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好滋味

台东好滋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东美食
  • 台湾美食
  • 地方特产
  • 美食旅游
  • 伴手礼
  • 原住民美食
  • 小吃
  • 旅游指南
  • 台东旅游
  • 在地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味蕾漫游舌尖上的台东
在地生活家告诉你53种品味台东的好滋味

  最道地的台东好滋味,
  它隐藏在巷弄中、棋佈在山海间,
  它质朴简单、单纯自然,
  却能在齿间漫开最深厚浓郁的台东气味。

  台东在地美食家刘襄群拣选48家台东最在地的庶民美食店,从自助餐、小面馆,到咖啡馆、早餐店等,介绍每家店带给她的感动与食物中所隐含的故事。

  本身也擅长料理的作者,对于美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只要是能够从味蕾中牵动情感的食物,都是美食,即使只是市场中的一个煎饺小摊,也能让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本书即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带领读者品尝台东美食,体验除了大山大水之外的另一种台东印象。

本书特色

  1.第一次由道地的台东人写台东,推荐最值得品尝的台东滋味。
  2.以「能够从味蕾中牵动情的食物就是美食」为出发点,介绍48家隐藏在台东各角落的庶民美食。
  3.从味蕾体验台东的另类旅行指南。

名人推荐

  当「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在台东征求「孩子的另一扇眼睛」在地摄影志工时,刘襄群小姐就是其中一个应征者。她谆谆教导偏乡小孩使用相机,并用镜头捕捉了台东最纯真动人的儿童容颜。
  现在,她用笔写下令她醉心难忘的「台东好滋味」,相信以她对台东的心与情,这绝对是一场最台东的味蕾飨宴,令人期待。 —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严长寿

  很开心刘襄群老师完成了《台东好滋味》这本书。总算有位正港的台东人,书写美好的台东。
  刘襄群自称「台东土人」,事实上,她有极好的生活品味,熟悉台东哪个人有意思,哪里可吃到好东西,哪边真正好玩。我在进行《天下杂志微笑款款行》台东专刊时,刘襄群是我最在地的带路人,让我像读了「葵花宝典」般,一下子彷彿成为在地台东人。 — 作家 林保宝

  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份,要能彼此对味,需要的不只是缘份,还有彼此间的兴趣、个性以及生活默契。我和襄群认识的缘份是开始在十年前一场中国大陆的儿童文学交流之旅,记得当时黄山的奇、扬州的雪成了我们缘份的开始,也知道了彼此对旅行和美食的喜爱。  
  彼时,我在台东唸书,虽然喜爱台东,但其实对台东并不算熟悉,而对台东已是识途老马的襄群,则成了我的旅行与美食师父,只要跟着她,台东像是一个永远都挖不尽的宝藏。襄群有一个部落格叫「爱唱歌的小青」,每当我对台东有乡愁时,上了她的部落格,看了她的文章,就能得到慰借。我很少见到有人能够如此精准又细腻的描写美食的故事。每当我看到襄群写着那一间间小店,将自己对食物的记忆、食材的滋味、主人的故事都融合在一起时,那绝不只是一篇食记而已,而是一篇篇对自己故乡的眷恋与乡愁。
  终于,如此会书写乡愁与食物的说故事达人,要把她对台东的故事、食物,还有那一间间迷人又卧虎藏龙的店,幻化成这本有味道的书,我们怎受得了抗拒呢?台东好滋味,请您来台东,好好缓慢旅行,也好好品尝吧。 — 作家、《缓慢.台东.旅》作者  萧裕奇

