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生医所兼任研究员、台湾健康服务协会理事长
何美乡
专文推荐
各界回响
#选择晴妈咪的规律作息与食物泥理念餵养甚至衔接固体食物至今,我深深体会孩子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作息就是家庭教育的开始。~Bell~
#认识晴妈咪真的是我育儿路上最大的幸运。~Albee Tsai~
#对的事,我会为孩子继续做下去!~Pin~
#「语言问题」、「咀嚼问题」从没发生过,只有「还想再吃」、「话说不停」、「极少生病」、「就算生病好得很快」⋯⋯,这就是我家超棒的泥宝宝!。~小宇妈妈~
#身为泥妈我自豪,因为我有个人人称赞、作息固定规律、情绪佳的吃货宝宝。
~嘉莹妈妈~
#我从书中学到的不止是食物泥而已,还有更多是:营养均衡、陪伴教养、温柔坚持、观察孩子、固定作息、说到做到……的重要。~康康~
##为什么会有这一本书
「多年来我竭尽所能的推广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多喝水,并协助许多作息一团乱、饮食有问题、三口组、挑食偏食、特殊状况的孩子们……,透过各种方式持续帮助需要的妈妈们解决问题所得到的,希望这些真实又宝贵的经验与方式能有条理并更加深入的帮助到需要的父母。」──晴妈咪
#本书重点
固定且规律的作息:如何拥有固定且规律的作息、作息与饮食时间调整……
自行入睡与安全感:如何让孩子自行入睡、常见睡眠问题解决、安全感建立方法……
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泥时期常见问题、吃的耐心与专心培养……
喝水好习惯:喝水的重要性、给水的方式、养成孩子习惯喝水的方法、为何孩子要学会自己喝水?……
如何矫正偏食、挑食孩子的饮食:有吃≠不挑食、如何改善孩子偏食、挑食的状况?……
固体食物的衔接与饮食矫正:衔接程序、初期衔接的条件与方法,衔接时期需避免的食物……
#特别收录
「晴妈咪Q&A」、「晴妈咪聊天室」、「晴妈咪语录」
【摘文1】正确的作息观念─「固定」且「规律」的作息
多年经验让我们了解,「固定」且「规律」的作息才是影响孩子是否能好好吃、好好睡、情绪好的最大因素。那什么是「固定」且「规律」的作息?
只要孩子没有天生疾病或生病状况,每天做每件事情的时间就必须是固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时间进行,不会因为孩子熟睡就晚点起床、也不会因为晚点起床就晚点吃饭⋯⋯更不会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因此,不管是早上起床、每餐吃饭、白天2 次小睡、晚上上床⋯⋯所有的时间都是固定的。
再者,除非孩子生病,不然从星期一∼星期日每天作息都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饮食、睡眠、情绪、甚至学习,都不会随着大人的假期而放假。
以前我都会跟大家说,用家庭时间来帮孩子订定规律的生活作息,但后来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家庭时间不稳定,晚上上床时间太晚、早上起床时间更晚,甚至睡眠的不足、睡错时间,导致孩子隔天饮食、小睡和情绪都不好。
除了我自己多年在学校的教学经验外,自从家中孩子上了国小,班上有些同学因为每天晚睡加上早餐、午餐营养不均衡,导致上课没精神、打瞌睡、学习状况不佳,让我深刻发现婴幼儿时期所养成的生活型态与长大后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
因此,建议孩子每天晚上在7:00 ∼ 8:00(须固定一个时间点,例如:每天7:30 上床)上床是最好的,因为这段时间上床的孩子才能在早上7:00 ∼ 8:00 间起床,一方面孩子可以睡满11 ∼ 12 小时,拥有足够的睡眠;另一方面也符合「早睡早起身体好」的原则。
【摘文2】作息大乱该如何调整?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状况会导致原本规律的作息大乱,像是生病、过年过节、出国、环境转换⋯⋯等各种因素,而其中又以生病的孩子最为容易受到影响。
由于在生病时,孩子会有很多无预警的状况,因此建议大人尽可能让孩子舒服,想睡就睡、想吃就餵、肠胃不舒服暂时不吃也没关系(但要适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若从婴儿时期已养成固定规律作息的习惯,即使在生病时中断原有作息,孩子也会很快回到原本的规律生活。在孩子痊癒后父母可以这样做:
1. 先把食物泥和奶量慢慢调整回到原本的量
这时候的孩子有可能会抗拒食物泥,一方面因为药物造成的味觉改变,另一方面因为生病时孩子可以容易的得到他想要的,因此作息和饮食会在生病时改变,让孩子了解到「原来我可以选择」、「原来可以只喝奶比较快」、「原来不吃食物泥也没关系」⋯⋯导致聪明的孩子在病癒后会想偷懒、想挑战父母的耐心、坚持与极限。
因此父母必需「温柔」且「坚定」的耐住性子、坚持孩子该吃的每一餐让孩子从少量的食物泥慢慢的增加至原本的食量。
2. 当饮食慢慢修正时,作息也会跟着修正,当开始将作息慢慢调整回原本的时间,饮食也要趋向正常。
比方说,生病的孩子少量多餐,约1 ∼ 2 小时喝一次奶或吃少量的食物泥,那生病好了就可以回复4 小时一餐。
生病的孩子可能想睡就睡、想吃就吃,借由饮食时间的调整,让孩子的作息时间跟着一起调整回复。
【摘文3】什么是「自行入睡」?
