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科学:帮助青少年与青年改善社交技巧

交友的科学:帮助青少年与青年改善社交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r. Elizabeth Laugeso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交是一门艺术?不,它是「科学」!
  科学实证有效的社交技巧!


  社交,对于不善解读人际讯息的自闭症类群患者是重大挑战,但调查亦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一般高中生也为了社交障碍、害羞焦虑、应对不当等问题所苦。他们可能是你的孩子、你的学生,或就是你自己。

  本书是一道曙光,让人一步步突破交友应对的困窘,不再因人际挫败而孤单。

  本书所採用的「PEERS®方法」,由洛杉矶加州大学所研发,本是帮助自闭症类群患者学习社交技巧的团体训练课。但许多患者的家长或照顾者发现,PEERS®方法不仅对自闭孩子有效,也让一般人、甚至连家长自己都获益良多。他们纷纷产生了「可惜没有早点知道」的遗憾:

  早点知道,那时就不会因误会而跟朋友决裂……
  早点知道,当初就能加入有兴趣的社团……

  由此可见,PEERS®方法不仅适合自闭孩子,也适合一般人。

  本书方法与步骤均通过严谨的科学实证,特色是:
  1.将社交行为解码为具体规则与步骤。
  2.对治两大困扰:「不知如何发展好友谊」、「不知为何被同侪排挤」,极具实用性。
  3.针对社交障碍者的认知特点来设计,不强迫学习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效率加倍。
  4.附有「社交训练小诀窍」,帮助家长/教师轻松上手。
  5.每章末附有摘要与习题,供亲子共同演练。
  6.由亲受作者指导的台大简意玲医师翻译,并註解台湾本土实务观察。

本书特色

  ‧科学实证有效的社交技巧!不仅适合自闭孩子,也适合一般人

  ‧将社交行为解码为具体规则与步骤,对治两大困扰:「不知如何发展好友谊」、「不知为何被同侪排挤」,极具实用性。
  ‧针对社交障碍者的认知特点来设计,不强迫学习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效率加倍。

  ‧附有「社交训练小诀窍」;摘要与习题,帮助亲子轻松上手。

名人推荐

  丘彦南/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
  宋维村/天主教若瑟医院首席顾问及小儿心智科主治医师
  吴蕙名/身心灵整合工作者、《暴走小孩,淡定父母:与特殊孩子的情绪共舞》作者
  林朝诚/昱捷诊所精神科医师
  卓惠珠(花妈)/帮助高功能自闭与亚斯伯格部落格版主
  姜忠信/政治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高淑芬/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副会长
  陈丰伟/精神科医师、《我与世界格格不入:成人亚斯的觉醒》作者
  刘增荣/中华民国自闭症基金会执行长
  蔡文哲/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
  蔡彤宁/高雄长庚医院儿童青少年心智科临床心理师
  (依照姓氏笔画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莉莎白‧洛格森(Dr. Elizabeth Laugeson)


  临床心理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塞梅尔神经科学与人类行为学院(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的精神医学与生物行为科学部临床助理教授,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EERS®门诊的创设者与负责人。在以实证为基础的社交技巧训练上,洛格森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专家。

  洛格森是「人际关系技巧教学与增强课程」(The 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 PEERS®)的建立者之一,陆续出版与社交技巧训练有关的书:《自闭症类群患者青少年的社交技巧:PEERS®治疗手册》(Social Skills for Teenagers with Developmental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he PEERS® Treatment Manual)、《教职专业人员的PEERS®学程:自闭症类群患者青少年的社交技巧训练》(The PEERS® Curriculum for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及《PEERS®青年社交技巧训练:帮助自闭症类群与社交困难者建立友谊》(PEERS® for Young Adult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Other Social Challenges)。格森博士曾在全世界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她的工作成就受到如《时人》、《纽约时报》等多家全国性与国际性媒体报导。

