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传统审美
  • 传统文化
  • 美术教育
  • 审美意象
  • 文化艺术
  • 国学
  • 中国美术
  • 审美教育
  • 艺术教育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之间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困境:专业的研究往往难以渗透到教学实践,而实践教师大多缺乏研究的条件。这个困境,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显着。新课程改革以来,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们在教学技术、策略上的长足进步,然而在内容处理上,往往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局限而流于形式化与概念化,这大大减弱了充满诗意、浪漫,甚至历史情怀的中国传统美术的魅力。

  中国传统美术的教学之难,在于深入浅出;而深入浅出之难尤在深入;深入之难,又难在系统性。本书期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这一内容的解读,系统地探讨中国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在美术教育中的传达」的研究,将「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理解引入教学实践,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本书分为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大部分。

  理论部分(第一至第四章)首先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意象的概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意象的形式和内容具有何种关系?意像在图像上有什么特征,它们在视觉心理上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让模煳的「意象」概念变得清晰。如此,则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对意象的深入理解而帮助教学实践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分析中国传统审美意像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意义,进而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审美意像在美术教育中如何传达进行构思。实践部分(第五至第九章)主要通过访谈、调查问卷及教学实践操作,了解中国传统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状况,探讨如何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以及大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有序、系统地进行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传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绪论]
2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5 二、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7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11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解读
12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形成背景暨对论题中“传统”的界定
20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的理论构思
25 第三节 “意象”的形态流变暨绘画意象与文学意象的分离

[ 第二章]
47中国传统审美意像美术形式分析
48 第一节 线、运动、延续时间性与意象
62 第二节 视觉与触觉
69 第三节 绘画中意象形式因素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体现
73 第四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意像美术及其教育”

[ 第三章]
79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内容的图像学分析
80 第一节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诗、书、画、印”
89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审美意像美术“内在的意义”的分析

[ 第四章]
101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文化形成与教育反思
102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
116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文化形成
126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教育反思

[ 第五章]
129 实践研究综述

[ 第六章]
135 “学前儿童(4~7 岁)”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136 第一节 研究综述
141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与教学案例

[ 第七章]
147“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148 第一节 “小学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153 第二节 “初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 第八章]
165  “普通高中”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166 第一节 研究综述
175 第二节 “普通高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学传达实践

[ 第九章]
179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180 第一节 研究综述
183 第二节 教学实践

[ 余论]
193 一、研究中的问题与缺陷
193 二、“中国传统审美意像在美术教育中的传达”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197 附录1: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学前教育教师卷)
200 附录2: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小学教师卷)
202 附录3: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教师卷)
205 附录4: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学生卷)
207 附录5: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教师卷)
210 附录6: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学生卷)
221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淡雅的水墨画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传统韵味。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虽然我不是学美术的,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意象化的表达方式。我一直觉得,中国画讲究“写意”,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神韵,这背后一定有很多学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审美意象,比如“留白”、“气韵生动”等等,跟美术教育联系起来的。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美术教育大多偏向西方写实主义,虽然也很重要,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一直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东方美学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希望来了!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回溯传统,从中汲取养分,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深刻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本书会是很好的起点,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我担心它会写得太学术化,变成一本枯燥的理论书,那样的话,我一个普通读者可能就很难读进去了。但翻开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感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费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意象的解读,比如“月”、“梅”、“松”等等,作者不仅分析了它们在传统艺术中的象征意义,还结合了历史文化背景,娓娓道来,让人听得如痴如醉。我想,如果我能把书中的这些内容,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他们一定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这些意象的解读,也能帮助孩子们理解什么叫做“含蓄”、“韵味”,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宝贵的品质。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本充满智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意象”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中国画里的留白、写意,还有那些寄托了丰富情感的自然景物。作为一名从小在台湾长大的孩子,虽然我们从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但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审美意涵,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的艺术教育中,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一直很想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们跳脱出模仿和死记硬背的模式,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精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如何通过分析经典的中国画作,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思想?或者,是否会介绍一些与传统意象相关的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东方美学的魅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想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的传统审美。

评分

我一直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斥着各种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有时却显得有些边缘化。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意象”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与“美术教育”这个相对具象的学科相结合的。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一直未能完全理清。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了解如何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神韵”、“意境”等理念,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的体系中。例如,在教授绘画技巧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如何在雕塑、设计等领域,融入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或者建筑美学元素。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创新的教学思路,让我们的美术教育,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保留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中国传统审美意象恰恰是这种人文精神的绝佳载体。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了解如何将这些意象提炼出来,转化为可教、可学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识层面。例如,“虚实相生”这个概念,在传统山水画中随处可见,但如何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才是关键。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或者方法论?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打开思路,思考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表达这些蕴含着东方智慧的审美元素。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在接受教育时,对传统审美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如果能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让孩子们从小就浸润在这种独特的审美环境中,那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一定会大大提升。这本书的出现,正合我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