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的本质:问题、解答与启示

服务:学习的本质:问题、解答与启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学习
  • 服务
  • 教育
  • 问题解决
  • 启发式学习
  • 学习本质
  • 教学设计
  • 学习理论
  • 终身学习
  • 教育理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服务-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对我们这些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学生事务行政人员、行政主管、及学生,在理解、实施、提昇、或评论服务-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时,提供丰富的全方位资讯资源。唯独Barbara Jacoby能提供如此丰富且及时的资源。

  ─Rick Battistoni, director, Feinstein Institute for Public Service, and Providence College 2013 Thomas Ehrilich Civically Engaged Faculty Award recipient   

  服务-学习的本质:问题、解答与启示是推动服务-学习的宝典,解答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社区工作人员,在面对高等教育与社区桥接时持续浮现的各类问题。终于有了这样兼具学术理论与有效、易懂、且可预见成果的实行步骤的一本巨着。对想要了解服务-学习重要性的机构和人士而言,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Deverah A. Lieberman, President, University of La Verne

  具学分的学术性服务-学习可达到的整体性学习成效,已远远超越其他教育途径。Barbara Jacoby这本书,解释了其背景与缘由,更重要的是,她以她丰富的专业知识,建议读者如何持续维护服务-学习的高效能表现。

  ─Caryn McTighe Musil, senior scholar and director of civic learning and democracy initiativ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服务-学习的本质:问题、解答与启示一书,特别强调联课活动服务-学习的重要贡献,所有学生事务教育者不可不读。

  ─Kevin Krugers, president, NASPA—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代码之道:构建高效、可维护软件的实践智慧》 导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软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复杂的企业级系统到日常使用的移动应用,代码是这一切的基石。然而,编写“能跑起来”的代码远非终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出健壮、高效、易于理解和长期维护的软件。 本书《代码之道:构建高效、可维护软件的实践智慧》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编程语言或框架,而是深入探讨支撑所有优秀软件工程实践的核心原则、设计哲学和思维模型。我们相信,卓越的软件构建能力源于对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好代码”标准的坚守。 第一部分:基础的重塑——超越语法,直抵本质 软件开发常常陷入对新工具和新语法的盲目追逐中,却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沉淀。本部分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软件工程的基石。 第一章:编程范式的融合与选择 我们将探讨主流编程范式——面向对象(OOP)、函数式编程(FP)以及过程式编程——它们各自的优势、局限性以及在现代复杂系统设计中的最佳应用场景。重点讨论如何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切换或融合这些范式,避免“工具决定论”。例如,在处理高并发和状态管理时,函数式编程的不可变性带来的巨大优势;而在构建大型业务模型时,OOP的封装和继承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第二章: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再学习” 算法和数据结构是软件性能的天然屏障。本章将超越教科书的定义,探讨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根据数据的特征(如访问模式、规模、实时性要求)选择最合适的抽象数据类型。我们将深入分析哈希表的底层冲突解决机制如何影响查找效率,以及图论算法在网络拓扑和依赖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目标是让读者能够迅速识别性能瓶颈,并给出基于结构层面的优化方案。 第三章:内存管理与运行时效率 理解程序如何在机器上真正运行至关重要。本部分将剖析不同编程语言的内存分配策略(栈、堆、垃圾回收机制),并探讨“零成本抽象”的设计思想。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内存对齐、缓存友好性(Cache Locality)和避免不必要的对象分配来提升毫秒级的响应速度,这对高频交易系统或实时渲染引擎尤其关键。 第二部分:设计的艺术——从蓝图到骨架 代码的质量往往在设计阶段就被决定了。本部分专注于如何规划和构建清晰、灵活的软件架构。 第四章:SOLID原则的工程化落地 SOLID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准则,但将其应用于复杂的遗留系统或微服务架构中需要技巧。本章将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如何识别违反开闭原则(OCP)的“僵硬代码”,如何应用依赖倒置原则(DIP)来解耦组件,并讨论在何种情况下,过度遵循这些原则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 第五章:设计模式的进化与反模式 设计模式是解决特定问题的成熟方案,但它们不是万能药。我们将系统地回顾经典设计模式(如工厂、策略、观察者)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探讨反模式(Anti-Patterns)。识别并规避那些看似合理实则带来技术债务的“陷阱”,例如“上帝对象”或“神圣的单例”。 第六章:模块化、耦合与内聚的平衡艺术 良好的架构强调高内聚、低耦合。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定义清晰的模块边界。我们将引入“包容性(Cohesion)”和“耦合度(Coupling)”的量化概念,并探讨在微服务架构中,如何通过领域驱动设计(DDD)来确定服务边界,避免“分布式单体”的出现。 第三部分:代码的生命周期——健壮性与可维护性 代码写完后,它的生命周期才刚刚开始。如何确保它在未来数年内依然易于修改和扩展,是衡量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第七章:测试驱动开发(TDD)的深度实践 TDD不仅仅是先写测试用例,它更是一种设计工具。本章将聚焦于如何编写高价值、高可信度的测试。我们将区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并探讨Mocking和Stubbing的最佳实践,确保测试能真正反映业务逻辑的正确性,而不是成为代码的负担。 第八章:重构的策略与勇气 重构是消除技术债务的持续过程。本章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重构流程,包括识别“代码异味”(Code Smells)的工具和技巧,如提取方法、安全地拆分长类等。特别强调了在不改变外部行为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架构演进的“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的应用。 第九章:可观测性与日志的哲学 现代系统部署在复杂的分布式环境中,日志和监控成为我们理解系统内部状态的唯一窗口。本章讨论如何设计结构化、可索引的日志系统,区分信息、警告、错误日志的优先级。我们将探讨度量(Metrics)、追踪(Tracing)和日志(Logging)三位一体的可观测性框架,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的根源。 结语:成为软件工匠 《代码之道》旨在培养读者从“编码者”向“软件工匠”的转变。真正的效率来自于对复杂性的管理和对清晰性的不懈追求。掌握这些基础原理,你将有能力驾驭任何新技术浪潮,构建出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真正有价值的软件系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Barbara Jacoby


