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

台湾佛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佛教
  • 佛教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台湾
  • 宗派
  • 佛教研究
  • 民俗信仰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积淀十分厚重,影响非常深远。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记载于明清之际已在台湾建立佛寺。其实,以佛教在大陆的悠久历史和普及程度,早于彼时赴台的汉族移民中肯定不乏佛教信众,佛寺之建,只是反映了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教传播态势已经达到了设立正式活动场所的条件。近代以来,台湾经历了极其剧烈的社会震盪,宗教领域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但是在外来宗教包括新兴宗教逐渐佔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同时,中国传统信仰形态(包括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某些「新兴民间宗教」)的优势地位依然得以保持。

  这是大陆研究台湾世纪之交佛教现状的第一本书。作者花了四年的时间,走遍台湾各个乡镇,考察百余所有代表性的寺院,走访了近百位佛教界知名人士,参加了30多场研讨会和座谈会,查阅了各种图书馆中大量与佛教有关的刊物和书籍,收集了大小200余箱资料,记录了30多本田调笔记、座谈会发言及名人访谈,拍摄了千余张照片,各种录音,尽可能摸清了台湾解严后佛教发展的情况。

  本书收录内容包括了一、台湾佛教院所与台湾僧教育;二、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教育;三、台湾佛教的寺院经济与社会;四、台湾佛教的社会弘法;五、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法师;六、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崛起与台湾社会;七、台湾佛教艺术与台湾社会;八、台湾佛教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活动;九、台湾佛教的现状与走向。
 
《探寻古老文明的足迹:从尼罗河到黄河流域的文明演变》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细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史上几个关键发源地的独立发展轨迹及其相互间的潜在关联。我们聚焦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这四大文明摇篮,深入剖析它们在地理环境的塑造下,如何独立构建起独特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与科技成就。本书并非对单一文化或宗教的深入研究,而是一部跨文明比较史学著作,旨在揭示不同人类群体面对相似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管理、社会组织)时所展现出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尼罗河的馈赠与法老的统治 第一章将带领读者回到古埃及,探索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如何不仅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其宇宙观和王权神授理论的根源。我们将细致描绘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建造工程,分析其背后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劳动力组织方式。重点将放在埃及的宗教体系——对玛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的追求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来世信仰如何驱动了其复杂的丧葬仪式和木乃伊制作技术。 第二章则转向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我们不仅会考察阿蒙神信仰的兴起及其与王权的结合,更会关注阿肯那顿推行的短暂一神教改革,探讨这一激进变革失败的原因,并分析其对后世埃及神学思想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将对比埃及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演变,从与努比亚的贸易往感到与赫梯的卡迭石之战,展现其作为地中海东岸主要角色的军事与外交手腕。 第二部分:两河的交错:城邦的兴衰与楔形文字的遗产 第三章将视角转向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我们将从苏美尔城邦的起源讲起,重点探讨乌鲁克、乌尔等早期城市如何发展出最早的城市化模式。本书将详细阐释楔形文字的发明及其在行政、文学和法律领域中的应用。我们不会将重点放在任何特定神祇的崇拜上,而是探讨苏美尔人多神信仰体系中,神与城邦命运紧密相连的观念。 第四章聚焦于后继的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帝国。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被视为法律历史上的里程碑,本书将分析其“以眼还眼”原则背后的社会阶层差异,以及该法典在统一广阔疆域中的作用。随后,我们将审视亚述帝国铁血的军事扩张政策,探讨其高效的间谍系统和工程技术,并分析其帝国体系在面对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时最终瓦解的结构性弱点。这一部分将突出两河流域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制定方面的卓越贡献。 第三部分:恒河畔的觉醒:哲学思辨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第五章将把读者带到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重点将放在哈拉帕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的考古发现,特别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城市规划。本书将强调该文明在城市卫生系统、标准化度量衡方面的领先地位,并尝试解读其尚未完全破译的印章文字,推测其社会组织模式——例如,缺乏明显宏伟的王宫或神庙,可能暗示着一种相对分散或非集中的权力结构。 第六章将深入探讨吠陀时代的印度。我们关注雅利安人迁徙带来的文化融合,以及《梨俱吠陀》中赞美诗所揭示的早期印度教思想的萌芽。本书的核心在于分析种姓制度(Varna System)的早期发展及其与祭司阶层(婆罗门)权力的确立过程。同时,我们将探讨在这一社会结构下,初期哲学思辨如何催生了耆那教和佛教等“出离”宗教思潮,这与前述文明中神权与世俗权力高度结合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四部分:中原的肇始:礼乐制度与王朝的传承 第七章将目光投向东方,探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聚落,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夏、商、周三代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分析二里头遗址可能代表的早期国家形态,并过渡到商代的甲骨文卜辞研究,从中解读商王室的政治权力、战争记录以及他们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祭祀活动。 第八章将重点分析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构建。本书认为,周公制礼作乐,不仅是为规范社会行为,更是为了将“天命观”制度化,以合法化其对前朝的取代。我们将细致考察宗法制度如何维系了庞大的贵族网络,以及礼仪的等级化如何成为早期帝国政治稳定的核心工具。此外,本章也会探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及其与口头传统之间的互证关系。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最后的总结部分,本书将不再孤立地描述这四大文明的成就,而是进行一次跨文明的综合对比。我们将探讨:是什么驱动了埃及对永恒的追求,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却更关注现世的秩序?为什么黄河流域形成了强大的、持续性的王朝结构,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却在气候变迁后面临断裂?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文化崇拜,以历史的广度和深度,理解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舞台上所进行的复杂而壮丽的实验。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组织生活、如何解释世界、以及如何应对时间和遗忘挑战的史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台湾佛教院所与台湾僧教育

