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运动 40岁以后的运动不一样!:复健权威博士教你一天10分钟,健康活到100岁!

百岁运动 40岁以后的运动不一样!:复健权威博士教你一天10分钟,健康活到100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健康
  • 运动
  • 养生
  • 康复
  • 健身
  • 中老年
  • 百岁
  • 博士
  • 居家运动
  • 时间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守护健康的运动,有时也可能成为毒药!」
  40岁以后的运动不一样!

  请找出符合自身年纪与病症的「最佳强度」运动,别让运动变成伤害。
   从体能状态推测预期寿命CHECK!
  依年纪与病症选择最佳运动与强度CHECK!

  40岁的你,请理解并接受:
  ‧身体的肌肉量每年都以1%比例减少。
  ‧体力每年都在以10%的程度老化。

  活到100岁已是趋势,想将身体机能维持得更好、更持久。
  请做这套全球都在推广的百岁运动

  韩国全民健康导师、运动复健专门医学权威 罗永武博士
  (国家足球代表队、金妍儿、孙延在、朴世莉等知名选手的复健医师)
  专为40岁以上民众设计的百岁运动及复健法
  →全身伸展+强化核心+各部位及对症运动
  →简单、好入门、容易持续、受伤风险低
  →每天10分钟,培养健康活到100的好肌力!

  ◎中高龄者的运动祕笈
  老化是造成肌肉与骨骼系统疾病的原因,
  但错误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伤害更大!
  只要进行这一系列运动,
  就可以放松因错误姿势而紧绷的肌肉,
  同时强化因缺乏训练而萎缩的肌肉。

  ★每天10分百岁运动
  无论是谁都可以轻易上手,不需要担心受伤。每天只要花10分钟做这套12组动作的百岁运动,就可以训练到全身每个部位,让身体变得柔软又结实。

  ★百岁核心运动
  核心运动以训练身体最大中心轴为主要目的,从肩胛骨、腹部、膝盖直到脚踝。只要中心轴健壮,身体就不会晃动,能减少受伤机率。

  ★各部位及对症百岁运动
  全身肌肉是连结在一起的,只要有一个部位变虚弱,就会产生连锁效应。因此,要特别针对痠痛部位周围进行训练,重新调整身体的平衡,让身体免于受苦。

  ■ 40岁之后的运动,请务必遵守下列原则:
  1.相较于大量爆汗或者喘到无法说话的高强度运动,进行稍微有点难度的中强度运动,对防止老化与维护健康更有助益。
  2.建议进行不受场地与时间限制的,可以每天规律做一辈子的运动。
  3.与其为了健康强迫自己运动,可以简单舒适进行的运动,反而会有加乘效果。
  4.要做可以使用全身关节与肌肉的运动,借着这种类型的运动增强并维护身体的平衡。
  5.40岁之后,身体就会具备得到各种潜在疾病以及受伤的风险。运动过程中与运动后,都不可以出现感到疼痛的状况。
  6.从最基础的体能训练开始。当身体训练到某一个程度之后,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
  7.每个年纪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强度」。建议依照自己的年纪,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与强度。

  ■ 依年纪选择最佳运动
  20~29岁:依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运动。
  30~39岁:伸展运动、对心肺循环系统有帮助运动。
  40~49岁:高尔夫球、游泳、重量训练、瑜珈等运动。
  50~59岁:避免大量消耗体能的运动,建议做伸展运动、重量训练。
  60岁以上:适度进行重量训练,以及体操、保龄球、水中运动、桌球等运动。增加生活中的活动量。

  ■不同疾病的运动建议
  ‧肩膀痠痛:走路、慢跑、登山、水中走路、摇唿拉圈
  ‧椎间盘突出:走路、游泳、伏地挺身、徒手做体操、踏步机
  ‧嵴椎狭窄症:游泳、登山、水中走路、骑脚踏车、骑飞轮脚踏车、上下楼梯
  ‧膝关节炎:水中走路、瑜珈、徒手做体操、伏地挺身
  ‧膝盖半月软骨受损:水中走路、游泳、轻松的走路、骑脚踏车、徒手做体操
  ‧心血管疾病:走路、轻松的慢跑、徒手做体操

