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萨提尔精选集1963-1983

当我遇见一个人:萨提尔精选集1963-19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Banmen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家庭治疗
  • 人际关系
  • 沟通
  • 萨提尔
  • 成长
  • 自我探索
  • 情感
  • 经典
  • 心理咨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发掘每个人深藏内在的自我疗癒潜能,就能带来成长与转变

  人的内在都蕴含了所需的滋养资源。我的治疗就是协助人们接触并学习如何运用潜能,进而创造出一个成长系统。──萨提尔

  家族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 1916-1988)以精神分析的执业背景,却在 1951 年毅然闯入家族治疗这片未开发地,并透过细腻的观察本领和对人的信心与好奇,挽救许多家庭的危机,发展出着名的「萨提尔模式」(The Satir Model)。其中具像又实用的许多助人技巧,像是沟通模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冰山隐喻、家庭重塑等等,帮助人们探索自己内、外在经验的差异,使人更认识自己、与自己的独特性连结,时至今日仍影响深远。

  萨提尔不以病理学角度看人,相信人们有内在能量和资源,能够学习并改变应对方式,过着更负责、更赋权的生活,并肯定单亲、重组、非传统的家庭型态,相信家庭运作良好的关键在于关系而非形式,这些想法都大大超越了她的时代,并与现代社会遥相唿应。此外她看重治疗师对自己感受的觉察与应用,强调唯有当治疗师能善待自己、与自己调合,才能在真诚的互动中对个案有正向启发。

  本书编辑群以知名心理治疗师约翰.贝曼为首,精选萨提尔逝世前二十多年的教学文章,不仅画龙点睛地呈现她一路走来的信念、风格、方法及实际案例,更带领读者见识萨提尔对治疗的贡献与时代意义。

  「维琴尼亚.萨提尔身为家族治疗创始人之一,她的创意是世界公认的。她坚信人们拥有不断成长、改变和获得新理解的能力,她的目标是改善家庭中的关系和沟通。她曾说过在疗癒家庭的过程中,我们也疗癒了世界。」──约翰‧贝曼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 1916-1988)

  美国家族治疗先驱,也被誉为是近 25 年最具影响力的前五名治疗师之一。她出生于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的一个农庄,父母亲是德裔的科学家。萨提尔从小就是个小侦探,喜欢观察大人言语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对人的内在世界充满好奇。她曾修习精神分析,担任过教师、社会工作者,秉持着对人的信心帮助过许多孩子与家庭。开始私人执业后,她在 1951 年首度进行家族治疗,随后在逐步探索中发展出独创的萨提尔模式(The Satir Model)。

  萨提尔相信人内在的力量,认为人们有能力为自己作出选择与改变,可以更正向、更有效率地活出自己。她看重人们的自我价值,鼓励治疗师与自己的内在保持一致,将能触动个案达到转变与疗癒。

本书特色

  ★宛如亲炙家族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教学风采的11篇作品。
  ★每篇由1位资深萨提尔治疗师引言导读,亲近易读。
  ★萨提尔逝世30週年后的最新繁体中文作品,展现学派发展与时代意义。

名人推荐

  成 蒂|资深萨提尔模式婚姻家庭治疗师及训练导师
  李崇建|《萨提尔的对话练习》作者
  林宏川|台湾萨提尔成长模式推展协会理事长、博仁综合医院身心医学科主任
  吴就君|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创会理事长
  杨志贤|台湾萨提尔成长模式推展协会理事、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院区精神科主任
  赖杞丰|家族治疗师、青岛大学兼职教授

好评推荐

  「治疗师越能一致性、越完整,即越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连结,而这正是家庭治疗产生成效的基本要件,也是我们在本书中所看到的精华。」──成 蒂(资深萨提尔模式婚姻家庭治疗师及训练导师)

  「萨提尔女士当年提出的诸多概念,日后一一被印证且被后人认可它的重要性,现今看来均是走在当年时代尖端,例如同时着重处理个案的内在和人际系统间的关系、灵性生命力量的展现等等。」──林宏川(台湾萨提尔成长模式推展协会理事长)

  「在萨提尔模式健康成长的理念普及于台湾各领域之时,本书的出版更具有时代意义,透过对萨提尔本人文本的爬梳,共鸣于萨提尔人本博爱的胸怀,相信每一个在台湾追求健康成长的个人与家庭都会得到激励与指引。」──杨志贤(台湾萨提尔成长模式推展协会理事)

  「这本选集,让我理解萨提尔女士个人到专业养成的完整脉络,以及她的哲学思考与治疗理论的完成,更加稳固我在治疗过程里的信任与信心。相信对喜爱和学习萨提尔学派的同道,都是一本『葵花宝典』。」──赖杞丰(家族治疗师、青岛大学兼职教授)
 