第一节 台湾佛学院所的现状    15
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    15
二、招生严格,学制规范    16
三、多种层次、多种类型    17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22
第二节 台湾佛学院所的办学特点    25
一、办学宗旨多元化    25
二、开拓与外界交流    28
三、重视提升学生学术品位    30
四、积极在校园内外开展各项活动    32
第三节 台湾佛学院所崛起的原因    34
一、长期积累打下的基础    34
二、佛教界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36
三、创办者心存高远    38
四、经济条件大为改善    39
五、管理者多为行家    40
六、学生无后顾之忧    42

第二章 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教育
第一节 台湾佛教界创办的国民教育学校    47
一、幼稚园    47
二、小学    48
三、中学    50
四、大学    54
第二节 台湾佛教界对台湾在校生的影响    76
一、举办各类型的定期儿童禅修营活动    76
二、在普通中小学接受教育的出家人生活(以中台山小沙弥日常生活为例)    82
三、出家师父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话(以无尘营为例)    83
四、佛教界对偏离学生的帮助(以白毫学园为例)    85
五、佛教界对误入歧途少年的帮助(以香光尼僧团为例)    86
六、佛教界对在校生的演讲活动(以「中华佛教青年会」为例)    89
七、佛教界对孤儿或单亲子女的关爱(以佛光山大慈育幼院为例)    91

第三章 台湾佛教的寺院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台湾佛教寺院对资金的吸纳    97
一、法会    97
二、供斋大会    112
三、托钵    113
四、灵骨塔    114
五、义卖    115
六、光明灯    119
七、会员、委员    119
八、油香钱    121
九、兴办事业    122
十、经忏佛事    122
第二节 台湾寺院经济兴盛的原因    127
一、台湾经济的发展为寺院吸纳社会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7
二、寺院管理人(住持)的产生决定寺院吸纳资金的能力    130
三、社会的需求    133
第三节 台湾寺院经济面临的问题    135
一、在吸纳资金方面竞争愈趋激烈    135
二、社会对佛教界在吸纳资金方面的疑虑    137
第四节 台湾佛教界在吸纳资金方面採取的应对措施    140
一、採用新型的运作模式    140
二、优选吸纳资金的方式    141
三、提高吸纳资金的效率并重视对捐款者的研究    143
四、增强对吸纳资金的有效管理,确保在信徒中的诚信度    144
五、加大对开支的监控    145
六、扩大宣传力度    147

第四章 台湾佛教的社会弘法
第一节 名目繁多的法会    153
一、佛教例行法会    153
二、传统的法会    154
三、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举办的各种法会    156
四、传戒法会    157
第二节 密集的修持活动    164
一、朝山礼佛    164
二、八关斋戒    165
三、短期出家    167
四、静心禅修    169
五、各种学佛营    171
六、其他修持方式    174
第三节 多种类型的弘法方式    175
一、各种演讲    175
二、推扩教育    178
三、弘法培训    182
四、弘法普及化    183
五、在学校弘法    187
六、向特殊群体弘法    191
第四节 社会弘法的管道    195
一、电台弘法    195
二、电视弘法    199