  目前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通勤事务和社区服务项目办公室担任主任一职,在任职期间推动了学术关系的参与、服务−学习以及公民连结。自1983年起她的职业历程中都奉献给了马里兰大学,2007−2008学年期间是大学中教学卓越中心主席。2005−2011年担任了Adele H. Stamp Student Union的资深学者、2003−2005年期间任职社区服务−学习办公室主任、1992−2003年期间致力于通勤事务和社区服务总监、1983−2003 年期间曾任职通勤事务部办公室主任。

  Jacoby博士曾担任校园契约专业发展的聘用学者。此外,她也同时是美国国家通勤程序信息中心资深学者。1983年至2003年服务于国家通勤计划信息中心并担任董事一职。Jacoby博士在1978年时攻读了马里兰州的法语语言文学的博士学位,并进入高等教育及学生事务处服务担任协同副教授一职,也同时授课于博士班与大学部课程。

  Jacoby博士的发表包括她的几本书籍:
  1. 通勤学生:为学校发展一个可以回馈的机制(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s, 1989)
  2. 高等教育的服务−学习:理念与实践(Jossey−Bass, 1996)
  3. 参与通勤学生的学习(Jossey−Bass, 2000)
  4. 与服务−学习建立起伙伴关系(Jossey−Bass, 2003)
  5. 使公民连结高等教育(Jossey−Bass, 2009)
  6. 看着它,从中学:一个社区专业服务−学习方案的反思 (Campus Compact, 2010)

  Jacoby博士同时也是1980−2011年间高级标准规范组织高等教育理事会的委员。在高等教育学生事务主管机关NASPA(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里主持了许多领导人才相关的计画:学生事务管理员在高等教育和亚太经贸合作(APEC)、大学生国际教育计画等。更在2010年获得了美国马里兰校园契约奖学金,目前担任国际大学学生教育者ACPA(College Student Educators International)高级学者。Jacoby博士的撰写并广泛谘询并不只是投入美国,更有世界各地的许多演讲和演示。她的机构和专业协会已经认可她在服务−学习和通勤学生等领域的杰出成就。