  民宿经营的第一年,很幸运的接待到道地台东人且对台东的点点滴滴了若指掌的两位贤伉俪,一位是教学不倦与温文儒雅的林校长,一位是热爱摄影与文学的刘老师,所以才开始认识「爱唱歌的小青」。
  小青把台东的人文精萃用在地人对土地丰厚的情感,表达在涓涓细流的文笔行字间,温柔的呈现在这片还保留着台湾最原始热情的后山里。她将具有特色的小角落与用心经营的小店,透过感动人心的文字与让人赞叹不已的摄影作品,相互辉映在图文并茂的部落格中,将个人实地体验的美景,实地品尝的美食与实际入住的优质民宿,无私的与大家分享,深入台东其中的好滋味。
  细细阅读之后,才知道原来在台东境内鲜为人知的巷弄里、山海间,隐藏着世居深耕多年的小店家,或是来自都市,到这儿展开新生活,用心经营的美食或民宿,让一些想要深入台东的旅人或是初次来到台东的新人,都能有机会去体验最道地、最真实的台东。
  刘老师此次能将部落格中的文章付梓成书,不仅是我们这些长期粉丝们引颈期盼的心愿,也是许多希望能深入了解台湾最美的城市—台东的读者们的一大福音。希望大家能经由小青这道地台东人的引领,让更多人可以细细去品尝这在地的「台东好滋味」,进而融入台东、爱上台东,甚至把心留在台东! — 台东长滨「舞木」民宿  邱献民、王凤莉

  註:舞木民宿曾获全球网站TripAdvisor 二○一三、二○一四旅行者之选大赏,以及亚洲最佳民宿第二十名(台湾有两家民宿获选)。

  初识刘老师是看到她常常旅行各地写的文章。从此之后,我这个乡野之夫就踏进美和美食通往深度文学之路。
  山本兼一说:「日本的『美』,千利休说了算。」那在台东的美和美食,就属刘老师说了算。她总是把这里山海的一切形容到骨子里去,把这山海的美慢慢品尝在笔下,在相机下的一个个小光点里。
  不论是关山小镇老面包店的红豆面包还是青草茶,都成了偷偷会情妇般渴望的美食。
  台东市幸福的绿豆汤却又成了小朋友般的单纯想念。
  巷弄内金菊的咖啡,欣赏的是绀青柔碧色调的形容;cheela小屋是优美缓缓轻诉的交响乐,也可以嘶喊成爵士歌声对抗暴雨。
  因为她小个头里堆积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艺术和对美食的素养,触碰出的台东,就是深度的美学。
  黄金花开了,台东蓝来了,稻穗黄了,好滋味出现了。刘老师的键盘就会打出一篇篇的美,而我们台东的一群人就开始追寻这样的旅行。  — 台东龙田「阿荣甘仔店」  张钲荣、庄孟平

