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

操纵: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改变
  • 说服技巧
  • 影响力
  • 潜意识
  • 沟通
  • 人际关系
  • 操控
  • 自我保护
  • 认知偏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有人问,你愿意被人操纵吗?估计99%以上的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人类的天性是向往自由、独立。

  如果有人问,你曾经被人操纵吗?这个问题你可能感到难以回答。好像没有,又好像有过。

  其实,操纵现象每时每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诸如:
  铺天盖地的广告;情人的撒娇;权威的态度;孩子的啼哭;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林林总总、光怪陆离,无不以影响他人、操纵他人,以使之出现自己所期望的观念与行为为目的。作为万类之灵的人类总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富于理性的,其实大谬不然。

  都说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反映,可那些动辄几千、上万元一件的「名牌」服装,所有的人,包括购买者本身都知道它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但照样有人趋之若骛。他们肯定不笨,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个有钱没地方花的人,但在特定的状态下,他们就是乐意去购买。

  媒体上不知已经报导过多少次非法直销(老鼠会)或诈骗电话明显是骗人的、坑人的,但上当受骗者还是前赴后继,虽然检调机关的查处还是相当积极,但并没有让老鼠会及诈骗电话销声匿迹。有不少受骗者被警察解救出来以后,非但不感激,还有些人在抗议呢。

  有些夫妻,不管是长相外貌,内在气质,还是教育水准,或是家庭背景都很登对,人们称之为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还是一些夫妻,可能在上述这些方面差距都很大。可能是老夫少妻,可能是老妻少夫,可能是女的比男的高,可能是教育水准相距甚远,也可能是家庭背景差距很大……让人感到这两个人怎么样也不会在一起。别以为你认为相配的就一定幸福,也别以为你认为不配的就一定过得不好。爱情的品质与之无关。生活中不是常有人这么说吗,我就是爱他(她),或者我就是讨厌他(她)。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在这里,理性的力量逊于非理性的力量。

  生活中,这种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可是太多太多了,可能也正是由于太多太多,人们好像反而对它漠然视之了。

  该如何解读这些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呢?

  我们以为,上述所有的非理性行为,虽然形态不同,表现各异,但本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操纵了。这种力量可能是来自于人,也可能来自于环境;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可能性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你操纵别人,也可能是别人操纵你。这种操纵的影响力因个体差异或大或小;因具体情境而变化多端……这种操纵可以诱导你的心理,也可以诱导你的生理,还可能使你的生理、心理都受到诱导。
 