译者简介

刘若兰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学生事务组教育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副教授
  经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务处全人教育中心主任、社团法人台湾服务学习学会理事长、学生事务与辅导总编辑

郭玮芸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现职:国立教育广播电台推广组主任
  经历:教育部青年发展署国际及体验学习组科长

邱佳慧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史学博士
  现职: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经历:台北医学大学副学务长兼服务学习中心主任、社团法人台湾服务学习学会理事

王美鸿

  学历:美国纽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资讯研究硕士
  现职:国立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经历:教育部资科司智慧人才整合型人才培育计画—跨领域基础与服务学习课程推广计画协同主持人

刘芳

  学历:美国爱荷华大学护理哲学博士
  现职:台北医学大学高龄健康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经历:104年服务学习奖励计画绩优课程教案大专院校组优等

邱筱琪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学生事务组教育博士
  现职:明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经历:明新科技大学服务学习中心主任、社团法人台湾服务学习学会监事

 

图书目录

前言  iii
原序  vii
致谢  xv
作者简介  xvii
译者序  xix
从服务−学习的本质发挥最大价值(杨朝祥)  xxiii
服务−学习 改变世界(曾清芸)  xxv
亚太地区的服务研习模式(马学嘉)  xxxi

第一章
服务−学习简介(郭玮芸译)  1
第一节    何谓服务−学习?  1
第二节    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为何?  6
第三节    除了「服务−学习」,还有哪些其他的称唿?  10
第四节    服务−学习有哪些效益?  12
第五节    服务−学习的发展历史为何?  15
第六节    服务−学习如何扩展?  20
第七节    学校推动服务−学习时应提供什么?  23
第八节    不同类型学校的服务−学习有何差异?  26
结论  28

第二章
了解与促进批判性反思(刘若兰译)  31
第一节    何谓批判性反思?  31
第二节    反思的形式为何?  34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批判性反思的步骤为何?  36
第四节    批判性反思如何能增能学生由直接服务迈向公民与政治投入?  47
第五节    如何在个人学术领域中实施反思?  50
第六节    在联课活动服务−学习中,如何进行反思?尤其是一次性或短期的经验  53
结论  55

第三章
学校与社区服务−学习伙伴关系的发展与永续
(郭玮芸译)  57
第一节    学校与社区服务−学习伙伴关系的定义与基本原则为何?  58
第二节    服务−学习伙伴关系有哪些不同类型?  62
第三节    服务−学习伙伴关系发展的步骤为何?  65
第四节    服务−学习伙伴关系中有哪些后援与支持的议题?  70
第五节    发展与永续服务−学习伙伴关系的优良典范有哪些?  72
第六节    发展与永续服务−学习伙伴关系时,学校应该建立哪些运作系统?  76
第七节    学校与社区伙伴关系应纳入企业伙伴吗?如何执行?  78
第八节    发展国际服务−学习伙伴关系的关键议题有哪些?  81
第九节    如何将小规模的服务−学习伙伴关系导引至更广泛而深入的全校性参与?  82
结论  86

第四章
服务−学习融入于课程中(王美鸿译)  89
第一节    何时採用服务−学习最为适当?  89
第二节    服务−学习如何在我的专业领域里运作?  92
第三节    服务−学习是否具备学术严谨性?  96
第四节    服务−学习融入于课程有哪些模式?  98
第五节    我如何着手发展一门服务−学习课程?  110
第六节    我该如何评估服务−学习,并给予成绩?  113
第七节    服务−学习的课程大纲有哪些独特的项目?  117
第八节    开授一门服务−学习课程需要哪些后勤支援?  120
第九节    服务−学习如何在完全线上或混成式进行?  122
第十节    服务−学习是否需通过正式的开课审核准则?  125
第十一节  如何鼓励与支持教师开授服务−学习课程?  126
第十二节  在教师审查、升等、及永聘职审核时,服务−学习如何被评价?  129
第十三节  服务−学习如何全面性的整合到学系里?  131
结论  133

