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圈 第3辑(1974.4-1975.5)

足球圈 第3辑(1974.4-197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七十年代中期,球市依然兴旺,不少球会出高价招揽一级球员。一九七四年,仇志强从南华转会至东昇,当年媒体报道,东昇会长霍英东以月薪七千元兼送赠一个住宅单位为加盟条件,哄动香港球坛。然而一九七三年出现国际石油危机,香港股市泡沫爆破,香港足总在七十年代中期大幅提高票价,为球市衰落埋下伏笔。从本辑《足球圈》的相片中或可看出一些端倪。

  《足球圈》自一九七二年出版,于一九八五年停刊,合共十四年。此杂志内容全面,包括新闻、评论、专访、花絮及分析,是一本综合性的香港足球杂志。编者与球员建立了密切关系,故往往能取得独家资料,杂志所收录的珍贵图片亦十分多。

  现获编者陈灌洪先生独家授权,分批重新刊印由一九七二年起出版的《足球圈》,每辑均加入学者、体育记者或足球历史研究者的评论文章,对足球迷及研究香港体育历史人士实为十分重要的历史材料。

本书特点

  ◎以编者陈灌洪先生收藏的孤本复印。由于其收藏的杂志保存极之良好,加上后期电脑加工,令四十七年前的杂志内容十分清晰;
  ◎开度及内文编排与昔日杂志完全一样,加上现今学者、球圈人士及足球历史研究者的导读,更立体地理解当年香港足球的状况;
  ◎各大香港图书馆没有此类杂志馆藏,部分大学图书馆只有七十年代中后期馆藏,却不齐全;坊间及网络上已难以购买到这些杂志,又或每册标价极高,因此是次合辑极具收藏价值;
  ◎《足球圈》第一辑收录由1974年4月至1975年5月共12期的杂志。此系列共14辑,至1985年。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陈灌洪


  昔日香港足球杂志出版者及编辑,曾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五年期间出版《足球圈》、《今日足球英雄传》、《球迷俱乐部》、《球星生活》等共几百册杂志。八十年代后曾任娱乐杂志《城市週刊》副总编辑,亦为多份报章撰写「名人版」,专访城中富豪名人,现仍有继续于报章撰写有关社交舞蹈的专栏,曾出版《舞动全城——社交舞全方位手册》及《舞池内外》。

 

图书目录

主编序@感谢! 陈灌洪 /ii
足球书写与身分认同 朱耀伟 /iv
勾起回忆的足球杂志 黄文伟 /vii
找寻失落的球圈历史 李恆基 /ix

足球圈 ● 星月争辉
(1974 年4 月)
足球圈 ● 虎跃龙腾
(1974 年5 月)
足球圈 ● 棋逄敌手
(1974 年6 月)
足球圈 ● 五福临门
(1974 年7 月)
足球圈 ● 风景线
(1974 年8 月)
足球圈 ● 金鼓齐鸣
(1974 年10 月)
足球圈 ● 三十一期
(1974 年11 月)
足球圈 ● 三十二期
(1974 年12 月)
足球圈 ● 三十三期
(1974 年2 月)
足球圈 ● 三十四期
(1975 年3 月)
足球圈 ● 三十五期
(1975 年4 月)
足球圈 ● 三十六期
(1975 年5 月)

 

图书序言

主编序

感谢!


  在求学时期,我的课外活动只限于田径和篮球,对足球甚少涉足。最大的嗜好只是到旧日的香港政府大球场看「南巴大战」以及其他有号召力的球赛。

  踏足社会之后,一直从事报纸、週刊及专栏编写工作。基于喜爱运动,六十年代末创办了一份《体育生活》,内容以报导香港各类体育运动的名将为主,不定期出版。

  七十年代初,足球比赛吸引力大,当年涌现了不少着名球星,分别隶属不同球会。看准了这个形势,我趁机出版和编辑与足球有关的画册,由《今日足球英雄传》、《足球圈》、《球迷俱乐部》、《足球员》、《守门员》、《钢门》到《好波》以及各大球会专册,当中尤以南华和精工佔的比例最多,凡几十册。加上个别球星如仇志强、胡国雄、张氏兄弟、钟楚维、何容兴等的特刊,林林总总,多不胜数。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五年这十四年是香港足球全盛时期,回想当年身兼出版、编辑、採访、校对、联络发行,并与不同印刷厂打交道的日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些年,我一直在纸媒行业工作,一身多职,却仍然对足球画册那么投入,那么陶醉,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商务印书馆青睐,愿意把昔日球坛动态、球星故事和素描来个「大翻新」,与有荣焉。
  最开心是令我吐出真心话:「感谢!」
 
陈灌洪

推荐序

足球书写与身分认同

朱耀伟(香港大学香港研究课程教授)