「自行入睡」,指一个人躺在床上,不需任何安抚物,便可自己睡着,并有良好的睡眠品质,即使半夜因种种原因醒来,也可以很快的自己入睡。
然而,培养孩子「自行入睡」,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自己睡觉,不需要任何人在旁边陪伴、哄着、摇着、吃奶嘴、奶睡、抱着东西睡⋯⋯。
陪睡、哄睡、摇睡、抱睡、吃奶嘴睡、奶睡⋯⋯这些都是为了加速孩子睡着的方式,但都不是让孩子自己入睡,通常当孩子月龄愈大,这些大人自以为「快速」让孩子入睡的方式,会变得愈来愈「不快速」,而父母或陪伴者通常也会愈来愈累、愈来愈烦躁、愈来愈生气。
【摘文4】养成
在学校教书多年,时常看学生将饮料当水喝、将零食饼干当饭吃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没有孩子之前不觉得有什么严重性,但当自己有了孩子后,赫然感受到饮料与零食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健康毒物,但何时开始孩子生活中已充斥着这些食品了?
① 喝饮料、吃零食是个习惯,什么时候养成的?
② 是谁买第一罐饮料给孩子喝、提供零食给孩子吃,让孩子开始习惯喝饮料、吃零食呢?
③ 喝饮料、吃零食对身体健康有什么益处和坏处?养成孩子喝饮料的人有想过吗?
④ 饮料和零食中的色素、人工添加物、糖分会引起孩子的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过敏症状镇镇等,给予孩子饮料的人知道吗?
⑤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讨饮料、零食大人还可以制止,但当孩子长大有了零用钱,饮料、零食几乎是想要就买,恶性循环之下,状况会愈来愈加剧严重。
当父母的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喝「一点点」饮料都没关系、吃「一点点」零食无所谓,当零食、饮料每一种都一点点、一点点的残留在孩子体内时,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正餐食欲的好坏与是否挑食,甚至会危害孩子的健康。
每个习惯的养成几乎都是父母所带领与决定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以身作则真的很重要。
【摘文5】餵食速度影响孩子的耐性与专注力
孩子的耐心与专注力大约只有5 分钟,通常餵食时间超过5 分钟后,孩子就会开始在椅子上躁动、想要拿碗抢汤匙、东张西望、吃自己的手脚、拿东西往下丢、甚至大声哭闹想要离开⋯⋯。以上大多发生在孩子的耐心与专注力用尽时。
因此,我常会告诉妈妈们:「打得又细又稠的食物泥因无任何颗粒不会伤害孩子的肠胃,请放心大胆的加快餵食速度,让孩子尽快吃完、妈妈尽早休息。」若为了让孩子「细嚼慢嚥」就慢慢餵食(孩子一定会咀嚼食物泥,只是大人看不出来就误以为孩子是直接吞下的。)
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不耐烦、餵食者没耐心,有些照顾者甚至会生气而放弃餵食食物泥,因为喝奶比较方便、比较快。
由于食物泥够稠够细,因此孩子一方面可以练习咀嚼、一方面可以快速吞嚥,因此当孩子已经历吐舌反应习惯食物泥的稠度、食物泥愈吃愈多时,便可增快餵食的速度,让吃食物泥变成愉悦的事情。
【摘文6】喝水很重要
在谘询中经常听到父母烦恼孩子不喝水怎么办,却鲜少听过父母为孩子爱喝水感到心烦,更没听过正常孩子因喝水导致水中毒。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不喝水就拿「XXX 说孩子不需要喝太多水或多喝水会水中毒」作为借口,因为当孩子不愿意喝水而便祕、排便不顺吃不下又睡不好、发烧不愿喝水导致脱水住院时⋯⋯,这一切都只有父母自己能承担。
餵食副食品一开始时除了吐舌反应外,最常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便祕,而便祕又是另一个让孩子发生饮食及睡眠乱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上一本书《晴妈咪副食品全攻略2.0》P135 ∼ 137 提及喝水的重要性,但还是很多父母担心,为何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喝开水?喝开水会不会水中毒?是不是食物泥造成孩子便祕?
