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教养口头禅:从吃手手到念大学,法国父母怎么对话而不责骂,孩子坚强有教养

法式教养口头禅:从吃手手到念大学,法国父母怎么对话而不责骂,孩子坚强有教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沟通
  • 法国育儿
  • 正面管教
  • 情绪管理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养
  • 性格培养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台湾,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话经常是:
  「不可以」、「我再说最后一次」、「囡仔人有耳无喙」

  但在法国,妈妈的口头禅却是:
  「好好照顾你的洋葱」、「这不关你的事」、
  「红酒一旦开瓶,就要喝到最后一滴」、
  「人生,不能只吃美味的部分」、「真的有必要吗?」、
  「不要在月桂树的树叶上睡觉」、「我的儿子不是警察」……


  这些口头禅是什么意思,法国妈妈为什么要这样教孩子?

  本书作者荒井好子24岁只身前往法国留学,
  并担任过5个法国家庭的保母。结婚后,和法国丈夫养育2名子女,
  因此对亚洲传统教养模式与西方法式教养的差异,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她说,东方教养过度重视成就,孩子缺乏对人事物的关怀,
  而法式教养的最大好处是,父母不用碎念,孩子就能坚强有教养。

  ◎协助孩子建构逻辑,学会自己思考
  法国妈妈的口头禅是:「你没有权利,因为……」、「在我们家,那是不可能的。」

  在法国,所有权最清楚的地方就是「家」。家具、餐具、窗帘都是父母的,
  只有孩子房里的东西才是孩子所有。为什么要分这么清楚?
  因为法式教养主张:只有釐清物品的所有者,孩子才能更快成熟、寻求独立。

  ◎当孩子善解人意,就不会跟别人过不去
  法国妈妈很常说:「不可以用手指指人」、「在黑暗中,所有猫都是灰色的。」
 
  在法国,用手指人代表背叛或告密。「平等」这个词也不能随便乱用。
  至于怎么让孩子学会不以貌取人呢?优雅的法国妈妈也有独到的说法。

  ◎举止优雅的关键:从饭桌培养
  饭桌上,法国妈妈总会提醒:「先拿自己面前的料理」、「不能有大于食量的贪心。」
  这些习惯都是为了让孩子了解:把饭菜吃光,才能表达对料理者的感激。
   
  ◎坚强、谦虚、负责,勇于体验人生

  「一只燕子的到来,未必就是春天来临」、「鸟都是一点一滴筑巢」、
  「不打破鸡蛋,就没办法做煎蛋。」
  法国父母在孩子只会说单字时,就用成人的说话方式与他对谈,并详细解说,
  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体贴,与对生存的强烈渴求。

  孩子跟好朋友吵架再也不想一起玩、月考成绩考差了、
  进入青春期越来越叛逆、大学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
  所有家庭都会面临的教养难题与困境,
  法国妈妈把这些人生哲学,藏在口头禅里。

名人推荐

  亲职沟通作家、《爱,我的内向小孩》作者/罗怡君
  「NAC爱的小宇宙-亲子故事艺术疗癒」创办人/李祐萱
  「台湾媳妇法国妞-De Taïwan avec Amour」版主/Alizee Stalens
 
