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年人自在相处,是台湾每个人都要学的功课
老年医学、安宁缓和专科医师;TEDxTaipei 讲者
朱为民
根据内政部统计,台湾自今年(2018)起,65岁以上老化人口超越14%,正式进入「高龄社会」。也就是说,目前的台湾,7个人就有一个老年人。
也根据国发会推估,到了2026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会来到20%,也称作「超高龄社会」。到那时,5个台湾人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我常常在演讲中这么说:「到了2026年,大家每一个人走在路上都要很小心,因为如果不小心去撞到别人,那个人就有五分之一的机会是老年人,万一他跌倒、骨折、脑出血,就糟糕了……」台下总是哈哈大笑,我却有点笑不出来。
面对这样的超高龄社会,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我们知道如何与老年人相处吗?如果老年人的行为怪怪的,我们知道为什么吗?有身体异状,我们可以提早发现,提早治疗吗?
我认为,与老年人自在相处,是到时台湾每个人都要学的功课。
我的父亲,是民国38年从大陆撤退到台湾来的军人,那年他17岁。1983年,我在台中出生了,那年我的父亲51岁。他跨过65岁所谓的老年人门槛那年,我14岁。可以说,我的成长过程,就是一步步看着父亲变老的过程。
我很喜欢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这样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对我的父亲而言,也是一样。
印象中,我的父亲是一个身体健壮的人,从我小时候就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外出快走一个小时,风雨无阻。他个性节制,从不吃零食甜点,体重合宜。过了65岁,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我小时候一直以为,他可以活到100岁。
我常常想,我是什么时候发现他变老的?是他年纪愈来愈大,开始听不到我们说话的时候吗?我跟妈陪他去医院配了助听器,荣民还有补助,他却总是嫌助听器不合用,不愿意戴。于是,我们对他讲话的声音愈来愈大声。但是,有时候即使大声,也没有用。
是什么时候发现他变老的?是他眼睛愈来愈看不清楚,到眼科去做白内障人工水晶体置换的时候吗?我记得,那时爸70几岁,开完刀在病房休息,二只眼睛上都盖了眼罩,日常生活必须由我们协助。看着那张有点像咸蛋超人的脸,我的心中怅然若失
是什么时候发现他变老的?是他牙齿愈掉愈多颗,到最后必须装全口假牙的时候吗?我记得,第一次看他脱下假牙的时候,那张脸彷彿不是我认识的那个父亲,双颊凹陷,唇边满布皱纹,他瞬间变得好老、好老。爸总是很认真刷牙、清洁假牙,所以跟他相处,我闻不到口臭?
是什么时候发现他变老的?是他半夜起床上厕所的次数愈来愈多,甚至白天也无法憋尿的时候吗?即便是父亲到医院接受了摄护腺刮除手术,加上每天的药物,依然无法很好的控制他的泌尿道症状。我永远记得,2010年夏天,开着家里的老toyota带着父亲、母亲和太太去苗栗玩。回程在高速公路上,父亲突然说要上厕所。「还有半小时,可以忍吗?」我问。「不行,来不及了!」爸紧张的说。
于是,我停到高速公路的路肩,父亲下车,在母亲的搀扶下,吃力地跨过围栏,在路边草丛中小解。风唿唿的吹,一台一台飞快的车唿啸而过,我一边叫着「注意安全!」一边心里感到苦涩。
是什么时候发现他变老的?是他在家里跌倒,头撞到地上的时候吗?2013年6月那天早晨,我飞快赶到台中荣总急诊室。在等候检查的时候,父亲又说要上厕所。到了厕所,他吃力地想解开裤子的拉鍊,我跟妈才发现他已经无法站起来了。后来的检查,确认是脑出血,从那天起,历经了好长的复健过程,但父亲再也没有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过。
「人是一瞬间变老的。」但是,在那个瞬间之前,可能老人家已经出现了很多讯号,提醒我们,他老了。例如听不到、看不清楚、开始装假牙、晚上起来上厕所很多次、跌倒、又跌倒……
如果我们了解老化的过程,也许就能在某个时刻,提早认知到「啊!他老了!」并且提前做出心态和行为的调整。
这本<老后使用说明书>,书名看似俏皮,但却实际地描绘出每个人老后所产生的种种变化。书中提到的16种行为,都是在临床上非常常见,而且可能会被家属或照顾者认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经过作者用心的说明,让我们发现这些行为,不只是老年人生理上的退化,更包含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或不适应。
阅读此书,不禁让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是「老」,同时更能够有方向和方法去面对老化、适应老化。
未来,台湾老年人只会愈来愈多。与老年人自在相处,是现在每个人都要开始练习的功课。
诚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