专业推荐

  物理治疗师‧网路红人三个字 SunGuts
  前台中荣民总医院复健科副主任 吴定中
  长庚大学物理治疗学系教授 林佩欣
  医学博士 张维新
  身体的专家 龚威亦
  (按姓氏笔画排列)
探寻身心之境:一部关于现代生活压力与内在平衡的深度思考 书名:静默的河流 作者:林若尘 内容简介: 《静默的河流》并非一本教条式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与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细致解剖。它聚焦于当代人普遍面临的“意义漂移”与“精神内耗”现象,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的喧嚣,重新锚定生活的核心价值。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河流蜿蜒的路径,从对现代城市化生活形态的冷峻观察开始,逐步深入到个体意识的微观层面,最终汇聚于一种寻求内在宁静与持续创造力的哲学思辨。 第一部分:迷失的罗盘——现代性的双刃剑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时间观与空间感。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效率至上”的现代性逻辑如何无形中压缩了个体的“无目的时间”——即那些用于沉思、放空和非功利性体验的时间。 我们审视了“连接”的悖论:在高度数字化的世界里,我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交流,但真实的连接感却日益稀疏。作者通过引用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关于“液态现代性”的论述,阐释了身份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如何加剧了焦虑,使个体不断地向外寻求外界的定义与认可。 书中不乏对当代消费主义的批判性反思。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拥有即是存在”的逻辑链条如何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欲望循环。我们购买的不仅是物品,更是短暂的“未来承诺”,而一旦承诺兑现,新的空虚便随之产生。 第二部分:意识的褶皱——内在的地图学 进入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人类的内在世界,试图描绘一张关于“精神地形”的地图。我们不再讨论具体的冥想技巧或情绪管理公式,而是探究情绪产生的底层机制。 这里引入了“认知负荷”的概念,解释了信息过载如何导致思维路径的僵化。现代人习惯于即时反应,却失去了“延迟满足”和“深思熟虑”的能力。这种习惯性的反应模式,使得我们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过度,却对自身深层需求的感知变得迟钝。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叙事自我”的建构与瓦解。我们每个人都在用故事来解释自己是谁,但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旧有的故事线往往会断裂,带来身份的危机感。书中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中关于“破碎”与“重建”的神话,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去审视个人经历的意义。它强调,真正的成长并非是修复裂痕,而是学会与裂痕共存,让它们成为纹理。 第三部分:静默的炼金术——重塑与回归 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在喧嚣中建立“精神庇护所”的哲学实践。这不是一个关于逃避世界的指南,而是关于如何在世界中保持觉知(Mindfulness)的深度探讨。 作者提出了一种“慢动作感知法”,鼓励读者将日常生活中的重复性活动,如行走、饮茶、清洗,转化为一种对当下瞬间的深度沉浸。这种沉浸并非为了效率,而是为了体验时间的真实维度——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消耗品,而是可供栖居的空间。 书中还探讨了“创造性中断”的重要性。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意识放松、大脑进入“默认模式网络”之时。我们如何设计生活,以便为这种无目的的游荡腾出空间?作者提供了对日程表和工作模式的另类思考,倡导“有节奏的停顿”,视之为生产力更高级的形态。 第四部分:关系的共振——从“我”到“我们”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高度个人化的社会中,信任的建立变得愈发艰难。《静默的河流》探讨了“脆弱性作为力量”的观点,认为真正的亲密关系建立在双方愿意展示未加修饰的自我之上。 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复杂人物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沟通中的“透明度陷阱”:我们以为说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但往往,沉默与留白才是表达复杂情感的关键载体。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安然”状态的理解上。它不是一种狂喜,也不是一种麻木,而是一种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的不完美与自身的局限性后,依然选择投入和关怀的生命姿态。 《静默的河流》适合谁阅读? 本书献给所有在信息洪流中感到精神疲惫、在追求成功路上迷失了初心的人。它适合那些对“更快、更多”的生活方式产生本能质疑,渴望进行一场深层次自我校准的思考者。它不会给你一个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但会提供一个坚实的、可以依靠的视角,让你学会如何与自己生命中最深沉、最真实的河流保持一致的流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永武博士


