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

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我认知
  • 成长
  • 心理
  • 孤独
  • 迷茫
  • 人际关系
  • 自我探索
  • 原生家庭
  • 情感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当网5颗星好评推荐

  老是羡慕别人成功?
  总是怨叹爱不对人?
  都拚成这样了还像个鲁蛇?
  为什么?其实答案一直在身上,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都20、30岁了,每天面对镜中那个名为「自己」的人,
  你真的知道是谁吗?
  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还是说,你完全知道,却还在等待奇蹟发生?
  勇敢一点吧,看得清自己,才是改变的开始!

  八Ο后超人气心理谘询师 大将军郭,
  舍弃冷冰冰的专业术语,剖析日常平实案例,
  以犀利、一针见血的口吻,教你勇敢认识自己──
  这一切不是为了「修正缺陷」,而是为了好好地「接纳自我」。

  ~欢迎来到超人气心理谘询师的人生相谈室~
  看得清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

  ﹝你不是拯救者,也不是受害者﹞

  1.    为何我总是爱得伤痕累累,却又放不了手?
  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承担,当你把渣男(女)的人生也一肩扛时,
  事实上是强化自己的「拯救者」形象,也等于剥夺了他的自我成长机会。
  你又不是生来救地球的,没必要给自己铐上道德枷锁。

  2.    同事爱抢风头、主管又瞎,总之我就是怀才不遇。
  你可以觉得全世界都与你为敌,沉浸在受害者的淡淡哀伤里;
  或者干脆积极做点什么改变现况,让自己咸鱼大翻身。
  虽然凡事怪罪别人的人生比较轻松,但演久了还是会腻。

  ﹝伤疤会留下,但痛的感觉要淡化﹞

  3.    我以为自己早就忘了,但还是好怕遇见当年霸凌我的同学……
  处理过往伤痛的第一步,就是承认的确受伤了,
  然后尽情宣洩,告诉自己: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了。
  碰触压抑已久的心结,抚平过程虽然痛,但终究要学会跟创伤共生。

  4.    女神没拒绝,也没发好人卡,等久了就会是我的吗?
  一个给不了你现在的人,通常也给不了未来。
  不求回报的守候让人钦佩,但这不代表爱情就应该多看你一眼。
  及早从备胎状态退场吧,长痛不如短痛,清醒才有机会遇到对的人。

  ﹝容许自己不完美,人生岂是一把定输赢﹞

  5.    一直朝着目标前进,却忽然觉得那不是我要的……
  励志专家都说,人生一定要有目标,否则无法靠岸。
  听起来没错,但生活有时就是会出现吹不散的徬徨、不确定感。
  其实有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而开启了更多可能性。

  6.    「啊~错了,我怎么这么蠢!」
  太多人说:你要小心、要谨慎、机会不等人、差一点就差很多……
  所以不小心犯了个错,就好像成功毁掉自己,坠入万丈深渊。
  但谁不是在错误失败中摸索、尝试,才逐渐成长的呢?
  给自己一个容错空间吧,没有什么非完美不可的理由。