《法式教養口頭禪:從吃手手到念大學,法國父母怎麼對話而不責罵,孩子堅強有教養》 書籍簡介 重新定義親子對話,在溫和堅定中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 這是一本深入剖析法式教養精髓的實用指南,旨在揭示法國父母如何在日常對話中,巧妙地避開責罵與權威式的指令,轉而透過精準、有禮貌且富含深意的「口頭禪」,引導孩子自我規範、學會尊重,並最終發展出堅韌的內在力量與良好的教養。本書摒棄了傳統上強調順從與控制的教養模式,轉向擁抱孩子的個體性與自主發展,提供一套成熟、優雅且極具實效的溝通藍圖。 法國父母的教養哲學,核心在於相信孩子有能力理解複雜的情感與規則,他們相信「教養不是塑形,而是引導潛能的釋放」。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法國家庭的客廳、餐桌與校園,捕捉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刻教育哲理的對話瞬間。 --- 第一部:奠基於尊重的早期溝通(從嬰幼兒到學步期) 打破「對孩子要用幼稚語言」的迷思 許多父母在面對年幼的孩子時,傾向於使用簡化、過度熱情的語氣,甚至以哄騙或威脅的方式來達成目的。本書強調,即使是牙牙學語的嬰幼兒,也能從父母的語氣與措辭中,感知到尊重與否。 1. 關於「需求表達」的微妙轉換: 從「不行,不可以!」到「我看到你想要……,但現在我們需要……」:本書細緻地闡述了如何運用「確認感受」與「陳述事實」的句式,取代直接的否定。例如,當孩子哭鬧著要玩具時,法國父母可能會平靜地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那個積木,它看起來真有趣。不過,現在是妹妹在用,我們尊重她的時間,等一下輪到我們好嗎?」這種方式既承認了孩子的情緒,也溫和地設定了界限。 口頭禪實例分析: 探討「這是一個選擇(C'est un choix)」、「我們需要深呼吸(On respire)」等短語在處理分離焦慮與挫折感時的魔力。 2. 餐桌上的禮儀與自主: 法式教養將餐桌視為社會化的重要場域。本書不會教導如何強迫孩子吃光盤中的食物,而是聚焦於如何培養孩子對食物的尊重以及對用餐環境的意識。 非指責性的提醒: 如何在孩子弄髒衣服或掉落食物時,避免使用帶有羞辱性的詞彙(如「你真笨手笨腳」),轉而使用建設性的指令,例如:「噢,一小塊麵包掉下來了。請你現在拿起它放回盤子裡,謝謝你的幫忙。」 「飽了就停」的哲學: 強調傾聽身體的訊號,反對「為了不浪費而勉強吃完」,這培養了孩子對自我身體的覺察力,這是未來健康飲食習慣的基礎。 --- 第二部:培養責任感與社會意識(學齡前與小學階段) 從「規矩的制定者」轉變為「規則的共同遵守者」 隨著孩子進入學校,他們開始展現出更強的邏輯思維和社會互動需求。法式教養在此階段的重點是,將「外部控制」內化為「自我約束」。 3. 關於「等待」的藝術: 法國文化極度重視「等待」(Patience)。本書將闡述如何教導孩子,等待並非懲罰,而是一種生活常態,也是培養專注力的必要過程。 「請給我一分鐘」的運用: 當父母忙碌時,如何禮貌地向孩子表達自己需要專注處理一件事,同時給出明確的完成時間,而不是敷衍地說「等一下」。 延遲滿足的哲學對話: 探討如何用「如果我們現在做了,明天就沒有驚喜了」這類的話術,引導孩子理解時間的價值,而非僅僅用物質獎勵來驅動行為。 4. 處理衝突與錯誤的對話模式: 責罵往往讓孩子學會隱藏錯誤,而法式口頭禪則鼓勵誠實面對。 「你打算怎麼修復這個?」:這是書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句話。當孩子打破了東西或傷害了他人時,重點不在於追究「是誰的錯」,而在於討論「我們如何讓情況變好」。這將責任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避免貼標籤: 深入分析「你很調皮」與「你剛才的行為讓我很困擾」之間的巨大差異。前者攻擊孩子的本質,後者針對具體的行為,為後續的溝通留下了空間。 --- 第三部:邁向獨立與思辨的青少年期(從青春期到準備大學) 從「引導者」到「思想的陪練」 面對青少年,權威式的對話完全失效。法式教養在此階段,著重於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自我價值判斷以及對他人觀點的包容性。 5. 關於學業與未來的對話: 法國父母很少會直接干預孩子的功課細節,他們更關注的是學習的「動機」與「方法」。 開放式提問的力量: 如何用「你認為這門課對你未來的目標有什麼幫助?」取代「你這次考得怎麼樣?」來引導自我反思。 應對「無聊」的挑戰: 當孩子抱怨某事無聊時,書中提供了「無聊是創意的溫床」的法式觀點,並提供對話範例,鼓勵他們主動尋找意義,而不是等待刺激。 6. 建立清晰的個人邊界: 在法國的教養觀念中,教導孩子尊重自己的空間,與尊重別人的空間同等重要。 「我需要一些空間思考」的表達: 教授青少年如何禮貌而堅定地向父母或同儕表達自己需要獨處的時刻,這對建立健康的成人關係至關重要。 禮貌的「拒絕」: 如何在不傷害人際關係的前提下,拒絕不合理的請求或不當的壓力,這套口頭禪是社會情商的體現。 --- 總結:口頭禪背後的教養哲學 本書的精華不在於背誦幾句漂亮的法語,而在於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哲學:尊重、理性、自主與優雅。法式教養的「口頭禪」是一種工具,它幫助父母在壓力之下,仍能保持情緒的穩定性與語言的精確性。 透過本書,讀者將學會如何將責備轉化為引導,將命令轉化為協商,最終培養出一個既有教養、又懂得堅持自我、能夠自信地面對複雜世界的堅強個體。這是一場從日常對話出發的教養革命,讓「愛」不再需要以犧牲「界限」或使用「權威」為代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荒井好子


