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只是妈妈:成为妈妈仍要找到热爱的事、保持愉快的生活节奏,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妈妈不只是妈妈:成为妈妈仍要找到热爱的事、保持愉快的生活节奏,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妈妈成长
  • 育儿心得
  • 自我实现
  • 女性成长
  • 生活方式
  • 情绪管理
  • 悦己
  • 亲子关系
  • 产后重塑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成为母亲之后,和孩子在一起时,
「我」并不是真的「我」;
但孩子不在身边时,「我」也不是完整的「我」。
身为母亲的我们,总会像这样在内心反覆纠结着,
在过程中跌跌撞撞,才终究学会过自己的人生。

  虽然很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却不喜欢自己当妈妈时的样子;虽然怀念上班时的日子,却也不想回到还没成为母亲之前,整天只知道工作的生活;想重返职场当职业妇女,却不想日复一日地为工作忙碌奔波;想成为一个全职的好妈妈,却也在夜深人静时觉得空虚。

  成为母亲之后,自己好像被分裂了,该怎么把自己拼凑完整?不是一直怀念过往的生活,而是成就一个比过去精采的自己。本书是写给现代母亲的思想革命之书。

  女人真正的成长,是在当了母亲之后!

  现代女性所面临的考验与过去完全不同,不能再照着以前,甚至是上一辈的思想生活。因此,孩子出生之后,所有的生活方式、思想都需要重整。作者认为重新思考妈妈这个角色和工作很重要,不是「拚命做好每一件事」就好,而是要抛开所谓的「好妈妈」、「成功人士」的世俗标准,回到内心,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妈妈?什么样的员工?什么样的自己?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妈妈?】
  我常常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妈妈?照顾孩子,跟作为孩子的榜样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我希望在孩子眼里,我是一个「还不错的大人」。我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我想让孩子看到:即使不完美,仍然努力活得精彩的自己。当父母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时,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身教,孩子才会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世界。

  【要不要继续工作?】
  就算不是妈妈,在工作上也有会遇到困境的时候。这时不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工作,而是要问:「必须要工作的理由是什么?」可以安心花自己的钱、可以喘息转换一下……思考自己想要透过工作获得什么?然后重新去检视那些透过工作获得的事物,再次坚定自己的初衷与信念。

  【要如何保有自我?】
  孩子的到来势必会让生活改变,工作与家庭两头烧是最磨人的,但母亲的人生也不应该按下「暂停键」,而是「慢速键」。不需要为了工作无法尽全力而心虚,不需要对孩子感到愧疚,更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生活,调整好速度,明确订定人生目标的优先顺序后,调整自己的步伐,生活就能继续前进。

  【家庭和生活如何平衡?】
  为了照顾家庭准时下班接孩子并没有不对,在工作与家庭中取得平衡,职业妈妈才有动力一直继续走下去。但上班认真上班,下班认真当妈妈,根本就办不到,因为体力无法负荷。因此,我决定开启「半调子模式」。在工作时,也会把下班后的生活考虑进去。不是在工作时把所有的精力都全部投入在工作上,而是会保留一些体力下班回家带孩子……

  作者从各个层面讨探女性结婚生子后,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如何成为母亲?工作的意义?生活如何调整才能平衡?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真心想做的事?这些都是作者在同时经历全职妈妈与职业妈妈的困境,并与前辈们请教之后,让她保有自我并继续找寻生活热情的方法。

  当想法改变后,作为就会有所不同,不会再执着要不要辞职?生活一团乱怎么办?你可以爱孩子,也能保有自我;可以把孩子照顾得更好,自己的人生也能同时精采,爱自己时不会愧疚,陪孩子时加倍幸福。

  当拥抱孩子的双手,也能紧紧捉住自己的人生时,当「妈妈」便不再是一个压力,而是一份礼物。成为母亲之后,每一天的匆忙,每一步的艰难,不是让自己消失,而是为了让自己比以前更耀眼。

  请相信,我们都走在更好的路上,
  请相信,妈妈可以不只是妈妈!