专业推荐

  「20几岁就定位」畅销书作家、心理谘商顾问/水淼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陌路花开》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内容: 《陌路花开》 一卷关于时间、记忆与遗忘的宏大史诗 简介: 《陌路花开》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它更像是一场穿梭于时间迷宫的意识旅行,一次对人类集体潜意识深处的温柔勘探。这部作品的核心,围绕着一个架空的、名为“永恒之城”的古老文明展开。这座城市伫立在时间河流的岔口,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的辉煌、古希腊的理性与未来主义的冰冷,象征着人类文明在寻求永恒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故事的主角,伊利亚,是一名“时间织工”——这个古老职业的职责是维护城市核心档案馆的“记忆之河”的顺畅流动。这条河流并非由水构成,而是由数万亿个被遗忘的瞬间、未完成的对话和消逝的情感编织而成。然而,在一次例行的维护中,伊利亚发现了一条断裂的支流,这条支流似乎指向一个被整个文明集体抹去的“零点事件”。 历史的断层与记忆的重量 永恒之城的人们信奉一种“有选择性的遗忘”哲学,认为只有主动抛弃痛苦的记忆,文明才能持续进步。他们通过一种被称为“暮光仪式”的社会机制,定期净化集体记忆,确保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受控的、乐观的停滞状态。但伊利亚的发现揭示了这种“和平”的脆弱性——被遗忘的碎片并未消失,它们只是被压缩、沉淀,形成了一种比痛苦更难对付的“虚无的引力”。 伊利亚开始秘密追查零点事件。他的探寻将他带入了城市的深层结构:那些被封锁的、记载着“非主流历史”的地下图书馆,以及由一群坚持“完整记忆”的异见者组成的“守夜人”社群。守夜人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他们通过采集城市遗留下的“情感残骸”——比如一张折叠的纸条、一首走调的摇篮曲,来重建那些被系统性删除的历史片段。 符号的解码与情感的复苏 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精妙的象征和符号系统。例如,城市的供能系统依赖于一种名为“共鸣晶体”的矿物,这种晶体只有在强烈、纯粹的情感冲击下才能高效运作。当集体记忆被清洗后,晶体开始衰减,城市的光芒也随之暗淡。伊利亚必须学会解读这些符号:如何从一段沉默中听见未说出口的誓言,如何从一块腐朽的石雕中感知到失落的爱意。 在追寻过程中,伊利亚遇到了莉娜,一位来自外部世界(一个被永恒之城视作“混沌之地”的外部世界)的考古学家。莉娜的研究方向是“非线性时间叙事”,她认为时间并非直线,而是由无数平行的、可以互相影响的“时间泡泡”构成。她的到来打破了伊利亚世界的确定性。莉娜带来了关于零点事件的线索:那并非一场灾难,而是一次关于“自由选择”的伟大实验,其结果是文明的创造者们集体选择了放弃个体痛苦的权利,以换取群体的稳定。 哲学的辩论与命运的抉择 《陌路花开》的后半部分,从冒险转向了深刻的哲学思辨。伊利亚和莉娜必须决定:是否应该将完整的记忆——包括那些令人心碎的真相、无尽的遗憾和不公的毁灭——重新注入记忆之河?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将把城市带回那个充满冲突和悲剧的原点?还是说,只有完整地拥抱人类经验的所有光谱,文明才能真正获得新生,而不是永恒的假寐?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城市中不同派系的观点进行辩论: 1. 建构派: 主张记忆是工具,应当服务于进步,删除负面是效率的体现。 2. 原貌派: 坚持记忆是灵魂的根基,完整性高于一切舒适感。 3. 调和派: 提议建立“情感博物馆”,将痛苦封存,但允许后人凭吊。 高潮与余韵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记忆之河的中心——“静默之井”。伊利亚必须在“重构”与“维护现状”之间做出选择。他最终的选择,不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流动性”:他没有强行注入所有被压抑的记忆,而是释放了那些能够引导未来方向的“微光碎片”——那些关于勇气、牺牲和未尽善意的瞬间。 《陌路花开》的结局是开放而充满希望的。永恒之城的光芒不再是那种冰冷、均匀的白光,而是带上了温暖的、跳动的杂色。它不再是“永恒”的,而是“演化中”的。人们开始学着与自己的阴影共存,开始珍视那些曾经被视为错误的、不完美的经历。 本书以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探讨收尾: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忘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选择记住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带着那些记忆,继续向前。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碎片中寻找整体、如何在遗忘中重获人性的史诗。它邀请读者反思自身记忆的结构,以及我们为了寻求安宁,究竟愿意牺牲多少真实。 主题: 时间哲学、集体无意识、记忆的伦理学、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文明的停滞与重生。 风格: 融合了硬科幻的精准描摹、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营造以及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深度。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语言精致,意象丰富,犹如在宏伟的废墟中寻找一朵盛开的野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将军郭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谘询师,网路人气作者。8年心理谘询经验,致力于性感又实用地传播心理学知识,专业而又通俗地吐槽点评,精准而无痛地治癒大众。微信公众帐号「我们心里都有病」。
 

