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枢纽:香港的对外交通

世界级枢纽:香港的对外交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交通
  • 枢纽
  • 对外交通
  • 经济地理
  • 港口
  • 航空
  • 物流
  • 城市发展
  • 区域发展
  • 国际贸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的对外交通枢纽,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促进城市互动的作用?

  地理及交通运输专家运用大量图表分析,建议整体交通发展方案
  现代城市并非一个能自给自足的地方,它的存在有赖其他地方对它的需求,和它满足这些需求以换取自己需求的能力。一个城市与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自中国改革开放到1997 年回归,香港这个自辖城市享受了二十多年从事贸易而带来的益处,也因为投资和企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东部,推动了香港区域服务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香港投资和企业跑到世界各地,加上珠三角的港口和机场部分取代香港,使香港逐渐失去以往一家独大的转口贸易口岸地位。已经基本上没有加工工业的香港,如果再丧失区域贸易和交流中心地位,将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本书着重分析1997 年回归以来香港对外交通系统的变化,及其对香港整体的支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探索香港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打造成世界级区域交通枢纽应发展的方向及採取的应对措施。

  作者也借着讨论香港的交通运输个案,从理论角度剖析世界级区域交通枢纽及其所在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特点

  (1) 作者在交通地理方面有很强的研究根基,尤其关注香港的交通枢纽地位在面对各方竞争的情况,并就未来大中华区域发展的大视野,提出一些建议。在香港苦寻出路的当下,是切合需要的一本着作。

  (2) 本书有章节探讨香港百多年的交通及运输发展,再分海、陆、空三个渠道,分析香港自1997年回归以来,近20年的交通及运输发展,以引证对一个世界级城市来说,交通及运输的重要性。

  (3) 本书以香港为个案,以审视作为世界级枢纽城市所需要的硬件及软件配套,令本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缉宪


  1978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生产佈局专业,获得经济学士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1982年开始运输地理研究。两年后派到香港大学进修并取得地理学硕士,后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奖学金深造并获得博士,之后回到香港大学继续运输地理学研究及教学,曾任该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货柜港口发展和中国港口城市演变,并参与中国高铁与机场之城市影响研究。在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近百篇论文,着作有Port-city Interlays in China 、Ports, Cities, and Global Supply Chains 、《中国港口城市的互动与发展》、《香港怎么了?》,并参与超过40 个国内外港口、机场及港口城市、城市羣规划战略研究项目的谘询工作。

  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访问副教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研究总监、世界地理大会(IGU)交通运输地理分会常务理事、香港运输物流学会资深会员(FCILT)、香港运输研究学会常务理事、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等五份国际知名运输学术期刊编委、《国际城市规划》编委、世界银行中国港口发展项目顾问、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香港2030+》项目专家顾问、广州市交通委员会顾问、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顾问。

 

图书目录

序:交流是城市生长之本 ........................................................................ v

第一章 历史综述 ....................................................................................... 1

一、香港是真正「以港兴市」的地方 ......................................... 3
二、陆路跨境运输:公路胜于铁路 ......................................... 14
三、从启德机场到赤鱲角国际机场 ......................................... 18

第二章 1997 年后香港航运和港口的发展与角色演变 .................. 25
一、货柜码头的表现 ................................................................. 28
二、珠三角货柜港口区域化 ..................................................... 33
三、香港从门户港向中转港的转变 ......................................... 37
四、中国沿海运输权的影响 ..................................................... 40
五、各国对放宽沿海运输权的态度 ......................................... 43
六、港口迁移:强化香港作为区域中转枢纽地位的做法 ..... 47
七、本章小结 ............................................................................. 49

第三章 1997 年后香港的航空运输与国际机场的发展 .................. 53
一、二十岁的赤鱲角国际机场何去何从? ............................. 55
二、空运成为香港经济命脉 ..................................................... 57
三、香港机场的多尺度空间影响:从大屿山到
粤港澳大湾区 ...................................................................... 68
四、第三跑道的建设 ................................................................. 77
五、本章小结及讨论:如何在多层次空间影响下维持强大枢纽功能 ............................................. 80

