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好人」这种病 不论在学校、公司或社团活动里,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能发现「好人」的存在,日本似乎是一个盛产「好人」的地方。事实上「协调性」佳的「好人」,素来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一般来说,当提到「好人」时,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对他们的刻板印象,然而每个「好人」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个体差异,并非千篇一律。
那么,「好人」的特色究竟有哪些呢?
□对待比自己年纪轻的人也很有礼貌
□能正确的使用敬语
□会在自己的外表上下功夫,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爱面子)
□总是面带微笑
□和别人相处时会去注意细节
□让着对方,不与人争
□不树敌
□严格遵守团体中制定的规矩
□不会对人抱怨、发牢骚
□无法拒绝别人的请託
□做事追求完美,在小地方上也不容马虎
□尽量不去造成其他人的困扰,能忍则忍
简单来说就是一派「圣人君子」和「贤妻良母」的形象,他们像是从公民道德教科书里走出来的人物。「好人」对待每个人都很温柔,是身边的人所景仰的对象。
「好人」以这种理想的处事方法做为自己生活的原则,照理来说应该过着幸福的日子才对,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事与愿违,他们经常活得辛苦又疲惫。甚至一个不小心,还会卷入职场、家庭或人际关系里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中,让自己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动弹不得。为什么在他们身上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曾野绫子女士的《不当「好人」,你会更快乐》出版于二○○二年,是一本销量突破七十万册的长销书;这本书出版之后,「好人」一词开始受到社会上的注意。其后书籍市场上又出现了好些关于「好人」的书籍,其中有几本都成为排行榜上的畅销作品。我们或许可以说:日本「好人」很多,所以这个主题才会如此受到社会大众的瞩目。这些作品的内容通常大同小异,都是教人不要去做个「好人」。
目前各位读者手上的这本书,内容和其他书籍一样,也是要劝人别再当「好人」会比较快乐。然而当你读过其他的书籍,下定决心不要再做个「好人」时,却会发现事情总是知易行难。本书的内容将重点放在「为什么了解了道理却做不到」,以及「究竟该如何才能解脱『好人』的枷锁」,在接下来的篇章里我将为读者细说分明。
想必有很多读者对我很陌生,这里让我来做个自我介绍。
我曾在SONY从事半导体雷射的研究开发工作,但在上世纪日本泡沫经济的全盛时期中,我体认到接下来一定会进入重视个人内心的时代,因此萌生了成为心理谘商师的想法。于是我开始自修临床心理学,之后在设有夜间临床心理研究所的大学里就读。在取得临床心理士和企业心理谘商师的资格后,于十六年前(二○○一)成为公司内部的心理谘商师。在人事部门的管辖下,我开始对停职和不适应职场环境的员工提供心理谘商的服务。出版了《克服慢性忧郁症》一书后,我于六年前(二○一一)离开公司独立出来,目前在东京的惠比寿从事个人的心理谘商工作。
东京这个大都会,让我接触到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来找我做心理谘商的人里,有企业老板、医生、律师、艺人、音乐工作者与模特儿等,在社会上光鲜亮丽的一群;也有公司员工、自雇人士、家庭主妇、学生、接受政府的生活保障或申请自我破产者,其中也不乏从事特种行业的女性以及有过犯罪前科的人。谘商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忧郁症、人格障碍、酒精成瘾、购物成瘾等心理上的问题,到关于工作内容、职场里的人际关系、职场霸凌、性骚扰、换工作、恋爱、离婚、婚外情、茧居、不登校和照护父母等疑难杂症。
虽然来找我做心理谘商的人都抱着不同的问题而来,但我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主要还是以聆听为主。然后採用部分佛洛伊德或荣格的方法,再搭配自己的处理方式。
有不少「好人」来找我做心理谘商,他们就算在身体微恙时,还是会来我这里报到,说真的,这群「好人」是我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好人」们真诚的个性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内心纠葛,每当我在跟他们做心理谘商时,我往往会发现「好人」的特质,很难被归纳成一种性格,并进而意识到:它其实是一种病。
本书将按以下的顺序,来对「好人」做说明:
●到底谁是「好人」呢?(第二章)
●为何好人会被卷入纷争中呢?(第一章、第三章)
●为什么说「好人」是一种心病呢?(第四章)
●成为「好人」的心路历程(第五章、第六章)
●该怎么做,才能摆脱「好人」的枷锁呢?(第七章、第八章)
本书的内容将揭开「好人」的神祕面纱,回溯「好人」的生命历程,并向读者介绍如何从「好人」毕业的方法。
一场探索「好人」的旅程即将展开。
SOT心理谘商研究所所长
绪方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