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导引书(上)揭开生与死的真相(畅销十週年新装书衣版)

西藏生死导引书(上)揭开生与死的真相(畅销十週年新装书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藏佛教
  • 生死
  • 轮回
  • 灵魂
  • 意识
  • 临终关怀
  • 藏传佛教
  • 精神成长
  • 哲学
  • 生命意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畅销十週年新装书衣惊艳上市!

  ▋学会死亡,才能真正的活,一部能使六道众生迅速解脱的最胜教法!
  ▋于生时培养正见,于死时安住于智慧光明,圆满今生功课。
  ▋莲花生大士原着的甚深中阴解脱法门,堪布慈囊仁波切最详尽、易学易懂的教学解说!

  由西藏密教的开宗祖师莲花生大士所传授的《中阴闻教救度法》,是藏传佛教中不共独有的甚深法门,介绍关于今生与投生来世的情形,及透过实修而获当下解脱的方法,此法门具有使六道众生都能迅速解脱生死的功德利益,亦即不需再次转世,即能超脱于轮回,是非常深奥殊胜且有广大利益的最胜教法。

  慈囊仁波切为精通显密教理的大堪布,特别针对现代实修者所需,依循《中阴闻教救度法》的教授,进行详细而有次第的解说。帮助大众洞澈生与死的真相,于生时,即能培养正见而不执着,在面临到死亡时刻,能安住于诸佛菩萨的明光之中,当下得到解脱!
 
《灵魂的远征:跨越维度的生命探索》 一部深刻揭示生命奥秘与宇宙规律的宏伟著作 本书并非讲述某一特定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的生死观,而是以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视角,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深度哲学与科学交织的探索之旅。我们旨在构建一个普适性的框架,用以理解意识、物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我们对“生命”与“死亡”的传统认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参照系。 第一部分:意识的边界与多维空间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首先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唯物论”视角。我们不再将意识视为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而是将其视为宇宙的基本属性之一。 第一章:心灵的拓扑学 本章深入探讨了意识的结构。我们借鉴了现代物理学中的拓扑学概念,将意识描述为一种在更高维度空间中运作的能量场。我们考察了人类感官所能接收信息的局限性,并引入了“潜意识地景图”的概念——一个由集体经验、原型符号和尚未被我们理性捕捉的信息构成的复杂网络。我们分析了梦境、直觉和“灵感”爆发时的信息流动模式,试图描绘出意识如何在不依赖于传统神经通路的情况下进行信息交换。 第二章:时间:线性幻觉的瓦解 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即“过去-现在-未来”的单向流动,被置于严格的审视之下。我们援引了关于量子纠缠和广义相对论的最新研究,提出时间可能是一种局域性的感知机制,而非宇宙的绝对结构。本章详细介绍了“永恒此刻”的哲学构想,即所有事件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更高维度的“时间块”中。我们探讨了预知感和记忆闪回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并将其解释为意识在不同时间切片上的短暂连接。 第三章:空间之外:非局域性联结 本章聚焦于“非局域性”现象。通过对冥想中体验到的“合一感”的详尽分析,以及对极端环境(如深海潜水或高海拔静修)中意识状态的记录,我们尝试证明,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个体意识能够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与更广阔的“信息场”建立连接。我们引入了“共振频率”模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思想或情感可以瞬间跨越巨大的物理距离而产生共鸣。 第二部分:生命形态的转型与能量守恒 如果生命不是一个仅限于生物躯壳的事件,那么“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本部分着重于从能量与信息论的角度来重新定义“生命周期”。 第四章:信息体的永恒性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构成“自我”的独特信息模式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借鉴了信息论的观点,认为个体身份(即“灵魂”或“心智蓝图”)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经过长期演化的信息组织结构。死亡,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并非是信息的销毁,而是信息载体(生物体)的瓦解和信息流的重新分配。我们详细探讨了“信息体”如何在载体死亡后,以何种形式继续存在并与其他信息流发生交互。 第五章:转世与循环的代数 本章避免了任何宗教的教条,而是将“转世”视为一种能量与信息转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将其类比于物理学中的相变过程。生命体的能量必然守恒,那么作为信息载体的“自我”,在失去当前载体后,其结构化的信息场会如何寻找下一个合适的“容器”或“频率”进行重组?我们引入了“经验熵”的概念,认为每次生命历程都会增加“自我”的经验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推动了下一次“重构”的需求。 第六章:死亡的感知视角 本书提供了对“死亡体验”(NDE)的冷静分析。我们不将之视为幻觉,而是将其视为意识从三维限制中暂时解放的瞬间。我们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NDE的共同特征——如隧道感、回顾一生、遇到光或指引者——并将其解释为意识在不同维度间“校准”时所必然经历的现象。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减轻对“终结”的恐惧,因为从信息体的角度看,这只是一个漫长旅程中的一个“端口转换”。 第三部分:在世间的实践智慧 理解了生命的宏观结构后,如何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理论回归到实践层面。 第七章:活在多层现实中 我们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我们同时存在于多个现实层次中的状态。这包括了如何增强对“当下”的敏感度,如何辨识那些超越物质利益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如何建立一种“宏观视角”的生活态度。我们提出了“意图聚焦法”,教导读者如何利用自身的意识能量,来引导信息场的流动,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进化目标”。 第八章:伦理学的超越性基础 如果生命是循环往复的信息演化,那么我们现在的每一个行为都将对未来的“信息体”产生影响。本章构建了一个基于“宇宙连接性”的全新伦理框架。善行不再仅仅是社会规范,而是对自身信息体结构的优化;而伤害他人,则是对整体信息场的负面干扰。我们强调了同情心和理解力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高阶意识形态之间实现有效信息交换的必要“带宽”。 结语:未完成的探险 本书以开放的态度结束,承认人类目前的认知工具仍是有限的。我们所揭示的,只是通往更深层真相的一系列理论模型和探索路径。真正的揭示,仍需读者亲自在自身的意识前沿去实践和验证。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生命本身就是这场宏伟探险的邀请函。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堪布慈囊仁波切/讲授者


