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鑑

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药
  • 台湾
  • 方剂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药方
  • 图鉴
  • 本草
  • 中医
  • 台湾中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鑑》系将政府所公布的中药200基准方剂,配上药材彩色图片对照,并将每一个药材冠予基原拉丁名,让执业中医师及在校中医药学生和经营中药业者或对中药有兴趣的社会人士有所依循参考,是一本值得典藏的中药工具书籍,作者将基准处方之效能、适应症加註译成英文是本书最大的特色,让对中药有兴趣者真正认识正确中药方剂及中药材为目的,而最重要的是不致误用、混用药材。
     
  本书详载处方包含有方剂出典、效能、适应症、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外,还针对制造厂生产的药品品项查阅了医疗院所常用的300方剂使用频率列出排序,让制造及贩售业者更有方向性,具有相当参考价值,亦对200方剂所使用的药材做了排序,并查阅国内GMP中药厂生产200基准方浓缩方剂与传统丸、散制剂目前药品许可证领用张数参考,对于行销、经销者亦有相当的助益。
     
  为使本书更具可读性与学术性,其编写方式深入浅出,内容极其丰富,堪称是兼具实用性与学术性的中药专书,值得医药界与对中药材有兴趣的朋友们阅览收藏,另收录药材及制剂含异常物质(重金属、农药、黄麴毒素)限量规范,供制造业及消费者参考。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鉴”一书主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避免AI痕迹。 --- 寰宇药韵探源:传统草本的现代解析与应用前瞻 本书简介 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漫长历史中,草本植物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千年来无数文化中医药智慧的结晶。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地域或某一特定配方体系的图鉴式记录,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全球范围内传统草本知识的起源、演变、科学验证及其在当代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 我们力图搭建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带领读者领略不同文明如何系统地发掘、整理和传承有关植物药性的知识体系。从古老的埃及莎草纸记录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医学,再到印度阿育吠陀的经典论述,本书将追溯这些知识脉络的共性与差异,分析它们在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影响下的独特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传统本草学的全球视野与方法论演进 本章首先回顾了世界范围内,人类认知和利用草药的早期阶段。重点阐述了不同文化群体——例如,古代的萨满巫医、修行的僧侣、或是地方上的草药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方法论。这包括了: 经验的积累与口头传承: 探讨了早期的试错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代际间的口头叙事来固化对植物形态、生长周期、采摘时机及炮制方式的理解。 早期文献的数字化与比较研究: 分析了现存的早期药学文献(如中国的《神农本草经》、阿拉伯的医学典籍等)在内容组织、分类系统上的相似之处与分歧。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药方,而是其背后的分类逻辑——例如,基于五行学说、基于四体液学说,或基于功效(如发汗、清热、固涩)的分类模式。 从“神秘”到“科学”的过渡: 考察了近代科学革命对传统草药认识的冲击与融合。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植物化学、药理学等现代学科如何开始介入对传统植物药效的机制研究,例如,如何从传统认知中识别出具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植物种类。 第二部分:跨文化植物药理的共性探寻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植物,因其相似的生态适应性或药理结构,被不同文化独立地识别和使用。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揭示这些“趋同进化”的草药应用现象: 全球化药用植物的交叉点: 研究了如姜黄(Turmeric)、生姜(Ginger)、洋甘菊(Chamomile)等在全球多地被用作治疗和保健用途的植物。我们分析了现代药理学对这些植物中姜黄素、挥发油等关键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功能确认过程。 炮制工艺的原理探析: 传统上,对草药的加工处理——如烘焙、发酵、浸渍、蒸煮——被视为是改变其药性的关键步骤。本章将从物理化学角度,而非传统理论框架下,探讨这些加工过程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例如,发酵过程可能影响多糖的结构,从而改变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可持续性与伦理考量: 鉴于许多传统药用植物面临过度采摘的威胁,本书深入探讨了可持续采收的原则、人工栽培技术的引入,以及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确保传统草药资源的长期供应。这包括对生态友好型种植模式的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现代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沿与挑战 传统草本知识的价值,正在于它能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研究起点。本部分聚焦于当前将传统草本应用于现代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研究热点: 功能性食品与营养补充剂的兴起: 分析了哪些经过严格筛选的传统草药提取物,正以标准化成分(如特定比例的黄酮类、生物碱)的形式,进入全球营养补充剂市场。重点在于“标准化”的含义——如何保证批次间的质量一致性,这是从传统经验到现代产品的关键一步。 植物提取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讨论了现代药物研发如何利用传统草药作为先导化合物,研究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这不仅是验证有效性的过程,也是确保安全性的基础。 整合医学的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终展望部分,探讨了在未来医疗体系中,如何科学、审慎地整合来自不同地域的传统草药知识与循证医学实践。这要求跨学科的对话,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临床验证路径,以最大化草本资源的健康益处。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旨在提供一种历史的深度和科学的广度。它避免了对任何单一体系的固化描述,而是着眼于知识的结构、方法的演变以及跨文化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全球草本利用史的梳理,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利用植物资源来维护健康的历史进程,并对未来植物药理学的研究方向形成新的认识。这不是一本操作指南,而是一部探讨人类智慧与自然馈赠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辨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南海