第五章 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法师
第一节 1949年至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法师    229
第二节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台湾法师    230
一、努力适应当代社会的圣印法师    230
二、第一位比丘尼博士恆清法师    235
三、创办女众佛学院的悟因法师    237
四、致力于办学传戒的晴虚法师    241
五、大陆赴台的真华法师    245
六、处于风口浪尖的昭慧法师    249
七、提出新佛教时代观的继梦法师    255
八、终身以创办教育为职业的晓云法师    258
九、长期在监狱弘法的净耀法师    259
十、努力推进禅修和海崃两岸佛学交流的惠空法师    262
第三节 台湾法师崛起的原因    266
一、台湾佛教界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机会    266
二、具有大学以上学历    266
三、不少法师具有海外的国际背景    266
四、积极创办刊物    267
五、注意撰写着作    267
六、利用最新传媒弘法    267
七、大多有自己的道场    267
八、社会多元化使法师有了独立空间    268

第六章 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崛起与台湾社会
第一节 八宗共弘的现代化丛林佛光山    271
一、佛光山道场的创建    271
二、创建佛光山道场的指导思想    273
三、现代化佛光山道场的创建    277
四、由台湾向海外社会发展    288
第二节 广办四大志业的慈济功德会    291
一、自力更生创慈济    292
二、慈善志业的成就    294
二、医疗志业的成就    298
三、教育志业的成就    302
四、文化志业的成就    303
五、慈济成功的经验    304
第三节 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法鼓山    307
一、法鼓山的崛起    307
二、圣严法师对自我品质的提升    309
三、法鼓山的弘法理念和组织架构    318
四、法鼓山的人心净化实践    320
第四节 以新法参禅的中台禅寺    327
一、创办中台道场的惟觉法师    327
二、中台法门对佛法的新解    330
三、「三环一体」与「五统弘圣教」    333
四、佛法五化运动    335
第五节 台湾佛教四大道场崛起的特点    337
一、有明确的目标    337
二、有各自的鲜明特点    338
三、创办者都是超级经营和管理大师    339
四、创办者均有高超的口才    340
五、注重利用各种传媒的宣传    341
六、注意对人才吸收培养    343
七、注意与中国保持沟通和联系    344
八、积极向海外拓展    346
九、适应台湾社会的变化    348
十、与社会产生互动    348

第七章 台湾佛教艺术与台湾社会
第一节 台湾佛教音乐    351
一、传自中国的台湾佛教音乐    351
二、台湾佛教音乐的类型    354
三、台湾佛教音乐的特点    362
四、台湾佛教界的音乐活动    363
第二节 台湾佛教戏曲舞蹈    365
一、台湾佛教戏曲    365
二、台湾的佛教舞蹈    366
第三节 台湾佛教文物    367
一、台湾的佛教文物博物馆    367
二、台湾的佛教文物展    369
第四节 台湾佛教造像工艺    381
一、铜铸佛像造型工艺    382
二、石雕佛像造型工艺    386
三、木雕佛像造型工艺    387
第五节 台湾佛寺建筑艺术    389
一、台湾佛寺的山门    389
二、台湾佛寺的屋顶    391
三、台湾佛寺的装饰    393
四、台湾佛寺的格局    398
五、台湾的佛塔    400

第八章 台湾佛教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活动
第一节 台湾佛教研究史上的印顺时代与后印顺时代    403
一、台湾佛教研究史上的印顺时代    403
二、台湾佛教研究史上的后印顺时代    404
三、后印顺时代的启示    407
第二节 台湾发表的研究佛教论文    409
一、台湾发表研究佛教论文的类别和篇数    409
二、台湾研究佛教论文的特点    413
第三节 台湾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对佛教的研究    414
一、涉及内容广泛    414
二、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准    415
三、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佛教人物及其思想    417
四、研究佛教文学的论文占有相当数量    419
五、开辟了研究与佛教有关妇女问题的新视野    421
六、研究了佛教与教育的关系    421
七、对当代台湾佛教的研究别开生面    423
八、对敦煌学的研究成绩突出    427
九、从不同方面研究佛教艺术    428
十、以现代科学探究佛教生活与人体健康关系    429
第四节 台湾当代有代表性的佛教研究者    430
第五节 创办了一批高水平的纯学术刊物    437
第六节 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评述    439
一、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简介    439
二、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特点    443