暖心推荐

  二花小姐
  口罩男 最暖人夫
  西喜 亲子部落客
  百变沛莉 美妆亲子YouTuber
  律师娘(林静如) 知名作家
  陈志恆 谘商心理师/作家

读者大好评

  「身为母亲,在学着当妈妈的路上孤独摸索,偶有生命被「妈妈」这个角色佔满,却也被侷限住的窒息感。作者说出所有现代妈妈的寂寞与心事,是所有想要保有自己,又想全心爱家的妈妈,会边笑,边流着眼泪,又频频点头看完的一本书。」二花小姐

  「好妈妈长得什么样子?谁有足够的资格下定义?在社会期待下,一位女性成为母亲后,常需要放弃全部的自己投入母职,如果不这么做,就得疲惫奔波于家庭和工作间,甚至陷入「不是好妈妈」的纠结中。这本书不只是疲惫妈妈们的精神食粮,或许,爸爸们也该读一读。」陈志恆 谘商心理师/作家

  「如果妳也跟我一样,正在为了到底是要辞职还是要重返职场中而纠结,强力推荐这本书给妳!会帮助妳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常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好妈妈?谢谢这本书教会我,让我明白了其实妈妈不只是妈妈,谢谢!」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不再觉得重返职场是对不起孩子的决定,不再陷入自责,反而更能贴近自己的心,也更贴近孩子的心。」

  「当妈之后,觉得越来越不像自己,整个重心都在孩子身上。谢谢这本书让我有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动力,不再只是为了妈妈这个角色而活!」
好的,为您构思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 --- 《星际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密码》 类型: 科幻 / 史诗 / 解谜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笔名,如:亚伦·科尔文) 字数估算: 约 1500 字 --- 简介: 当宇宙归于寂静,最后的低语才开始回响。 公元 3580 年,人类文明已扩张至银河系的边缘,建立起松散却稳固的联邦体系。然而,这份繁荣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问号之上:数百万年前,曾有一个远超现今人类理解的超级文明——“源初者”(The Primordials)——在宇宙中达到顶峰后,悄无声息地集体湮灭。他们留下的只有跨越星系的、无法解读的结构性残骸和偶尔闪烁的、仿若刻意设下的陷阱般的“回音信号”。 故事始于一个偏远的、位于赫拉克勒斯深空边缘的气态巨行星——“塞壬七号”。那里驻扎着联邦最不被看好的考古勘探队,“信标小队”。他们的任务本应是例行公事:采集矿物样本,监测辐射波动。但这一切随着一名年轻的语言学家兼密码分析师,伊莉亚·维恩的发现而彻底颠覆。 伊莉亚并非天才,她只是一个对古老逻辑结构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度的人。她在塞壬七号冰封的地壳下,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结构体。它不是金属,不是晶体,而是一种由超维度编织物构成的球体,表面布满了流动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形态的符号。 当伊莉亚成功激活球体时,她接收到的不是数据流,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化的信息冲击——那是源初者文明的最后一段记录,一段关于他们如何“理解”宇宙结构,以及他们最终选择自我抹除的逻辑链条。 然而,这段信息是碎片化的,如同被打碎的镜子,且携带着一种被称为“认知瘟疫”的潜在风险,任何试图完全整合信息的人都会面临心智崩溃的威胁。 联邦高层,以冷酷的“秩序维护者”为代表,立即介入。 他们视源初者的技术为潜在的终极武器,试图夺取球体并对伊莉亚进行隔离研究。对他们而言,文明的延续比真相重要得多。 伊莉亚意识到,她手中的不是一份历史文献,而是一把能彻底重塑当前宇宙物理法则的钥匙。她带着这个被联邦严密封锁的发现,与她的老搭档——一位脾气暴躁、但驾驶技术出神入化的前星际走私犯,卡莱布·“扳手”·德雷克,踏上了一场仓皇的逃亡。 他们的旅程,是一场横跨数千光年的解谜之旅,目标是找到源初者留下的“中心节点”——一个据说位于宇宙最空旷区域,能够完整重构文明消亡真相的巨型信息库。 在追逐中,他们不仅要躲避联邦的星舰拦截,还要面对宇宙中其他渴望获得源初者遗产的势力: 1. “虚空教徒”: 一群狂热的追随者,他们相信源初者的湮灭是一种“升华”,并试图通过复制他们的过程来实现自身的超脱,行事偏激且不可预测。 2. “熵变体”: 一种在源初者技术泄漏后产生的、能够局部扭曲物理定律的生物实体,它们以信息混乱为食。 伊莉亚和卡莱布必须穿越恒星墓地、进入时间流速奇异的引力井,并破解源初者留下的层层防御——这些防御并非物理性的阻碍,而是基于对宇宙本体的深刻理解而设计的逻辑陷阱。每一个成功解锁的密码,都将揭示源初者文明的惊人技术:对暗物质的驾驭、对多维空间的折叠,以及他们最终得出的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存在本身即是错误”。 随着故事深入,伊莉亚开始质疑:如果源初者选择自我终结,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连联邦的科学也无法触及的、关于宇宙终极命运的真相,那么她现在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在拯救人类,还是在重复一场注定的灾难? 《星际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密码》是一部关于知识、责任与存在意义的史诗。它探讨了当人类的力量触及神祇的领域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去承受随之而来的真相。在这里,最危险的武器不是激光或导弹,而是被误读的、来自亿万年前的知识回音。 揭开真相,也许意味着亲手终结一切。 --- 本书特色: 硬核设定: 深度融合了理论物理学、符号学和古代语言学的交叉领域,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且极具想象力的宇宙图景。 节奏紧凑: 融合了太空追逐、高智商解谜与政治阴谋,叙事张力十足。 哲学思辨: 探讨了文明的极限、知识的边界,以及人类在浩瀚宇宙中追求意义的永恒挣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雅缘