  台语俗谚说:「讲天讲地讲吃最多,讲生讲死讲到吃为止。」人活着,除了唿吸喝水,我想不出什么比吃更重要!
  我的朋友里面,小青老师吃最大,吃得最厉害。我是跟老师一起摆烂、一起胡乱打屁的朋友,我们甚至可以半夜一起去偷一些对台东很有意义却要被毁掉的东西。所以我很幸福,可以去她家吃外面无法吃到的美食。关于吃,她可不只是嘴上功夫,是硬底子的专业料理高手。
  老师出书要我写序?虾密??确定不找名人???老师说她觉得要找「真正了解台东这块土地的朋友」写序才有意义!冲着这句话,就算程度再差,我也要想办法挤出来……。
  老师的专业都在舌头上,包括语言教学写作与当老饕,但我觉得—老饕绝对是她的主业!看她丰腴的体态就知道她真的爱吃、会吃,还会不断的吃。(老师,读到这里,妳确定还要我写序吗?哈哈哈……!)
  她会吃,懂美学,超会料理,会讲,会写,爱分享!拥有这样特质的朋友非常方便,只要她说哪家店好吃,你可以马上跑去享受不用过泸,不用担心花钱变成白老鼠,不用烦恼食材的鲜度踩到地雷,甚至你会找到气氛唯美、食物爆赞的店家。如果你在台东某家新开的食堂看到老师,不要觉得奇怪,她绝对不会放过任何尝新的机会……不单是爱吃,而是她老毛病又犯了……这个卧底老饕又在心里面打分数。
  台东拥有闽、客、外省、平埔族与多达七族的高山原住民族群,拥有台湾最多不同吃的元素,但是有太多人是身在宝山而不自知。所以能够拥有这本书,根本就是拥有吃的幸福,如同手握台东美食藏宝图,只要按图索骥,保证吃得过瘾~赚翻了……。  — 台东「友人在家」民宿  台东山猪(吕缙宇)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台東好滋味》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主题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星河挽歌:费米悖论与宇宙终极命运的哲学思辨》 作者: 亚历山大·冯·赫尔曼(Alexander von Hermann) 装帧与设计: 硬壳精装,附带高精度星图插页共十二张,内文采用特制米白色防蓝光纸张印刷,版式设计灵感来源于十七世纪欧洲科学手稿。 字数: 约48万字 --- 内容提要: 《星河挽歌》并非一部纯粹的硬科幻作品,而是一部融合了天体物理学前沿猜想、复杂系统理论、以及深刻存在主义哲学的宏大思辨集。本书以人类文明最深层的疑问——“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著名的“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并将其作为引爆点,推演了数十种可能的情景,最终引导读者进入对时间、熵增、以及文明的终极形态的哲学探寻。 本书的结构清晰而富有层次感,分为“静默之海”、“裂隙之光”、“宏大零点”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静默之海——对“大过滤器”的解构与重建 本部分着重于对费米悖论的经典解读进行细致的打磨和批判。作者首先回顾了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宇宙生态位理论”(Cosmic Niche Theory)的观点,认为生命诞生的难度并非均匀分布在时间轴上。 核心议题包括: 1. 早期瓶颈假设(The Early Bottleneck): 论证生命起源的复杂性——从原始汤到自我复制RNA的跃迁,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依赖于极端罕见的行星地质事件,而非简单的化学必然性。作者详细分析了“热液喷口假说”和“粘土催化模型”的数学模型,并指出两者在能量梯度获取上的本质差异。 2. 智能的“非必然性”: 挑战“进化必然导向智慧”的信念。通过对地球生命史中数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如雪球地球事件、二叠纪大灭绝)的深度分析,作者提出智慧的产生可能是一个高度偶然、且易被自然选择移除的性状,而非生存的必然优势。 3. 自我毁灭的熵增陷阱: 深入探讨“大过滤器”位于人类未来之中的可能性。此章节严谨地分析了技术爆炸带来的不可逆转的风险,包括对引力场或时空结构进行操作时可能引发的“失控反噬”(Runaway Cascade Failure),以及高维度信息战争的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借鉴了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最新进展,对“技术奇点”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第二部分:裂隙之光——超越生命尺度的文明形态模拟 如果银河系中并非空无一人,那么“他们”究竟在哪里?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非碳基生命”和“后生物形态”的推演,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生命”的定义边界。 重点章节阐述了: 1. 硅基与等离子态生命: 作者构建了基于不同元素周期表和极端环境(如木星大气层、中子星地壳附近)下,可能存在的稳定结构。特别是对“等离子体生命体”的建模,引入了拓扑缺陷和磁场约束作为其信息载体的可能性,展示了生命形态在物理定律框架内的巨大可塑性。 2. 信息即存在(Information as Ontology): 哲学层面深入探讨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否会选择将自身意识上传至一个纯粹的计算介质中,以逃避物理宇宙的熵增限制。作者借用了康德的先验知识论,来审视这种“虚拟存在”的自我认知是否仍具备我们所理解的“存在感”。 3. 时间维度的错位: 探讨了不同文明可能以截然不同的时间尺度运行。一个寿命以亿年计的文明,其“交流”和“行动”对我们而言可能等同于地质变迁,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无法察觉到他们的活动痕迹。 第三部分:宏大零点——宇宙的终极宿命与人类的意义 在完成了对外部宇宙的探索后,本书将视角收回到宇宙的最终命运——“热寂”(Heat Death)或“大撕裂”(Big Rip)。作者认为,对终结的理解,才是定义我们当前存在的关键。 终极思辨集中于: 1. “阿米尔达危机”(The Amida Crisis): 这是一个由作者提出的概念,指涉在宇宙膨胀加速、信息传输效率趋近于零的终极状态下,任何残留的意识或信息结构所面临的绝对虚无感。这部分与尼采的永恒轮回论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2. 意义的局部性与瞬时性: 面对宇宙尺度的必然消亡,人类的努力是否徒劳?作者强力主张,意义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在于个体生命周期内所建立的“局部秩序”与“情感连接”的瞬间爆发力。本书的结论导向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正因为一切终将消逝,此刻的创造和体验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3. “最后的守夜人”: 探讨了如果人类文明能够幸存到宇宙晚期,成为唯一残存的自我意识载体,那么其存在的责任和目的将如何演变。这部分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赋予了人类文明一个史诗般的、虽注定失败但仍需坚守的终极角色。 推荐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天体物理学、宇宙学、复杂系统理论有基本了解,并热衷于哲学思辨、存在主义文学及宏大叙事科幻的深度读者。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科学的严谨性,更要拥抱对人类自身在宇宙尺度下地位的深刻反思。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提出更深刻问题的指南。它将挑战你对“生命”、“时间”和“终结”的所有既有认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襄群