  仁波切于一九六七年莲师殊胜日诞生,出生当天出现了吉祥的瑞相。

  十三岁出家开始修学佛法,在成就者堪布噶玛策滇仁波切、尊贵的大司徒仁波切、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二十多位善知识处数年精勤努力学习显密佛法,自此成为显密经论解行具足的大学者,并完成许多着作,是一位具格的上师,也是作家。

  年轻时即经过三年三个月的闭关实修,闲暇之余喜欢在各圣地闭关和朝圣。热爱学习研究南、北传等各教派之教义,更希望推动三大传承互相交流融合与团结。

  仁波切在东、西方国家等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并任菩提三乘林等世界各地般若林佛学会的住持,且为现任印度智慧林佛学院院长,讲经弘法近二十年,培育了许多能弘扬佛法之僧俗人才。

  仁波切在青藏高原创办了慈智学校协助当地文盲,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并长期推动慈善与关爱,以佛法教育净化人心、贡献社会,不遗余力。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序言
出版缘起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
前行──正确的发心

[第二章]
教法概说
第一节教法内容简介
第二节书名
第三节缘起
第四节殊胜处

[第三章]
中阴的形式与分类
第一节中阴的三种形式
一、何谓「中阴」?
二、清净中阴
三、不清净中阴
四、净不净中阴
五、不清净中阴显现的原因
第二节中阴的六种分类
一、生处中阴
二、临终中阴
三、法性中阴
四、投胎中阴
五、睡梦中阴
六、禅定中阴
七、生处中阴与睡梦、禅定中阴的说明
八、六种中阴境相的本质

第二篇六种中阴的显现与修持法
[第一章]

生处中阴
第一节生处中阴的显现基础
一、五韵与五大的本质──即五方佛及佛母的体性
二、十八界的本质即本具的智慧光明
三、八识的本质即八大菩萨
四、身上各部位的本质──即文武百尊中守护各门的圣众
第二节生处中阴的显现相状
一、三界的身相、意念与住处
二、六道的世间相状
三、六道众生的苦乐现象
四、六道众生投生于三界的业因与差异
第三节生处中阴的修持法
一、前行
二、正行
第四节本章问答

[第二章]
临终中阴
第一节了知此生必死的真理
第二节死亡的征兆
一、外的街兆
二、内的征兆
第二节延长寿命的方法
一、延长寿命的目的
二、以智慧断除痛苦的因
三、延长寿命的观修
第四节死亡现像的消融次第
一、五蕴的消融次第
二、五根的消融次第
三、五识的消融次第
四、五大的消融次第
第五节临终中阴的修持
一、了知死亡过程与征兆
二、借佛法正见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三、放下内心的执着
四、发愿及回向
五、观修颇瓦法
六、认知并融入母光明
第六节此教法的殊胜处
第七节本章问答