图书目录

前 言  为什么我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Part 1  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
你期盼的事情,如果真的会发生,早就发生了。
当一切都没有如愿,你就承认吧,回头是岸。

你完全知道该怎么办,只是不愿接受
选错也不会怎样,逃避才真会误事
别总扮演受害者,这脚色太消磨心力
你对谁都好,就是对自己太差
摆脱社交恐惧症,从坦承开始
反覆分手复合,只会削弱亲密关系
你不是生来救地球的,没必要自铐道德枷锁
没有完美恋人,只有最合拍的另一半
有时无法恋爱,和爱情本身无关
愈缺什么,愈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
内向无罪,绝对能是你的独特优势
慢下来,是为了迎接「更快」的时刻
嫉妒是双面刃,昇华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Part 2  为何有些伤你就是忘不掉?
当你在记忆中再跟当时那个孩子相遇时,请记得告诉他,
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力量、强大的人。

强大的人并非没受过伤,而是懂得解开心结
人生是自己的,哪需要照别人的剧本
分手以后,美好请留在上一季
童年会伤人,怎么做才能走出阴霾?
冷暴力是人性,理性沟通就能化解
你努力变得更好,就是为了找个人将就?
给不了你现在的人,也给不了未来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反而有更多选项
安全感不会从天而降,你得点滴累积
没人有义务照顾巨婴,别忘记对自己负责
自己不说,别渴望能有人猜透

Part 3  看得清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
我在问自己,也在替所有可能会遭遇改变不了的生活的人问:
如果你根本过不了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那么还能怎么办?

为何愈担心的事愈容易发生?
其实我真的不想围观你的幸福
人人都有烦恼,这是这世界最公平的地方
就算受恶意攻击,也别让自己深陷其中
什么都不费力的人生,真的是你要的吗?
就算现实将你打趴,至少还能蹲下来看世界
要出门就拖拖拉拉、提不起劲,该怎么办?
不必事事完美,请容许自己犯错
也许星座说的都是对的
 

图书序言



你对自己可能有些误会


  无论是做心理谘询还是与读者聊天,我最大的感触是:很多人的烦恼其实来自于对自己的「认定」。

  他们通常在清楚细腻地描述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后,就作出总结,「我就是太内向,所以才经常受人欺负。」「要不是他屡屡背叛,我不会这样!」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陪女性友人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让她描述一下自己的症状。她说:「我头晕,没精神,食欲也不好,你看看,我应该是感冒了!」

  医生没有像对其他病人一样听心率,看眼皮,而是无动于衷地看着她问:「你都给自己诊断了,还来找我干什么?」顿时气氛很尴尬。

  凭着自己的经验给自己诊断,有什么不对吗?

  一开始我觉得医生说话很不友善,后来当我成为一名心理谘询师后,越想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当你的身体出现问题去求助医生,在医生了解情况之前,你告诉他「我得了流感」。你的自我诊断如果不正确,误导医生事小,而误导自己却是一件大事。有可能你只是这两天累了,稍微休息一下就会恢复,医生根本不需要给你药物治疗;也有可能你患了严重疾病,症状才刚出现,但是医生受你误导,仅仅只是开了些感冒药,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当你内心苦恼,向他人求助的时候,也同样会出现这种自我诊断的情况。其中当然也会有误诊自己的时候。比如,「我失去了他,这辈子再也不完整了!」「身边人都看不起我,是因为我学历低!」甚至直接为自己安上各种病症,「我有选择困难症!」「我有拖延症!」「我有社交恐惧症!」「我得了抑郁症!」

  事实上,你的为人以及目前面临的这些问题,真如你所说的那样吗?