  在成为母亲之前,一直都过着标准模范生的人生。学生时期时,比任何人都要用功读书;工作时,也比任何人都还要认真;生完后孩子后,仍拚命努力当一个「好妈妈」。然而某天,突然发现要当一个「好妈妈」,必须要先跳脱出所谓「好妈妈」的框架。唯有不再执着于「好妈妈」的标准,才能真正享受当妈妈的人生。因找到工作与育儿中的平衡点,目前乐在其中并努力充实属于自己的人生。

  大学毕业前就进到媒体新闻界工作,迄今已逾十四年。育有二子,一个七岁,一个五岁。目前是NAVER亲子论坛的驻站部落客,以「有空就写」为笔名,经常在论坛上发表文章,作品有:《我是职业妈妈》一书。

译者简介

郑筱颖


  国立政治大学韩国语文学系毕业,曾译有多部韩国影视作品。育有一双儿女,目前为妈咪拜和妈妈经论坛驻站部落客。对文字创作充满热情,因而踏上译者这条路。
 

图书目录

序:成为母亲后,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成长的第一门功课:妈妈
妈妈从来就不是真的没关系         
孩子三岁前最好自己带?        
想成为像妈妈一样的大人           
不当完美妈,孩子更快乐
别当自责妈,而是负责任的母亲        
妈妈也有自己的人生                
妈妈的成长笔记1
                    
成长的第二门功课:工作
工作是为了养家餬口                  
找到工作的乐趣              
莫忘工作的初衷           
追求升迁不是工作的全部                
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            
享受工作中「无限游戏」的乐趣
妈妈的成长笔记2                    
 
成长的第三门功课:自我
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答案永远只在自己身上                                     
将生活按下慢速键
不是先做紧急的事,而是重要的事 
什么事才是最重要的?      
终究是「我」的人生           
妈妈的成长笔记3                         
             
成长的第四门功课:平衡

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整合」模式
不只是追求平衡,要持续优化                                          
给自己设定最低目标         
妈妈们为什么常常生病?                        
没有时间运动?其实只是不想而已                
睡饱精神才会好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与另一半共同追求平衡      
妈妈的成长笔记4                             
                   
成长的第五门功课:生活
生活越忙碌,要越简单                
管理「待办事项」的要诀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只要尽力,就是完美                              
别浪费时间做无谓的担心                    
对主管要求不再来者不拒            
抓住时间的小偷                                
轻松比干净更重要                          
妈妈的成长笔记5                             
 