  香港足球在本地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足球曾经风靡几代香港人,从南巴大战到南精大战,球场内外踢出了集体回忆。然而,香港家长认为波牛没出息,政府也欠长远政策推动足运发展,球员唯有自求多福;学院研究亦从来不重视香港文化,更遑论足球了。香港足球的黄金岁月尚且如此,自九十年代香港足运开始中落之后,情况就更令人忧虑。香港足球的命运其实跟香港流行文化以至整个城市十分相似:曾经璀璨但已光辉不再。香港足运的脚步也许比流行文化和社会走得更快,因此未尝不可为我城带来启示。

  近年民间反而生机处处。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曾主办「球场盛会:足球书写在香港」读书会,会上指出了一大重点:「香港球史在流失,足球书写刻不容缓。」一直致力香港足球研究的莫逸风先生提醒我们,香港没有整理纪录本地足球史料的机构,重要赛事和人物资料大量流失。近年成立的香港足球史学会汇合网上力量,集中研究香港足球史,而不同论者亦分别推出专着,成果累累,但对我那几代香港球迷来说,还是觉得有点美中不足。我是一边入场睇波/在收音机听波,一边看足球杂志长大的。那个年代电视足球节目时数有限,报章报导本地足球的篇幅虽已远比今天为多,但仍未足以满足普罗球迷。足球杂志是不少香港球迷的精神食粮,但我想不少球迷都如我一样,未有收藏当年的必读之选。球鞋早已有复刻版,让我们脚下彷如再踏旧日球场,但手上却总若有所失,如今《足球圈》原汁原味重新印行,几代香港球迷终于可以捧读实物重温旧事。近年本地足球杂志印刷本逐渐被淘汰,复刻版于新媒体年代就更弥足珍贵,毕竟当年球迷并没有智能手机,上一代要回忆或下一代想体验当年的足球往事,有了杂志复刻版,情感就更有温度,传承亦变得更加实在。

  除了足球书写之外,身分认同是「球场盛会」指出的另一重点。以香港足球来说,七十年代中期正是重要过渡期。复刻版报导的球星,如张子岱及何容兴当年代表的其实是中华民国队。一九七三年,何容兴代表右派球会光华,因勇救转投左派球会愉园的张子岱的十二码劲射而断手,更有报导视为「国共大战」。《足球圈》第三十六期以大篇幅报导的第六届亚洲盃第三组预赛(一九七五年六月在香港举行),可说是从足球寻找香港身分认同的重要分水岭。香港准决赛面对北韩,胜方即可进军决赛週,虽然胡国雄在大球场技惊四座梅开二度,但两队踢至加时还是三比三,结果香港队在史诗式的十二码决胜局虽以总比数十三比十四败阵,球场内外却已是万众一心。不少文化论者更认为香港身分认同自此继续三角短传向前推进,足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如今再看《足球圈》,更佩服当年编辑和作者们的专业精神。在未有电脑排版的年代,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已叫人赏心悦目,题材多样的文字内容也堪称资趣并重。当年报导的不少题目,如今看来仍有重要意涵。比方,七十年代香港足球早已十分国际化,引入的外援来自世界各地,当中更有国脚(如流浪的前苏格兰国脚韩德逊[Willie Henderson]),可见水平甚高。有关球会及球星的报导说明了他们的受欢迎程度:南华、精工、流浪都设有专页,而球衣上虽然没有三间一剔,但从有沖晒照片出售及「时装之窗」专栏,已可知球员星味十足。球员外号也亲切生动,如早期外援「耶稣」居里、「大水牛」华德及「长颈鹿」积奇等听名便可辨貌。单就华人门将来说,就先后有「新摄铁手」卫佛俭、「神经刀」仇志强、「高佬兴」何容兴及「朱飞」朱柏和等各领风骚。此外还有球评人论介,香港讲波佬的独特风格,以至如执死鸡、玻璃头、互相包抄、凌空抽射、脚趾拉筛等传神足球术语,其实都是别具研究价值的题目。

  常言道︰波系圆嘅,一日未完场,一日都仲有机会。香港门将叶鸿辉尝言,政府应致力改变香港人对本地足球的看法。要令人另眼相看,除了青训之外,也可同时由研究做起。香港足运凤凰计划浴火未有重生,青训空谈多年也不见成效,民间有心人却能退而结网,在资料留传上尽心尽力,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政府亦理应增拨资源支持相关工作。要言之,复刻版及相关研究可让年轻球迷知道,香港足球曾经好劲,也曾经可以好型。
 
二〇一九年初夏识于香港

勾起回忆的足球杂志

黄文伟(南华足球名宿)


  陈灌洪出版的足球杂志,在我还是踢足球的年代,自己都有买来读过。最近,我从社交媒体中再次看到当年他出版的杂志《足球圈》的照片,发现有出版社出版了复刻合辑本,实在十分有趣。看到封面是同年代的队友,也看到其中一期是自己担任封面人物,勾起不少回忆。