聚焦人际互动、亲密关系与自我探索的深度指南 书名:《连接的艺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与深度自我理解的实践路径》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关于某位特定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对某个固定时期(如1963-1983年)内文集的系统整理。相反,它是一部面向当代读者的、关于人际关系动力学、情感沟通策略以及个体生命成长的综合性实践指南。本书汇集了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和人本主义哲学的核心洞见,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关系中的“冰山模型”,识别并处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最终建立起更加真诚、稳定且富有滋养的亲密联结。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理论认知走向实际应用。 --- 第一部分:关系的基石——理解“冰山下的自我”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人际互动中隐藏的深层结构。我们常常在表面上进行交流,但真正的冲突和吸引力往往根植于我们看不见的“水下”部分。 核心议题: 1. 沟通的层次性与盲区: 区分了描述性语言、观点表达、情感流露和核心需求的表达。强调了“我信息”(I-statements)的有效运用,并系统性地分析了防御性沟通模式(如指责、辩解、超理性化)是如何阻碍真实连接的。 2. “冰山模型”的解析: 借鉴了人类行为学的经典视角,详细阐释了行为、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价值感在关系中的相互作用。书中提供了大量案例,演示如何识别伴侣、家人或同事在特定情境下的“水下”驱动力。 3. 原生家庭的无形契约: 探讨了家庭结构、代际传递的互动模式如何潜移默化地塑形我们的“关系蓝图”。重点分析了角色固定(如扮演“拯救者”、“受害者”或“调解者”)对成年后亲密关系选择的影响。本书不提供病理分析,而是侧重于觉察和重塑这些无意识的脚本。 4. 界限的艺术: 详细区分了健康的界限(清晰的自我定义)与隔离(情感上的封闭)。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在不疏远他人的前提下,坚定地维护自己的需求和空间。 --- 第二部分:亲密关系的实践——从冲突到共创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最复杂的人际领域——亲密关系(包括伴侣关系和深层友谊)。重点不在于“解决冲突”,而在于将冲突视为深化理解的契机。 核心议题: 1. 情感的流动与卡顿: 分析了情感在关系中受阻的原因,特别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何转化为攻击性或退缩行为。书中引入了“情绪追逐与逃离”(Pursuer-Distancer Dynamics)的分析框架,旨在帮助伴侣双方理解彼此在压力下的本能反应。 2. “共情”的三个维度: 提出了超越简单“理解”的深度共情模型,包括认知共情(理解对方的逻辑)、情感共情(感受对方的情绪)和行动共情(以对方需要的方式作出回应)。书中强调,共情并非认同,而是为对方的存在提供一个安全的容器。 3. 高风险对话的导航: 针对那些容易升级为争吵的话题(如财务、育儿理念、性生活),设计了“三步预备法”:情绪降温、意图澄清和共同目标设定。这套方法强调在进入困难对话前,双方都需要完成自我安抚和意图对齐。 4. 修复与承诺: 探讨了关系中的“破损与修复”周期。书中强调,修复错误的质量远比不犯错更重要。提供了关于有效道歉(包含责任承担、弥补意愿和未来行动承诺)的具体范例。 --- 第三部分:个体成长与心智的自主 健康的外部关系建立在健全的内在自我之上。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个体内在的整合与成长。 核心议题: 1. 自我接纳与不完美主义: 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完美主义陷阱”如何毒害自我评价体系,并阻碍了我们向他人展现真实的自己。书中提供了将“自我批判”转化为“自我陪伴”的实用练习。 2. 应对“不够好”的感受: 深度剖析了羞耻感(Shame)与内疚感(Guilt)的区别,以及羞耻感如何驱动我们产生孤立和隐藏的倾向。提供了通过“分享脆弱性”来瓦解羞耻感的路径。 3. 心智的整合与一致性: 引导读者探索自己的“内部一致性”——即我们的言语、感受和行动是否处于和谐状态。当三者脱节时,我们体验到的就是焦虑和不真实感。书中提供了冥想和身体觉察练习,帮助读者重新连接内在的指引。 4. 目标与意义的重构: 强调生命意义并非被“发现”的外部目标,而是通过高质量的投入和联结在日常中被“创造”出来的。重点在于从“成就驱动”转向“存在驱动”。 --- 第四部分:跨越时空的连接——社群与更广阔的视野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从个体和二元关系扩展到社群和更大的世界,讨论如何在“连接的艺术”中保持平衡与可持续性。 核心议题: 1. 社群中的角色弹性: 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角色(朋友、同事、公民)之间灵活切换,同时保持核心的自我身份不变。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边界侵蚀”现象。 2. 面对无法改变的: 承认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些基于个体差异或历史背景而无法完全消除的摩擦点。提供了一套关于“如何与不完美的世界和平共处”的智慧,强调接受“有张力的共存”。 3. 超越期望的给予: 分析了“过度付出”和“情感勒索”之间的微妙界限。鼓励读者在给予时,确保其是基于自主选择而非内疚义务,从而使给予本身成为一种滋养,而非消耗。 4. 持续的探寻: 总结了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将每一次互动都视为一次新的学习机会。 ---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摒弃了僵硬的教条和快速修复的承诺,代之以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尊重和细腻的观察。它是一本“如何学习去看”的书,教会读者穿透表象,理解人际互动背后的深层需求和情感逻辑,从而真正实现有意义的、持久的个体发展与关系联结。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提供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让读者自己绘制出通往内心平静与人际和谐的地图。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约翰.贝曼(John Banmen)


  国际知名的作家、心理治疗师与教育工作者。他与萨提尔合着的《萨提尔的家族治疗模式》(张老师文化出版)一书在 1994 年荣获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A.A.M.F.T.)所颁发的萨提尔研究及教育奖。他是加拿大卑诗省婚姻及家族治疗协会(BC Association for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的创办理事长,曾任美国婚姻及家族治疗协会董事、香港大学的名誉副教授(2000-2004),而且在卑诗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担任讲师、副教授与兼任教授长达二十一年。

  现任国际家族治疗协会(International Family Therapy Association)董事,以及加拿大太平洋萨提尔训练机构(Training for the Satir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董事长。他是美国婚姻及家族治疗协会的检定临床督导,并在加拿大卑诗省的三角洲市(Delta)开设诊所,专事个人、伴侣与家庭谘商。近年来致力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推广萨提尔模式的应用。另编有《萨提尔成长模式的应用》(心灵工坊出版,合着)等。

审阅者简介

杨志贤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院区精神科主任,专长为精神医疗、心理治疗及家族治疗。除了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专科训练外,也完成了沟通分析、心理剧、结构家族治疗以及萨提尔家族治疗的专业训练,曾担任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目前担任台湾萨提尔成长模式推展协会理事。

译者简介

杨东蓉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育谘商硕士(McGill University Master of Education in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现任 PCT 童乐汇亲子教育中心执行长、收出养机构及安置机构外聘督导、萨提尔及家庭评估课程讲师,曾任国中辅导老师、加拿大卑诗省政府安置社工、基督徒救世会副执行长。翻译作品包括《家庭评估与会谈案例:家系图实务操作必备指南》、《家庭评估与会谈技巧》(均由启示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1]治疗师运用自我/成蒂
[推荐序2]遇见萨提尔模式/赖杞丰
[推荐序3]家族治疗的先锋/林宏川
[审阅者序]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
[译者序]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前言]以冰山为师,解读家族之谜/约翰.贝曼

【第一章】思觉失调症与家族治疗
引言人:桑迪.诺瓦克
【第二章】视家庭为一个治疗单位
引言人:斯图尔特.皮德克
【第三章】家庭系统与家族治疗取向
引言人:葛洛丽亚.泰勒
【第四章】我,一个家族治疗师的成长历程
引言人:嫔蒂.芭迪尔
【第五章】让单亲家庭运作
引言人:葛洛丽亚.泰勒
【第六章】联合家族治疗
引言人:史蒂芬.史密斯
【第七章】一个家族治疗师成长历程的面貌描述
引言人:柯琳.墨菲
【第八章】治疗师与家族治疗
引言人:莎朗.布莱文斯
【第九章】当我遇见一个人
引言人:杰丝.卡洛克
【第十章】治疗师运用自己
引言人:卡尔.赛尔斯
【第十一章】治疗师的故事
引言人:莫伊拉.哈根

[附录1] 延伸阅读
[附录2] 中英对照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治疗师运用自我

成蒂(资深萨提尔模式婚姻家庭治疗师及训练导师)


  这本维吉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八三年珍贵的文集,是由当今最负盛名的导师约翰.贝曼(John Banmen)及其写作团队,在萨提尔的文稿中挑出精选的十一篇汇编成册。如今由受过完整萨提尔专业训练的专业助人者杨东蓉社工师翻译为中文繁体版,格外令人雀跃与感动!