不是「照护」、不是「保护」;而是「守护」!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 执行长
李若绮
会内有位同事申请留职停薪,专心照顾、陪伴罹患癌症末期的母亲,最近听她分享了一段生活插曲,某日,正当她卖力拖着地板时,坐在一旁的母亲突然看着她说:「看妳这样子,我心里觉得好怪喔…。」同事逗趣又撒娇的回母亲:「舍不得看我辛苦呀!」想不到母亲的答案却是:「觉得我自己真的没用了…。」
其实,这位同事在照顾母亲期间,一直很重视「维护」母亲的自主权与价值感,只要母亲体力许可,都还是让母亲继续以往负责的家务,包括骑车上市场买菜、煮晚餐…,就是希望让母亲不要有「我生病了」=「我没用了」的失落感,但想不到拖个地板,还是引发了母亲的感叹。同事赶紧安慰母亲:「唉呀,不是说好了,体力活我来做,需要『技术』的,像是煮饭、买菜还是要靠妳呀!」
听了同事的分享,让人再次深刻感受,真正可怕的不是癌症或老化,而是因生理功能退化后,以「照顾」、「安全」为前提,被陆续「剥夺」的各种能力,最后甚至连存在感与价值感也都失去了。
回想这些年,我与伙伴们在长者服务领域上,一直希望让社会大众与长者本身都能跳脱、翻转传统对老人:不好相处、难沟通、什么事都做不好,还可能带来危险…等等印象;进而相信只要能理解长辈生理情况,并给予更多的支持与陪伴,老人家其实可以更自立、自主的生活,也才能健康快活、乐享暮年。
所幸,随着高龄议题越来越受重视,社会大众们也越来越能改变对「老」的看法与态度,并愿意以「同理心」来思考长辈处境,进而改变相处方式,但是,当我们没有真正面临生理机能退化所带来的生活或心理巨变时,很多的「同理」,其实只是一种「想像」,所以,我们以为在重听的长辈耳边大吼说话是一种体贴,却可能造成长辈的不舒服;我们用清淡食物来照顾长辈健康,却可能让长辈食之更无味,越吃越少,营养也跟着不足……。
为了让更多人能理解长者生理功能退化后所带来的不便,我们的团队也特别研发一套穿戴教材,透过老化眼镜、音阻耳塞、驼背背带、足托器…等设备, 让社会大众亲身体验、感受看不清、听不明、走不快…等生理退化状态,同时搭配爬楼梯、购物、搭公车…等日常生活场景,让体验者们可以更深刻感受长辈日常生活中随时在面临的困境,以及自己的无心之为可能带给长辈的伤害或危险。曾有位公车司机在体验的心得分享中提道,「终于知道自己一个小小踩煞车的动作,对许多老人家来说,都是莫大的『挑战』。」
除了穿戴体验外,我们也带老人家追梦、圆梦,让大众看见并相信长者依然拥有的活力与能力…,社会大众对「老化」的状况有更多的认识与理解,也才有机会创造真正的高龄友善社会。
而此刻,拜读着平松类博士的新作《老后行为说明书:解读父母最需要你了解的16种行为,让相处和照顾更顺利》,我时而点头认同、时而对于获得实用知识而兴奋,更忍不住想马上和团队伙伴们分享,不只是因为平松类博士的写作的目的和我们一直努力希望透过理解,进而真正同理的高龄友善社会方向相同,更因为全书容易阅读且具高实用性。
书中没有难懂复杂的医学语言,却有着医学根据支持的各种建议,更让我感佩的是,书中许多观察到的老化真相,很可能连长期与长辈相处的家人或照护人员、社福人员都不一定会发现,例如,在《行为【6】不爱讲话又冷淡》篇章中提到,因为声带跟协助发音的肌肉衰老,让发声变得比较困难,会让部份长辈变得沉默,我们却可能以为长辈内向不爱说话或难以亲近而忽略了关心;反之,对于愿意开口的长辈则是与之讲个不停,却又忽略长辈藏在话语之下的「辛苦」。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在每个篇章后面的「重点摘要」,以条列方式简明呈现「老化的真相」,再搭上:周围人容易犯的错误、正确应对方式、预防方法、若已有这种情形…等小条目加强读者印象,更有助于将书中各种老化知识与因应建议确实运用于生活中。
长辈们需要的,不是最高等级的「照护」,不是无微不至的「保护」,而是愿意伴随同行的「守护」,守护长辈的健康、梦想与尊严;守护的第一步,就是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若您还总是苦恼着不懂家中长辈的言行、总还是气恼着被激怒的自己,或许,您可以选择从翻开这本书开始,踏上认识老化真相之路。
--------------------------------------------------------------------------------------------------------------
照顾爸妈好情绪 健康老化不脱序
台安医院心身科暨景美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高阶管理学程助理教授
台湾精神医学会暨台湾老年精神医学会专科医师
许正典
「苦(许的台语发音)医师我跟您说喔,我85岁的老妈最近几个月又不太对劲,上午明明说心情很闷想出去走走,急急忙忙穿戴和准备好外出东西,却又说懒了不要出去;晚上9点说肚子饿了,催促我去买宵夜,等我兴沖沖买回家反而告诉我累了要去睡觉了;讲话大声讲也听不到,还怪我对她没耐心脾气不好;一直叫我做东做西,但自己最后都不要;晚上不睡说要是关心我,不是要帮我盖被子,不然就叫我陪她去找过世多年的老爸…。再不好好处理老妈的怪异行为,下次可能就换我要来看医师您的忧郁门诊啦…」以上这些情节都是周而复始反覆在我的「高龄身心医学特别门诊」这十几年来不停地上演中,一面聆听老人家的委屈陈述,一面安抚照顾者的陪伴心酸,而我则是耐心持续扮演着柯南和阿信的双重角色医师甘苦自调,怡然自得啊!
