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身体的自癒力:用禅的智慧帮你找回心中的平静

唤醒身体的自癒力:用禅的智慧帮你找回心中的平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身心健康
  • 冥想
  • 自癒
  • 平静
  • 压力管理
  • 情绪调节
  • 正念
  • 自我成长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体健康和心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但对现代人来说,心的状态更加重要,身体病痛只是问题表面上的反应,必须从「心」下手,才能摆脱病痛。

  本书将带你了解如何利用禅学调理身心,唤醒身体内的自癒能力,改善依赖药物、医疗的情况,不仅人变得健康,生命也变得更有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包祖晓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精神科主任。长期从事精神疾病与身心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运用禅学理念与方法治疗各种精神官能症即身心疾病。

  着有禅修三部曲:
  首部曲《与自己和解:包祖晓医师教你换位思考,重新拥抱自己,找回身心灵的平静与健康》(大都会文化出版)与三部曲《做自己的旁观者:包祖晓医师教你零痛苦的生活修鍊,轻松活出生命本质》(暂订)。并获中国教育部、国家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国家发明专利等多项奖项。

  本书适合精神科医师、心理谘商师、心理学爱好者、精神官能症患者及家属,也可让一般读者提昇心灵健康之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健康相关主题与「心」的关系
健康的关键是「心」的健康
养生热与「心」的关系
亚健康与「心」的关系

第二章 疾病与「心」的关系
躯体症状常常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的因素是疾病的重要原因
躯体患病后势必影响「心」

第三章 治病与「心」的关系
治病需要调「心」
调「心」可以治病

第四章 禅是调「心」疗癒之学
禅解决的是「人」的「存在性」问题
调「心」是禅的核心内容
禅的调「心」疗癒思想

第五章 禅在疗癒身心中的价值
坐禅的疗癒身心价值
禅学智慧的疗癒身心价值

第六章 正念禅修及其在减压和疗癒疾病中的应用
压力和疾病与错误思维模式及应对方法有关
正念禅修的减压和疗癒疾病作用及机制
正念禅修的常用方法
正念禅修疗癒身心的实践

第七章 疗癒身心的禅语、诗偈和公案选析
珍惜生命
治病先调「心」
生命需要意义
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和超越「无我」的
向内追求
无住
亲自去实践
人生不复杂
控制欲望
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体验孤独
过于积极不一定是好事
坦呈自我
不要多事
寻找「真我」
信心铭
证道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图书序言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但是,衰老、疾病和死亡却始终在不远处等着我们。不管现代医疗技术如何发达,疾病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不期而遇的困扰因素,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有时甚至成为威胁我们生命的可怕杀手。

  人们为了能够在医疗条件好一些的医院、找医术高一点的医生就医,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是,依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倾家荡产仍未把病治好的情况还是比比皆是。

  目前的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现象以及医患矛盾问题,让许多人对医院望而却步,转而求助于养生和「治未病」。一时间,「讲养生知识」、「写养生书籍」、「做健康节目」……与健康有关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虽然生活不顺利,但至少我们还拥有健康,这便是好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人是‘向死的存在’。」如果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上述现象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这里的「既定事实」是指某些终极关怀、某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特质,主要包括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和无意义。而这些必然特质会以健康焦虑、身体不适以及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

  严复、冯友兰等哲人指出,宗教主要功用在于教育信徒们如何从容面对死亡。遗憾的是,许多人的宗教感相对薄弱,故对死亡具有高度恐惧。目前的大众主流文化,往往倾向回避从个体性角度去讨论死亡、自由、孤独及意义问题。

  作者曾经是名内科医生,由于对疾病的药物治疗不甚满意,转而进入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又在发现精神科药物和常规的心理治疗方法解决生命深层次问题的局限性之后,便一头栽进禅学中,发现禅学在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等方面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观点是相通的,治病痛的方法与世界上许多疗癒方法是相容的。

  有鑑于此,作者以自己长期的临床实验为依託,在整理大量中国国内外文献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撰写本书,书中对健康、疾病与「心」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结合禅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深入分析了健康和疾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入论述了调「心」在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禅学知识在调「心」和疗癒方面的价值,对运用正念禅修减压和疗癒病痛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附上典型案例;结合临床经验对疗癒身心的常用禅语、诗偈和公案进行摘录和分析。

  本书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健康是一种综合的概念,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密切相关;对于生命体来说,「心」更加重要,疾病只是我们生命过程中积存各种问题的一种最表像的反映;要摆脱病痛,必须从「心」入手,深入人的「存在性」方面以摆脱困境。

  作者相信,如果现在所有的心理障碍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在接受现代正规医疗的同时,能运用禅学智慧去调理身心,唤醒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癒力,那么,大部分的病情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也可以大幅减少药物的用量和种类,甚至有些心理障碍和慢性躯体疾病可以得到消除。这样不仅减少了病人和社会的医疗支出,更重要的是,人会变得更健康,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本书内容雅俗共赏,不仅适合慢性病患者、心理障碍患者、心身疾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阅读和使用,还可供健康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工作者阅读和使用,对健康人群和高「压力」人群的修身养性也非常合适。

  此外,本书与《与自己和解:包祖晓医师教你换位思考,重新拥抱自己,找回身心灵的平静与健康》是姐妹篇,有兴趣的读者可相互参考。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健康相关主题与「心」的关系
 
健康之神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它正是你本人!──赫拉克利特
 
健康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也是人人都期望的。因此,正确认识健康的含义、把握住自己的健康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就目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而言,许多认知停留在表层,还有一些甚至是错误、有害的。本章将结合人的「存在性」困境,对健康的含义、养生热、亚健康等健康相关主题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
 
健康的关键是「心」的健康
 
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马斯乐
 
是健康还是生病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安德鲁‧韦尔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的内涵及外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所谓「无病即健康」已成为传统的健康观,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一九四八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达到一个完美状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说就是:「对于人的幸福发挥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总归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
 
躯体健康一般指人的生理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3)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地实现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各种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最主要的表现是不以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能为人们的幸福作贡献。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