  身为大韩民国健康导师的罗永武博士毕业于延世大学医学大学的复健医学科,并在同一所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从1996年开始担任国家足球代表队的主治医师长达17年,曾经协助无数选手,同时也曾经是花式熘冰选手金妍儿、体操选手孙延在,以及高尔夫选手朴世莉的主治医师。

  罗博士于2004年创立韩国最初导入团体医疗体系的运动复健专门医院Sol hospital,将运动复健的专业知识介绍给一般病患,让很多人受惠。他将在照顾国家代表队与一般病患中普遍发生的各种状况与治疗方法,整理进本书中。

  罗博士目前担任大韩足球协会医务分科副委员长、大韩冰上竞技联盟医务委员会委员长、2018年平昌奥运义务专门委员、韩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协会(KLPGA)医务分科的委员,是名符其实的运动复健专门医学的权威,目前正活跃于韩国的各种活动。

  着有《不用动手术也可以治疗》、《运动把我的身体搞坏了》、《医师群建议的伸展运动》、《一天6分钟,男人的力量来自于伸展》(书名皆为暂译)等书籍。

译者简介

葛增慧


  左脑与右脑兼备的专业韩文译者。
  翻译领域涵盖工业/商业文件、线上游戏、文学小说。是阅读狂热分子,喜爱文字工作,也是韩剧的忠实观众。
 

图书目录

前言:为了100岁的健康,从40岁开始动起来!

PART 1    健康活到100岁,请问你准备好了吗?
I现在的你,身体情况如何?
1.从40岁开始,身体会发出警讯
2.寿命明明变长了,身体却在退化
3.身体被舒适的姿势搞坏了
4.身体的排列正在崩坏中
﹝我的姿势正确吗?﹞
II是什么导致身体的骨骼、关节与肌肉退化呢?
1.充满空洞的骨骼
2.正在被磨损的膝盖软骨
3.越来越虚弱的肌肉

PART 2    从40岁开始改变运动方式
I应该要开始还是停止运动呢?
1.在40岁遇见老化
2.越来越差的体力是个问题
3.修复僵硬又痠痛的身体
﹝检查自己的基础体能与预期寿命﹞
4.变得更年轻,更健康!
5.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运动重要性

II 40岁之后,该做什么样的运动呢?
1.像以前那样做运动,肯定会受伤
2.必须训练关节与肌肉的柔软度
3.能为身体带来力量的运动
4.训练身体中心的核心肌肉群
5.年纪越大,越要关注身体的平衡感
6.订立适合自己年纪的运动原则
﹝不同年纪需要的运动强度﹞
7.在受伤或痠痛时改变运动方法
﹝针对不同疾病的运动建议﹞

III现在马上开始
1.第一步就是离开椅子
2.运用空档时间,断续做运动就够了

PART 3    40岁开始的百岁运动
I「每天10分百岁运动」一路快活到100!
每天做10分钟百岁运动
1.W形手势伸展下巴/2.拧衣扭转手臂
3.扭转虚拟钢丝/4.双手W形伸缩
5.贴紧手肘上抬/6.弓箭步转身
7.伏地挺身/8.八方抬腿
9.骨盆倾斜运动/10.相扑选手走路
11.半蹲站/12.体操选手走路

II用「百岁核心运动」强化核心肌肉群
百岁核心运动
1.收缩肚脐/2.举手提臀
3.平板撑体/4.爬行姿势抬手脚  
5.手撑椅挺身/6.弓箭步举手  
7.臀部后推/8.扶椅侧抬腿  
9.双手交叉推膝/10.收缩肛门   

III用「各部位百岁运动」恢复身体的平衡感   
各部位百岁运动   
1.合掌旋转/2.推头拉肩颈   
3.伸懒腰抬腿/4.侧躺扭转扩胸    
5.猫式拱背伸展/6.俯卧抬身   
7.趴姿抬四肢/8.仰卧抬臀走路   
9.蹲马步扭转/10.坐姿扭转   
11.侧躺开合膝盖/12.开腿半蹲站   
13.伸展小腿/14.脚踝互推   
﹝个人化运动计画﹞

