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脸色里找自己

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脸色里找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佛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失落感
  • 空虚感
  • 自我探索
  • 存在主义
  • 情感
  • 内心世界
  • 古典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诊疗室里,在意个案的治疗师经常会遭遇到一种需要去体会个案的内在,原来到底是有一种「有」的特质还是「没有」呢?做完工作后,是否在下一次的相遇一切又归诸原点呢?失落与空洞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难道每一次与治疗师道再见的失落,就让人回到空洞里了吗?荣裕预设了失落造成空洞,直观上确是如此,假如我们转一个角度看,失落,是失落了自己原本的想像与自以为的「具有」却未真的拥有,空洞似成必然。

  《梦的解析》虽然是处理梦的潜在动机和意义,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佛洛伊德的自传,因为比一般的人生记录还更像自传。这本书是十九世纪重要的文明之书,内容繁复,改变了人对于自己是什么的认知。笔者试着以直接或间接和李宇宙医师的接触,以及2016年纪念演讲会相关的一些细节为材料,说明浓缩(condensation)和取代(displacement)机制,做为了解佛洛伊德对于「梦工作」(dream work)的论点及其复杂性的方式,显示梦境背后可能的无止尽故事。

  在精神分析至今有限的焦点下,如果我们说婴孩从母体出来、断奶、原初场景、阳具钦羡和伊底帕斯情结种种挫折失落后,留下阴影和空洞,人要如何在这种处境里,想办法让自己持续活着,仍能维持着对于未来的「错觉」?这需要什么必要的防卫机制呢?以及后来的人生里,何以有着超高的理想,却变成「残酷的失败者」,如同佛洛伊德所说的处于「潜意识的悲惨」?如何能在分析治疗过程里,走到「意识上的不快乐」呢?文明赶走黑暗后,黑暗去了哪里呢?这才是主要追踪的焦点,如果以目前的知识来说,黑暗推演出焦虑、忧郁、边缘和自恋......

  重读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有趣的是何以当代「忧郁症」是被接受的理由?何以有人说现在是「忧郁」和「边缘」的年代,而不再那么强调是「焦虑」的年代?真的是如此吗?我们从这些背景基础,以佛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和《在自我防卫机能里的分裂机制》为核心,加上他的其它文章,观看临床上,「忧郁」和「边缘」的现行状态,让古典结合当代的新意。

