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第三版)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技论文
  • 学术写作
  • 论文发表
  • 科研方法
  • 写作技巧
  • 投稿指南
  • SCI论文
  • 学术规范
  • 研究生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为需要发表科技论文的人所整理的资料,但本书不讨论英文写作的技巧,而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详细解说一般期刊的各项基本格式规定。

  作者具有国、内外的学识背景及丰富的论文发表经验,透过本书让从事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人能够了解论文的格式与投稿要领,熟悉论文发表的流程,并能对科技论文写作、投稿到出版都能有基本的认识,继而有助于读者成功地发表其研究成果。

  本书特色如下:
  1. 结构完整:内含论文发表的基本观念和词汇,循序渐进从基本的写作格式开始介绍,直至完成稿件撰写的步骤,与整个投稿的流程。

  2. 资讯新颖:本书作者具有国、内外的学识背景及丰富的论文发表经验,熟娴国内及国际研究领域的论文格式与规定,俾使读者充分掌握研究成果发表所要的最新资讯。

  3. 方便教学与学习:本书完整呈现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内涵和要领,可供授课老师参考及方便学生自习。
 
  本书完整地呈现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内涵和要领,可供授课老师参考及方便学生自习。第三版延续前两版的精要,加入新的「开放取用期刊」的介绍,并依各章节内容更新国际学术期刊的资讯,以期能与新脉动接轨,亦依各章节内容新增编者最新的体认与要点,以利读者写作与投稿。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现代信息检索与知识组织实务指南》的图书简介,严格遵守您的要求,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现代信息检索与知识组织实务指南 第一版:面向数字时代信息获取与管理的综合手册 作者: [此处可假设一位资深图书馆学家/信息科学家] 页数: 约 850 页 定价: [根据市场情况设定] ISBN: [此处假设一个唯一的识别码] --- 内容概述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有效驾驭数据洪流,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知识,已成为学术研究、商业决策乃至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信息检索与知识组织实务指南》正是为满足这一迫切需求而编写的深度技术与应用手册。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信息检索基础理论,聚焦于当前数字生态系统中信息组织的新范式、新工具与新方法。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并重,旨在为信息工作者、数据分析师、科研人员以及对信息管理有深入需求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知识框架和实战技能。 本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共二十余章,全面覆盖了从底层数据结构到高层用户体验的完整链条。 --- 第一部分:信息组织的基础范式与演进(约 250 页)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信息组织理论的基石,并着重分析了信息组织形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第一章:信息组织理论的结构化回顾 详细梳理了布尔逻辑、集合论在信息组织中的应用,探讨了主题标引(Subject Indexing)的深度与广度,包括主要标引体系(如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的当代局限性与适用边界。引入了信息组织中的“语境化”概念,强调元数据不仅是描述符,更是构建信息关系网络的关键。 第二章:元数据标准与互操作性挑战 系统介绍了主流元数据标准,如 Dublin Core (DC) 的精髓与扩展应用,MARC 记录的结构化解析,以及更专注于数字对象描述的 METS/MODS 架构。重点分析了不同标准之间的映射策略(Mapping Strategy)和语义冲突(Semantic Conflicts)的解决路径,特别是面向跨机构资源发现时,如何实现有效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第三章:本体论(Ontology)构建与知识图谱的先驱 本章是本书理论深度的一个体现。它不仅讲解了本体论(如 OWL/RDF)在定义概念、关系和约束方面的技术细节,还探讨了本体论如何作为知识组织的高级形式,实现比传统分类法更精细、更灵活的知识表达。通过多个小型案例,展示了如何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抽取实体和关系,构建小型领域知识图谱的原型。 第四章:自动化组织的技术驱动力 探讨了自然语言处理(NLP)在信息组织中的应用。覆盖了文本的主题模型(如 LDA、NMF)的原理与参数调优,关键词提取的评估指标(如 F1 Score),以及自动化标引的准确率与召回率平衡。对早期基于规则的系统与现代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分类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 --- 第二部分:现代信息检索系统的架构与实现(约 300 页) 本部分聚焦于构建和优化现代搜索引擎及数据库的底层技术和检索机制。 第五章:倒排索引与文档处理的高效化 详细剖析了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的结构设计,包括前缀索引、跳跃列表(Skip List)在大型数据集中的应用。深入讨论了文档的标准化处理流程,如停用词过滤、词干提取(Stemming)与词形还原(Lemmatization)的准确性权衡。 