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独特的育儿观点
池谷裕二 婚后十一年终于有了孩子,对从以前开始就很喜欢跟小孩一起玩的我来说,大女儿真是让人期盼许久的孩子。身为大脑研究者的我,读过许多研究婴儿大脑如何成长的学术论文,因此,从女儿诞生那天开始,我就非常享受育儿这件事。
本书记录了一位父亲,同时也是大脑研究者的我养育孩子的艰辛过程。在女儿四岁之前,我每个月都整理出自己的小发现。这本书不仅是我个人的育儿纪录,也是一本思考如何透过大脑的成长,让大脑发挥功能的书籍。除了尚在养育孩子的父母,我希望其他人也可以因此对大脑产生兴趣。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发展当然无法和书上写的完全一致,而且,每个孩子也各自有其不同的个性。我的女儿时而出现教科书所描述的成长,有时又展现出与想像截然不同的发展,每一天都让我大感惊讶和佩服。婴儿从出生的那个瞬间开始快速发育,很快就冲进了这个世界。面对这个事实,最先感到惊慌失措的,就是大人那已然完全成熟,且对时间的缓慢流逝相当习惯的迟钝大脑。
于是,大人偶尔也会感到不安:该如何和这孩子相处最好。烦恼的同时,孩子也不断成长,很想在还来得及的时候,赶快想出办法。
理所当然的,父母一定会思考孩子的未来,所以很容易就会出现「希望孩子可以……」、「希望孩子成长为……」的想法。
但这种态度未必正确。因为这样只是把父母的想法一厢情愿地套在孩子身上。俗话说的「好孩子」,指的似乎多半是「听父母话的好孩子」,或是「大人觉得比较好带的孩子」。但用这样的方法来养育孩子,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吗?
孩子并不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存在的木偶,也不是为了让父母满足自己而存在的代理人。我认为真正的育儿并非「按照父母的期望来养育孩子」,而是引导他们成为「即使父母不在,也能够有出色表现的孩子」。不是要把他们养育成依赖父母的孩子,而是要让其成长为不需要父母的孩子。
父母终究只须扮演辅助的角色,尽其所能地帮助孩子,这就是育儿的核心。这些崇高的理想说起来当然很简单,难的是在每一天的育儿过程中贯彻这个信念。
在大女儿的三岁生日前夕,我又有了第二个女儿。这是我第一次养育第一个孩子,也是第一次养育第二个孩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又更大了。记得有人说过,养育第一个孩子是在手忙脚乱的同时不断试错、修正,最后得到一个「失败的成品」,面对「第二个孩子」虽然干劲十足,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同时照顾两个孩子,所以第二个就成了「偷工减料的作品」。这虽然是幽默的玩笑,却也彻底说明了「正确育儿」的困难。
不像考驾照是在驾训班充分练习之后,才前往考场,所有的父母都是初学者,都是在尚未做好准备的状况下,就要开始养育子女。
同时,养儿育女也是一场长期抗战,若想照顾好每个细节,只会让自己筋疲力竭。孩子没办法选择父母,父母也无法选择子女,但人是会改变的,一旦孩子有所成长,父母也会因为养育子女而得以成长。
教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大脑来说,「成长」又意味着什么?成长中的大脑如何运作?世界观如何形成、如何变化、如何变得多样化?所谓的个性又是什么?
仔细思索过这些问题之后,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会出现新的立足点,看待世界的方法也会有所转变,这才是育儿和脑科学相互融合的奥妙趣味。看着婴儿大脑的成长,我才发现自己的大脑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吃饭、上厕所、绽放笑颜、对话、嫉妒……,平常很自然就能做到的事,绝非理所当然,那都是大脑回路创造的奇蹟。诚挚希望各位读者可以从这个观点来阅读本书。
本书根据我每个月为《COOYON》月刊写的女儿成长日记「让身为大脑研究者的爸爸苦恼万分的养儿育女」,经过大幅改写、辑结而成。为了将育儿过程更生动地传递给各位,我在原有文章之外,还添加了许多其他内容。在此,我要感谢COOYON编辑部的所有成员,仔细地协助我进行如此繁琐的编辑作业。
最后,我由衷感谢与我一起享受育儿之乐的妻子,以及为我带来许多美好体验的两个女儿。谢谢!
二○一七年夏
一个月 不想输给催产素和母乳!