  这十一篇文稿的英文版一如往昔萨提尔的写作风格,非常平易近人,但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底蕴和专业反思,则需要治疗师累积足够实务经验,经过反刍沉淀,才能体会她所要传递的深刻智慧。

  回溯在二○○○年时,当年到台湾做训练的导师玛莉亚.葛莫利(Maria Gomori)语重心长地强调,治疗师充分运用自己才是治疗历程中最有力量的工具。当时的我只求专业技术的精进,对玛莉亚说的这番话尚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直到她提供〈治疗师的故事〉一文(本书第十一章),我才在多年后逐渐体会其中深刻意涵。

  本书读者可比我们当年幸运多了,将能一口气由本书十一篇章的阐述,看到萨提尔娓娓道来,她如何运用自己整个人的内外过程、系统观的家庭治疗、症状与家庭、与人接触、家庭治疗方法和理论、治疗行进的历程、治疗师不断成长和反思自我等等内容,整本书前后对照,更加能从中读到萨提尔所示范治疗师运用自我的精髓。

  其实除了萨提尔外,近代亦有其他学派,例如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Minuchin, 1996; 2014)或后现代主义治疗师安德森(Anderson, 1997)曾指出治疗师运用自我的重要意义。但萨提尔在本书中,不仅仅传达这个理念,将其精神前后贯穿在每个篇章中,还由她与家庭互动过程的亲身经历,详实记载其心路历程和独到隽永的见解。

  她将治疗师运用自我以乐器为隐喻,治疗师个人的完整性、自我观照、专业胜任能力、爱与慈悲,和一致性的程度,决定了他是否能精准地聆听和理解来访者,并与来访者演奏出美丽和丰富的乐章。她强调治疗师这个人本身才是治疗效果的关键,他要能在治疗历程中,允许自己清晰呈现和接触自我、允许自己检视所持有的观点、并且允许自己分享这些内在经历。她认为虽然学习理论和技术是重要的,但要在完全人性化的脉络中使用这些工具,才能充分展现其丰富的疗效。

  萨提尔在本书分享她发展家庭治疗的历史背景,她如何脱离主流的精神分析,由个别治疗进入家庭治疗的脉络,在当时这可说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径,但她仍然追随她心中真实的声音。在一九五一年她会见第一个家庭,观察到家庭系统中的双重讯息,她视症状为家庭系统功能不良的表征,并接下来逐步发展各种重要的工具,包括家庭生活事件年表、自我环、幽默、隐喻、历程式提问、沟通姿态和雕塑等,协助家庭由封闭转向开放健康的系统,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一致性对话,推动每位家庭成员发展高自我价值。随着与更多家庭的接触,她即更加确定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在此模式的重要性,那是一个人内在力量的来源、是改变的指标、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我佩服萨提尔在会见一位来访者或家庭时,尊重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是生命力的展现。她去接触每个人真实的自我,并且强调除非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否则无法发生改变,而这正是治疗师关键性的任务。在与来访者相遇的时刻,她鼓励治疗师带着对界线的尊重,运用身体、皮肤、触碰、眼神和自己所有的感官来接触来访者,并经由这些能量的流动与他们连结。

  她示范了治疗师带着爱的接触会带来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带来实质的改变。她说:

  当我把手伸向你的手时,你也会把手伸向我,于是我感受到一种连结。在那一刻,我正在看着你;我感受到你皮肤的感觉,你也感受到我皮肤的感觉;那一刻,这个世界除了你和我,没有其他人;那一刻,你接收到我的全神贯注,你可以感受到,我所连结的是你这整个人,而我也觉得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你。微笑伴随而来,我的微笑在向你和你生命的展现说「哈啰」。这种体验让我感觉到与另一个生命形态连结的可能性。(第234-235 页)

  我非常喜欢萨提尔所强调的这种与来访者生命的相遇,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治疗师与来访者彼此自我相互的认可、和生命存在之间的共鸣。

  读者会发现,萨提尔在家庭治疗中一直会把焦点放在健康和正向的可能性上,她通常会询问家中每个成员一个问题:「来到这里,你希望会发生什么?」而不是问「你们的问题是什么?」她将治疗历程视为是人类连结的经验,也是人们发现自我的成长历程,在此旅程中会创造出我自己和其他生命一起的冒险和探索,透过这个心灵之旅,人们感受到更多活力、关爱、信心、希望、创造性,并因此看到新的可能性,让彼此在家庭中重新相互靠近。

  文稿中她提到,每次会谈她都尽可能为家庭成员,带来一个可以看出去的窗口或一扇门,让他们对自己感觉更自在、有能力,能够发挥创意与其他家庭成员协力合作,建设性地解决困难。这就是萨提尔模式所强调,治疗师处理的是人际互动历程中的应对方式,而非聚焦在问题解决上。她相信治疗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致力于开启来访者的疗癒潜能,否则不会有实质的改变发生。而开启的途径是透过治疗师深层自我与来访者深层自我的交会,在这个发生的时刻,会创造一个接触真实自己、表达脆弱、允许改变发生的情境,因而为来访者在灵性层次带来触动和转化。

  当治疗师带领来访者进入灵性的生命能量、发现其内在资源时,治疗师本人的一致性是最不可或缺的要件,即治疗师内在是安详自在、踏实和谐的,由内往外散发出他独特的仁慈、爱心、接纳、希望、坦诚、真实,使得来访者在这样的能量中,感到安全和信任愿意开放自己,并产生更多冒险进入未知的勇气。

  萨提尔提醒治疗师要努力觉察自己,使肢体与语言讯息之间没有矛盾,言行一致不带评价,否则来访者立即会因为治疗师的不一致而产生否认、防卫和怀疑。治疗师与自己的生命力连结,体验自己是完整独立的个人,内在有高自我价值感,存在着安全感与力量,而能全神专注关怀来访者,这样的一致性会提升来访者的信任感,是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稳固安全治疗同盟的基础,也是来访者心灵和关系疗癒的关键。萨提尔说:

  当我和我自己、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所见所闻接触时,我正成长为一个更整合的自己。我更一致、更完整,能与他人建立更好的连结。(第274页)。

  在家庭治疗历程分享中,她相信治疗关系是一个亲密的体验,为了成长和改变,来访者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去开放真实地面对自己,这种开放有时会使他们感觉脆弱且容易受到伤害。当他们在治疗中觉得脆弱时,就需要被保护,因此治疗师的责任和专业伦理是去创造一种让来访者感到安全、免于受伤害的治疗氛围。这需要治疗师对自己的状态保持敏感的觉察,同时也要随时谨慎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

  本书中萨提尔都前后贯穿以上这些想法,重点在于当治疗师全然运用自己,与自己生命力连结,同时与每个家庭完全同在时,即更容易推进治疗,去到想去的深度,同时仍然尊重每位来访者的独特性、脆弱、选择、权力和生命的神圣性。来访者在治疗师所示范的这种一致性中,即开始愿意看见和解除个人的保护机制,脱下防卫盔甲,重建对话桥樑,使家庭关系产生新的平衡。

  在此过程中对治疗师而言,运用自我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在观察与评估家庭每位成员和他们之间的互动时,要时时刻刻觉察自己的所听、所看、所思、所感,还要常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对此家庭产生何种影响。因此在治疗期间,治疗师会内在、外在进进出出,并在会谈中与来访者共创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治疗师可以在自己的专业知能和觉察个人内在经验之间,达到微妙细致的平衡,他能安住于自己的内在,同时发挥专业判断做最好的介入,稳定自如地贴近跟随治疗历程,但仍然可以掌握治疗过程的主导权。

  在萨提尔的分享中,可发现家庭治疗最困难的地方,还包括治疗师要同时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工作,这种「同时性」的能力,需要治疗师随着时间和经验发展才能产生。他既能够置身于整个家庭系统之中,又置身于此之外;他要与家庭成员保持足够的距离,这样才可以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观察到家庭的互动和沟通模式;他还要能敏锐地觉察和理解自己身处这个家庭系统时,他个人的身体和内在经验,并可与之分享。此时,治疗师所面对的是每位家庭成员的个人系统、人际间的家庭系统、跨代的原生家庭系统,这些系统接受到文化社会的浸润而带来更多复杂的差异性,这些都是我们看到萨提尔在家庭治疗历程中,同时都会考量的多元面向。

  由本书的治疗历程可知家庭治疗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他可以是教育者、聆听者、翻译者、观察者、向导、照相机、性别角色的示范者、沟通典范,和连结者等。治疗师需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但不是全能的专家知道所有的答案,也不是法官判定谁对谁错,他可以摘下专业光环的帽子,表现出与来访者共同拥有的人性面。他可以与来访者一起冒险,表达当下对不清楚的状况的疑惑。他愿意信任内在的判断和直觉,并且随时与来访者澄清和确认。

  我在本书中所学到的重要功课,是当治疗师能真实接触核心自我、内在经验、所有想法、和所有感官知觉时,他即成长为一个整合的自我。治疗师越能一致性、越完整,即越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连结,而这正是家庭治疗产生成效的基本要件,也是我们在本书中所看到的精华。萨提尔相信人们已经拥有成长所需的资源,治疗师的任务是让来访者运用他们自身的资源,在适当时机使用适切的工具,协助他们达成正向积极的治疗目标。

  家庭工作是治疗师与家庭共创新局面的历程,她比喻如同编制一条新的挂毯,从使用过的毯子中抽出旧线,加上新的线,舍弃不合时宜的线,然后共同创作编织一幅新的设计款式。无论来访者显示的难题为何,萨提尔始终都对每个人的灵魂深深的欣赏,带着尊重和好奇,相信每个人都是个奇蹟,生命的本质已然尊贵美好。本书呈现她的治疗工作始终如一地展现出这些信念,并让我们因此见证当一个人的生命力在爱、慈悲、涵容和接纳的沃土中被滋养和发展时,就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璀璨的生命之花。

推荐序二

遇见萨提尔模式

赖杞丰(家族治疗师、青岛大学兼职教授)


  我没有机会与缘分遇见萨提尔女士,却因缘巧合的在她嫡传两个弟子,玛莉亚.葛莫利(Maria Gomori)与约翰.贝曼(John Banmen)手中学习了她的治疗哲学,近三十年的浸泡,不论再多其它学问的融入,她已溶入在我的血液中,怎样都剥离不了!萨提尔女士的二十二条治疗哲学,这几十年下来,每次读它,都让我心惊肉跳;对于她先知般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契合,每每让我感动涕零。

  有缘在机构担任执行长的那些年,主办贝曼的萨提尔短期治疗的两年期专业培训,还有每年两次玛莉亚老师的个人成长课程,和后来家庭重塑与家族治疗的专业训练。十多年有机会长期跟在两位老师身边,学习与体会萨提尔女士传承下来的学问,偶然与贝曼聊起,得知他手上有一些萨提尔女士离世前尚未发表的文章,时间距离《萨提尔的家庭治疗模式》(Tht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一书的出版,已超过十年有余,遂怂恿贝曼将她的文稿集结成书,多年后有幸见到书的出版,自然为学习萨提尔这门学问的同侪能拜读祖师遗作,感到幸福与感动,当然我也是受惠者之一。

  冰山理论与家庭图是萨提尔学问中的两大重要工具,熟悉此二,不论在个人谘询或是家族治疗,都像是祖师爷醍醐灌顶;家庭重塑几乎是贯穿在萨提尔模式的所有治疗理念,处理过去发生而摆脱不了的影响,最是有力;不论是运用哪个治疗理论,都可以见到它的存在。自我环的曼陀罗中,身为人不可或缺的八大区块,环环相扣维持着生命的存在,也是相同。从个人系统开始到整个家庭系统的互动,从不一致的沟通到一致性,僵化的家庭规条到能有时候偶尔可以的生活指引,从封闭到开放,失功能到有生产力,一切切无不穿梭在她的文章里。读它,有如萨提尔女士就在耳边娓娓道来,耳提面命,告诉你如何在治疗中,从体验性、系统性、正向导向、聚焦改变

  到运用治疗师自己。她的家庭治疗有教育性,却又不失尊重案主,在协助成长的过程里,帮案主寻找与转化资源,又巧妙的要案主自己做决定与为所做的决定负责,进而更加一致性的实践于生活。