  在诊疗室里,如果要掀开所谓「人性本质」,常是一场正面对干的总攻击,的确是一场冒险,偶尔还会是攸关生死的冒险,当然需要更多的谨慎。但是在文字象征的工作里,这种冒险的确值得做,反正就算是说错了,或者说歪了,永远有再校正的机会;精神分析和文学艺术的对话,谈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谓的盛宴》,在微不足道的细微里,看见了人性。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描述书名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围绕“失落的空洞感”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但避免直接提及佛洛伊德的“古典脸色”或任何具体的精神分析理论名称,而是侧重于现象、感受以及探索的路径: --- 书名:失落的空洞感:在时代的褶皱中重塑自我 (副标题:一场关于存在、缺失与意义的深度对话)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洪流裹挟、被即时满足定义的世界里。科技的飞速发展并未带来预期的圆满与安宁,反而像一面放大镜,清晰地映照出内心深处那片难以名状的空白——“失落的空洞感”。 本书不是一本提供速效心灵鸡汤的指南,而是一次严肃且真诚的内在旅程的记录与邀请。它直面现代人普遍体验到的那种深刻的、难以言喻的“空”。这种空不是物理上的匮乏,而是一种意义的缺席,一种与真实自我、与周遭世界渐行渐远的疏离感。它潜伏在每一个成功人士的深夜独处中,隐藏在每一个社交媒体上精心构建的完美形象背后。 第一部分:空洞的蔓延:现代生活的侧面 我们首先需要识别和命名这种感受。空洞感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播下种子的? 本书将细致剖析现代社会结构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从“消费主义的陷阱”——无休止的追逐外在符号如何加剧内在的贫瘠——到“连接的悖论”——我们从未如此紧密相连,却又从未如此孤独。我们深入探讨了“成就焦虑”如何异化了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忙于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却忘记了“我是谁”。 我们会讨论时间感的扭曲。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深度思考和慢速体验似乎成了奢侈品。这种对“慢”的剥夺,使得我们失去了将碎片化的经验整合为一个连贯叙事的契机,最终导致主体性的瓦解。空洞感,很大程度上,源生成为“持续在线”的压力与“深度在场”的缺席之间的张力。 第二部分:缺失的源头:在记忆与原型中追溯 空洞并非凭空产生,它往往是某种原初联系的中断或创伤的遗留。本书摒弃肤浅的归因,转而探索更深层次的根源。 我们审视了“依恋的阴影”。童年早期与主要照料者建立的关系模式,如何塑造了我们成年后对安全感和完整性的需求。当早期的安全港湾摇摇欲坠或缺席时,个体可能会发展出一种内化的“缺失蓝图”,这种蓝图在成年后表现为对持续的、内在满足感的错失。 此外,本书探讨了“神话的退场”。在高度理性化、去魅化的现代世界中,那些曾赋予生命宏大叙事和集体意义的“大故事”——宗教、传统价值观、英雄史诗——逐渐褪色。当这些宏大的框架消失后,个体必须独自承担起为生命赋予意义的重任,这无疑是一项沉重且常常令人感到不堪重负的挑战,由此产生的无根感,正是空洞感的温床。 第三部分:重塑:从体验的边缘回归核心 面对空洞,逃避只会让它更深。本书的后半部分致力于提供一种“面对并穿越”的方法论,它强调的是实践性的自我整合,而非理论上的理解。 我们倡导一种“细致入微的在场”。这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感知那些被日常喧嚣所淹没的微小真实。比如,如何通过身体的感知,去重新校准被精神活动过度占据的生命重心?如何通过艺术、自然或手工劳动,重建“创造者”与“被创造物”之间的直接、非功利的关系? 探索的路径之一是拥抱“不完美的主体性”。空洞感常常与我们对“完整”的执念相关。本书邀请读者接纳自身的矛盾、软弱和未完成性。真正的力量并非源于填满所有缝隙,而是源于能够平静地容纳这些缝隙,并将它们视为个体生命独特性的标记。 第四部分:连接与意义的重建 最终,空洞感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联结的契机。当个体不再忙于用外界的填充物掩盖内在的缺失时,他们才真正有能力建立起更具韧性和真实性的关系。 本书探讨了“共情与边界”的微妙平衡。真正的同理心要求我们有足够坚实的自我作为基础,才能真正看见他人的痛苦,而不被其吞噬。我们如何学习在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前提下,与世界建立富有意义的交集? 《失落的空洞感》旨在引导读者,将对“缺失”的恐惧,转化为对“可能”的期盼。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迷失的航向;更是一张地图,指引我们穿越内心的迷雾,在时代的褶皱深处,重新发现那个更真实、更具韧性的自我核心。这是一场关于“成为”的艰辛而必然的回归之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荣裕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一般精神科主治医师
  松德院区《思想起心理治疗中心》心理治疗资深督导
  高雄医学大学《阿米巴诗社》成员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名誉理事长兼执行委员会委员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运用和推广委员会主委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委员会副主委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林俐伶  着重忧郁〈或自恋?〉本质的探索,近乡情怯
李晓燕  我是空洞感?还是失落感?两者皆是!
彭奇章  古典精神分析与海海人生
王明智  每个人有自己阅读佛洛伊德的方式
吕思姗  古典精神分析的百年追寻  
粘慧美  兔子洞里的意外发现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与精神医学的重逢和离散
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脸色里找自己
缘起十五想
孤独在失落里有多孤独
第一回合:先从夕阳谈起
第二回合:佛洛伊德的父亲过世这件事
第三回合:fort-da游戏就是失落的故事
第四回合:断奶和奶水迟到的经验
第五回合:阳具钦羡会让女人有多男人?或者它只是失去....
第六回合:都活下来了,就活着吧!至少有梦
第七回合:黑暗中的摇篮曲和「原初场景」
第八回合:春去秋来的感伤,失落在雀跃
第九回合:每次离开都是人生的失落
第十回合:以S/M来彰显失落里的性与客体
第十一回合:人生四处战火里的原始性,和森林大火的防火巷
第十二回合:如果有带着不满的抑郁,但又不是忧郁症,那是什么呢?
第十三回合:克制和撕裂的纠葛过程,何以胜利者一无所获
第十四回合:深沈难测的自恋,穿过古典理论,走回自己的所在
第十五回合:佛洛伊德的菜单说,预示了失落的空虚和空洞感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堂  从歇斯底里到忧郁:诠释和同理共感的动态消长
第二堂  关于自恋:要多少语言,才说得清楚自恋是什么?
第三堂  分裂和潜抑机制:两者混合出现的比例和方式,意味着什么?
第四堂  防卫:失落和空洞是更重要的议题?成功却可能一无所获?
第五堂  移情:在这个虚拟的心理真实上工作
第六堂  记忆、重复和修通:分析技术的课题
第七堂  记忆写在羊皮纸上:童年往事建构的想像
第八堂  恋物里的战争和生死:人性和本能有说出什么吗?
第九堂  现实原则和享乐原则之间:自我不是自己房子的主人
第十堂  精神分析要多少性学呢:它在心理真实和历史事实的命运
第十一堂  性学和客体选择:伊底帕斯情结或之前的课题
第十二堂  日常的惊悚和梦的某些意义:无法命名的惊恐在寻找自己的名字
第十三堂  角色和性格在精神分析的初登场:不过仍是在伊底帕斯上打转
第十四堂  精神分析实作进程的困难:从潜抑退行至分裂机制的漫长受苦
第十五堂  精神分析的有止尽和无止尽:但是又总有结束的时候