  1971年前往法国。一边在语言学校上课,白天当居家保姆,夜晚则化身为香颂歌手。1979年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法国学生结婚。同年,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电影系。1980年,因丈夫以公费留学考取东京艺术大学而回到日本,生下长女。1988年,返回法国,生下长男。拥有在日本和法国两地生产和育儿的经验。

  现在以日法协调员的身分,协助Karl Fuche等花艺职人,透过研讨会把法国的生活型态介绍给日本。着有《巴黎的咖啡厅料理》(Mynavi出版)、《Karl Fuche繁花大地》(诚文堂新光社出版)。在巴黎居住长达48年。

译者简介

罗淑慧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日文系毕业,曾担任出版社编辑,2008年起专职翻译。译有《成熟大人的吵架技术》、《绝对有用的韩非子领导学》、《看得见的人体结构》、《二十年后的我,会在哪里?》(以上皆为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见微知着的生活切片,构成优雅法式教养/罗怡君
推荐序二 教养从改变「对话」开始/李祐萱
推荐序三 融进法国人生活的妈妈叮咛/Alizee Stalens
前 言  法国孩子和父母有着平等的关系

Chapitre 1  协助孩子建构逻辑,学会自己思考
1.    这不关你的事
2.    你没有权利,因为……
3.    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
4.    把手指放进嘴里是独立的必经过程,但何时该停?
5.    敲门后才可以进入房间喔!
6.    那是我的喔!
7.    那是我的份喔!
8.    这是我们的家
9.    在我们家,那是不可能的
10.    我们家就是这样,像别人家是不可能的
11.    你觉得如何?
12.    我们没办法同意
13.    比较不是理由
14.    真的有必要吗?
15.    新的东西全都很美
16.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东西最美
17.    「随便」、「看你」?必须自己做选择
18.    这笔钱全拜你的功劳所赐喔!
19.    如果可以自动自发,那就更棒喽!
20.    你长大了,会自己穿鞋喽!
21.    你的眼镜还看得见吗?
22.    不冒险就不能有所得
23.    他(她)的人生不是我们的人生

Chapitre 2  当孩子善解人意,就不会跟别人过不去
24.    这也是人之常情喔!
25.    请原谅
26.    欢迎吻颊
27.    喜欢喔,超喜欢!
28.    小老鼠来喽!
29.    不可以任性
30.    你说的事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你的说法
31.    不可以说脏话
32.    是人都会犯错!
33.    不可以用手指指人
34.    太阳在所有人的头顶上普照
35.    若要创造世界,一切都是必要条件
36.    在黑暗中,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
37.    我的儿子不是警察
38.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
39.    谢谢

Chapitre 3  举止优雅的关键:从饭桌培养
40.    不可以打扰大人说话
41.    不可以大叫
42.    不可以用脚踢土
43.    大人优先
44.    先拿自己面前的料理
45.    不可以用手抓着吃
46.    不可以咬面包
47.    吃饭时不要发出声响
48.    把手放在桌子上
49.    不可以把手肘靠在桌子上
50.    吃胡萝卜会变成漂亮的孩子喔!
51.    不能有大于食量的贪心

Chapitre 4  坚强、谦虚、负责,勇于体验人生
52.    你好棒!
53.    哭吧!(不抱)
54.    去吧!(尽管担心)
55.    (说不出理由就)不要哭哭啼啼
56.    你在月亮上面喔!
57.    我只说一次喔!
58.    数到三
59.    话是没错,不过或许你也有错
60.    人生有很多喜悦和好事,必须好好体会
61.    不要在月桂树的树叶上睡觉
62.    小心驶得万年船
63.    但,不要常把「小心」挂嘴边
64.    金钱损失只是小事
65.    一只燕子的到来,未必就是春天来临
66.    鸟都是一点一滴筑巢
67.    信守承诺(就算微不足道的约定)
68.    好好照顾你的洋葱
69.    不打破鸡蛋,就没办法做煎蛋
70.    只要你愿意,就能办到
71.    红酒一旦开瓶,就要喝到最后一滴
72.    人生,不能只吃美味的部分
73.    所有努力都会有回报
74.    只要一切都好,结局也会变好
75.    这就是人生

结 语 一句耳提面命但不碎念

 