  贝曼老师非常的用心,在每一篇文章前邀请了萨提尔学者或是专家们事先做了一些或说是导读,还是个人观点的分享,本来是好事一件,我个人却有些不同的见解。我建议读者更直接接触萨提尔女士文章里的哲学精华,深入品味、体验大师的精神。单纯属个人的看法。

  近年在大陆,有机会参加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家庭心智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MRI)的短程家族治疗(Brief Family Therapy)的学习,当年萨提尔女士也曾工作于此,与作为沟通和建构主义理论,家庭和短程治疗领域中着名的瓦兹拉威克(Paul Watzlawick)在互动/沟通的理论共同研究学习,还有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巴费拉斯(Janet Beavin Bavelas)、杰克森(Don D. Jackson)。她还曾经在与心理剧创始人雅各布.莫雷诺(Jacob Levy Moreno)一起工作时发展出来家庭重塑的理论(莫雷诺的心理剧)。萨提尔女士从一个社工到精神分析师,经过各种不同的淬炼,成为独树一格的家庭治疗师,她的学问中关于体验性的部分,当治疗进行时,呈现许多治疗时的内在体验,运用个案能量场的方式很像当今的能量医学(Energy Medicine)和能量心理学(Energy Psychology)所做的工作;也相当中医经络中气的运行所带来的感觉。

  这本选集,让我理解萨提尔女士个人到专业养成的完整脉络,以及她的哲学思考与治疗理论的完成,更加稳固我在治疗过程里的信任与信心。相信对喜爱和学习萨提尔学派的同道,都是一本「葵花宝典」。

推荐序三

家族治疗的先锋

林宏川(台湾萨提尔成长模式推展协会理事长、博仁综合医院身心医学科主任)


  维琴尼亚‧萨提尔女士在五〇年代家族治疗风行兴起之际,以她独特的引导方式与神奇魅力般的改变效果掀起风潮。她具有温暖关爱、主动开放、大方、能与人快速连结的良好特质,懂得不同家人各自当下的内在心理,对人性完全的尊重,可以融化并化解与对方的屏藩。她能够带领家庭成员在人性情感的脉络下,彼此连结,能真实地体验自身的感受和观点。

  同时萨提尔促使人们打破情感不能表达的固有规条习惯,很内外一致性的表达而出,令彼此展现良善正向关怀。当家人之间可以清晰表达内心的需求和想法,也让彼此交流有着正面的感受,关系有新的转变,很多原本不对劲的外显问题,也消失匿迹不见了。

  家族治疗植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对人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解读看法,有别于个人治疗是从个人的立场来思考,是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和方向。家族治疗更着重于直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样貌和相处关系的品质。萨提尔女士更促进个人内心经验新的统整,令一个人的外在和内心能够趋于一致性、自然的表达,同时对自己有更好的接纳和认可,因而提昇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自然趋向和谐。

  所以家族治疗可以让原本的个人问题,经由家庭系统内部的调整,而可以有新的转变,也持续较长久。

  萨提尔女士在描述当年她无心插柳进入家族治疗的开端,实在有趣。在当年尽是盛行精神分析个人治疗的情境下,是不会面见家庭或举行家庭会谈。有一次她把一位年轻女孩的个别问题有疗效的推展改变,却在某天接到这位女孩母亲的来电,扬言对萨提尔提告。于是萨提尔邀请这对母女一同前来,她看见母女之间有着不同的互动关系而影响着女孩的问题,这在个人治疗时是看不见的。萨提尔心想这个家庭还有其他成员,于是也请爸爸来了,但母女在面对爸爸时的互动反应又不同。最后另一位家人哥哥出席了,这位表现优秀的哥哥,原来是一位被全家人高高捧在上位的王子,也反映女孩位阶的相对低下和内心的冲击反应。这例子告诉我们,原来个人的行为反应内心的情感,深受家庭系统内部的影响鉅大,彼此互相影响。

  而家族治疗已发展数十年载,至今也兴起诸多后现代主义家族治疗学派,各派别有不同样貌和介入处遇重点,但有一点仍不变、有一现象仍然存续,即在实务工作上仍一直有相当的家庭来寻求协助,希望带着某种「问题」的家人能改变转好。

  所以学习家族(家庭)治疗,对于当代助人工作的治疗师或谘商师而言,更增添一项利器,不仅可以将仅从个人心理的立场去看问题,扩展为由整个家庭系统的角度去看对个人的影响,对人的问题看法也将更丰富,因为人都出生于家庭,早期的发展受家庭的影响十分密切,不言而喻。学习家庭治疗,可以协助治疗师了解:案主的个人议题与来自原生家庭家人之间的关连影响为何,仍密切负面相关影响的是什么,而去解构关连和重整关系,让案主有新的体会和心理成长。尽管治疗师/谘商师不是专门从事家庭治疗,但有着家庭治疗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概念,也能够在对案主个别治疗/谘商的评估上,多所助益。

  萨提尔女士本身当年特别着重在教学与训练治疗师,留下的理论书籍并不多,但她在家族治疗的钻研和训练,着实为后学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学习典范。这本书是萨提尔难得的手稿,并由同样致力萨提尔模式教学多年的心理学家约翰‧贝曼(John Banmen)博士和后继的学习者,共同整理摘录出来十一篇重要的文章,包含她曾出版或未出版的作品,每一篇皆由一位资深学习者以提纲契领的重点阐述,来做引领介绍。整本书对学习家族治疗的人来说,可谓如获至宝,可以很细腻的明了萨提尔对每一处治疗细节的想法,从而清楚家族治疗的基本概念,包括如何观察、评估、明了家庭动力,及如何推动家庭成员成长而改变。同时也告诉治疗师,如何获得自我训练的蓝本。

  我对自己的运用

  萨提尔女士在书中说:

  我理解到,当我和病人或家庭完全同在时,我能更容易地推进治疗。我可以去到我想去的深度,同时尊重另一方的脆弱、权力和生命的神圣。当我和我自己、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所看和所听接触时,我正成长为一个更整合的自我。我更一致、更完整,能与他人建立更好的连结。

  治疗师这个人才是围绕成功治疗的中心所在。

  萨提尔女士当年提出的诸多概念,日后一一被印证且被后人认可它的重要性,现今看来均是走在当年时代尖端,例如同时着重处理个案的内在和人际系统间的关系、灵性生命力量的展现等等。尤其萨提尔借由运用治疗师自己来加入治疗,这更是一甚有力量的推动工具,更快取得个案的信任,也让个案能接受治疗师的引导,祛除他的害怕,从体验性的历程获得真实的改变,并开始探索新的成长模式,这是独特的有效治疗要素。当然,治疗师得训练自己并学习提昇自我力量的流畅动能,敞开自我,绽放生命力,对人性良善的坚定信念,对人愿意慈悲和关爱,萨提尔式的「神奇改变力」便不再遥不可及。

  愿这本书为你打开新的视野,带来学习家族治疗的进程概念,以及更洞悉明了与人的深度连结!
 
