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圆满生命的五个邀请

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圆满生命的五个邀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k Ostaseski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生命意义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正念
  • 佛教
  • 哲学
  • 安宁
  • 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临终关怀重要经典之作

  死亡是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
  它需要开放的意愿,愿意完全承受未知事物的影响。
  这五件事是转化的唿唤,它们能带你到门口,但是否继续前进则取决于你。


  这本书不是某个人对于「临终是什么、有何意义」的想法和信念。这本书是一位非常敏锐的观察者与你我分享他深刻的体验,它邀请你我擦亮双眼。

  ◆关于旧金山禅安宁疗护计画

  旧金山有一个以「禅」为名的安宁照护计画。在这里,禅宗两千五百年的智慧,让人们能直视死亡,感激生命,并看见爱与陪伴。

  计画主持人,也是本书作者,长年教授佛学课程,曾陪伴近二千人走过临终,并曾获达赖喇嘛表扬,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提名他为美国五十大最具创新精神者。哈佛医学院、梅约诊所、海德堡大学等全球的大型宗教中心都曾请他授课。

  这个计画也教导照顾者支持病患探索他们的需求,创造一个美好、包容的环境,让临终者感觉被爱、被支持,感觉他们可以自由探索自我和自己的信仰。目前已训练出一千名志工。

  ◆曾陪伴二千人走过临终的灵性导师正向你发出生命邀请

  如果你以为,我们在临终前还能有力气、有稳定的情绪和清明的脑子来完成这个得花一辈子来完成的事,那就太可笑了。

  在过去三十年中,作者曾和数千人坐在死亡的悬崖边,有些人满是沮丧地面对死亡,其他人则如花绽放,充满好奇地踏进那扇大门。两者的差异在于他们是否愿意深入探究身而为人的意义。

  莫待未来、不推不拒、全心感受经验、在过程中找到安歇之地、培养不知心。这本书是一封邀请函──其实是五封邀请函──邀请大家和死亡面对面,和她喝杯茶,让她引领你活出更有意义、更有爱的人生。

  没有死亡的提醒,我们将会视生命为理所当然,无止尽地追求自我满足,迷失其中。

  当我们时时刻刻觉察到死亡,它会提醒我们不要紧紧抓住生命,或许不要那么认真看待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我们会更容易放下。当我们认知到每个人都会死,我们会了解到所有人都在同一条船上,这将有助我们对其他人表现出更多的仁慈和温柔。

  借由驾驭对死亡的觉察,我们可以对活着的充满感恩,激励自己去探索自我,釐清自我价值,找到意义,并产生正向的行动。正是生命的无常给了我们洞察力,当我们接触到生命不稳定的本质时,才能了解它的珍贵,才不会浪费一分一秒。

  ◆无论是面对临终的人、陪伴临终者的人、失去挚爱的人、安宁疗护人员、想找寻自己人生意义的人,这本书能给你最好的陪伴。

各界推荐

  ★美国亚马逊网站超过95%读者5颗星好评
  ★全球生死学专家、灵性导师诚恳推荐

  ★台湾各界感动力荐
  陈荣基 莲花基金会荣誉董事长
  陈德中 台湾正念工坊执行长
  许礼安 高雄市张启华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
  黄宗正 台大医学院精神医学科暨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任
  释惠敏法师 法鼓文理学院校长

好评推荐

  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的文字具有清晰的智慧和深切的慈悲,他分享数十年来与临终病患共事的故事和见解,他最终的启示是:能否敞开心胸、能否优雅地活在当下,无论对生或死来说都非常重要。他的话语发人深省,他对众人的付出也值得我们深深致敬。──凯思林.辛(Kathleen Dowling Singh),着有《好走:临终时刻的心灵转化》及《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

  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是正念安宁疗护的先驱,他在这本神奇且引人入胜的书中,体现了智慧和慈悲。你会立即感受到这点,因为这是真的,而且真正关乎你和你的人生。──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减压课程(MBSR)创始人,着有《完全灾难生活》(Full Catastrophe Living,暂译)和《正念的感官觉醒》。

  「这些动人的教诲能打开你的心,改变你的人生。几十年来,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一直是位慈悲的引路人,带领数以千计的人面对死亡。在《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一书中,他动人地分享了自己不朽的智慧,这是所有人的福气。」──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国际佛法讲师,着有《踏上心灵幽径》