图书序言



法国孩子和父母有着平等的关系


  本书收录了法国妈妈(Maman)或爸爸平日里对孩子们所说的话。
  法国的年轻人比日本的年轻人成熟。即使只有十几岁,他们依旧有自己的想法;就算面对长辈,仍可以毫不畏惧的大胆主张。
  为什么法国人行事,总是能秉持着对自己的骄傲和责任?那是因为从小,父母便持续用口头禅灌输他们这些「字句」。

  我在24岁时只身前往巴黎,从事过居家保母的工作,之后和法国丈夫一起养育了2个孩子。因为在日本和法国都有教养小孩的经验,我便察觉到了两边的差异。

  我先从自己的故事说起。

  1971年,我为了成为香颂歌手这个梦想前往巴黎,当时是1美元兑换365日圆的时代,严禁携带10万日圆以上出境。虽然我已经把在日本赚的所有存款,全都转到可以在法国当地提领的帐户里面,可是才短短3个月,生活费就见底了。

  于是我开始做起语言学校介绍的保母工作,工作内容是在早餐后,带着才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坐婴儿车出门散步。

  夫人会利用我带孩子出门散步的2小时期间,打扫小孩的房间,让室内的空气流通,然后亲手准备以孩子营养为优先考量的午餐。孩子吃完饭后,就会带着饱足感和疲累睡午觉。这样的规律生活可说是风雨无阻,每天都相同;以这种方式养成规律的生活步调,正是法式育儿法的基础。

  结婚之前,我在5个法国家庭做过这样的工作,而其中和日本差异最大的,就是法国成人和小孩的生活步调完全分开;所以像日本这样,为了配合父母外出或购物而把小孩带出门,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孩子出生之后,马上准备小孩的房间,在法国也是理所当然。

  其主要目的有2个:一是和宝宝同房,会妨碍产后母亲的睡眠,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避免母亲下意识的把怀胎9个月的孩子,当成专属于自己的财产。

  因为在法国,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与他人平等的个体。

  在法国和日本奋斗育儿

  结婚时,我的丈夫还是个学美术的学生,但之后以法国政府公费留学生的身分进入东京艺术大学,所以我很难得的睽违了10年才回国。那个时候,我已经怀孕了,之后在日本生下女儿。

  生产之后,我和丈夫马上帮女儿准备了一间小房间,实践法式育儿法。

  尽管把小孩安置在个人房间,但绝对不是出于法国人冷酷无情。宝宝哭了,丈夫还是会担心的跑去查看,或是抱她、哄她;不过,如果判断宝宝哭闹只是因为任性、闹脾气,就完全不会去查看,而是放着不予理会。

  我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观察女儿,然后,女儿就跟其他的法国宝宝一样,自己把哺乳(进食)和睡眠的时间,调整到几乎与大人相同。
  我们在日本住了8年,之后回到法国。在法国,小朋友从6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一直到16岁。快满8岁的女儿要从小学2年级开始读起。
  或许是因为从使用日语转换成法语的过程并不顺利,所以她在学校很难交到朋友,自己生日派对上能够邀请的朋友,顶多只有2个人。
  另外,女儿就算拚了命的用功读书,在校成绩也一直都不上不下。

  可是,儿子就不同了。儿子在法国出生后,直接就读法国的幼儿园和小学,从小就过得相当悠闲放松,个性十分调皮;和女儿不同的是,他有很多朋友,且小学到高中初期的成绩,一直都遥遥领先。

  在育儿过程中,最令人伤透脑筋的是女儿的叛逆期。女儿在高中2年级之前,一直都是个十分乖巧的孩子,原以为「她会不会就这样维持不变,不会有叛逆期」,可是高中3年级的时候,她认识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类型的朋友,从而瞬间爆发。不仅不在家里的时间变多,也开始放弃读书。

  我和丈夫採取了相同的做法──我们劝诱女儿,不管怎么样都没关系,但希望她至少可以参加「法国高中会考」(Baccalauréat,简称Bac;在法国为了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用的全国统一国家资格)。

  不料,参加完法国高中会考、进入大学就读之后,女儿就不再回家了。考虑到再怎么担心、或是责骂和劝诫,也宛如火上浇油一般,所以我们选择默默的守护女儿。然后,很不可思议的,到了严酷寒冬之际,女儿开始愿意回家了,而我们什么都不问,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迎接她回家。

  女儿的激烈叛逆期从高中到大学,历经2年半才结束。后来她再度回到大学,最后总算顺利毕业。

  育儿的过程有喜有悲,不过幸好孩子们现在都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满意的人生。小时候在日本和法国之间辛苦煎熬的女儿,现在偶尔也会回到家里喊着:「我想吃日本的饭菜。」

  答案就在法国妈妈的谈话之中

  在法国,父母总是以平等的对谈,期盼孩子们尽快长大成人,因此,所谓的「宝宝语言」几乎毫不存在。这应该是法国和日本育儿的最大差异吧?

