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述学

龚鹏程述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述学
  • 龚鹏程
  • 学术
  • 教育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龚鹏程的当代学术史
  融贯儒学活化传统的孔孟传人
  解析孔门六艺于现今社会的必要思索


  经书,本是传统读书人最基本的文化滋养。
  优游博涉,贯通古今,兼容东西,精深活用,以全面的生命观照,扎实的治学方理,重新探讨孔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当代风貌。

  龚鹏程认为,治学史就是生命史,而生命是整全的,不可割裂,因此他重通贯、贵整合。从前庄子形容老聃是「古之博大真人」。他不愿为某家某派、某领域某学科所限。三教、四部、九流、十家、辞章、义理、考据、经济,俱要通贯,以生命力综摄为一。

  「生活即是为学,学习所得,便是生命的具体存在状况。故为学不是知识上的事,乃是关乎人之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且是这样一个人,即与其学有关。学君子者为君子、学猫狗者为猫狗。我于此有些体验,不妨说说。

  故我述学,谈学问,跟别人不一样,谈的是生命史。

  我,不过四大假合,终归尘土;龚鹏程三字,即是假名,是偶然用着的符号,唿我为牛则为牛,唿我为马则为马。可是万法皆空而业不空,人都会死,而他所造、所成、所立之业却可能存续下去。所以说立功立德立言是三不朽。人终朽而业自有其生命,虽我造立,匪我思存。由历程看,我主它从;由历史看,它实我虚。故本书又是以我生命为线索来叙述的当代学术史。」