第六章:检索模型:从布尔到概率 全面回顾了经典的检索模型。首先深入解析了布尔模型的局限性,随后详细阐述了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 VSM)及其 TF-IDF 权重计算的优化版本。重点分析了概率检索模型(如 BM25 算法)的数学基础、参数校准,及其在处理稀疏数据时的鲁棒性。 第七章:基于学习的排序(Learning to Rank, LTR)实践 这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章节之一。讲解了 LTR 的基本框架,包括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在构建排序模型中的核心地位。具体介绍了 Pointwise、Pairwise 和 Listwise 三种主要的 LTR 范式,并以 LambdaMART 等集成学习方法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用户点击数据反馈来迭代优化检索结果的相关性排序。 第八章:搜索接口设计与用户体验(UX) 讨论了信息检索系统的前端设计原则。涵盖了高级搜索语法(如字段限制、邻近操作符)的设计规范,以及动态过滤(Faceted Navigation)组件的实现逻辑。强调了相关性反馈(Relevance Feedback)机制在引导用户深入探索中的作用。 --- 第三部分:专业信息源的深度挖掘与管理(约 200 页) 本部分针对特定高价值信息源,提供专门的检索策略和管理技巧。 第九章:学术文献的专业检索策略 聚焦于引文索引数据库(如 Web of Science, Scopus 的结构解析)和预印本服务器(如 ArXiv)的检索技巧。讲解如何利用引文网络分析(Citation Network Analysis)进行“滚雪球式”的文献追踪,以及如何识别和评估高影响力期刊的指标(如 H 指数、即时影响因子)。 第十章:专利与技术文档的特定检索术语 分析了专利文献的特殊结构(IPC/CPC 分类、权利要求书分析)。介绍如何通过组合布尔逻辑、分类代码和技术术语,在高噪音的专利数据库中实现高精度检索。探讨了专利引文的分析在技术趋势预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网络信息资源的抓取与治理 探讨了网络信息(Web Crawling)的伦理、法律规范与技术实现。覆盖了机器人协议(Robots.txt)的解析、深度抓取策略(Deep Crawling)的设计,以及如何处理动态内容(JavaScript 渲染)和反爬虫机制的应对。强调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与“数字腐烂”的预防。 --- 第四部分:数据管理、评估与未来趋势(约 100 页) 本部分总结了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性能评估标准,并展望了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二章: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详细介绍了信息检索评估中的核心指标,包括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 F 值。深入解析了位置敏感的评估方法,如平均准确率(MAP)和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NDCG),并解释了这些指标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侧重差异。 第十三章:信息质量控制与维护 讨论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数据清洗、去重(Deduplication)和链接数据(Linked Data)的维护工作。强调了信息源的权威性验证流程(Authority Checking)在确保组织知识库可信度方面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前沿:人机协作的信息发现 展望了 AI 在增强而非取代信息工作者方面的潜力。讨论了交互式可视化工具如何帮助用户理解复杂的检索结果集,以及未来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信息综合与摘要生成在知识组织工作流中的整合可能性。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图书馆与档案馆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级知识管理部门的成员,以及任何需要掌握高级信息素养和数据组织技能的从业者。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设计、实施和评估面向复杂信息环境的高效信息检索与知识组织解决方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毛正伦


  学历: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食品科学 博士
  国立中兴大学 食品科学 硕士
  国立中兴大学 食品科学 学士

  现任:
  国立中兴大学 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 终身特聘教授

  曾任:
  国立中兴大学 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 特聘教授 
  国立中兴大学 食品科学系 教授
  国立中兴大学 食品科学系 副教授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食品科学系 博士后研究员
  
  奖励:
  科技部99年度杰出研究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科学研究
1.2 科学方法的一般程序
1.3 科学实验设计的原理
1.4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
1.5 研究室的选择
1.6 研究生的定位
1.7 博士班研究生的要求与训练
1.8 博士班研究生需具备的能力

第二章 科技论文的影响
2.1 国际学术期刊
2.2 开放取用期刊
2.3 期刊引用报告
2.4 冲击因子和5年冲击因子
2.5 科技论文对研究领域的影响
2.6 撰写科技论文的理由