  你会觉得你对自己应该是最熟悉,最了解的。你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遇到了怎样的问题,甚至也知道自己怎样做才会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当你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怎样做才会更好的时候,你真的能想清楚这些吗?如果你真的能想清楚,就不会选择阅读这本书,或向专业心理谘商人士求助了。

  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只是你以为你看到的那个自己而已,正如本书书名一样《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

  也许实际中的自己与你对自己的描述差异很大。如果你只是多愁善感或最近情绪不好,却把自己误诊为抑郁症,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我们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可糟糕,可美好。如果你只是把自己局限于自己总结出来的定义和因果关系中,就可能一直会在内心的「苦海」中挣扎。

  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追溯到你很小的时候。小时候,我们在对自己形成评价之前,是通过身边的成年人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即别人说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就会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更重要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人和事都在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的态度和对待方式不仅塑造了你的自我概念,而且会通过自我概念引导行为的作用,来塑造一个实际的自我。也就是说,当你认定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你的行为表现也会倾向于你认为的那个自己。

  现在,你已经长大,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怎样才能摆脱烦恼,过得舒心,称心。你爱发脾气是因为你性格使然,无法改变吗?你之所以逃避是因为你得了选择困难症吗?你为什么爱得伤痕累累却总是放不了手?在生活中你为什么总是扮演受害者?

  你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有些误会——大将军郭发现了问题所在。澄清误会,给自己一个更恰当的评价,然后改变不满现状,过快乐生活——我想应该是你读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大将军郭弃冷冰冰的专业术语,剖析日常平实案例,以犀利、一针见血的口吻,教你勇敢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很多人对现状不满,或许连他们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潜意识中不想改变,还是不知道如何改变。对于前者,她在书中为你剖析原因;对于后者,她给出了具体的自我优化方法。你将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听听大将军郭怎么说吧。

  ◆为什么我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以前我翻来覆去做同一个梦,梦里我是铁马金戈的带兵将军,指挥着万马千军,杀敌无数。我向往梦中的生活,骏马一匹,盔甲护身,长刀短剑,旌旗猎猎,收复城池,扩展疆土。

  然而,这註定实现不了。好长时间我也没琢磨明白,这个梦跟现实生活有什么特别的联系。

  朝九晚六的现代生活中,我是一名心理谘询师。从研究生阶段至今的八年,我接触个案数百,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在安静的谘询室里,倾听他们的人生。我见过癫狂,闻过悲伤,手里的纸巾沾染过他们的泪水,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让他们走出头顶笼罩的乌云,重见晴天。

  有时我想起找我谘询的人们,脑海里总会出现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他们之中有人在情爱中摸爬滚打,自认清醒理智,但却总向不值得爱的人臣服;有人已经而立之年,以为自己刀枪不入,但每每想起童年创伤却还是脆弱痛哭;还有人辗转多个城市生活,换过各种类型的工作,仍然不知道真正要的是什么,不停地做无谓的尝试。

  他们对我说:我竟然不是我以为的那个样子,我是怎么变成了如今的自己?我又能做些什么让自己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

  在一次次陪伴他们梳理过去的往事和现在的经历时,我更加明白了这些疑问背后的症结所在:不论岁月的年轮刻画了多少圈,他们对自己的了解却没有由表面深入内里,一寸寸加深,抑或被一些表象迷惑,因而从来没照见过真实的自我。

  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我们怎么确保所有努力都朝着对的方向?如果连自己都没有看清,又怎么能清醒地看待世界和他人?

  这感觉就如同有一天你在镜子前发现一张陌生的脸,而那个人真的是你自己。

  这种惶恐和疑惑并不是必然,你原本可以对自己有更透彻的领悟,你原本可以过上更平顺美好的人生。现在发现并不算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一个就是现在。而认识自己、熟悉自己,从这一刻开始都还来得及。

  如果每个人都能早一点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短处,或许就不会让自己暴露在易受损的环境当中;如果能一早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或许不会再纠缠和挣扎于自卑之中无法自拔。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遇到困惑、感到迷惘,我们能快速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不浪费光阴、不磨损自我。

  以前,我们愿意花费大把时间去了解一座陌生的城市,消耗巨大精力去接触一个陌生的人。现在,又有什么理由不多留给自己一点温柔,去熟悉、亲近真实的自我呢?