  「作为一名医师,我经常遇到人们把死亡看作终极的孤独经验、永远遭到单独禁锢,那是最严重、最黑暗的恐怖。在这本卓越、动人、有力量的书中,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告诉我们如何将这种黑暗转化为(全然的)光明,回到源头、回到最根本的亲密、疗癒和意义──也就是爱的本质。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狄恩.欧尼斯(Dean Ornish)医师,着有《纽约时报》畅销书《欧尼斯光谱保健法让你的基因变得更好》

  「我在筹备公共电视网(PBS)死亡和临终系列《依己之意》时,打电话给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他是禅安宁疗护计画的共同创办人,也是公认充满智慧且温柔的临终牧羊人,我认为这节目要是不找他当顾问,就算不上完整。要拍摄另一个人的死亡,又要保持那一刻的神圣性与个人尊严,法兰克一开始对此持保留态度,他知道这样做会违背安宁疗护工作的私密性。最后他同意了,他在镜头前分享的经验极为动人,也使这一系列极具启发性。命运的交会无法解释,事实上,在其中一个在访谈的过程中,我得知自己居住在远方的母亲去世的消息,我会永远记得他那深挚的慈悲与安慰,就像你们,亲爱的读者,你们绝不会忘记这本书。本书集结了这位慈悲的牧羊人在死亡与临终领域一生的经验。」──比尔.莫耶斯(Bill Moyers),美国记者,社会评论家,《依己之意:莫耶斯谈死亡和临终》(On Our Own Terms: Moyers on Death and Dying)制作人

  「非常深刻且真实得让人揪心,我不确定在这数位时代是否有比它更有智慧的书了。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所说的故事让我了解到,想全心投入生活,就必须拥抱死亡,将它当作一场冒险,而非一个对手。」──奇普.康利(Chip Conley),着有《纽约时报》畅销书《新CEO:做自己的情绪总管》,AirBnB全球餐旅及策略部门主管

  「我们对死亡敞开心胸时,生活和爱的能力才能完全觉醒。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站在起点,以他自己完全沉浸在旅程中得来的光明智慧带领我们,请将自己全然交託给《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书里的教导揭示了我们本质存在的神祕和美丽。」──塔拉.布莱克(Tara Brach)博士,着有《全然接受这样的我》和《真正的避难所》(True Refuge,暂译)

  「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是我的挚友。我和他在死亡和临终领域有紧密的合作,这本书是他多年心血的精华。他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有意识地死去,现在就要做好准备。这本书充满爱与慈悲地提醒了我们,全然投入生活就是对死亡的最好准备。」──拉姆.达斯(Ram Dass),国际知名精神导师,着有《活在当下》(Be Here Now,暂译)及《当老发生时,只能绝望吗?》

  「我的好友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汇整了他的人生智慧和慈悲,以及多年陪伴临终者的经验,写下这本充满力量的书。他这本非凡的着作充实、启发了我们,使人了解到面对死亡能如何丰富生命。」──罗西.琼.哈利法克斯(Roshi Joan Halifax)博士,乌帕亚禅修中心的创办人暨院长,着有《与死同在:培养慈悲心与面对死亡的无惧》(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ath,暂译)

  「这本书深刻、正确且难得。《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中所分享的经验令人信服,且对任何阶段的人都很珍贵,无论面对自己或挚爱的临终、面对危机,或是想要更全心地拥抱和享受生命,你都会发现这本书所提供的智慧鼓舞人心又充满启发。」──萨克(SARK),《美味又疯狂的爱》․(Succulent Wild Love,暂译)的绘者暨共同作者

  「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是古老佛教智慧和实践的伟大导师。多年来,他的教导影响了我的禅修和临床实务。现在透过《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这本书,法兰克的真知灼见、真诚的观点和实用的指导能够嘉惠更多人了。这是多么珍贵的礼物啊!」──艾拉.碧阿克(Ira Byock)医师,国际缓和医疗领导人物,普罗维登斯卫生与服务部人性化关怀照护学会(Institute for Human Caring of Providence Health and Services)医疗总监,着有《直视死亡的勇气》

  「史蒂芬对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的善心深信不疑。身为法兰克的老师和多年好友的他,鼓励法兰克分享自己有意识地活着和临终的智慧,于是我们有了这份送给世人的礼物。这本书是一个美好、充满爱的礼物,也是一生无私奉献和慈悲关怀的体现。」──翁德烈亚.莱文(Ondrea Levine),与史蒂芬.莱文(Stephen Levine)合着《生死之歌》