  诗:学问与生命是合起来的。诗若成学,人即成诗。
  书:文学书写活动不但关连于道,关连于宇宙秩序与终极真理,也关连着历史的开展。
  礼:是近代被污名化最严重的一个字。
  乐:乐并不只是乐音演奏,乃是以音乐为中心,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易:孔子引易说易,谓占人与医生都须具有恆德。何以故?他们面对的是命运、是死生,这都是最多变化、最显飘忽的;若无恆德,如何贞定?
  春秋:历史并未完成,须待人投入,与之交谈,乃能彰显。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未包含《龚鹏程述学》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宋明理学:思想流变与实践路径》 一、 本书概览与核心主题 《宋明理学:思想流变与实践路径》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宋代至明代儒学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宋明理学这一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伦理与文化结构长达八百余年的思想体系。不同于侧重于某一思想家或单一学派的传统研究,本书力图勾勒出理学从早期萌芽到成熟,再到在明代世俗化、实践化的完整轨迹,着重剖析其内在的哲学基础、宇宙论结构、心性论的演变,以及最终在社会治理与个体修养方面的具体实践。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理学并非一个静止的教条体系,而是在面对佛学挑战、应对社会现实变化时不断自我调适、辩驳与创新的动态过程。我们试图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对历史语境的审慎考察,重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并辨析不同学派间微妙的异同,尤其关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分歧与汇流。 二、 主要内容结构与章节要点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共计二十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理学的历史语境与孕育(约占全书20%)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包括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对传统儒学的冲击,以及佛学(特别是禅宗)对中国知识分子在个体精神建构方面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儒学复兴的努力,如李翱、韩愈的“古文运动”与对道佛的批判性继承。重点分析了周敦颐作为“儒门新机”的关键性地位,探究其《太极图说》如何首次为宋代儒学提供了一个超越性的、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哲学基础,并探讨了邵雍的象数之学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部分:程朱理学的集大成与体系建构(约占全书25%) 本部分聚焦于北宋中后期的发展,即程颢、程颐兄弟的工作。我们详细分析了“理一分殊”的宇宙论框架,阐释了“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统一关系。核心部分深入剖析了朱熹的集大成工作: 1. 格物致知与穷理: 阐释朱熹对“格物”的重新定义,从早期对具体事物的穷究,发展为对事物之“理”的把握,探讨了其认识论的实践性。 2. 存天理,灭人欲: 详尽梳理了这一核心伦理命题的哲学根源,并对比了程氏与朱熹在实践方法上的侧重差异。 3. 四书的地位确立: 分析朱熹如何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重新编排与注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纲领,以及这些经典如何取代了“五经”在士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部分:心学思潮的崛起与理论张力(约占全书20%) 本部分着重探讨与程朱学派形成鲜明对比的心学体系,特别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的思想。 1. 陆九渊的心即理: 分析陆氏如何通过“四端说”和“心即理”的命题,将理的范围完全内收于人的本心之中,从而在本体论上完成了对朱熹的超越性挑战。 2. 王守仁的致良知: 深入考察了王阳明“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革命性实践哲学。我们着重分析了“致良知”的实践路径,它如何将道德主体性推向极致,以及它在明代中后期迅速传播的原因——其高度的个体能动性和对繁琐考据的解放。 第四部分:理学在不同领域的渗入与影响(约占全书15%) 本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哲学辩论转向理学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的影响。探讨了理学如何深入: 1. 宋明理学与国家治理: 分析理学观念如何被官方意识形态吸收,成为科举制度和地方教化的主要内容。 2. 理学与女性伦理: 这是一个具有批判性的探讨,分析了“存天理,灭人欲”在家庭伦理层面如何被固化为对女性贞节观的强化,以及在某些特定时期对社会风气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3. 理学与文学艺术: 考察了理学思想对明代诗歌、散文,特别是对晚明“公安派”等文学流派的反思性影响。 第五部分:理学的衰落与后世的评判(约占全书10%) 本部分分析了清代“汉学”(考据学)兴起对理学的冲击。我们探讨了乾嘉学派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批评,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回归先秦文本来重塑学术权威。同时,本书也涵盖了晚清以来对理学的再评价,特别是现代学者如何看待理学对中国近代转型的得失。 第六部分:结论与方法论反思(约占全书10%) 总结理学的两大流派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根本区别与互补性,并总结本书在史料运用和概念辨析上的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 三、 本书的特色与贡献 1. 动态历史观: 本书坚持将理学视为一个在特定历史压力下不断演变的话语体系,而非一套僵化的教条。尤其注意程朱学派内部在不同阶段的细微调整,以及心学对朱学“注疏”的“反注疏”过程。 2. 本体论与实践论的结合: 深度考察了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天、理、气、性)如何具体落实到士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格物、致知、省察、持敬)中。 3. 兼顾学派差异: 书中对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的区分,不仅停留在“心”“理”的表层对立,更深入分析了二者在“工夫论”上的根本差异——是倾向于外在的穷理,还是内向的体认。 4. 扎实的文献基础: 研究所依据的文献不仅限于标准的“朱子语类”“语录”,还广泛征引了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的原始书信、奏议及未刊手稿,力求还原思想家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表达。 本书旨在为对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有兴趣的研究者、教师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本兼具深度、广度和严谨性的参考读物,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龚鹏程


  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祖籍江西,1956年生于台湾,博士、教授。曾任报社主笔、书局总编、政府公职人员等等,创办过三所大学、一些研究机构。兼通三教,博涉九流。着作六十余种,主编图书数百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职志,现在大陆讲学。曾任南华大学、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创校校长;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文教处处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

  曾获奖励及荣誉称号:
  1.中山文艺奖:文学理论类(1983)
  2.教材改进甲等奖(1987,教育部)
  3.中兴文艺奖章(1991,中兴文艺协会)
  4.杰出研究奖(1991,行政院)
  5.淡江金鹰奖(1995)

  主要学术成就及着作:
  已出版论着七十余种。
  包括《文学散步》、《文学与美学》、《美学在台湾的发展》、《书艺丛谈》、《读诗隅记》、《中国文学批评史论》、《侠的精神文化史论》、《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国学入门》、《龚鹏程四十自述》、《龚鹏程年度学思报告》等。
 