成长的第六门功课:心灵
退一步,看得更清楚                         
允许自己「一日三过」                         
「引爆点」来临时,该如何面对?       
当心情低落时              
要贪心但不要心急                 
不要为家人牺牲自己     
「行为」与「存在」                              
妈妈的成长笔记6                       
结语:为和我一样的妳加油                 

图书序言



成为母亲之后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大概是老二刚满一岁的时候吧!那时我正在休育婴假,每天早上带老大去幼稚园后,就会用背巾背老二到公园去。我喜欢坐在秋千上一面轻轻晃着一面哼着歌,孩子也总会在这时候沉沉睡去。我其实并不是刻意想哄孩子睡,只是坐在秋千上很自然地就哼起歌来。对我来说,那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坐在秋千上哼着歌,手机突然传来一封简讯,内容写着:「学姐,最近好吗? 妳办公桌都长满灰尘啦! 不过,我已经帮妳打扫干净啰! 快回来吧! 想妳。」

  传这封简讯给我的,是准备休产假时哭着送我到公司门口的学妹。她说她会帮我整理好桌面,等我回来上班。没想到,她还真的特地拍了照片传给我,照片里的办公桌比我在公司上班时都还要干净,看了不禁令人莞尔一笑。关掉手机后,我又坐在秋千上轻轻晃着,但心里乎泛起了一些涟漪,原本嘴里哼着的歌也不再唱了,脑海中不断浮现手机里学妹传来的那张照片……

  记得大学四年级下学期那年,还没领到大学文凭,我就顺利找到工作了。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父亲,在得知我被公司录取的消息后,高兴地喝着酒微醺地说:「哈哈!总算等到这天了,换我们家女儿要上班赚钱养我了!」

  而当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为了儿女辛苦付出的母亲,也像是卸下心里的一颗大石头,笑着对我说:「以后要好好认真工作喔!」

  而我也似乎隐约感受到了身为社会一分子的使命感,在那一年里,连公司给的十五天特休假都没休完,卯足了劲拼命认真工作。好不容易终于熬出了一些成果,工作表现也备受上司肯定,职场前途一片看好。

  然而,在刚满三十岁那年,我结婚了。翌年,我怀孕了。生完孩子后,我请了一段时间的育婴假,但才复职不到半年,我又怀孕了。当主管听到我又怀第二胎的消息时,脸色凝重地对我说:「看来妳是打算辞职不干了是吧?」

  其实我并没有辞职的打算,但也还没下定决心之后会回职场继续工作。跟怀第一胎时的心情不一样,怀第二胎时我心里很明白,职业妇女一面工作一面带孩子,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别人又会怎么看我?这些我再清楚不过了。

  过去我也曾是别人眼里「优秀」的员工,但生完小孩后,身边却开始出现各种不同声音:

  「如果没结婚表现会更好」、「工作态度不认真」、「可能不知道哪天就辞职回家带小孩了」……甚至只是因为生完小孩后去上班,就被别人说这个妈妈「眼里只有钱」。明明心里爱孩子爱得要命,却因为选择当职业妇女,被怀疑不够爱小孩。

  面对工作与家庭两头烧,最累的并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浑浑噩噩地忙完了一整天下来,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而忙,躺在床上一股莫名的空虚感袭来时,才最令人感到心力交瘁。

  「我今天有把孩子顾好吗?」

  「我今天上班有认真吗?」

  就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自信满满地回答,似乎没有一件事情做得好,每天都处在焦虑中,甚至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于是生完老二后,我递出了育婴假申请。我想,最开心的人应该是我们家老大了。虽然他已经很适应幼稚园的生活,老师也对他照顾有加,但自从我请育婴假开始自己带他后,他每天从一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都笑嘻嘻的,好像很高兴有妈妈陪在身边。就连去公园遇到别的妈妈时,她们也都说:「小雄的个性本来就很开朗了,但最近感觉变得更活泼了,脸也比以前圆了呢!」

  其实,我也一样很开心,总算不用为了兼顾工作与家庭蜡烛两头烧,也不必再被时间追着跑,对着明明还不会看时钟的孩子大吼:「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能专心陪伴两个孩子成长,让我感到很幸福。但不知道为什么,从那天之后我一直想起学妹传来的那张照片。闭上眼睛,彷彿看见自己坐在办公桌前认真工作的身影,心情甚是微妙。