爱因为催产素而涌现 二〇一三年三月,我的大女儿诞生了。首先,让我大感惊讶的是妻子的改变。我原本就喜欢小孩,也自信比妻子更喜欢孩子。所以我一直认为,照顾小孩就是我的工作。但女儿出生之后,妻子会一边帮女儿哺乳,一边不断地说「好可爱啊!」我对妻子的行为感到非常新鲜,也深受感动,同时也认为「这都是因为大脑分泌催产素的关系啊」(笑)。
催产素会在生产时大量分泌,它是帮助子宫收缩的荷尔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阵痛促进剂。而且,不只是子宫,催产素也会对大脑发生作用,它会让你完全相信对方,是会让人投注爱情的荷尔蒙。
比方说,如果鼻子被人喷了催产素,你就会相信眼前这个人,就算对方要求你签下对你不利的合约,你也会马上签名。在催产素效用消失的瞬间,你会想「我为什么要签名?」不过,一旦又被喷上催产素,就算认为那是对自己不利的合约书,还是会再度签上名字。你会相信对方,或是为他赴汤蹈火,这就是这样的一种荷尔蒙。
生产时大量分泌催产素的母亲,看到自己生下的婴儿,很自然的就会出现「不管做什么样牺牲,我都要保护这孩子」的心情。生完小孩后,哺乳时也会分泌很多催产素。所以,每次哺乳,母亲对孩子的爱就会更加强烈,即使没有人教,大脑也已经这样设定好了,这件事以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非常有趣。现在,妻子对女儿的爱几乎超过我了,都是因为催产素的关系,害我瞬间被妻子超越,好不甘心啊(笑)。
哺乳是最初的沟通 从女儿出生前开始,我就公开宣称要当一个「奶爸」,也比以前提早下班;女儿出生后,只要我在家,就不让妻子换尿布。而且,帮孩子洗澡、唱摇篮曲哄她睡觉的人也是我。因为太认真照顾孩子了,结果被妻子斥责:其他的家事多做一点吧……(笑)。我这个父亲可能突然变得太自以为是,也太逞强了。不过,照顾小孩真的很开心,没有参与的男性真的是亏大了,因为,这件事实在太有趣了。
妻子很顺利地分泌出大量母乳。可能有很多母亲都因无法分泌母乳而烦恼,我婴儿时期,几乎都是喝配方奶,倒也平安无事地长大了。
婴儿可以一边喝着母乳,一边唿吸,这并非理所当然,对人类来说,这其实很不可思议,因为大人用吸管喝果汁时,并无法唿吸。而小婴儿之所以能够在用鼻子唿吸的同时,还用嘴巴吸吮母乳,乃是因为在咽头上面的气管和食道分别发挥了不同功用。这是为了让母乳只能进入食道,不会进入气管而导致窒息的重要防御机制。
事实上,以唿吸系统的进化来说,婴儿和猴子一样,猴子也可以同时吃东西和唿吸。但是,为了发出声音,人类在出生三至四个月后,咽头就会下降。为了巧妙调整空气的流动、自在发声,就必须让咽头下降,而这也是人类与猴子的关键性差别。因为新生儿还不太会吞嚥,为了避免吸母乳时出差错,必须像猴子一样,让咽头维持在高一点的地方。在人类漫长的一生中,一边吸吮母乳一边唿吸的模样,是只有在婴儿期才能看到的珍贵瞬间,实在非常奥妙。
看了妻子为女儿哺乳的模样,让我再次确认一件事:哺乳是一种沟通。
虽然婴儿拥有一边吸奶、一边唿吸的能力,但事实上,并非持续不断地吸吮。出生后一个月左右,大约吸三十秒,休息十五秒,至于原因……是因为婴儿不吸的时候,妈妈很自然地就会摇晃他们。不只是母乳,即使喝的是奶瓶中的配方奶,妈妈也一样会晃动奶瓶。持续摇晃几秒之后,婴儿会开始继续吸吮。如果不加摇晃,婴儿就需要花多一点时间才会再度吸吮。婴儿会常常停下来,等待母亲的反应,如果母亲在婴儿吸吮时故意摇晃他,婴儿就会停止吸吮,这就是一种沟通。
大人的对话也一样,当对方说话时,我们就必须停止发言,听对方说话;自己说话时,对方也会安静聆听。虽然还很原始,但哺乳和大人的对话是一样的道理。这让我再次体认到,「哺乳」就是沟通最初始的型态。
婴儿两个月大时,就会变成吸吮十五秒后休息七至八秒,交互作用的步调稍微变快了。而当母亲不摇晃婴儿时,他们会发出「啊」的声音,表示「跟我玩!」
小故事 我会玩一种绕着女儿的床铺打转、和女儿对视的游戏。当女儿看着我时,我会非常开心,真是「傻父母」啊(笑)。
两个月 孩子的成长当然都不一样
每一句「喃语」都要加以回应 这个时候会慢慢学会「啊」、「呜」等母音发音。这是学讲话的开始,又称「喃语」(kooing)。当婴儿发出「啊」等喃语时,父母要同样以「啊」来回应,这件事对沟通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我每一次都会加以回应.不,就算没有特别意识到这件事,也是很自然地就会予以回应(笑)。