我请教过肾脏科医生关于4 个月大婴幼儿是否应该喝水的问题,医师告诉我,孩子4 个月后不管是食用食物泥、喝配方奶、羊奶、母奶⋯⋯一都定要开始学习喝水,因为副食品、配方奶、羊奶中的水量都不足以提供孩子身体所需的水分。
而很多妈妈因为担心水中毒,所以不让孩子喝太多水,甚至以为奶中的水分就足以替代孩子一天的水分,殊不知当孩子四个月后开始吃食物泥,就必须补充水分,不然因天然食材中的纤维增加,一旦水分不足就会导致便祕,而父母与孩子就会开始饱受便祕所带来的问题与痛苦。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作息、睡眠、饮食、情绪这几个看似独立的育儿难题,串联成一个整体,并进一步拓展到家庭教育层面,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的育儿图景。作者并没有把育儿简化成几个孤立的技巧,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比如宝宝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需求。书中关于“养出自行入睡的孩子”的部分,让我对睡眠训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哭就对了”或者“哭就抱”,而是强调了循序渐进、尊重宝宝节奏的重要性。我发现,之前我对宝宝的很多行为都存在误解,以为他们是故意“捣乱”,实际上很多时候只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表达需求。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宝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更耐心、更温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父母的教科书,让我对育儿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养育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原来是可以有章可循的。作者在书中分享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并没有提出什么高深莫测的教育理论,而是回归到最朴实的生活细节,比如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之前总觉得,要让孩子“听话”,要让他们“优秀”,但看了书才明白,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放手”的观点,对我触动很大,我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总是忍不住去干涉,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过度的保护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它教会我如何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感觉自己育儿的“迷雾”被驱散了不少。特别是关于挑食这个大难题,之前我总是想方设法地“骗”宝宝吃东西,各种藏匿蔬菜、变换烹饪方式,结果效果甚微,反而让宝宝越来越抗拒。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告诉我,挑食不仅仅是宝宝口味的问题,更可能与他们的安全感、探索欲以及家长的态度有关。作者分享了一些引导宝宝尝试新食物的技巧,比如让宝宝参与食物的准备过程,或者通过绘本故事来激发他们对食物的好奇心,这些方法都非常温和且富有创意。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不强迫、不诱惑”的原则,结果发现宝宝反而没有那么抵触了。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家长在饮食中的榜样作用,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指责家长,而是用一种理解和支持的语气,帮助家长找到问题根源,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导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指引,让我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
评分我一直对宝宝的情绪管理感到头疼,因为他们的小脸说变就变,有时候因为一件小事就哭闹不止,让我不知所措。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不仅仅把宝宝的情绪看作是“负面”的,而是将其视为宝宝表达需求和感受的一种方式。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识别宝宝的不同情绪信号,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回应。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去安抚、去转移注意力,但看了书才明白,有时候宝宝需要的不是立刻的安抚,而是被理解和被倾听。书中提供的一些“情绪卡片”或者“情绪词汇”的引导方法,对我来说非常实用,我可以在事后和宝宝一起复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而且,这本书还延伸到了家庭教育,强调了家长自身情绪稳定对宝宝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首先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不仅仅是喂养和照料,更是一场关于爱、理解和沟通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育儿路上的“及时雨”!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被宝宝的各种哭闹、不睡、挑食搞得焦头烂额,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永远在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特别是作息问题,简直是我的噩梦,每天晚上都上演“大战”,弄得全家鸡犬不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作者通过分享自己带娃的经验,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建立科学的作息规律,如何引导宝宝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提供一些“万能公式”,而是强调理解宝宝的个体差异,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书中提到的“信号识别”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以为宝宝哭就是饿了或者困了,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宝宝还有那么多细微的信号,学会了识别这些信号,就能更精准地满足宝宝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作息和睡眠,它还触及了饮食和情绪,让我意识到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孤立地看待。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实用的方法和理论指导,让我更有信心和耐心去面对育儿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