第四章 1997 年后香港的陆路运输 ..................................................... 85
一、2017 年陆路跨境交通基本状况 ........................................ 87
二、深圳湾西部公路大桥:从货运主导的设想到客运
主导的现实 ......................................................................... 89
三、引入高速铁路:昂贵在哪里? ......................................... 98
四、港珠澳大桥:是养了一头必要的大白象吗? ............... 101
五、本章小结:庞大的过境需求,仍然有限的通达能力 ....................................... 108

第五章 对外交通与香港物流业的转型 ...................................... 111
一、海空双枢纽与毗邻珠三角的地理位置为区域物流管理中心奠定基础 .................... 113
二、香港建设区域物流管理中心的优势与劣势 ................... 121
三、本章小结 ........................................................................... 124

第六章 城市发展与交通枢纽的多样化重叠:理论与实际 ......................... 125
一、理论探讨的出发点:城市活动内容决定其对
外交流需求 ........................................................................... 127
二、关于政府的参与和干预 ................................................... 136
三、航空枢纽机场不同于海港的特点和面对的挑战 ........... 146
四、单机场还是多机场? ....................................................... 149
五、交通枢纽自身的发展与外部性 ....................................... 156
六、网络枢纽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 161
七、本章小结 ........................................................................... 162

第七章 未来:从有形到无形,从单一到多元 ............................. 167
一、需求︰未来香港与中国内地以及全世界的交流 ........... 169
二、基础设施管理:高铁 + 第三跑道 + 港珠澳大桥 +
口岸管理 ........................................................................... 174
三、再国际化:香港需要自己的大型网络企业 ................... 177
四、体制:谁来改变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发展滞后的局面? ......... 178
五、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 184
六、结语︰回到未来 ............................................................... 187

 

图书序言



交流是城市生长之本


  很少城市人会提出「到底甚么是城市?」这样的问题,因为对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这不是个问题。但是,如果需要考虑一个城市能否继续好好地成长,让住在那里的人好好地生活,那可能就要问,城市成长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对此,城市经济学者Brendan O’Flaherty 认为,城市能继续好好地生存的基本条件很简单,就是好处压倒坏处。他特别指出,「规模回报递增」和「规模经济」是城市的两个主要好处。这两者都与经商相关(O’Flaherty ,第12 页)。

  对于一个城市能否存活,历史学家可能考虑更多方面,例如Gordon Childe(1950)就提出研究古代城市需要考量的十个方面,包括︰
  (1) 一定的规模和人口密度;
  (2) 形成专门化的分工;
  (3) 税赋;
  (4) 标志性公共建筑;
  (5) 供养非农业人口;
  (6) 档案系统和应用科学知识系统;
  (7) 书写系统;
  (8) 象征性的艺术;
  (9) 贸易和原材料进口;
  (10) 是否存在专业工匠。

  研究当代交通地理的我则以为,现代城市一定并非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地方。它的存在有赖于其他地方对它的需求,和它提供这些需求以换取自己需求的能力。因此,一个城市与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当然,这个城市的人能否生活得好,还有其内部各种体制、结构、系统的要求,并且最终要做到所谓好处压倒坏处,在与外部的交流和交换中受益大于受害,而这些要素合起来构成了城市成长的充分条件。

  过去一百五十多年来,香港从渔港成长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得到了很多认同和称赞(比如Saskia Sassen [2001])。虽然香港的历史、地理和政治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作为一个自辖城市也走过了一条与很多城市不同的路,但它在一方面与大多数成功港口城市相同,就是靠商业和贸易起步,之后再经过工业化,成功转型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重要区域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以及着名购物天堂。虽然香港有这么多不同「头衔」,但如果仔细想想,这些头衔没有一个不是依赖「交流」。