第五章
联课活动服务−学习的设计与实施(邱筱琪译)  135
第一节    何谓联课活动服务−学习?  135
第二节    服务−学习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为何?  138
第三节    联课活动服务−学习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142
第四节    如何将服务−学习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152
第五节    服务−学习与领导力教育的关系为何?  155
第六节    发展联课活动服务−学习的步骤为何?  156
第七节    如何在联课活动服务−学习中实施学生学习的评估?  161
第八节    服务−学习教育者如何协助由学生自主发起和主导的服务−学习?  163
结论  166

第六章
服务−学习的评估(刘若兰译)  169
第一节    服务−学习评估包含哪些元素?  169
第二节    评估服务−学习有哪些可能的方式?  173
第三节    在选择评估方法时,我们需考虑哪些议题?  176
第四节    服务−学习学生参与者的评估包括内容为何?  179
第五节    服务−学习如何从社区观点进行评估?  181
第六节    如何评估服务−学习伙伴关系?  185
第七节    关于服务−学习的教师评估应包含的内容为何?  186
第八节    学校层次应进行的评估为何?  189
第九节    服务−学习评估的挑战有哪些?我们如何解决它们?  194
结论  197

第七章
服务−学习的行政管理(邱佳慧译)  199
第一节    如何开始推动服务−学习?  200
第二节    服务−学习中心的组成内涵为何?  208
第三节    服务−学习中心的成员的要求为何?  209
第四节    服务−学习应置于哪些组织架构下?  210
第五节    除了服务−学习中心,还需要什么制度化基础架构去支持服务−学习?  213
第六节    服务−学习中心的经费该从何而来?  216
第七节    如何呈现服务−学习的价值?  223
第八节    什么是服务−学习必备的后勤考量?  226
第九节    我们需要处理的责任与风险管理议题为何?  230
第十节    国际服务−学习包含的行政议题为何?  235
第十一节  如何认可服务−学习的杰出表现  239
结论  243

第八章
服务−学习面临的复杂性与两难困境(刘若兰译)  245
第一节    如何让所有学生接触并适用于服务−学习?  245
第二节    服务−学习应列为毕业门槛吗?  249
第三节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抗拒的学生?  250
第四节    如何透过服务−学习,增进学生认识与欣赏来自于权力、特权及结构性压迫所造成的种族、族群、社经地位的差异?  252
第五节    何谓批判性服务−学习?它为何重要?  255
第六节    服务−学习与政治的关系为何?  259
第七节    服务−学习应该制度化吗?  263
第八节    校园−社区的伙伴关系真的是平等互惠吗?  266
第九节    服务−学习应该聚焦于在地化或是全球化?  268
结论  273

第九章
确保高等教育服务−学习的未来(刘芳译)  275
第一节    验证服务−学习的教学法与实践需要哪些评估与研究?  275
第二节    如何确保服务−学习制度化的未来?  282
第三节    如何在教师奖励制度里更突显且认可服务−学习、以社区为基础的研究,及与社区连结的学术研究的价值?  284
第四节    我们可以从服务−学习的国际范例中学到什么?  288
第五节    什么是未来的服务−学习的伙伴关系?  289
第六节    我们如何帮助学生透过在地的服务−学习养成全球视野?  295
第七节    服务−学习在应对国内和国际人道危机中的角色为何?  297
第八节    服务−学习在网路环境的未来为何?  300
第九节    服务−学习如何加强高等教育在K−12学校的投入?  302
第十节    未来服务−学习与社会企业间的关系为何?  305
结论  308

参考书目 313
索引 331
 

图书序言

译者序

  2014年教育部青年发展署举办服务−学习国际研讨会,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Barbara Jacoby博士专题演讲,Jacoby博士在服务−学习领域学养深厚,且实务经验丰富,在多年推动服务−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蒐集许多相关教育人员、社区伙伴、学生的疑问,提供深入的反思、建议与解决问题的资源,汇集成书于2014出版。台湾服务−学习学会亦于当年举办服务−学习与社会连结工作坊,邀请她来与所有参与者互动与对话,在相互激励与启发中形成更深的承诺,因而共同决定要将Jacoby教授新出的这本书翻译出来,让更多华文地区的服务−学习教育者一起学习与思考,如何实施更有品质的课程与方案。