  台东出生的台东人。

  台东师专毕业,每週往返台11线上的海岸公路旁的国小任教,吃过最初口味的东河肉包,那时金樽「陆连岛」还没「连」起来呢!

  后来担心一辈子要在海边吹海风,考入现彰化师范大学就读。毕业后在台北江翠国中任教两年,婚后还是被台东的土黏回来,继续边吹太平洋的风,直至新生国中教职退休。

  2011年起,应「中时电子报」之邀,以「请坐台东请坐」为名书写部落格,述说台东的山川人文之美。为更深究台东这片美地,2013年考入国立台东大学文化资源与休闲产业学系研究所就读。

  曾获第二届「后山文学奖」新诗类第二名、2011年「台东美展」摄影类新人奖、2013年「台东美展」摄影类佳作奖、2013年台东大学摄影比赛第一名等奖项。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採访台东的好滋味与漫活美学      赖亮郡
在地生活家:品味台东的五十三种方法     庄坤良
推荐语
自序   吃进台东的山海之间

喝海洋(东海岸)
都兰老公煮的菜
深巷有秋霞
苏菲的小酒馆
米苔目嫂和我的盲肠炎
长滨100号
祖母的酸种面包
走进台东的秘径—恋人石
走进台东的秘径—请不要打卡的山海秘径

太平洋左岸(南回线)
捞鱼苗的韭菜盒子
排队弯弯的厨房
爸爸龙凤海产

纵谷里的珍珠
重逢那界.海
咖啡园里喝咖啡
瑞源越娘甘蔗
来自春一枝的幸福感
我在关山的情妇
真好自助餐
雅客徕精品服饰咖啡
盛都小吃部
同心饺子馆
奇雪冰城
火盛饼舖
舌尖上的池上
甘盛堂
福原豆腐店
吉本肉圆
丰咖啡
池上书局里喝咖啡
翔哥的餐桌
菜市场里的煎饺
田味家杏仁茶
黄姐柴烧饭
凤鸣197
走进台东的秘径—旧鹿鸣吊桥

宝桑慢慢吃(台东市内)
富士为爱走天涯
爱吃学日语
情逝千层饼
蛋包饭的考验
荷叶蛋饼开慢一点
Kituru的比努拉称安
吃冰淇淋学英文FO’IS
幸福绿豆汤
在别人家客厅吃清粥小菜
快洁不是洗衣店
牧心,妈妈的心
叆月姑姑的红豆汤

早午餐
曙光森林
漫光早午餐
贝尔轻食早午餐

咖啡
cheela华伦泰
塔加咖啡
女人香
金菊咖啡
东岸咖啡
东台湾早点
走进台东的秘径—台东大学图书馆暨资讯大楼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探访台东的好滋味与漫活美学 /国立台东大学文化资源与休闲产业学系系主任 赖亮郡