PART 4 对症百岁运动
I肩膀痠痛
1.手臂W形伸展/2.坐姿抬臀

II五十肩
1.旋转肩膀/2.伸展手臂与关节
3.背后拉毛巾

III肩膀旋转肌受伤
1.双手互推练腕力/2.单手拉弹力带
3.面墙伏地挺身

IV颈椎间盘突出
1.W形手势前后伸展下巴/2.四方向强化颈部肌肉

V手肘痠痛
1.伸展手肘与手腕/2.按摩手肘
3.手腕哑铃训练

VI腕隧道症候群
1.伸展手腕/2.爬姿伸展手腕
3.双手合掌互推/4.握杯上下伸展

VII椎间盘突出
1.坐姿收缩肚脐/2.桥式抬臀
3.趴姿抬手脚

VIII嵴椎狭窄症
1.弯曲嵴椎/2.猫式拱背伸展
3.坐姿伸展腰臀/4.躺姿抬身

IX侧腰酸痛
1.站姿侧边伸展/2.爬姿侧边伸展

X背部疼痛
1.手臂往前伸展/2.背部棒棍按摩
3.用滚筒按摩背部

XI膝关节炎
1.靠墙蹲站/2.坐姿伸展脚踝
3.躺姿抬腿/4.按摩膝盖

XI膝盖软骨软化症
1.泡棉滚筒按摩大腿/2.侧躺伸展大腿

XII足底筋膜炎
1.按摩足底筋膜/2.脚底按摩  
3.脚趾抓毛巾/4.伸展脚丫

XIII脚踝扭伤
1.脚尖写字/2.脚踝压枕

XIV阿基里斯肌腱炎
1.踮脚尖/2.半蹲伸展  
3.泡棉滚筒按摩小腿  

附录:每天10分钟的百岁运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前台中荣民总医院复健科技术组副主任 吴定中


  现代人因为生活及工作型态改变,手机、电脑不可或缺,衍生了许多骨骼与肌肉系统问题,导致长期姿势不良,有背痠痛问题困扰的人非常多,耗费巨大医疗资源,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

  最近有位牙医界朋友,右手手臂内侧的肌肉萎缩了,双手手臂的肌肉大小完全不对称,粗细差异非常明显。以我们的专业来看,他应该去检查右手内侧肌肉萎缩的原因,看看是否为颈椎的神经压迫,或嵴髓压迫,又或是肌肉病变所导致的。

  最近国内健身的风气非常盛行,大家都认为,自己经常腰痠背痛,一定是肌肉的力量不够,应该去锻鍊一下腰部的肌肉。又有一说,「颈椎肌肉无力」是造成肩、颈痠痛的原因!我是不是应该去把肩颈的肌肉锻鍊得有力一点,这样才能够承受工作的压力,肩颈的肌肉才不会痠痛?乍听之下,这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实上还是得寻求专业医师或是物理治疗师的诊断与评估,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痠痛」的问题!

  罗永武医师说:「身体被舒适的姿势搞坏了!」

  身体有206 块骨头形成支撑身体的骨架;还有650条肌肉,维持身体骨架的平衡,与协同骨骼产生身体各关节的活动。现代人对于肩颈痠痛及腰痠背痛有着错误的认知,以为这些问题都是跟肌肉的力量有直接的关系!其实,颈椎、腰椎或胸椎的病变,都跟「姿势不良」有极大的关系,因为长期不良的姿势,导致于嵴椎的结构受到不正常的过度压力,进而造成整个嵴椎的结构逐渐被破坏(如骨刺、椎间盘突出),压迫附近的神经、肌肉、骨骼系统,而产生痠痛、无力、萎缩。如果究其原因,并不全然都是跟肌肉的力量有直接的关系,肌肉无力可能只是不良姿势所造成的不当结果之一!