前言

以冰山为师,解读家族之谜

约翰.贝曼


  我完成研究所学业后的第一个月,参加了美国家族治疗先驱维琴尼亚.萨提尔的工作坊,那是我的第一次。我原本在谘商心理学的研究是运用非常结构化的罗杰斯模式(Rogerian Model),这个模式允许,甚至鼓励个案,自由地将他们的思考和感受与治疗师连结,练习一致性接纳和同理。当观察萨提尔的第一个临床实务工作,我的印象之一是她和团体的参与者工作时,会不断的问问题,彷彿是苏格拉底的化身。不过那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通常都集中在经验层次上,并且具有正向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身上的魔力,而不是她的技术和方法。现在回想起来,那为期五天的住宿工作坊彻底改变了我和我的治疗方式。两年后,我有机会和她共处三个月,当时她工作的对象包括加拿大马尼托巴省(Manitoba)、加拿大政府、健康组织、健康专业人士和公共大众。

  萨提尔出生于一九一六年,逝世于一九八八年九月。她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的一个农庄,父母是德裔的科学家,信仰基督教。她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大,聪明、能干,对生命和学习充满好奇。她十六岁进入了密尔沃基州立教师学院(Milwaukee State Teachers College)就读,一九三六年毕业,在二十岁之前取得教育学士学位。她做过许多份教师职务,直到一九四一年,她进入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读社会工作系,取得社会工作硕士后,便在芝加哥少女之家(Chicago Hone for Girls)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私人执业,并于一九五一年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家族治疗(Brothers, 2000)。

  萨提尔随后在伊利诺斯州精神医学研究所(Illinois States Psychiatric Institute)工作,直到一九五八年她搬到加州。不久后,她就和美国心理学家唐.杰克森(Don Jackson)一起开心智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MRI)。不仅萨提尔被认为是该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心智研究所也持续成为家族治疗运动中的主要机构。后来,她搬到加拿大的伊萨兰研究院(Esalen Institute)成为一名培训主任。一九六八年,她离开伊萨兰,并开始致力于在世界各地举办工作坊(更多细节请参见 Brothers,2000 年的传记草稿)。

  萨提尔身为家族治疗创始人之一,她的创意是世界公认的。她坚信人们拥有不断成长、改变和获得新理解的能力,她的目标是改善家庭中的关系和沟通。她曾说过在疗癒家庭的过程中,我们也疗癒了世界。她早期在心智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她的治疗模式常被认为是以沟通为基础,来理解和解读家庭的失功能(dysfunction)。遗憾的是,这个看法完全是对她生命最后十年所发展出的高度转化系统治疗取向(highly transformational systemic therapeutic)的误解。一九六○年代中期,萨提尔已经将沟通姿态的沟通取向扩展到包括情感、身心和灵性的领域。

  萨提尔近期被称为萨提尔转化系统治疗(Satir Transformational Systemic Therapy)的创始人之一,将谘商/治疗视为是自己内在的深刻体验。比起作家,她比较像一位教师和培训者,所以她出版的作品未若同时期的一些人多。因此,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将她未出版的手稿公诸于世,促进专业发展,同时重新发表她已出版的资料。我们承担此项工作并不仅是为了纪念她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运用她的智慧、她的洞察、以及她的世界观,来帮助我们现在的专业助人工作。

  萨提尔和莫瑞.鲍文(Murray Bowen)、奈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卡尔.华特克(Carl Whitaker)都被公认是家族治疗的创始人。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和其他人稍后也加入这个行列。最近一个重要研究列出了近二十五年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其中萨提尔排名第五。她于一九六四年出版的《联合家庭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挑战了当时只注重个体、不注重整个家庭的主流治疗方式。她早期治疗生涯的工作与其他家族治疗师是非常不同的,她根据自己的经验、信念和直觉能力,发展出一套风格和形式,来深入洞察人类渴望的核心和本质。她将个案看成是有爱心、关爱、挣扎、受伤的人,拥有内在的能量和资源,能够学习,并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进而过着一种更负责、更赋权的生活方式。

  在此我们简要地列举一些萨提尔转化成长模型的基本信念,以帮助读者更贴切地理解她的文章。

  1. 我们是宇宙生命力的独特展现,生命力驱动着我们。
  2. 我们拥有内在的资源,使我们可以超越基本应对层面,并驾驭外界资源得到成长。
  3. 虽然我们不需要,有时也不能改变外在的事件和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过去和现在的负向生活经验对我们的影响。
  4. 治疗师要能够而且必须在比症状更深的层面上工作。治疗师常必须在自身的层次上工作,才能带来疗癒和转化。
  5. 家庭系统是一个基本的学习和生存单元,因此,需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它涵盖进治疗中。
  6. 改变总是可能的,至少改变通常需要从内在开始,即使是和夫妻及家庭一起工作。
  7. 和人建立深度的连结,然后营造出一个开放、信任、接纳的关系,是治疗非常重要的成分。
  8. 人的本质是好的,然而有时候他们需要帮助才能去体验和展现这方面的自己。
  9. 感受属于我们自己,因此可以被驾驭,且通常可以转化为正向的能量。
  10. 治疗师如何运用自己是治疗中最重要的成分。这意味着治疗师需要发展出更高层次的一致性,并能运用治疗过程中自己的生命能量和轻敲个案的生命能量。
  11. 问题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这一概念能更助益治疗中处理症状背后的潜在议题。它强调存在(being)非做(doing)。
  12. 治疗需要把焦点放在健康及可能性,而非病理的部分——不仅关注过去和现在发生了什么,更关注未来可以成为什么——进而成为更完整的人。
  13. 希望是促使改变发生的必要成分或因子。
  14. 人因相似而连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随着你阅读本书的不同章节,能够更清楚萨提尔转化系统治疗模式的陈述和其他观点。