  现职:
  卫生福利部中医药司两岸四地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常务理事桂港东盟中医药促进会荣誉会长

  学历:
  国立中兴大学生物科技学研究所博士私立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硕士私立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药学系

  经历:
  曾任职于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全国公务人员协会副理事长卫生福利部公务人员协会理事长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中华天然药物安全推广基金会祕书长中华民国卫生教育学会副祕书长

  出版着作:
  认识常用中药 1-3辑台湾中药 GMP实施概况暨药厂简介中草药管理法规解释汇编中药品质安全及发展策略

  专长领域:
  中药行政中药材基原鑑定中药材炮制技术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药厂软硬体规划及管理药品行销及卫生教育中草药产品研发及行销管理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中医药的传承/陈旺全
让你正确认识中药及中药方剂/张永勋
中药的真实性/林四海
作者序

第 Ⅰ 中药基准方 100方
001六味地黄丸   
002八味地黄丸
003知柏地黄丸
004杞菊地黄丸
005参苓白朮散
006四君子汤
007四物汤
008补中益气汤(丸)
009六君子汤(丸)
010归脾汤
011养心汤
012人参养荣汤(丸)
013百合固金汤(丸)
014紫菀汤
015秦艽鳖甲散
016益气聪明汤
017八珍汤(丸)
018济生肾气丸
019十全大补汤(丸)
020还少丹
021黄耆五物汤
022麻黄汤
023桂枝汤
024小青龙汤
025葛根汤
026柴葛解肌汤
027九味羌活汤
028人参败毒散
029川芎茶调散
030荆防败毒散
031麻杏甘石汤
032麻杏薏甘汤
033麻黄附子细辛汤
034大承气汤
035小陷胸汤
036五积散
037参苏饮
038香苏散
039逍遥散
040加味逍遥散
041藿香正气散(丸)
042乌药顺气散
043苏子降气汤
044定喘汤
045越鞠丸
046槐花散
047疏经活血汤
048抵当汤
049血府逐瘀汤
050补阳还五汤
051正骨紫金丹
052桃红四物汤
053消风散
054上中下通用痛风丸
055蠲痹汤
056三痹汤
057独活寄生汤
058.藤散
059小续命汤
060吴茱萸汤
061附子理中汤(丸)
062清暑益气汤
063竹叶石膏汤
064香薷饮
065五皮饮
066八正散
067萆薢分清饮
068茵陈五苓散
069五淋散
070导水茯苓汤
071木防己汤
072鸡鸣散
073炙甘草汤
074清燥救肺汤
075甘露饮
076黄连解毒汤
077白虎汤
078凉膈散
079龙胆泻肝汤(丸)
080清胃散
081甘露消毒丹
082清心莲子饮
083导赤散
084玉女煎
085荆芥连翘汤
086滋阴降火汤
087当归龙荟丸
088辛夷清肺汤
089华盖散
090清肺汤
091止嗽散
092金沸草散
093香砂六君子汤
094治浊固本丸
095当归六黄汤
096散肿溃坚汤
097排脓散
098如意金黄散
099完带汤
100调经丸