对 话:只因人的孤独和谦虚
    
精神分析和文学艺术的对话:谈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谓的盛宴》
一.  我寄出了三封信做为开头
二.  我连恐龙化石都搬出来了
三.  一根羽毛有多少意义?
四.  一种孤独被其它孤独包围,这情色吗?
五.  没有人明白史达林的玩笑?
六.  照片变成了一片扁平的化石
七.  问题是恐龙有化石,个案有什么东西如同化石?
八.  人都会幻想要回到子宫里的日子?
九.  原初场景比恐龙化石还要古老?
十.  一个故事,一个铜像,如何开展出一个人?
十一.  原来,这根空中飘浮的羽毛,是最佳的註解

跋  《失落的空洞》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着重忧郁〈或自恋?〉本质的探索,近乡情怯

林俐伶


  终于,一本从理论细看佛洛伊德曾经想说却又因不知名原因而没有多说的中文写作问世了!在世界各地,不少因「回归佛洛伊德」而重新发现重要理论的理论家是从这样的视角开始的,法国的拉普朗虚的「回到诱惑理论」即是一例。

  感觉起来,蔡医师以这本专书为佛洛伊德立起一面镜子,照着他还有些害怕看到的东西......

  在诊疗室里,在意个案的治疗师经常会遭遇到一种需要去体会个案的内在,原来到底是有一种「有」的特质还是「没有」呢?做完工作后,是否在下一次的相遇一切又归诸原点呢?失落与空洞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难道每一次与治疗师道再见的失落,就让人回到空洞里了吗?荣裕预设了失落造成空洞,直观上确是如此,假如我们转一个角度看,失落,是失落了自己原本的想像与自以为的「具有」却未真的拥有,空洞似成必然。书的前半,透过对「原初场景」和「阳具钦羡」之临床有效性地阐述,荣裕把焦点清晰地从「焦虑」转向对「失落经验」的探讨。

  失落呈现的空洞是主要场域,而婴孩在这种註定存在的空洞或阴影里,做为舞台或家的感受,并在这个基础上为了活着,而展开如麦克巴林(Michael Balint)所说的,创造区和原误区般的自恋所发动的创造。这些创造能使用的材料就是自己的身体,这让性学的发展如何被运用,是否性倒错或恋物,有了活动展演人生的舞台。

  既然要讲「失落」,我们自然要看人心会对失落的经验做些什么。这是我们在理性逻辑上做的推演,佛洛伊德不只是推演的大师,他其实从照顾并观察自己孙子的心情与行为得到了一些线索:

  文明诞生,小孩面对母亲的「不在场」,他无法做决定母亲是否「在场」陪他,他只能被动承受,却发展出文明的游戏,来处理这失落的情绪。相对于本能的原始冲动,在面对失落时衍生出来的文明举动,让他在母亲离开时,没有出现抗议的举动。甚至在丢出和拉回里,是他主动做的,而拉回来时的愉悦感,让原本是失落和抗议的戏码,却改变成自觉得可以控制,有失去也有复得的愉悦。......这一切都是在他的主动下发生的,这种主动感是很自恋式的,却是一种伟大的发明。相对于自恋式的抗议和破坏来说,多了创意的层次,这是佛洛伊德对这游戏的第一种诠释方式。第二种诠释是,小孩的这种游戏具有报复母亲的意味,把客体丢开,但自己再愉悦地捡回来,好像是对母亲说,「好吧,你就走吧,我不需要你,是我把你丢离开的。」对于这游戏的诠释方式,可以说替后来的游戏治疗开了眼界,经佛洛伊德这么一说,游戏多了文明史里的意义......

  当然,我们不仅能创造文明,我们也是野蛮的能手,许多临床家会把逼视野蛮的精神放到看见焦虑、边缘、冲突、矛盾的战场。佛洛伊德总是会提到但没有做更多的着墨的,是荣裕书中一再说明的「忧郁」的部分。也许,文明与野蛮本为一体,焦虑与忧郁本为一体,而且自恋不仅只特属于野蛮,它也可能是开创文明的原动力:

  佛洛伊德对于 fort-da 游戏的两种诠释,指出两种重要的面向,人在面对失落时,以主动反转被动,并以文明的方式,如游戏,来展现失落时的报复举动。第二种诠释意味着,是发明出种种方式,文明地处理爱恨矛盾和失落,包括症状的呈现,相对于原始人性本能的赤裸裸直接流露。

  就这样一段又一段,一篇又一篇地,蔡医师为精神分析的读者抽丝剥茧,揭开一些佛洛伊德已稍谈到且深具临床意义的概念。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邀请感,邀请读者从各个角度、面向再多做思考,是一本可以慢读慢想的书。

  因为慢,我们可能可以感觉到一种常在分析情境里分析师与被分析者会经历到的共同感受:近乡情怯。荣裕写道:「......后来的人生里,何以有着超高的理想却是残酷的失败者,如同佛洛伊德所说的处于『潜意识的悲惨』,如何能在分析治疗过程里,走到『意识上的不快乐』呢?」(p. 24)这与寇哈特的「悲剧人物 (Tragic Man)」相唿应,要让意识去走那一段路,去对接上自己潜意识的悲惨,挑战着一个人深入感受自己的能力,其实相当不容易,多数人满是恐惧,需要一个他者同行,这是寇哈特讲「自体客体(selfobject)」的概念,这个同行者同时承载着希望与恐惧。

  人格的课题和前述的自恋和边缘,加上不满的抑郁,它们有不同程度不同比例的结合,这是古典理论不足之处,回头来看安娜欧(Anna O.)、朵拉(Dora)和狼人(Wolf man),都有这些倾向沈没在背景里。前台戏则是呈现出各种歇斯底里和强迫症等,如果潜意识里也有前台和背景,说佛洛伊德一辈子是描绘前台戏的内容,也是不为过的说法,那些精细的想像和描绘,加上临床经验的萃取,建构了古典理论的重要基石。

  以前台戏与背景为比喻,看「焦虑」与「忧郁」两件事是具革命性的看法。因为医学界线性及系统性的求知方式,往往使得焦虑与忧郁被「分类」开来,荣裕以看见佛洛伊德(而非他的知识)为本,试图看见人,一整个人。其实,我可以邀请读者直观地想:「你的焦虑背后没忧郁吗?」再问,一个没有忧郁的人是怎么回事啊?这里说的不是严重忧郁症患者,如荣裕所说的是另外一群,动力可能来自于有些血腥似的矛盾的人,我姑且称之为「矛盾者的生命力」,寇哈特关注分析过程中生命力的流转, 「生命力的忧郁」和「生命力渺茫的忧郁」是不同的,矛盾者有压力,荣裕的「创意地处理压力」一说,让我想到自体心理学倾向把观察到的临床现象,尽量当成个案自己创意地处理他的某些经验,即使是声称令他受苦不堪的症状亦然,有一本书,名为《受苦的陌生人》(The Suffering Stranger, Orange, D., 2011)展现了这样的精神。当我们视眼前这个人的所言所行为「陌生的」,自然而然地,他所呈现的即是他在你眼前这个舞台上之所创,因为他是陌生的,你不能对他下任何断言。