的确,从2018年4月起台湾正式进入高龄社会后(老年人口超过14%),各种老年议题(长照医疗、高龄友善环境等)更是如火如荼地讨论开展中。其实邻近我国的日本早在1994年就进入高龄化社会,且在2005年就处身在超高龄社会(老年人口佔20%以上),所累积丰厚的高龄照护和老年关怀临床与实务经验最值得我们借镜和效法。坊间一般医普书籍都是专科医师书写自身领域的专长经历(如内科描述老菸枪或老心肝、妇产科讲述更年期或年迈妇等),要是谁想包山包海全科通论,最后可能会落得「从外太空谈到内子宫」的不够专业之讥。但这本由日本眼科名医所着的「老后行为说明书」,深入浅出的务实内容却让我啧啧称奇及惊喜连连;本书鉅细靡遗地从超过10万人次的高龄患者诊疗经验中,精辟剖析而完整呈现老人家常见的16种困扰行为。原本还以为眼科医师大概只是讲讲白内障或老花眼等老人常见眼科毛病,最多再带到和老人眼力退化需要做好的相关生理照护和功能维护;想不到平松类医师具备超好的眼力和脑力,看到了眼睛这灵魂之窗在老后被打开的诸多「行为业障」,也只有这么丰富的用心观察和用力诊疗(心眼深),才能描写出这么多面相的老人行为背后原因和发生结果(心机重),进而协助照顾者们改善对应方式和做好预防建议。
正如同本书作者的初衷所言,是希望这本「老后行为说明书」能够提供老父母最需要我们了解的真正老化相关课题而不是故意或有意的行为表现,让相处陪伴更优质,让照顾照护更顺心顺利,也恰好唿应我的另一本书(请参阅拙作:《不老陪伴指南》)所揭示的精神,都希望有幸做为子女的我们能「照顾爸妈好情绪,长伴快乐不显老」。当亲爱的老人家变得难相处该怎么办?请记得作者把「视病犹亲」反映为「视亲犹病」,如果老化是一种病,那就好好应用书中的生理医学和精神心理学,来了解真正老化的病因,学习作者累积超过10万名诊次的大数据经验,演算出正确的解读应对及改善方法。老人家在包容支持体谅辅助的优质陪伴下,就比较不会再为身体老化所苦,更可重新找回最初建立家庭的温馨和享受人生再次绽放的健康生活;而作为子女们也可从日益改善的互动和相处中,建立中年自信的自我成就,也能维持和父母小孩亲密关系适当平衡,有道是「头过身就过」,不再为照护陪伴所苦,让脾气情绪变好,身体也会自然好啊!
这边我对平松类这位「非典型」眼科医师能结合心眼的看诊功力予以高度评价,也提醒我们专科医师及医疗专业人员,在面对高龄海啸来临时要培养医学院所教导的「全人医疗」能力;各专科医疗在老人医学中是要跨领域学习和多团队支援,也惟有透过「眼、耳、鼻、舌、身、意」所谓身心医学的实践,方能解开老化给老人「六根不净」之困惑与误解。书中跟「眼」相关的行为:走路悠哉闯红灯,爱看购物频道或色情网站而容易被诈骗;跟「耳」相关的行为:不想听会假装没听见,突然大声吼叫或那个这个不认真讲爱指点;跟「鼻」相关的行为:没自觉却很严重的口臭,不断吐痰又动不动呛到咳嗽;跟「舌」相关的行为:会在家人辛苦做好的料理上狂洒调味料,恐惧变瘦却一直变小的食量;跟「身」相关的行为: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跌倒,明明没有甚么积蓄却爱乱花钱储物;最后跟「意」相关的行为:把屎把尿睡不好,明明已约定却忘得一干二净。
人生的最初及最终的两阶段:孩童和老人,都是学习的阶段,活到老也要学到老。我的老师也曾告诉我:「老人是学生也是老师,老人更是老学生」;老而好学,不亦乐乎,每天有得学,快乐得不得了,那里还有这么多的恼人困扰。感恩上天给了我们号称「万物之灵」的躯壳,在使用了六七十年之后,是否也要好好学习如何保养维护?就像是每一辆骨董法拉利或保时捷车,需要我们正确了解与用心感受在厚重引擎声响下的迷人魅力;只要我们认真阅读这本老人行为SOP,按照上面行为指南的建议并确实执行,就能把高龄危机变成熟龄生机和逆龄商机,协助陪伴我们亲爱的父母及老人家们,开心放心悠然自驾驰骋于「虽然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的乐龄人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