译者简介

简意玲


  毕业于长庚大学医学系、台湾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现为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治医师。获得博士学位后积极从事自闭症的生物学研究,并投入成人社交技巧训练。在美国进修时接受洛格森博士的PEERS®方法完整训练,并将之引入台湾。许多个星期六早晨,简意玲排除万难对自闭症患者与照顾者进行PEERS®团体训练,成效良好。她一方面对台湾的实务心得进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也投入洛格森博士着作的翻译,完成《PEERS®青年社交技巧训练》、《交友的科学》二书。简意玲另着有《依然真挚与忠诚:谈成人亚斯伯格症与自闭症》,并译有《小汉斯》,合译作品有《跟大师学催眠:米尔顿.艾瑞克森治疗实录》、《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温尼考特这个人》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透过本书,学习怎么「做」朋友/蔡文哲
【推荐序二】 期待高功能自闭症类群者也能「出外靠朋友!」/姜忠信
【推荐序三】 本书可以是泛自闭症者从校园转衔职场的利器/刘增荣
【推荐序四】我的特殊生孩子终于遇见曙光/吴蕙名
【原版推荐序】帮助孩子免于承受孤独的痛/约翰.罗比森
【中文版序】茫茫社交大海,需要导航/伊莉莎白.洛格森
前言
志谢
 
【第一部】准备开始
第一章为什么要教青少年与青年社交技巧?
 
【第二部】发展与维持友谊的科学
第二章好朋友的寻觅与选择
第三章好的交谈:基础篇
第四章开启与加入交谈
第五章退出交谈
第六章处理电子通讯
第七章展现运好风度
第八章享受美好的朋友聚会
 
【第三部】处理同侪冲突与排挤的科学:有效策略
第九章处理争执
第十章处理嘲讽
第十一章处理网路霸凌
第十二章减少谣言与闲话
第十三章避开身体霸凌
第十四章改变负面评价
 
结语:向前迈进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透过本书,学习怎么「做」朋友

蔡文哲/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精神科医师


  平日喜欢看看美国连续剧,其中《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是近年来我一直持续观赏的。剧中描述几个任职于理工学院的年轻男性,从单身、妈宝开始,如今第十一季结束,分别同居、结婚、生子……,据说明年终将杀青完结。正如中译剧名的直白,这群男生就是「宅」:不擅运动、痴迷电玩与动漫、社交笨拙不堪,尤其男主角谢尔顿更有诸多奇行怪癖,活脱脱就是我整天在门诊朝夕相处的个案。剧情就从两个宅男室友,遇见对门搬入一位「非宅」女性开始,从此这群人的各种互动就编织、延展成十来年的嬉笑怒骂,或者正经点来说,十来年的人生经历。几个宅男各自有不同的进展,但是最有意思的,还是谢尔顿从一开始的极端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逐季在人际社交上努力挣扎学习,虽然进度缓慢,终究有机会修成婚姻正果。

  正如剧中所有男女角色,我们每个人的社交沟通能力各有高下。刚刚落幕的市长选举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候选人白目到需要好几个助理整天监控他的言行,有的候选人则是高明到单枪匹马单凭一张嘴就扳倒实力雄厚的对手。两个人都当选了,给我们些许安慰:社交沟通能力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如果不要那么难以沟通协调,大概也不会搞到三强鼎立弃保险胜几千坐待验票吧。

  就像谢尔顿一样,社交沟通能力与任务是随着岁月成长更迭的。我们每个人回忆起儿少时的人际经验,总是不免些许遗憾,尤其国中、高中阶段,鲜有人没犯过错的:「如果是现在的我,一定可以处理得更好!」这些遗憾通常代表的是现时的我们能力进步了,更加成熟了。但偏偏人际关系的任务也是随着年岁接踵而来:家庭、亲子、手足、学校师生同侪;职场上司、属下、同事,而微妙的亲密伴侣关系,更是终极挑战。多数人就在岁月流动中跌跌撞撞、边学边长大,有时顺遂过关,有时难免失足伤痛。特别在亲密伴侣关系上,单身、同居、结婚、离婚的多元选择,固然情缘各有殊异,个人的社交能力导致的取舍往往是重要关键。