  治疗中的陌生时刻往往是惊悚的,也是动人的,本书的其一案例(p. 58)里说到,有一个突如其来的临床时刻,个案要治疗师握住他的手,蔡医师写得生动,我联想到寇哈特的同事好友安娜.欧因斯汀曾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地写出一个立刻要分析师拥抱她的案例,分析师的不行动引发了强大的情绪与行动反应,但安娜在过程中,缓缓地说着一些话语,试着要了解当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当下被启动的是一个童年的记忆:个案在一次多人的耶诞庆祝会上,因为和别的小朋友玩,她的衣服被撕烂了,那个半裸着站在众人面前的女孩曾经渴求母亲冲上来抱住她、拯救她于无地自容的羞耻中,但是没有人来,安娜「同感诠释」的话语足以如迪士尼故事中的仙子婆婆,魔法棒绕出一圈圈如「拥抱」灰姑娘的烟雾,在新衣出现之前。寇哈特说,科学是发现、说明并了解已存在的;艺术则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富有情感、意义,即使不完美,也是无可取代的。我想他不是无端端地阐释这些,如果我们以近似科学的精神,把个案带来诊疗室里的,视为原本已存在的现象,去试图了解,再融合一种不免地在临床时刻中两个人的交手,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这里会有个案的魔法加上分析师的魔法。

  再一次地,荣裕慷慨地以他的文学笔触送给我们那对某种临床技术无可取代的想像:

  森林之外的地带,由于缺乏经营和能量的贯注,几乎是沙漠的模样,那是失落和空洞的结果。我想像葛林所描绘的,个案面对生活的死寂,要处理的技术不是诠释,而是同感......我想到的同感技艺的图像,......治疗师的了解,最后能够慢慢引出小河,有绿洲在黑森林外的沙漠里长出来......

  最后,本书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微不足道的礼赞》为主体,穿插说明许多书中提到的精神分析概念,分析着亚澜,想像着昆德拉,当然还有诗意的荣裕,我单纯地喜欢这一句:「昆德拉变得很冷酷,也许他写每一个字后,都要搓揉着手指,温暖一下自己的心。」诗人,是有魔法的。

林俐伶
美国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师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副理事长暨执行委员会委员
秋隐精神分析工作室负责人

 

图书试读

【内文试阅一】
 
佛洛伊德的菜单说,预示了失落的空虚和空洞感
 
人是以焦虑和不安,来填满空虚和空洞感吗?这句话是否和临床经验贴近?具有代表性吗?或只是某些案例的个别现象?从临床经验来看,潜在的脉络里,是隐含着自恋、边缘型和带有愤怒的抑郁。
 
当佛洛伊德以拿菜单给肚子饿的人为例,来说明「诠释」的侷限时,他所说的肚子饿的比喻,是空洞和空虚的延伸,也就是,佛洛伊德这个比喻里,早就无意中说出自己的意向,是否他自觉想要表达的比喻里,隐含着不自觉的未来方向?他花一生的功夫在说明,以精神官能症和诠释为主的主要理论场域,那么,从现在来看,他是否误走了一生呢?
 
