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叙说.叙说客家: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

客家叙说.叙说客家: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文化
  • 文化心理学
  • 叙事研究
  • 身份认同
  • 族群研究
  • 社会文化
  • 口述历史
  • 心理学
  • 人类学
  • 客家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你过去不喜欢、或读不惯研究论文,那你还是要读读这本《客家叙说 ‧ 叙说客家: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客家叙说书籍,本书从「生命故事」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客家,
为客家研究带来清新与令人耳目一新的风貌。

  本书作者李文玫是苗栗县的客家人,也是心理学博士,除了担任学校客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执行长外,并积极参与客家文化的推展与实践,主持「赛客思同学会」、「客家靓朱玉」电台节目、参与「客家女声」的演出。抱持着「人就是故事」的信念,相信人在叙说中建构自身的认同,而客家研究是一门关于「族群」、关于「人」的学问,她希望可以写出一篇篇大家都可以看得懂、有所共鸣的论文,并开展出一条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一种「文化心理学」的可能性。

名家推荐

  本书,呈现了文玫这几年来生命叙说研究的点点滴滴。一路走来,揭示及探究了「客家」这个议题。这议题须要紧扣在地社会与文化脉络,或可用「文化心理学」视框探究「客家」研究。这当然是不易简答的问题,须要「行」以求「知」的,以及「知行合一」。书中最后提及本书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的初试探,相信「文化心理学」视角,可使目前台湾客家研究能因视框之挪移,带来更丰富的理解。而这段反身而诚的旅程,是启自那自身反思而凝视的那张脸。— 辅仁大学退休教授丁兴祥

  文玫说:「不论是在探究客家女性的在地主体性样貌,还是客家社会文化行动者的社会实践,作为一个从心理学出发的研究者,我所採用的理论视角始终是踩在『文化心理学』的路径上。」在她最初来找我讨论客家精神议题时,这话她还不敢说。但后来一旦启动运用知识资源的意念之后,她才开始更放胆去采撷她伸手能及的各种理论取向,在自己的思想中形成必要的综合,用来帮她说故事。— 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辅仁大学退休教授宋文里

  文玫的研究聚焦于行动者,这与「社会」与「文化」的取向显然有别。本书四篇主文的研究对象是两位客家女诗人与一群客家社会文化行动者,女诗人方面讨论的是主体的能动性与主体性的发展历程,社会文化行动者则剖析其情感结构及其行动的实践本质。如果泯除研究对象的差异,则前三篇文章谈主体性本身的性质、动力与历程;而最后一篇可以视为是全书结论,主张人作为能动性的主体,与社会系统间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动态关系。透过如此对于行动者的主体分析,我们便可以跟那些以社会与文化为进路之研究者,相互诘问对话;也因此,文玫称此为「社会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副教授罗烈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文玫


  政治大学社会学硕士、辅仁大学心理学博士,热衷并投入于「生命叙说」的研究取径,希望能透过「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人」的研究,让人的研究可以真正贴近人本身;从念博士班开始就决定以「客家研究与实践」作为一种人生任务。

  以「助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自我认定,目前是龙华科技大学观光休闲系助理教授,同时兼任客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长;也跨域在讲客电台主持「赛客思同学会」节目,尝试把所学的心理学与性别专业用客家母语来传递;同时也参与「客家女声」的演出。曾任专任「张老师」、社团法人台湾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会理事长、「生命叙说与心理传记学」期刊主编。
 

图书目录

01   叙说客家:说一个客家的故事
17   书写与「转屋」:客家女诗人王春秋的生命认同之路
55   成为一个动词」:客家女诗人张芳慈的生命叙说探究
91   在地实践中的情感结构样貌:桃竹苗客庄社会文化行动者的生命叙说探究
123  在串连与对话中:社会文化行动者的在地实践与文化建构
161  文化心理学探究的可能性
179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当我说「客家土壤」时,那并不是单一的指向。在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我小时候成长的客家庒—三湾乡大河村的八股,以及庒里头的李姓家族,甚至是我血脉中所继承着的来台开基祖开垦画面的某种想像;更有的是在我9岁以前山里头农忙的画面、以及家人们的互动。

  在高中要考大学之际,那个执意一定要到台北发展的女孩,从来没有想过在35岁开始唸博士班之后,自己的生命居然和客家有如此强烈的连结。从以自身作为「客家女性」的反思,进而与他者相互连结的博士论文开始,到开设客家通识课程,再到与客家文化工作者以及社区的连结,一步一脚印地在进行着客家的研究与实践行动;迈入50岁之后,却也因缘际会进入了「讲客电台」的节目主持,用客家话来介绍我所钟情的心理学与性别知识,这让我原先所发展的心理学专业,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与「客家」接轨;而「客家女声」的参与演出也有相同的心情。