  大多数人通常不会刻意去学习社交,总以为那是自然形成的能力,但是像谢尔顿这样的宅男,或是在我门诊中的许多自闭症亚斯伯格症个案们,社交能力的落差从小就直接造成生活上的各式各样困难:误解、隔离、排斥、甚至霸凌,他们很早就知道社交能力绝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努力才有机会进步的。偏偏努力学习往往又不得其法,常见的例子:一个常被同学嘲笑、欺负的国中生,听妈妈的建议,有状况就求助于导师,结果因此更加受到全班的排挤。

  这些社交有困难的人,其实常常在很多能力上令人惊奇,有些人擅长数理、有些人拥有绝佳的空间概念,对他们来说,有系统、有规则的知识最吸引他们,也最容易上手。偏偏社交技巧就算有规则,却是特别复杂,有很多不同条件、不同情境必须同时考虑,对于偏好高预测性规则的宅男们来说,根本就没有规则!

  这本书名叫「交友的科学」,不是「交友的艺术」,一方面意谓着内容来自科学实证的结果,一方面也意谓着它不是交友天才大师直觉的艺术展现,而是有规则、可复制、每一个人都可按部就班逐步学习操作的。常见卖座的「改善你的人际关系」的书籍、演讲、训练,看完、听完之后往往会让你恍然大悟,甚至感激涕零,但是很少能直接改变你的行为,因为它们缺少了上述的科学特质。相比之下,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像教战守则,或者更直白的说,像产品使用说明书。有时你甚至会质疑这书是否把高尚的情谊描述得过于现实。中译「交友」来自英文「making friends」,朋友真的是要「做」出来的哩!

  前面提到,大多数人通常不会刻意去学习社交,其实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自觉到能力的瓶颈。业绩不如人的房屋仲介一定会想要改进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想选总统的市长也是),因此就算你一直都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很满意,看看这本书,一定会发现还有些你没做过的。

推荐序二

期待高功能自闭症类群者也能「出外靠朋友!」

姜忠信/政治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友谊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与亲密性,其内涵可以包括互信、互惠、包容与忠诚等等。父执辈常琅琅上口的一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是形容朋友,甚至好朋友的珍贵。这句话出自初唐时代王渤《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王渤写这首诗的年纪尚二十出头,早慧的他(可惜在27岁左右早逝)已经做官,在为一位杜姓好友送行前,写下这千古名句!二十岁上下,正是人一生中最需要、也最在乎朋友的时期!发展心理学家强调,青少年时期是重要的自我认同阶段,若能找到认同方向,承诺以赴,则于成年早期寻求友谊、爱情等亲密关系的过程将容易安身立命(也就是孔子所谓的三十而立)!而寻觅自我认同的过程中,除了长辈的提携,最关键的就是友伴的影响。笔者从大学开始,就常因好朋友的关系而做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及发展,如念硕士、博士,是因为有朋友相挺与相持;去国外进修,是因为有朋友的朋友在;在走入中年阶段,更珍惜相知相惜的同辈、忘年之交的长辈朋友、甚至晚辈!

  高功能自闭症类群(HFASD)的青少年与青年,由于人际动机的强弱不同,对友谊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但要进入并发展友谊,或在友谊基础下发展亲密关系,他们必须克服先天在心智理论、执行功能等方面的基本限制,才能有所进展。这个门槛相当巨大,不易跨越。笔者多年的临床及研究工作虽大多针对学前的自闭症孩子及家长,但由于在大学教书,一直接触不少学科能力很好的HFASD大学生及研究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对交朋友没什么兴趣,甚至不在乎这样的接触,这类HFASD学生们虽然在学校的个人学习及生活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每当与其他同学合作作业或筹办社团活动时,就常因不善与人互动,让身边伙伴误会其合群性及态度,而失去了与同侪间基本的友善关系。另一类HFASD学生,他们对交朋友、甚至交亲密朋友都有很强的兴趣,但因不知如何互动,以致逃避退缩(如:逃避现实接触,转投入网路交友),或是过于激躁,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上有很深的挫折感,孤单及忧郁也就不时伴随其中。笔者多年的辅导经验中,深觉当代即使逐渐重视「自闭症者的友善环境」,但若这些HFASD成人没有得到有系统的专业帮忙,恐怕也会让人忧心的。