  2014年许下翻译本书的承诺后,我们开始组织团队,希望透过彼此交流对话、提问与沟通,更能掌握本书要传达的内容与涵义。当时与Jacoby博士谈到翻译的发想时,长年在台湾推动服务−学习的资深学者黄玉老师,结合对于台湾深入的观察与实务经验,提供翻译的重要原则与建议,希望鼓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加入团队从事翻译,故后来邀请台师大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刘若兰老师、明新科技大学服务−学习中心主任邱筱琪老师、台北医学大学服务−学习中心主任邱佳慧老师与高龄健康管理学系刘芳老师、国立教育广播电台推广组组郭玮芸主任与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王美鸿老师等参与。

  六位老师开始着手翻译后,每章完成初稿时,该章负责老师就与团队约时间开会讨论内容中有疑问的地方,形成共识后再由主负责老师整理成完稿。历经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全书九章的完整翻译内容,感谢学富出版社耐心等候完稿与协助出版。
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让有些名词更能贴近原文代表的意义,以及运用适当的中文让读者能更加了解其涵义,翻译团队会特别蒐集相关文献,并请教专家学者意见,共同讨论寻求共识。例如本书多处出现的civic engagement,有些学者或论述翻译为公民参与、公民投入,或是公民连结,由于本书作者Dr. Jacoby特别强调engagement包含主动连结与承诺,比参与或投入具有更深层的意义,故本书选择将此名词翻译为公民连结,希望读者能够更加了解服务学习与公民连结的关系。以下说明翻译者对于负责章节的重点与启发。

  第一章从最基础的服务−学习定义开始,带领我们从头开始审视服务−学习的基本原则、理论基础,以及回顾服务−学习的历史、优点、现行实施范畴及相关的实务操作原则。希望从这些基本资讯开始,除了能够对于初次接触服务−学习领域者有所助益,更能够让接触服务−学习领域经验丰富者作为再一次的检视和回顾,并能有所启发。

  第二章清楚说明在服务−学习发展脉络中,批判性反思的意义、角色与重要性,描述不同的进行方式,提供实施的步骤,且探讨如何促使学生投入批判性反思增进学习,以及如何评估学生反思的内涵。带领服务−学习课程或结合联课活动的教育人员,可以参考本章内容有计画的整合反思于课程方案中,应能增进学生与社区伙伴正向的学习与发展。

  第三章则进入对于服务−学习领域来说很重要的「伙伴关系」,描述在服务−学习中,学校与社区伙伴关系的原则、实施方式、型态及步骤,以及目前存在的机会与挑战。服务−学习中坚强有力且双方互惠的伙伴关系,为学生带来实质的学习成果,并为学校与社区带来未来的无限可能。本章的说明,可作为学校教师及相关领域工作者发展服务−学习伙伴关系的导引。

  第四章列举学术型服务−学习的类型与实际范例,并探讨教师个人与各层级支援者需考量的议题。本章内容可供曾开授服务学习课程的教师全面检视其授课内容的指引,或供未曾开授的教师规划新服务−学习课程的方向,更可做为行政管理者制订教师发展、教学支援、及激励机制的参考。

  第五章谈到如何在正式课程之外,透过联课活动,发展具挑战性和高品质的服务−学习经验,介绍「联课活动服务−学习」之定义、类型、优点、挑战和发展步骤,可作为台湾服务−学习教育者,包括学生事务人员、学生领袖等,在规划促进学生发展之服务−学习方案时,具体且能立即上手的实用指南。

  第六章说明为何服务−学习的评估是重要的,实施评估的形式、范围与方法,另外也提供从学生、教师、社区伙伴、校园−社区伙伴关系与学校的观点,评估服务−学习课程与联课活动的具体资讯,运用本章内容,可以规划评估服务−学习达到互惠目标的效能与增进服务−学习成果的方向。

