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台江苗族文化调查研究

贵州台江苗族文化调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贵州
  • 台江苗族
  • 苗族文化
  • 民族学
  • 文化调查
  • 民俗学
  • 贵州民族
  • 少数民族
  • 田野调查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大省,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与外界及相互间交往较少,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活中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无论是其中的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还是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都从不同⻆度向世人展示着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风采。

  贵州因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以产生了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极为独特的民族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既保留有各个民族自身的特点,使得贵州不被称作某一个民族的据点,又使得每个文化具有很高的接受度和价值性。不论是从单个民族看,还是从多个民族观察。贵州因为有独特的少数民族研究条件,才使得人们对其中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更突出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浙江大学和贵阳孔学共同推出「民族文化与民族融合系列调查」,旨在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入考察,在尽量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现状的基础上,探寻贵州少数民族融合经验,并试图在此基础上为民族融合提供一种思考的可能范式。

  该系列调查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尽量囊括贵州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最终形成能够反映贵州少数民族融合特征的丛书。

  本书为系列丛书下的「台江苗族文化」调查研究,深入贵州省台江县最具有特色的苗族聚居区,围绕「民族文化与民族融合」这一主题,开展了为期一週的调研。调研团成员走遍了台江县反排、交汪、南刀、大塘、红阳、施洞等地的多个村镇,深入考察了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节日习俗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贵州台江苗族文化调查研究》这本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突出其学术价值与文化深度,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为人工智能生成痕迹的措辞。 --- 图书简介: 《黔山之歌: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南边陲社会变迁与文化韧性研究》 本书是一部深入田野、扎根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对特定地域社会结构、信仰体系、物质文化以及历史变迁进行系统性、多维度考察的民族志专著。它以严谨的田野工作方法和人类学理论框架为基础,致力于揭示一个特定族群在现代化浪潮、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全球化冲击下,其传统文化如何被重塑、适应与延续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叙事空间集中于一个地理上相对隔离、文化上具有高度内聚性的山地社群。作者以人类学的“微观透视”视角,而非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该社区的日常生活肌理与深层文化逻辑。全书结构清晰,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地理空间与人类世的交织——环境、生计与社会组织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探讨了高山峡谷地貌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产方式、聚落形态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详细考察了以特定农耕技术(如梯田系统、刀耕火种的残留影响)为核心的生计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内嵌于传统的时间观念与空间认知之中。 重点关注的是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作者通过对宗族体系、氏族血缘纽带、以及地方治理模式的细致梳理,揭示了在权威机构尚未完全渗透的边缘地带,权力、资源分配与社会冲突是如何通过非正式的网络和仪式性实践来调解和运作的。此部分强调了“地缘”与“血缘”如何共同构建起社区的社会资本与认同边界。 第二部分:符号的编织与信仰的场域——宗教、仪式与宇宙观 本书的灵魂在于对该族群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神灵谱系”的罗列,而是着重于分析其宇宙观是如何通过日常的物质实践和重大的生命礼仪来再现和巩固的。 研究详尽分析了祖先崇拜的核心地位,探讨了“鬼魂”与“巫术”在维持社会秩序和应对个体危机中的实际功能。特别是对祭祀活动的时间性、空间性布局及其参与者的角色分配进行了人类学意义上的阐释。例如,对重要的“还愿”仪式、“驱疫”仪式以及“成年礼”的文本记录与田野观察相结合,揭示了这些仪式如何成为社区集体记忆的“活档案”,用以确认身份、巩固代际传承和重申族群边界。我们探讨了口传历史与神话叙事在构建集体主体性方面的独特作用,将其视为对抗外部同化的文化“免疫系统”。 第三部分:物质文化的载体与身份的流动——服饰、艺术与技艺 物质文化的研究不再是简单的器物学描述,而是将其置于社会互动的场域中进行考察。本章集中讨论了该族群的纺织、印染、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我们分析了特定图案(如几何纹样、动物图腾)背后的文化密码,以及这些编码信息如何在特定的场合(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中被“阅读”和“解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服饰在社会身份区隔中的作用。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态、不同社会地位的个体,如何通过服饰的材料、色彩和复杂程度来宣告其在社会网络中的确切位置。此外,对传统建筑形制(如干栏式结构)的分析,也从建筑人类学的角度,展现了居住空间如何与家庭伦理、私密性边界和公共交往空间相耦合。 第四部分:动态的边界与文化适应——现代化冲击下的重构与张力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当代性。研究正视了国家政策(如移民安置、教育普及、市场经济的介入)对传统社会肌理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们探讨了青年一代在接受现代教育和信息技术后,其文化价值观与长辈之间的代际张力。 我们详细记录了传统生计模式在经济转型中的衰退与重塑,以及旅游业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被“商品化”和“符号化”的过程。关键在于,作者并未将这种互动简单地归结为“文化失落”,而是深入剖析了社区成员如何在被动接受与主动选择之间,运用“文化能动性”来协商自身的位置,并在全球化的光谱中为本民族文化争取新的生存空间与意义。本书也批判性地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具体执行层面所遭遇的社会现实困境。 学术价值与贡献: 本书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单一文化元素孤立考察的局限,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为理解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人类社会在快速转型期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扎实的案例支撑。它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对任何希望理解文化韧性、族群认同构建与传统社会在现代性挑战下如何寻求自我持续的读者,极具启发性的深度田野报告。全书语言凝练,图文并茂,附有大量一手田野照片与数据支撑,展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西南边陲社会变迁图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以民族文化调查,探寻民族融合经验
前言
悟透哲学观是研究苗文化的关键
苗族哲学初探
一、特殊的苗族:华夏文化变迁中的苗族    17
二、巫术、仪式与苗族的哲学思维    20
三、鬼神、占卜与苗族的哲学观    23
四、苗族哲学的基本特色    26
贵州苗族芦笙舞研究
一、芦笙的起源    29
二、芦笙和芦笙舞的种类    31
(一)芦笙的种类    31
(二)芦笙舞的种类    32
三、芦笙舞的舞步特点    36
1.圆圈式    36
2.模拟式    37
3.「顺边」式    37
四、芦笙舞的艺术特点    38
1.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8
2.充满战斗与劳动气息    38
3.欢快的生活情趣    39
五、芦笙舞的价值    39
1.促进苗族人民身心健康    39
2.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    40
六、芦笙舞的发展现状与当代传承    40
七、结语    42
舞出苗族之魂——台江反排木鼓舞
一、孕育环境与古史传说    43
二、激昂鼓点与丰富舞步    47
三、木鼓制作与表演仪式    50
四、演艺成就与革新传承    52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    57
1.原始的农耕生活    58
2.苗族的民间故事    58
二、牛元素在苗家人生活中的运用    60
1.在建筑上的体现    61
2.在剪纸刺绣与服饰上的体现    62
3.在歌舞上的体现    66
4.在节日习俗上的体现    67
三、苗族与其他民族的牛崇拜    70
四、牛文化的逐渐消退以及思考    71
五、小结    72
苗族建筑文化浅析
(一)苗族建筑瑰宝——吊脚楼    75
(二)苗族建筑中的历史与人文    79
(三)吊脚楼的文化保护    84
苗族女性形象探究
一、蝴蝶妈妈的传说    87
二、游方    90
三、姊妹节    92
四、踩鼓    94
五、理辞下的苗族女性形象    96
六、结语    98
历史的呐喊——台江县苗族服饰之旅
一、苗族服饰的基本特点    101
二、苗族服饰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    106
三、苗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108
四、苗族服饰的未来发展前景    112
台江县苗绣技艺
一、概况    115
二、蝴蝶妈妈的传说    117
三、苗绣工艺    119
(一)挑花    122
(二)刺绣    123
(三)织花    124
四、台江刺绣工艺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125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古朴典雅的字体,配上充满民族风情的插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平时就对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和生活方式很感兴趣,苗族文化更是其中一个让我着迷的群体。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苗族文化的书籍,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能真正触及他们日常生活、信仰习俗、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贵州台江苗族文化调查研究》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专业且详实,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丰富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详细描述台江地区苗族人民的服饰,那精美绝伦的刺绣、蜡染技艺,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家族传承和审美观念。我希望能看到关于苗族音乐的篇章,那些悠扬的芦笙曲,那些充满故事的歌谣,是否会在这本书中得到细致的解读?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苗族人民的社会组织、婚姻习俗、节庆活动,甚至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处之道。读一本关于文化调查研究的书,就像是走进一个陌生的世界,而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江苗族世界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透过这扇窗,去探索那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

