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卡关过不去
别再让「学习」扼杀你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现代的父母都很焦虑,有人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点,但也有人只希望孩子没有压力的快乐成长;有人每天紧盯孩子的功课,却也有人撕掉作业本,不希望孩子把时间浪费在写作业上…究竟,怎么做才对?
畅销教养作家王丽芳由于自己求学经验并不顺遂,女儿出生后基于对教育体制的不信任,选择自学这条路。然而,她在体制外看到许多自由但茫然的孩子,更看到他们的「无能感」,因此毅然回到体制内一路摸索。在协助女儿突破重重学习障碍的过程中,活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激发了女儿的学习动机,让女儿乐在学习。
学习,不该是一直塞东西给孩子,但也不是放任孩子饿死,我们可以准备各式各样的食材,让孩子懂得怎么挑选、怎么理解、怎么分析、怎么煮食成自己想吃又营养的东西。──本书作者王丽芳
在本书中,读者可以跟着作者,先釐清自己对于孩子学习的观念是否健康、正确,例如:
常有人说:「分数不重要」
事实上,分数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家长与孩子面对分数的心态──家长能否从分数中看出孩子还有哪里没弄懂?孩子能否勇敢面对挫折?
常有人说:「我不要孩子机械式抄写」
事实上,各种语言与学科的特性不同,英文字的写法不脱26个字母,而每一个中文字都有不同的样貌,要做到「我手写我心」,真的需要一番练习!
书中也针对许多父母共同的困扰: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念书不专心、不管怎么念总是考不好…等,利用不同的案例剖析成因,提醒读者你的孩子不是不用功,更不是天生笨,而是卡住了,需要父母细心观察耐心引导,陪伴他们破关。
此外,作者也整理出孩子学龄前、求学过程中,父母应该协助他们建立起来的基本能力:享受从不会到会的成就感、认识知识的甜美、自主规划并管理时间、阅读理解与资讯整理…等,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培养他们追求知识的好奇心与动机,这样不管将来人生路要怎么走,孩子都能自己做好万全的准备。
好评推荐
教养专家齐声推荐 陈志恆│谘商心理师、作家
陈品皓│谘商心理师、作家
苏明进(老ㄙㄨ老师)│作家、国小教师
读者妈咪现身说法 因为看懂孩子的困难与需要,孩子也看懂我的支持,才能在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同时,仍然与孩子紧握双手,开心前行!谢谢丽芳教我!──Angela(任职于私立大学,育有一子,今年就读国一)
用对方法,孩子就会为自己想前往的未来而努力,妈妈真的忙得甘愿欢喜呀~谢谢老师出书(教战手册),让我们陪着孩子往前冲的同时,亲子关系也能甜如蜜。──林亚玄(全职妈妈,育有二子,分别就读小四、小一)
深入探索“看懂孩子的学习卡在哪”:一套超越表象的教育实践指南 本书不涉及的内容声明: 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从此不必再当碎念妈、怒吼爸”的具体实践方法或心理疏导技巧。本书的焦点完全集中在对“学习卡”这一教育工具本身的深入剖析、应用策略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学习卡背后的教育学原理,实现对孩子学习过程的精准洞察与有效支持。它不会提供家长情绪管理的具体步骤,也不会直接针对家庭冲突进行干预。 --- 导言:重新定义“学习卡”的价值与潜力 在当今快速迭代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卡”(Flashcards, 或是各类具象化的学习辅助工具)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记忆辅助手段。它们是连接抽象知识与具象理解、承载学习进度与孩子认知状态的微小载体。然而,许多家长和教育者往往停留在将学习卡视为“考点复习工具”的表层功能,而忽略了其作为诊断工具、学习路径规划器、以及个性化反馈系统的巨大潜力。 本书的撰写目的,是带领读者穿透学习卡的物理形态,直抵其在认知发展、知识建构和学习策略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我们旨在构建一套严谨的框架,使读者能够系统性地“看懂”学习卡背后的语言——即孩子通过卡片所展示出的真实学习状态、思维盲点和知识缺口。 第一部分:学习卡的认知基础与分类学 第一章:学习卡的教育心理学根基 本章将摒弃流于表面的使用技巧,转而深入探讨学习卡片在成人认知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定位。我们将详细分析: 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的科学依据: 为什么特定的时间间隔能最大化信息的长期保留?卡片是如何成为量化“遗忘曲线”的实用工具的。 