  交流(exchange)大致包含了物品、人员、金融、信息四类流通。贸易就是商业化的交流。商业贸易离不开这四种流通的任何一种,因此,长期营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逐步培育服务四种流通的系统,这些系统包括基础设施(硬件)、营商环境(软件)和执行者(企业与人员)三部分。把香港认定为一个有效率的区域枢纽,既是指她在这三方面以及它们的配合上都做得比较出色,维持和提高了其他城市、地区或国家对它的需求。即使从1980 年代后期开始,香港自身为出口生产的工业产品越来越少,但经济仍然可以保持一定成长,就是这个原因。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中央政府一直採取一些有利香港与内地融合发展的政策,而香港制造业北移和深圳特区借势高速发展,使得香港原来的角色逐步改变。虽然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20 年,香港的投资和企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东部,大大推动了香港为区域服务的交通运输系统,但随后,一方面越来越多香港投资和企业走到全国各地,其大规模的离岸贸易货物实体不再需要「流」过香港;另一方面,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港口和机场发展也逐步部分取代香港,使得香港过去一家独大的转口贸易口岸地位逐渐消失。同时,由于珠三角本身已成为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香港与珠三角内各个城市的关系,也因为各自在全球供应链中不同又部分重叠的角色,而变得极为复杂和多元。

  那么, 1997 年以来的这20 多年,香港对外交通系统究竟如何随之演变?採取或没有採取哪些特定措施应对上述挑战?这些措施起到了或者会起到期望的作用吗?还有哪些应该採取的措施?为甚么这些措施没有被考虑或者没有实现?考虑到香港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加工工业,如果再丧失区域贸易和交流中心的地位,对香港会造成严重打击。因此,分析这20 多年香港对外交通系统的变化,及其改变对香港整体的支撑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有助回答上述一系列重要课题。而这就是本书的首要目的。

  本书还有第二个目的,就是从香港这个个案出发,对世界级区域交通枢纽与其所在城市的互动关系作一个理论探讨。这是作为一部个案分析的学术着作必然的延伸。这种个案及理论探讨很难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却最适合用着作形式表达。

  本书各章节就是按照这个先个案、后理论的秩序安排。首先,第一章对香港从开埠以来到1997 年回归这百多年对外交通系统的演变,作一个简要综述,为不太了解香港情况的读者作个铺垫。第二、三、四章分别讨论水运、空运和陆运三个不同运输方式在最近20 多年的发展过程。其中,海运方面集中分析货柜港口的发展;空运的重点放在机场扩张的瓶颈及其原因;陆运则探讨高铁发展和港珠澳大桥等其他主要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与问题。第五章探讨多式联运以及区域物流中心的问题,这是一个成熟区域枢纽城市面临的核心问题。

  第六章是理论探讨。迄今为止,世界上既有的关于城市对外交通的理论研究,一直停留在极其初步的阶段。本章会利用前面三个章节的讨论,深入探讨香港这个个案,从而认识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演变如何影响城市发展,以图建立一个较为完整、可用于其他城市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七章为结语,焦点放在未来。当前很多香港未来对外交通系统的挑战都已经显露征兆。由互联网推动的一些新交流模式,将会对香港「国际中间人」的角色带来甚么冲击?与中国内地进一步融合带来的巨大人员流动将如何引导?香港又如何依靠高端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全球连接,来维持甚至提高自己的传统优势?当像香港这样的城市周边形成了一个被称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羣或都市圈,它与羣内或者圈内其他城市在交通衔接方面,需要考虑甚么特殊问题?在结语部分讨论这些问题,目的是引导读者与作者一起探索新的问题。

  为了方便读者,本书每一章节的开始都有「本章摘要」,读者可以选择细读每章或者选读个别章节内容。与每一章节相关的参考文献目录,也会和註释一起放在每章结尾,方便查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