[第三章]
法性中阴
第一节法性中阴的显现时间
第二节法性中阴的显现内容
一、法界的展现
二、法性中阴期:前十四天的文武百尊显现过程
三、认知文武百尊而解脱的真实故事
第三节法性中阴的修持法
一、了知法身与文武百尊即法、报二身的展现
二、认知文武百尊的两项要点
三、若不能认知则易心生恐惧
四、其他修持法
五、文武百尊安住于身中的道理
第四节本章问答

[第四章]
投胎中阴
第一节投胎中阴前期(未临投胎时)的展现
一、具意生身,其智慧为生前的九倍
二、六根具足
三、具有他心通与神足通
四、具有因业力所成的眼通
五、以气味为食物
六、多与具有类似业报的众生为友伴
七、居无定所
八、陷于一片黑暗昏茫之中
九、没有脚印和影子
十、因贪执生前所有而产生痛苦
十一、因怨怒不满而生痛苦与瞋恨
十二、会有九次想回到生前的身体
第二节投胎中阴前期(未临投胎i时)的修持法
一、应放下执着心与虔修本尊法
二、面对各种恐怖境相时的修持法
三、平时即培养「执着无益」的认知
四、应当对帮自己修法者生起清净观
五、生前应修清净观
六、遵守四条律仪
第三节投胎中阴后期(临投胎时)的展现
一、意生身的身形开始转变
二、急于投胎
三、走路方式
四、身影
五、六道光芒的显现
六、身体的颜色
第四节投胎中阴后期(临投胎时)的修持法
一、从自身的修持来遮止投生六道—观修本尊或观音菩萨
二、从外境来遮止投生六道
三、选择正确的投生──往生净土或投生人道
第五节把握人身如实修行
第六节本章问答

[第五章]
睡梦中阴
第一节幻身修持法
一、不清净幻身的修持法
二、清净幻身的修待法
三、幻身修持法的利益
第二节睡梦修持法
一、梦的根源
二、睡梦修持法
第三节睡梦光明
一、光明修持法
二、修睡梦光明时产生的现象与利益
三、睡梦光明的修行要领
四、四大与心识消融的过程及修持法
五、安住于明、空体性的练习法
六、观上师与莲师无别的光明修持法
七、观本尊明点的光明修持法
八、光明的粗细
第四节睡梦中阴修持的利益
一、使心念转向善
二、夜间睡梦修持法能增进白昼的修持
三、有助于临终、法性与投胎三中阴期的解脱
四、避免浪费生命于愚痴与无记中
五、有益于失眠者
第五节本章问答

[第六章]
禅定中阴
第一节身口意对外在色相的反应与作用
一、一切外相的本质皆为空性
二、众生因执着外相而受束缚
三、因执着程度不同而有不同反应
第二节修持要领
一、对外在色境的修持要领──知外在色境无实而能见佛的身
二、对声音的修持要领──知声音无实而能知佛的语
三、对意念的修持要领──知意念无实而能知佛的意

附录

图书序言

出版缘起

菩提三乘林佛学中心会长王莎贺


  这是一本至为震撼的书籍,自有人类生命开始到现今的二十一世纪,大多数人对生命与死亡的奥秘,无不都期盼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与重大的发现。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他早已宣说人的神识是不生不灭的。神识有如现今的磁碟记忆体,将所有的一切全部记忆、储存,永不抹灭,它是一种自然的定律法则,每一个人的善、恶作为,它会自然评断, 一一裁定,公平的把你引领到你应该去的地方,你是没办法可以跟它争取、辩驳的。
 
  每一个人对「生与死」 这个课题都会产生很大的疑惑和恐惧,这本书就是为大家解开生死之趣,为大家陈述整个生命体的真相:从出生到死亡,死亡到出生的轮回循环,以及人死后神识将到那里去?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会有来世吗?会有地狱吗?会有阎罗王的审判吗?会有鬼使神差的迫害吗?死亡七天后会回家吗?所有的疑问,所有的真相,都在这本书里面非常清楚的解说。
当你看完此书以后,您会有如获得珍宝一般,对所谓「生命」完全了解。为什么我会投生在这个家庭里?为什么他(她)是我的丈夫、妻子?为什么他们是我的孩子、亲人、仇人?你将会对生命了解的越清楚,对生与死不再恐惧。
 