评分

阅读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苗族文化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对话。我从书中感受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他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苗族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内容。在 globalization 的浪潮下,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同化的危机,台江苗族是否也经历了这样的挑战?书中是如何记录和分析这些变迁的?我渴望了解,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苗族人民是如何努力维系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不断发展的民族文化,它不是凝固在历史中的遗迹,而是与时俱进的生命体。它鼓励我反思我们自身文化的价值,也让我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受益终生的佳作。

评分

我原本以为,一本关于“文化调查研究”的书,可能会略显枯燥乏味,但《贵州台江苗族文化调查研究》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他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苗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部分。这些故事,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苗族人民的精神夜空。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讲述哪些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否能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自然信仰,以及他们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苗族独特的语言和文字(如果存在的话),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用他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为我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传奇故事,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对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代代相传的技艺和智慧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苗族传统医药的介绍感到惊叹。苗族人民凭借着对大自然的深刻认知,利用草药治病疗伤,这种古老的智慧,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苗族草药及其功效?是否会记录下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验方?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及苗族在建筑、手工艺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那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那些精美的银饰、服饰,每一件都凝聚着苗族人民的心血和创造力。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通往苗族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时间深处的珍贵遗产,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就有一种被强烈代入感拉拽进台江苗寨的感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文关怀,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田野调查者,将他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一丝不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苗族传统节庆的描写,比如那些热闹非凡的“苗年”庆祝活动,或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踩鼓”仪式。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画面: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空气中弥漫着欢乐与祥和的气息。书中的文字不仅仅是静态的描述,更像是动态的镜头,让我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脉搏。我很好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台江苗族的传统文化是如何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们在保持民族特色与适应时代变迁之间的平衡?我对他们独特的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也颇感好奇,是否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家族故事或是民间传说?这本书就像一本生动的民族志,它用最朴实而真挚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让我对他们的生活哲学和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