  洛格森博士(Dr. Laugeson)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所发展的PEERS方案,从200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研究报告至今,已累积超过20篇同侪审查的研究(参见https://www.semel.ucla.edu/peers/research),且不少在方法上都是採用高规格的随机尝试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研究法。这项结合介入ASD青少年/成人与其家长的方案陆续在美国不同的研究机构,以及以色列、荷兰、甚至亚洲的南韩、中国、香港等地都得到重复验证,证明其不仅能有效改善ASD青少年/成人社交知识、技巧及社交焦虑,且提升了受邀或参与朋友聚会的频率;而家长的亲职自我效能也在其中得到明显助益。洛格森博士团队的追踪研究报告,更发现上述对ASD个案的改变,可以维持一至五年。这项斐然的大成就,在国际的学术圈是备受肯定的。

  由于PEERS方案是强调对ASD个案与其家长同时介入的工作模式,因此,洛格森博士除了写出给专业人员使用的PEERS方法专业书(见心灵工坊《PEERS®青年社交技巧训练》)外,这本《交友的科学》则是PEERS方案的家长参考书,如同专业书的书写架构,让家长能在大孩子参与PEERS课程过程中也一起学习有效的策略,来支持大孩子在面对友谊的各项挑战。这本书的优点除了简明的理念架构及范例,更提供诸多示范影片来辅助(美国还有APP的呈现方式),让学习能在多元的管道下增益效能。

  笔者第一次知道简意玲医师,是在大学部教授临床心理学概论的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心理治疗经典读物时,读了佛洛伊德的《小汉斯》这本中译读本开始。当时一面带领学生阅读,一面私下钦佩有人可以这么精确又优雅地将复杂难懂的佛洛伊德论述,作这么好的翻译。认识她后,知道她已经开始在台大医院精神部开设全国第一个成人自闭症门诊,协助各类成人ASD个案。

  再不久,我就注意到她出了一本亲切性极高,向社会介绍成人自闭症的书(《依然真挚与忠诚》)。在辅导HFASD学生个案过程中,我会主动介绍他/她们去读读简医师所写的书,我让他们知道他/她们是一群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心灵深处都是「依然真挚与忠诚」的人!简医师不仅是位新一代的好医师,她近年在学术上的表现也让我感到赞佩,目前也正进行PEERS的台湾研究!能认识这样一位年轻(或也该称青壮了)的儿童(也包括成人)精神科医师,以及数位优秀且深具人文关怀的同辈儿青医师,真是一种荣幸!

  当然,读完这本书,心中也有另一番感慨,近二十年从事早疗研究工作的我,一直极力主张家长参与的重要性,但感慨的是,到了这些孩子长大后的介入课程上,我还是继续在强调家长参与!即使是个人主义色彩较高的西方社会,他们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现,为了让孩子持续成长与茁壮,家长即使迈向中老年,也还是要上战场,才能为孩子的安身立命挂保证!在此,真心对所有家长打气,并表达敬重之意!目前国际上对HFASD友谊促进的方案中,也开发了不少同侪介入(peer-mediated)方案,期待未来在台湾,也持续看到不同方案的探究与推广!

  最后,期待我们 HFASD大朋友,身旁一起帮忙或关心他们的家长、专业人士及社会大众,都在此书中得到启发并受益,而相互扶持下去!毕竟,在这个大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自序

茫茫社交大海的导航

伊莉莎白・洛格森/本书作者


  本书的完成,乃是集过去十五年针对自闭症类群及其他社交困难之青少年与青年社交技巧研究之大成。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验证,我们已经找出发展与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基本的社交行为设计成易于理解的具体规则与步骤。我们将复杂的社交行为拆解并简化,利于青少年与青年依循。