  萨提尔提出了四个适用于她所有治疗的基本、普遍性的总目标。简要来说,这些目标聚焦于以下的部分:
  1. 负责任:帮助个案对自己的所行、所感、所想和所期待更加负责任,且更有能力满足内心的渴望。
  2. 更好的选择者:带着更多的觉察和自我接纳,甚至更多的自爱,个案能学习在我和他人的情境中,做出更好的、更健康的、更「全人」的选择——心灵上和互动上。选择能够考量自己、他人和情境。
  3. 自我价值:帮助个案提升自我价值。按照萨提尔的定义,自我价值意味着人们在本质上如何正向的经验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生命,而不仅是他们感觉自己有多好。纯粹地自我感觉良好可能会导致自我夸大式的自恋模式。而自我价值是一种存在(being)的状态,包括与自己的一致,不只是与自己的感受一致。
  4. 一致性:一致性是一个人自己内在和谐的状态。它与自己的生命力和谐共鸣。它与宇宙、所有的人类生命以及超越这些生命的力量连结。有些人会称它为自我实现或者活在当下,但萨提尔称它为内在和谐(peace within)、人际和睦(peace between)、世界和平(peace among)。

  这四个总目标对个案来说,治疗师和个案(们)会依据他们个人独特的困境和渴望,设定个人和家庭目标。她在一九七○年代执行为期一个月的训练方案,以及一九八○年代为期一个月的历程性团体(Process Communities)计画,主要都是针对这四个普遍性目标。

  当人们想起萨提尔时,最常记得的是她是运用雕塑教沟通姿态的老师:讨好(placating)、指责(bleming)、超理智(computing)和打岔(irrelevant)。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New People Making, 1988)一书中,她有非常详尽的说明解释。不要侷限地认为这些只是「沟通模式」,我们应将其看作是讯号,它呈现的是个案生存状态下的冰山,以及我们可以用来和个案建立连结的方式。

  为了传达她的思想、意图、观点和历程,萨提尔常用隐喻的方式。她最常用的隐喻是雕塑(sculpting)——运用沟通姿态外显内在状态,并雕塑出失功能的关系。她在治疗过程中另一种经常用的隐喻是冰山。

  「冰山」代表一个人,包括这个人的行为、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想法和信念)、期待和渴望,而这些的核心便是自己(Self),即「我是」。在冰山的隐喻中,萨提尔涵盖了精神(spirit)和灵性(soul)。灵性是心理和情感的复合体,构成了我们的内在生命,它翻译自希腊语的心灵(psyche)。相对的,精神则是纯意识,是自己,即真正的「我是」。

  各种治疗训练会将焦点放在冰山的某一个层面,多过于另一个层面。然而萨提尔的重点则是包容和整合。冰山隐喻提供她一种涵盖基本心理和精神的历程,而这些是需要包含在她的转化系统治疗形式中的。

  随着时间推移,萨提尔发展出许多治疗工具,特别是家庭重塑(family reconstruction)。它是一种经验式的方法,帮助个人解决其儿时的未竟事宜,取回他的资源或力量,以及在人的层次上和父母建立健康的关系。关于这些历程的着作相当多。

  萨提尔也发展了另一个强而有力的方法,称之为「面貌舞会」(parts-party),这有助于整合和赋权给个体,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完整感和一致性。这个方法一直在演变,可以运用于办公室环境中的个人(Satir, et al, 1991)。现在它已经发展运用在办公室环境中(Maki-Banmen, 200?)。

  从外在沟通模式到内在沟通模式,萨提尔发展出内在的互动要素(ingredience of an interaction)(Satir et al, 1991),来帮助治疗师和个案在一个人所经历的各个内在阶段上追踪和处遇。

  下面简述萨提尔的五个基本的核心治疗元素:
  1. 体验性:治疗必须是经验性的,这意味个案体验到过去事件对于现在的影响。同时,个案也体验到他/她自己当下的正向生命力。通常,帮助个案体验影响的方式之一便是身体记忆。只有当个案同时体验到冲击的负向能量和自身生命力的正向能量时,能量转化才会发生。
  2. 系统性:治疗必须在个案经验他/她生命内在的和互动的系统中进行。内在的系统包括情绪、观点、期待、渴望和个人的灵性能量,所有的这些都以系统化的方式相互作用。互动系统包括一个人在过去和现在生命中所经历到的关系。内在和互动系统相互作用,一个系统中的改变会影响另一个系统。然而,转化性的改变是内在系统的能量转换,会进而改变互动系统。
  3. 正向导向:萨提尔的成长模式中,治疗师积极地与个案连结,帮助他们重新框架观点、创造可能性、倾听他正向而普世共有的渴望、帮助个案与他/她的生命力连结。聚焦于个案健康、具备可能性、欣赏感激的资源,与成长的期待,而非病理或问题的解决。
  4. 聚焦于改变:萨提尔的治疗聚焦于转化改变,整个治疗历程所问的问题都和改变有关。例如:「你必须要做什么改变才能原谅你自己?」,给个案一个机会去探索他/她内在系统中未知的水域。
  5. 治疗师的自己:前文提到,治疗师的一致性对个案接触他们自己的灵性生命力是很关键的。当治疗师一致时,个案会体验到关爱、接纳、希望、兴趣、真诚、真实、可信赖和积极参与。治疗师以隐喻、幽默感、自我表露、雕塑和其他有创意的介入方法来运用自己具创意性的生命力,这些都来自于治疗师在一致的状态下与他自己的灵性自我连结。

  本书中的十一个章节是按照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八三年的年代顺序编写的。有些内容在其他书中发表过,其它则从未发表。

  我有一个治疗师的写作小组,他们都受过萨提尔模式的训练,我们定期会面,并鼓励彼此写作、提供回馈、进行一些计画,像是出版一些教育录影带。团体成员尽可能地收集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文章和章节,其中包含圣塔芭芭拉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萨提尔档案馆的协助。这个大学也收藏了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档案资料。

  我们手边有超过三十篇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并精选了十一篇收入本书。有些文章看起来像同一素材的不同版本,有些重复性很高,还有些则是她早期的手稿。我们拣选编入本书的部分,是团队认为最好的。每个成员负责一章并写引言,其中一个成员为两章写了引言。每个成员也都参与各自负责的章节编辑工作。所有的章节都按时间顺序呈现,让读者体验一场萨提尔的智慧之旅。每章都由当代的从业者写简短引言,简单介绍正文的内容以及重点。