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的机制: 学习卡如何强迫大脑进行主动回忆,从而巩固神经通路。我们将对比被动阅读与主动提取在学习效果上的显著差异。 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启动器: 学习卡(尤其是双面卡)如何引导孩子评估自己“知道”与“不知道”的界限,这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第一步。 第二章:学习卡的形态、功能与教育目标分类 学习卡并非铁板一块。本章提供一个细致的分类体系,帮助教育者识别手中卡片的真正功能定位: 1. 概念识别卡(Definitional Cards): 侧重于事实、术语、定义。如何设计才能避免死记硬背?重点分析“反面信息”的设计艺术。 2. 过程与序列卡(Procedural & Sequential Cards): 用于数学公式推导、历史事件排序或科学实验步骤。重点探讨卡片顺序的逻辑关联性。 3. 迁移与应用卡(Transfer & Application Cards): 这是最难设计的一类。它们要求孩子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我们将分析如何从单一知识点过渡到复杂问题解决的卡片设计路径。 4. 高阶思维卡(Higher-Order Thinking Cards): 如何利用卡片促进比较、对比、评估与创造?(例如,正反面分别提出“现象”和“深层原因分析”)。 第二部分:从卡片到诊断报告——“看懂”学习卡上的信号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教授如何将孩子与卡片互动产生的现象,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数据。 第三章:行为数据解析:孩子如何“使用”卡片 “看懂”学习卡,首先是观察孩子如何处理它们。我们将聚焦于量化和质化的行为观察: 延迟反应时间分析: 孩子在抽取某类卡片时显著的犹豫(延迟超过5秒)意味着什么?这通常指向的是“熟悉感陷阱”而非“掌握”。 卡片处理的物理标记: 孩子是随意抛掷、仔细收纳,还是反复翻阅同一组卡片?这些非语言线索如何揭示其内在的学习焦虑或对材料的偏好? “猜测”的模式识别: 孩子在面对困难卡片时,是倾向于“即刻放弃”还是“进行系统性猜测”?这揭示了其面对挑战时的风险承受度和策略一致性。 第四章:知识结构剖析:从错误中绘制认知地图 单纯的对错标记远不足以“看懂”学习卡。本章指导读者如何构建一个“错误矩阵”: 1. 错误类型学: 区分是信息提取错误(记错事实)、上下文混淆错误(将A概念用于B情境)、还是基础运算错误(如计算失误)。不同的错误类型指向不同的教学干预点。 2. 知识群集缺失识别: 孩子反复在特定主题群(例如,所有关于“复数”的卡片)上出错,说明知识结构中存在系统性的薄弱环节,而非孤立的知识点遗漏。 3. 迁移路径的阻塞点: 分析孩子是否能回答描述性卡片,却无法回答需要应用知识的卡片。这揭示了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如何做”的转化障碍。 第三部分: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卡干预系统 理解了原理和信号之后,本书将转向实际的系统构建,实现学习卡的效能最大化。 第五章:学习卡系统的分层管理策略 高效的学习卡系统应是动态和分层的,而非“一刀切”的堆叠: 红绿灯系统(动态分组): 如何根据孩子的即时表现,将卡片划分为“即时复习”、“间隔复习”和“重构学习”三组,并制定明确的晋升/降级标准。 “卡片配对”的高阶用法: 如何将两张看似无关的卡片(如一个科学原理卡与一个生活实例卡)配对提问,以检验深度理解和知识连接能力。 “知识树”的可视化: 如何利用学习卡上的标记和反馈,在外部图表上绘制出孩子尚未掌握的知识节点,从而指导下一次的集中学习方向。 第六章:设计与重构:定制化学习卡的艺术 对于标准化的学习卡片,我们必须学会“解构”并“重组”。 1. 从简单到复杂的信息渐进加载: 如何将一张包含定义、例子的卡片,拆分为三张循序渐进的卡片,以降低认知负荷,平稳过渡。 2. 反向卡片工程(Reverse Card Engineering): 当孩子能轻松回答问题卡时,如何反过来,将答案作为提问,要求孩子解释“为什么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从而确保了对逻辑的掌握。 3. 评估工具的整合: 如何将学习卡上的错误数据,直接转化为下一阶段测试或作业的设计依据,形成一个闭环的教学评估流程。 --- 结语:超越工具,抵达理解 本书致力于将学习卡从一种“记忆辅助”提升为一种“学习诊断与设计”的精密工具。它提供的不是情绪安抚的口号,而是一套坚实的、基于认知的、系统化的方法论。通过学会“看懂”学习卡上的每一个符号、每一次犹豫、每一个错误,教育者就能真正洞察到孩子思维的运作轨迹,从而实现更精准、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支持。这套体系专注于优化认知输入和输出的效率,确保每一张卡片的使用,都指向孩子知识结构的真实巩固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