  「台东有哪些地方可以玩?」

  这是外地朋友最常问我的一个问题。而我的标准答案是:如果你有空,不论採用何种形式的交通工具,随便一条不知名的小径,勇敢的、轻松的走进去就是了,一定让你有意外的惊喜。

  近二十年来,我自己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漫游并理解台东,也因此交了许多各行各业的朋友,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私房景点。

  台东,因为海洋、山脉、纵谷的座落,多少限制了发展的强度与密度;但也因为如此,加上多元族群与文化的铺陈,这里形成一个步调缓慢,且深具自然风味与人文特色的区域。

  个人一向认为,这样的区域特色,正适合发展低密度、高品质的乐活与慢游产业;而不是屈服于「低消费、高人潮、以市场为导向」的掠夺式大众观光旅游模式。也唯有以在地特色,吸引高消费、低人潮且尊重在地文化及土地的深度旅游与慢游方式,才能营造本地有别于他地的发展步调及生活样态,避免台东的「台北化」与「西部化」,也避免本地人文风貌与自然特色的消失。

  我想,襄群老师也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才会拎着相机採用漫游的方式,发现并记录下「凤鸣197」、「深巷秋霞」、「排队弯弯的厨房」等台东各地的「好滋味」。

  本书所叙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滋味,更包括一段又一段的小故事,以及襄群老师对人、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她独特的品味及隽永。

  例如本书中有一段襄群老师的随笔:
  
  都说台东是「慢活城市」,我认为那是外地人移居台东的感觉;那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台东土人来说,是「漫活」,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漫延过巷口的老樟树,漫湿过脚底的布鞋,漫淹过焚风起兮砂飞扬的卑南大溪,漫流向鲜腥太平洋……

  是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对台东人来说,不论是「慢活」或「漫活」,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步调与生活样态,此之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所以,如果你来台东,除了跟着襄群老师探访各处的「好滋味」之外,也请你务必放慢脚步,细细体会台东最值得推崇的「缓慢」与「漫游」生活态度,并且沿用「慢」与「漫」的哲学,给自己一个在旅程当中,理解在地美学与生活哲学、自我成长、品味台东的机会。

推荐序

在地生活家:品味台东的五十三种方法 /台中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庄坤良


  我是襄群部落格的粉丝。喜欢她的作品有几个原因:第一,文字洗练,图片精彩。文字搭配照片,相得益彰,读来赏心悦目。第二,她的文字图片背后有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她写食物,不单为口舌之慾,反多为在地生活的关怀。第三,我是台东人,离乡多年,看她的图文,与之神游,可治乡愁。

  襄群是美食家、旅行家,也是在地生活家,她把在后山台东简单平凡的乡居生活,经营得有品有味,羡煞众人。她喜爱走动,常在乡野海滨穿梭小旅行,发掘了不少在地美食;她懂吃,品赏之余,常因一顿饭的因缘,引出通晓人情的处世之道;她品咖啡,一杯在手,常在热气烟岚里,笑谈文人雅士的闲情逸事,在漫漶的对话里,语露珠玑,洞烛世情。

  食物是在地文化的最佳代言。食物在代代的传递中,形成在地文化,而文化承载集体记忆,于是食物成了认同与归属的符号。因此各地人民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食物与生活模式。襄群是道地的台东人,熟悉故乡的饮食与风土人情,浑身都是台东文化,由她来写在地美食,最恰当不过。襄群的先生是我过去服务单位的长官,对我有提携与包容之情,我偶而回乡去拜访他们,几次蒙襄群带路,造访某些乡野里的店家,每每感动,人间事,故乡情,都在一口一口咀嚼食物的滋味里昇华成无尽的乡愁。她住台东,写台东,这本书就是台东生活实践的文化记录。