  「是因为带孩子太累,所以想回去上班了吗?」

  似乎也不是。虽然有时会羡慕「伪单身」去上班的老公,但也心知肚明职场生活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很讶异自己居然会怀念起上班的日子。

  曾经在媒体界很活跃的史蒂芬妮.史塔尔(Stephanie Staal),走入家庭生了孩子后,她成为了一名独立记者。她曾在《伟大的女性》(Reading Women: How the Great Books of Feminism Changed My Life)这本书中描述女性结婚后,身上同时背负了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为了扮演好这些角色却失去了自我,不断在无数个抉择中徘徊挣扎。

  着名小说家雷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也在《回忆录》(A Life’s Work)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成为母亲之后,和孩子在一起时,『我』并不是真的『我』;但孩子不在身边时,『我』却也不是完整的『我』。(……)身为母亲的我们,总会像这样在内心反覆纠结,在过程中跌跌撞撞,终究学会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似乎也是如此。虽然很喜欢「妈妈」这个角色,但却不喜欢自己当妈妈时的样子;虽然怀念上班时的日子,却不想回到还没当妈前,整天只知道工作的生活;虽然想重返职场当职业妇女,却不想日复一日地为工作忙碌奔波后,在夜深人静时觉得空虚,很想把分裂的自己拼凑完整。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妈妈?」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工作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于是,我回到原点,在心里问自己这些问题。

  重新思考妈妈这个角色和工作对我而言的意义,抛开所谓「好妈妈」、「成功人士」的世俗标准,回到内心,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究竟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妈妈?什么样的员工?什么样的自己?

  精神分析学者──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在《到了四十岁,我还不知道我是谁?》(The Middle Passage)这本书中,曾谈到了迈入中年后会有所谓的中年危机感。之所以会有中年危机感,并不是因为人生「步入黄昏期」,而是因为迈入中年后,那些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假象」(assumption)开始逐渐瓦解。

  当我们为人母后,也一样会对那些过去所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深信不疑的一切事物开始产生怀疑,会试着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从这点来看,女人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彷彿历经了一次「中年危机」。唯有顺利度过中年危机后,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下半场,身为母亲的我们,也必须重新完整了「当妈之前的我」和「当妈之后的我」,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谱出人生新乐章。

  市面上许多心灵成长书籍,都鼓励大家订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再针对目标排定优先顺序,尽力去完成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但成为母亲后的我们,却常常把那些梦想抛诸脑后。可即使是当了妈,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梦想。当妳设下明确的目标后,每一步路都会变得无比清晰;当妳订定优先顺序后,生活也不再庸碌浑噩。

  一位职场后辈曾说过:「痛苦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如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一切的辛苦就有意义。」

  当目标明确了,即使再忙再累,也依然能乐在其中。

  当朋友听到我要写一本关于妈妈的心理励志书时,曾问我:「写这种书,不是应该等到事业成功了再来写,会比较有说服力吗?」

  我听完后,反问他:「所谓的成功是什么?」

  至少对我而言,我很满意现在的自己,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不再感到空虚落寞。「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生才会活得有意义。」原本对这句话似懂非懂的我,现在也越来越能体会这句话的真实含意。

  因为,我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想成为像妈妈一样的大人

  待在咖啡厅里,即使不是刻意偷听,也能隐约听到隔壁桌聊天的内容。尤其是当隔壁桌坐了一群妈妈们时,我总会忍不住竖起耳朵,想听听看她们在聊些什么。在她们聊天的内容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好像没资格当妈妈。」

  我似乎也是如此。每次对孩子发完脾气后,看孩子哭到睡着的脸庞,总会在心里后悔着:「孩子还这么小又不懂,我干么对他这么兇……」

  但当隔天还是一样又忍不住对孩子发飙时,或是就连叫外送回来弄给孩子吃都觉得麻烦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资格当妈妈?