第 Ⅱ 中药基准方 100方
001圣愈汤
002十神汤
003升麻葛根汤
004辛夷散
005小承气汤
006调胃承气汤
007桃仁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008大柴胡汤
009防风通圣散
010葛根黄芩黄连汤
011桑菊饮
012杏苏散
013银翘散
014柴胡桂枝汤
015小柴胡汤
016芍药甘草汤
017柴陷汤
018黄连汤
019四逆散
020旋覆代赭石汤
021半夏厚朴汤
022橘皮竹茹汤
023橘核丸
024复元活血汤
025大黄牡丹皮汤
026芍药汤
027桂枝茯苓丸
028当归拈痛汤
029四逆汤
030当归四逆汤
031真武汤
032小建中汤
033大建中汤
034黄耆建中汤
035六一散
036五苓散
037猪苓汤
038越婢加朮汤
039羌活胜湿汤
040茵陈蒿汤
041薏苡仁汤
042苓桂朮甘汤
043小半夏加茯苓汤
044肾着汤
045润肠汤
046响声破笛丸
047半夏泻心汤
048泻白散
049普济消毒饮
050三黄泻心汤
051清心利膈汤
052半夏天麻白朮汤
053安中散
054玉屏风散
055乙字汤
056消痔丸
057紫云膏
058八味带下方
059温经汤
060芎归胶艾汤
061当归芍药散
062生化汤
063玉泉丸
064黄连上清丸
065栀子豉汤
066桔梗汤(伤寒论)
067清肺饮
068瓜蒌枳实汤
069不换金正气散
070健脾丸
071连翘败毒散
072补阴汤
073麦味地黄丸
074滋阴地黄丸(熟干地黄丸)
075当归补血汤
076大补阴丸
077七宝美髯丹
078斑龙丸
079再造散
080养肝丸
081清凉散
082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汤)
092桑螵蛸散   
08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084保产无忧方
085当归饮子
086宁嗽丸
087二陈汤(丸)
088桂枝芍药知母汤
089苍耳散
090柴胡清肝汤
091托里消毒饮
093温清饮(解毒四物汤)
094金锁固精丸
095保和丸
096胃苓汤
097平胃散(丸)
098白虎加人参汤
099抑肝散
100温胆汤
附件 中药材含二氧化硫、黄麴毒素限量基准
参考书目

附 录
附录一 200基准方中中药材出现频率
附录二 中药品查验登记审查准则
附录三 订定中药浓缩制剂制订指标成分定量法及规格注意事项
附录四 中药制剂规格及试验方法必须记载之项目及内容表
附录五 葛根汤等十方浓缩制剂之国产及输入新案药品查验登记及药品许可证有效期间展延时,应检附「中药浓缩制剂制订指标成分定量法及规格注意事项」
附录六 确实依 “中药浓缩制剂制订指标成分定量法及规格注意项五 ”「业者制定制剂规格范围时,应有至少三组不同批次原料药材所调制之 标准汤剂及成品指标成分定量之数据及层析图谱,每组数据系为分析三次之平均值」之规定
附录七 葛根汤」等十方浓缩制剂外,知柏地黄丸、龙胆泻肝汤等十方浓缩制剂之国产与输入药品查验登记新申请案及药品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申请展延,应依「中药浓缩制剂制定指标成分定量法及规格注意事项」之规定,检附相关资料
附录八 中药药品安定性试验基准
附录九 中药酒剂基准方 22方
附录十 卫生福利部中医药司至 106年前已公告 215种「可同时提供食品使用
之中药材」品项
附录十一 「可同时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药材」品项
附录十二 台湾「可供食品使用原料汇整一览表」与中国大陆「可用于保健
食品」中药材对照表
附录十三 卫生福利部公布处方中应使用之正确药材名称
附录十四 「中药优良制造确效作业基准」(草案)及实施期程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为了确保中药品的真实性、疗效性及使用上的安全性,有必要让消费者认识所谓的道地中药材而不致误用、混用,谨以本书做为抛砖引玉推广,曾多年参与审核中药品查验之登记,参阅典籍凡多,鑑于「国家中药基准方」卫生福利部早于 84年 8月 31日公布第 100方及第 Ⅱ 100方亦在 89年 6月 29日公布共 200方剂,堂堂「国家中药基准方」具有参考及保存的价值,应专用编印成册供专业及消费者阅览参考应用;即毅起念头着手本书编撰,为不使内文都属纯文字叙述,特配上中药材彩色实物图片对照,并每一个药材冠予基原拉丁名、方剂效能及适应症加註译成英文解释、方剂注意事项等,让初学者更有兴趣的导入。

  本书内容包含有方剂出典、效能、适应症、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外,为让中药有兴趣者真正认识正确中药材,除配上方剂药材彩色图片对照外,还查阅了医疗院所常用 300方剂使用频率列出排序,让制造及贩售业者更有方向性,亦对 200方剂所使用的药材做了频率排序,具有相当参考价值,查阅国内 GMP中药厂生产 200基准方浓缩与传统丸、散制剂,目前药品许可证领用张数参考,对于行销者有相当大的助益。

  对本书籍内容有请中医药界先进惠予斧正!