潜意识的低语:探寻日常环境中的无形影响 一本书的深度剖析:生活中的隐形塑造力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看似随机却又结构化的信息流与环境设置。我们以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独立于外部刺激而产生的?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深入探究那些在不经意间塑造我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微观机制。这不是一本关于“心灵控制”的惊悚小说,而是一份严谨且引人入胜的指南,揭示了环境、设计、语言模式乃至社会规范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决策过程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环境的建筑师——空间与感知 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的设计者往往是无形的“策展人”。本部分将考察物理空间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基调和行为模式。 光线与色彩的心理学效应: 为什么某些商店的灯光让人感觉放松,而另一些则让人心浮气躁?我们将探讨特定波长的光线如何影响褪黑素和皮质醇水平,进而影响注意力和购买欲。色彩心理学并非玄学,而是生理学与文化联结的产物。例如,蓝色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的信任感或忧郁感,如何被商业空间巧妙利用。 “默认设置”的权力: 许多决定我们不做决定的决定,都源于“默认选项”。无论是软件安装时的预设勾选,还是养老金计划的自动加入机制,默认设置利用了人类的惰性倾向(即现状偏差)。本书将详细分析这种机制如何悄无声息地引导数十亿人的财务和生活轨迹。 气味与记忆的嗅觉通路: 气味作为最原始的感官输入,与边缘系统(负责情绪和记忆的区域)直接相连。我们将研究“芳香营销”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特定气味如何瞬间唤醒深层记忆,影响我们在特定场所停留的时间和消费意愿。 第二部分:语言的编织——叙事与认知框架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构建现实的框架。我们如何措辞,决定了听者如何理解信息,甚至如何感受事件的严重性。 “框定效应”(Framing Effect)的精妙应用: 同样的损失,用“避免损失”来描述和用“获得收益”来描述,会激发出截然不同的风险偏好。本书将梳理政治辩论、医疗告知和产品宣传中,如何利用正负向框架来引导公众舆论和个体选择。 隐喻的力量与思想的引导: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这种隐喻将时间具象化为一种可交换的资源,从而催生了现代社会的“效率至上”心态。我们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比喻结构,揭示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固化了我们对某些概念(如“成功”、“失败”、“公平”)的理解。 积极语言与消极引导: 探索“肯定句”和“否定句”在接收端处理上的差异。为什么“不要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会让你立刻想到它?这种心理过程在广告语和健康建议中如何被用作一种反向激励,或是无意中强化了负面概念。 第三部分:社会比较与群体动力学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深受周围群体的标准和期望影响。社会比较和从众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强大工具,但也容易被用于引导消费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社会认同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放大: 社交媒体如何通过“点赞”、“评论”和“可见性”指标,构建了一套精密的社会价值评估体系。个体如何为了获得群体接纳或避免被排斥,而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表达方式乃至价值观。 “带宽限制”与认知负荷: 当人们处于信息过载或压力状态时,认知资源(即“心智带宽”)会下降。这种状态下,人们更容易依赖捷径思维(启发法)和群体意见。本书分析了如何通过创造“认知压力”来使目标群体更容易接受简单化的、具有引导性的信息。 稀缺性与紧迫感的心理学: 为什么“限时抢购”或“仅剩最后三件”的提示如此有效?这利用了人类对失去的恐惧大于对获得的渴望(损失厌恶)。我们将深入解析这种时间或数量上的人工限制,如何劫持了我们的理性决策回路。 第四部分:技术界面与行为设计 现代人大部分时间都与屏幕互动。数字界面的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们日常行为的“隐形架构师”。 “心流”陷阱与无限滚动: 探讨为何某些应用程序的设计让人难以停止使用。这涉及到对多巴胺奖励系统的巧妙利用,以及“无限滚动”机制如何绕过人脑的自然停止信号。 个性化推荐的“回音室”效应: 算法如何通过持续推送我们倾向于同意的内容,巩固既有观点,并限制了我们接触新颖或对立信息的可能性。这种反馈循环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塑造,并最终可能影响社会极化。 微交互与习惯养成: 手机通知、震动反馈、开屏动画——这些细微的“微交互”是如何被设计来建立条件反射的?它们如何将我们的日常行为嵌入到特定的数字产品生态系统中,从而形成难以打破的数字习惯。 结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知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制造恐惧,而是赋予读者一套分析工具。理解这些无形力量的运作机制,是重获认知主导权的第一步。通过识别环境的暗示、语言的框架以及界面的设计意图,我们能够更有意识地评估信息,挑战默认设置,并最终在复杂的生活洪流中,做出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选择。这是一场关于自我觉察的旅程,旨在揭示我们日常体验中那些未曾被言说的规则与力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楔子)
操纵是全方位的    11
别以为都是长官在操纵下属,下属也在操纵上级    12
别以为总是人在改造环境,环境也在影响、操纵着人    12

一、解读催眠
1、催眠与催眠术  15
2、催眠术的由来  16
3、催眠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      18
4、催眠术的发展  22
5、催眠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23
● 受暗示性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属性  24
● 催眠过程与暗示规律之间具有高度的吻合性      25
● 催眠过程是受暗示性与反暗示性能量对比的过程      27
● 恢复到清醒状态也是暗示的效应作用  27
6、三种催眠状态描述  30
● 浅度催眠状态  30
● 中度催眠状态  32
● 深度催眠状态  38
7、催眠治疗个案  41
● 第一次催眠      47
● 第二次催眠      50
● 第三次催眠      50
● 第四次催眠      54
● 第五次催眠      56

二、非专业催眠大师
1、诸葛亮      57
● 前期的舆论准备      57
● 炒作的序幕      58
● 终于见面了,刘备被诸葛亮彻底征服  59
2、希特勒      61
● 他出身卑微,却扮演了一个超人形象  62
● 他没当成艺术家,却有一件摄人心魂的作品      63
● 他的演讲术与催眠术高度重叠      65
● 他的歪理邪说煽动起狂热的民族情绪  67
3、麦尔与怀达      71