刚开始,婴儿没有发现这个「啊」是自己发出来的声音,但慢慢地就会知道。三至四个月时,当他们听到父母的回应,就会注意到「妈妈在模仿自己的声音」,然后,会突然很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正在和自己沟通。大家都说孩子出生三个月后,会变得越来越可爱,也是因为这样的变化。
最近有件事让我觉得很不妙。因为女儿出生前后,我尽量不排太多工作,但现在我得付出代价了。
当我因为出差而一个礼拜没有见到女儿时,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她的声音和表情都变得更加丰富,也更会笑了,而且会做的事情也不一样了,她会想要伸手去拿眼前的东西。但是,当我相隔许久、很开心地回到家后,她会很疑惑地看着我:「这人是谁?」啊,真希望她能把我记得清楚一点(泪)。
当了爸爸之后,担心的事也变多了…… 女儿虽然可以将进入视野的自己的手或四周的东西,转成视觉资讯送到大脑,但她还不知道那是「自己的手」或「物体」。这个时期,自己的身体运动和五感在大脑中并不一致。
所以,为了让她知道这件事,我每天都努力地跟她说「看到了吗,这是妳的手」、「这样就可以抓起来了喔」。当然,如果大脑没有相对应的发展,就不会有任何效果(笑)。我以前就提出「不教养的爸爸」宣言,主张不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勉强教孩子算数和国字,但我这个样子又该怎么解释呢……?
女儿到现在还残留着一点「莫罗反射」,这是大脑回路成熟过程中的一种暂时性反射。亦即大脑的每一个零件都互相连结,当回路开始连动的时候,身体也会自己动了起来。从新生儿到出生三个月左右都有这个现象,之后就会消失,可以慢慢地开始做细微的动作,但我认为女儿的莫罗反射似乎稍微多了一点。
此外,我也发现了一些事。妻子经常和她的妈妈朋友碰面,也经常参加地方政府办的育儿研习会,观察别家小孩的成长。结果,其他的妈妈跟她说:「妳家孩子肤色有点黑呢」、「才两个月而已,长这么大!」
在我有孩子之前,当有人因为在意孩子的成长状况而来谘询时,我都会很不屑地跟他说:「不用在意这些事啦。」但是前几天,当妻子把几个朋友的小宝宝排在一起的照片拿给我看时,我确实有些介意我家孩子的个头大了一点、肤色也黑了一点(笑)。不希望她特别优秀,但至少要「和大家一样」,这个愿望或许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很难避免的。
孩子的成长状况差距超过一年的也不罕见.所以,去在意那一两个月的差异没有什么意义。虽然我脑袋里这么想,但确实还是有些在意(笑)。和这个孩子相比,我家孩子的头发少了那么一点……。
小故事 我家女儿真的超会睡。
今天早上我出门时,她还在睡。
如果她醒着就可以一起玩了。
啊,真希望她多陪陪我(笑)。
三个月 爸爸的声音会高八度!
控制身体,让自己可以真正看到东西 最近,女儿会对着自己看到的东西伸出手。从大脑的发育来看, 这是「视觉和触觉的讯息可以统合之后,大脑根据这些讯息,发出活动身体(手腕的动作)的指令,所以能够触摸看到的东西」。此外,当我叫她的名字、发出声音时,她也会把视线转到我这里,这个状况就是「视觉和听觉统合之后,可以更精准地控制身体运动(脖子的动作)」。
像这种五感并非各自运作,而是互相连动、整体相互协调的状况,以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感觉统合表现」。「触摸看到的东西」等动作,乍看之下非常单纯,但事实上,这个将来自不同感觉系统的讯息加以整合的工作,对大脑来说非常困难,主要是由额叶在执行。
「看得见」这种感觉,光是眼睛看得到是无法成立的。必须经历过眼睛看到的东西,因为自己身体的移动而出现变化(比方说,「近的东西看起来比较大,远的东西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视野」的变化)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看到」。
不久之前,女儿的眼睛会追着移动的东西看,这只是视线的反射性动作,这种反射只适用于视觉。但是,像这次一样,想「伸手」触摸看到的东西,则可解释成「有可以用自己的手去拿取看到的东西的可能性」。更直接的说,她的大脑开始注意到「这是一个三次元的世界」,也就是说她已经了解这个世界「真正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