  从小孩只会说单字开始,父母便用成人的说话方式和小孩对话,就像是面对与自己平等的人一般。

  用语言和对方沟通的时候,必须先整理、分析情绪或事物,再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表现。法国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即是以这种方法耐心教导,不惜花费更多时间与孩子对话。

  实际上,在育儿过程中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体贴,以及对生存的强烈渴求,同时让小孩学习为人的基本礼仪。虽说多半都是以浅显易懂的直白字句居多,不过有时也会参杂一些自古流传的谚语,或是稍微艰涩的譬喻。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语言,都应该仔细说明,让孩子明白、理解。

  任何人成为父母之后,总会有失败或不安、喜悦或失望……各种情绪体验。我自己也是如此。「所谓的养儿育女是什么?」、「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正确?」每当脑中浮现问号的时候,我总是可以从法国妈妈那里听到的育儿谈话找出答案,而且屡试不爽。

  有时对小孩说的话,也能给自己的心带来勇气,这真的很不可思议。如果书中介绍的字句可提供给大家参考,那就太令人开心了。

推荐序一

见微知着的生活切片,构成优雅法式教养

亲职沟通作家、《爱,我的内向小孩》作者/罗怡君


  过去在跨国公司任职期间,有许多机会接触各国同事,例如开会、或是一起上课受训,次数一多,很自然的就在心里累积某些印象,比方说:义大利人讲话时搭配的手势令人叹为观止、印度人发表意见的热情让人敬佩……但说到法国人,我脑海里出现的画面,除了优雅从容的气质之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随时欢迎对方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是非」的生活态度。

  这种交流方式,代表愿意「花时间」在对方身上,一开始便传达出诚意与尊敬;整场谈话不仅考验彼此倾听异己的气度,也必须具备许多背景知识与表达能力,才能让立场不同的双方,在谈话里获得同温层外的资讯,并保持氛围愉快,喝下一整杯咖啡。或许我们常欣羡的「法式优雅」,正是来自这种「不怕表态、欢迎讨论」的文化底蕴。

  回忆起我们口耳相传的「囡仔人有耳无喙」,用于斥责小孩子不要乱问大人的事,就算听见了也不可以乱传,让我不禁好奇,在这样文化里长大成人的父母们,会传递什么样的讯息给下一代呢?他们对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期待吗?

  《法式教养口头禅》是一位日本妈妈移居法国生活的观察笔记,拥有居家保母与异国婚姻育儿的经验,让作者有机会像人类学家般深入「蹲点」,而这些日常生活里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口头禅,绝对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证明。如同C’est la vie(本书第75句口头禅)这句在各国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言,书中收录的其他金句能让我们窥见法国人的价值观,其他用红酒、煎蛋、洋葱比拟的句子更是生动有趣、别具一番风味。

  除了文化差异的趣味,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某些「普世价值」,例如「是人都会犯错」、「不能有大于食量的贪心」、「小心驶得万年船」、「不可以打扰大人说话」等等。或许谚语的形成情境不尽相同,然而「天下的爸妈都是一样的」,我们这句话可说是跨文化的通用,也是一种「异中求同」的练习,不是吗?

  同样是鼓励孩子思考,口头禅也给了我们一些不同的「战略线索」。法国父母习惯以「平等」的姿态出发,既不过度牺牲自己,也不刻意贬抑小孩。从书中第一部分能发现法国父母拥有小孩之后,仍然保有完整的自我个体:有自己的喜好、属于自己的物品,并强调是自己打造的家;随时提醒孩子必须尊重父母、了解「所有权」的概念,同时不忘说:「你觉得如何?」、「真的有必要吗?」、「必须自己做选择!」邀请孩子加入对话、发表意见。

  这本读来轻松有趣的《法式教养口头禅》不唱高调,以日常视角潜伏进法国家庭的育儿生活里,从每位爸妈挂在嘴边的话,重新思考我们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推荐序二

教养从改变「对话」开始

「NAC爱的小宇宙-亲子故事艺术疗癒」创办人/李祐萱


  一直以来,教养问题是父母解不开也解不完的难题,父母也总是把教养的重点放在那些很遥远的「将来」,常常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或是认为那并不重要。其实长期被父母选择忽略的,往往影响孩子最深、最远。

  随着网路与科技的发达,每一个人都能轻易找到各式各样的教养方法,读起来很简单也理所当然,但真正要实行时却令人无比的沮丧,接着慢慢失去信心,进而想放弃,甚至开始认为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太失控,或是本身能力不足,所以使用了各种方法都无效。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成就非凡,于是寻找了很多能快速看到成效的教养方式,可是速战速决的教养守则一点也不适合孩子,因为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不同,也是独立的个体,怎么能够使用同一套教战守则呢?

