她老毛病又犯了……这个卧底老饕又在心里面打分数。
台东拥有闽、客、外省、平埔族与多达七族的高山原住民族群,拥有台湾最多不同吃的元素,但是有太多人是身在宝山而不自知。所以能够拥有这本书,根本就是拥有吃的幸福,如同手握台东美食藏宝图,只要按图索骥,保证吃得过瘾~赚翻了……。 — 台东「友人在家」民宿 台东山猪(吕缙宇)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台東好滋味》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主题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星河挽歌:费米悖论与宇宙终极命运的哲学思辨》 作者: 亚历山大·冯·赫尔曼(Alexander von Hermann) 装帧与设计: 硬壳精装,附带高精度星图插页共十二张,内文采用特制米白色防蓝光纸张印刷,版式设计灵感来源于十七世纪欧洲科学手稿。 字数: 约48万字 --- 内容提要: 《星河挽歌》并非一部纯粹的硬科幻作品,而是一部融合了天体物理学前沿猜想、复杂系统理论、以及深刻存在主义哲学的宏大思辨集。本书以人类文明最深层的疑问——“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著名的“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并将其作为引爆点,推演了数十种可能的情景,最终引导读者进入对时间、熵增、以及文明的终极形态的哲学探寻。 本书的结构清晰而富有层次感,分为“静默之海”、“裂隙之光”、“宏大零点”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静默之海——对“大过滤器”的解构与重建 本部分着重于对费米悖论的经典解读进行细致的打磨和批判。作者首先回顾了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宇宙生态位理论”(Cosmic Niche Theory)的观点,认为生命诞生的难度并非均匀分布在时间轴上。 核心议题包括: 1. 早期瓶颈假设(The Early Bottleneck): 论证生命起源的复杂性——从原始汤到自我复制RNA的跃迁,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依赖于极端罕见的行星地质事件,而非简单的化学必然性。作者详细分析了“热液喷口假说”和“粘土催化模型”的数学模型,并指出两者在能量梯度获取上的本质差异。 2. 智能的“非必然性”: 挑战“进化必然导向智慧”的信念。通过对地球生命史中数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如雪球地球事件、二叠纪大灭绝)的深度分析,作者提出智慧的产生可能是一个高度偶然、且易被自然选择移除的性状,而非生存的必然优势。 3. 自我毁灭的熵增陷阱: 深入探讨“大过滤器”位于人类未来之中的可能性。此章节严谨地分析了技术爆炸带来的不可逆转的风险,包括对引力场或时空结构进行操作时可能引发的“失控反噬”(Runaway Cascade Failure),以及高维度信息战争的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借鉴了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最新进展,对“技术奇点”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第二部分:裂隙之光——超越生命尺度的文明形态模拟 如果银河系中并非空无一人,那么“他们”究竟在哪里?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非碳基生命”和“后生物形态”的推演,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生命”的定义边界。 重点章节阐述了: 1. 硅基与等离子态生命: 作者构建了基于不同元素周期表和极端环境(如木星大气层、中子星地壳附近)下,可能存在的稳定结构。特别是对“等离子体生命体”的建模,引入了拓扑缺陷和磁场约束作为其信息载体的可能性,展示了生命形态在物理定律框架内的巨大可塑性。 2. 信息即存在(Information as Ontology): 哲学层面深入探讨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否会选择将自身意识上传至一个纯粹的计算介质中,以逃避物理宇宙的熵增限制。作者借用了康德的先验知识论,来审视这种“虚拟存在”的自我认知是否仍具备我们所理解的“存在感”。 3. 时间维度的错位: 探讨了不同文明可能以截然不同的时间尺度运行。一个寿命以亿年计的文明,其“交流”和“行动”对我们而言可能等同于地质变迁,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无法察觉到他们的活动痕迹。 第三部分:宏大零点——宇宙的终极宿命与人类的意义 在完成了对外部宇宙的探索后,本书将视角收回到宇宙的最终命运——“热寂”(Heat Death)或“大撕裂”(Big Rip)。作者认为,对终结的理解,才是定义我们当前存在的关键。 终极思辨集中于: 1. “阿米尔达危机”(The Amida Crisis): 这是一个由作者提出的概念,指涉在宇宙膨胀加速、信息传输效率趋近于零的终极状态下,任何残留的意识或信息结构所面临的绝对虚无感。这部分与尼采的永恒轮回论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2. 意义的局部性与瞬时性: 面对宇宙尺度的必然消亡,人类的努力是否徒劳?作者强力主张,意义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在于个体生命周期内所建立的“局部秩序”与“情感连接”的瞬间爆发力。本书的结论导向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正因为一切终将消逝,此刻的创造和体验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3. “最后的守夜人”: 探讨了如果人类文明能够幸存到宇宙晚期,成为唯一残存的自我意识载体,那么其存在的责任和目的将如何演变。这部分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赋予了人类文明一个史诗般的、虽注定失败但仍需坚守的终极角色。 推荐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天体物理学、宇宙学、复杂系统理论有基本了解,并热衷于哲学思辨、存在主义文学及宏大叙事科幻的深度读者。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科学的严谨性,更要拥抱对人类自身在宇宙尺度下地位的深刻反思。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提出更深刻问题的指南。它将挑战你对“生命”、“时间”和“终结”的所有既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