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版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白话解释(二版)

随身版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白话解释(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严经
  • 普贤行愿品
  • 佛教
  • 白话文
  • 净土宗
  • 修行
  • 佛经
  • 经典
  • 普贤菩萨
  • 解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身携带、大字清晰,方便随时阅读背诵。
  ●佛经逐字逐句白话解释,浅显易懂。
  ●对初入门者开启一道「方便」之门,解除对佛理的疑惑。


  在众多佛教入门的佛经释注、解释的书中,黄智海居士的着作的确给初入门的人开了一道「方便」之门,将经文做逐字逐句的解释,不仅详尽,且又浅显易懂。

  因为时代的变迁、进步,原书老式的排版,对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较吃力困难,因此,本社重新编成「随身新版」,使大家可以轻松地看佛书、学习佛法,在尺寸上特别改成较容易携带的大小,方便读者随身携带阅读背诵。在字体上亦力求大字、清晰,阅读不吃力、印象更深刻。

  这本《行愿品》是普贤菩萨为了要引导烦恼众生脱离苦海,希望修行的结果,能够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发一个极大极大的愿心,以自己做榜样给众生看,算是普贤菩萨自己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发此大愿心。使听到的人能反思自问:普贤菩萨已经是修到登地大菩萨的地位了,还在求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孽重的凡夫,怎么可以不修学佛法,愿心往生极乐世界呢?这本书所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发的十个大愿心。

  《华严》是经中之王,而《华严》的归根结穴在于《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归根结穴又在于净土。古代大德把这一卷经特别提出,和《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楞严经势至菩萨念佛章》并行,称为净土五经。    
 
《普贤行愿品详解:法界圆融的修行指南》 导读: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华严经》中最璀璨的明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作为大乘佛教的核心仪轨之一,普贤行愿品不仅是圆满佛果的阶梯,更是连接个体生命与无尽法界的桥梁。本书旨在帮助现代读者跨越古奥的文本藩篱,直抵愿行之精髓,将高深的菩萨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之中。我们聚焦于对十大宏愿的逐句、逐义的精细解读,辅以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生动且极具操作性的修行蓝图。 第一部分:宏愿的基石——缘起与结构 一、 华严法界的总览: 《华严经》被誉为“诸经之王”,它构建了一个气象万千、事事无碍的法界缘起图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普贤菩萨以其圆满的行持,成为了“愿行”的象征。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普贤菩萨的地位,他与文殊菩萨的“智”与“行”相辅相成,共同指向佛陀的觉悟境界。本书将首先梳理《华严经》的整体结构,尤其是“入法界品”中,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为与会大众开示的圆满法门,为理解十大愿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十大愿王的时代意义: 普贤行愿品并非仅仅是佛教徒的专利或古代的修行口诀,它包含了对宇宙、生命及人类终极关怀的深刻洞察。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挑战,十大愿王恰好提供了一个稳定、普适且充满力量的修行框架。它们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实践指南,引导我们如何面对无常、如何建立坚固的利他心。 第二部分:十大行愿的深度解析 本书将十大行愿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剖析:敬礼与赞叹(基础的恭敬心),供养与忏悔(转化自我的实践),以及随喜与常随(圆满无尽的利他行)。 一、 礼敬诸佛——建立正知与恭敬心: “初于一佛面前,发清净愿,乃至穷劫思议,广大无尽。” 这一愿强调的不仅是形式上的礼拜,更是对一切觉悟者的“心”的对齐。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尽未来际”的无尽恭敬,落实到每日清晨的定课之中,如何从“一佛”的具象看到“诸佛”的遍在性。这要求我们培养一种对真理、对善意的无条件尊重。 二、 称赞如来——语言的力量与慈悲的表达: “所有一切众生世界中,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我悉发心,尽未来际,一一称赞。” 称赞的本质是对“善”的彰显和强化。我们将分析“称赞”的艺术,即如何用正向的语言去转化消极的能量,如何将对佛陀的赞叹转化为对身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恩。 三、 广修供养——心物合一的实践: “乃至以一切种、妙宝华、缨珞、伞盖、幢幡、末香、涂香、烧香、涂身、伎乐、天 Dienste、一切上妙之供养……” 供养是“布施”的升级版。本书将详细区分“有为供养”(物质的奉献)与“无为供养”(法身的奉献)。重点阐述如何将日常的劳动、时间、知识,转化为对众生的利益,这是将世俗生活转化为神圣实践的关键一步。 四、 忏悔业障——直面阴影与心灵的净化: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忏悔是菩萨道上必不可少的排毒过程。我们将引入现代心理学中关于“阴影工作”的视角,结合佛教的“心识”理论,教导读者如何以彻底的诚实面对过去的错误,如何通过观照“无始”的根源,实现真正的心灵解脱,而非简单的自我谴责。 五、 随喜功德——消除嫉妒与拓展福报: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声闻及缘觉,乃至菩萨众有学,我悉随喜一切福。” 随喜是检验一个人心胸广阔与否的试金石。我们将探讨嫉妒心的起源,并提供系统的“代他欢喜”的训练方法。通过对他人善行的真心赞叹,将他人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广大学习资本。 六、 请转法轮——弘法的责任与智慧的传递: “请佛住世,转微妙法轮,常转无上无匹轮。” 这一愿是关于“法”的延续。我们探讨的不是教人如何“说教”,而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契理契机)传递能够帮助他人的智慧。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意味着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工作和人际关系,去传播正向的价值。 七、 请佛住世——慈悲的长远布局: “请佛住世,说法利众,乃至究竟圆满。” 这一愿体现了对众生“暂时”和“究竟”利益的双重关怀。我们将探讨“长远心”的培养,即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如何保持对真理和众生福祉的坚韧承诺。 八、 常随佛学——模仿与内化: “一切如来金色身,妙相庄严无与比,我以普贤行愿力,皆令显现吾面前。” 这一愿强调的是将觉悟者的形象“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蓝图。我们将提供观想和禅修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邀请”觉悟的品质在自己心中显现。 九、 恒顺众生——入世的圆满实践: “众生界尽虚空界,我适穷劫作利益。” 恒顺众生是十大愿中最具挑战性,也最贴近世间法的一条。它要求修行者完全放下“我执”的判断标准,去理解、接纳并服务于不同生命形态的真实需求,即使这些需求看似与自己的认知相悖。本书将详细分析如何区分“恒顺”与“纵容”。 十、 普皆回向——成就无我之果: “愿我所有一切功德,普照一切众生界,速得成就佛庄严,同共入于究竟乐。” 回向是终极的升华,是将所有修行成果转化为普世利益的“转化器”。我们将深入探讨“回向”的次第,从局部回向到遍法界回向,直至完全融入法界大愿之中,实现“无我利他”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从心到行——现代实践指南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提供一套完整的“普贤行愿实修手册”。内容包括: 1. 晨间“愿心启迪”法: 如何在清晨以十分钟时间,启动十大愿王的能量场。 2. 职场“供养与随喜”: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运用愿力化解负面情绪,实现工作中的良性循环。 3. 家庭中的“恒顺众生”: 针对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点,运用十大愿的智慧实现和解与慈悲。 4. 数字时代的“法界回向”: 如何将网络上的信息流动、人脉链接,导向积极正面的利益众生的方向。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不再将普贤行愿品视为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视为当下即可启动的、具有无上力量的生命工程。通过对这十大宏伟誓愿的反复熏修和实践,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逐渐映现出那无边无尽、圆融无碍的法界光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智海居士(一八七五 ~ 一九六一)