  「骨骼肌」对于人体而言,除了协助关节活动之外,更是身体储存蛋白质的重要场所,尤其当身体遇到压力或饥饿时,会将骨骼肌的蛋白质转为能量,提供身体继续运作。人类的肌肉随着年纪增加而逐渐产生功能退化,要维持高龄长者的生活功能,肌肉与骨骼系统的健全缺一不可;因此,随着年老引起的肌肉流失,可能进而造成衰弱,各项器官生理功能逐渐下降,若合併肌肉强度或功能的衰退,即为所谓的「肌少症」,是未来普遍要面对的课题。

  所以,选择适合及适当的运动,是维持身体骨骼与肌肉系统功能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不过度运动」,就不容易产生运动伤害。「选择适当的运动」,就能提供关节适度活动,与维持良好的关节及肌肉功能。适度的肌肉收缩活动,能有效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及「肌少症」。这些都是维持良好生活品质及活动力的不二法门。

长庚大学物理治疗学系教授 林佩欣

  要活得老活得健康,运动养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越早开始养成运动习惯,效果越好。本书从复健医师的专业观点,强调多数人较需加强的肌力训练运动,尤其是核心肌群,及年长后最需要的平衡能力,再加上可以解决中年后容易出现的各种疼痛问题的简单运动,非常具有可看性。

作者序

为了100岁的健康,从40岁开始动起来!


  终于进入了人类可以活到100岁的时代。人们为了舒适的老后生活,努力积极地储蓄、买保险、投资基金,然而,好像忽略了为老后生活准备「健康」这个项目。

  进入老后生活之后,「活得健康开心」会比「活了多久」重要。很多人在退休后,才发现生活中的最大支出竟然是医疗费用,而且远超过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支出。因此,投注心力经营健康,就等同于建构稳定的老后财务结构。

  为了健康的生活,需要禁菸、饮酒不过量、不暴饮暴食、规律起居、减压、管理血压等,需要关心且遵守的项目实在太多了。在这些大小项目里,最重要的无疑是运动。运动是健康的亲密伙伴。

  然而,有太多人不知道该怎么运动,或者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总以为只要认真努力就可以了。

  40岁之后,需要改变运动的方式。过于频繁劳累、需要流满身大汗的运动方式,反而容易让身体受伤。如果让过重的人马上开始做阶梯运动,必然会造成膝盖的负荷,在重训时进行仰卧推举(Bench Press),也会不小心拉伤肩膀的肌肉;腰部本来就比较弱的人,踢足球时也会不小心变成椎间盘突出等。这些错误的运动范例,都起因于没有多加理解正确的运动方法。

  这让我决定撰写本书,介绍40岁之后一定要知道的养生知识与运动方法。我以过去三十年在门诊亲自治疗的实际范例为依据,集结何时何地都能简易上手的,简单有效、零受伤风险的运动方法,编辑成一套「百岁运动」。

  美国医师埃利奥特‧若斯林(Elliott P. Joslin)曾说:「运动虽然占用日常生活时间,却让人生变长了。」在这本书里介绍的百岁运动与养生诀窍,实际执行起来并不困难,我想任何人只要看过就能理解并跟着做。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人可以拥有幸福的老后生活。
 
──罗永武
于 sol hospital诊间

图书试读

1 从40岁开始,身体会发出警讯
 
「因为肩膀痠痛而去医院照X光做检查,医师却说没什么问题,但肩膀还是觉得痠痛,到底是为什么呢?」
 
「腰痛到感觉快断掉了,腿也麻麻的。已经痛到影响日常生活了。」
 
「晚上睡觉时,一躺下去就会觉得肩膀痠,痠到甚至想要剁掉肩膀。我这么快就有五十肩了吗?」
 
「即使睡醒也不觉得清爽,身体还是觉得紧绷痠痛,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
 
「觉得身体紧绷,所以拉筋做伸展,伸展时会听到关节发出喀喀的碰撞声音。做运动会不会反而出事啊?」
 
「脚趾头麻麻的,脚底板也会痛,所以走路都一拐一拐的,别人还以为我得了关节炎。」
 
「手腕无时无刻都觉得肿胀。手指头有时会忽然变得没力,一不小心就松开手里的东西。」
 
「总是疲倦又痠痛的感觉让我觉得忧郁,做什么都不起劲。」
 
以上都是门诊病患常诉说的困境,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或许至少经历过一次类似的状况。这些都是接近40岁的人们常会遇到的症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故,疼痛却突然从某一天开始好像怒涛一般席卷而来。
 