  我们家老大很黏我,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黏妈妈,但他算是特别黏的那种。当他还很小的时候,每次趁他睡着还没醒来,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去浴室洗澡,常常不到五分钟,就会听到门外传来孩子的哭声。

  「等妈妈一下喔,妈妈快好了!」

  结果往往都只能洗三分钟战斗澡,不然就只好带着他一起洗。遇到这种超级黏妈妈的跟屁虫,几乎做什么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老公常亏我们俩根本就是「连体婴」。

  我刚回公司上班时,他的分离焦虑症更是到达一个极致。每天早上都哭哭啼啼地黏着我,哭着叫我不要去上班,好不容易几乎是用「拔」的方式,把黏在身上的孩子拔下来,在转身出门后又会在心里自责:「我现在到底在干么啊我?」

  某天,上班时在电梯遇到同样也是职业妈妈的学姐,忍不住难过地向她吐苦水。

  「学姐,我这样的妈妈也算妈妈吗?」

  她问我发生什么事了?聊完后,她淡定地对我说:「妳当然是妈妈啊!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努力做好妳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学姐的这句话,像是一记当头棒喝。孩子出生后,一直在想身为妈妈的我,到底能为孩子做什么?总认为妈妈必须为孩子付出牺牲。因此,当自己因为上班无法陪在孩子身边,也无法好好抱抱孩子时,心里总会感到很内疚。但学姐的话却提醒了我,妈妈除了「不断给予」之外,同时也是孩子的「榜样」。

  前阵子,老大说他想学跆拳道。本来不大想让他这么早就去上才艺班,但孩子自己说想学,我想,应该就不算是「强迫学习」而是「自愿学习」。再加上刚好夏天太热也没办法去公园玩,想说让他去学跆拳道放放电消耗一下体力也好。

  于是带着他一起去跆拳道馆报名。当教练发跆拳道服后,跟他说:「下礼拜见!」时,他一副像是学了好几个月跆拳道的人,马上立正站好举手敬礼说:「好!」在一旁的我,看了也忍不住噗哧笑了出来。

  回到家后,他每天都在算日子,一直问我下礼拜是什么时候?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去上课?心里满是期待。但等到真的到了「下礼拜」,他却又突然跟我说他不去了,看来似乎还是对新环境有点恐惧。

  老大面对陌生的新环境时,会显得比较怕生。根据过往的经验,这时候最好不要多说什么,在旁边静静观察陪伴就好。他穿着跆拳道服在门口坐了好一会后,倏地站起来对我说:「妈妈,带我去上跆拳道课吧!」

  「怎么突然想上了?」虽然很想知道原因,但又怕他改变心意,便赶快带他出门,直到在路上时才问他。

  「本来我觉得很无聊不大想上,但妈妈以前跟我说过,凡事都要试试看,试了才知道好不好玩。妈妈不是也说过,妳刚开始做新的工作时也会担心害怕,但做了就觉得很有趣,所以我也想跟妈妈一样试试看!」

  几个月前,因为手头上接了一个新的专案,心里很紧张不安,和孩子聊天时曾跟他分享我的心情,没想到他居然还记得这件事。

  对孩子而言,我除了是妈妈之外,也是他出生后第一个遇到的大人,是年纪大他很多的「人生前辈」。就像小时候我看到妈妈心里会想:「我长大后也要跟妈妈一样!」孩子也从我身上,窥见未来的自己。

  作家奇马曼达.恩格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是奈及利亚作家,小说家,朋友曾写信问她,要如何把自己的女儿教育成为一名女权主义者?她是这么说的:「成为一位让孩子敬佩的女权主义者吧!」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原因很简单──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人一起帮忙照顾孩子。像是老大白天上幼稚园的老师和老二托婴中心的保母;还有去公园玩时,其他小朋友的妈妈也会牵着他们的手陪他们一起玩熘滑梯;奶奶会带他们去买东西……从小,他们会感受到许多来自不同人的爱。

  但照顾孩子,跟作为孩子的榜样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对孩子来说,他们第一个学习的对象是父母,在他们还无法分辨对错时,就先从模仿父母开始学习。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我希望在孩子眼里,我是一个「还不错的大人」。虽然很想让孩子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但也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不过,与其因为不完美而难过抱怨,我想让孩子看到的是:即使不完美,仍然努力活得精彩的自己。