  「身为一名医师及神经外科医师,我知道那些真正活过的人都了解,死亡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这本深奥的着作《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中,他分享这个现实,分享关于死亡本质的洞见和智慧,但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如何真正活着。」──詹姆斯.多堤(James R. Doty)医师,神经外科教授、史丹佛大学医学院慈悲和利他主义研究及教育中心(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的创办人兼主任,着有《纽约时报》畅销书《你的心,是最强大的魔法:一位神经外科医师探索心智的祕密之旅》

  「《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是本了不起的书,我们所有人都非常需要它。《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让我们更完整地过活、活在当下,并且一直如此。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投入超过三十年的时间,创造并参与安宁疗护行动,传授不朽的智慧,我们每天都应该温习如何拥抱不确定性,如何带着愉悦、平静与接纳心过活。这不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而是关于活着、关于生命的书。买下它、分享它、实践它──我知道我会这么做。」──亨利.洛奇(Henry S. Lodge)医师,合着《抗衰老,更年轻》
觉醒之光:探索内在力量与生命觉醒的深度之旅 书籍简介 在这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常常感到迷失?在追求物质成功和外部认可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不自觉地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呼唤?《觉醒之光:探索内在力量与生命觉醒的深度之旅》正是一本旨在引导读者穿越迷雾,重新连接自我,并开启一场深刻的生命转化的指南。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次温柔而坚定的邀请,邀请你进入一场关于“觉醒”的探索。觉醒,意味着从无意识的惯性生活中苏醒,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过上更真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第一部分:迷失的边界——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我们的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和媒体文化,无形中塑造了一种“向外看”的生活模式。我们被教导成功等于拥有更多的东西、更高的地位,或者更完美的形象。然而,这种向外的追逐往往带来的是一种难以填补的空虚感。 现代人的“麻木”状态: 探讨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疲劳、焦虑和对“意义”的渴求。我们习惯于用忙碌来填补内心的空白,却从未真正停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我们会深入分析,这种“麻木”是如何通过自动化反应、过度消费和无休止的比较而得以维持的。 身份的迷宫: 现代人常常将自我价值与职业角色、社交媒体形象或物质财富绑定。本书将揭示这些外部标签如何成为限制我们真实潜能的牢笼。我们探讨了“假我”的构建过程,以及这种依附性思维如何导致情绪的剧烈波动。 习惯的枷锁: 我们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模式往往是经过数十年养成的自动驾驶程序。本书将剖析这些无意识的习惯如何阻碍了我们对新可能性和更高意识层次的感知。我们会审视那些看似无害的日常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部分:唤醒的契机——发现内在的罗盘 觉醒并非一蹴而就的神奇事件,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充满洞察力的过程。它始于愿意面对真相的勇气,并学习如何倾听那些被我们长期压抑的声音。 “看见”的力量: 本部分强调了正念和临在的重要性。这不是简单的冥想技巧,而是一种全神贯注于当下经验的能力。我们将学习如何不加评判地观察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感受,从而打破情绪对我们的控制。看见即是自由的第一步。 直觉的语言: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超越逻辑的内在智慧——直觉。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辨识和解读直觉的微妙信号,区分真正的内在指引与基于恐惧或渴望的“噪音”。我们会探讨如何创造一个内部环境,使直觉得以清晰地表达。 情感的炼金术: 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常被视为需要消除的敌人。本书挑战了这种观点,认为它们是转化的原材料。我们将学习如何拥抱和处理深层情绪,将其转化为洞察力和同情心。这不是压抑,而是深度转化,将“毒性”转化为生命力。 第三部分:内在力量的塑造——构建觉醒的生活 一旦内在的罗盘被校准,下一步就是将这种觉醒的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它成为我们行动的基础。 重塑核心信念: 我们的世界观由一套深植的、常常是限制性的核心信念所驱动。本书将指导读者识别这些限制性信念,并系统地用赋能的、更广阔的视角取而代之。这是一场关于自我叙事的革命。 活出真实性: 真实性不仅仅是诚实,更是行动与内在价值观的一致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清晰的个人价值体系,并确保我们的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时间管理都与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和谐。当行动源于真实,生命自然会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流动性。 能量管理与界限的艺术: 觉醒的生活需要强大的能量场维护。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和设置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物理界限,以保护我们的内在空间免受不必要的消耗。这包括学会优雅而坚定地说“不”,以及如何选择滋养我们能量的环境和关系。 超越二元对立的整合: 觉醒的最终目标不是达到一种空洞的“完美”,而是整合我们经验中的所有面向——光明与阴影、力量与脆弱。本书倡导一种包容性的智慧,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才是其真正丰盛的来源。 结语:持续的旅程 《觉醒之光》承诺的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扇通往更深生命体验的门。它鼓励读者将这本书视为一位耐心的伙伴,陪伴他们踏上这段充满挑战却无比丰盛的内在探索之旅。觉醒不是获得什么,而是放下那些不再服务于我们真实自我的东西,从而发现我们一直以来拥有的、未曾被磨损的内在光芒。 本书适合谁? 感到生活缺乏深度和意义的专业人士。 希望改善人际关系,从无意识反应中解脱出来的人。 对心理学、灵性成长和自我发现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任何准备好从“生存模式”切换到“创造模式”的探索者。 准备好,点燃你的内在之光,重新定义你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Frank Ostaseski)