  你也会深刻体会生命是可贵的,人生是无常的,更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未来,充分利用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时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累积自己世代的福德资粮,不再担心寿命的长短,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命是没有终止,没有尽头的。死亡并非一无所有,死后还要面对一切,又要再一次的承受自我审判,接着神识又随此世所造的善恶投生到自己驱使受报的平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皆为自己所造、所受。您若真的看懂了这本书,相信今后您的人生观,将大大的改变,因为念头变善了,行为自然为善,未来也跟着改变、美好,在临终之际也可以比较安然自在地解脱。

  西藏人非常重视「中阴得度」。若家中有人往生或即将临终,一定会特别邀请有经验的度亡师为亡者修「破瓦法」,引领亡者放下对肉体的执着、挂碍,慢慢的带领其神识进入中阴,教导亡者如仰伊种光明引导其神识在法性中阴时获得解脱。
 
  《中阴间教救度法》这部经典非常深奥,在藏传佛教中,无论任何宗派都相当重视这部无上密法。一般的僧众、居士若没有深入的研究、实修实证,是无法了解经典所述,更无法清楚讲解这部甚深经典。在藏地,即使是藏人想听闻也实非易事,在西方国家,若想深入信解则更难值过此机会了。
 
  堪布慈囊仁波切希望众生皆能从这部经典中获得实质利益,故将无上甚深口诀完全无私的贡献传授,愿大众能珍惜此善好因缘,好好努力学习、研究,获得帮助,在法性中阴里皆能自在解脱,才不枉费仁波切对大家付出的一切心力。

  仁波切在传授此甚深口诀的十天当中,每天前来闻法者均座无虚席,因为慈悲的上师将颇为深奥的密法用最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向大家陈述,每一个部份均有详尽的解说。
 
  在传授过程当中,每位听闻者皆非常专注用心地聆听,因为这部教法跟大家的性命攸关,盼大家牢记书中所陈述的各种解脱方法,平日按照仁波切所教导的实修方式,多做练习,在临终五大消融之时才能清楚的认识了知,决定跟随何种光明离开。唯有对死亡有真正的了知才有机会契入法身解脱。
 
  这两年来,不断接获各方来电,希望仁波切能将当时授课的讲稿整理,印制成书,以利大家能珍藏阅读,勉力学习,也能帮助家人、亲朋好友有机会能阅读到这本书,这是他们的急盼。
 
  谦虚的仁波切曾言: 一般书坊已经有出版介绍中阴的书籍了,实不需再出版此书。
 
  但听闻者却说: 也曾购买过书坊介绍的中阴书籍,但并不详尽,内容也没有仁波切上课时所教导来的完整,书中也没有教导大家如何实修,更无法看懂其意思,或者虽然看完了但还是无法了解。而听闻了仁波切所讲解、传授的中阴教法,真的是非常清晰仔细,从来没有听过这么清楚的中阴口诀,如果能出版成书,将是众生的福报。

  因此,我们怀着能够与大众共享法喜、共结善缘的初衷,将此书付梓出版。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对佛法有兴趣的众生,一起在寻求证悟的解脱道上,共同努力修学,圆满今生的功课。

序言  

堪布 慈囊仁波切


  中阴教法系藏传佛教不共之甚深教法,介绍今生与来世投生之情形,以及实修与甚深广大的解脱方法。

  近代在心理学的详尽研究,也报导了有关心最微细之情况以及隐晦难解之前世今生相关之情形。

  一般而言,所谓「中阴」意为「二者之间」,但在此处,「中阴」系指「出生至死亡中间」以及「死亡至出生之间」等六种中阴之情况,以及其解脱迷惑之理论。

  如就其分类,可分成六种中阴。

  首先为「生处中阴」,指「神识与身体结合投生后,至临终死亡次第未出现之间。」此处说明:神识已经进入母胎,神识与身体结合之后哌哌落地。在此也依赖于闻、思、修正法,或身、口、意三门努力行善,以此方式消除此世之痛苦与烦恼,并且成就自他善好利乐之事,以种种方法使暇满人身具有意义。

