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到这么多的同仁也愿意将他们当时在岗位上的所见所闻,用流畅的文字写出来,让世人来欣赏灵医会仁爱精神的展现,我本人感到相当高兴,特别写下这段序言。
在圣母园地中见证天主是爱 灵医会秉持神贫、贞洁、服务与仁爱的圣愿,于1952 年选择在宜兰罗东这个当时医疗极度缺乏的穷乡僻壤,履行照顾弱小弟兄的天主旨意,并透过医疗传播福音。这样无私的奉献牺牲,让大家都很受感动,但灵医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不是住在宜兰地区的人来说,真的难以深刻体会。
我刚来到罗东圣母医院任职后,第一次感受到工作的艰难,便是要为这本书写序。在我的心目中,写序的人一定是位学养兼具、文笔流畅,且对书中内容有深度见解的专家,或是该领域内的佼佼学者。我自认不符合上述的条件,只得硬着头皮细细品味每篇文章,才发觉原来是天主的旨意,是圣神的引领,透过写序的工作让我有机会细读内容,因而感受到神父们以身作则,传承圣嘉民主动的精神、创造的智慧、细心的坚持、服务的效能,以及员工们如何深受感动、因而无悔的付出,认同来圣母医院服务,就是来学习、来做仆人的谦卑理念。
《有爱就有路》中一篇篇扣人心弦的文章,记载着以行动实践耶稣教导,使爱在圣母园地中流动的故事。透过作者们的陈述,更能让人了解灵医会的神父们为什么要选择服务偏乡,那是因为:「在别人的痛苦中,看见自己的责任。」
从华德露神父、马仁光修士服务的点点滴滴,将灵医会视病人为基督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神父说:「巡回医疗是社会责任,不是施舍,更不是慈善。」「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那里。」于是神父们克服万难在偏远山区建立圣堂、设置医疗站、复健中心、村落巡回医疗点等,落实坚守照顾弱小弟兄的信念。巡回医疗服务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神父们告诉山区居民:「不要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切,因为天主都有安排,祂会给你的。」透过这些感人的话语,也道尽山区医疗的不容易。
「在宅行医路」系列,也超越我的思想范围,难怪老师们常说精神科和神经科的医师是我们医界的奇葩,脑袋中有许多我们不易了解的三度空间。各篇文章娓娓道尽一段段超乎我们理解、却又很凄美动人的故事,让人对文中的主角,多了许多的认知和同理。亦发觉偏乡医疗的重要,每个环节缺一不可,更从服务的医护同仁身上见证「天主是爱」。
「十年磨一剑,百年炼一功。」今日的罗东圣母医院,若没有前人的播种耕耘,发生普悠玛翻车那么重大的交通意外事故,一时间需要大量的医疗救援行动,是无法谈笑用兵、且应付周全的。从〈无常,一直伺机而动⋯⋯〉、〈一日急诊人,终身急诊魂〉、〈这一夜,我失眠了〉、〈职场生涯中最关键的一次值班〉、〈大家的心都是一样的〉、〈唱一首疗癒的歌〉、〈一起系上黄丝带〉、〈每个故事的结束,只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等廿五篇由不同角色铺呈出来的文章,我每阅读一次,眼眶就不自觉泛起热泪。
在这次危机中,虽有39 位病人到院,但有263 位员工自发性出勤、来自远方的支援、主动的加入,人性的光明面展露无遗。当时的徐会棋院长在事发第一时间,更远从台北驱车直奔急诊室,加入指挥救援的行动,并持续领导医疗团队后续照护,从复杂的抢救现场,到病患一一顺利复原、出院。见证充满关爱、不分彼此的相互合作,珍贵完整的团队医疗。
我以身为罗东圣母医院第十一任院长为荣,勇于负担承先启后的责任,继续带领团队向前迈进。也希望借此事件唤起更多医护魂,勇敢热忱地投入值得奉献的园地。
至此,操着笨拙的笔,热切欢迎有心的人来宜兰时,一定要到圣母医院来体验一趟深度关怀之旅。可参观记录着神父们筚路蓝缕的史蹟馆、看看全台首座美轮美奂的亲老大楼,累了倦了,还可在疗癒人心的中庭花园漫步,休息片刻。之后,往西可到大同乡寒溪复健站、四季文化健康站、四季复健站、医疗站南山医疗站,往南可到南澳的天主堂和复健站,以及最需要持续支持的弘道仁爱之家,比起灵医会会士们远从义大利来到台湾的无私奉献,这趟宜兰关怀之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深刻体认生命的价值。
罗东圣母医院马汉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