  在育儿路上跌倒或碰壁了,绝对不是因为孩子特别不乖,或是自己特别无能。在教养的这一路上,谁都有可能犯错、失败或怀疑自己,但只要不放弃、努力找出最适合你和孩子的教养相处方式,试着练习,同时在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里学习感受孩子,那么教养的答案自然会慢慢浮现。

  教养的第一步不是使用方法,而是从对话开始,我们过度重视成就的行为表现,会让孩子缺乏对人事物的关怀。本书作者荒井好子,将自己在法国观察到的实行于孩子身上,发现从对话中就能找到解答,而且屡试不爽。

  如何给予爱与尊重,并非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够交代清楚,亦不是靠物质的给予来换取孩子的信任,而是从话语让孩子感受被爱、被尊重,我们也更能从与孩子的对话中,学习每一次不同的「心」体验。

  孩子从出生后就开始学着聆听父母亲的声音与对话,声音的表情对孩子来说是复杂的感受,不过孩子总是能够用情绪或行为,来回应他们所认知到的讯息,所以「对话」很重要。如果我们认定孩子只属于我们个人,那么与孩子的对话就会千篇一律的满是担心与禁止,过度担心孩子会受到任何伤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有权利被尊重,父母们应该允许孩子尝试各种错误,尊重孩子的情绪经验,在错误中练习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学习独立,也能了解到自己的责任与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在台湾,我们最常听到父母跟孩子说的话是「不可以」、「我再说最后一次」。在任何事都还来不及尝试前,孩子就被下了禁止令,久而久之孩子对于尝试便失去动力与信心;没有尝试的学习机会,自然走不出属于自己的未来。而学习是需要反覆练习与沟通的,但我们却卡在传统文化的教养矛盾里,只允许孩子有一次犯错的机会,要孩子将错误与失败视如粪土;可是没有人生来就非常完美,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挫败,学习在每一次挫败中成长才能跨越失败。无法容忍孩子犯错的教养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亲子关系也因此更加疏远。

  「对话」不能是单向道,得是可以相互认同与尊重的双向道,一句「你觉得如何?」简单的五个字,就能传达父母对孩子的支持与尊重,孩子也能够学习逻辑组织能力,同时慢慢建构想法,再用语言完整传达。不受思考限制的对话,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透过日常生活的对话就能练习。

  尊重孩子并不是凡事顺从孩子,当亲子间有相反意见时,应先聆听双方的意见,再做出最适宜的决定。即使这个决定并不完美,但在对话与沟通的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已逐渐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体谅与原谅,让孩子对家庭更有归属感。

  父母最常犯的错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反省检讨,又无止境的追究孩子所犯的错,这样矛盾与不平等的负面教养,常让孩子感到困扰而不断在错误里恶性循环,令人忧心。别仗着身为父母,就对孩子灌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此专制的家庭观念,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即便是父母也不会永远是对的、也会有犯错的时侯,错误发生时应该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检讨反省并试着解决,千万别怕犯错,因为犯错其实是很棒的学习机会。

  然而,这些也都是我多年来在教育路上,所观察到的教养差异与自我矛盾:想要让孩子更好,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尊重──尊重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的人生不是我们的人生。试着操控孩子的人生只会让关系决裂,增添亲子之间的痛苦,这些我们都明白,但关键就在于父母是否愿意放手呢?

  作者荒井好子借由本书,邀请每位父母用更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教育。教育,应该在生活里实践,而且越早开始越好,对孩子的关怀更不该只着重于成绩如何,或是乖乖听话了没。父母和孩子一起练习尊重思考与多面向的判断,累积所有不同的经验感受,才能让孩子学习自我协调与了解属于自己的责任。

  人的一生中,很难每件事都可以如自己所愿,面对选择时,请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而不是执着在「一定要最好」的结果,让孩子在自我尝试与摸索的过程中茁壮、坚强,面对困境也能勇敢的克服障碍。