  《交友的科学》所强调的技巧是直接由「教导及丰富社交技巧课程」(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简称PEERS®)而来,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伊莉莎白・洛格森博士所发展建立。PEERS是自闭症类群年轻人社交技巧介入中少数有实证研究支持的模式之一,其中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北美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EERS门诊完成。自PEERS青少年版手册于2010年出版、以及英文版《交友的科学》于2013年出版以来,这个具实证基础的原始版本已逐渐发展为国际性的介入模式,在超过35个国家使用,也被翻译为超过12种以上的语言。台湾自闭症类群青年的疗效研究是由简意玲医师执行,由台湾的科技部补助疗效研究、台大医院支援专业人员训练。

  本书也对原始的北美版本做了语言与社交文化之相关修订,以译註的方式补充于书中,这些译註使本书内容更适用于台湾年轻人。原始英文版本也翻译为中文,并在台湾进行疗效验证研究。在台大医院进行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EERS介入模式改善了社交反应、社会沟通能力与认知,此外,社交焦虑与刻板行为也有所改善,人际觉察缺损与情绪处理障碍亦有减轻趋势。

  尽管这个介入模式最早是专为自闭症类群青少年与青年所发展,书中各章所呈现的技巧仍可广泛用于其他有社交困难的年轻人,例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忧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可能造成社交障碍的疾患。读者甚至也包括完全没有精神科诊断,只是很想了解如何交友与维持友谊的人。在这个习于网路沟通的时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逐渐减少,许多人感觉有如置身于社交的茫茫大海,需要一些导航协助。由于这个介入模式教导的是具有生态效度的社交技巧,也就是一般社交成功的人所展现的社交行为,因此交友的科学应可应用于任何一位有志于学习如何发展亲密且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年轻人。

  在以下章节中,你将会看到我们如何将抽象的社交行为,例如开启或加入交谈,拆解为简单的个别步骤。借由将复杂社交行为化约为简单好操作的单位,我们于是乎将社交世界解码,协助社交困难者更能成功掌握社交世界,并借此发展更多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图书试读

第四章开启与加入交谈
 
学习如何结交新朋友的历程,在某些人眼中有如谜一般的神祕,对社交有障碍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在社交世界中的种种体验往往令他们费解而且困惑。即使是觉得交朋友很轻松的人,也很少能举出初次见面有哪些重要步骤。与素昧平生的人见面时,除了经由彼此的朋友或旧识为双方互相介绍之外,其实是有具体的步骤可以依循。然而,实际上很少人会深思熟虑地详细筹划要採行什么方式或依循什么步骤。
 
想像一位青少年置身在一个派对当中,他完全不认识派对里的任何人。他想和其他青少年谈话,但不确定要如何接近他们。假设这位年轻人过去曾经被同侪排挤,既容易冲动而且还很过动。你觉得他会怎么和其他青少年开始互动?根据我们的经验以及研究显示,这样的青少年可能会莽撞地切入别人的交谈。他很可能会直接走近其他青少年,粗鲁地打断他们的交谈,开始谈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主题。他可能会谈些什么?可能是谈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即使那不是那些人原本正在谈的话题。这种互动方式绑架了整个谈话,你猜其他青少年会做何感想?他们八成会觉得讨厌、烦人,或许还有一点莫名其妙。那他们会怎么看闯入交谈的青少年?他们很可能会觉得他怪异、讨人厌、令人厌恶,而且有点白目。你觉得他们还会想跟他说话吗?有这种突兀且糟糕的开始,大概不太可能发展成愉快的交谈。比较可能的状况是,这群人礼貌性地回个一两句话,就继续谈他们原先的话题;也可能完全忽略他,或更糟的,甚至取笑他或捉弄他。如果这种莽撞且古怪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这个青少年可能从此有不好的名声,想发展友谊就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想像另一位青少年也在同一场派对上,他一样不认识任何人,一样想跟其他年轻人聊天,但也一样不知道要如何加入。这一次,我们假设他过去曾在社交上被忽视,因而有多次产生忧郁或焦虑的症状。你觉得他会怎么跟其他年轻人开始互动?根据我们过去对同一类青少年的了解以及研究所显示的,这位年轻人很可能独自站在房间的角落,不去跟其他青少年说话,不仅不太和其他参加派对的人有眼神接触,也很少试着加入其他人。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