  名庆澜,字涵之,法名智海,上海人,前清贡生,曾任湖北德安宜昌知府。       
  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上海南华书局、上海三育中小学、上海法政学校。                         
  1912年(民国元年),曾任上海火药局局长、上海高级审判厅厅长。后又任浙江温州   瓯海道道尹。
  1922年,上海佛教净业社成立,被推为该社董事。
  1929年,与印光法师等在上海觉园发起成立弘化社。
  1935年,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同年与胡厚甫等在上海觉园发起成立具有国际性的佛学团体——法明学会,任副会长。
  1945年,任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委员。
  1956年,被推为上海佛教净业居士林名誉主任理事。
  1961年,逝世,享寿八十七岁。

  黄智海居士中年皈依佛教,是净土宗印光法师弟子,对净土宗颇有研究。所着《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及《初机净业指南》两书,当时被誉为净土宗初机最佳良导。

  他晚年发愿把「净土五经」都写成白话解释,来弘扬净土宗,后来他写的《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白话解释》都已出版。《无量寿经白话解释》写了一大半,因年老多病,没有完成。

  他还撰有「了凡四训」、《心经白话解释》、《佛法大意白话解释》、《朝暮课诵白话解释》等。他的着作,都是用浅显通俗的白话文写成,对全国各地佛教信众起了广泛的影响。
 

图书目录

●前言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白话解释序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白话解释的看法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全文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白话解释

图书序言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白话解释序   

苏州灵巖封释妙真


  佛经是从印度传来的,起初本来都是用梵文所写。到了中国,许多译经的大师,才把梵文译成汉文,使中国人能够读诵、解说、受持、修习。但是语言和文字,时时都在变迁着。到了现在,一般社会上所运用的语言文字,早已不是从前译经时所用的语言文字了。语言文字,既已发生了变化,佛教教义的传布,也就面临很大的障碍。因此在现在的弘法工作中,用现代的语言文字来解释佛法,已成为最迫切需要的任务了。

  黄涵之老居士,深入经藏,具大悲心,他早已看清楚这一个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文字来解释佛经,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工作。所以在十几年前,就着了《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朝暮课诵白话解释》一书,用白话文来解释经文,风行全国。在弘法的工作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黄老居士又把他自己的作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白话解释》稿本,出示于真,经过详细的阅读,确已把行愿品的精蕴,用语体文表达出来了,可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预期出版以后,也一定会和《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同样为佛教徒所爱读。