第九章 台湾佛教的现状与走向
第一节 全方位的多元化    447
一、佛教组织多元化    447
二、佛教教派多元化    448
三、弘法内容多元化    452
四、弘法对象多元化    453
五、弘法媒体多元化    453
六、佛学研究多元化    454
七、佛教经济多元化    455
八、僧伽教育多元化    456
九、寺院功能多元化    457
十、法师思想多元化    462
第二节 居士佛教的勃兴    464
一、居士团体的兴起    464
二、居士弘法    466
三、居士护法    468
四、居士修法    471
五、居士志工    474
六、居士佛教勃兴的原因    479
第三节 出家女众的崛起    482
一、出家女众推动了台湾佛教的兴盛    482
二、出家女众崛起的标志    483
三、出家女众崛起的原因    494

后记


 

图书序言



  佛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记载于明清之际已在台湾建立佛寺。其实,以佛教在大陆的悠久历史和普及程度,早于彼时赴台的汉族移民中肯定不乏佛教信众,佛寺之建,只是反映了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教传播态势已经达到了设立正式活动场所的条件。近代以来,台湾经历了极其剧烈的社会震盪,宗教领域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但是在外来宗教包括新兴宗教逐渐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同时,中国传统信仰形态(包括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某些「新兴民间宗教」)的优势地位依然得以保持。

  台湾佛教界虽然曾在日据时期遭到日本佛教系统的强制收编,但与中国佛教法脉的联系始终没有割断。可以说,在台湾光复及大陆江浙佛教力量涌入台湾并取得某种主导权之前,福建佛教对于台湾佛教的影响一直以所谓「地方性」、「草根性」的形式存在着,给中国佛教系统迅速替代日本佛教系统提供了思想准备,且至今不仅未尝消失,还有波涛再起之势。而伴随20世纪前期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高涨,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佛教,内部都掀动着「改造」、「改革」的声浪,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所出现的星云法师、证严法师等「市民社会」宗教家和印顺法师那样直言「不反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佛学大师,特别是他们以「人间佛教」为标志的创新性佛教理论和实践能够被台湾社会人群广泛接受的事实,都是在借助台湾这个特殊的舞台,证明着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化转化中所具备的活力,表现出古老的中国汉传佛教在对社会多层面的适应性中所蕴藏的潜能。从学术角度而言,也为当代台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课题。在台湾的社会政治生态、思想文化生态面临前所未有的裂解与整合、重构与复归之冲激动转的今天,台湾宗教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

  笔者忝为较早接触到包括佛教研究在内的台湾宗教研究、较早意识到其中意义所在的大陆学人之一,却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主观努力不够),长年来愧无多少公开成果问世;仅有的一些发表出来的文字,被后来的某些着述者不加引注地抄来抄去,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无新意。在不免慨叹大陆学术界对当代台湾佛教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的时候,去年,笔者有幸看到了扬州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尚全博士的专着《当代中国汉传佛教信仰方式的变迁——以江浙佛教在台湾的流变为例》,虽觉个别地方犹可讨论,但仍感兴奋不已。及至如今,又得以先睹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何绵山教授大作《台湾佛教》定稿,再次受到巨大鼓舞,窃以为大陆学者对台湾佛教研究的局面正在打开,一派喜人的前景开始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绵山教授长期从事闽台宗教文化的研究,已出版专着多部,以取材丰富、论据充实见称。不到5年当中,绵山教授数次亲赴台湾调研,走访了众多台湾佛教界、学术界人士,获得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从历年积累和最近收集的大量书面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集中用于支撑本书的框架结构和观点立论。以40多万字的篇幅:勾勒出当代台湾汉传佛教8个方面的代表性特点。其中关于台湾佛教人才教育和社会教育、关于台湾佛教寺院经济运作模式、关于台湾佛教艺术创作情况的系统描述和研究,是以往大陆学界很少乃至几乎不曾触及的内容,为我们详尽了解台湾佛教的面貌、开辟了新的途径。作者最后关于台湾佛教现实走向的若干探讨,立足于深刻变化的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世界佛教发展状况,提示了台湾佛教整体的多元化变迁与台湾汉传佛教自身多元化变迁的同步态势,不知不觉把人们的思路引向观照宗教理性和权力秩序的文化基础之维。我想,这应该也是绵山教授所期望的一个结果吧!当然,就像任何人为的事物都不可能绝对「完美」一样,《台湾佛教》一书限于篇幅,还有一些言犹未尽之处,如对台湾佛教历史的叙述尚可有所加强,对佛教与台湾政治的重要复杂的关系着墨较少,对台湾佛教体系结构中的一些新兴因素宜再进一步重视,等等。但作为主要是为观察认识当前台湾汉传佛教内部宏观形态提供指南的一本学术专着,其初衷已经基本达到,其余的自可俟诸来日。顺便提一句,绵山教授的这部成果顺利透过了国家社科基金组织的通讯鑑定,得到5位评审专家不约而同的高度评价,应该说这是非常公允的,没有任何偶然性的作用。