  因此,阿迪奇才会建议父母要先想好希望让孩子看到怎样的自己?而且越早规划越好,这是身为父母的第一项功课。当父母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时,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身教,孩子才会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可以,我希望两个孩子将来也能像我一样,享受为人父母的喜悦,体验到这份既甜蜜又沉重的负担。当他们把孩子抱在怀里的那一刻,也会沉浸在这份难以言喻的幸福中,想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希望到那个时候,他们也能明白要成为一位好父母,必须先活出自己;想让孩子过得更幸福,就必须先让自己幸福的道理。

  因此,我希望自己不只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更希望能成为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更幸福。如此一来,当孩子说「我长大后也想成为像妈妈一样的大人」时,我能够毫不犹豫地对孩子说「好啊!那我们一起努力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标题简直是在为我量身定做的!“妈妈不只是妈妈”,这句话精准地击中了多少女性的内心啊。做了母亲,好像“妈妈”这个标签就牢牢地贴在身上,其他的身份,其他的渴望,都变得模糊不清。这本书就像是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告诉我,别忘了你内心深处那个热爱生活的、渴望活出自己精彩的自己。 作者的文笔朴实而富有力量,她没有回避成为母亲后的各种现实困境,但她更着重于分享如何在这些挑战中,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热情和节奏。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从日常的点滴琐碎中,发掘那些能点亮生活的小确幸时,感觉被深深地触动了。她让我明白,所谓的“热爱”,并非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可以藏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温和而积极的视角。它不是在苛责我们不够“完美”,而是在鼓励我们去拥抱不完美,去允许自己有情绪,有需求,有追求。关于“愉快的生活节奏”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提醒我,生活不应该只有忙碌和压力,也可以有从容和舒展,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让自己感到舒适的方式去生活。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是和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知心朋友在对话。作者的分享,充满了真诚和共鸣。她引导我去思考,在承担母亲责任的同时,如何才能不丢掉那个鲜活、有趣的自己。她关于“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的理念,更是让我看到了成为母亲后,人生的无限可能,它并非一种限制,而是一种新的起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精彩。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妈妈”这个角色,更让我认识到,照顾好自己,保持内心的热爱和愉悦,才是经营幸福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关键。这本书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相信,即使在生活的平凡之中,也依然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不凡。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挺好奇的。标题很长,很具象,像是在跟我对话一样,“妈妈不只是妈妈”。我一直觉得,做了妈妈,好像很多时候就成了“妈妈”这个角色本身,好像其他身份,其他热爱,都被悄悄地搁置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提醒我,即使肩负着母亲的责任,也不意味着要放弃自我。它像是给我的一封鼓励信,告诉我,你可以同时拥有很多种身份,而“妈妈”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你仍然可以闪闪发光,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翻开了第一页,就被作者的真诚打动了。她没有回避成为妈妈后的那些挑战和牺牲,但她更着重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能找回自己,保持内心的能量。她分享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但却能点燃生活热情的瞬间,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小确幸。我读的时候,时常会停下来,回忆自己曾经的爱好,曾经的梦想,那些被忽略了很久的东西。这本书就像是我的一个契约,提醒我,别忘了那些让你感到快乐和充满活力的事物,它们是滋养你,让你更强大,也更能成为一个好妈妈的力量源泉。 最让我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妈妈秘籍”,而是更像一个心灵的陪伴者。它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步伐。不必强求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妈妈”,而是要找到那个让自己最舒服、最自在的状态。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平衡家庭和个人追求的部分,觉得特别受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技巧,而是心态的调整,是允许自己慢下来,允许自己去追求那些真正让自己心动的瞬间。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作者的经历和感悟,常常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她没有说教,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的那一部分。它让我明白,成为妈妈,从来不是人生的一种终结,而是一种全新的开始,一个可以继续探索和成长的阶段。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尝试找回那些曾经让我心潮澎湃的事情,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觉得生活有了新的色彩。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释放。它让我坚信,即使在生活的巨变之后,依然可以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拥抱内心的热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它教会我,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也才能真正地享受为人母的过程。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让我重新认识了“妈妈”这个身份,也重新认识了“我自己”。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内心其实充满了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感觉做了妈妈之后,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都被挤压了,那些曾经让我为之疯狂的爱好,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生命充满活力的事物,似乎都变成了遥远的记忆。这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到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妈妈不只是妈妈”,这几个字,就像是在跟我说,别放弃,你依然可以是你自己,依然可以继续热爱,继续享受生活。 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作者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声音,讲述了她如何在母亲的角色之外,重新找回并坚持自己的热爱。她没有回避成为母亲后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但她更注重于分享如何在这些挑战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愉悦和对生活的热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愉快的生活节奏”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没时间”,而是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优先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或生活指南,而是更像一个心灵的陪伴者。她通过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悟,引导读者去反思,去探索,去找到属于自己最舒适、最有效的生活方式。她让我明白,成为妈妈,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自我,而是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去发掘那些被忽略的闪光点,去活出更丰富的自我。 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仿佛在轻轻地推着我,让我去拥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勇敢地追求那些让自己心动的事物。她关于“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的论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活出自己”,是在承担起责任的同时,依然能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对生活的热爱,让生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它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妈妈”这个角色,更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它给了我勇气去坚持自己的热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去活出那个更加完整、更加精彩的自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鼓励,一份赋权,让我相信,即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依然可以闪闪发光。