  林南海 博士

图书试读

100-001   六味地黄丸

出  典:小儿药证直诀

效  能:滋阴补肾

Ef fects :Nourishing yin and enriching the kidney.

适 应 症: 肝肾不足、腰痛足痠、头晕目眩、消渴、舌燥喉痛、足跟作痛

Indication: Deficiency in liver and kidney with symptoms of pain and tireness of waist and legs, dizziness and vertigo, consumptive thirst, dry tongue with pain in the throat and pain in the soles.

用  量:一日饮片量25 公克

注意事项:大便稀溏者慎用

目前浓缩制剂处方药许可证核发有:248 张

传统丸、散制剂成药等核发有:184 张

医疗院所常使用300 方剂之排行: 24 位次

异常物质限量:如附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针灸推拿师,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些需要配合中药治疗的患者。在此之前,我对中药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基础的药性理解上,对于方剂的组合和应用,总感觉隔靴搔痒。阅读《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鉴》的过程,如同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清晰,每一页都承载着丰富的知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列出方剂,而是从“基准方”这个概念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方剂是如何演变而来,以及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中医的实践中是如何被继承和发展的。书中对每一种基准方所包含的药物配伍、剂量比例,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治法”,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这让我能够触类旁通,理解了“一理通,百理明”的道理。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台湾地区在中药使用上的特色和一些经验性的总结,这对于我拓展中医视野,了解不同地域的中医文化非常有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方剂变通的讨论,它鼓励我们在理解经典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症变化,进行灵活的加减,而不是死守成方。这种辩证的治学态度,对我启发很大,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临床实践更有信心。

评分

在学习中医药的道路上,我始终觉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能背诵很多药名、很多方剂,但真正面对患者时,却显得无从下手。《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鉴》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罗列,更注重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书中针对每一种“基准方”,都详细介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适用于哪些证型,有哪些典型的症状表现,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作者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古籍中的医案,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方剂的运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方剂的“辨证要点”和“加减变化”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提升临床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病症,如何去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敬意的学习者,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最近有幸拜读了《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它以一种非常严谨且富有条理的方式,梳理了台湾地区在中药应用方面的一些重要方剂。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每一种“基准方”,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从药物的性味、功效,到方剂的组成、用法,再到其所能治疗的病症,都做到了面面俱到。更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药材炮制、药性鉴别的内容,这对于我深入理解中药的品质和疗效非常有帮助。书中精美的插图,更是让我能够直观地认识各种中药材,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药材博物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方剂的运用,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药怀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系统梳理和深入讲解经典方剂的书籍。最近,我偶然接触到了《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资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罗列方剂,而是将每一味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都做了细致入微的阐述,甚至还配以精美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药材的形态特征,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书中对每一种基准方的组方思路、配伍原理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方剂的精妙之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它还引用了大量的临床案例,通过真实病例的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经典方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疗效。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引用的文献资料都相当可靠,这让我能够更加信赖书中的内容。而且,书中对于如何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择和加减方剂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这对于我将来在临床上独立应用方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提升临床思维的宝典。

评分

作为一名中药爱好者,我一直对传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了解,我发现很多书籍在介绍中药时,往往侧重于单味药的介绍,而对于如何将这些单味药巧妙地组合成具有特定疗效的方剂,则讲解得不够深入。《台湾中药基准方图鉴》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基准方”为核心,系统地梳理了历代医家常用、有效、且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并将这些方剂所能治疗的病症、所依据的病机,以及方剂的组成、剂量、用法、禁忌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个方剂的“图鉴”部分,通过精美的插图,生动地展示了方剂中每一味药物的真实形态,这对于我这样不常接触药材的读者来说,是非常直观且有帮助的学习方式。书中的讲解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专业性,能够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收获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学习兴趣,引导我深入探索中医药智慧的启蒙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