  「睡梦中阴」者,指:「睡眠之时,开始作梦起至梦境未醒之间。」在此阶段之实修为「辨明梦境」、「变转增」、「梦境转为光明」等内容。依赖睡梦之实修,能自主于梦境,则能回遮种种凶梦,转成善梦,且能了知白昼所显真实之种种迷惑,实则有如梦境一般无实,如此则能断除昼、夜种种迷惑妄念。

  「禅定中阴」者,指:「进入等持之后,至未出定之间。」此处说明:专注于安止、胜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各类等持,此皆系令贪恋、瞋恨等烦恼,内心痛苦与不堪及未调伏之妄念……等予以止息之善巧方便。也说明内心之功德,等持之寂乐与能力等,在内心生起善巧方便。

  「临终中阴」者,指:「导致身、心离散时之临终死亡次第显现后,至最后细分寿命消灭最后际为止」。此处说明死亡次第如何显现;如何消除由此所导致的身体苦痛与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乃至最后之收摄,在死亡无惧下将死亡转为修道,死亡成为法身解脱的善巧方便。

  「法性中阴」者,指:「死亡之最后,身心之法性,清净所显部分显现于外,从开始至其消灭之间。」此处要说明:对于显现在外之境相,中阴圣众之种种恐惧、害怕如何遮止,在了解种种显现皆是清净之身、音、光、明点等,是本尊之自性,实为自显,之后即能令觉性进入佛身,法性中阴于此报身而解脱之甚深善巧方便。

  「投胎中阴」者,指:「法性中阴灭尽后,直至未结合来世之间」。此处要说明:死亡之后,多数众生在中有时,苦乐景象如何显现之情形;如何排除此时之种种痛苦与恐惧;中有准备投生与投生之情形,上等者投生于净土,于自性化身剎土解脱,若不能如此,则遮除恶劣投生,取得善好投生之善巧方便;遮止种种恶劣胎门,结合善胎门之投生情形及其实修次第……等等详细解说。以上系简略介绍中阴教法。

  数位与敝人结下长期法缘之弟子,渴求佛法,深具信心且意乐清净,恳请云:「请讲说中阴指导。」敝人曾蒙受怙主金刚持善巧博士──噶玛策定亲自教授,恩赐中阴指导与教诫,仅以此为基础,为具法缘者进行讲述。

  当时曾有录音,之后菩提三乘林佛学中心会长职事与数位弟子计划笔诸文字,敝人则颇费踌躇,一则忧心任意流通甚深教法,二则中阴教法已见于其他中文书籍。然数位热心净信者,则请云:「若能就文字未清晰处予以解释,则更为易解明了其义,便于忆持。阐明他者未详尽处,且请述观修方式,无论如何,请务必出版为佳!」

  敝人内心深觉,若能就易懂方式解说,当有如此之利益。且平日敝人即认为:佛教诸多派系,其共识基础根本当应归根于相信前世今生之论,而且认同与接受前世今生与业力因果之观念。姑且不论对前世今生或中阴接受、承认与否,但一切众生势必将经历其境,是故就总体或个别情况而言,中阴教法实至为重要。

  近代国际间不论东方或西方,均对中阴教法至为重视,且致力研究,有关身、心之联系、形成之过程,前世今生中有之情形,均属于极隐晦法的范围,如果不仰赖中阴教法的解释说明,前述内容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亦将至为难解。故在此处依据诸多教言、理路与口诀阐述中阴教法,至盼本文之出版对前述潮流能略尽绵薄,做出些微贡献。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前行──正确的发心
 
首先在听法之前,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发心,也就是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在不善、无记与善的三种意念中,将所有不善的意念和无记的意念完全遮止,并且不断地生起慈悲心与菩提心……等善的意念,大家应该以这种殊胜的发心来听闻教法。
 
曾经有一对母女在过河时被大水沖走,母亲当时心里想:「我被淹死了没有关系,只要女儿能够平安到达陆地上就好。」女儿心里也想:「我死了没关系,只要妈妈平安就好。」结果母女两人都被淹死。她们死了之后,天上出现彩虹,母女两人同时往生到天界。为什么她们能有这么好的善报?因为她们在临终时,内心所起的是清净的善念,故能感得这样的果报。
 
所以,我们要时时心存善念,而善念中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有一句偈颂说到:「应为求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之故发心修行,成就佛道。」
 