  这本书谈饮食人生,但多数时候食物只是配角,人物才是文章的焦点。如果食物是文本(text),那么环绕酝酿这个文本的情境(context),会共同决定食物的文化意义与人的内涵 (content)。襄群写舌尖上的台东,结合物质文明与台东的人情义理,让食物有了自然滋味,人也有了文化品味。

  台东是移民者的新故乡。居民有闽南、客家、外省老兵,还有阿美、排湾、鲁凯、卑南、达悟等原住民族群,加上来自东南亚的新住民、避居台东的退休专业人士,还有来此寻找创作灵感的流浪艺术家。这些人成就台东多元民族、多种语言、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人们生活其间,因文化杂交而产生无尽的生活创意。这些创意表现在食物里,成了在地人民生活的养分。

  襄群写台东的平民小吃,内容包括肉圆、小米饭、水饺、清粥小菜、煎饺、米苔目、自助餐、千层饼、蛋饼、杏仁茶、寿司、豆腐、红豆汤和古早的柴烧饭。

  她依台东的地理风貌,把她的美食之旅分成南回公路、花东纵谷和东海岸等三条路线。她在每条路线上采风问俗,每每发掘出令人惊艳的在地美食文化,例如南回公路上的「韭菜盒子」、「排队弯弯的厨房」和龙凤海产店。她的美食结合太平洋的捞鱼苗文化、原住民部落与现代社会的磨合与再生,还有因饮食结缘的海产店老板生平一二,读来滋味横生。

  后山先照日,台东是迎向太平洋的第一线。少了工业污染和商业的势利,是最佳的慢活理想国。蜿蜒百里的东海岸,最是吸引人。以都兰艺术村向南北伸展,襄群写「那界‧海」的传奇女厨师;写「长滨100号」的无菜单乡野小吃和阿美族文化祭;她引郑愁予写「苏菲的小酒馆」,从俯瞰都兰湾的无敌海景到九重葛花棚下的酒食歌艺。襄群娓娓道来,原住民女厨师,歌唱自己的情爱人生,婉约中带着哀愁,读来教人动容落泪。这种书写,已达一般饮食书籍所不能企及的境界。

  关山和池上是花东纵谷上的两颗明星。襄群熟门熟路往来其间,她笔下退休科技人的「慢食家宴」,有着世外桃源里的邻里之亲。她写「春一枝」冰棒的环保爱物、厘俗逗趣和简单幸福,给都会人无限启示。她写越南新娘卖甘蔗,有东南亚的乡愁和落地生根的勇敢坚韧。而「凤鸣197」的创意咖啡加年糕,有着都市青年返乡耕耘土地的浪漫与踏实。

  近些年都会里流行享受喝咖啡的小确幸,台东有好山好水,也不缺好的咖啡店;襄群写「塔加咖啡」、「丰咖啡」、「东岸咖啡」、「金菊咖啡」和「连源园」咖啡园,间间引人入胜。卖咖啡是个寂寞的行业,日日等待有心有缘人来品赏。在台东的乡野,一杯咖啡,几句闲话,生活悠悠过的人间岁月,是承平盛世的闲散逸趣。襄群是饕客品客,她在寻找失落或尚未被创造出来的味道。跟随她的脚步,总不会错。

  饮食文化是生活智慧的提炼,简单食物里有浓郁的人情世故。襄群的文章有些会配合内容而有贴切的引文,这种作法让单篇文章有了相对照的脉络,收了画龙点睛之效。对某些特殊食物,她也提供实用的秘诀,教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依样葫芦,自己动手来做。

  襄群提供了五十三种品味台东的方法,欢迎你也如法炮制,来一趟台东之旅。

自序

吃进台东的山海之间


  关于美食,有人是吃滋味,有人是吃回忆。
 
  昭和十二(一九三七)年,家母四岁,随父母从屏东乘船移民台东,清晨在台东海滨上岸后,她喝了一碗杏仁茶,认为是天下美味,至今八十难忘。
 
  外子说他从英国留学后返台,还未到家门,就先在巷口小店坐下,连吃两碗切仔面才踏进家门。
 
  舍妹每回自美返家,必至博爱路「陈记麻糬」买个红豆麻糬一解相思苦。
 
  我读幼稚园时的点心,是由旁边的台东糖厂招待所餐厅负责,还记得师傅穿着白色圆领汗衫,站在教室边等我们吃完好收桶子,某天喝的是白萝卜肉丝汤,用红葱头爆香的甜美滋味,仍在脑海,也都记得三位幼稚园老师的名字、老师教唱的好多儿歌。