第三章 作者指引与投稿要项
3.1 作者指引
3.2 投稿的注意事项
3.3 文件档案格式
3.4 电脑程式与档案

第四章 科技论文的格式与写作
4.1 论文种类
4.2 科技论文与稿件
4.3 论文格式
4.4 首页-题目、作者
4.5 摘要
4.6 论文主体
4.7 论文主体-前言
4.8 论文主体-材料与方法
4.9 论文主体-结果与讨论
4.10 论文主体-结论
4.11 谢志
4.12 参考文献
4.13 表
4.14 图
4.15 补充的资料

第五章 科技论文发表的流程
5.1 发表的流程
5.2 第0阶段:实验进行
5.3 第I阶段:稿件撰写
5.4 第II阶段:稿件投出
5.5 第III阶段:稿件修正
5.6 第IV阶段:稿件复审
5.7 第V阶段:论文发表
5.8 稿件的状态
5.9 论文的日期标示
5.10 正式文件

第六章 退稿的理由与应对
6.1 退稿的理由
6.2 退稿的应对

第七章 投稿心得
7.1 千头万绪难开始
7.2 坚持到底不放弃
7.3 把压力转为动力
7.4 多合作发表论文
7.5 多读书也写论文
7.6 投稿的策略运用
7.7 研究成果的整理
7.8 撰写论文的准备

附录
附录一 封面函
附录二 退稿函
附录三 询问函
附录四 接受函
附录五 修正稿之封面函
词汇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准备将一篇小研究成果投稿给某个国际期刊时,遇到了不少难题。审稿人提出的意见,虽然很有建设性,但有些部分我一时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也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回应。尤其是在处理数据呈现和图表规范方面,我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我记得当时花了很长时间去查阅各种零散的资料,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都是在反复琢磨和猜测。一本专门讲解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书籍,如果能对如何有效地回应审稿意见,如何更科学地组织和呈现研究数据,甚至是如何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影响力等问题给出深入的解答,那绝对会是我当时急需的救星。我一直认为,科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发现了什么,更在于如何将发现清晰、有说服力地传递给同行。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裨益,让我在未来的写作和投稿过程中少走弯路。

评分

作为一个在学术道路上摸索了几年的人,我越来越意识到,发表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不仅是检验研究成果的硬性标准,更是与同行交流、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然而,从研究的萌芽到最终的论文发表,中间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让一篇论文在众多的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得审稿人的青睐?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期刊的定位和要求,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发表平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选题、构思、结构安排、语言润色、图表制作、参考文献管理以及投稿策略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如果它还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学术影响力,以及如何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知识,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书名也直截了当,一眼就能看出它的用途。拿到手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大致浏览了一下章节的划分,感觉内容应该比较系统。我个人一直对学术研究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又常常因为不知道如何规范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感到苦恼。身边的很多同学和朋友也都有类似的困惑,大家在科研初期,往往能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实验或理论探索上,但到了需要将这些宝贵的成果呈现给学界时,却常常束手无策。论文的结构、语言的准确性、引用规范的严谨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这些都是横亘在许多科研新人面前的巨大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帮助我们跨越这些障碍,让我们的学术努力能够被更广泛地认知和认可。特别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学术论文写作的科研人员来说,一本权威、易懂的指导性书籍,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我曾经参与过几个学术会议的论文评审工作,深切体会到一篇优秀论文的诞生,不仅仅是研究内容的扎实,更是写作和呈现方式的精巧。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因为文章结构混乱、逻辑不清、语言晦涩,或者图表信息传达不准确,而错失了发表的机会,甚至被低估了其应有的学术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掌握规范的学术写作技巧,了解期刊的评审标准和发表流程,对于任何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必备的技能。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论文开头,如何清晰阐述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何巧妙地进行文献引用,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学术写作错误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如果它还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提高论文被接受率的策略,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我对科技论文写作的理解,一直是基于一些零散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例如,在引言部分,我总是纠结于如何既要点明研究背景,又要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并且能自然地引出研究问题,这几个目标同时达成,确实需要技巧。同样,在讨论部分,如何有效地分析结果,将其与现有研究进行比较,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常常让我思绪万千。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自己对某些学术术语的理解是否到位,或者在句式结构上是否存在更简洁、更精确的表达方式。如果一本书能提供详尽的范例,或者对这些写作难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给出可操作的建议,那将是对我研究能力的一大提升。我非常看重书籍在理论指导之外,还能提供实际的“工具”和“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