在修行上要如何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呢?首先应该为了究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缘故而发愿修行成佛。有了这样的发心之后,再进一步地闻、思、修,并透过六波罗蜜来精进修持,以达到究竟的解脱。行者在修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断除各种邪恶的、不善的意念;进一步再将中性的、无记的业也完全断除;而心里则确实地生起一切善的意念──慈悲心与菩提心。
 
所以当我们听法的时候,应该不离菩提心地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听法。如果说法者及听法者都能以菩提心的意念来讲述、听闻佛法的话,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因此,现在请各位发心:「我们为了要使遍虚空的六道有情众生,能够证得究竟的佛陀果位,而来听闻教法,并于听闻之后发愿确实修持以证得成就,来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
 
第二章 教法概说
 
第一节
 
佛陀说:「我将趋向解脱的法门教示给你们,但是否想走向解脱则完全由你们自己决定。」佛陀为了利益众生,向众生开示了「苦谛」和如何从轮回中解脱的法门,而大家听闻之后,是否愿意依止这些法门修行以求得解脱,则完全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虽然佛陀开示了无数的修行法门,但是众生是否能够依止?是否如实修行?而哪些是该断除的?哪些该舍弃?哪些又该避免?而且个人在实际的修行上,是否已经如实地断除、舍离?这些都完全取决于众生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西藏生死导引书(上)揭开生与死的真相(畅销十週年新装书衣版)》真的是太特别了!我之前就听说过它的名声,这次趁着十週年新装版入手,翻开书页的那一刻,就被那股静谧又充满力量的氛围给吸引住了。我一直对生命的起源和终结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枯燥,要么流于空泛的哲学探讨,很难真正触及心灵深处。这本《西藏生死导引书》不一样,它带着一种古老的智慧,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坚定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审视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议题。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文字,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领悟。特别是书中的一些比喻和故事,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常常能击中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被触碰过的角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己最真实的对话。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西藏生死导引书(上)揭开生与死的真相(畅销十週年新装书衣版)》,我简直像发现了一个宝藏!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舒服,书衣的颜色和图案都透着一股神秘而宁静的气息,非常契合它的主题。我是一个对生命奥秘一直充满好奇的人,但总觉得关于“生与死”的书籍,要么太过宗教化,要么太过玄乎,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教条,而是以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我去思考,去体会。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以前从未注意过的风景。我尤其喜欢它将抽象的哲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一些深刻的隐喻展现出来,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它让我开始明白,原来生死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生命流转的两个面向。这本书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精神探索之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西藏生死导引书(上)揭开生与死的真相(畅销十週年新装书衣版)》的时候,还有点犹豫,总觉得“生死”这两个字太沉重了,会不会读起来让人心情低落?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新装版的设计非常典雅,书衣的质感也很棒,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被疗愈的感觉。翻开内容,我发现它并没有用那种压抑的口吻去谈论死亡,反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慈悲的视角。它更像是在讲述一种生命的循环,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无常”的阐释,它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我执着的事物,学会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我认识的一些长辈,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很多都与书中的理念不谋而合,这让我觉得特别亲切。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活得足够有意义,是否真正地体验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好像多了一双看透世事的眼睛,变得更加豁达和从容了。

评分

这本《西藏生死导引书(上)揭开生与死的真相(畅销十週年新装书衣版)》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生死”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谈论生死就是讨论死亡的恐怖和生命的短暂,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开阔和富有哲思的视角,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生命无限可能性的画卷。它不是在消极地面对死亡,而是在积极地理解生命。那种源自古老智慧的洞察力,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泛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书中对于“意识”和“实相”的探讨,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认为的“我”,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死亡,是否只是一个形式的转变,而不是终结?这些问题,以前我可能只是偶尔闪过念头,但这本书却将它们系统地、有条理地呈现在我面前,并引导我去探索。而且,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让人越读越想继续。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

评分

我本来对这类“导引书”有点抗拒,总觉得会流于说教或者心灵鸡汤,但《西藏生死导引书(上)揭开生与死的真相(畅销十週年新装书衣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实在、接地气的方式,去探讨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议题。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来说既新颖又深刻,它们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和看待自己。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苦难”和“解脱”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它并没有回避生命的艰难,而是提供了一种积极面对和超越的途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突然觉得,原来这些所谓的“困难”,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丰富的生命经验,引导我穿越迷雾,看到生命更本真的样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