  普贤行愿品在八十卷华严中,名入法界品。因为八十华严文来未尽,从普贤菩萨说偈赞佛以后的文字,都缺略了。到唐德宗贞元年间,南天竺乌茶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就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不过文义比较详尽。第四十卷,却是前译所无,便是现在所解释的这一卷经。当时清凉国师曾着华严疏钞,后来又特为这一卷经,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制疏别行,而即称之为普贤行愿品。

  这一卷经,在华严全经之末。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下面就是详细分述十种广大行愿。

  这十种广大行愿,便是成就如来功德的法门。华严是经中之王,而这一卷经,在全经之末,列示如来功德,正是经王的归根结穴,可见这卷经,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了。

  这一卷经,既是华严的归根结穴,而同时又极力提倡净土。如经中所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生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徧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恆无尽。」

  这样看起来,净土又是这一卷经的归根结穴。因此,我们就得到这样的结论:华严是经中之王,而华严的归根结穴,在于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归根结穴,又在于净土。所以,古代大德把这一卷经特别提出,和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楞严经势至菩萨念佛章并行。称为净土五经,是有其深长之意。我现在预祝:愿读过这本经的人,都能够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愿读过这本经的人,都为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为一切人天之所礼敬,为一切众生之所供养。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更要说愿:愿一切众生,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最近入手了這本「隨身版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二版)」,真的讓我對佛教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身為一個平常只能聽聽經文,但很多時候還是聽得霧煞煞的信徒,這本白話解釋簡直是我的救星!它用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佛理,而是可以實際去體會、去實踐的法門。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釋「禮敬諸佛」時,並沒有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探討了「禮敬」的真正意義,不只是單純的拜佛,更是對一切眾生、對萬事萬物的尊重和慈悲。讀到這段的時候,我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彷彿過去很多我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都被重新審視了。書中的例子也很生動,常常會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讓原本深奧的教義變得非常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且,這本「隨身版」的設計真的太貼心了,大小適中,放在包包裡隨時可以拿出來閱讀,無論是在通勤的捷運上,還是在午休時間,都能靜下心來,沉浸在法喜之中。

评分

最近在尋找一本能啟迪心靈的書,偶然間看到了這本「隨身版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二版)」,便被它的名稱所吸引。實際閱讀後,才發現它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普賢行願品,光聽名字就覺得非常莊嚴,但書中的白話解釋,卻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和接地氣。 作者對每一個願的闡釋,都非常用心,不僅解釋了字面上的意思,更挖掘了其中蘊含的深層涵義。例如,在解釋「救度一切眾生」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救助」的行為上,而是深入探討了如何培養那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量,那種看見眾生苦難,便如同自己親身經歷般的體恤。這種從內心出發的講解,讓我對佛教的慈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二版」的推出,也代表了作者的精益求精,讓這本經典的白話解釋更加完善,對於想要認識普賢行願品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入門讀物。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佛教的許多名相感到有點距離感,總覺得那些都是出家人才會接觸的深奧學問。但這本「隨身版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二版)」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沒有壓力的語氣,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從字面上的意思,一路解析到背後的精神內涵。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常常會穿插一些關於如何轉化心念的實用技巧。例如,在解釋「請佛住世」時,作者並沒有單純講述這是一個向佛陀祈請的儀式,而是將其引申為我們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不讓煩惱佔據心頭,讓智慧的光芒得以長存。這種結合了教理與實修的講解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夠實際參與其中。而且,這本「隨身版」的排版和字體都非常舒適,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即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從小耳濡目染,對佛教文化並不陌生,但真正深入研究經典,尤其是像《華嚴經》這樣浩瀚的經文,總是讓人感到望而卻步。這次有幸接觸到「隨身版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二版)」,真的覺得是緣分。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非直接生硬的翻譯,而是透過一層層的解析,引導讀者一步步進入普賢菩薩的願海。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解釋「隨喜功德」時,所闡述的觀念。他沒有強調所謂的「積德」,而是將重點放在「隨喜」本身,那種不嫉妒、不攀比,真心為他人成就而感到歡喜的心量,這在現代社會中,簡直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書中也探討了如何將這些願力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面對煩惱或挑戰時,如何以普賢菩薩的願力作為指引,這對於我這樣的平凡人來說,是極具實用性的。而且,這本「二版」的校訂與增補,更讓內容更加完善,讀起來感覺更加紮實。

评分

這本「隨身版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二版)」真的可以說是我近期讀過最令人心靈平靜的一本書了。我本身並非佛教徒,但對佛學始終抱持著一份好奇與尊重。這次接觸普賢行願品,發現它所闡述的願力,其實蘊含著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的白話解釋,就像是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沒有艱澀的術語,沒有故作高深的道理,而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將普賢菩薩那宏大無邊的願力,一點一點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特別是「常樂修行」這一願,作者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找到那份恆常的喜悅與修行之道,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啟發。它告訴我,修行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於柴米油鹽、喜怒哀樂之中。這本「隨身版」的設計,也讓我可以隨時隨地,在喧囂的世界裡,找到一片寧靜的角落,與聖賢的智慧對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