  当我再想起那个梦,忽然找到了它反复出现的暗示所在。虽不能穿越回战争年代,但我依然可以成为带兵领将的将军,笔是我的武器,文字是我的快马,而我想守护的是在生活中困顿的人们,我要斩除的是他们心中对自我的陌生感。征服城池远不如征服自己有意义,而开疆拓土意味着不再被虚幻的自我蒙蔽,为自己争取更宽阔的人生之路。

  这是我在谘询室以外能做的最好的事,把真实的心路历程变成文字,愿它们成为你的铠甲,保你周全,也愿它们变成你的武器,帮你照见自己。

  毕竟,这一生没有什么比了解自己更重要的事了。唯有一个通畅的自我,才能抚平内心的褶皱,翻越生活的沟壑。

「20几岁就定位」畅销书作家、心理谘商顾问水淼

图书试读

◆别总扮演受害者,这脚色太消磨心力

生活中总有一类人,觉得过得不太好,就一定是别人的错;没有过得更好,就一定是被人迫害。社会有问题,他人是地狱,就好像所有人生下来的使命都是要陷害他,全世界都与他为敌。

我有个好哥儿们最爱的论调就是怀才不遇,每次说起工作,他都气愤跺脚。不是主管有眼无珠,就是同事抢他风头,总之这几年换了好几份工作,都不适合他。他总爱将「不是我不行,是周围人都排挤打压我」挂在嘴边。

还有一个好姊妹,恋爱经验丰富,坦白讲是分手经验丰富。每一次分手都要把前任数落得狗血淋头,不体贴、不上进、控制欲强等,说到底,都是对方不好。她最爱说的话就是「要不是前任渣男耽误了自己,早就嫁人生子了。」

生活里这样的例子遍地开花。

这种心态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常见又最难根治的病症之一,可以统称为「受害者症候群」。

他们最爱在生活中倾情演出受害者、弱者等类似苦情角色,并且入戏太深,陷入了荒诞的逻辑之中。

「薪资不高是因为这个行业薪资水准低。」

「我没升职,同事升了,还不是因为他靠关系!」

「谈恋爱总是吵架,都怪男朋友不争气。」

他们的现状一定是惨烈的,我没有想让谁在悲戚生活中掩耳盗铃,我确实能看到这些人过得不如意。可是,然后呢?

把问题统统扔给别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样就真的没问题吗?作为最关键的当事人,真的能置身事外,挥一挥衣袖却不沾一片云彩吗?

如果我们认为从来都不是我们的错,就不需要为它负责,如果不需要为它负责,那我们就始终是受害者,永远无法翻身。

抱持着受害者心态,你会在内心逐渐扩大自己遭受的不公平,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受害者,每天生活在抱怨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看似不理性又有很多坏处的心态,最开始是因为它能给予我们暂时的保护,这种保护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急状况时,我们的内部心理活动会产生一种适应性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的平衡与稳定。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自己的内疚,也能避免无力感所带来的自卑。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快速通道”,教我如何一下子就“通透”自己。毕竟,谁不想少走点弯路,更有效率地认识自己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不提供答案”这件事本身。它没有列出“认识自己的十个步骤”,也没有给你一个“自我诊断表”,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让你自己去进行这场漫长的“自我审视”。它就像一个温和的引导者,不强迫,不干涉,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或者呈现一种情境,然后让你自己去摸索。书里那些关于“选择”和“放弃”的描述,尤其让我触动。我们常常会为自己曾经的“放弃”感到懊悔,觉得如果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现在的生活会有所不同。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当时我们最真实的需求和考量,即使是“错误”的选择,也塑造了现在的我们,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经验和智慧。它鼓励我去拥抱那些不完美的过去,去理解那个曾经做出那些选择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批判和否定。这本书没有给我“解决之道”,但它给了我一种“和解”的可能,让我学会与那个“陌生”的自己,进行一场温和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不羁”了。没有那种一本正经的论调,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学探讨,更没有生硬的说教。它更像是和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辈在聊天,他会分享他的经历,他的观察,但他不会强迫你接受他的观点。他会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让你在哈哈一笑之余,又能从中体味到深深的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我们如何用“应该”和“必须”来框住自己,然后又抱怨自由的缺失。这种矛盾,简直写得太真实了。我们一边渴望不受约束,一边又主动给自己戴上枷锁,然后还觉得自己是被迫的。这种自我欺骗,往往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学会的“生存技能”。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地割开这些伪装,让你看到背后那个更赤裸、更真实的自己。它没有给你“解药”,但它让你清晰地看到了“病灶”。我读完之后,并没有立刻变得“脱胎换骨”,但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留意那些“不应该”,开始尝试去质疑那些“必须”。这种微小的改变,我觉得比任何宏大的宣言都要来得有意义。它不是那种瞬间让你醍醐灌顶的书,它更像是陪伴你一路前行,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一些启发,在你懈怠的时候,给你一些动力。