三、商业活动与类催眠
1、广告中的类催眠现象      82
● 潜意识广告      82
● 增添情感附加值      84
2、推销中的类催眠现象      89
● 20分钟搞定一笔大生意 91
● 法国白兰地的精彩亮相  92
● 满足他的虚荣心      94
● 希尔顿的微笑  95
● 变消费者为买主      97
3、商务环境与类催眠  98
● 利用建筑  98
● 利用装饰  100
● 利用服饰  101
● 利用情境  104

四、爱情与类催眠
1、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  109
2、为什么热恋中的人几近疯狂  112
3、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      115
4、为什么初恋最难忘怀      119
● 为什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123

五、教育与类催眠
1、催眠疗法在学校中的运用      127
● 学校恐怖症的催眠治疗  127
● 改变考试怯场的催眠方法      129
2、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笨吗      133
3、耐人寻味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135
4、自我效能感与习得性无助感  137
5、大幅度提高成绩的超级学习法      141
● 学习效率的倍增器  142
● 超级学习法的基本原理  144

六、群众行为与类催眠
1、难以想像的疯狂      158
● 暴力事件:无理由而生  158
● 恐慌与谣言互动      161
● 病态的心理、行为反应  162
2、模仿:群众行为的基本形式  164
3、感染:循环反应的心理机制  168
4、去个性化:我不再是我  171

七、邪教与类催眠
1、惨绝人寰的钟斯敦事件  175
2、实施精神控制的技术路径      185
● 神化教主  185
● 严密的组织      188
● 恫吓  192
● 隔离  195
3、被催眠后的信徒们  197
● 心理需要扭曲  197
● 高度的迷狂状态      198
● 认知能力极度低下  198
● 行为极端  199
● 空虚的精神世界      199
4、教主,你怎么活得那么精采  200

八、传销与类催眠
1、诱骗:先让你进门再说  207
2、温情:感觉真是良好      210
3、打压:你是一个可怜人  212
4、前景:美丽的海市蜃楼  213
5、洗脑:常态观念归零      215
6、感染:让你神魂颠倒      220
7、循环:再去骗别人  222

九、肥胖与类催眠
1、肥胖的标准与形成因素  225
2、过量进食的内因:「嘴巴痒」      226
3、过量进食的外因:环境暗示  229
4、「竹竿女」也是被催眠了      231
5、减肥的心理疗法      234

十、追星与类催眠
1、疯狂的追星行为      243
2、「星」工厂:按「需」制造  249
3、媒体:只嫌事情少  251
4、商家:趁「火」打劫      253
5、自己:甘愿进圈套  255

十一、我们被自己催眠了
1、自我催眠术      261
2、意念,让生命延续  264
3、教徒的试罪      266
4、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70
5、做梦有害吗?  273
6、疾病:庸人自扰之  277
7、压力:一半来自于自我催眠  278

十二、如何应对这无形的操纵
1、不被操纵,有可能吗      285
2、处处有个「我」在  286
3、相信权威,不迷信权威  289
4、观察别人隐藏的动机      290
5、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      292
● 思维的广阔性  292
● 思维的逻辑性  292
● 思维的批判性  292
● 思维的灵活性  293
● 思维的独立性  293
6、形成清晰的思路      294
后记

图书序言



  《操纵: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是一本让你感到吃惊的书,你会发现,不论是商业交易、感情生活,还是孩子的教育、减肥节食,原来生活中的类催眠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被类催眠,或者去类催眠他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甚至,我们还会被自己类催眠了。

图书试读

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楔子)
 
作为万类之灵的人类总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富于理性的,其实大谬不然。
 
都说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反映,可那些动辄几千、上万元一件的「名牌」服装,所有的人,包括购买者本身都知道它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但照样有人趋之若骛。他们肯定不笨,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个有钱没地方花的人,但在特定的状态下,他们就是乐意去购买。
 
说起「足球流氓」,当数英格兰的那一帮最为兇悍。我们是怎么理解「足球流氓」的呢?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是一伙流氓,在足球场上闹事,故为「足球流氓」。一位英借人士对我说「你们都搞错啦!这些人平时都绅士的很,只是到了足球场上才变得丧失理智,表现得疯狂且不可理喻」。人还是这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做人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呢?
 