  禅安宁疗护计画的共同创立人、慈心禅工作坊(Metta Institute)创办人、佛教教师、国际讲师,也是冥想临终照护领域的领袖人物。他曾获达赖喇嘛表扬,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提名他为美国五十大最具创新精神者。曾在哈佛医学院、梅约医院及海德堡大学授课,也在全球的大型宗教中心授课。他的研究曾成为比尔.莫耶斯(Bill Moyers PBS)《依己之意》和《欧普拉,温芙蕾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主题,也曾上过其他节目。

译者简介

许可欣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毕。为了解读原文书中复杂的理论概念,一头跌入翻译的世界。译有《七副骸骨》、《我的第一份工作》、《威尼斯共和国的故事》。

郑襄忆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德国洪堡大学硕士。曾译有《坏农业》、《TOEFL iBT托福关键字汇》。现任职出版社编辑。

图书目录

推荐序:瑞秋.娜奥米.雷曼
前言:死亡的转换力量
 
第一个邀请:莫待未来
一、通往可能性的大门
二、曾经拥有的和正在消逝的
三、希望的成熟
四、事件的关键
 
第二个邀请:欣然接受、不推不拒
五、如是
六、迎向你的苦难
七、爱的疗癒
 
第三个邀请:全心感受经验

八、不要成为一个角色,要成为一个灵魂
九、驯服内心的批评者
十、愤怒之河
十一、听见世界的哭喊
 
第四个邀请:在过程中找到片刻安宁
十二、暴风雨中的宁静
十三、注意间隙
十四、勇气的存在
 
第五个邀请:培养不知心
十五、健忘的故事
十六、不知最亲切
十七、降服于神圣
 
跋:向生而死
致谢词
关于作者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所有暴风雨都像肚脐一样,中间有个洞,海鸥能平静地穿过它飞翔。──哈洛.威特.宾纳(Harold Witter Bynner)

  我是医师,我学到死是生的相反,是生理变化的一种物理事件;我受的训练是要去「管理死亡」,尽可能地延长生命,不能的话便控制疼痛和受苦。生者的痛最难控制,但迟早,多数人都能因为想到有来世而得到些许安慰,并找到方法继续前进。因为看过太多临终或死亡经验,我和同事对死亡几乎没有太多情绪反应,当然也不好奇(对此好奇似乎显得病态);「死亡可能带给生者重要意义」这想法也会被认为是古怪的。我们的专业立场以一种比较不极端的方式,反映了这个文化对临终和死亡的态度。

  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Frank Ostaseski)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了他勇敢且具开拓性的工作,他利用自身的天分,率先开始将每个死亡视为独特且有意义的事,不只为临终者,也为生者提供获得智慧和疗癒的机会。他在这本书中所提及的深层体验,只有无畏者才有能力累积,这些人已经找到通往平静和存在的道路,他们拥有与他人心灵和灵魂相连的能力,也被赐予分享旅程故事的天赋。《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充满了深刻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指南针,告诉我们如何在通往未知目的地的陌生道路中前行。我们可以把书中的许多真实故事解读为寓言、智慧故事,让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更有目标、更明智地生活。

  我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我出生时。九五○克的我住进保温箱里,不能被人触碰,在生死边缘挣扎了六个月。十五岁时,我再次面对死亡,慢性病在夜晚突然发作,我失去意识,被紧急送到纽约市医院,然后几乎昏迷了一年。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历生死边缘,他们像我一样,深切地希望从中看到最真实的东西。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就是其中一人──他是我的同事、我的旅伴、我的老师。他写下《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这一本谈论生命边缘的好书(其实这书是关于生命的一切),他也邀请我们和他一起进入生死之间的空间,安坐在未知的桌前,一起思考、一起变得更有智慧。