  绵山教授与我相识有年,他的敦厚朴实、勤奋刻苦和对国家、对事业的强烈责任心令我萦怀不置。本书付梓之时,他执意邀我为序,我不敢违命,勉力从之,心里在不断为他道贺和加油。台湾宗教研究的范围十分广阔,在两岸学术交流和宗教交流继续得到推进之下,还有许多题目值得我们大陆的学者去发现、去探究。愿绵山和更多学界同仁一道,在这个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新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台湾佛教》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对佛教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比较模糊,感觉它离生活有点远,更多的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符号。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的认知多么片面。它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上来就讲晦涩的经文或者枯燥的佛理,而是非常接地气地从我们台湾人熟悉的庙宇、神明、祭祀活动开始讲起。我常常去的妈祖庙,原来里面也蕴含着佛教的某些思想;逢年过节烧香拜佛的习俗,也并非只是单纯的迷信。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耐心地给我讲述着我们身边熟悉的佛教元素,并一步步揭示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早已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着多么丰富的精神内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台湾佛教描绘成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强调了它与其他宗教、甚至民间信仰融合发展的独特路径。这种包容性和生命力,正是台湾佛教的魅力所在,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

我一直觉得,佛教在台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存在,但具体它是什么,我其实说不太清楚。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直接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台湾佛教的多元性和生命力。我看到了佛教如何在传承古老教义的同时,又与本土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佛教。书中对不同宗派、不同寺庙的介绍,都充满了趣味性,让我了解到原来佛教也有这么多不同的面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佛教如何参与社会关怀的章节,看到寺庙不仅仅是修行场所,更是社区服务的中心,这让我对佛教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充满智慧和慈悲的生活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片土地上的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厚的感情。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一种“看看台湾佛教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心态来翻阅这本书的,毕竟我们这里佛教寺庙林立,信众众多,感觉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这本书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且细致的视角,将台湾佛教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寺庙建筑或宗教仪式,而是深入探讨了佛教在台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佛教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如日据时期、国民党迁台初期,扮演不同角色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佛教并非一成不变,它始终与时代同频,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变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比如某个寺庙如何成为社区的凝聚点,某位法师如何投身社会公益,这些都让冰冷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山头,俯瞰着台湾佛教这棵参天大树的枝繁叶茂,也理解了它扎根台湾的深厚土壤。

评分

我平常对宗教话题兴趣不大,对佛教更是知之甚少,总觉得离我这个凡夫俗子有点距离。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悄无声息地触动了我。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佛教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禅”的解读,它没有将禅佛化,而是将其与现代人的焦虑、压力联系起来,教导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书中提到的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如何看待得失、如何与人相处,都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宗教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指南。它没有强迫你信仰什么,而是通过分享佛教的智慧,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阅读的过程,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在不知不觉中,我好像也变得更平和、更懂得包容了。

评分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会是那种比较严肃、学术化的内容,毕竟“台湾佛教”听起来就挺有分量的。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的“亲民”程度远超想象。作者像是和我一起走遍了台湾的各个角落,从北到南,从繁华都市到宁静乡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民间的佛教足迹。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寺庙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留自己的特色,也看到了现代化的佛教社团是如何用创新的方式传播佛法。书中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师、居士的介绍,也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没有将佛教神圣化,而是展现了佛教徒的真实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修行之路,都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这让我觉得,佛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成为我们心灵的寄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