曾听过一位邪教信徒的家人说过:他那位痴迷邪教的妻子,水果买回家,家里人先不能吃,先放在师傅的照片前供三天,让师傅吃,然后自家人才能吃。三天过后,水果早已不新鲜了。没办法,不这样妻子能把家里弄得鸡犬不宁。
 
看过这么一则报导:某人嗜赌成性,又输光了所有的家当。一日,他又向正在怀孕的老婆要钱。老婆告诉他没有钱了。于是,他翻箱倒柜,终于在一只鞋子里找到老婆准备家里做月子用的最后两万块。老婆慌了,拼命想抢回,他竟把老婆杀了。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面。他杀了人还不跑,而是召来几个赌友,就在他家里又赌起来。后来是一个赌友发现从厨房里有血流到客厅,惊唿并报了案……读完这一案例,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17岁的少年周小枫出生在乡下,由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加上后来一次车祸导致他半身瘫痪,使得他在家中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在网路上听周杰伦的歌就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乐趣。他离家出走「寻找周杰伦」,半年内走遍了全台,希望能得到偶像的帮助,找回个人生命的价值。当周杰伦宣佈两年内不开个人演唱会,他觉得没希望再见到周杰伦了,于是吃下安眠药自杀。 见不见得着周杰伦就这么重要吗?只有一次的生命竟然也舍得赔上?一般的人,大约八辈子也想不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察觉的角落。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独立思考的人,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着各种“微操纵”的影响。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她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真相。比如,关于“锚定效应”的解释,简直是神来之笔。我立刻就回忆起自己曾经有过类似的购物经历,当时还以为是自己做了多么明智的决定,现在想来,不过是被早先的信息所“锚定”了。 这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贯穿了整本书。它并没有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理解,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不再盲目地相信外界的信息,也让我对一些不符合我利益的建议,有了更强的警惕心。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清醒”,也更加“自主”。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对“自由意志”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带着“操纵”二字,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不适,反而有一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感。作者用一种极其自然、不带批判的口吻,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类催眠现象”。她并没有将这些现象描绘成邪恶的阴谋,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心理和社会互动中一种普遍的运作方式。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互惠原则”的剖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回报那些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即使这份帮助并不完全是我们所需要的。 这种理解,让我对很多社会交往中的“人情往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所谓的“施恩”可能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动机。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赋予了读者一种“辨识力”。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操纵别人,而是教你如何不被别人所操纵,如何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以及如何更智慧地与这个世界互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

评分

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所谓的“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巫术,也不是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见到的表演。它就藏在我们每一次的购物决策里,藏在我们和朋友聊天时的细微互动中,甚至藏在我们每天浏览新闻时的信息过滤里。作者非常擅长将那些晦涩的心理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配以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比如,书中对“社会认同”的解读,就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排队购买限量商品的场景,还有那些“大家都这样”的从众心理。 这种洞察力,真的是让我叹为观止。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关于人性的深刻道理。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的思考过程,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我为什么会拒绝那个?很多时候,答案并非完全来自于独立的思考,而是被外界的声音,被无形的“暗示”所塑造。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宝贵的工具,让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评分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心理暗示、潜意识之类的比较“玄乎”的内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实在,它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那些我们常常会忽略,但却又无比重要的“心理游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对话、消费行为,甚至是在信息传播中的“操纵”痕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承诺与一致性”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旦对某件事情做出了承诺,即使后来发现不对,也往往会继续坚持下去。 这种理论,用在现实生活中,简直是太有用了。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固执己见,为什么有些项目会难以停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能够“看透”很多事情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它不是那种让你变得“功利”的书,而是让你变得更加“智慧”,更加“洞察”。我发现,读完这本书,我与人交往时,会更加注意对方的言语背后可能隐藏的动机,也会更加审慎地做出自己的承诺。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开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行为模式。我一直对那些“为什么我会这么做?”的瞬间感到好奇,尤其是当这些行为似乎不完全是出于理智时。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贩卖焦虑的心理学书籍,上来就给你贴标签,让你觉得自己病入膏肓。相反,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极其犀利的语言,剖析了许多我们常常忽略的“暗示”和“顺从”。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认知失调”的章节。作者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个并不那么喜欢但花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去争取的东西,反而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解释方式,让我豁然开朗,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一些“不明所以”的执着。书里的一些小练习,虽然简单,但确实能让人立刻感受到其中的微妙之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很多社交场合,甚至是广告营销中的一些套路,有了更强的“免疫力”。不再是轻易被牵着鼻子走,而是能更清醒地辨别其中的逻辑和动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