我倒不认为。他从临床的实作出发,是得先如此,我们要走向生命更早期的经验,总是得再穿过眼前的种种迷障。做为临床家要穿越这些障碍或阻抗,自然得多方设想其中到底隐含着什么内容?这些迷障,包括各式症状如歇斯底里和焦虑等,可以说是「以焦虑和不安来填满空虚和空洞感」,我觉得主张这句话很重要,这种说法不但不是忽略佛洛伊德的成就,而是我们得穿过佛洛伊德一辈子所描绘的场域,才有机会再往深处走。
 
精神分析取向的实作里,必然可以观察得到「退行反应」,所谓「退行」,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指个案由于安全感的逐步建立,而更自然却不自觉地呈现生命早年的某些经验,包括创伤和修补的经验总合。
 
如果只是看向空虚和空洞,而缺乏了解精神官能症状群如何兼做战士和使者,出来和当事者的人生纠缠,我们是很难往深处走。如果只是一心一意要避开这些症状,就有些像是以催眠术避开阻抗的方式,以为这样子就可以走到内心深处,但是就临床经验来说,以「建议」等技艺的施作,例如想以正向想法来取代负向想法,这些被避开的内容很快就会再包围闯入者,让正向想法变得孤掌难鸣。
 
这是佛洛伊德形容「移情」如战场的缘由吧!对精神分析取向来说,不是避开它,也不是未经思索就直接迎战,而是以我们的观察、想像和猜测,显微镜般去描绘那些内容,和建构出它们是透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是无尽的夜空,上面点缀着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星,而“失落的空洞感”这几个字,用一种略带褪色的银色字体呈现,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和追寻。“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脸色里找自己”,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深邃而神秘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隐藏在意识深处的种种困惑。我一直对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觉得理论过于晦涩难懂,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提供了一个入口,让我能以一种更个人化、更具象的方式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把佛洛伊德那些看似冰冷、抽象的理论,转化成一篇篇能够触及个体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故事或论述。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邀请。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理解那些潜藏在潜意识中的渴望与恐惧。

评分

我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怀有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那些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关于“梦的解析”,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等等,都像是隐藏在意识大海深处的巨大冰山,我只能窥见冰山一角。而“失落的空洞感”这个主题,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落脚点非常具体,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指向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令人不安的内心体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用一种更易于理解,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空洞感”这个切入点,来解释佛洛伊德理论中的某些核心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会感到“空洞”,这种感觉是否与我的童年经历,或者我压抑的某些欲望有关。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有更清晰的认知,找到那些被遗忘或忽视的部分,从而填补内心的“空洞”。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空虚感”,仿佛内心深处有一个黑洞,无论外界如何填补,都无法真正满足。这种感觉,有时会让我感到迷茫,有时又会让我感到焦虑,甚至偶尔会引发一些莫名的情绪波动。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来排解,阅读、旅行、社交,但往往效果都是短暂的。直到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失落的空洞感”,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立刻觉得这本书正是为我而写的。它直接点出了我长期以来所感受到的核心问题,而“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脸色里找自己”这句话,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心理分析理论抱有好奇,但又觉得门槛很高,难以入门。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能够借助佛洛伊德的智慧,去剖析我内心深处的“空洞”究竟从何而来,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内心深处被忽略的角落,帮助我理解那些困扰我的情绪根源,并最终找到与这种“空洞感”和解,甚至治愈的方法。

评分

从书名中,“失落的空洞感”这个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近年来,我观察到身边许多朋友,乃至我自己,都时常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内心深处难以填补的空虚。这种感觉,并非源于物质上的匮乏,而更像是精神层面的迷失。而“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脸色里找自己”,这句话则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佛洛伊德,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对人类内心深处探索的里程碑。我一直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如何揭示我们潜意识中的欲望、创伤和冲突,以及这些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行为和感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运用佛洛伊德的学说,来解读和分析这种普遍存在的“空洞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种“失落”,并引导我通过对佛洛伊德理论的深入理解,重新认识和接纳真实的自我,从而找到填补内心空虚的钥匙。

评分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讲座,其中讨论到了“意义的追寻”和“个体的自由与责任”,这些概念让我对人类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而“失落的空洞感”这个词,与我当时听到的一些关于“虚无感”的讨论不谋而合。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许多人反而面临着精神上的贫瘠,难以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产生了“空洞感”。而“佛洛伊德的古典脸色”,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潜意识、童年经历、以及压抑在心底的欲望的理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两种看似有些距离的出发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困扰我的“空洞感”,并从中发现,或许那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答案,才是解开现代人内心迷局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的碰撞,是一次关于“自我”的深度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