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1章导论
壹、学科补习研究的重要性
在台湾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下,接受教育的年数所代表的教育程度不但对日后的职业与收入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教育程度本身也是很重要的阶层区分(黄毅志,2002)。由于学生的学习成就会影响日后的升学与教育程度,因而学生的学习成就经常被视为教育成败的指标,进而受到家长与一般社会大众的关心(林俊莹、黄毅志,2008;陈俊玮,2010),其中,学科补习因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林大森,2012;张芳全,2009;陈俊玮,2017;关秉寅、李敦义,2008),所以一向是备受关注的教育议题。学科补习是多数人在台湾成长过程中的经验。过去,纯粹为了升学;现在,目的更多。或许提高学习成就仍是学生学科补习的主要目的,但不可讳言的,台湾学生上补习班,其年龄层正不断地向上延伸与向下蔓延,补习班的教学内容也日益多元化(刘正,2006)。
在台湾,根据教育部委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设计的「直辖市及各县市短期补习班资讯管理系统」资料显示,「文理类」补习班(即学科补习班),从2000年的1,977家增至2009年的9,284家,十年内成长了4.70倍(银庆贞、陶宏麟、洪嘉瑜,2012);近十年,则从2008年的9,686家微幅增至2017年的10,935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7)。学科补习班在近十年的成长虽看似缓慢,但要留意的是,各级学校(包括国小、国中以及高中职)的生员数已经从97学年度的3,527,979人下降至105学年度的2,637,198人,约略减少了1.34倍(教育部,2017),在生员数大幅减少的情形下,学科补习的需求量应该会随之下降,但学科补习班数量在近十年却还是逆向地缓慢成长,这反而更显惊人。即使在国外,补习这类学习活动在世界其它地区也日趋热络。例如在埃及于199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都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分别约有64%与52%的国小生参与课后额外学习的活动;而在肯亚于1997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约有68.6%的6年级学生参与课后家教这类的学习活动。在赛普勒斯于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86.4%的大学生在高中曾参与补习这类的学习活动。更惊人的是,在亚塞拜然于2007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超过90%的大学生在高中最后一年曾参与补习这类的学习活动(Bra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