  我的祖父是个卡巴拉主义者(Kabbalist),本质上是个神祕主义者。对他来说,生命是与世界灵魂的持续对话,所有事件都是通道,世界不断在其中展现自我。他能从最平常的事件中得到最深刻的体悟。多数人没有这种天赋,我们需要更大的事物,强而有力地打破我们观看或聆听事物的习惯,挑战我们惯有的感知及思维方式,以了解事物真正的本质。死亡就是这种通道,觉察力(awareness)则是死亡的绝佳礼物。对许多人来说,真正的生命始于死亡之时──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别人的死亡。

  简而言之,生命的本质是神圣的。我们一直置身神圣之境,然而这却很少成为我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对多数人而言,神圣体验就像昙花一现,像一口迅速吸进胸臆的气,出现在两次不经意的吐气间。日常琐事覆盖了最真实的事物,却又经常遭人误认为那是最真实的,直到某天,有什么将一切撕开一个破口,露出世界的真正本质。然而,万事万物都在邀请我们变得更有觉察力。在修马克(E. F. Schumacher)的杰作《小即是美》一书中,他提出我们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他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争论不休,但争论的核心其实不在本质差异,而在于能力差异,每个人的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都不同。

  你手里的这本书,提供了简单但有力的练习,让你能在最熟悉的环境中看见最真实的事物,这是一个从平凡中看见不凡的机会。这本书和近来许多谈论生死的书不一样,它不谈理论或宇宙观(无论是传统观点或个人观点),它不是某个人对于「临终是什么、有何意义」的想法和信念。这本书是一位非常敏锐的观察者与你我分享其深刻的体验,它邀请你我擦亮双眼。

  我的祖父曾教我,老师并非智者,但他能引导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看见身边的真实样貌,法兰克.奥斯塔萨斯基就是这样一位老师。这本书将提醒你许多事:它提醒了我──真正重要的事情很少却非常重要,我们置身丰足之中但精神层面却往往是匮乏的,以及,我们身边其实围绕着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耐心地提供我们活得好、活得有智慧所需要的一切。它让我了解──死亡和爱一样,与我们密不可分,而那种亲密程度让我们能深度学习。它也让我了解──一个真老师的单纯以及故事的力量,能将我们纳入一张彼此相连的网,这张网比那些分裂我们的肤浅事物更为深刻。最后还有,它提醒了我──我们都受邀参加这场盛会。我深深地感谢它邀请我全心投入生命,你也将有相同感受。

  说到底,死亡是与未知的亲密个人接触,许多在科学技术下死而复生的人告诉我们,他们所感受到的经验,让他们了解生命的目的不是求取富贵、名声或权力,人生的目的是在智慧中成长,并更懂得如何去爱。如果这是你的目的,那么《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就是给你看的书。

  瑞秋.娜奥米.雷曼医师(Rachel Naomi Remen, M.D.)/《餐桌智慧与爷爷的祝福》(Kitchen Table Wisdom and My Grandfather’s Blessings,暂译)作者

图书试读

前言 死亡具有让人转变的力量(节录)
 
爱和死亡是我们收到的最佳礼物,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未拆封就被转送出去了。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活着的人没有一个能真正理解死亡是什么,不过,有位曾经濒临死亡的女士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比你们更能看清出口标志。」在某种程度上,你无法为死亡做好准备,然而你这辈子做的每一件事,对你造成影响的每件事,以及你从中学习到的一切,都能有所帮助。
 
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曾在一则美丽的短篇故事中,描述过印度村庄之间的蜿蜒道路。赤脚孩童在自己想像的画面或蜿蜒小溪的引导下,绕过美丽的眺望台,或踩过尖锐的岩石,在乡间曲折的小径中穿梭;等他们长大了,穿上了凉鞋,开始背负重任时,他们走的路径也就变得狭窄、笔直且具有目的性了。
 
我也曾这样赤脚行走过许多年。我不是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做这份工作,而是弯弯绕绕地前进,这是一趟持续探索的旅程。我受过的训练不多、没有相关学位,唯一的那张红十字会救生证想必也已经过期了。我依循点字法,一路凭感觉前进。我不偏离自己的直觉,相信倾听是建立连结最有力的方式,我召唤出静默带来的庇护,让自己的心灵敞开。我就是用上述方法找到那些真正对我有帮助的事物。
 