其实这些症状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一开始只是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而已,睡一觉起来就没事,或者忙完后身体就会恢复正常,所以没太在意它。接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体开始连续不舒服好几天,疼痛程度从某一天开始影响到日常生活。直到疼痛程度超过可以负荷的范围时,才会抽空去医院。
 
人们在看到皱纹或小腹时,总会产生「我也开始上年纪了」或是「无可奈何的变成中年了」的感觉。不过,当身体的感觉不如以前时,会更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年纪大了。以前连续几天熬夜都撑得住,现在只要熬一个晚上,隔天脑子就整天觉得昏沉。以前喝酒喝多了,隔天上午依旧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工作,现在只要喝多了,隔天连早上起床都觉得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年纪变大让体力下滑所致。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百岁运动》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一天10分钟,健康活到100岁”的口号深深打动了。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想要挤出大量时间去健身房或者进行长时间的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如果每天只需要十分钟,而且能达到“健康活到100岁”这样宏大的目标,那简直是太诱人了。我一直认为,健康的身体是成就一切的基础,尤其是在我步入中年之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的含义。这本书的作者是“复健权威博士”,这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充满了信心。我非常好奇,这位博士到底会传授什么样的独家秘诀,能够用如此短暂的时间,却能带来如此长远且显著的健康效益。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开启一段不一样、更健康的运动之旅,真正为我的未来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到中年,身体就像一辆开始需要精细保养的老车。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粗暴对待,需要更懂它、更呵护它。这本书的副标题“40岁以后的运动不一样!”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曾经尝试过一些网上流行的健身操,结果要么跟不上节奏,要么就是动作做得不到位,反而觉得身体更不舒服。这让我意识到,适合年轻人的运动不一定适合我们这个年纪。书中提到“复健权威博士”,这几个字瞬间就拔高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我想,专业人士的指导,肯定会更注重身体的实际情况,更强调科学性和安全性,而不是一味追求强度和速度。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针对中年人常见问题的运动,比如缓解颈椎不适、改善腰背疼痛、增强骨骼密度之类的。如果真的能通过每天只需十分钟的简单练习,就能有效解决这些困扰,那简直就是中年福音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练习方法。

评分

这本《百岁运动》吸引我的地方,不仅仅是“一天10分钟”这个诱人的承诺,更是它背后蕴含的“40岁以后的运动不一样!”这个核心理念。我今年刚过了不惑之年,深切感受到身体机能的变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可以肆意挥霍,而是需要更精细、更科学的照料。我曾经也尝试过一些运动,但效果甚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让我觉得很沮丧。所以,当看到“复健权威博士”的字样时,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专业人士的指导,一定能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运动方案。我特别想了解,书中会具体讲解哪些适合中年人的运动?它们是否能够帮助我缓解日常工作带来的身体疲劳,增强体质,并且为长远的健康打下基础?我对能够通过每天短暂的投入,却能收获长久健康的价值非常期待,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

评分

我今年刚步入不惑之年,身体的某些变化已经开始显现,让我对未来的健康生活多了几分担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被《百岁运动》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了。“40岁以后的运动不一样!”这句话,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一直觉得,运动方式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调整,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盲目追求强度。而“复健权威博士”的标签,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从中找到能够真正适合我这个年龄段、既有效又安全的运动方法。尤其是“一天10分钟”这个小巧的时间设定,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短短的十分钟,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魔力,能够帮助我改善身体状况,预防疾病,实现“健康活到100岁”的宏伟目标。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年人的运动需求。

评分

最近翻开这本《百岁运动》,说实话,最开始是被这个“一天10分钟”的承诺吸引了。我今年刚过了四十,确实感觉身体不像年轻时候那样随心所欲了,稍微动动就容易累,腰酸背痛更是家常便饭。一直想找个科学的方法来改善,但市面上运动类的书籍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要求极高的投入,光是装备就够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标题就显得格外亲民,好像真的能找到适合我这个年龄段、而且不至于占用太多时间又能看到效果的运动方式。我特别好奇,这“复健权威博士”到底能给出怎样独到的见解,让运动变得如此“不一样”?是不是真的能通过这每天的十分钟,为我往后的几十年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让我真的能健健康康地活到百岁?这种对未来健康生活的美好憧憬,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书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