  初中一年级时期由父亲做便当给我,每天就是炒高丽菜、煎个荷包蛋,煮几片五花肉,中午冰冷冷的吃,肥肉凝成的白油脂覆在高丽菜叶上,混杂的气味至今让我对便当恶之至极,非到最后关头绝不吃便当。
 
  十五岁时就读台东师范专科学校,全部学生不论远近都得住校,三餐必整队入餐厅,如军队般,由总值星向教官行礼喊「开动」方能动筷,那时我学会了如何拿汤勺捞取大汤桶底层、汤少菜多的技巧。
 
  师专四年级时就要当学生伙食委员,简称「伙委」,我就是伙委头子,负责开菜单、早晨五点上市场买菜。学校厨房的厨师伯伯们也有个头儿,他叫老萧。
 
  老萧一大早领着厨工磨豆浆、揉馒头,我坐镇厨房一定能吃到第一笼白膨膨的大馒头。有一次,某位伙委同学跟老萧抱怨菜太咸,第二天老萧拿着炒菜铲子,睁着一双大圆眼睛进来伙委办公室,要我同学自己去下盐巴,我吓了一大跳。从此,吃别人煮的菜,除非拿刀子架我脖子上,我绝不说咸说甜。
 
  婚后,走入一个大家庭,炉台前即有婆婆与大姑两位高手,尤其是传统日式家庭料理。下班后,我必恭敬在旁见习两位老人家厨艺,她们二人用日语对我下达指令,我的日文听力大增,却不会说。
 
  婆婆生养众多,儿孙满堂;外子当时事业正如日中天,逢年过节,家中人客亲友镇日车水马龙;一早起床下楼,准备三餐加点心、泡咖啡切水果,灶下堂前奔走招唿。夜晚收拾好里外,躺在床上休息时,双腿居然累到还在微微发抖……春去秋来时光荏苒,随年岁增长,婆婆远行后,外子与我也进入空巢期,守着偌大的房舍,门前冷落车马稀,一颗高丽菜吃一个星期还没吃完,放着两台冰箱不顾,晋升外食族时才有闲情欣赏到口的滋味。

  四年前某白日闲闲,友人相约,追随曾获第五十三届「中国文艺奖章」的陈敏辉大师学习摄影。陈老师教学认真,不分寒暑,带着学生上山下海,踏遍台东摄影外拍,也因此因缘,我这张嘴巴随着摄影的晨昏,吃进台东山海之间;又为了展示拍摄照片的虚荣,不免为照片配上文字,「爱唱歌的小青」部落格里,赞东家面好,夸西家咖啡香,说三道四的,好生自我陶醉了一番。
 
  累积够了图文,不免手痒,集结成册,付梓之前,承蒙一向关注台东文化观光发展的严长寿先生为文推荐鼓励;我现在就读的研究所—台东大学文化资源与休闲产业学系主任赖亮郡教授,以及也是台东子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庄坤良教授,也都为我提笔作序美言,真是愧不敢当!
 
  镇守台东最北端长滨的「舞木」民宿贤伉俪、年轻人最爱的「友人在家」主人山猪吕缙宇、撰写《天下》杂志「微笑款款行」台东专刊结识的作家林保宝、与我有同门之谊,撰写《缓慢.台东.旅》的畅销作家萧裕奇老师,还有在龙田村一直从事秀明农法的「阿荣甘仔店」张钲荣、庄孟平贤伉俪,都是平日我追寻台东好滋味所结识的知音挚友,感谢他们为我的第一本图文书留下了情词溢美的推荐语。

  但凡好吃的食物,必是料理人小锅小灶亲自为之,绝不是工厂大量制作的罐头食品;故本书封面题字,恳请前台东大学华语文学系系主任吴淑美教授,于静养期间,为她第一届的学生亲自挥毫,书法题字,师生情谊是我莫大的荣幸!
 