推荐序三

融进法国人生活的妈妈叮咛

「台湾媳妇法国妞-De Taïwan avec Amour」版主/Alizee Stalens


  住在异乡的你,自然会拿现在住的地方和以前的比较;当在国外生小孩,可以比较的地方也会增加,其中「教育」更是文化里差别很大的部分。

  一开始经营粉专,本来是想简单分享女儿成长的大小事,后来,我增加了自己对台湾的想法,也慢慢加了一些和法国教育的差异。在分享过程中,我不只观察身边的台湾妈妈、回想当时我妈怎么对我,还观察了法国朋友和其他部落客的育儿方法。毕竟各家方法不同,都需要包容、了解,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但不能硬要大家接受你的做法。

  本书为一位日本人到法国时所做的观察,虽然日本人跟台湾人不同,但都身处亚洲国家,所以这位日本妈妈感到好奇与惊讶的许多部分,应该跟台湾妈妈满像的吧!而对我来说,她观察到的事情都很自然,我甚至会觉得:「嗯,就是这样没错。不然要怎么样呢?」

  其实,我以前看过很多书的封面上写「巴黎女人怎么样」、「法国妈妈怎么样」……内容却总会让我翻白眼,因为有些以法国人的角度来看,感觉只观察过一小部分的人而已,所以不能说所有的法国/巴黎女人都这样。

  但本书里,很多句话都是我在长大的过程中听过的,也是我现在以妈妈的身分常常会使用的。有接触一点法国文化与语言的人都知道C’est la vie这句话吧?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学习这个概念,然后当爸妈说:「最近你的在校成绩好像不怎么好啊!」孩子可以很帅气的甩头回覆:「哼,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不确定是不是好事……。这句话,也是我在台湾跟陌生人聊天时──除了打招唿的Bonjour之外──最常听到的法文。

  书里好几句话跟餐桌礼仪有关,不得不说,这对法国人来说很重要!我来台湾之后,常常听到旁人吃东西的声音,这让我到现在都很难接受;但我知道每个地方的文化不同,所以我只能尽量让孩子别养成这个在法国人眼里的「坏」习惯。

  第6句「C’est à moi(那是我的喔)」,我女儿很早就知道了,有弟弟之后,她也很常说,为的是让他了解,有一些东西不是他的。而我是爱画画的人,家里有一些比较贵的笔,我也会跟孩子说:「那是我的,你的在那里。」不让孩子触碰。而第7句「C’est ma part(那是我的份喔)」,让我想到我们吃甜点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份,但孩子常常想要多吃一点,这时候,很难不让他吧?哈哈!所以这句虽然会说,但也常常让步。

  鼓励孩子一直是很重要的事情,要让他们知道失败不是世界末日,而且大家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不代表之后不会成功!所以鼓励的话总是很常用到。至于第52句「Je t’apprécie」,作者认为是「你好棒」,但更仔细一点解释,「我觉得你人很好/我喜欢你」才是更确切的意思;那要怎么说「你好棒」呢?我们会说「Bravo」、「Tu es génial」、或「Tu as très bien fai」。

  法国父母之所以像个控制狂,非常介意礼貌性的事情,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快成熟、学会独立思考。而且以前大部分的父母,会在第一个月就让宝宝独自睡在自己房间的床上(我的两个孩子在三个月大左右,就已经睡自己的房间),这样父母既保有自己的空间,妈妈的睡眠品质也能好一些(我跟孩子一起睡,就是无法好好睡……),不要以为我们对他们没有爱喔!

  但最近很多妈妈变得跟台湾妈妈一样,要跟婴儿同床睡觉、经常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会让孩子从小开始自己抓食,所以有些话可能很少使用了。我相信本书的诸多说法依然很常见,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同时一直变化着。
 

图书试读

你觉得如何?
 
在法国社会,即便是小孩仍会受到平等的对待,因此,不会有「孩子不能表达意见」之类的说法。
 
我儿子从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有一次,小提琴老师出了家庭作业让他回家练习;下次上课时,儿子弹奏了家庭作业,结果老师问:「你觉得(刚才的演奏)如何?」光复习家庭作业就已经筋疲力尽的儿子没有回答,只是扭扭捏捏的,让老师愕然。
 
之后,老师每次上课,还是会反覆询问:「你觉得如何?」久而久之,儿子终于有办法用简短的字句,简洁回答自己的想法。难怪人们常说,「反覆正是最佳的良药」。
 
还有另一件令人难忘的事。
 
儿子小学5年级的时候,决定买脚踏车。有鑑于脚踏车很昂贵,而且是长期使用的物品,所以丈夫十分慎重,反覆询问儿子「你觉得如何?」好几次,还花了很长的时间和他讨论、商量。
 