死亡一直是我的伙伴。十几岁时,我母亲去世了,几年后,父亲也走了,但我在他们死前好几年,就已经失去他们了。他们都酗酒,所以我的童年岁月一团混乱,饱受忽略与暴力,我对错误的事展现忠诚、罪恶感和自卑感。我变得非常小心谨慎,我成为母亲的知己,懂得去哪里找被藏起来的酒瓶,我与父亲发生冲突,还学会保守祕密,被迫提早长大。所以就某方面而言,他们的死亡让我松了一口气。受苦是双面刃,我在羞愧、害怕、孤独且不被爱的感受中长大成人;然而也因为受过苦。我能对他人的痛苦心怀慈悲,而这也召唤我前往那些其他人想避免的处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长久以来的浮躁与不安。我一直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追求和达成,在于那些轰轰烈烈的成就。然而,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开始反思,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的点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是不是才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底色?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设置了“五个邀请”,每一个邀请都像是一扇门,推开后是完全不同的风景。我尤其对其中探讨“告别”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而这本书则教会我们,如何带着觉知去经历每一个当下,如何带着爱去告别,即使这种告别并非永远的消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有时候,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坐在我对面,温柔地与我分享他的见解。它并没有试图说服我接受某种特定的观念,而是鼓励我进行自我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圆满”的定义过于狭隘,过于功利。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真正的圆满,或许在于内心的平和,在于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建立更深厚的连接,而这一切,都与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好”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明白”的书,这其中的区别,细微却意义深远。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标题让我有些犹豫,毕竟“死亡”这个词总会带点沉重感。但我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他没有用悲观的基调去渲染,反而是一种带着希望和启示的语气。书中的“五个邀请”就像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我一直觉得,我的人生很多时候就像是在原地打转,找不到真正前进的方向,也无法摆脱内心的焦虑。而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指引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它没有给我具体的行动指南,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特别是其中关于“放下”的章节,让我深有感触。我常常被过去的事情所困扰,被未来的担忧所束缚,却忽略了当下。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放下执念的自由,以及这种自由如何让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变迁。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生命中的“拥有”过于看重,而这本书却在鼓励我们去体验“无常”,去拥抱“过程”。它让我明白,生命的圆满,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去经历,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爱。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读物,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消化,然后一点点地在生活中去实践。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仿佛我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心栖息的角落。我一直以来都对“活在当下”这个概念有所耳闻,但总觉得有些空泛,不够具体。而这本书,通过对“死亡”这一终极议题的探讨,反而让“当下”的意义变得无比清晰和真实。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疾不徐,却字字珠玑,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死亡可以教我们什么”这个标题,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有些压抑,但实际上,它所带来的却是对生命更积极的理解。书中的“五个邀请”就像是引导我们探索生命宝藏的地图,每一个邀请都指向一个深刻的生命主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感恩”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习惯于索取,却忘记了去感受和表达那些已经拥有的。死亡,恰恰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生命中的一切,去体会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好。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指令性的建议,但它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了我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让我开始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去认真地生活,去深刻地感受,去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

评分

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如此沉浸其中,仿佛时间都因此静止。这本书并非我通常会选择的类型,但它所带来的震撼和启迪,却是前所未有的。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探讨了生命中最根本的问题,而“死亡”只是他切入的那个最关键的视角。我一直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卓越,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生命的意义,或许也存在于那些看似平淡,却充满了深刻体验的时刻。 “圆满生命的五个邀请”这个概念,就像是作者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五种不同的“药方”,针对我们内心深处的种种困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联系”的讨论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孤立地看待自己,却忽略了我们与他人,与世界之间那张无形的网。而死亡,恰恰是这张网最强大的连接点之一。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我们为他人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爱与支持。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宝藏,去理解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恩赐,而如何去“圆满”地体验这一切,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作者以一种极其温柔却又深刻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些我们常常回避,却又注定会来临的“死亡”。我一直以来都对生死话题感到好奇,但又隐隐带着一丝恐惧,总觉得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甚至有些晦涩的话题。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它并没有用冰冷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一些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甚至是一些非常个人化的经历,将“死亡”这个沉重的概念变得可以触摸,甚至可以理解。 书中的“圆满生命的五个邀请”更是像五个温暖的手,轻轻地拉着我的衣角,引我走向对生命更深层的探索。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仿佛他只是在娓娓道来,但每一个字都精准地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描绘的某个场景而潸然泪下,有时候,又会因为某个观点而茅塞顿开。它让我意识到,对死亡的恐惧,很多时候源于我们对生命的不够理解,对未知的抗拒。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平静地与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力量。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就觉得“啊,我懂了”的书,而是一本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回味,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在生活中去实践,去体悟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