  第七章提供了许多服务学习中心推动服务学习的重要诀窍,有助于校方与服学伙伴考量如何定位、架构、经营与宣传,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比较明确而弹性可行的路径;或许,在台湾,我们无法立即一步到位,但透过行动实践,我们可以start small,然后创造改变,迈向更有特色与愿景的服务学习。

  第八章提出不同的观点,深入与批判地反思实施服务−学习的复杂性与两难,并提供进一步处理服务−学习挑战与两难的资源,让学生、社区与高等教育机构获得可能的助益。我们必须审慎考虑本章提出的问题,基于重要原则、正确做法与最好的判断,平衡的实施高品质服务−学习。

  第九章提出为确保服务−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与价值,需要以实证的方式验证服务−学习的教学与实践,建立制度后,才能确保在机构中以及社区里的持续性,并持续做国际经验的交流,即使在科技潮流下,都能因为实证的基础而保有服务−学习其独特的教学或是学习路径。

  行动是最能感动别人,也最能让行动者透过亲身体验获得更多冲击和省思的学习策略。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门「互惠」的哲学,学生参与服务−学习可以增进人际关系、多元思考、解决问题与社会关怀等能力,并由做中学增加学以致用的体验。课程方面亦能活化教学内容,与在地社区有更多的连结,社区方面,亦增进与学校的互动以及资源整合。但重要的是,参与服务−学习课程或方案的相关人员能掌握服务−学习的核心价值与基本要素,实施有品质的课程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期许未来有更多的学校投入适切的行政与教育资源,安排有意义的服务−学习,促使学生从服务中获得自信,展现多元智能,应用专长或所学领域知识,为社区解决问题,同时透过反思带领,了解社会议题,并发展公民责任感,学生、学校与社区彼此互惠增能。

翻译者
刘若兰 郭玮芸 邱佳慧 王美鸿 刘芳 邱筱琪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服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曾經在一家非營利組織擔任志工的經驗。那時候,我負責的是協助一個為弱勢家庭提供課後輔導的計畫。我的任務主要是陪伴小朋友們寫功課、解答他們在學習上的疑惑,偶爾也會講故事給他們聽。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只是在「做服務」,就好像完成一份工作一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投入,越來越關心這些孩子們。我開始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他們遇到困難時的眼神,以及他們學會新知識時的雀躍。 我還記得有一個小男孩,他原本非常內向,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鼓勵他分享自己的感受。終於有一天,他主動跟我說,他學會了一個新的數學公式,並且能夠自己解決一道難題。那一刻,我真的感到無比的欣慰。這讓我明白,真正的「服務」不僅僅是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給予支持和鼓勵。而「學習」也並非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心靈的成長,一種在付出中體會到的價值。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觸及了這種更深層次的意義,讓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獲得更多啟發。

评分

我一直相信,人生的價值,在於不斷地付出與奉獻。我曾經在一家醫院擔任義工,主要是在病房裡陪伴病患,聽他們說說話,幫他們處理一些生活上的瑣事。那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服務」的力量。很多病患因為疾病而感到孤單、無助,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照護,更是心靈上的慰藉。我記得有一位阿嬤,她因為長期臥病在床,很少有人來看她。每次我去探望她,她都會拉著我的手,滔滔不絕地講述她年輕時的故事。聽著她的故事,我感覺自己好像也經歷了她的人生,更加理解了生命的脆弱與可貴。 那時候,我也從這些病患身上學到了很多。他們對於生命的堅韌,對於親情的渴望,都讓我深受感動。我認為,「服務」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們透過付出,去理解他人的需求,去感受他人的情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生命。而「啟示」則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得的對於人生的領悟。這本書的標題,正精準地捕捉到了這種精神。它讓我聯想到,在每一次的付出中,其實我們都在學習,都在成長。