  最后,所有章节的资料来自现场演示、未发表的手写稿、早期已发表的文章,我们虽然做了非常多的编辑,澄清重要的讯息,但都没有干扰她生动的沟通方式。(全文未完)

图书试读

治疗师与家族治疗

引言人:莎朗.布莱文斯(Sharon Blevins)
教师、谘商师、培训师


人们常常惊叹维琴尼亚.萨提尔的「魔力」。她如何能不费吹灰之力就与人建立连结?她如何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既深入又深刻的改变?萨提尔的「魔力」并不是神赐的礼物,而是她独特而珍贵的风格,这风格的形成源自于她的终身学习之旅。她的「魔力」深深根植于她对人的价值的信念、深植于她所认可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深植于她对人与人关系中连结的重要性的理解。这个历程在萨提尔小时候就开始了。她自称自己是她原生家庭的「侦探」,为了培养对关系的好奇心,她开始仔细观察并且好奇地询问家庭互动的动力。出于天生的好奇心以及对人们互动的兴趣,萨提尔开始认为人是独特且有力量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有改变的能力。在本章中,萨提尔将分享其一生所发展出来的模式,一切始于她童年的侦探工作,穿越每个重要的洞见,进而建构了萨提尔模式。她将为我们提供一个迷人的内部视角,一窥她自己的学习历程。

当萨提尔分享她发展模式的过程时,她摊开自己一生学习人类和关系的旅程。她最初的洞见是源于她自己的原生家庭,在那里她学会如何透过承认他人的价值、建立他们的信任以及鼓励他们冒险来与人连结。她陪伴人们走在这条转化的旅程上,鼓励他们成为自己的「侦探」,向内找寻所需的资源,带来充满希望和正向的改变。她将焦点放在让人们进入自己的内在、体验自己的感受,因为感受和自我价值的建立有着直接的连结;这连结让人们能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不同的选择。透过连结内在感受来建立自我价值的过程是萨提尔理论的核心。萨提尔发现正向改变发生前,建立自我价值是必要的。她后来所发展的理论都建立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萨提尔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治愈力,它不像某些心理学书籍那样,充斥着冰冷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温柔的声音,讲述最深刻的生命真相。读《当我遇见一个人:萨提尔精选集1963-1983》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仿佛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她关于“自我价值”的论述,尤其触动我。我们常常在外界的评价中迷失自己,渴望被认可,被喜欢,却忘了,真正的价值,源于我们自身。萨提尔老师提醒我们,即使在最糟糕的境地,即使犯了错误,我们依然拥有内在的价值,这份价值是无法被剥夺的。这种信念,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种下,在日后的生活中,当我遭遇挫折,感到沮丧时,总会想起这句话,然后重新获得力量。她对于“冰山”的比喻,更是我理解人际关系的金钥匙。我们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行为,而水面之下,隐藏着更深层的情感、需求、期待、认知,甚至是经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停止对他人行为的简单评判,而是去尝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建立起更深厚的联结。这本书,我几乎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去阅读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启发,每一段文字都值得反复品味。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弃的书,而是会伴随你一生,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指引和力量。

评分

第一次翻开《当我遇见一个人:萨提尔精选集1963-1983》,就被它独特的气息深深吸引。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直白,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缓缓渗透的智慧。我常常在夜晚,一杯热茶在手,指尖划过那些文字,仿佛萨提尔老师就坐在我对面,用她那饱含慈爱与洞察的目光,与我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她谈论的,并非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真实、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关于爱、关于家庭、关于自我价值的困惑与追寻。那些关于沟通的朴素道理,比如“我”的信息,比如如何倾听,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是千难万险。然而,萨提尔老师却以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将这些道理讲得如此生动,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审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她描绘的那些家庭场景,那些人际互动中的微妙之处,往往会让你会心一笑,或是猛然惊醒,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也点亮了通往更健康、更具爱意关系的可能性。我尤其喜欢她对于“系统”的阐述,那种将个人置于更广阔的家庭和社会网络中的视角,让我们明白,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的情感体验,都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洞察啊!它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责备,也多了一份与他人连接的勇气。

评分

《当我遇见一个人:萨提尔精选集1963-1983》这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让你立刻变得“完美”的书,而是引领你踏上一条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旅程。萨提尔老师用她充满同情心和智慧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关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爱与成长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她对于“身体”的关注,以及它在情感表达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常常忽略身体的信号,将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而萨提尔老师提醒我们,身体是情绪的载体,聆听身体的声音,是理解自己、与自己连接的重要途径。她对于“模式”的洞察,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重复着相似的模式,不是因为我们故意的,而是因为我们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但最重要的是,她告诉我们,我们拥有改变这些模式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去面对,去学习,去实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潜力,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它不是一本一次性的读物,而是一本值得珍藏,并反复阅读的“人生指南”。每一次重读,都能从萨提尔老师的智慧中汲取新的养分,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勇敢地去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萨提尔老师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直击人心,让你在阅读中,仿佛与她一同经历那些她所描述的情境。她对家庭动力学的剖析,细腻而真实,让我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父母的局限性多了一份宽容。我们常常会陷入对过去的抱怨,认为自己现在的种种困境,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然而,萨提尔老师却引导我们看到,即使是在充满挑战的成长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成长的力量,并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她关于“萨提尔模式”的阐述,并非是教条式的指导,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人际互动的框架。它让我能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他人。我特别喜欢她对“连接”的强调。在当今这个看似信息发达,实则心灵疏离的时代,如何建立真正有意义的连接,是每个人都面临的挑战。萨提尔老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她能够清晰地指引我们,如何跨越隔阂,建立起基于尊重、理解和爱的深刻连接。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它就像一本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滋养着我的心灵。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你知道多少道理,而在于你能不能将这些道理,融入到生活中,并从中获得成长。《当我遇见一个人:萨提尔精选集1963-1983》正是这样一本书,它所传递的,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人相处的方式。萨提尔老师用她独特的视角,解构了那些让我们在关系中感到痛苦和疏离的模式,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出路。她强调“一致性”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内心的感受、想法和外在的行为,应该是一致的。有多少时候,我们因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而将自己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又有多少时候,我们因为害怕冲突,而选择压抑自己的需求,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萨提尔老师的文字,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些我们常常忽略的角落。她关于“选择”的论述,也让我深思。我们以为自己别无选择,但萨提尔老师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拥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这种自由,赋予了我们改变现状的巨大力量。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导师进行深度交流,她用平等而尊重的姿态,引导你发现内在的潜能,并学会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并实践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