那个时候,我正好有个日本朋友来法国游玩,亲眼见证了这对父子俩的谈话。
 
无论脚踏车的品质、价格、颜色、骨架的线条、便利性等等,丈夫都会问儿子:「你觉得如何?」所以彼此的谈话迟迟无法结束。日本朋友对此相当惊讶,说:「亲子间居然会为了一辆脚踏车,花那么长的时间讨论,这在日本根本无法想像。」
 
即便在成年之后,仍然会频繁使用这句话。例如成年人之间进行讨论或批判的时候,会利用所有机会向对方询问想法,顺势深入彼此的谈话内容。
 
从小开始被询问「Qu'en penses-tu?(你觉得如何?)」的法国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思考的能力,同时学习逻辑建构自己的想法,然后传达给对方的诀窍。
 
法国孩子之所以能够确实用语言传达自己的想法,可说是归功于从小开始的训练。
 
「随便」、「看你」?必须自己做选择
 
这是个物品和资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就会不断的被摆弄。选择能力不该是成年之后再来培养,相反的,应该从孩提时期开始养成。因此,法国人认为,「凡事都必须自己做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法式教养口头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魔力,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在我看来,现代育儿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如何在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树立良好品格的同时,避免过度干涉和负面情绪的传递。我一直相信,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更是塑造孩子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的关键。书名中提到的“从吃手手到念大学”,跨度之大,恰恰说明了其教养理念的系统性和贯穿性,它并非只关注某个年龄段或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不责骂”这一点深感认同,很多时候,我们的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法国父母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们是否有一套独特的沟通技巧,能够在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当时,用一种能够引起共鸣、激发孩子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引导?我很期待书中能够分享具体的对话案例,让我们能够“听”得懂,并且“学”得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柔和、更加注重内心引导的可能性,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的家长。

评分

《法式教养口头禅》这个书名,直接击中了许多父母心中的痛点。我在育儿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既希望孩子能够遵守规矩,又不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更不愿意成为一个总是横眉冷对的家长。书名中“从吃手手到念大学”的跨度,恰恰暗示了这套教养方法论的普适性和持久性,它不是针对某个年龄段的临时抱佛脚,而是贯穿孩子成长的始终。而“不责骂,孩子坚强有教养”的承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迫切地想知道,法国父母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他们有什么样的“口头禅”,能够如此有效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在被理解和尊重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韧的品格?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鲜活的对话场景和案例,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法国父母的沟通智慧,学习他们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将爱与规则完美结合,不流于形式,不陷入说教,而是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更像是一场关于爱与沟通的哲学探索。

评分

这本《法式教养口头禅》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宣传语中,我已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育儿理念扑面而来。一直以来,许多家长都面临着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状况”,如何既能引导又不至于伤害孩子的自尊,这的确是一门学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揭示法国父母在日常对话中那些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口头禅”,它们是如何将看似棘手的教养问题化解于无形,让孩子在被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规则、培养品格。从“吃手手”这样的小习惯,到“念大学”这样的人生大事,法国父母又是如何用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不带指责,不施压力,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塑造孩子独立、自信、有教养的品格。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正在育儿路上摸索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的思考,不再是刻板的指令或严厉的批评,而是充满爱与尊重的对话艺术。我非常好奇,这些“口头禅”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和育儿哲学,它们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坚强有教养的下一代。

评分

对于《法式教养口头禅》这本书,我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尝试,希望能够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教育方式上感到迷茫,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各种挑战时,如何才能既有效地引导,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书名中“法式教养口头禅”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法国的文化中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体现在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上,总是那么从容而富有智慧。“从吃手手到念大学”,这个涵盖了孩子生命中几乎所有重要阶段的表述,预示着这本书的教养理念是系统且全面的。最吸引我的是“不责骂,孩子坚强有教养”的承诺。我想了解,法国父母究竟是如何做到用温和的语言,替代严厉的批评,从而培养出内心强大、品德高尚的孩子。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见一种更具人文关怀、更注重情感联结的教育方式,我非常期待从中学习到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道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法式教养口头禅:从吃手手到念大学,法国父母怎么对话而不责骂,孩子坚强有教养》就像一位友善的长者,轻轻地递过来一本充满智慧的指南。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和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出心理健康、品格健全的孩子。特别是“不责骂”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通过指责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事后又深感后悔。而法国父母的育儿方式,似乎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范本。我渴望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化解孩子的不良行为,引导他们理解规则,培养责任感,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或批评。从“吃手手”这样童年的小插曲,到“念大学”这样的人生重要里程碑,他们如何保持对话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而不是束缚与压迫。这本书记载的,或许正是那些我们常常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育儿智慧,它预示着一种更加温和、更加注重情感连接的育儿方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极大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