  相比其他昔日足球杂志,《足球圈》的相片特别多,实在想不到陈灌洪当年为足球圈拍摄了那么多照片,当中包括我第一次到欧洲的相片。我不记得是否曾拥有这些相片,即使相片还在,相信我自己都已放进迷你仓,不会刻意拿出来重看。如今有复刻版本,我又可以看到以前的足球往事,实在难得。

  我自己也有跟昔日队友提起《足球圈》,有一些人已经买回来留念。对于老一辈的球迷,这本书值得珍藏,因为书中有很多详实的资料及相片,完全可反映当年的球坛盛况。年轻人嘛,我则觉得未必会购买。他们可能都曾听说昔日香港足球十分兴盛,但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不知孰真孰假,未必有兴趣看我们这些「球场阿伯」以前踢波的风采。

  除《足球圈》外,我知道陈灌洪亦有出版其他很多足球杂志,其中有一系列以南华为题材,例如《我爱南华》、《南华风云英杰》、《拥南趸》等,接着就有不少人按这个做法,出版其他球队的书籍了,可见陈灌洪当时是比人走快了一步。这些杂志大概卖五毫子或一元一册,在那个年代也算便宜,是为球迷的精神食粮。

  为了制作足球杂志,当年不少体育记者会分批驻在不同地方,例如跑马地、南华会等,每天看着我们练波,拍摄了很多相片。有些记者又会在当下相约球员进行访问。记得当年由于我的儿子还小,而我太太是影视圈人士,因此不太方便一家人在外接受访问,我便让陈灌洪到我家访问及拍摄相片。杂志出版后,也有一些球迷会找我签名,这都是一些个人的回忆。

找寻失落的球圈历史

李恆基(资深体育新闻工作者)


  余生也晚,虽说十岁多时已开始接触本地球赛、偶尔入场观战,但也只能抓着球圈黄金时代的尾巴、见证东方王朝及商业大军带来的短暂辉煌。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球坛盛世,只能从网上资料或翻阅旧杂志,才可瞥见一鳞半爪。但互联网资料有限,翻看旧报纸也需要费一番工夫,至于旧足球杂志亦已成珍品,故当今球迷要了解足球圈的往事并不容易,更往往因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令真相消逝于历史洪流之中。

  还记得自己初接触世界盃,就是由本地体育杂志开始,家人定期购买《足球世界》、《英国足球画册》、《夺标》、《球迷月刊》加上本地足球新闻丰富的《新报》、《成报》,就是我在青少年时代了解香港足球的渠道,但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球圈的资讯,却始终无缘接触。

  大学毕业后投身新闻界,有幸成为体育记者,十多年的传媒工作、球会工作经历,令我与本地足坛的关系比过往更紧密,不再单单只是个看客,亦因为更多时间接触球圈,对球圈历史有更浓厚的兴趣。目前香港足球史学会会员之中,不乏过往曾长期在网上撰文介绍香港足球历史的高手,使我获益良多。

  杂志与报章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昔日报章体育版以「硬料」较多,既有球赛战报、访问、球评,辅以富趣味的软性文章,杂志则以软性文章为主,配合大量照片。纵然旧报章尚有途径翻阅,但无缘回味、见识昔日的足球杂志,在了解香港足坛历史、轶事方面不无遗憾。

  商务印书馆此前推出了复刻版的《足球圈》第一辑,由得悉出版资讯到预订再到实体书到手,心里涌起一份莫名的感动,因为每一帧照片都弥足珍贵、纪录了当年球圈每一个精彩时刻;五花八门的软性文章、球赛资讯,也让对球坛往事只知「框架」、未闻「细节」的我,对本地球圈历史有更多认知。

  近年,本地传媒可以提供的球圈历史文章、资讯非常有限,在此前任职网媒时也曾尝试访问球圈名宿,盼能将更多往事、细节带给当今的球迷,无奈心中计划起步不久就要结束,复刻版《足球圈》的推出正好让每名球迷都有机会寻找那些失落了的球圈往事,以起鉴古知今之效。

  细味《足球圈》的图文,不经不觉体会到社会数十年间的变化,当年沖印球星照片、推出画册是「有价有市」,如今不少球迷已拥有数码单反,甚至「长短火」俱备,毋须购买球星照片;网络时代传媒竞争激烈,既追求快亦追求深入,文笔甚至细腻得令人看后感动,与昔日的文章比较又是另一番味道。

  另一方面,《足球圈》一些有读者参与的栏目比如球迷信箱、征友栏目,都有助年轻人了解当年社会,比如第三辑就有女球迷分享遭家人禁买足球杂志、看球赛的经历,这些事在现今看来难以理解;至于征求笔友,恐怕有些年轻人更是闻所未闻!

  有些人或许简单地将研究香港足球历史与缅怀昔日光辉挂钩,甚至认为是不思进取,只是即使时移世易,前人的成功经验,总有一些能起承先启后的作用,况且探索历史的过程也充满趣味,就让我们以《足球圈》为时光机,回到过去感受足球运动之美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