评分

初读这本书,就被它直击人心的标题所吸引。“妈妈不只是妈妈”,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内心深处的声音吗?自从成为母亲,我总觉得自己的身份被固化了,好像“妈妈”就是我的全部。这本书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我被琐碎生活蒙上灰尘的心灵,它告诉我,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寻找那个热爱生活的自己,那个可以掌控生活节奏、活出精彩人生的自己。 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真挚,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成为母亲后的心路历程,那些甜蜜与辛酸交织的瞬间,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关于如何平衡家庭与个人发展的部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她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她提醒我,那些曾经让我心动的爱好,那些让我充满激情的梦想,从来没有消失,只是需要被重新唤醒,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母亲”这个身份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作者鼓励我们,在付出爱与关怀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去呼吸,去探索,去绽放。她让我明白,一个快乐、充实、有热情的妈妈,才能更好地感染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心灵的“强心针”,让我重拾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这本书的语言就像是一位知心朋友的絮语,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她没有刻意去制造所谓的“鸡汤”,而是用平实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道理。我喜欢她对于“生活节奏”的理解,那种不被外界裹挟,而是跟随自己内心律动的力量。她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活出自己”,并不是要特立独行,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光芒,活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阅读的乐趣。它是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一次对“母亲”身份的重新定义。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家庭的责任之中,也依然可以拥有独立的灵魂,追求内心的热爱,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本书是我最近读到的最棒的一本书,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里闪过的是那些被时间悄悄偷走的“自我”。做了母亲,好像一下子就被“母性”这两个字定义了,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牺牲,都成了理所当然。但这本书的标题,却像是在对我发出召唤:“嘿,别忘了你还有你自己!”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个完美妈妈的书,更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提醒我在忙碌和奉献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个想要闪闪发光、想要拥有自己热爱和节奏的女人。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分享了她作为母亲的经历,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热爱。我读到那些关于如何从日常琐碎中发现乐趣,如何一点点地重拾被搁置的爱好时,感觉就像是在照镜子,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有些疲惫的心田,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让我觉得尤为珍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强求读者去做出多么大的改变,而是鼓励大家从细微之处着手,一点点地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她关于“愉快的生活节奏”的探讨,让我反思了自己很多时候的焦虑和匆忙。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生活逼着我们忙碌,但或许,我们也可以选择一种更舒缓、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允许”的感觉,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有休息的时间,允许自己去追求那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母亲的慈爱,又不失独立女性的思考。作者的分享,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很多母亲可能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和迷茫。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道路,一条既能承担母亲的责任,又能活出自我光彩的道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的那一部分,它让我明白,成为妈妈,从来不是人生的“暂停键”,而是可以继续前进,甚至可以走得更远、更精彩的“新起点”。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份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它提醒我,在扮演好“妈妈”这个角色的同时,也要好好地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去发掘和坚持那些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让我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也给了我勇气去追求那个更完整、更丰盈的自己。它让我相信,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因为内心的热爱而变得闪闪发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