图书目录

绪言
行年

第一卷、诗
第一章  学诗纪事
第二章  诗学述要

第二卷、书
第一章  文字逸旅
第二章  书文书艺

第三卷、礼

第四卷、乐

第一章  复兴乐教
第二章  人文美学

第五卷、易

第六卷、春秋

第一章  史学
第二章  诠释
第三章  正名
第四章  经世
第五章  未来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绪言
 
一、缘起

 
廿年前写《四十自述》,副题即是「鹏程问道」。预拟六十作《述学》、八十作《阅世》。若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一百岁时再来写《寄言》。那时恩怨未了,敌友俱亡,或许会写得更酣畅些,此时便只能述学。
 
更早的缘由,可追遡到宋代。绍兴廿四年进士考试,问「师友之渊源、志念所欣慕,行何修而无伪、心何治而克诚」。考官巴结秦桧,把他孙子埙擢为榜首,张孝祥第二。高宗亲自改为孝祥第一、埙第三。同榜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等。故事有趣,题目尤其好,值得再做一次回答。以下就算是我的答卷。
 
二、性质
 
述学,原是清代汪容甫先生的书名。但它体例不纯,只是文章的杂凑,我则是真要述学的。
 
人生在世,既非猫狗,自当力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生命的历程与内容,事实上也就是学的内容与经历,所以值得盘点一番。这倒不是因我以学者身分谋食的缘故。夫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除了修养不好,还常乱讲话之外,我大抵即是依此活着的。
 
生活即是为学,学习所得,便是我生命的具体存在状况。故为学不是知识上的事,乃是关乎人之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且是这样一个人,即与其学有关。学君子者为君子、学猫狗者为猫狗。我于此有些许体验,不妨说说。故我述学,谈学问,跟别人不一样,谈的是生命史。
 
这里当然仍有主从、有虚实。看起来是以述学方式在讲我的生命历程,然重点在学问而不在我。
 
我,不过四大假合,终归尘土;龚鹏程三字,即是假名,是偶然用着的符号,唿我为牛则为牛,唿我为马则为马。可是万法皆空而业不空,人都会死,而他所造、所成、所立之业却可能存续下去。所以说立功立德立言是三不朽。人终朽而业自有其生命,虽我造立,匪我思存。由历程看,我主它从;由历史看,它实我虚。故本书又是以我生命为线索来叙述的当代学术史(虽仅是它的一小片剪影)。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就被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如刀刀见血,精准地勾勒出历史的脉络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并非一味地追求客观的叙述,而是融入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感悟,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思想的光辉。我非常欣赏他对一些被遗忘的历史细节的关注,这些细节在他笔下熠熠生辉,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生动图景。读他的书,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体验历史,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智慧与困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评分

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其不落俗套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作者在解读历史时,总能避开那些陈词滥调,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他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说服力,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和梳理,展现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的性格、动机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同探索历史的迷宫,他能够带领我拨开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时间深处的真相。这种引领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对历史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每一本都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细腻的纸张和考究的印刷所吸引。字里行间,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撷取那些被遗忘的珍珠,然后用他那深邃的智慧将其重新打磨,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书中的叙述并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思的深度。他总是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另一面,感受到古人生活的鲜活与复杂。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古通今的智者对话,每一次的交流都让我茅塞顿开,原有的一些模糊的认知变得清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被放大,一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在他笔下也变得生动可感,仿佛触手可及。那种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让我对过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当下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出新的惊喜。作者的知识储备之渊博,令人叹为观止。他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张精密的网,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他的叙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面对极其复杂的问题,也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我特别欣赏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独到见解,他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原创性思考。读他的文字,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古人智慧的闪光之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启迪智慧的佳作,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

每次打开这本书,总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微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历史进程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他的文字功底深厚,用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无论是朝堂的波诡云谲,还是市井的烟火气息,都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总是能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读他的书,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洗礼。他引导我去思考,去质疑,去从不同的维度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现在的一切过往。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