评分

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生活中最寶貴的財富。我曾經參與過一個社區營造的計畫,我們希望透過各種活動,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了解和互動。一開始,大家都有點生疏,不太敢主動交流。我們嘗試舉辦了幾場社區市集、親子活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直到有一天,我們決定舉辦一個「故事交換」的活動。大家輪流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有開心的,有悲傷的,有充滿挑戰的,也有溫馨感人的。 在那次活動中,我聽到了一位阿姨分享她年輕時的創業經歷,也聽到了一位爺爺講述他參與抗戰的往事。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生命的智慧和情感。我發現,當大家開始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也願意傾聽別人的故事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開始拉近了。我認為,「服務」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為大家創造一個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而「學習」則是透過傾聽別人的故事,去理解不同的生命歷程,去感受人性的美好。這本書的書名《服務:學習的本質:問題、解答與啟示》,讓我想起了那個溫馨的夜晚,那種在分享與傾聽中獲得的深刻領悟。

评分

我一直對「教育」這個領域抱有很深的關注。我認為,教育是傳承知識、塑造品格的重要途徑。我曾經在一家教育機構擔任過輔導員,主要負責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的諮詢。我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學生,有對未來充滿迷茫的,有對特定領域充滿熱情的,也有因為學業壓力而感到痛苦的。 我記得有一個學生,他非常聰明,但在學習上卻總是提不起勁。他覺得學校的課程太過枯燥,無法激發他的興趣。我花了很多時間和他溝通,試圖了解他的想法。後來,我發現他對科幻小說和遊戲設計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建議他,可以嘗試將學習與他的興趣結合起來。例如,透過閱讀科幻小說來學習文學,透過設計遊戲來學習程式和邏輯。當他開始嘗試這種方式後,他的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我認為,「服務」在這裡,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引導和支持,而「學習」則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並從中獲得成長。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好像在探討這種教育的本質,讓人充滿期待。

评分

我本身是個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人,尤其對那些能帶給我思考和啟發的書籍情有獨鍾。最近,我偶然看到一本名為《服務:學習的本質:問題、解答與啟示》的書。光看書名,就讓我覺得它頗有深度。「服務」這兩個字,在我的生活中有著多種面向。它可能是在工作上,我需要為客戶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也可能是在生活中,我需要關心家人、朋友,給予他們支持。而「學習」更是貫穿人生的過程,從孩童時期的基礎教育,到成年後的專業進修,甚至到退休後的生活探索,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我剛開始接觸程式設計的時候。那時候,我對程式語言一竅不通,感覺像是在學習一門全新的外星語。遇到第一個「Hello, World!」的程式碼,我就卡住了,不知道如何執行。我上網搜尋,看了大量的教學影片,但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後來,我參加了一個線上的程式設計社群,裡面有很多有經驗的開發者。他們耐心地解答我的問題,分享他們的學習心得,甚至會給我一些實際的練習專案。在那個社群裡,我不僅學會了程式設計,更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從錯誤中學習。我認為,「服務」在這裡體現為社群成員之間的互助,而「學習」則是透過這種互助,得以不斷精進。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出了這個過程的核心。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反思我的職業生涯。我是一名軟體工程師,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編寫程式碼,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剛開始的時候,我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熱情,覺得自己能夠用技術改變世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機械式的循環。每天重複著相似的工作,漸漸地,我開始感到疲憊和迷茫。 我開始尋找能夠讓我重新找回熱情的方法。我聽說了「敏捷開發」的概念,並開始嘗試將其應用於我的工作。這是一種強調團隊合作、快速迭代和持續改進的開發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所謂的「服務」在這裡,指的是我們為使用者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而「學習」則是我們在不斷開發和改進產品的過程中,從使用者回饋中獲得的經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為一個新功能收集使用者意見,收到的回饋讓我大為震驚。我原本以為的功能,竟然是使用者最不需要的,而他們真正需要的,卻是我之前從未考慮過的。這次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習」,是需要放下預設立場,去傾聽真實的需求。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這種從「問題」中尋找「解答」,並從中獲得「啟示」的過程。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關於「成長」這件事。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如果我們不不斷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我是一個小企業的經營者,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從市場行銷、產品開發,到客戶服務、人員管理,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調整。我記得剛創業的時候,對於「如何有效地管理團隊」感到非常頭疼。我曾經試過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盡理想。後來,我接觸到一些管理學的書籍,參加了一些相關的講座,才慢慢找到適合我的管理模式。 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個學習經驗,是關於「傾聽」。我過去比較習慣於發號施令,不太注重聽取員工的意見。但後來我發現,當我開始認真傾聽員工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時,團隊的凝聚力反而大大提升,大家也更有歸屬感。我認為,「服務」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經營者對員工的「服務」,也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而「學習」則是經營者不斷學習如何更好地領導團隊,如何為員工提供價值。這本書的書名《服務:學習的本質:問題、解答與啟示》,聽起來就涵蓋了這種由內而外的成長與轉變,讓我很想深入探討。