  一直以「助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自我认同的我,感恩在教育实践这条路上,除了心理学专业之外,「客家土壤」成了我最大的滋养。这本书可以出版要感谢的人太多,除了滋养我成长的客家养分以及我的家人之外,辅大心理所叙说取向的学习氛围、以及师长同侪们的引导都是很重要的养分;还有所有接受我访谈的客家女性与客家社会文化工作者,因为有你们的叙说,才触发了我书写的灵感;同时要感谢桂冠负责人和编辑协助这本书的出版工作。

  这本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当我把这些文章重新再整理时,也才再一次的肯认自己是踩在「叙说探究」与「文化心理学」的路径上,希望能为台湾的客家研究带来不同的探究视角。这样的探究,虽然青涩,但总是个开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客家叙说.叙说客家: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老屋的斑驳石墙,炊烟袅袅的乡村小径,还有那一句句带着浓浓乡音的讲述。我本身并非客家人,但对那些扎根于土地、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总是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就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挖掘意味,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客家风俗,而是试图深入到客家人的心灵深处,去理解他们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以及应对世界的独特模式。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运用一些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解读客家人的集体意识、家庭观念,甚至是他们的生存智慧?想象一下,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那些在迁徙与融合中沉淀下来的特质,在心理学家的笔下会呈现出怎样一番别样的光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客家人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出既坚韧又温情的精神内核的。这本书,似乎是一把钥匙,能开启我对那个遥远而熟悉的世界更深层次的认知。

评分

《客家叙说.叙说客家: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对于“家”和“根”的深层思考。客家人“客”的身份,天然地带有迁徙和寻找归属感的烙印。我想象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客”的身份认同,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客家人的群体性格?比如,那种历经漂泊却又对故土怀有深厚情感的矛盾心理,是否会体现在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而“叙说”二字,又似乎暗示着一种自我阐释和文化传承的努力。客家人是否通过不断地“叙说”自己的故事,来巩固和维系自己的文化认同?“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则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具体分析充满了期待。它是否会剖析客家人在面对离散和重聚时的心理调适?或者,分析客家家庭结构中,长幼尊卑、男女角色的心理维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客家风俗的表面描述,而是能触及到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坚韧的部分,让我们理解他们为何能在一个不断变迁的世界里,依然保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

评分

我之所以对《客家叙说.叙说客家: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这本书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叙说”二字的高度关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没,而“叙说”则意味着一种完整、有温度的故事讲述,一种将零散的细节编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客家文化,在我看来,本身就充满了“叙说”的特质——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谣,那些镌刻在祠堂石柱上的族规家训,那些发生在老屋里的家长里短,无不承载着丰富的叙事。这本书如果能通过“叙说”的方式,将客家人的生活、情感、价值观念等一一展现,那将是一次极其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选取这些“叙说”的素材的?是基于深入田野的调查,还是对已有文献的独特解读?而“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又将如何与这些“叙说”相融合?是分析叙事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还是用心理学的视角来解释客家人的行为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种全新的理解方式,让客家文化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体,在读者的心中激起共鸣。

评分

《客家叙说.叙说客家: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身份”的讨论。客家人,本身就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和重塑身份的群体。他们是如何在迁徙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如何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吸收并转化外来文化?“叙说”二字,在我看来,是一种主动构建身份的方式。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客家人在 reaffirm 他们的文化属性,也在向外界传递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叙说客家”则可能意味着,作者试图通过解读这些叙说,来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客家形象。而“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则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心理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是否会关注客家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某种心理特质?比如,那种历经沧桑却依然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否与他们的某种心理防御机制有关?或者,在客家人的家庭教育中,是否存在着影响代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的特殊心理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客家人独特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群体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生存逻辑。

评分

我之所以对《客家叙说.叙说客家: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它巧妙地将“叙说”与“探究”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结合了起来。在我看来,“叙说”代表着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故事的传递,而“探究”则意味着一种理性的分析和深入的挖掘。“客家叙说”听起来像是客家人自己在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叙说客家”则像是作者在借由客家人的故事来阐释客家文化。“一种文化心理学的探究”,更是将这本书的视角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它不再是简单的文化介绍,而是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客家文化背后的人性密码。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涉及到客家人在历史迁徙中形成的群体焦虑与集体记忆,或者是在宗族文化影响下,个体心理的发展轨迹。我特别好奇,当心理学的理论遇到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是否会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客家地区的习俗会带有特定的情感色彩,或者某些客家人的行为模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因?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