  人是铁,饭是钢;「每一个摄影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富汗女孩」,《国家地理》杂志封面那对绿色眸子直射人心,夺人魂魄,而走遍天涯海角,每个人的舌尖都有一嘴他自己的好滋味,是以为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东好滋味》这本书,让我对台东的印象不再只是一个美丽的名字,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人情味和独特风味的鲜活世界。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从最贴近生活的“吃”入手,层层剥开台东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季节性食材的描绘,那些随着季节更迭而出现的时令美味,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反映了当地人顺应自然、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比如,书中关于盛夏时节的各种瓜果的描述,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清凉甘甜,也能体会到当地人如何巧妙地将这些天然食材融入日常饮食。更让我觉得可贵的是,作者在描写美食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关注台东在地的小农和生产者,他们的坚持与努力,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份对在地生产者辛勤付出的致敬。

评分

这本《台东好滋味》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让我心头温暖的书籍之一。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用最朴实却又最动人的语言,描绘出台东令人垂涎的美食,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美食,展现了台东这片土地上的人情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在地小吃的部分,那些藏匿在街头巷尾的摊贩,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口滋味都凝聚着一份用心。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必吃清单”,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小吃的背后,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去描绘那些辛勤付出的摊主。读到关于某个阿嬤的手工麻糬,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慈祥的老人家,她认真的揉捏着面团,脸上的皱纹里写满了生活的痕迹,但眼神里却闪烁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滋味”,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

评分

这本《台东好滋味》真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宝藏的大门!我一直对台湾东部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直到翻开这本书,那种感觉瞬间消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温度,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阵阵海风和稻谷的清香。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台东的美食,更是将食物背后的故事、人物的辛勤汗水、以及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生活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释迦的章节,不只是介绍它的口感和营养,更是深入挖掘了果农们如何克服病虫害、如何用真心呵护每一颗果实的过程。读到那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采摘时指尖的微刺,也能体会到丰收时那份沉甸甸的喜悦。还有那关于原住民小米酒的介绍,不只是简单的饮品,更是部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酿造的古法到节庆时的欢唱,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让我对“吃”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与土地、与人、与文化的情感连接。我迫不及待地想亲自去台东,去书中那些让我垂涎欲滴的地方,去品尝那些魂牵梦绕的滋味。

评分

《台东好滋味》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越读越有味道的书。一开始,我被它那充满地方特色的书名吸引,以为会看到许多令人垂涎的照片和简单的食谱,但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非常随性却又充满学识的方式,将台东的美食文化融入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以及居民的生活点滴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太平洋海鲜的部分,他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鱼虾贝类,更是讲述了渔民们出海捕捞的艰辛,以及海鲜如何成为当地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的海滨渔村,听着海浪的声音,闻着淡淡的海腥味,感受着当地人淳朴的生活气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情款款,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又陷入沉思。它不是那种需要强迫自己去读的书,而是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经意间就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感动。

评分

刚拿到《台东好滋味》时,我本来以为只是一本简单的美食导览,但随手翻阅几页后,我立刻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哪里有好吃的”这种表层信息,而是将笔锋一转,深入探究了每一道菜品背后的历史渊源、食材的来源以及烹饪方式的演变。例如,书中关于卑南族的野菜料理,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在山林间采摘的植物,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作者的描述极富画面感,我能想象出炊烟袅袅的厨房,能听到灶火噼啪作响的声音,更能感受到烹饪者专注而虔诚的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台东当地人的故事,他们的乐观、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文字传递出来,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台东的人文画卷,美食只是其中的一个亮丽的切面,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有温度的台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