评分

这几天我沉浸在一本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的书里。老实说,一开始看到书名《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我以为是什么心灵鸡汤,或者教你如何“认识自己”的指南。我脑子里已经预设好了那些循序渐进的练习,什么记录梦境啦、写情绪日记啦、进行自我对话啦,说不定还会有什么“认识内在小孩”之类的章节。但读了大概一半,我发现这本书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一些故事,一些关于人生选择、关于成长阵痛、关于我们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经历。这些故事并不惊心动魄,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些微小的挣扎、那些不经意的妥协、那些偶尔闪现的顿悟,都仿佛是我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是我身边人正在经历的。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现在的生活,为什么我们会有现在的样子?是不是在某个时刻,我们放弃了某个可能,选择了另一条看似更稳妥的路?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也没有强迫我接受某种观点,它只是像一面镜子,让我去照见自己,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绪和想法。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停下来,发呆好一会儿,脑子里会涌现出很多过去的片段,那些已经模糊的记忆,在书里某些触动下,又渐渐清晰起来。它没有给我“解决方案”,但它给了我一种“重新审视”的机会,这本身就很有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看戏”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想着看看作者怎么把“陌生人”这个概念玩出花样来。你知道的,我们总是在跟各种“人”打交道,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过去的自己。但“自己”这个“人”,感觉是最熟悉也最陌生的。这本书就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用大道理来压我,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叙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对号入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习惯”和“惯性”的描述。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主动地去选择,而是被一种强大的惯性推着走。就像一个惯性定律,一旦开始运动,就很难停下来,除非有外力介入。这本书里的“外力”,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那些细微的、被我们忽略的瞬间。也许是一段对话,也许是一个画面,也许是一种突然涌上心头的情绪。这些瞬间,像是小小的石子,投入我们平静(或者说死寂)的生活之湖,泛起层层涟漪。我读到某些地方,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问自己:我现在的很多行为,是真的出于本心,还是仅仅是习惯使然?我是否被过去的成功或失败所束缚,而忘记了重新出发的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观察者,它不评判,它只是呈现,让你看到那个隐藏在习惯背后,或许是你久违的,又或许是你从未真正认识的自己。

评分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动,是那种潜移默化的。我并不是那种会突然“觉醒”的人,我更像是温水煮青蛙,然后有一天突然惊觉自己已经被煮熟了。这本书就像那一锅温水,它不疾不徐地渗透进来,慢慢地改变着我看待事情的角度。我一直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底线、自己的追求。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在过往经验中构建出来的一个“版本”,是一个“安全模式”。它可能包含了我们成功的经验,也包含了我们害怕失败的阴影。而书里那些情节,那些人物的抉择,总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那些我刻意回避或者不愿承认的部分。比如,书中某个角色在面对一个绝佳的机会时,却因为害怕失去现有的安稳而选择退缩,当时我读到这里,心头一紧,立刻联想到自己过去几次类似的选择。我当时觉得是“成熟”、“理智”,但现在回想,是不是也包含了深深的恐惧和对未知的不安?这本书没有批判,没有指责,它只是呈现,然后让你自己去体会。它让我明白,我们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自己,不是因为天生的设定,而是无数个选择累积的结果,而这些选择,往往都暗藏着我们最真实的渴望和最深的恐惧。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刻变得“更了解自己”,但我有了一种新的好奇心,一种想要去探索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的冲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