评分

最近在公司接手了一個專案,整個過程充滿了挑戰,但也讓我對「學習」有了更深的體悟。我們的目標是開發一個能有效提升客戶滿意度的服務平台,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千頭萬緒。從前期的市場調查、需求分析,到後期的技術開發、上線測試,每一個環節都像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開發初期,我們團隊對於「客戶真正需要什麼」產生了分歧。有人認為是功能性,有人認為是使用者體驗,還有人說是價格。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透過訪談、問卷、用戶測試,才慢慢拼湊出客戶的真實樣貌。 記得有一次,我們為了優化一個功能的流程,連續加班好幾個晚上。大家圍在會議室裡,爭論不休,火藥味十足。但當我們終於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時,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以及看到客戶試用後露出滿意的笑容,真的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的過程,往往不是線性的、平順的,而是充滿了各種「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去試錯、去修正。而「解答」的過程,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到位,而是需要持續的迭代與優化。這本書的標題「服務:學習的本質:問題、解答與啟示」,讓我想起了這個專案的點點滴滴,感覺它能為我帶來很多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

我記得我大學時期,參加過一個「偏鄉教育計畫」,我們去到一個比較偏遠的地區,為當地的國小學童提供課業輔導和才藝課程。那時候,我們年輕氣盛,覺得自己能為孩子們帶來改變。但實際上,我們遇到的困難比想像中要多得多。孩子們的基礎很不穩固,有些甚至連基本的識字都有困難。而且,由於當地資源匱乏,我們能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們在教孩子們畫畫。我們準備了豐富的顏料和畫紙,但孩子們卻顯得非常拘謹,不敢下筆。經過一番了解,才知道他們平時接觸到的顏料非常有限,甚至很多時候只能用碳筆塗鴉。當時,我們幾位同學都感到非常沮喪,覺得自己無法真正幫助到他們。但是,一位長期在當地服務的老師,卻很平靜地說:「他們的學習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但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學習。」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我意識到,所謂的「學習」,並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服務」的重點,在於理解和尊重對方的不同。這本書的書名,彷彿在點醒我,學習的本質,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和關懷。

评分

看到這本《服務:學習的本質:問題、解答與啟示》,腦袋裡瞬間跳出好多過往的經驗。我記得我大學時期,有一次參加一個很大型的社團活動,負責人說要「服務」,我當時就想,不就是幫忙做些雜事嗎?搬東西、發傳單、招呼來賓,聽起來沒什麼挑戰性,有點像是被當成免錢的勞動力。但隨著活動一天天逼近,我開始接觸到更多組員,聽到他們討論活動內容、目標、期望達到的效果,甚至還有為了如何讓來賓更有參與感而絞盡腦汁。那時候,我才慢慢理解到,「服務」不是單純的執行,而是一種主動的投入,一種對目標的認同,一種對他人需求的關懷。 我記得當時有一個環節,是我們需要為一個偏鄉的小學設計一場兒童才藝表演。我們花了好幾個晚上,搜集資料、聯繫學校、規劃流程。過程中,我們遇到很多困難,像是交通問題、設備不足、孩子們的踴躍報名卻不一定能都參與。但是,當我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看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聽到他們在表演時發出的興奮的尖叫聲,那種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那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所謂的「學習」並非只是坐在教室裡聽講,而是透過實際的行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被塑造,被啟發,而「服務」恰恰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域,讓我們能夠在付出中獲得成長。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這樣的意涵,讓我不禁回想起那段充滿汗水與淚水,但更多的是喜悅與收穫的日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